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_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成语解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成语解释他山:别的山。
别的山上的石头。
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成语出处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成语简拼TSZSYGY
成语注音ㄊㄚㄕㄢㄓ一ˇㄍㄨㄥㄩ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八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他山攻玉
成语例子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英语翻译There are other hills whose stones are good for working jade.。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典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则汉语成语,拼音是tāshān zhīshí,k ěyǐgōng yù,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鹤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通常独立成句。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诸,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后人由此引出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典故:成语故事姚枢自幼勤奋读书,被认为有辅佐君王的能力。
1250年,应忽必烈征召,姚枢走出百泉,远赴漠北。
在蒙古国的大舞台,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一次次让忽必烈避开灾难,最终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
刚刚到漠北的时候,姚枢常常被忽必烈召去谈论国事,姚枢借机上书忽必烈,建议用汉法治理汉地。
姚枢首先谈形而上的,为学之本、为治之序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分成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八种;然后谈形而下的,谈论改革时弊的要务,多达三十条,包括立省部、举逸遗、慎栓选、汰职员、班俸禄、重农桑、修学校等,各种建议都论及具体实施的方略。
忽必烈看到姚枢如此有才,又惊又喜。
一次,姚枢再次上书忽必烈,分析了1235年征宋以来蒙古军队的种种失误,指出在历年征战中,专事掳掠的军事行动根本无法安邦定国,反而造成了南宋人民誓死抵抗的情形。
他建议忽必烈在蒙宋交界地段屯垦戍边,以守为主,亦战亦耕,等到边备充实,才可以开拓更加辽阔的大帝国。
后来,在一次军中宴会上,姚枢讲了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将曹彬攻占南唐后不杀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劝谏忽必烈征讨大理时不要滥杀无辜。
忽必烈当时没有说话,第二天出发时,忽必烈将“屠城令”改为了“止杀令”。
1273年,忽必烈拜姚枢为昭文馆大学士,更加重用他。
这一年,元军攻下襄阳,姚枢推荐安童、伯颜为南下统帅,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元军很快就打垮了南宋的抵抗势力,统一了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义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义句
【原创版】
目录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含义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同义句
3.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例子
正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它意味着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这句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时。
那么,有哪些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相近的同义句呢?以下是一些例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这句话的意思是选择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去学习,看到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跟他一样,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去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了解他们是如何成功的,从而为自己找到成功的路径;我们也可
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学习别人的专业技能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思是我们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以此来提高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和成功经验,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详细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教益。
人们经常犯错,在成功和失败中都会有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从而减少犯错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压力很大,容易生气和冲动,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如何稳定情绪和调节压力。
如果我们经常拖延,缺乏效率,我们可以向那些擅长时间管理和高效工作的人学习他们的方法。
将别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来提高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这些优点和长处往往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
通过仔细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如果我们欠缺自信和决心,我们可以向那些勇敢和坚定的人学习他们的勇气和决心。
如果我们缺乏耐心和坚持,我们可以向那些专注和坚持不懈的人学习他们的毅力和毅力。
通过向别人学习,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来扩展自己的视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域和专长,没有人可以涵盖所有知识和技能。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观点和想法,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快速,没有几个人有能力单独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
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最新的发展和趋势,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交流和分享经验,我们也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才华和贡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价值,我们应该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不论他们的阶级、地位和背景。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人物事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人物事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意指借鉴他人优秀的经验和智慧,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物事例符合这一成语的内涵,例如: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张虚怀若谷,善于向他人学习,因此他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李白: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酷爱饮酒作诗,游历山川,广交名士,从不同的人和事中汲取灵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风格。
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擅长借鉴历史、传说和其他文学作品,创作出许多不朽的经典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戏剧创作才华。
这些人物都是通过吸收外部的智慧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展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申论作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申论作文篇一《借鉴他人长处,成就更好自己》在生活里啊,有这么件好玩的事儿。
我有个朋友小明,那家伙特别喜欢打篮球。
他呀,投篮的技术那叫一个烂,每次打球,投十个能有九个三不沾,就剩那一个还能砸到篮板上弹老远。
可他就不服输,天天看人家那些篮球大神的视频。
就说看库里的视频吧,他仔仔细细地观察库里的投篮姿势,从迈开步子,到举球,再到出手的那一瞬间,手腕的发力,他都看了个遍。
然后就开始照着学,一开始那姿势别提多别扭了,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小鸭子似的。
但是他不放弃,慢慢地调整。
看人家别的大神防守时的步伐移动,他又跟着学,在自己小区的篮球场,自己一个人就来回地跑,模拟防守的动作。
过了几个月,你再看他打球,那可真是大变样了。
投篮呢,命中率虽然还不能和专业的比,但是比以前可强太多了,而且防守也像模像样了。
这就像古人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小明借鉴别人的长处,让自己的球技得到了提高。
在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这样的事儿。
咱要是想进步,光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琢磨可不行。
就要像小明这样,看到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好好学习借鉴,把别人的经验、长处拿过来,为我所用。
这样咱们就能慢慢把自己不足的地方变得优秀起来,把自己原本好的地方变得更好。
咱可不能学那些固步自封的人,守着自己的老一套,可着一股劲儿瞎琢磨,那就只能原地踏步喽。
篇二《汲取他人智慧的养分来雕琢自己》我跟你说啊,有一次我进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当中,那个公司做线上销售的。
我这刚进去啥都不懂,整个人懵懵懂懂的,就像在迷雾里乱闯的小老鼠。
我旁边有个同事小李,业绩那是嗷嗷好。
她和客户聊天的时候,那话术就像是精心调制的魔法咒语一样。
每次和客户沟通,都能快速抓住客户的需求点,然后推荐的产品客户就特别容易接受。
我一开始就自己瞎捉摸怎么和客户聊天,老是不得要领,有时候说得太多把客户都吓跑了,有时候又说得太简单客户觉得我不专业。
我就开始仔细观察小李。
我发现她每次和客户聊天前都会先浏览客户的一些基本资料,了解客户的年龄、喜好之类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励志成功故事范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励志成功故事范文传统的观念,很多都已经过时。
但是,传统的智慧,如果认真地加以整理,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运用,定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更新。
对于企业来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诸多因素如良好的财某某某状况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再加上充分运用谋略,便是取胜的关键。
其中,”创新”可谓公司生存的灵丹妙药。
以美国《幸福》杂志主持的“1993美国公司声誉调查”为例:该调查(一年一度)始于1982年,调查对象是《幸福》杂志评出的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中的若干家。
过去的11次调查中,国际商用机器(IBM)曾四次名列前茅,默克公司(Merck)夺得了“七连冠”。
然而,在1993年度的调查中,这两家公司均遭惨败,被挤出前10名,一批后起之秀取而代之。
生产橡胶与塑料制品的鲁波梅德公司荣登榜首,美国家庭用品总经销店、微软公司、迪斯尼公司以及摩托罗拉等9家公司紧随其后。
原因何在?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默克公司前7次的胜利是由于“在80年代开发了大批新产品”,而这次失败原因固然是多方方面的,但究其根源在于“无法在90年代保持这种创新势头”。
保持企业良好声誉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任务,而“顾客们是永不满足的”。
企业若总是“循规蹈矩”,无疑是坐以待毙。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正如一位经济界权威指出的,在现代商战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一个字“变”。
企业如此,个人也如此。
朋友,敢于冒险吧!敢于创新吧!《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就是说,其它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后来被人们用来借喻应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从而帮助自己,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功。
的确,别人的前车之鉴确实能给自己很多启示,但却并不是时时如此。
1934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切伦科夫在研究放射线穿过流体时,观察到了一种淡蓝色的辉光。
便去找弗兰克讨论。
弗兰克找到了当时任苏联科学院院长的老师请教,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们一些启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语故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语故事:出自典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邵雍是北宋鸿儒,一代易学大师.他认为在修身处世方面同样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把遇到的侵犯欺凌比作砺石,把品行高尚的人比作美玉.因为要成就美玉必然需要经过砺石的琢磨才行,以此看来,所谓的侵犯欺凌就成为了使自己磨炼成为“美玉”的好事.邵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释道(译文):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必须得用粗糙的砺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子【篇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子】1、两只……两只困倦的,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致于被扎。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这样做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
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避免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2、北风和南风……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
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使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3、老虎的孤独……作为森林王国的统治者,老虎几乎饱尝了管理工作中所能遇到的全部艰辛和痛苦。
它终于承认,原来老虎也有软弱的一面。
它多么渴望,可以像其他动物一样,享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能在犯错误时得到哥们儿的提醒和忠告。
它问猴子:“你是我的朋友吗?”猴子满脸堆笑着回答:“当然,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朋友。
”“既然如此,”老虎说,“为什么我每次犯错误时,都得不到你的忠告呢?”猴子想了想,小心翼翼地说:“作为您的属下,我可能对您有一种盲目崇拜,所以看不到您的错误。
也许您应该去问一问狐狸。
”老虎又去问狐狸。
狐狸眼珠转了一转,讨好地说:“猴子说得对,您那么伟大,有谁能够看出您的错误呢?”和可怜的老虎一样,许多主管也时常会体味到“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由于组织结构上的等级制度,主管和部属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所有的部属对你的态度,都像对待老虎一样敬而远之,因为:指出你的错误容易,可万一你恼羞成怒,他们不是自取其祸吗?更何况,由于立场不同,有些部属不仅不会阻止你犯错,反而会等着看你的笑话!尤有甚者,个别员工可能等的就是你倒台的这一天,他正好可以取而代之。
想要部属指出主管的缺点或错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他能确信自己得到好处;第二,他得足够勇敢;第三,作为主管的你,具有明辨是非的眼力和包容的胸怀。
4、河边的苹果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这一天,他吩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南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
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
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下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
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
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才是领导者的智慧。
5、……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没有传授具体的射箭技巧,却要求他必须学会盯住目标而眼睛不能眨动,纪昌花了两年,练到即使椎子向眼角刺来也不眨一下眼睛的功夫。
飞卫又进一步要求纪昌练眼力,标准要达到将体积较小的东西能够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处看到一样。
纪昌苦练三年,终于能将最小的虱子看成车轮一样大,纪昌张开弓,轻而易举地一箭便将虱子射穿。
学习射箭必须先练眼力,基础的动作扎实了,应用就可以千变万化;企业的经营也是一样,基本的人事、财务、技术、业务一定要好好掌握,那么后续就可以鸿图大展了。
办企业有如修塔,如果只想往上砌砖,而忘记打牢基础,总有一天塔会倒塌。
6、拾鸡者……曾有这样一个人,每天都要去偷邻居的鸡,有人告诉他说:“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君子之道。
”那人回答说:“那就减少一点好了,以后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的时候,就完全不偷了。
”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理论?是不是很荒谬?但是我们有时候自己就做着这样的事情。
吸烟有害身体,戒掉吧,每天少抽点;企业的管理机制有问题,一步一步来解决。
可是事情到了最后怎么样?烟依然还在抽,企业的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一步一步来嘛!明智的管理者在制定一项政策的时候,总是会记得这样一件事——制定一个日程安排表,不实现目标决不罢休。
计划使我们的思想具体化而体现出我们期望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好,谁去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
7、老农移石……有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以来横亘着一块大石头。
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坏了他的中耕机。
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终于下决心了结这块巨石。
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象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道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打碎,清出地里,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
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我们会领悟出企业管理中的道理: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须立即处理,决不可拖延。
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如若讳疾忌医或拖延了事,积压下来,就必然给企业造成困难,甚至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所以,对企业管理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不应回避,而是抓住苗头,及时调查,追根溯源,及时找出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8、蜘蛛修网……一座破旧的庙里住着两只蜘蛛,一只在屋檐下,一只在佛龛上。
一天,旧庙的屋顶塌掉了,幸运的是,两只蜘蛛没有受伤,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地盘上忙碌地编织起蜘蛛网。
没过几天,佛龛上的蜘蛛发现自己的网总是被搞破。
飞过,一阵小风刮起,都会让它忙着修上半天。
它去问屋檐下的蜘蛛:“我们的丝没有区别,工作的地方也没有改变。
为什么我的网总是会破,而你的却没事呢?”屋檐下的蜘蛛笑着说:“难道你没有发现我们头上的屋檐已经没有了吗?”修网自然很重要,但了解网破的原因更重要。
经常会看见忙得团团转的管理者,这些在管理中充当救火队员的管理者就像那只忙碌的蜘蛛一样,没有考虑过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9、老鹰喂食的故事……老鹰是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
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情况下,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公平”不能成为组织中的公认原则,组织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将会遭到自然淘汰。
【篇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这批。
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
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 m己有。
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
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出于占有自然山水之美的私欲,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
据说,这玩意儿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无论怎么说,人造园林的出现,大概不会是出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的高尚动机,并不像某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玄”。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也应当是很晚近的事情。
在一个交通尚不发达,人民衣食住行尚成问题,外扰内乱不问,财力、技术十分有限的时代,要建造大规模的园林景观,完全可以想见其难度和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
这样一朵艺术之花,却原来是生长开放在一块贫瘠的土壤之上。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
主观的动机和最终的结果总是相分离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修建金字塔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这批。
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
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 m己有。
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
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出于占有自然山水之美的私欲,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
据说,这玩意儿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无论怎么说,人造园林的出现,大概不会是出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的高尚动机,并不像某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玄”。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也应当是很晚近的事情。
在一个交通尚不发达,人民衣食住行尚成问题,外扰内乱不问,财力、技术十分有限的时代,要建造大规模的园林景观,完全可以想见其难度和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
这样一朵艺术之花,却原来是生长开放在一块贫瘠的土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