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24张)
合集下载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24张PPT)

•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 区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 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 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 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 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 (960 — 976年)
北宋的建立是否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 局面结束了呢?
平定南方各国和 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 云十六州,是完成全 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 但是这 大历史任务 。 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 行,而只能根据实际 力量,按照轻重缓急, 来确定用兵先后。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宋太祖和后继者按 • 方针: 照先南后北的方针,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 •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政权,结束了五代十 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 结果:
发展科举制
考试分三级
严格考试程序(殿试)
后世考 试中密 封试卷 制度的 起源
减少考试科目
发展的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员冗滥的局面
严密考试方法,实行糊 名法 增加录取名额
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 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北宋 汪洙《神童诗》
科举制的完善——文官体制的基础
一、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三级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二、考试规则的严密化 弥封、誊录等规则使 考试更加公正和公平 三、考试内容的实用化 增加策论考试,更 能选拔治国之才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朱胜非引“前辈诗”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 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 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 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 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 (960 — 976年)
北宋的建立是否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 局面结束了呢?
平定南方各国和 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 云十六州,是完成全 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 但是这 大历史任务 。 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 行,而只能根据实际 力量,按照轻重缓急, 来确定用兵先后。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宋太祖和后继者按 • 方针: 照先南后北的方针,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 •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政权,结束了五代十 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 结果:
发展科举制
考试分三级
严格考试程序(殿试)
后世考 试中密 封试卷 制度的 起源
减少考试科目
发展的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员冗滥的局面
严密考试方法,实行糊 名法 增加录取名额
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 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北宋 汪洙《神童诗》
科举制的完善——文官体制的基础
一、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三级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二、考试规则的严密化 弥封、誊录等规则使 考试更加公正和公平 三、考试内容的实用化 增加策论考试,更 能选拔治国之才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朱胜非引“前辈诗”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9张PPT)(共39张PPT)

知州3的.权地力方。 贫弱。
制钱 谷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 设置_转__运__使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 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 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 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
抽调而成。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对禁军进行了改编, 大约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安置在各地。 • 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多从事工役和杂役, 因而也称为“役兵”。 • 乡兵,分处在各地,战时征召,闲时务农,类似于民兵 性质。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
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2016·岳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D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 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
的历史事件是( D)
• 结果: •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 区
思考: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全部统一?为什么?
没有完成统一。 原因: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但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 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 政权。
制钱 谷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 设置_转__运__使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 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 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 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
抽调而成。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对禁军进行了改编, 大约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安置在各地。 • 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多从事工役和杂役, 因而也称为“役兵”。 • 乡兵,分处在各地,战时征召,闲时务农,类似于民兵 性质。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
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2016·岳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D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 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
的历史事件是( D)
• 结果: •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 区
思考: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全部统一?为什么?
没有完成统一。 原因: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但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 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 政权。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21张ppt) (共21张PPT)

重文轻武的弊端
北宋年间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
见P32知识拓展
强干弱枝,北宋后期军队战斗力低下
机构臃肿,官员冗滥 财政开支巨大
权力制衡
以古鉴今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 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百家姓》是我国影响极深的一种启蒙读书,据考 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赵是一个朝代 国君的姓,理应为首,请问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宋代
3、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 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 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 人,位同副相,与宰相 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 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 财政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措 军事
施
积极影响
加强了对军 队的控制
消极影响
削弱了军队 的战斗力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①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 宰相共执行政权。 ③由 政事堂 、 枢密院 和 三司使 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31张PPT)

在地方
加 强 对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 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 地 方 的 缴地方官司的财财税权。 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也造成了地方官 僚臃肿。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 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相权大大被削弱)
三、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一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 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 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 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 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A.赵匡胤
B.李世民
C.刘彻
D.嬴政
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B ( )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
5.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D
① 发动“陈桥驿兵变” , 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 通过“杯酒释兵权” , 加强了中央集权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吾欲息天 下之兵,为国 家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给出
原因: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建议: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 权、制钱谷、收精兵。
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军事
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 制 对 军 队 的 调 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地方)
②实施三年 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 ③ 县长官
归纳总结
内容 目的 措施 影响
加强了对军队的 控制,但是消弱 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方面 消 除 武 ①解除禁军将领 将 专 权 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的积弊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中央 削弱宰 相的权 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积极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 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②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 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武将过于受到限制,影响战场上的临阵指挥,导致北
宋对外战争屡败。
——(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 朝 武 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 代 文 臣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措施: 1、文臣统兵,武将受限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 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 成。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 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 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 (行政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 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 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3张PPT)

我们只统 兵,不能 调兵,真 悲剧!
我虽能调兵, 可我不会领 兵打仗啊!。
宋 将 领
枢 密 院 官 员
(二)在中央: 皇帝总揽大权 削弱宰相 权利 皇帝
财政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参 度 盐户 支 铁部知 政 (三司) 事
枢 密 院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削弱相权。 皇帝
强化中央集权 相权
(三)在地方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三年一换 B.设置通判。 分散知州的权力。 C.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 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 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 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宋将 领
注重文教,广开科举
材料一、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 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材料二、
重文轻武的 政策
读书风气浓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 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汪洙《神童诗》
我替您管钱
我烦你俩!
这回可以睡 个好觉了!
转 运 使 我替您“分 忧”!
赋税都上缴 了,下个月 的开支可咋 整?
知州
通 判
皇 帝
知州
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 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影响
我们是个摆 设?!真悲 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国号: 宋 史称:北宋
分北 裂宋 局结 面束 ,五 统代 一十 中国 原陈桥驿北 宋 东京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 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 ,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 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 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 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 ;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公元970年) ;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 );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 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 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
课堂练习
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
A 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C.重内轻外 D.冗官冗费
D 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对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 提高了文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 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问 题 思 考:宋太祖如何 控制军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失利弱
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 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 为什么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 ➢ 收兵权后,如何分配?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宋太祖 宋太宗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 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并将分离 政策。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文教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
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 人。
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 更高达1129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结合宋太祖的经历思考宋太祖为什么会失眠?
五代十国国运表
想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想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0-960
宋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太
五代十国时期,武官专权,王朝各个短命,宋太祖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失利弱
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 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 为什么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 ➢ 收兵权后,如何分配?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宋太祖 宋太宗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 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并将分离 政策。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文教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
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 人。
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 更高达1129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结合宋太祖的经历思考宋太祖为什么会失眠?
五代十国国运表
想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想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0-960
宋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太
五代十国时期,武官专权,王朝各个短命,宋太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极影响 武将过于受到限制,影响战场上的临阵指挥,导致北
宋对外战争屡败。
分化事权 内外相制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国家大计“我”来定
如果你生活在宋代,你会如何治理国家?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 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 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 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 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 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连连看:请把相关措施和对应的弊端连起来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加强兵权(“兵”)
北 宋 的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行政权(“权”)——中央、地方 (重点)
加强财政权(“钱”)
政
治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轻武 抬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基础巩固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 )
什么影响? 答: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 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 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 出的文治局面。
。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B
)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基础巩固
• 7、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C)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 8、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
• 确 A、的废是除(知A州)设置,直属中央
•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D、地方设置转运使
• 9、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D)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巩固提升
1.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答:西汉和唐朝是通过农民起义建立的,而北
宋是通过兵变建立的。 2.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
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武举 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 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
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禁军将领有 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 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
我们只统兵, 不能调兵,真
悲剧!
宋 将 领
我不会领兵打仗 啊,强人所难。
枢 密 院 官 员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你来监督我,他来收 财赋,我能干点啥呢?
某知州
某通判
某转运使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 朝 武 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 代 文 臣Βιβλιοθήκη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措施: 1、文臣统兵,武将受限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 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 成。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 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 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 (行政权)。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
宋
正式形成
人 科 举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考
试 图
5、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
取士的名额;提
高进士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 面。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朝的建立
时间 960年
人物 赵匡胤
宋太祖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的老槐 树。
都城 开封(东京)
事件 陈桥兵变
2.北宋局部统一及影响: 北宋局部统一: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 政权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 字分别叫什么?
名字:李世民 赵匡胤
(2)唐宗宋祖两位相同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课后活动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 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武将只有领兵的权力
基础巩固
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 )
A、宋太宗 B、宋徽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
地A、方休要养职生,息体政现策了宋B朝、的重政文策轻是武(政策B )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2)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多重机构(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
相权; 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还设多重机构,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副宰相们
我们一起帮你分 担哦!
我真心不愿 意!
(3)在地方 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利与弊(评价重文轻武)
材料一:长久以来,人们都将宋代称为“弱宋”,总是求和……
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前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
多矣。
官吏冗余,政府办事效率下降,朝-廷---财《包政拯困集难》
材料三:赵宋王①朝宋是朝被的一重而文再轻,武再政而策三,的扭外转族了入五侵代势十力国所时颠期覆尚,但从王朝内部来说, 横亘两宋三百多武年轻始文终的没风有气一,股②政杜治绝势了力武膨将胀跋到扈足和以兵威变胁政赵移宋的皇位的稳固。
宋对外战争屡败。
分化事权 内外相制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国家大计“我”来定
如果你生活在宋代,你会如何治理国家?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 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 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 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 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 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连连看:请把相关措施和对应的弊端连起来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加强兵权(“兵”)
北 宋 的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行政权(“权”)——中央、地方 (重点)
加强财政权(“钱”)
政
治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轻武 抬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基础巩固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 )
什么影响? 答: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 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 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 出的文治局面。
。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B
)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基础巩固
• 7、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C)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 8、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
• 确 A、的废是除(知A州)设置,直属中央
•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D、地方设置转运使
• 9、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D)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巩固提升
1.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答:西汉和唐朝是通过农民起义建立的,而北
宋是通过兵变建立的。 2.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
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武举 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 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
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禁军将领有 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 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
我们只统兵, 不能调兵,真
悲剧!
宋 将 领
我不会领兵打仗 啊,强人所难。
枢 密 院 官 员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你来监督我,他来收 财赋,我能干点啥呢?
某知州
某通判
某转运使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 朝 武 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 代 文 臣Βιβλιοθήκη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措施: 1、文臣统兵,武将受限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 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 成。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 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 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 (行政权)。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
宋
正式形成
人 科 举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考
试 图
5、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
取士的名额;提
高进士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 面。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朝的建立
时间 960年
人物 赵匡胤
宋太祖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的老槐 树。
都城 开封(东京)
事件 陈桥兵变
2.北宋局部统一及影响: 北宋局部统一: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 政权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 字分别叫什么?
名字:李世民 赵匡胤
(2)唐宗宋祖两位相同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课后活动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 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武将只有领兵的权力
基础巩固
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 )
A、宋太宗 B、宋徽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
地A、方休要养职生,息体政现策了宋B朝、的重政文策轻是武(政策B )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2)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多重机构(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
相权; 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还设多重机构,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副宰相们
我们一起帮你分 担哦!
我真心不愿 意!
(3)在地方 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利与弊(评价重文轻武)
材料一:长久以来,人们都将宋代称为“弱宋”,总是求和……
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前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
多矣。
官吏冗余,政府办事效率下降,朝-廷---财《包政拯困集难》
材料三:赵宋王①朝宋是朝被的一重而文再轻,武再政而策三,的扭外转族了入五侵代势十力国所时颠期覆尚,但从王朝内部来说, 横亘两宋三百多武年轻始文终的没风有气一,股②政杜治绝势了力武膨将胀跋到扈足和以兵威变胁政赵移宋的皇位的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