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引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引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引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引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

用亦最难用

扶阳要药附子自述

在天府之国,巴蜀之地,不知从何时起,当地百姓就有用我炖肉及噙食以保健疗病的习惯。江油为我的故乡,至今街上还将我当土特产卖,色如冰糖,可自用或以馈赠亲友。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我炖狗肉,吃起来我的味道和土豆差不多,嚼着面面的。

我的出生地主要在该地域的江油、彰明、平武、绵阳,广西的安顺为主,陕西及其他省份有散在分布,但以江油和安顺为最好。可以这么说吧,乌头是我的生母,我是从母体上附生出的,不是“十月怀胎”,也称得上“相依为命”。母亲和我是田园栽培,近亲草乌为野生,为了与其区分,母亲就叫成了川乌。还有为了与另一药物白附子有别,我又被叫成了黑附子。这个白附子与因我的加工法不同而制成的“白附片”不是一回事,切记切记。

我移苗于冬至,收于夏至,每年暑季三伏日是我的出新季节,这与天道的运行一致哦,《易经》中坤应西南,四川地属西南,属坤土最厚的地方,土能够藏火,能够把天道所给的阳气,聚集给我雄厚的热力。6月中旬至8月上旬采挖后,一身泥的我经药农水洗、煮、切片,水漂及胆巴水浸泡等各种不同炮制工序而分别叫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市场上有三种附片销售,即黄附片、黑附片、白附片,以黑、白附片为主,川人常食用的即白附片,是药农将我身上的泥洗净经常规胆巴浸泡、清洗、去皮、晒干后,再用硫磺熏后供人们食用的干杂食品,色白或嫩黄,非常好看,毒性极小,药用也可以。四川自贡那是有名的盐都,盛产井盐,熬盐后剩的就是胆巴水,性至寒。《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我的加工炮制就

是用它,如制作豆腐成形必须用石膏这大寒至阴之物一样。过去我的炮制用九蒸九晒,再用胆巴水浸泡,泡了以后用长流水冲洗。现在的制法我的功用大受影响,尤其是昧着良心的商家,偷漏工序,胆巴水不漂洗净,这时我因胆巴水的影响,则偏寒凉,有毒,再加煎煮

时间如果少于2个小时,还可能会出现轻微中毒症状,甚则中毒至死。医者不知其要而深受其害,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也不少啊。

当然还有水漂,洒醋或其他药物如加入明矾、生姜、豆腐、甘草、黑豆等类辅料蒸煮,也有用童便和酿造法等炮制法,都是为了让我改变野性。

我热情如火而又桀骜不驯。李时珍老人说我是: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现在禁止未经炮制的我入市,即禁止生附子上市。殊不知2000余年前张仲景可最喜欢未经炮制而原汁原味的我,可能他也喜欢“原生态”吧。他也最擅用我“有大毒,性燥而刚烈”,士为知已者死,我呢也总不负他,总能力挽危澜,出奇制胜,补火回阳救逆,将多少挣扎于“少阴寒证”的病人挽救回来。不是自吹,论毒性方面我附子,川乌,草乌。我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我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风寒湿邪,母亲川乌有祛风寒湿,散寒止痛之功,我散寒止痛作用强于她。母亲川乌与草乌同具祛风寒湿,散寒止痛作用,只是母亲侧重于治寒湿痹证,草乌侧重于祛风止痛。我主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证。如能掌握好辨证、适量、久煎三原则可驯服我的烈性,不会中毒。家族中属我在临床上的用量最大。

历代不少善用我的医家,汉有张仲景,还有宋代石藏用,明代的严观、吴球。附子产地的川蜀,百余年出现以清代郑钦安开创的善用我及姜桂等辛热药的医学流派,人称“火神派”。吴铸之、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卢崇汉等,皆以善用我著称医林,吴偑衡、祝味菊还被称之为“吴附子”、“祝附子”呢。恽铁樵也对我

下了一个评语,“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是“爱畏有加”。祝味菊先生说“变更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的特长,医之能事毕矣。”他们都授予我“热药之冠”,“百药之长”等美誉,让我至今想来心里美滋滋的,当仁不让在横扫阴寒证的战场上称雄至今。

附子

附子,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大者为天雄,小者为川乌。天雄过热,不可用;川乌热太劣,不若附子之适于用也。制法: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不必去皮脐尖子,正要全用为佳。取甘草至仁,以制不仁也。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夫附子,阳药也,以阳治阴,最为相宜,以阳治阳,自然相恶。阳主热,而阴主寒,有如冰炭,何至错误。惟阳似阴,而阴似阳,以假乱真,往往杀人,惨于刀刀也。我今辨阴阳寒热之殊,使用附子者尽生人,而不再误杀人也。阴热之症,乃肾水之耗,而肾守之火不能下安于肾宫,上冲于咽喉口齿之间,其舌必滑者也。论理大补其真阴之水,水旺而火又不归。然而,徒补其水,火虽少衰,终不能一时骤降,少用附子,同肉桂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大剂冷服,下喉而火即消,归下肾内,上焦之热,尽化为清凉矣,此用附子以治阴热之秘法也。阳热之症,乃心火之盛,移于其热胃中,发狂而大叫,或失神而谵语,手足反现冰冷,而胸前膈上多有发斑者,必大渴呼水,而舌苔或红、或黄、或灰黑,必燥而峭,开裂成绫者也。论理不必从治,竟用三黄石膏直治其火,火泻而肾水不干,可免亡阳祸。然火过于旺盛,用大寒之药,恐致格拒,尚不入加附子一片,重一分,入于三黄石膏汤中,以火从火,引苦寒之药下行,而不相背,热性

过而寒性发,自能泻火邪于顷刻矣,此用附子以治阳热之秘法也。阴寒之病,乃寒邪直中于肾经,此伤寒之卒病也。肾受寒邪,命门之火自不能藏,欲遁出于躯壳之外,而寒乘胜追逐,犯于脾则腹痛,犯于肝乃胁痛,犯于心则心痛,或手足青者有之,或筋骨拘挛者有之,或呕或吐,或泻或利,甚则身青袋缩,死生悬于反掌,真危急存亡之秋也。探其舌必滑,急用附子二三钱、人参五六钱或一二两、白术一二两、干姜二钱,同煎服之,下喉而阳回寒散矣,此阴寒用附子之法有如此。阳寒之病,平素伤其脾胃之气,不能荣卫于一身,以致风寒但犯,发热恶寒,喜卧而不喜语言,喜静而不喜纷扰,与之饮食,又能知味,身虽热,而神思甚清,脉必细微,气必甚怯,此阳气不足,而邪乃中之也,其舌虽干而必滑,急用理中汤加附子一钱治之,正气足而邪自散矣。温甘除大热,非此之谓欤。阳寒用附子之法,又如此。知此四治,触类旁通,断无误用之失矣。

或问附子有毒,用之得当,可以一服即回阳,有毒者固如是乎,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夺门而进,非藉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至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胜任。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有毒也。

或问附子入之于三生饮中,救中风之垂绝,何以必生用之乎,此实有妙义存焉。夫中风,非风也,乃气虚而痰塞于心中,故一时卒中,有似乎风之吹倒也。若作风治,十死九矣。必须用人参为君,附子为佐,加之生南星、生半夏、生姜,而后可以开其心窍,祛逐其痰涎,使死者重生也。世人皆以为人参之功也,苟非附子,何以推荡而奠宁哉,然此时用熟附子,正恐未必神效,往往有缓不济事之忧。必生用之者,取其无所牵制,则斩关突围而入,自能破劲敌于须臾也。药中用霸气而成功者,此类是欤。

或问参附汤之治阴寒直中,又救一时之垂绝者,何以又不用生附子耶,夫熟附子之治直中阴寒也,欲救其回阳也。阴寒入于至阴之肾中,祛命门之火出外,而不敢归宫,真火越出,而阴寒乘势祛逐,元阳几无可藏之地,此时而不大用人参,则元阳飞出于躯壳之外矣。然而徒用人参,不佐之以附子,则阴寒大盛,人参何能直入于腹中,以生元阳于无何有之乡,既用附子,而不制其猛悍之气,则过逐阴寒,一往不顾,未必乘胜长驱,随阴寒而尽散热,必元阳无可归,而气又遽亡。故必须用熟者,同入于人参之中,既能逐阴寒之外出,又且引元阳之内归,得附子之益,去附子之损,所谓大勇而成其大仁也。

或问附子阳药,宜随阳药以祛除,何以偏用之阴药以滋补乎,盖附子大热之品也,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中者,所以治久滞之病。凡阳虚之症,宜用阳药救之,故附子可多用以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阴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各有妙用也。

或疑附子之功,有以少而成功者,又是何故,夫急症宜多,而缓症宜少,此用附子之法也。但古人有用附子止一片而成功,非藉其斩关夺门之神也。盖附子无经不达,得其气而不必得其味,入于经而不必留于脏,转能补气以生气,助补血而生血,而不至有增火增热之虞,反成其健土关胃之效也。

或问附子何以必得人参以成功,岂他药独不可制之乎,夫人参得附子则直前,无坚不破:附子得人参则功成,血脉不伤。至于他药,未尝不可兼投。然终不知人参与附子,实有水乳之合也。

或问缪仲醉论附子之害,其言又可采否,噫~仲醇之心则仁矣,而论证尚未尽善也。如言外寒,脾阴不足,以致饮食无味,喜饮冷浆及鲜果,血虚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呕,或干霍乱,或大疟寒热并盛,老人精绝,阳痿,少年纵欲伤精,阴精不守,精滑,脑漏,妇人血枯无子,血枯经闭,肾虚小便余沥,梦寐纷纭,行履重滞,痹症,中风僵仆不语,中风口眼歪斜,中风言语蹇涩,中风半身不遂,中风

痰多神昏,阴症痈疽未溃,其三十一症,皆必须附子,十补阴,三补阳,始能夺命奏功。仲醇一概戒人勿用,庸医执滞不通,坚信不用附子以回阳,又何以生阴以续命乎,虽仲醇过于谨慎,与其乱用杀人于顷刻,不若烦用以听其自生。然病实可生,任其悠忽,因循失救,而奄奄坐已,又行医之过也。铎所以将仲醇所忌七十二症之中,摘其宜用附子者,表而出之,以亦其救病之延生,勿坐视听死也。

或问缪仲醇之过慎,未必非全生之道,吾子以其所忌者,摘出以交之,必自万一杀人,过不在子乎,嗟乎,仲醇之所慎者,正病所不必慎者也。岂独不必慎,实症之不可慎者也。宜慎而不慎,与不可慎而又慎者,非至中之道也。

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超大附子用量案例

“亦药亦毒”论附子

【摘要】附子一品,亦药亦毒,亦正亦邪,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非凡之疗效,在附子的使用指征,即舌、脉、神3点,以及使用剂量,炮制和煎煮方法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于附子的毒性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解毒之法。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名附子。附子乃中药“四大主药”之一,明?张景岳将此四药,即人参、熟地黄、大黄、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此“药中四维”为保命全形之要而当仁不让。《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乌附之毒)。”遂

令畏惧之人“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附子一品,真可谓亦药亦毒,亦正亦邪。然而“能用毒药,方为良医”,若能扬附子宏效之长,避附子峻毒之短,医之能事毕矣。

1附子之用

1.1历代医家对附子的应用古时善用附子者,当首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凡113方中,用附子者 23方,《金匮要略》265首方中,亦有23方用之者。其

中,附子或配干姜以破阴回阳,主治阴盛格阳之证;或配甘草、干姜以回阳救逆,主治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之证;或配桂枝、甘草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或配白术、甘草以温阳健脾,“并走皮中而逐水气”;或配细辛,走经窜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以破散阴寒凝结;或配以麻黄,温经助阳以发汗;或配薏苡仁,温通阳气,缓急除痹,排脓开痈,诸凡种种,可见仅此一味附子,便被张仲景运用得纵横贯通,左右逢源。从小处看它是一味药,从大处看便是一首方,作为一味药,附子在不同的配伍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作为一首方,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法度。

自张仲景开附子应用之先河,后世诸家亦多有继承与发展。如唐?孙思邈在继承了张仲景《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的基础上,于《千金要方》之中创立温脾汤,熔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于一炉,意在温下冷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谓“一切虚寒,并皆治之”的姜附汤。宋?严用和《济生方》中回阳散,用大附子3枚,配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可治“一切冷气”。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有参附汤,功在益气回阳固脱。再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治疗“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的椒附汤,明代《普济方》中治疗“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之附子散,明?陶节庵《伤寒六书》中创立的回阳救逆汤,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创立的急救回阳汤,等等,都是应用附子之佳效良方。此外,尚有清?郑钦安之善用附子者,时人颂为“郑火神”,又称“姜附先生”,誉及云贵川,声名鹊起。近代云南四大名医之一的吴佩衡,每以大剂附子力挽沉疴,胆识兼备,因获“吴附子”之雅号。现代名医范仲林,以善用大剂附子治愈诸多疑难病症,而有“范火神”之誉。现代名医祝味菊,重视扶阳,广用附子,人称“祝附子”,章次公先生曾在祝味菊《伤寒质难》一书的序言中说,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药“心狠手辣”。众

多医家,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大量地应用附子,取得了非凡之疗效,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1,2,。

1.2附子的使用指征张仲景使用附子常以“脉沉”“脉微细”“脉紧”等脉象一锤定音,此外,还指出“但欲寐”“小便色白者”等指征。清?郑钦安《医理真传?钦安用药金针》云:“无论一切上下诸病,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见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证,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3,所谓“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即指用药当扶阳抑阴,当用附子之类。再如,恽铁樵对附子的使用提出了3条辨证要点:一是“脉硬有汗”,二是“舌色干枯”,三是“肌肤津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附子使用指征之重点可概括为3个字:舌,脉,神。一是舌暗淡质润,口淡不渴,渴喜热饮,正如《伤寒论》附子汤条所谓“口中和”。二是脉象当为沉微细弱无力,即“脉微细”;若寒邪盛者,脉当沉紧,正所谓“脉硬”。三是精神不振,甚则精神萎靡,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正所谓“但欲寐”。

1.3附子的使用剂量张仲景之用附子多以枚数论计,少仅一枚,一般多用二、三枚。

《伤寒论》中乌梅丸用附子至6两,此乃全书中最大剂量,然并非一次口服量。目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子使用剂量为3g-15g。然由于对附子认识及应用经验之不同,使用附子的剂量尚存争论,故诸家多有差异。小到不足克重,大到斤许。尤其四川火神一派诸家用附子多为大剂,如吴佩衡、范仲林等人用附子之量一般都在30g以上,甚则多至200g-300g,最多有用至500g者。

不论诸家用量如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之人,体质不同,对附子耐受性各有差异。笔者曾遇用附子最多至60g使显效而无中毒者,亦有仅用10g而效乏却致出现周身麻木之中毒者。因此,应用附子之量尤当慎重,应从小剂量开始,如无

不良反应,再逐渐加量,采用递增的方式。取效后不必再加量,并以递减的方式,逐渐减量,如此比较稳妥。

2附子之毒

2.1药即是毒,毒即是药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云“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致无可加处则大毒。”由是可见,药性寒热温凉各具其偏性,其中热比温偏,“毒性”当然也大。显然,在中医学看来,附子之毒,全因其大辛大热、纯阳燥烈之性,其偏性愈大,则毒性愈大。若人处于阳气败亡之时,则当用附子大热之偏,以偏纠偏,方可救逆回阳。

可见,我们用附子,用的就是它的“偏性”,即用的就是它所谓的“毒”。换言之,不偏不毒,则不用之。

2.2附子中毒之征服用附子中毒之征,其实仲景已有描述,在《伤寒论》桂枝附子汤方后载:“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但张仲景并不认为这是中毒的表现,而认为此乃服药后药物驱邪作用之反应,故曰:“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后世医家通过大量实践观察,概括出附子中毒之表现为:头晕,心慌,唇、口、舌及四肢麻木,说话不爽利,继而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会出现昏迷,四肢肌肉抽搐,呼吸急促,皮肤湿冷,血压、体温下降,心律不齐,甚至死亡。

2.3附子解毒之法服用附子中毒后,应立即采取解毒措施抢救。古今常用之药为大剂甘草、防风、肉桂、绿豆、黑豆、大黄、蜂蜜等急煎内服。现代可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若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兴奋之表现,如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可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此外还需对症治疗等。

3附子的炮制与煎煮法

3.1附子的炮制附子炮制法自古有之,汉代有火炮法,考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卷第七?方药炮制》云:“附子……之类,皆破解,不口父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刀刮取里白者,故曰中白。”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凡汤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火唐灰火炮炙,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惟姜附子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秤,直理破七八片。随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处令尽”。晋代《肘后方》载有炒炭法。唐代有蜜炙法、纸裹煨法。宋代有水浸法、醋浸法,姜制法,盐制法。明代有地黄制法,

甘草汤炒法等。现代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盐制、漂制、蒸制、煮制、砂炒和甘草黑豆制等。生附子通过炮制,使毒性降低,安全性增强,便于内服,并且利于储存,4,。

3.2附子的煎煮法除了予以适当的炮制可使附子的毒性降低,安全性提高之外,合理充分地煎煮也是安全有效地运用附子的必要手段。多数医家主张附子应先煎、久煎1-3h不等。如吴佩衡主张附子应先煎3h,口尝不麻再与他药同煎。然而,张仲景于《伤寒论》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方后皆云:“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后皆云:“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其煎煮的时间很短,这种煎煮方法尤其值得后人研究。现代也有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垂死之时,用大剂量附子剂,开水煮药,武火急煎,随煎随服,不分昼夜,频频喂服,常可挽垂绝欲散之阳于危难之时,而多获良效。

4小结

附子一品,亦药亦毒。其实,天下本无不偏(毒)之药,亦无不偏(毒)之病。医者原以药之偏(毒),矫病之偏(毒)。如对证,毒药亦仙丹,不对证,谷食皆毒药。正如清?郑钦安云:“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子,都是砒霜。”无论病家、医士,只当讲求病系于何病,法当用何法,方当处何方,药当疏何药,对准病情,寒热温凉,皆在所用,无好无恶,扬

长避短,趋利避害,妙手空空,无不见效。若不论病之是非,而议药之可否,寒者畏其泄,热者畏其燥,医者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病者以耳为目,恶直好谀,则病必不可愈也。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91-1192.

,2,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8.

,3,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4:231.

,4,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3-315.

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邢斌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从上述说法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古今许多医生因善用附子而成名。如明代仁和县(今杭州)名医严观因擅用附子而有“严附子”的美称。严氏常用姜汁制附子。人难之曰:“附子性热,当以童便制,奈何复益以姜,”他回答说:“附子性大热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速。若制以童便则缓矣,缓则非其治也。今佐以生姜之辛,而去其毒,不尤见其妙乎,”临证多用此法,皆见奇效。清代四川名医郑钦安,善用大剂量附(生附子、熟

附子)、姜(生姜、干姜)、桂(桂枝、肉桂)等大辛大热药,人称“火神”。前面提到的吴佩衡,因擅用附子而有“吴附子”的雅号。有类似美誉的,还有由川至沪,因擅用附子而开一代风气的现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由川入黔,精研《伤寒》、《金匮》,擅长补火,善用附子的现代名医李彦师(人称“李附子”);以及临证六十余年,善用附子的浙江名老中医傅梦商(人称“附子先生”)。

上述名医推崇附子的效用,而附子的效用也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并因此造福病家,铸就医名。但是另一方面,也多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的医生。明代张志聪《本草崇原》即记述了这样的医者,并记载了他们的劝

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这些医生对附子如此畏惧,究其原因,无非是怕用附子发生医疗事故。也确有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生。如据李介鸣先生介绍,曾有余某,原是律师,1949年后改业中医,用川乌、附子量恒达60克,多至一方120克,治风寒湿痹颇有著效。但因滥用乌、附,几次以之“杀人”而被判刑。

那么,用附子何以会发生医疗事故呢,首先,是因为附子有大毒,用不好会中毒,甚至死亡。古代这样的例子一定很多,现代临床报导的附子中毒的事例也时常可见。其次,中药治病,在于以药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附子辛热之偏性甚剧,如认证不确,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甚则加重病情,乃至置人于死地。而认证虽准确,但配伍不当,或剂量失宜,亦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

所以,如要用附子不发生医疗事故,就必须在附子的毒性、偏性上好好加以研究。

首先来看附子的毒性。这是不管医者是否按指征用药都必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即使医者辨证准确无误,如果没有掌握减毒去毒的方法,就有可能发生中毒反应。而一旦发生中毒反应,如不能及早辨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一误再

误,就可能危及生命了。显然,在这些环节中,减毒去毒方法的充分掌握,是防范附子中毒的关键。具体而言,应当包括:炮制、配伍、剂量、煎煮等。以上方面一有不慎,祸不旋踵,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在意。

再来看附子的偏性。如用在合适的地方,正是医者求之不得的妙处;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则为害不小。所以,该用在哪儿,不该用在哪儿,是用附子的首要问题。同时,这也是最难掌握的。说这是首要问题,好理解。为什么说是最难掌握的呢,有三个原因:一,附子性热,当然用在寒证中。问题是,寒热两极颇有形似之处,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临床还多见寒热错杂之证。辨一般证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辨别寒热的疑似(真假)或错杂上。此非多读书、多临证者不能。二,附子救危,用在危急重症。时间紧迫,不容犹豫。难在当机立断,非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者不能。三,附子是要药,其应用甚广,绝不只限于亡阳证、虚寒证。从古至今积累了用附子的丰富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所谓的禁忌,但又都缺乏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是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这些禁忌是不是必须遵守,都还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所以,用附子难,还难在用附子

的探索性上。这又需要医者多读书、多临床、多思考,还要有胆识。(这一问题的讨论,将在以后诸讲再详细展开。)

谈到附子的偏性,还要注意的是附子的配伍和用量。通过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加大、缩小或引导附子的偏性。比如附子与干姜配伍,和附子与熟地配伍,若用陈修园打过的比方,前者是夏曰可畏,后者是冬曰可爱,说的是两种配伍在附子偏性量上的差别。其实不仅如此,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熟地配附子温肾滋补,药物通过配伍起到合力,或者说通过配伍其他药物引导了附子的偏性作用于特定方向。至于用量的调整,则是对附子偏性在量上的直接调整。而把配伍与用量一起考虑,就会对附子偏性的大小与方向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们大致可借用“向量”这个术语来想象一下。还是借用上面的例子,附子3克配伍干姜3克,附子9克配伍干

姜3 克,附子3克配伍熟地15克,这三对配伍的温热之偏性无论在量上,还是作用的具体方向,都是不同的。因此,配伍与用量必须针对病情而恰如其分的。

总之,要安全有效的用好附子,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附子的毒性,合理地利用附子的偏性,对炮制、认证、配伍、剂量、煎煮、对中毒表现的认识和救治中毒的方法必须全面掌握。务必多读书、多临证、多思考、多总结,用附子时,则必须胆大心细。要求那么多,足见用好附子实非易事,也就难怪恽铁樵先生要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了。这也正是笔者主编《危症难病倚附子》的目的所在。

超大附子用量案例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少阴证下利虚脱

(正伤寒)

黄××,男,11岁。原四川成都市学生。

[病史]1948年秋,初感全身不适,以后病情逐渐加重,神志昏迷,高热至40。c以上,腹泻。当时正值肠伤寒流行季节,原四川省立医院确诊为“正伤寒”,某专家认为,病已发展至极期,全身性中毒过重,已属不治之症。后由中医会诊,曾以大量犀角(羚羊角、紫雪丹等抢救。患儿虽高热退,腹泻止,而病势却更加沉重,四肢冰冷,脉欲绝,终至垂危。最后来诊,按少阴证下利虚脱论治,初诊机转,数诊痊愈。

[初诊]患儿连日来昏迷踡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伏微细欲绝,唯以,尚有丝微气息。四肢厥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细灯草试双鼻孑L 体肢肤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倾刻欲脱之险恶阶段。急用驱阴回阳,和中固脱之法,以大剂通脉四逆汤一剂灌服急救。处方:川附片120克(久煎)干姜120克炙甘草60克[二诊]上方,连夜频频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儿家长慌忙赶来连声说: “坏了坏了,服药后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

答: “好了好了,小儿有救了!”遂再诊。患儿外形、病状虽与昨日相似,但呼吸已稍见接续、均匀,初露回生之兆。宜继守原法,以通脉四逆倍加用量再服。

干姜500克炙甘草250克先以肥母鸡一只熬汤,另以鸡汤处方:川附片500克煎附片一个半小时,再入姜、草。服药后约两小时,患儿忽从鼻中流出紫黑色凝血两条,约三寸长,口中亦吐出若干血块。这时缓缓睁开双眼,神志开始清醒,并开口说:“我要吃白糕!”全家顿时破涕为笑,皆大欢喜。遂遵原方,再进四剂。

[三诊]患儿神志已完全清醒,语言自如,每日可进少量鸡汤等流质。面色青暗。舌质淡白,乌暗,无苔。上肢可活动,开始端碗进食,下肢僵硬,不能屈伸,四肢仍厥冷。病已开始好转,阳气渐复;但阴寒凝聚已深,尤以下肢为甚。原方稍加大曲酒为引,再服。

上方又服一剂后,次日下肢即可慢慢屈伸。再服两剂,能下床缓步而行。服至十三剂,逐渐康复。

患者于1978年12月26日来函说: “三十年前,范老治好我的病以后,我于1953年参军,在部队还立了两次三等功,现在机械配件厂当钳工,身体一直很好。”

(按语]此例由于失治,病由阳入阴,阳气衰微,阴寒凝滞,即阴阳气血已不能充实于四肢叽肤,故现面色灰白乌暗,脉伏细微欲绝,四肢通体逆冷,甚至昏厥不省。显然,病势已发展至少阴寒化之危重阶段,属典型之四逆证。值此纯阴微阳之际,千钧一发之时,一切以阳气之存亡为转移。阳存可生,阳亡立死,非急投以大剂通脉四逆回阳救逆不可。

四逆汤为仲景回阳救逆之主方。若能正确掌握,辨证施治,姜附草三昧,即能起死回生。

郑钦安曾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

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生命立复,故日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复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义(《医理真传》) 也,真火伏藏,又得重生也,此方胡可忽视哉。”

四逆汤再加=F姜一倍,即本例所用之通脉四逆汤。干姜佐附子,更能除六腑之沉寒,回三阴之厥逆,救肾中元阳,脉气欲绝者。倍干姜,尤能增辛热以逐寒邪,取辛温而散之义,加强荡涤阴邪,迎阳归舍之效。灌服后,患儿忽然鼻孔出血,家长惊慌失措,以为误用姜附必死无疑!殊不知此病后期一派阴气弥漫,复进苦寒退热之品,犹如冰上加霜,周身气血趋于凝聚。此时转投大剂通脉四逆汤,回阳返本,峻逐阴寒,冰伏凝聚之血脉为之温通;阳药运行,阴邪渐化,血从上窍而出,实为通脉四逆推墙倒壁之功,初见起死回生之兆,何惊骇之有?此时此刻,又抓住转机,当机立断,在原方大剂量基础上再加倍翻番,姜、附均增至500克,凝结之血条血块,均被温通而逐出。正邪相搏出现新的突破,患儿终于转危为安。

或问:本例患儿在半月之内,每剂附子用量250,500克,累计6500克,经过三十年之检验,预后良好。附子的有效量和中毒量问题,是否值得重新探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上述问题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深入研究,对发掘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附子惊魂————好中医真是难当

附子惊魂

特别声明: 来源:今日早报口述:国家级名中医、胡庆余堂国药号坐堂名医李学铭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整理: 本报记者单友良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病人接连中毒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事件真相

3年前的一个早上,风和日丽,我吃好早饭前脚刚踏进医院大门,就被一位一夜未眠、脸色有些苍白的护士长叫住:“李主任,我们昨天半夜收了一个附子中毒的病人,现在还在急诊室抢救,据说是你的药吃坏的,你要不要过去看看,”

什么,~

一进去我就认出来了,是,是我的病人,肾病。

还好,等我进去时,病人已经缓过来了。

我问怎么回事,病人说是吃了我的中药之后,胸闷、心悸、嘴唇发木、呼吸困难、心率失常,马上就叫110送来了。

是,典型的乌头碱中毒症状。还好病人警惕啊,避免了一场灾难。

我是从1964年开始在省中医院看第一例肾病的,看到2005年,差不多40年了,用了近40年的附子,附子中毒的病人这还是第一例。

怎么会呢,我在想,问题出在哪里,

大家都晓得有句话叫“是药三分毒”。中药里面,有些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比方说砒霜,过量了要死人,适当炮制后能治疗癌症、哮喘,中药定喘丸的主药就是砒霜。这味附子也是,它里面的乌头碱有剧毒,口服0.2mg就能使人中毒,口服3,5mg即可致死。大家还记得里长今的妈妈被灌的毒药附子汤吗,这个附子汤吃进去,呕吐、腹泻、昏迷、肢体发麻、呼吸困难、脉搏血压体温下降、心率紊乱,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我们古代很早就发现了附子有剧毒,多把它拿来涂在箭头上制成毒箭,以用来射杀猎物或杀伤敌人。据有关考证,《三国演义》中刮骨疗毒的故事中,关羽所中的箭毒即为附子毒。但附子经过炮制后,可以入药,药用广泛而完全。

当时我想,惟一能够解释的原因就是这位病人吃进去的附子炮制不到位,但没有证据啊。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_乌头类方剂研究_张林

129 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8 Aug .,2011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乌头类方剂研究 张林,吴晓丹,杨勇,白晶,王坦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北京 100029) 收稿日期:2011-05-16 作者简介:张林(1980-),女,山东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方剂学理论与临床研究。通讯作者:白晶(1955-),女,北京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方剂学实验研究。E-mail:baijingldq@https://www.360docs.net/doc/685465957.html,。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作为中医方剂的经典 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多种病证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对于疼痛一证的治疗上,张仲景更是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原因的痛证,创立了多首配伍精当、疗效斐然的方剂。根据病证的不同,仲景灵活选用多种药物治疗疼痛,如桂枝、大黄、附子等。仲景常以桂枝配伍各类药物,治疗各类疼痛。笔者曾撰文专门探讨了桂枝类及大黄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1]。仲景以三承气汤及其他一些以大黄为主药的方剂,治疗瘀血留滞所导致的疼痛,大黄类方剂集中体现了张仲景“下法”治疗疼痛的特色[2]。对于寒瘀致痛的患者,仲景亦大黄、附子并用,大黄附子汤在疼痛治疗方面应用甚广,如以大黄附子汤热敷治疗因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腿痛及身体偏侧疼痛等[3-4]。 附子与乌头因其大辛大热之性,在治疗寒痛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文将附子、乌头类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治疗疼痛的方剂做以总结,希望能深入了解经方在疼痛治疗方面的组方规律,并为临床的疼痛治疗提供组方遣药的思路。 附子、乌头类方是一组以附子和乌头为主要组成的方剂,仲景常用其治疗以寒邪为主的疼痛。本类方剂在仲景原书中数量众多,包括(1)附子汤;(2)桂枝附子汤;(3)白术附子汤;(4)甘草附子汤;(5)大黄附子汤;(6)真武汤;(7)四逆汤;(8)通脉四逆汤;(9)附子粳米汤;(10)大乌头煎;(11)乌头赤石脂丸;(12)乌头汤;(13)乌头桂枝汤;(14)九痛丸等。 1 附子类方 1.1 附子汤既温且补治虚痛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证为少阴阳虚,寒邪在内,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故身体痛、骨节痛,以附子汤扶阳温经,散寒除湿。炮附子扶真阳之虚,温经散寒而镇痛。茯苓、白术除湿止痛,利于阳气宣通。芍药制术附之温燥而护阴,和营血而通痹止痛。人参补元气以除虚,参附相伍,峻补元气,助诸药除痛之功。 附子汤既温又补,为温补少阴阳气不足常用要方,适用于因虚致病、久病致虚的痹证患者。有学者[5] 曾用附子汤治愈长达13年的定时臂痛, 本病患者起于产后,为寒、虚夹杂导致,其他药物效果甚微,而附子汤温补并用,正对病机。其他运用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效案亦是颇多,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常能取得较好疗效[6]。 《千金要方》的附子汤是以本方加桂心、甘草,治温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拆,肉如锥刺刀割,是本方的进一步发展。 1.2 桂枝附子汤类和营缓痛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皆用附子为主药,配以桂枝、白术、甘草等药,共治风湿见表阳虚的身体骨节疼痛,乃风寒湿邪三者并祛之剂。桂枝温经散寒,祛风解表而通经络,白术燥湿和中而运水湿。甘草在《本经》中言其可“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尰字在《说文》中有:“胫气肿,本作瘇,从广,重声。”徐曰:“下湿地则有此疾,今文做尰。”甘草附子汤有身微肿,故以之为君。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 方选注》[7] 中提到: “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留关节,阳衰阴盛,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徐徐解救也。” 摘 要:文章总结了张仲景对于附子、乌头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病证医案对其中的代表方 剂的配伍思想及临床运用做以详细分析,同时对于乌头与附子的不同应用范围作了归纳阐释。 关键词:附子;乌头;类方;疼痛;张仲景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129- 03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ZHANG Lin,WU Xiao-dan,YANG Yong,BAI Jing,WANG T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It analys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prescriptions and clinical use in the representative Medical cases, and concludes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nge of Fuzi and Wutou. Key words:Fuzi;Wutou;Categorized Formulas;Pain;ZHANG Zhong-jing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中药复方中药对或单味药对中药复方临床功效的贡献作用。本技术提供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本技术可以从药对角度揭示新生化颗粒等中药复方的配伍效应,为新生化颗粒等中药复方在临床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可为复杂方剂的配伍作用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中药复方中药对或单味药对中药复方临床功效的贡献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复杂成分配伍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成分分析法为:将中药复方功效检测指标的原始数据导入Waters公司的MassLynx v4.1软件的EZ info中,通过降维矩阵建立包含两个主成分轴t[1]和t[2]的平面空间的PCA分类模型;主成分轴t[1]是源数据矩阵方差最大方向,主成分轴t[2]是方差的次大方向,降维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有用信息,寻找能够使不同组别指标得到最大分离的方向;并以离正常组或模型组的中心距离来判断活性大小,离正常组越近说明活性越好;离模型组越近说明活性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复杂成分配伍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指标综合指数法为:将各组大鼠的所有指标导入Waters公司的Mass Lynx v 4.1软件的EZinfo中,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每个指标的VIP值,VIP值越大,说明在该指标对分类的贡献越大。 4.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大鼠血瘀模型的复制: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各给药组的大鼠分别于大鼠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剂量均为0.8mg·kg-1,共两次,两次间隔时间4h;大鼠第一次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2h后,将其置于0~2℃的冰水中游泳4~6min,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最后一次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后,所有组的大鼠均禁食不禁水,12h后颈总动脉采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指标; (2)分组与给药:大鼠饲养10天后,将110只大鼠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阳性药组、生化汤组、新生化颗粒组和新生化颗粒缺失各当归系列药对的样品组,包括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益母草、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川芎、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桃仁、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红花、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姜炭和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炙甘草;阳性药组灌胃给予复方丹参滴丸,灌胃剂量为0.10g·kg-1;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新生化颗粒组和新生化颗粒缺失各当归系列药对的样品组按4.86g·kg-1的剂量灌胃给药; (3)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各组大鼠均于末次给药30min后,在10%水合氯醛麻醉下,颈总动脉插管取血,以枸橼酸钠1:9抗凝;吸取1mL全血置于压积管中,静置1h记录血沉;然后3000r·min-1离心30min,记录红细胞压积;取全血800μL采用LG-R-80B电脑血液粘度测定仪测定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余下的全血,先800r·min-1离心10min吸取富血小板血浆,然后3000r·min-1离心10min吸取贫血小板血浆;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采用PRP,凝血四项APTT/s、PT/s、TT/s和FIB/g·L-1的指标采用PPP,仪器均为LG-PABER-1型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 (3)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多个指标进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温肾补火,祛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

经方医案

少阴证:同事一狼疮女患者,近期天冷口烦渴,唇干,多睡困乏,言“气力不够,如七八十岁老者”,头晕,肢厥,仅手心汗,腹满,大便时干时稀,舌上苔滑,阳脉微弱,阴脉弦紧,血压偏低,此真少阴证,慎勿妄治也,予四逆汤温之,数服而愈。 寒客少阴:忆某年堂姐夫春节间饮酒及饮食不节,咽喉遂肿痛,或予抗生素口服,或以清热利咽成药,屡治乏效,迁延日久,苦甚。余曰:“咽为少阴经络所过,此为寒客少阴也”,与半夏汤少少含咽,数服而愈。 上热下寒证:上周门诊,一罗姓白塞病患者前来开益赛普,翻其门诊病历,已用该药半年以上,因既往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数年乏效,故而改用益赛普。然自言疗效仍差,口腔溃疡严重,疼痛剧烈,影响饮食和睡眠,苦不堪言,平素嗜饮,生活不规律。观其舌苔厚腻发黄,大便偏烂,为上热下寒,寒药或热药均不宜,唯寒热并用可一试,与甘草泻心汤,一周后复诊,溃疡已愈,颇喜,要求继续调理。更服一周,未发,遂予停药。半年后复诊仍无恙。 少阴口渴:近一周忙于抢救一消化系统受累的狼疮患者,始呕吐频,干呕至胆汁出,自利,躁烦,嗜睡,昏,肢厥,唇口干燥,烦渴,饮水不解反吐,经抢救呕利渐止,精神转佳,仍厥逆,时燥烦,烦渴持续不能缓解。此属少阴证。论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予试以附子理中汤小勺频饮以防呕逆,孰料尽药后患者倍感腹温肢暖,口渴亦解。若非亲而验之,真不知参、附之神效! 水郁腹痛:忆读研期间,曾治一亲戚,产后缺乳,自以麦芽煎水服用,后腹痛甚,腹中水声如吼,无肢厥、心下悸、小便不利,数治终无效。此为麦芽寒水郁于腹中,故而得此疾,水去病自除。于仲景诸方中求之,此非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所能当,乃以大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之,二服诸苦霍然。有前医未曾治愈者,偶逢而询之:“病何以愈?”亲戚即以我方予之,阅后感慨:”此经方也!“ 桂枝加附子汤:一类风湿关节炎女患者,年近五十,怕风,汗多,覆以衣被,不敢去之,此病何以得之?某年夏父生病住院,其去看望,途中热甚汗多,至病房空调下久坐后既得之,此为荣卫不和,予桂枝加附子汤服之,当晚即感身暖舒畅,而翌日已能去衣揭被。 类桂枝证:本周出门诊时,一狼疮患者食用小店炒粉后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周身不适,口渴,下利(臭秽),腹痛,苔白,脉促,此非太阳中风也,仲景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予大剂葛根芩连汤两付,翌日热退汗止,恶风消失,周身舒畅,唯腹痛明显,左下腹按之甚,续以桂枝加大黄汤而愈。 伤寒轻证:韶关的秋日忽凉忽热,昨日上半夜稍热,下半夜转凉,某赤身而卧竹席,遂稍感寒,晨起后头昏沉眩晕,身不适,微似有汗,为感冒轻证,午时予桂枝汤,小憩须臾,一身烘热,微汗而解。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邓某,我们风湿科一位狼疮患者,自诉便秘严重,一周方解一次,硬如羊屎,无恶臭,伴多关节烦痛,汗出,尤以胸背部为多,稍恶风,口苦明显,上腹顶胀,饭后尤甚,小便正常,苔白,脉细弱,予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服周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清晨皆有,上腹不适消失,自诉“消化功能已经正常”,喜来告我,我亦叹此方有良效。仲景于【伤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附子非补肾阳之药。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人之内伤杂症,多因

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先锋官”的作用,现在的火神派传人对附子的运用,似乎有违钦安先生原旨,钦安先生用药,有时也用阴药的,现在的火神有的好像不用阴药,不知现在的火神还是否执定中州而兼顾三焦,对附子动则用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而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人之身体,相火(肾阳)为体,君火(心火)为用。“附子为药品中最大英雄也!治人,人健而身轻;治国,国泰而民安;治天下,亿万年皆成盛世也!” 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古代医家经验 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

浅议导赤散配伍的增效减毒_崔海月

导赤散出自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生地黄、木通、甘草梢、淡竹叶组成,具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效。原治小儿心热证,此后其临床应用范围从儿科扩展至内科,主要治疗心经有热或心热移于小肠证。其组方配伍特点为清热与养阴之品配伍,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滋阴而不恋邪[1]。 方剂配伍根据证候性质及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二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中药七情体现了通过药物的配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增效减毒是方剂学“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内涵之核心。 本文通过探讨该方中起毒副作用的关木通以及该方配伍的增效减毒作用,来阐明更多方剂合理配伍对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这对于发掘和提高中医药理论有重要意义。 1 关木通在导赤散中的减毒作用 木通在导赤散中为君药,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的藤茎,具有清心泻火,通淋,通经下乳的功效。但关木通具有中毒性,中毒早期有明显的消化道不适症状,浮肿,夜尿增多,肾功能急剧下降,偶伴有贫血,轻度血压升高,糖尿,尿蛋白等;慢性损伤型的临床特点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为主。 学术界大多认为,马兜铃酸A是致毒成分,主要是肾小管-间质性损害。因此,减少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溶出量是防止肾小管-间质性损害的关键所在。关木通或马兜铃酸的肾毒性是相对的,不仅与其剂量、用药时间有关,而且与配伍、煎煮时间、用药方式等相关。导赤散中关木通常规剂量(3~6g)无毒,当其含量增加至24g以上时则具有明显毒性[2]。故使用关木通严格控制剂量是防止肾毒性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还有按照方剂组方理论合理的配伍也可以显著改善或制约关木通的肾毒性。李春香等[3]研究表明复方导赤散配伍具有减低关木通肾毒性作用;复方导赤散配伍和/或竹叶分别具有减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作用。这一结果为中药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体现中药复方“增强药效,减低毒性”配伍原则的物质基础性。 2 导赤散配伍的增效减毒 导赤散的组方体现了方剂学配伍理论中的两个核心,一是增效,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相辅相成,增强药物的作用;二是减毒,消除或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赤散清心与养阴兼顾,泻而不伐正气,导下而不伤阴液。在药物选择和配伍上,尤其是生地与甘草、木通与甘草、生地与木通、木通与竹叶的配伍,无论从中医增效减毒原理,还是现代药理研究方面都有其精妙之处。 方中木通入心与小肠,味苦性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为方中要药。生地入心肾经,性苦寒、甘凉而润,清心凉血,又可达肾经以生津滋阴,肾水足则心火自降。淡竹叶甘淡寒,清心除烦,引热下行,使热邪从小便而出。甘草清热解毒,本方选用甘草梢,取其能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可调和诸药,且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 甘草长期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增高、水钠潴留、低血钾和瘫痪等糖皮质激素样副作用,生地黄对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血浆皮质酮浓度明显受抑制的现象有明显改善作用,甘草配伍生地,可制约其利水伤阴、苦寒败胃的毒副作用而体现减毒原理。木通和竹叶,均为寒凉之品,皆有清热利水之功,相互配伍则其功益彰;木通与甘草有利尿与抗利尿相反相成的作用,木通佐以甘草梢,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引用淡竹叶清心除烦,以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而体现增效减毒原理。生地与木通配合,利水而不伤阴,补阴而不恋邪。 竹叶清心,生地黄养阴,木通利水,甘草调和诸药,既防生地黄滋阴太过,又防木通利水伤阴。四药配伍,共奏清心导赤、利水养阴之功。 浅议导赤散配伍的增效减毒 崔海月1,崔京男2,指导:王庆国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延边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内科,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导赤散通过合理的配伍体现其配伍的增效减毒原理,证实了方剂组方理论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对今后复方的研究有一定实质性指导价值。 关键词:导赤散;增效减毒;关木通;合理配伍 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5- 0041- 02 Discussion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Daochishan for Efficacy Enhancing and Toxicity Reducing CUI Hai-yue1, CUI Jing-nan2, advisor:WANG Qing-guo1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anbian,Yanji 133000,Jilin,China)Abstract:Daochishan embodies the principle of efficacy enhancing and toxicity reducing by reasonable compatibility. The reliabil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theory on composing prescriptions were confirmed.It have certain substantial guidance value in future research on compound prescription. Key words:Daochishan;efficacy enhancing and toxicity reducing;Aristolochi manshriensis;reasonable compatibility 收稿日期:2009-02-01 作者简介:崔海月(1976-),女,吉林延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41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大黄附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 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临床应用】 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摘录】 《金匮》卷上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张仲景用附子经验十

张仲景用附子经验十 仲景治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善用附子。《伤寒论》用附子之方20首,《金匮要略》含附子者多达24方。陈修园云:“本经谓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仲景运用附子方法颇妙。包括炮制、剂量、配伍、煎煮及服法等。本文拟对此浅析如下。 1回阳生用,与干姜为伍 仲景用附子回阳救逆必用生者,与干姜作伍。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及四逆汤加减之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物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这些方剂的适应证均为阳衰阴盛,方以附子生用,配干姜为主,取其回阳救逆之功。附子生散性烈善走,伸发阳气,表散寒邪,与干姜相配,生附祛外寒,干姜暖内寒,一走一守,通力合作,诚非它药之力所及。喻昌阐曰:“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取飞骑突入重围,搴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而争趋,顷之复去耳”。 2制附子毒,以甘草为主

仲景方中用附子配甘草者有18首,惟用附子而不伍甘草者有13首,其中后者中又缺乏姜及蜜制者仅6首,其中还包括1首外用方。由此可见,仲景用附子常离不开甘草之佐使。甘草甘平,具甘缓之性,与峻剂相合起缓和作用,解附子之毒。诚如《本草正义》所云:“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现代有实验证明,甘草或干姜与附子同煎,可降低附子之毒性。 3附子剂量,须“双因”制宜 附子剂量单位大多以“枚”者,如桂枝附子汤标明“三枚(炮去皮,破八片)”;有用“两”者,如黄土汤用附子三两;也有标“分”者,如薏苡附子败酱散用附子二分。仲景附子用量依据病者体质、病情缓急灵活运用,所谓“因人”、“因病”制宜。如桂枝加附子汤等方用于表阳虚以炮附子一枚;桂枝附子等汤方治风寒湿痹证者用炮附子三枚。四逆汤后有注云“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则体现为因人制宜。汤剂用一枚是常规剂量,有19方,占汤剂67.8%。 4附子为方,讲究煎服法 4.1煎药时间早期的煎药计时方法,是以水量多少煎取药汁若干规定

经方特点

经方特点探析 毕业论文 2014-9-4 下载论文发表评论复制论文网址上传用户:longna 【医学论文栏目提醒】:网学会员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经方特点探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马凤丽,秦竹,熊红艳,张胜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摘要】经方因其用药精当,剂量准确;组方严谨,配伍巧妙;剂型丰富,煎服有法;加减灵活,功效卓著等特点而被历代医家所尊崇,因而成为方剂规范化、标准化之圭臬。 【关键词】经方;剂量;配伍 经方,《辞海》中解释:“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所谓“经方”者,说明是不同于一般的方剂,它不仅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而且也是辨证论治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严谨的法度和技巧,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经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效验性,其理论和临床价值历经千百年实践验证,愈显其可贵和无法取代,因而成为方剂规范化、标准化之圭臬。 1 用药精当,剂量准确 经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药味精简,药量精确。据《经方要义》一书统计,在257 首经方中,组成药味数在7味以下的占总数的近90%;5味以下的占总数的70%。其中组成药物为1味的有14首;2味的有38首;3味的有48首;4味的有41首;5味的有37首;6味的有21首;7味的有25首;8味及8味以上的仅28首。可见仲景在用药方面非常重视单味药的功效,同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发挥“药对”协同效应,突出了“专药治疗专病”和“一药用于多病”的用药特点。 在药物剂量方面,仲景也是每药必标明重量、大小、个数等,其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功效和作用。以桂枝汤和麻黄汤及两者合方为例:麻黄汤组成为: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桂枝汤组成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麻黄各半汤组成为: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组成为: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随着每药的剂量改变,仲景将辛温解表发汗之峻剂变为解表微发其汗之轻剂,用于治疗太阳病不同程度的表郁证。 2 组方严谨,配伍巧妙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 认识的不同。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

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毛炜解释。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 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味辛甘,性大热,有毒。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据统计,在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率为13。20%,是历代医家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常用药之一。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附子是有毒中药的典型代表,用好了可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经方配伍之秘

经方配伍之秘 第一章《五脏用药法》解秘 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 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 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也就是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水,药用川芎、当归、半夏、生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补肝虚,用白芍之酸入肝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和根之甘共同组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图示2: 明白了《五脏用药法》中的经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经方拆开,每一方不是治虚就是治实,但虚实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用图表示之3:肝虚则惊,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惊胆战如人将捕之,坐卧不安,此时宜用辛温的桂枝干等品以补肝虚,同时用苦甘入肾的药以治肾水而生木,更严重的话再用酸咸的药入肺以达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补肝虚,同理,肝有实则易发火,生怒气,两胁痛引少腹,此时宜用酸味的枳实、白芍等品以泻肝实,同时再用咸苦之药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药入脾治脾,因为子能令母实故也。《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就是这类泻肝的方剂。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5月30日。刘某,35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10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6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夹块,末次月经5月11日来潮。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七物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制大黄6g 细辛4g 桂枝5g 川朴10g 枳壳10g 甘草 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15g 败酱草15g,3剂。二诊:2005年6月2日。下腹胀痛减轻,局限于左少腹,疼痛时间缩短,可以入睡,恶心呕吐消失,纳可,大便未变软。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细。 治法:清热温脾,通腑导滞。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2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红藤3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枳壳10g,7剂。 三诊:2005年6月4日。下腹疼痛基本消除,大便仍难。舌淡红,苔腻渐退,脉细。 薏苡仁20g 淡附片5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延胡索10g 菝葜20g 红藤30g 川朴10g,3剂。 四诊:2005年6月7日。末次月经6月7日来潮,经量中等,无不适,纳可,大便稍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疏调气机,清理湿热。

附子的配伍药对详解

附子的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

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 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1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2附子配肉桂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火性迅速,无处不到”。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而不守,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此指出肉桂、子、干姜、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之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 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1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年,日行大便~33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4用附子,干姜,党参,炒白芍,乌梅,苍术,随证加减,调治多剂而206g10g15g15g6g10g获效。. . 二、附子配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引火归元,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