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武大老建筑详解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_年的演变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年的演变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源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建的湖北自强学堂。
校门,是学校的主要标志,也是了解学校发展轨迹的重要途径。
在130年的历程中,武汉大学校名8次更改,校址2次搬迁,主校门变动多达7款。
湖北自强学堂校门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提到:“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
” 原计划开设算学、方言、格致、商务四门。
从有关历史资料得知,湖北自强学堂校址位于今武昌复兴路以西、彭刘杨路以南、读书院以北的区域,◇ 徐应荣即今首义园小区(国营七四三五厂职工住宅小区)。
1902年,湖北自强学堂改名为湖北方言学堂,校址迁至武昌东厂口(今黄鹤楼公园东门位置)。
可惜,目前没有考证出湖北自强学堂的真正校门。
参考同期武昌城内其他大学、中学和小学堂的校门款式,自强学堂校门极有可能是一座简约的单阙门,有一对方形立柱,顶部四角攒尖,立柱与院墙衔接。
湖北方言学堂校门1902年6月3日,张之洞札湖北省学务处“设立方言学堂一所,以城内旧日农务局屋舍充用。
即将自强学堂原有学生移入,仍另行定章,分别去留。
”农务局于1989年12月设立,与湖北农务学堂共用武昌高观山南坡的原四川会馆院落。
湖北农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10月,1899年迁入原四川会馆。
因校园逼仄不适合培养农务人才,1902年迁至武昌武胜门外的宝积庵,并更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
湖北方言学堂教习英、法、德、俄、日五门语言。
1907年,张之洞在《请奖各学堂毕业生及管理员教员折》中强调:“惟方言学堂原名自强学堂,开办远在定章之前。
”所谓“定章”,是指1902年下诏的《钦定学堂章程》。
湖北方言学堂校园大约40—50亩。
“四至”是:东毗高观书院(1910年湖北省图书馆迁入)和江夏高等小学堂,西临清军辎重营房和陆军医院,南至方言学堂路(1903年由东厂口改名而来),北至高观山的陡坡。
武汉大学校园建筑简析

图书馆顶部塔楼是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上立七环宝鼎, 兼有排气之功用。
工学院座落于武汉大学珞珈山北麓,大楼正面(北面)与理 学院相望。整个建筑群呈对称布局。融欧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 建筑特色于一体。
理学院建筑群位于狮子山东侧,大楼正面与工学院相望,背对 东湖,依山就势,前排两座中式庑殿顶的附楼护拥着拜占庭风格的 主楼。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 径20米),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 天圆地方(北圆南方)的传统建筑理念。同时,设计成圆顶也是为 抵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
洪山宝塔
绿化布局的合理性
林带与建筑群有机结合, 相互依托构成整体景观
绿化环境与单体建筑有机结合, 突现建筑个性
学生斋舍楼群顺山势而建,植物配植因山势变化而变 化。每当早春三月,樱花争相怒放,洁白如雪,而青 松翠柏点缀其中,此时的学生斋舍建筑犹如浮在朵朵 白云之中的仙山琼阁,如诗如画。 考虑到理学院建筑主体外形——穹隆圆屋顶的特色, 所以仅在两侧种植龙柏、松柏。(圆形—尖形—圆 形的对比手法和调和手法) 工学院建筑群,虽然体量较大,但由于借珞珈山林带 之背景,故仅在建筑两侧种植花柏,既显出庄严古朴 ,同时又不障碍视野,并与理学院形成鲜明清晰的对 比
图 书 馆
图书馆、学生斋舍建筑群立面布置源自学 生 斋 舍 入 口造景手法的多样性
• 1. 设牌坊,造序景——在距离校园主体建筑 群约一千米处设置一座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跨 街的“牌坊”,作为一个标志,提示“国立 武汉大学”校园在此出现,为壮丽的校园景 观拉开了序幕。 • 2.利用轴线,形成对景——校园中心区内由 两条南北轴线和两条东西轴线,形成了图书 馆、理学院、工学院三组建筑群。这些建筑 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最大限度地丰富了环 境空间层次。
象牙塔里的旧影——被遗忘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武汉 大学是一所蜚声中外 的中国一 一 流学府 。武
汉 人 学 校 园 是 一 所 美 丽 的校 阔 , 是校 友 梦 牵 魂 绕 的 精 神家园,武汉大学 的 一 t h一 水 、 一 草 一 木 ,都 口
农 学 院 山沈 中清 主 持 设 计 ‘ 。沈巾清是建筑] | 程 师 ,原 武 汉 人 学 建筑 设 计室 第一 仃 室 卜 仟 。 沈 先 生 ! J 『 l j 从廖恩 钊, 恩! J i l j 的带领 F 与 另 外 4名 测 T 负责 武 汉 人学 新校 舍 的 测 量 绘 图 : r 作 。老 先 生 非 常 摊 崇 卡子 恺 的 画 作— — “ 丰 f恺 的 向 , 寥 寥 儿 笔 , 【 ! l J
一蓝 | 当 未2 0 1 7 1 1, 1 0 1
E x p o 博览
楼 ”。
周 鲠 生 的住 处 。
武 汉人学 农学 院的老建筑 静静度 过 了 7 0 余 年
的 光 阴 ,潮 起 潮 落 , 分 分 合 合 , 光荣 和 屈 辱 郜 一 一
“卜 八栋 ”,不仪指这些依 山傍水的二排英式
区 周 恩 来 故 居 和 郭 沫 若 故 居 被 列 入 了 文 保 范 围 : 同
的缘故。农学 院延续 r 武汉 人学建筑 ・ I l 西 合罐的特
色 , 采 刖 两 方 经 典 的 五 段 式 构 图方 法 , 一 土楼, 座配楼,彼此卡 } { 连。 落 农 学 院 南 角 的 栋 小 房 , 曾作 为 农 艺 实马 盒 室,竣_ r : _ r 抗 战 前 , 比 农 学 院 楼 的 历 史还 要 悠 久 。2 0 1 2年 ,武 汉 人 学 农 学 院 成 功 申报 为 “ 武 汉 市 第七 批 优 秀 历 史建 筑 保 护 目
武大老建筑有说头

武大老建筑有说头作者:牟勃来源:《大学生》2014年第06期樱花城堡——女生住在全国重点文物里大家都叫她樱花城堡,但我还是喜欢叫它“老斋舍”。
谁都知道,武大有一群女生,她们住在全国重点文物里。
老斋舍和我们宿舍楼隔着一座山,两片宿舍区居住的学生,所学专业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一时间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叫“隔行如隔山”。
横跨于山南麓,四栋宿舍楼,由三座圆拱门连接,拱门顶层各叠加一座中式亭楼,这是老斋舍的整体轮廓。
以前学武大校史,我知道了这里的一件悲壮故事:解放前,在这里曾发生过一起惨案,三名学生在此遇难,为了纪念他们,后来在台阶上涂上一些朱红色,也为警示后人。
进得拱门,登山石阶直入山顶,抬头四望,如同置身与深宅大院之中,头顶是古朴庄严的亭楼,两边是直立逼仄的宿舍楼墙体,顿时有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感觉。
都说老斋舍是“依山而建”,于是,我决定研究一下它究竟是怎么个建法。
环顾四周,我发现从山脚到山顶,红色窗户的层数逐渐递减,山脚处最多,有四层,往上依次递减为三层、二层、一层。
这也就是说,从山脚到山顶,宿舍的楼层数由四变为一。
困扰了我很久的“依山而建”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立体起来。
不仅是“依山而建”,这样的逐层递减法,虽不在同一地基高度,却能保证所有的屋顶处在同一个平面,形成一个大平台,也就是我们眼中的樱顶。
我用理工科学生的头脑,把每一栋宿舍楼想象成一个倒放的三角形,斜边就是山坡的走势,横边是屋顶平台,竖边则是最外围的四层楼高度的墙壁。
倘若是文科生,他们也许会对这“不平与平”的哲学思想,产生一些兴趣。
但细想想,不失为一个道理,人的起点总会有高有低,但只要正确付出,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得以弥补,我想,这也是设计者的用心良苦吧。
沿着台阶径直往上,左右两侧,各有四道铁栅似的楼门,每一个铁门对应一个楼层。
铁门上方均有一块小牌匾,刻做“某字斋”,一共十六道出入门,取于《千字文》开篇十六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武大建筑 (1)

同学,您好,又跟您见面了!上次我们一同领略了自强学堂的梗概,知道了武汉大学的前身,了解了武汉大学悠久的历史,而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武大的部分建筑。
1928年,有那么一群人为武大新校址的选择而奔波,有那么一个人为武大建筑的设计而静立良久,有那么一些人为武大新校园的建设呕心沥血。
那些不辞劳苦的人是谁,想知道吗,那就请跟着我们的步伐一同去探索武大建筑背后的故事,一起揭晓谜底吧……(由于篇幅有限,武大建筑会分几次一一介绍)——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武大建筑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与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和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一起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建筑简介1928年8月6日,国民政府大学院聘任李四光、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麦焕章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
1929年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此外还聘有阿伯拉罕•列文斯比尔(A.Leverspiel )和石格斯(R.Sachse )为助手。
另聘开尔斯在哈佛大学的同窗好友缪恩钊为新校舍监造工程师、工程处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监督及部分结构、水暖设计。
一期工程(1930年3月-1932年1月):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13项;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17项;未完成工程:医学院、大礼堂、总办公厅因经费不到位未建二、 部分建筑介绍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
武大古典建筑与文化(建筑篇)

老校门,这个校门是最开始的迁校址到珞珈山来的第一个校门,但是由于上面的装饰太重太多,有一次刮大风把它吹跨了,所以这个校门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这个校门一直还存在,在武昌街道口还可以看见这个老校门,只是一直没有好好保护,上面已经被小商贩贴了好多东西,旁边的餐馆的油烟也让它的颜色掉了好多。
现在的武汉大学正校门的牌坊是在93年校庆的时候仿造这个建的。
关于校门上的字,有个现在很流行的读法:从左到右即是——学大汉,武立国。
不过这个说法都挺老的了,最近才被一些武大人拿出来yy一下当时的盛况。
1928年7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
蔡元培亲自提议并任命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
武大早期建筑由李四光等亲自选址,规划并筹资,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建厂分别承建。
由闻一多先生改名为珞珈山,珞,珈,为楚国女子的衣饰。
这张照片是扩建的理学院的一部分。
现在在理学院的那个大玻璃面前还可以看到同样的场景,远远的那一片水就是当时的东湖,所以以前的武大是真正地坐落在东湖之滨的,现在的市政建设把东湖和武大分开了,有了一条马路。
这是刚建好的理学院,当时就没有续建的部分。
大家看那些路,基本上和现在一点改变都没有。
远处还能清晰地看见东湖。
这是从侧面看理学院,可以清楚地看到后来续建的部分。
大家可以发现从樱顶下来的那些石头路一点都没有改变。
这张图是站在理学院后面远眺工学院,工学院是现在的行政楼,分布在两旁的是当时的机械,水利等四个系。
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即是这里,张培刚老师就是当时从武大经济系调过去筹备华中工学院,武大的工学院作为主体,再合并了其它几个院校的相关系,组建了华中工学院,后来成为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了同济医科大学以后成为了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女生宿舍,当时号称月宫,因为其形状酷似一轮新月。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下

——缪培基:《王世杰、武汉大学与来自》珞珈山水塔,又叫八角亭,是一 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八面建 筑,由萨克瑟设计,高16.5米, 1931年4月开工,9月建成,10 月投入使用,造价3万元,由汉 协盛营造厂承建并赠送给武大。 由于汉协盛在珞珈山新校舍一期 工程中亏损严重,经武大建委会 研究,决定将建水塔的3万元大 洋如数付给汉协盛。
我自己很幸运。因为范寿康原是武大教授的关系上,由于他的斡旋,让我 把张有桐教授的宿舍顶下来住了。(应该声明,并没有顶费。)我的“特别通 行证”,凑巧还保留在手边,那是“珞字第二一八号”,是四月廿六日填发的。 有“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团长”的官章,填发员是熊鸿,这人倒不知道是何 许人了。
1938年春夏,武大西迁四川乐山,国民政府在珞珈山开办军官 训练团两期,由蒋介石亲任团长。其间,蒋介石、宋美龄及其心 腹要员们都曾寓居于半山庐,李宗仁等九大战区长官在珞珈山军 官训练团集训,促进了全国抗日力量的团结和统一。
国立武汉大学第一教职员住宅区,号称“一区十八栋”,大部分建筑 于1930年11月开工,1931年9月竣工,每栋楼均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 面积约为一两百平方米,工程造价约为1.5万元左右,由汉协盛营造厂中 标承建。“一区十八栋”最初共有8个单栋和10个双栋,可住28户人家; 抗战期间,有1个单栋被侵华日军拆毁;抗战胜利后又加盖了3单1双4栋 房子,“十八栋”也就最终演变为21栋32户,但习惯上仍称作“十八 栋”。
武大建筑风格

目录一序言 ................................................................................................................................................. 二武大早起建筑群 .............................................................................................................................2.1 概述................................................................................................................................................2.2 总体规划布局................................................................................................................................2.3 早期建筑群设计图........................................................................................................................2.4代表性建筑物.................................................................................................................................2.4.1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 .....................................................................................................................2.4.2 体育馆 .........................................................................................................................................2.4.3 老图书馆 .....................................................................................................................................2.4.4 文、法学院 .................................................................................................................................2.4.5 学生饭厅及俱乐部 .....................................................................................................................2.4.6 男生寄宿舍 .................................................................................................................................2.4.7 理学院 .........................................................................................................................................2.4.8 工学院 .........................................................................................................................................2.4.9 半山庐 ......................................................................................................................................... 十八栋 ................................................................................................................................................... 三现代化建筑 .....................................................................................................................................3.1 概述................................................................................................................................................3.2 代表性建筑物................................................................................................................................3.2.1 文科区建筑群 .............................................................................................................................3.2.2 新图书馆 .....................................................................................................................................3.2.3 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 .................................................................................................................3.2.4 生命科学大楼 .............................................................................................................................3.2.5 人文科学馆 ................................................................................................................................. 四总结 .................................................................................................................................................一序言作为珞珈学子的一员,我已在武汉大学生活了三年,在这里,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这里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说实话,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么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武大樱花,最初由周恩来总 理1972年转赠。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 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又赠送 武大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 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 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赠送樱花树苗200株。 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树苗,除园林工人自 行培育的之外,大多都来自于此。
奥林匹克操场
8:40A.M
奥场全名为“奥林匹克操场”, 又名“912操场”,因毛泽东1958 年9月12日视察武汉大学得名。
在1958年9月12日,伟大的领袖毛 主席来到了美丽的武汉大学,站在奥场 主席台上视察来自武汉各个高校的莘莘 学子,他用他浑厚的声音,说出了对青 年的殷切的希望,希望青年们抓紧现在, 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写下辉煌的篇 章。青年同学们都热血沸腾,立志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毛主席的这次视察激 励了青年人们,为中国以后的腾飞奠定
静待着南来北往的人们
武汉大学牌坊
9:10A.M
武汉大学牌坊
1931年、1937年、1993年、2013年,80余年间, 武汉大学校门牌坊四易其身。
最最开始,是一座四 柱三间歇山式木制牌 坊作为校门。可惜, 不久毁于风灾。新牌 坊于1937年建成,选 用钢筋混凝土材料, 采用四柱三间冲天式 结构。八棱四柱表示 “喜迎四面八方莘莘 学子”,柱头刻有云 纹,代表高等学府的 深邃和高尚,氤氲着 浓厚的文化气息。上 覆孔雀蓝琉璃瓦,简 洁典雅,超凡脱俗。 2013年,正门牌坊重 建于现在的位子,而 老牌坊仍在街道口附 近。
了坚实的基础。
奥场
奥场自武 汉大学建 校以来便 存在,抗 日战争时, 蒋介石在 此阅兵, 当年的图 片现今仍 在武大学 子之间流 传。
奥场
奥场上不再列着整齐的兵阵,冰冷的钢枪铁炮,铿锵的行军步声 都已不再,也只有军训时期才会看到阅兵的壮观景象,如今则是 众多武大学子来此锻炼、散步、读书,洋溢着武大学子洒脱的青 春气息,新的篇章正在被书写。
从汤商皓先生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推算出, 日军从本国引来樱花树苗在武大校园栽植的 时间,最早应是在1939年。一般认为,日 军在此种植樱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住 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 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因此,珞 珈山的这第一批樱花,可以说是日本侵华的 罪证,国耻的象征;同时也是今日武大樱花 的缘起。
土
小 腊
木 一
肉 近 现
班
代 史
小
组
老图书馆
浓厚的底蕴和历史,成为几代武 大人的回忆和牵挂。当初的20多 万册线装古籍虽然已经不存放在 老图内,但它的内涵还在,古朴 感依旧没有消散。
时间追溯到1938年3月,国民党 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国立武汉大 学珞珈山举行,老图书馆就是会 场之一。
武汉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17年6月,其历史源 于自强学堂的图书室。 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时设有图书室。 1917年6月,国立武昌高师正式建立图书馆。 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后,亦设有图书 馆,胡庆生教授兼任图书馆馆长。
对老了建什筑么和样背子后呢的?老故事 又与往的昔追有溯何和不考同察呢?
8:10A.M
老图书馆
晴空万里,还是同一片蓝天下的老图,还是 那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它的风采依旧不变,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武大人的眼里,老图仿佛就是历史与文化 底蕴的代名词,汗牛充栋的藏书令人神往, 鲜为当今学子一睹其内部也勾勒了老图神秘 的轮廓。
老斋舍
武汉大学最早的学生宿舍,也是校园早期建 筑群之一。于1930年3月开工建设,1931 年9月竣工。建筑整体设计巧妙,有四栋宿 舍组成,这四栋宿舍由三座罗马券拱门连为 一体。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 尤显质朴大方、厚重沉稳,入口处修建有多 层阶梯(百步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
说道老斋舍,也不得不说到老斋舍脚下的一 汪樱花海洋
武汉大学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武大不仅 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美 丽的武大校园 更是名声在外,被誉为全国最美的大学校园。 而武大樱花就是其中最为美丽的一景!
樱花
20世纪30年代,初创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大 兴土木,辟山建校 ,逐渐将这片原本乱石丛生、 坟冢遍地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大 学校园。经过9年的植树造林,珞珈山林木葱茏, 花丛掩映,成为华中最好的植物园,被郭沫若盛 赞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
上饶中学返校宣讲
土
小 腊
木 一
肉 近 现
班
代 史
小
组
PPT制作:周逸伦
小腊肉近现代史小组 成员
论文:王壬镇 摄影:周逸伦 李璟冉 余春雷 文献收集:李璟冉 余春雷 蒋高锋
周逸伦 李璟冉 余春雷 蒋高锋 王壬镇 张文亮 王克 罗维维
文献收集:罗维维 张文亮 王克
怀煌着煌寻武找大历,史巍映巍像珞的珈心 经过一百我多们年小风组雨开的始武了大在老武建大筑之,中现在变成
8:30A.M
沿山而上,在老图 书馆旁,有一座两 层的建筑,即当年 的“武汉大学学生 俱乐部”。
学生俱乐部
抗战期间,许多名人曾在此演讲,宣传抗战思想、研讨抗战方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37年8月,周恩 来曾冒雨从汉口来到这里,宣讲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在演讲时,传来空袭警 报,他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学生疏散,自己最后才离开会场。警报解除后,又继续 演讲。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再次来此演讲,以《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 为题,号召青年学生“到军队里去”、“到战地服务去”、“到乡村中去”、“到被 敌人占领了的地方去”,鼓舞青年们的抗战热情。
行政楼
武汉大学行政楼即 以前的工学院,是 武大早期著名建筑 之一,由美国建筑 工程师开尔斯等设 计,1934年11月 开工,1936年1月 竣工。武汉沦陷后, 新竣工的工学院大 楼成为日军野战医 院。
走进校门,开始人生的新阶段 牌坊上是“国立武汉大学” 也是“学大汉,武立国” 背面用小篆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 屹立如昔,孔雀蓝色的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