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引入(5 min)

通过事例描述,讲解经济学是什么,通过经济一词的来源,解释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稀缺资源的具体含义。以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导论。

二、课堂内容教学(80 min)

1.经济学的十大原理(55 min)

(1)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样东西,我们经常必须放弃另一样东西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2.经济学的两个分支(5 min)

(1)微观经济学:以单个主体为研究对象,以最优作为理性人决策的目标,采用边际的分析方法

(2)宏观经济学:以总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的分析方法,以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

3.微观经济学的特点(20 min)

(1)研究对象:

个体经济单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微观经济学政策)(2)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利己人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3)研究的三个层次

?单个消费者(需求/ 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和单个生产者(供给/ 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取最大的利润)的经济行为

?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需求与供给的总和)

?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理论空间是存在的,一般均衡理论,200多年的证明)

(4)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

微观经济学理论严

谨,逻辑清晰,在学习本

门课程之前掌握体系框架

及与后面的章节一一对应

尤为重要,同时后面章节

分别对应的研究层次也应

明确指出。

(5)微观经济学的核

心思想——“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经济的高度肯定)

a.每个人都是利己的

b.存在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牵引

c.促进社会利益

(6)评价

三、课堂小结(5 min)

总结本门课程重点:

1.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层次及理论框架

2.微观经济学假设及核心思想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引入(10 min)

复习上节课所学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层次及框架图,强调供需关系是各个市场均衡的主要研究对象,本节课将讲解需求与供给的基本知识,是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总结起来可按照“一撇(供给曲线)、一捺(需求曲线)、一点(供需平衡)”的脉络进行讲解。

二、课堂内容教学(75 min)

1.需求曲线(20min)

(1)需求定义:消费者立场/ 各种可能价格水平/ 欲望+能力/

(2)影响因素:商品价格、收入水平、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价格预期

(3)需求函数及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斜率为负/ 价格和需求量反方向变化

纵轴:价格/ 横轴:产品数量

2.供给曲线(15min)

(1)供给定义: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2)影响因素:商品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对未来的预期

(3)供给函数及曲线

-向右上方倾斜/ 斜率为正/ 供给量与价格同向变动

3.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20min)

(1)均衡的含义:

(2)均衡价格的决定

(3)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

-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4.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20min)

(1)经济模型

所谓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语言或数学的形式(包括几何图形和方程式等)来表示。

(2)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内生变量: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通过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动态分析:指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课堂小结(5 min)

本节重点:

?需求及需求曲线特征

?供给及供给曲线特征

?供求平衡及定理

四、习题布置(5 min)课本P53《复习与思考》第1题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引入(10 min)

复习“一撇”“一捺”“一点”的需求供给平衡,通过弹性手势举例,说明弹性概念的必要性,引入弹性的概念。

二、课堂内容教学(75 min)

1.弹性的一般含义(5 min)

(1)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2)弹性的一般公式:

弹性系数=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2.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55 min )

(1) 定义: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 - 需求量变动率/ 价格变动率 (2) 弧弹性

-

定义: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d Q

Q P Q

e P P Q P ??=-=-?

??

-

三种情况: ? a 点到b 点: ? b 点到a 点: ? 中点公式:

-

需求价格弧弹性的

五种类型:

(3) 点弹性:

0lim d P Q P dQ P

e P Q dP Q ?→?=-?=-??

- 点弹性的几何意义 -

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4)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5)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 商品的可替代性

-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 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 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 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3.供给的价格弹性(自学)

(1)弧弹性

(2)点弹性

(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 时间因素

- 生产成本

- 生产周期

4.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5 min)

-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他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公式:

弧弹性:X Y

XY Y

X Q P e P Q ?=

?

? 点弹性:0

lim

Y X Y X Y

XY P Y X Y

X Q P dQ P

e P Q dP Q ?→?=?=?? - 替代品:商品价格与替代品的需求量同方向变动,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 - 互补品:商品价格与互补品的需求量反方向变动,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5. 需求的收入弹性(10 min )

- 定义: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

正常品: ? 奢侈品 ?

必需品

- 劣等品

-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变动/ 总支出的变动

三、课堂小结(5 min )

总结本节课重点:

1.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点弹性与弧弹性的计算方法及分类

2.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意义 3. 收入弹性

四、习题布置(5 min )

1. 54-56 第2-12题

2. 自学《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引入(5 min)

复习有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分类及意义,需求的交叉弹性及收入弹性的意义及应用。回忆需求曲线的基本特征,即向右下方倾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引出本章内容。

二、课堂内容教学(75 min)

1.本章概述(5 min)

本章及后面的章节将通过效用论及生产轮分析消费者及生产者的行为,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及“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的问题,共同组成了微观经济学第一个研究层次,即单个消费者及生产者的行为。

效用论——消费者行为——需求曲线

生产轮——生产者行为——供给曲线

2.效用论概述(10 min)

(1)效用的概念: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根据对于“满足程度”的度量可分为基数效用论(使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基数效用论:即使用效用单位进行度量效用满足程度,如丰盛的晚餐和看足球比赛分别是5效用单位和10效用单位

-序数效用论:将不同的效用排列顺序或等级,如丰盛的晚餐的效用排第一,看足球比赛的效用排第二

-现代微观经济学通常使用序数效用的概念

3.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方法(60 min)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假定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假定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

-边际效用函数为:MU=△TU(Q)/ △Q

当△Q→0时,MU= lim△TU(Q)/ △Q=dTU(Q)/Dq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

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商品数量总效用边际效用价格

0 0

1 10 10 5

2 18 8 4

3 2

4 6 3

4 28 4 2

5 30 2 1

6 30 0 0

7 28 -2

(2)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3)消费者均衡

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I购买n种商品,P1,P2,...,P n分别为n中商品的数量,MU1,MU2,...,MU n分别表示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则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P1X1+ P2X2+ ... + P n X n= I (3.5)

MU1/ P1= MU2/ P2= ...= MU n/ P n=λ(3.6)

相对应,在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答案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答案【篇一: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习题及答案】 txt>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 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 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 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 =-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 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10+5p代入 均衡条件qd=qs,有 50-5p=-10+5p 得pe=6 将均衡价格pe=6代入需求函数qd=50-5p,得 或者,将均衡价格pe=6代入供给函数qs=-10+5p,得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6,qe=20。如图2—1所示。 图2—1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和原 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60-5p=-10+5p 得pe=7 将均衡价格pe=7代入qd=60-5p,得 或者,将均衡价格pe=7代入qs=-10+5p,得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7,qe=25。如图2—2所示。 图2—2 (3)将原需求函数qd=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 数qs=-5+5p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四版) 教师:刘伟

·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工具来分析说明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具备基本的“经济学”思维,掌握几种简单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思路。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人大版; 《经济学说史》人大版;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讲 序论 一、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 1、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最优配置问题的一门科学 2、经济学就是研究目标和手段之间的统一关系 3、经济学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事物的一门学科 4、经济学就是研究——投入产出关系 (三)西方经济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一)重商主义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 ? ????李嘉图大卫斯密 亚当.2.1 (三)庸俗经济学 (四)庸俗经济学后 三、概述 (一)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 ?在现实经济中 在意识形态上.2.1 (二)应持有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四)特点

曼昆-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复习题 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什么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 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 答: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的增加。税收扭曲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激励,引起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无效率。 2?画出有物品销售税的供求图。在图上标注无谓损失,标明税收收入。 答:如P163图8— 3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面积B+C表示减少量)和生产者剩余(面积D+E表示减少量)。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用面积B+D表示),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用面积C+E表示)。 3?供给与需求弹性如何影响税收的无谓损失?为什么有这种影响? 答: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大;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小,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小。因为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决定了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 4?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有什么变动? 答: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增加,并且无谓损失的增加要快于税收规模的增加。税收增加时,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收缩非常之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 问题与应用 1 ?比萨饼市场的特征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A画出竞争市场均衡图。标出价格、数量、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存在无谓损失吗?解释原因。答:没有无谓损失。自由竞争市场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点,在均衡状态下,总剩余达到最大,如图8 — 2。 图8—2比萨饼市场均衡图 B. 假设政府令每个比萨饼店每卖出一个比萨饼交纳1美元税。说明这种比萨饼税的影响, 确定并标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收入以及无谓损失。每块面积与税前相比有何变动? 答:这种比萨饼税使卖者得到的价格降低,买者支付的价格增加,销售量从Q1减少到Q2。 消费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A+B+E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 A;生产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 C+D+F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 D。税收收入为面积 B+Co无谓损失为面积 E+F。税收前没有税收收人和无谓损失(见图8— 3)。

微观经济学 教案 第2章 第二节 需求曲线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二节需求曲线 大家上午好!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是: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二节的内容,就是需求曲线。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经济单位,具体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的生产者也就是企业或者叫厂商,以及单个市场。它要研究的是这些经济个体如何做出特定的经济决策,以及经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 我们从上一节对“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左边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和右边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它们的经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的上半部分,左边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与右边厂商对于产品的供给,综合地反应在产品市场,那么由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就决定了每一种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和数量。同样,在图的下半部分,左边消费者对于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土地的供给,与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综合地反应在生产要素市场,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就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正是这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商品的均衡价格。那么,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因此,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从这一节开始将介绍竞争性市场环境中的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模型。 的市场上有很多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的行为都不可能对整个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竞争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他们没有能力去操纵市场、垄断价格。 一、需求函数(第一个问题讲一下什么是需求函数?) 1 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个定义:(1)首先它有一个时间的限定,需求量是指某一时间段内的需求量,比如每个人每天需要喝八杯水,一个星期就是56杯水,一个月呢就是再乘以4,一年就是再乘以12。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定的话,我们就无法说出特定的需求量是多少。 (2)第二一点就是从内涵上来讲,它包括两层含义: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这叫有效需求。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这就不能算作有效需求。比如说,我们同学逛商场,看到一件高档的漂亮的皮衣,非常有购买的欲望,但价格昂贵,如果我们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这就不能算作有效需求。或者反过来,具备购买能力但没有购买欲望就不能算作有效需求。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4)

完全替代完全互补 四、等成本线 1、等成本线的含义 又称为企业的预算线,是在企业成本和生产要素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的各种组合点轨迹。公式表达为: C=w*L+r*K C=P(L).L+P(K).K 等成本的斜率为:-w/r 2、等成本线的移动 (1)成本不变时,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也导致等成本线的移动。 工资(w)变化使等成本线以A点为轴心旋转。 利率(r)变化使等成本线以B点为轴心旋转。 (2)要素相对价格不变,成本变化时,等成本线平行移动。 成本增加时,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 成本减少时,等成本线平行向内移动。 3、等成本线的斜率 从成本方程C=w*L+r*K中可以得等成本线的斜率为-w/r,即为两种生产要素价格之比的负值 五、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生产者均衡的条件 要素的最优组合是在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之点上的组合,在该点上两线斜率相等 MRTS LK=w/r 2、既定成本下最大产量的要素最佳组合 给定成本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由等成本线与能够达到的最高等产量线的切点R决定的,分别为L1数量劳动投入和K1资本投入。 达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MRTS LK=w/r 3、既定产量下最小成本的要素最佳组合 给定产量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由等产量线与最低的等成本线的切点S决定,分别为L1数量劳动投入和K1资本投入。 达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MRTS LK=w/r

4、均衡点的特征 (1)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 (2)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与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相等。 (3)这时:,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比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 ? (4)或者:,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比率相等。 ? ?即 六、扩展线 定义: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函数和其它条件不变时,不同成本水平下最适生产要素组合的连线。 扩展线表示生产者扩大生产的最优途径。扩展线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在扩展线上的所有的生产均衡点上边际技术替代率都是相等的(扩展线方程)。 第五节规模报酬 一、规模报酬的含义 所谓规模报酬或规模经济又叫规模节约,是指企业因生产规模扩大,企业的收益递增,成本递减,从而实现了节约,增加了利润。 规模报酬通常是就实物形态来说的,而规模经济则是就货币形态来说的。 二、规模报酬与产量之间变的关系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即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规模经济。 ?(2)规模报酬不变,即产量增加的比率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相同。 K L K L P P MP MP = K K L L P MP P MP = K L K L K L P P MP MP L K MRST= = - = ?△ △ K L K L K L P P MP MP MRST= = ?

第六版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习题一 1.简释下列概念: 稀缺: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 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2.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仅从概念上就可简单加以区分的。消费这个概念和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有,但含义和研究的角度不一样。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消费者行为(选择),即根据预算约束,消费者如何按自己的偏好选购消费品以实现效用极大化;而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如何决定,及如何影响总需求水平等。 3.经济物品是指(D)。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B)。

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六版第六章答案0001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复习题 1 ?举出一个价格上限的例子和一个价格下限的例子。 答:为了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家对城镇居民中的安居工程售房制定最 高限价。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的国家合同定购部分收购时制定最低限价,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2?什么引起了一种物品的短缺?是价格上限还是价格下限?用图形证明你的答案。 答:当价格上限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短缺。当价格下限高于市场均衡 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过剩。 3?当不允许一种物品的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什么? 答: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卖者必然在大量 买者中配置稀缺物品。这时的配给机制可能是排长队,或者是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配给物品。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时,就产生了过剩。过剩会引起一些不合意的配 给机制,例如那些也许由于种族或家族之故而受买者青睐的卖者能比那些没有受到青睐的卖者更好地出售自己的物品。 4 ?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通常总是反对价格控制? 答: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起着调节作用。如果人为的控制价格,往往会 造成某种物品的过剩或短缺,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破坏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5?假设政府取消向一种物品的买者征税,而向这种物品的卖者征同样的税。税收政策的这种变动如何影响买者为这种物品向卖者支付的价格、买者所支付的包括税在内的货币量、卖者扣除税收得到的货币量以及销售量? 答: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它们都不产生影响。因为税收的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而不取决于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 6 .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买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的价格,以及销售量? 答:一种物品的税收使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销售量下降。 7.什么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分摊?为什么? 答: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分摊。税收负担将更多地 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 场的意愿。当对某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合适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问题与应用 1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说服了国会实行每张门票40美元的价格上限。这种政策使听古典音乐 会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答:如果40美元高于门票的市场价格,对市场没有影响,听古典音乐会的人数不会改变。如果40美元的价格上限低于门票市场价格,会有更多的人想购票去听音乐会。但是,在40美元的价格下,古典音乐会的举办者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音乐会门票数量比实行价格上限之前下降,市场上形成了短缺。这种价格控制政策使听音乐会的人少了。 2 ?政府确信奶酪自由市场的价格太低了。 A ?假设政府对奶酪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用供求图说明,这种政策对奶酪价格和奶酪销售量的影响。是存在奶酪的短缺还是过剩? 答:从图中看,存在奶酪的过剩。 图6—1奶酪市场供求图 B ?农民抱怨价格下限减少了他们的总收益。这种情况可能吗?解释原因。

微观经济学教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组编著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课程设计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展示经济问题的内容,告诉学生经济问题形成原因及产生的根源,为下一节做铺垫。 二、经济学的含义(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谈话导入 提问:如果你有一笔钱如何去分配,消费、投资、储蓄? 目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是研究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2.讲解经济学的定义 出示幻灯片:给你一笔钱,如何分配 目的:引导学生对资源配置的理解 3.深入分析如何配置及利用资源,导出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是一门配置和利用的选择科学,那么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导入新课】 1.讲故事:经济学有研究个体行为理论的还有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 2.提问:你如何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和一国通货膨胀问题的。 目的:通过回顾前面学的内容引出经济学的组成 三、西方经济学的组成(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组成 1.依据提问内容讲解 画图: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体和一个国家 提问:厂商利润最大属于微观还是宏观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目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理解宏观及微观的研究领域 (二)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不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2.回顾前面厂商利润最大化 提问:研究厂商利润最大化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微观的研究对象 (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凯恩斯“一只看得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得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3.回顾前面通货膨胀的问题 提问:研究通货膨胀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宏观的研究对象 四、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提问:我们讲了微观与宏观有其各自的特点,那么他们有何联系呢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五、本单元重点、难点总结 1.经济学的组成 2.微观与宏观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并告知下次课主要讲述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板书】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 =-10+5P得P e=6 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如图2—1所示。 图2—1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 d=60-5P和原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60-5P=-10+5P得P e=7 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d=60-5P,得Q e=60-5×7=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s=-10+5P,得Q e=-10+5×7=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7,Q e=25。如图2—2所示。 图2—2 (3)将原需求函数Q d=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s=-5+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5+5P得P e=5.5 将均衡价格P e=5.5代入Q d=50-5P,得Q e=50-5×5.5=2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5.5代入Q s=-5+5P,得Q e=-5+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5.5,Q e=22.5。如图2—3所示。

图2—3 (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给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2—1中,均衡点E 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达到 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Q s =-10+5P 和需求函数Q d =50-5P 表示, 均衡点E 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P e =6,且当P e =6时,有Q d =Q s =Q e =20;同时,均衡数量Q e =20,且当 Q e =20时,有P d =P s =P e =6。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中的参数(50,-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10,5)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P e =6和Q e =20。 依此类推,以上所描述的关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及图2—2和(3)及图2—3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E i (i =1,2)上都得到了体现。 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并分析比较由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以(2)为例加以说明。在图2—2中,由均衡点E 1变动到均衡点E 2就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的影响。很清楚,比较新、旧两个均衡点E 1和E 2可以看到:需求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右移,最后使得均衡价格由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20增加为25。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在供给函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即其中一个参数值由50增加为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均衡价格由原来的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原来的20增加为25。 类似地,利用(3)及图2—3也可以说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点。 (5)由(1)和(2)可见,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需求增加,即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提高了,均衡数量增加了。 由(1)和(3)可见,当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供给增加,即表现为供给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下降了,均衡数量增加了。 总之,一般地,需求与均衡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供给与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 2. 解答:(1)根据中点公式e d =-ΔQ ΔP ·P 1+P 22,Q 1+Q 22),有e d =2002·2+42,300+1002 )=1.5 (2)由于当P =2时,Q d =500-100×2=300,所以,有e d =-d Q d P ·P Q =-(-100)·2300=23 (3)根据图2—4,在a 点即P =2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为e d =GB OG =200300=23 或者 e d =FO AF =23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注:上述需求定理是对一般情况和一般商品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形,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如吉芬商品,另外某些表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炫耀性消费品,如珠宝、名贵邮票、古董等珍贵商品,价格越高,越被认为珍贵,越表明是真品,需求量就会越大。再如证券、黄金等这些商品的需求曲线则呈现不规则变化。 六、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 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变动虽然表示需求数量的变化,但是并不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动的点都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如图所示,由点至点的变动。 图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主要指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消费者的偏好变动、消费者预期。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如果其它因素变化使得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由需求变动所引起的这种需求的曲线位置的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需求数量都增加或者减少了。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置的移动,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如图 图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供给 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注:根据定义,要形成有效供给,生产者必须既有出售商品的愿望,也要有供给能力。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微观部分-高鸿业

1: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3: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4),现在生产还是将来生产 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3:需求弹性: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4: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5:边界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二者的比率,既x对y的边际替代率=y的减少量/x的增加量 6: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 7:等产量曲线: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11: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 8:规模报酬: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1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2: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地使用的产品。 13:激励相容:委托人要设计和选择一种办法或者说制度,使代理人能选择一种也能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14: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这一比率常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 15: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问答题: 2:什么是需求规律?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需求规律。 3:试简析影响需求的因素。3:试简析影响需求的因素。一是商品的价格。(注意分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 应)二是消费者的偏好。三是消费者的收入。四是其 他商品的价格。(注意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五是人们 对未来的预期。 其他如气候、消费者人数、时间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 商品的需求,但上述五个因素是基本因素。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经济体制的几种类型及其各 自的基本特征?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划分,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自 给经济、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 济四种类型。A:自给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生产 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 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B: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 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 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C: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 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 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D: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 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 度。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需求量减少;商 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需求规律。 1、简述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类型:1.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 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称为富有弹性。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1。这类商品西方 称之为奢侈品,一般指高档消费品。2.Ed=1,表明需 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 同幅度变动,称为单一弹性,需求曲线的斜率为-1, 这是一种特例,即属特殊情况。3.Ed<1,表明需求量 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 化反应缓和,称为缺乏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 绝对值大于1。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4.Ed=0,表 明需求量为一常量,表明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 化,称为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 为无穷大。这是一种特例,如火葬费、自来水费等近 似于无弹性。5.Ed=∞,表明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 需求量无限大,称为无穷大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零。 这也是一种特例,如战争时期的常规军用物资及完全 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可视为Ed无限大。 :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 愈大,劳动者就愈愿意用多劳动来代替多休闲; 收入效应指的是,工资率愈高,个人越有条件以较少 的劳动换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就越不愿意 增加工作时间即劳动的供给。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1.均衡的含义(1)“均衡”这个概念是从物理学 引入经济学的,它表示一个系统所承受的各种相反的 作用力恰好相互抵消,使其合力等于零,因而使该系 统的状况不再发生变动。在经济学中,它一般表示两 个相对应的变量之间相等的关系。例如:在供求关系 中,均衡是指供给与需求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致或 平衡的状态,或者说使供求双方都满意,因而愿意接 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2)微观经济学分析中, 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单 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 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一般均衡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 的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一种相对静止 的状态;(3)一般均衡是建立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之上 2.均衡价格的决定(1)均衡价格定义:一种商品 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 量相等时候的价格。对均衡价格的理解应注意三点: 均衡价格是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使价 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结果;需求与供 给对于均衡价格的形成作用不分主次;市场上的均 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背后进行 的。2)均衡价格的决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需求的力量为主推动均 衡价格的变化;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给的 力量为主推动均衡价格的变化;均衡价格与均衡量的 两种求解方式:一是令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相等来 求解;二是在座标图上将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 曲线合并到一幅图上,找到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可得。 3.26: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即为该厂商边 际成本曲线停止营业点以上(P>AVC)的那部分线段。 27:边际收益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 MR=P(1-1/|E|)。 28:垄断势力可以用价格超出其边际收益(或边际 成本)的大小来衡量。它也是垄断企业对其价格的控 制程度的一种指标。价格高出其边际成本越多,表明 垄断势力就越大。垄断势力可用P——MC来测量: P-MC=P/|E|或P/MC=|E|/(|E|-1)。 31:几种重要的寡头理论模型:产量竞争(古诺模 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价格竞争(伯特兰特模型、 拐折需求曲线模型);公开勾结(卡特尔);非公开勾 结(价格领导)。 35:边际生产力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每 增加一个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 物质产品(MPP);每增加1单位某种要素投入带来的 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边际收益产品。边际收益产品 MRP等于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MR(指增加1单位 产品所增加的收益)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即为 MRP=MPP*MR。 36:边际产品价值,指的是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 产量的销售值(VMP)用公式表示为 VMP=MPP*P。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MR=P,所以MRP=VMP;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产品销售价格不再固定不 变,而是销售量的一个减函数,增加1单位要素所得 到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将不再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VMP)。 19:固定成本是指购买不变要素的费用支出,它不 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而是个常数,即使企业停产, 也要照样支付,包括借入资金的利息,租用厂房或设 备的租金,固定资产折旧费,停工期间无法解雇的雇 员的薪金及保险费等。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1.购买欲望。如果购买欲望强, 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高,这类商品需求弹 性大;反之,购买欲望弱,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 足程度低,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小。2.可替代程度。一 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替代品之间越相近,则该 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反之,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少, 替代品差别大,则该商品需求弹性小。3.用途的广泛 性。一种商品用途较广,则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一 种商品用途较少时,则需求弹性小,因为该商品降价 后也不可能有其他用途,需求量不会增长很多。4使 用时间。使用时间长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大: 反之,使用寿命短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就小。上 述是影响价格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因 素,同时,还应综合分析上述因素的作用。 4:简述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 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 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在需求曲线图形上表现为在 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 在商品每一价格水平,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 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图形上 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9:形成垄断的条件: 1.生产发展的趋势2.规模经 济的要求 3.自然垄断性行业发展的要求。4.保护专 利的需要。 5.对进入的自然限制。6.对进入的法律 限制。 原因: 1.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 或基本资源的供给 2.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 专利权3.政府的特许4.自然垄断 3:试简析影响需求的因素。一是商品的价格。(注 意分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二是消费者的偏好。三 是消费者的收入。四是其他商品的价格。(注意分析 替代品和互补品)五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其他如气候、消费者人数、时间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 商品的需求,但上述五个因素是基本因素。 2、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ES>1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 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称为供给富有弹性。 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值小于1。管商品。 2.ES=1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 给和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变动,称为供给单一弹性。供 给曲线斜率为正。其值为1。

微观经济学教案(高鸿业三版)

第一章 导言 第一章导言 本章主要内容: (1)经济学的由来、基本问题及定义 (2)经济学的研究工具 (3)经济学的两个层面(微观、宏观) (4)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5)对经济学的认识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 稀缺性:资源或物品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 –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 多种多样、多层次,由低到高,永无止境 马斯洛的需要(欲望)层次理论: 基本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需要 尊重感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稀缺性:资源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续) –资源或物品的有限性 资源可分为: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如空气) 物品通常可分为: 经济品(economic goods):如衣服、食品 自由品或免费品(free goods):如阳光 有害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waste goods):如噪音、垃圾 资源主要有: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资本资源(capital resources)等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对任何经济社会,资源或物品总是有限的 选择性:资源物品欲望的满足具有多种选择 –资源物品:如石油,如电力 –物品欲望的满足:如自来水,如充饥 经济学:研究稀缺条件下如何抉择的学科 欲望的无限性 资源的稀缺性 选择的重要性(资源的多用途性) 最优化思维: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求无限欲望的最大满足 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于客观存在着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欲望的所谓选择问题。这些选择(choose)包括:

《微观经济学》实验教案

《微观经济学》实验教案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课程编码:BEco4010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学时:3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 使用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 经济学教材编写组著《微观经济学》,科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 2.(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3. 卢锋著,《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高鸿业著,《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把握住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经济工作提供必备的知识能力,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要求 1、实训的主要设备:扑克牌、电脑 2、2、实训的主要内容:1、模拟垄断与竞争情形下的市场交易,比较市场效率。 2、模拟从量税的情形,比较存在税收情况下,市场的交易效率。

3、实验后要求提交实验报告。 (二)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交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其中的经济学道理,完成教学报告。 三、实验课程内容与要求 实验步骤: 1、实验开始前,准备好实验说明和道具,选择18位同学,分成买卖双方,各9人,分别坐在课室前面。另外选出3位同学担任市场工作人员,在实验中核对和登记交易的进行。每位同学都会得到实验说明,告知实验的规则和他们在实验中的角色。每位同学都将获得一张扑克牌,上面的数字代表买卖双方的底价,当然上面的数值不能告诉他人。每位同学将在课堂上自由讨价还价达成交易,使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买方利润=价值-价格;卖方利润=价格-成本)。 2、买卖双方进入黑板前的空地进行自由交易,买卖双方会大声喊出自己的价格,然后自由商谈,一旦在某一价格上达成交易,两人将一起到讲台前的工作人员处登记。假如买方的价值低于卖方的成本,交易将被认为是非法的,两人将回去重新交易;假如交易合法,工作人员将登记好相关的底价和价格,然后把成交价格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宣读出来。每轮交易结束后,无论成交与否,买卖双方都要上交各自的扑克牌,在下一轮这些牌将打乱,重新发到买方和卖方手中(当然,买方的底牌只在买方内部重新随机分配)。交易双方回到各自的座位上计算各自的利润和交易情况,记录在收益记录表上。 3、第一轮交易,模拟产品市场垄断的情形,要求卖方代表谈判协商出一个统一的价格进行交易。第二轮和第三轮模拟自由市场,买方和卖方进行自由交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