果蝇不同性状的观察
果蝇形态观察

黑色钩状口器。 黑色钩状口器。 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 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 停止摄食, 菱形的蛹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 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深褐色 成虫: 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 体表呈半透明 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的果蝇虫体较肥大, 半透明,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羽 化后8小时即可交配, 天后雌蝇可产卵,雄蝇镜子可贮存雌蝇受精囊, 化后8小时即可交配,2天后雌蝇可产卵,雄蝇镜子可贮存雌蝇受精囊,逐 步释放。 步释放。 《遗 传 学》校 级 精 品 课 程
《遗 传 学》校 级 精 品 课 程
(1)野生型果蝇形态特点 )
野生型:灰体; 野生型:灰体;翅膀呈 圆卵型, 圆卵型,静止时平放交 叉重叠, 叉重叠,长度约为腹部 长度的两倍; 长度的两倍;翅膀有横 隔脉;眼睛为砖红色, 隔脉;眼睛为砖红色, 饱满圆形;刚毛平直, 饱满圆形;刚毛平直, 先端略弯粗黑硬毛。 先端略弯粗黑硬毛。 《遗 传 学》校 级 精 品 课 程
果蝇生活周期特点5d34d23d一果蝇生活周期的观察遗传学校级精品课程二不同果蝇的形态特征比较1果蝇雌雄性别的鉴定4个腹片交尾器6个腹片产卵管腹部第一对足跗节基部有性梳无性梳腹部末端黑色腹背3条条纹最后一条极宽并延伸到腹面呈一明显黑斑腹部末端色浅腹部背面呈5条黑色条纹颜色条纹腹部末端呈钝圆形腹部末端稍尖形态小大大小遗传学校级精品课程1果蝇雌雄性别的鉴定腹部末端黑色腹背3条条纹最后一条极宽并延伸到腹面呈一明显黑斑腹部末端色浅腹部背面呈5条黑色条纹腹部末端呈钝圆形腹部末端稍尖小大雌雄遗传学校级精品课程4个腹片腹尖下侧交尾器6个腹片腹部体节腹部底部产卵管圆锥状凸出1果蝇雌雄性别的鉴定遗传学校级精品课程雄果蝇
遗传学实验果蝇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

遗传学实验果蝇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
它具有短的生命周期、高繁殖能力以及易于繁殖和培养的特点,使得它成为理想的实验室模式生物。
在果蝇的遗传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是交叉配对。
通过交叉配对,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果蝇遗传变异的现象。
下面将介绍一个关于果蝇翅脉(wing vein)遗传变异的实验。
实验首先需要选取具有不同翅脉性状的果蝇个体。
果蝇翅脉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如直翅(wild-type,简称WT)、飞燕翅(veinlet),以及多脉性(polyvein)等。
选取纯合纯合(homozygous)的直翅果蝇和纯合飞燕翅果蝇进行交叉配对。
交叉配对后,观察F1代果蝇翅脉的性状。
如果F1代果蝇的翅脉都是直翅性状,那么直翅性状就是一种显性性状;如果F1代果蝇的翅脉有直翅和飞燕翅混合的性状,那么直翅性状就是一种隐性性状。
在实验中,正常情况下交叉配对所得到的F1代果蝇翅脉几乎都是直翅的,这说明直翅性状是一种显性性状。
为了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变异,我们还可以进行后续的交叉配对实验。
首先,选取F1代果蝇中的直翅个体和飞燕翅个体进行交叉配对,得到F2代果蝇。
观察F2代果蝇翅脉的性状,可以发现直翅和飞燕翅的性状以1:3的比例出现,这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对F2代果蝇进行单对单的交叉配对,得到F3代果蝇。
观察F3代果蝇翅脉的性状,发现直翅和飞燕翅的性状比例仍然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这表明果蝇翅脉性状的遗传是由于简单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组合。
通过对果蝇翅脉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直翅性状是一种显性性状,飞燕翅性状是一种隐性性状;2.直翅性状和飞燕翅性状的遗传是由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组合;3.直翅性状和飞燕翅性状的比例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总之,通过果蝇遗传变异的实验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机制。
实验三果蝇的性状观察、雌雄鉴别及饲养方法-精选文档

21/2 - 3
days 1 day
一龄幼虫
三龄幼虫
Third instar larva
1 day
Second instar larva
二龄幼虫
果蝇的生活周期和温度的关系
培养温度 卵→幼虫 幼虫→成虫
10℃
15℃
20℃ 8天 6.3天 15天
25℃ 5天 3.4天 7~8天
57天
18天
20~25C是果蝇的最适生长温度,生活周期为10天。
幼虫
果蝇的受精卵经过一天的发育即可孵化为幼虫。幼虫在培养 基内及瓶壁上都有,培养基内的幼虫一般要小一些。这是因为果 蝇的幼虫从一龄幼虫开始经两次蜕皮,形成二龄和三龄幼虫,随 着发育而不断长大,三龄幼虫往往爬到瓶壁上来化蛹,其长度可 达 4 ~ 5mm。幼虫一端稍尖为头部,黑点处为口器。幼虫在培养 基内和瓶壁上蠕动爬行。
25℃
条
件
下
的
寿
命
为
37d
。
2. 果蝇的麻醉
将麻醉瓶的小口拔去橡皮塞。滴入数滴乙醚(注意不能太多,
以使乙醚流入瓶内)再塞上橡皮塞。将要麻醉的果蝇试管在海 绵板上敲击几下,使其都集中在底部。然后迅速拔去棉塞,插 入麻醉瓶大口,拍打试管,使果蝇全都倒入麻醉瓶。然后迅速 盖上麻醉瓶口盖子。麻醉到一定程度把果蝇倒在白磁板上。当 果蝇翅膀上翘45°时,表示已经死亡。
4.突变性状的观察
眼色:红眼与白眼
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 状,分别由X染色体上的 基因+与w(或X+ 和Xw) 决定
其它眼睛突变
Cinnabar:朱色 Sepia: 棕褐色
残翅(Vestigial wing, vgvg)
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第二染色体上的基因 +/vg决定
实验七 果蝇雌雄性状观察

一、目的要求
果蝇雌雄性状观察
掌握果蝇性别鉴别方法和雌雄果蝇的
主要特征。
二、预备知识
果蝇引种培养或进行杂交试验都要进行雌雄鉴 别,这需要在果蝇麻醉后进行。果蝇麻醉常用乙醚 作为麻醉剂。引种培养的果蝇以轻度麻醉为宜,当 看到瓶内果蝇全部跌落不动就应立即停止乙醚处理, 如进行雌雄性状观察致死也无妨。果蝇翅膀外展
性梳
五、作业
1.绘出雄果蝇第一对足外形图(示性梳)。
2. 描述雌雄果蝇主要差异性状。
腹部背面:雌果蝇有明显5条黑色条纹,雄果蝇有 3条,前条细,后1条宽,延至腹面。肉眼观察其 腹部末端呈一明显黑点。 腹部腹面:雌果蝇有明显的6个腹片,雄果蝇只有 4个腹片。 性梳:雄果蝇在第一对足跗足前端表面有一黑色 鬓毛――性梳,雌果蝇无。
体型、腹部末端、腹部背面
腹部腹面
性梳
性梳
45℃表明已死亡。
三、实验材料
果蝇雌雄成虫
四、步骤方法
1.麻醉果蝇 将果蝇转移至麻醉瓶中,在药棉中滴加适
量乙醚。
2.雌雄果蝇观察 在解剖镜下,从体型、腹部末端、腹部背 面、腹部腹面和是否有性梳5个方面进行观察。
雌雄果蝇主要性状差异:
体型:雌果蝇体型较大,雄果蝇体型较小。
பைடு நூலகம்腹部末端:雌果蝇腹部椭圆,末端稍尖;雄果蝇 末端纯圆。
果蝇的遗传性状观察

果蝇的遗传性状观察遗传学实验周四上午班唐浩能13335155实验目的1、区分雌雄果蝇,观察鉴别几种常用突变型的性状特征。
2、掌握果蝇的饲养管理及实验处理的方法和技术,为后续的果蝇杂交系列实验做好技术准备。
实验原理1、区分5个品系主要通过观察相对性状(表1)进行。
品系中的分布,就可以确定哪一个是野生型哪些是突变型,进而可以根据后续实验的目的自行设计相应的杂交组合。
2、雌雄果蝇的鉴别第一性征:雌果蝇外生殖器外观较简单,无几丁质化黑点,雄果蝇外生殖器外观较复杂,有几丁质化黑点。
副性征:一,腹部末端:一性别钝圆,另一性别稍尖长。
二,腹部背面:一性别有五条黑色条纹,另一性别只有三条黑色条纹。
三,腹部腹面:一性别有6个腹片另一性别只有4个腹片。
四,性梳:一性别第一对足的腹节前端有黑色鬃毛状性梳,另一性别相应部位无性梳。
五,体型:一性别体型相对较大,另一性别体型相对较小。
实验步骤一,鉴别5个品系,逐一把各品系果蝇转移入麻醉瓶中,将果蝇拍至瓶底,迅速抽出棉塞,并在其内侧滴几滴乙醚,随即塞进瓶口,经30到60秒,果蝇便被麻醉,适度麻醉时,果蝇不能攀附瓶壁,此时其双翅紧贴腹部背面,当麻醉过度即终身麻醉时则双翅展开并竖起,与中轴成45度,实验要求将果蝇适度麻醉,然后把果蝇倾倒在白瓷板上,移到解剖镜下观察,观察过程只能用毛笔拨动果蝇,不能用镊子或手指夹取果蝇,以免损伤蝇体。
二,鉴别雌雄果蝇的第一性征、副性征。
实验结果因此e品系为野生型,2#为残翅突变型,6#为白眼,弯刚毛双性状突变型,18#为黑檀体色突变型,22#为白眼突变型。
2、表3 雌雄果蝇形状特征鉴别结果1)在观察的5个品系中哪个品系是野生型?e品系红眼,灰黄,长翅,直刚毛,为野生型。
2)用肉眼挑处女蝇时,应抓住哪些主要特征?如何挑?在亲本已处死,果蝇羽化后的12h内,只需要抓住雌性果蝇的性征,即外生殖器较简单,无几丁质化黑点这一主要特征进行挑取即可,具体的挑取方法是待亲本果蝇充分交配、产卵后,将其处死,待子一代果蝇幼虫羽化后的12h内,它们不能交配,在这期间挑取雌性果蝇即为处女蝇。
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

三、实验内容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2n=8) 中文名:黑腹果蝇 果蝇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与家蝇是不同的种。
果蝇的优点: 1、生活史短,20-25℃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需12-15天。 2、繁殖率高,一对果蝇可产卵400-500只。 3、饲养方便。 4、突变率高。 5、形态容易辨认。
转移到麻醉瓶中观察结果 麻醉时转移果蝇手法
果蝇的麻醉 果蝇的麻醉剂
滴加乙醚的方法
死亡果蝇的标志
死 亡 果 蝇 的 标 志
2)果蝇♀♂识别
♀
♂
个体
大
小
腹纹
5
3
腹部末端
尖
圆
性梳
无
有
果蝇♀♂识别
果蝇♀♂识别
果蝇♀♂识别
果蝇♀♂识别 果 蝇 ♀ ♂ 识 别
3)突变性状的观察
果蝇性状观察 1、身体的颜色
幼虫:从卵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发育成三龄幼虫,此时体长可达4-5mm。肉眼可见其前端稍尖部分为头部, 上有一黑色斑点即为口器。口器后面有一对透明的唾液腺,透过体壁可见到一对生殖腺位于躯体后半部上方的两侧, 精巢较大,外观上是一明显的黑点,而卵巢则较小,可以此作为鉴别。幼虫活动力强而贪食,它们在培养基上爬行 时,留下很多条沟,沟多而且宽时,表明幼虫生长良好。
性状、染色体和基因型
红眼(+) 白眼(w)
第一连锁群
长翅(+) 残翅(vg)
第二连锁群
灰身(+) 黑檀体(e)
第三连锁群
长翅(+) 小翅(m)
第一连锁群
直刚毛(+) 卷刚毛(sn)
灰身(+) 黑体(b)
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ppt课件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3.成虫雌雄的鉴别
雌果蝇
雄果蝇
体形较大
体形较小
腹部椭圆形,末端稍 腹部末端钝圆 尖
腹部背面有明显的五 腹部背面有三条黑色花纹,前两条细,后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生活史:
完全变态: 最适温度:20-25℃ 生活史周期:
12-15 day (20-25℃) 10 day (26℃) 57 day (10℃) 羽化后: 8-12h 交配 两天后产卵 成虫存活:15 day (25℃)
2 果蝇性状的观察
1)果蝇的麻醉处理 在果蝇的性状观察、性别鉴定以及杂交亲本接种等
操作中,应先将果蝇麻醉,使其保持安静状态。麻醉方 法如下: (1)准备一只与培养瓶口径相同的空瓶作为麻醉瓶, 并配以脱脂棉塞。 (2)去掉培养瓶棉塞,立即与麻醉瓶口相对,培养瓶 在上,一手稳住两瓶,另一手轻轻震拍培养瓶,使果蝇 落入麻醉瓶中。
配 制 好 的 培 养 基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2)果蝇继代培养
将果蝇转移到新配制的培养基中繁殖。转移时要
注意转移的手法,不要使果蝇从两个瓶口的接缝处飞
出。一般用黑纸包住带有亲本果蝇的培养瓶,使其飞
X/A=1 则为雌性;X/A=0.5 则为雄性。 X/A>1,为超雌;X/A<0.5,则为超雄;0.5<X/A <1则为中间性。 雌雄基因平衡理论:果蝇X染色体上有很多雌性基因, 常染色体上有很多雄性基因,Y染色体上很少或没有与 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因此性别决定于基因的平衡。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形状观察和饲养管理一、实验目的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
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
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
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
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4、果蝇饲料的配制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1、果蝇培养基配制(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背景
果蝇(Drossphila)是遗传学试验中最常用的多年生物之一。
属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仅四对),具有许多自然的或诱发的可遗传突变性状,世代周期短(25℃下10~12天一代,个体小易于饲养,培养费用低廉,繁殖能力强,后代数目繁多,故被作为遗传学实验的典型模式生物。
后续实验要作果蝇的杂交实验,需要大量的果蝇,本次实验可以学会识别果蝇的各种形状、区分果蝇的性别以及基本的饲养方法,为后续的实验打下基础。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属(Drosophila)昆虫。
因其生活史短(在25℃左右温度下十天左右繁殖一代),繁殖力强(雌性可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相对性状明显且可遗传,易于培养,培养成本低(酵母和细菌,腐烂水果),符合上述遗传学实验研究要求,同时因其染色体仅4对,基因组仅约165Mb,并且基因组超过60%的片段同人类疾病基因相似。
故已将其作为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大量使用在遗传学(genetics)和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
三、1、了解果蝇生活史,观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四、2、掌握麻醉瓶的使用,即果蝇麻醉技术
五、3、学会用肉眼(或解剖镜、显微镜)识别果蝇的性别,以及几种果蝇的特征(大
小、形态、条纹、性梳和外生殖器等);
六、4、了解实验室饲养果蝇的常识方法和所用器械
七、5、熟练观察果蝇几种突变性状,为果蝇杂交系列实验做准备。
八、实验器材
九、解剖镜、蓝色塑料板(10cm*10cm)一张、小毛笔、解剖针、麻醉瓶、培养皿、实
验室饲养的黑腹果蝇野生型及其突变体(在果蝇瓶,即指管内)、镊子、酒精灯
十、实验试剂
十一、乙醚、70%乙醇水溶液(含脱脂棉)
十二、
十三、实验步骤
十四、1、麻醉果蝇
十五、观察果蝇要先把果蝇麻醉,使之处于昏迷状态,便于观察。
具体步骤如下:
十六、
十七、(1)麻醉瓶灭菌
十八、用70%的酒精擦拭麻醉瓶内壁,用镊子夹着在酒精灯上方烤干,注意镊子应与麻醉瓶口大约成45°角,以免酒精高温产生的火舌产生伤害事件。
十九、原因:做果蝇杂交实验时,转移、分拣果蝇需要无菌处理,否则将影响果蝇瓶中酵母的生长,因而本次实验要求对其麻醉时需要灭菌。
二十、
二十一、(2)果蝇麻醉
二十二、将麻醉瓶冷却,用手背轻碰,直至不烫为止。
拿出培养瓶,轻拍使果蝇震落到培养基上。
拔掉培养瓶的塞子,迅速将培养瓶口倒扣在麻醉瓶口上。
向培养瓶瓶
塞中的棉团滴2至3滴乙醚,再次轻拍培养瓶,使果蝇掉入麻醉瓶内,当有足够
数量的果蝇落入麻醉瓶内时,重新盖上塞子。
部分果蝇向上爬,爬得越高摔得越
狠,因为离乙醚最近,便会被麻醉,片刻,果蝇纷纷掉落瓶底。
二十三、原因:果蝇被麻醉了
二十四、
二十五、2、果蝇的观察
二十六、将麻醉的果蝇置于解剖镜下,用小毛笔(最好不用解剖针)轻轻的拨动观察,
使其处于解剖镜下最合适的姿势
二十七、原因:果蝇很脆弱,解剖针会损害其身体结构
二十八、
二十九、(1)雌雄果蝇的辨别
三十、①大小雌果蝇通常比雄果蝇大
三十一、②形态雌体腹部稍尖,较宽厚呈卵圆形;雄体腹部钝圆,相对窄小呈柱状。
三十二、③条纹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雄体腹背只有3条,上部条窄,最后1条宽且延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三十三、④性梳果蝇胸足跗节共有5个亚节。
雄体第一对胸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梳状黑色鬃毛结构,称谓“性梳”。
雌体没有性梳。
三十四、⑤生殖器雄体外生殖器色深,雌体色浅。
三十五、
三十七、附:
三十八、(一)注意事项
三十九、1、配制培养基时要将(玉米粉)及(琼脂和绵白糖)分开煮。
四十、2、转移果蝇时要防止果蝇飞走。
四十一、3、麻醉果蝇时要掌握麻醉尺度,需要用活体时,不可以麻醉过度使果蝇致死。
实验后不用的果蝇要及时处死,不可放飞。
四十二、4、防止事故发生(燃烧、爆炸、摔瓶等)
四十三、
四十四、(二)果蝇培养基的制备
四十五、玉米培养基配方:
四十六、A:糖6.2g,琼脂0.62g,水38ml,煮沸溶解;
四十七、B:玉米粉8.25g,水38ml。
煮沸溶解;
四十八、将A、B混合调制成糊状,加0.5ml丙酸,即可分装到灭菌的培养瓶中。
冷却
凝固后在表面撒少量酵母粉。
四十九、
五十、思考题
五十一、1.果蝇的生活史分几个阶段?
五十二、答:分为6个阶段。
五十三、以25℃为例,从卵开始约4至5天,变为一龄幼虫,再一天变为二龄幼虫,再一天变为三龄幼虫,紧接着一天变成蛹,经历3到4天成为成虫。
五十四、卵: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mm,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柔软的食物上,不至于深陷到食物中去。
五十五、幼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mm。
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一端稍尖为头部,并且有一黑点即口器;稍后有一对半透明的唾腺,每条唾腺前有一条唾腺管向前延伸,然后会合成一条导管通向消化道。
神经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上方。
五十六、蛹:幼虫生活四天左右即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中爬出附在瓶壁上,渐次形成一个棱形的蛹。
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这就显示即将羽化了。
五十七、成虫:成虫的前8个小时内没有繁殖能力,因而找处女蝇应在这个时期。
之后成虫交配,又将经历新的一轮周期。
五十八、
五十九、2.你如何准确鉴定果蝇的雌雄个体?要领是什么?
六十、①大小雌果蝇通常比雄果蝇大
六十一、②形态雌体腹部稍尖,较宽厚呈卵圆形;雄体腹部钝圆,相对窄小呈柱状。
六十二、③条纹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雄体腹背只有3条,上部条窄,最后1条宽且延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六十三、④性梳果蝇胸足跗节共有5个亚节。
雄体第一对胸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梳状黑色鬃毛结构,称谓“性梳”。
雌体没有性梳。
六十四、⑤生殖器雄体外生殖器色深,雌体色浅。
六十五、
六十六、3.将野生型和几种突变型性状观察的结果填表。
六十七、答:见上页表格
六十八、
六十九、4.为什么说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或模式生物)?
七十、答:因为果蝇生活史短(在25℃左右温度下十天左右繁殖一代),繁殖力强(雌性可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相对性状明显且可遗传,易于培养,培养成本低(酵母和细菌,腐烂水果),同时因其染色体仅4对,基因组仅约165Mb,并且基因组超过60%的片段同人类疾病基因相似。
七十一、果蝇自发或诱变的数量巨大。
基因及染色体的改变引起表型性状的改变。
我们主要观察果蝇的颜色,形状,翅的形状,翅脉的形态,刚毛的颜色、形态,平衡棒的大小、形态等方面的形状。
辨明各种形状,有利于我们正确选择亲本,准确地识别杂交后代中的不同子蝇的表型。
七十二、
七十三、讨论
七十四、在遗传学实验中总是可以看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
比如每种果蝇对麻醉剂的反应不同,所用乙醚剂量也不尽相同,这点以后在进行麻醉时应再查些资料,因材施加麻醉剂。
另外,在初次麻醉果蝇的时候时间过长,导致小半的果蝇都死亡了,这一点在以后的实验中需要注意。
七十五、
七十六、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