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摘要]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格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探讨格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对他性格中的内在的优秀品质的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哥萨克气质、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乡土情结、信仰与怀疑等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悲剧的根源,及其形象展示出的“人的魅力”这一深层意义。
[关键词]形象;悲剧根源;哥萨克气质;人道主义;乡土情结;人的魅力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哥萨克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苏联在对《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利悲剧命运的探讨上,出现过“个人反叛说”和“历史迷误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由“反叛者”变为“真理探索者”“俄罗斯悲剧命运象征”“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者”。
本文主要研究格里高利形象内涵,悲剧根源,性格意义,体味这一形象的魅力。
一、格利高里形象内涵格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徘徊与妻子和情人之间,他追求爱情,却又不忍心抛妻弃子和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
在十月革命与国内战争的严酷斗争中,他徘徊在十字路口,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
总之,他的一生都在摇摆中度过,特别是在国内战争中,他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1](p47)。
他的这一形象与他的个性特征及性格中的哥萨克情结密切相关。
1.性格的渊源——哥萨克情结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勇敢的人”。
15世纪至17世纪有大批的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沙皇的剥削压榨,纷纷从内地逃亡,到顿河地区落户,这些逃亡的农奴及其后代,便称为哥萨克。
他们既是军人又是农民,他们的土地较多,经济上优于内地农民,他们长期为沙皇服兵役,政治地位也优于内地农民。
《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

26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对阿克西妮亚的爱情既表现了他勇敢、刚毅、热烈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而传统观念对他也有影响,依然尊父命娶妻生子,也因此造成家庭的不幸。
在历史事件中,他同样处于矛盾斗争的焦点,先是同情废除沙皇统治,参加红军,同白军英勇作战。
但红军中的过激行为使他十分反感,便动摇到白军中去。
白军中的种种恶行他也无法接受,便觉得全俄罗斯共同的真理是没有的,只有哥萨克共同的真理,于是便当了哥萨克的叛军师长,与红军作战。
失败后又回家乡,还是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刚烈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同时也带着哥萨克世代相传的种种偏见。
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在性格上也体现出很多矛盾的因素,如勤劳与愚昧、勇敢与粗野、善良与残暴、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自尊与虚荣等等,这世元素交叉融合,既矛盾又统一,使他性格丰富,立体感很强。
但有一个根本的内在趋向,就是他追求真理的品格,这一品格与特定阶段的阶级、时代和民族内涵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
葛里高利的悲剧,是其独特气质和哥萨克自治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
他的生活道路典型而又特殊地表现了一部分,顿河哥萨克在国内战争中经历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矛盾的性格勤劳与愚昧,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它试图找出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第三条出路,是个球索型人物,最后落得脱离人民的结局。
实质上是它独特哥萨克气质和传统偏见对历史发展的抗拒结果。
是特殊环境与十月革命的产物下面资料为赠送的地产广告语不需要的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就可以,谢谢选择,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地产广告语1、让世界向往的故乡2、某沿河楼盘:生活,在水岸停泊3、一江春水一种人生4、某钱塘江边楼盘:面对潮流经典依旧5、海景房:站在家里,海是美景;站在海上,家是美景6、以山水为卖点的楼盘:山水是真正的不动产7、某城区的山腰上的楼盘:凌驾尊贵俯瞰繁华8、某地势较高的楼盘:高人,只住有高度的房子9、某学区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0、尾盘:最后,最珍贵11、回家就是度假的生活12、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我们造城——2、我的工作就是享受生活——3、我家的客厅,就是我的生活名片——4、在自己的阳台看上海的未来——5、公园不在我家里我家住在公园里——6、这里的花园没有四季——7、***,装饰城市的风景——8、***,我把天空搬回家——9、房在林中,人在树下——10、生活,就是居住在别人的爱慕里——11、到〖星河湾〗看看好房子的标准——12、好生活在〖珠江〗——13、爱家的男人住〖百合〗城市岸泊:城市的岸泊,生活的小镇生活之美不缺少,在于发现情趣不在于奢华,在于精彩生活有了美感才值得思考……玫瑰庄园:山地生态,健康人生卓越地段,超大社区一种完整且完善的环境,像原生一样和谐原生景象自然天成人本理念精品建筑知名物业智能安防诚信为本实力铸造比华利山庄:海岸生活——引领世界的生活方式海岸生活——22公里的奢华海岸生活——高尚人生的序曲海岸生活——人与自然的融合苹果二十二院街:人文自然现代铺的蔓伸荣和山水美地:让世界向往的故乡香港时代:时代精英开拓未来领衔建筑,彰显尊贵绿地崴廉公寓:金桥40万平方米德国音乐艺术生活汇都国际:昆明都心,城市引擎财富之都风情之都梦幻之都文化之都商贸之都西部首座巨型商业之城颠峰商圈的原动力,缔造西部财富新领地新江湾城:绿色生态港国际智慧城新江湾城,一座承载上海新梦想的城区上海城投,全心以赴建设知识型,生态型花园城区风和日丽:入住准现楼,升值在望湾区大户,空中花园大格局下的西海岸市中心:市中心少数人的专属颠峰珍贵市中心的稀世名宅正中心城市颠峰领地颠峰勾勒稀世名宅繁华不落幕的居家风景地利皇者尽得先机稀世经典180席阳光国际公寓:阳光金桥来自纽约的生活蓝本钟宅湾: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汇聚国际财富与人居梦想的绝版宝地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站在蓝色海岸的前沿,开启一个新的地产时代东南门户海湾之心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让所有财富的目光聚集钟宅湾,这里每一天都在创造历史上海A座(科维大厦):创富人生的黄金眼掘金上海!创富人生!远东大厦:花小公司的钱,做大公司的事未来城:无可挑战的优势无可限量的空间绿地集团:居住问题的答疑者,舒适生活的提案人茶马驿栈:精明置业时机享受附加值财富最大化雪山下的世外桃源茶马古道上千年清泉之乡金地格林春岸:城市精英的梦想家园繁华与宁静共存,阔绰身份不显自露建筑覆盖率仅20%,令视野更为广阔占据最佳景观位置,用高度提炼生活完美演绎自然精髓,谱写古城新篇章创新房型推陈出新,阔气空间彰显不凡365天的贴身护卫,阔度管理以您为尊金地格林小城:心没有界限,身没有界限春光永驻童话之城我的家,我的天下东渡国际:梦想建筑,建筑梦想齐鲁置业:传承经典,创新生活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思想创新远见生活嘉德中央公园:一群绝不妥协的居住理想家完成一座改变你对住宅想象的超越作品极至的资源整合丰富住家的生活内涵苛求的建造细节提升住家的生活品质地段优势,就是永恒价值优势设计优势,就是生活质量优势景观优势,就是生命健康优势管理优势,就是生活品味优势空中华尔兹:自然而来的气质,华尔兹的生活等级享受,没有不可逾越的极限所谓完美的习惯,是舒适空间的心情定格!临江花园:经典生活品质风景中的舞台美林别墅:源欧美经典纯自然空间住原味别墅赏园林艺术淡雅怡景温馨自然钱江时代:核心时代,核心生活核心位置创意空间优雅规划人文景观财富未来城市精神,自然风景,渗透私人空间泰达时尚广场:是球场更是剧场城市经济活力源时尚天津水舞中国未来都会休闲之居创意时尚天天嘉年华健康快乐新境界商旅新天地缔造好生意城市运营战略联盟,参与协作,多方共赢华龙碧水豪园:浪漫一次,相守一生东方莱茵:品鉴品位宜家宜人建筑一道贵族色彩品鉴一方美学空间品位一份怡然自得荡漾一股生命活力坐拥一处旺地静宅体会一种尊崇感受常青花园(新康苑):新康苑生活感受凌驾常规大非凡生活领域成功人士的生活礼遇拥有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等的花园社区在属于自己的宴会餐厅里会宾邀朋只与自己品味爱好相同的成功人士为邻孩子的起步就与优越同步酒店式物管礼遇拥有[一屋两公园前后是氧吧]的美极环境水木清华:住在你心里福星惠誉(金色华府):金色华府,市府街才智名门——释放生命的金色魅力真正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朋友,看他的对手。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分析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形象分析摘要《静静的顿河》以史诗般谱写了人类的悲剧,小说的灵魂人物--葛利高里的生活悲剧。
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战争那个年代背景下人民的不幸遭遇, 也真实地感受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经历的痛苦生活,也理解到作家描写这场战争图景的真正用意, 那就是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 普通人身上的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精神。
同时葛利高里是满腔热情的真理探索者, 在残酷的环境中, 他自始至终没有丧失良知、同情心和人的尊严感, 他执着地追求自由, 表现出顽强的自由意志, 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他具有原始的、淳朴的生命意识,认为生命高于一切的高尚的理由,他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着生命意识的转变与人生的绝望和复活,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但葛利高里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
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在某种意义上,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关键词:葛利高里;性格特征;人性魅力;矛盾;悲剧前言《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
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6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4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
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
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俄国人葛利高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先后加入哥萨克和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他伤心的事,先是自己哥哥的战死,然后自己的结发妻子因为不愿意给他生孩子而自己堕胎时失血过多而死。
自己也因为没有文化而被别人瞧不起,最后不得不由师长降为了一个小小的连长。
因不满哥萨克们的战争无目的,后来他又投身红军,将自己对那些高高在上的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的将军的怨恨全都发泄到了战场上。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悲剧之比较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悲剧之比较第一篇范文《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经历了悲剧性的命运,但他们的悲剧却各有特点。
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肖洛霍夫,是一个生活在俄国南部顿河地区的哥萨克青年。
他热爱家乡,却又无法回避残酷的战争和对爱情的渴望。
肖洛霍夫的悲剧在于他身处动荡的时代,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最后也失去了心爱的女人。
但肖洛霍夫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命运的捉弄,更多是他性格的缺陷和对现实的逃避。
他的悲剧性在于他无法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与肖洛霍夫相比,《日瓦戈医生》的主人公日瓦戈,则是一个生活在俄国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
他有着进步的思想,却命运多舛。
日瓦戈的悲剧在于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现实的无情打击。
他深爱着妻子,却无法阻止她投身革命;他努力寻求医学真理,却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战争和政治所利用。
日瓦戈的悲剧性在于他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他的理想和爱情都成为牺牲品。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虽然都经历了悲剧性的命运,但他们的悲剧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肖洛霍夫的悲剧更多体现了个人命运的无法抗拒,而日瓦戈的悲剧则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无奈。
他们的悲剧性都在于他们无法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第二篇范文要深入理解《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我们可以从3W1H(What,Who,When,How)和BROKE(Belief,Relationship,Occupation,Knowledge,Ethics)模型出发,这两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悲剧的原因和背景。
首先,从What(什么)的角度来看,《静静的顿河》和《日瓦戈医生》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俄国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挣扎。
肖洛霍夫和日瓦戈都在这个特殊时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个人挑战。
论文-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中文摘要】《静静的顿河》主要讲述了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他的悲剧命运与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艰难历程息息相关,更多的还是他自身性格使然。
他对于政治立场和爱情的摇摆不定以及他不能有效地解决内心矛盾使得他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他惟一的小儿子和一个巨大、冰冷的世界。
【关键词】悲剧命运复杂性格内心矛盾摇摆不定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他的悲剧命运源于他自身悲剧式的性格。
葛利高里喜欢邻居潘捷莱的妻子阿克西妮亚,在得到她后却最终考虑到世俗伦理的压力遵父命答应娶娜塔莉亚,毅然决然结束了与阿克西妮亚的情人关系。
其实此时他发现娜塔莉亚虽然不是丑姑娘但有很多地方他并不喜欢,可是他还是跟她结为夫妻,而后却终因不喜欢妻子而抛弃她。
“你简直像个陌生人……就像这个月亮一样:既不会叫人感到冷,也不使人觉得热。
我不爱你,娜塔莉亚,你不要生气。
我本来不愿意说这些,可是不成,很明白,这样过下去是不成的……我很可怜你,这些日子。
咱们好像亲近了一点儿,可是我心里依然空空的……空得很。
就像这会儿的草原一样……”于是,他离开家,跟阿克西妮亚私奔。
可是当在他服役从医院中康复归来后,在他发现阿克西妮亚背叛他后又回到家与他的妻子生活在一起。
但是在与妻子有了三个孩子后又重新与阿克西妮亚相逢,再一次背叛妻子。
终于造成妻子私自堕胎身亡,阿克西妮亚在与他逃亡途中中弹身亡的悲剧。
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原因正是葛利高里在情感中的不坚定导致他做着反复无常的情感选择,以至于对两者都造成了深深伤害。
格利高里人物形象分析

“不能自主”“摇摆不定”的葛利高里形象剖析葛利高里是20世纪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男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个艺术形象,集中了十月革命前后一批哥萨克人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逐渐揭示出他淳朴善良、热情勇敢、坦率真诚、热爱乡土等一系列的特质。
但这只是他作为中农劳动者性格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作为哥萨克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中农私有者,在家庭生活和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又经常表现出动摇和彷徨。
而他的“不能自主”、“摇摆不定”的特性集中表现在婚姻生活和与革命立场两个方面。
他在个人生活中,葛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然而,她到临死前,仍然是原谅他了,依然那样深刻的爱着他,但小说却没有安排葛利高里和娜塔莉亚最后的诀别,没有爱,没有恨,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另一面在阿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的逃亡途中,原以为两个人可以度过难关,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好好生活,然而却被枪打死了。
对妻子的爱和对情人的爱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葛利高里最终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这样的爱情结局确实让人心痛。
正是这一矛盾导致了娜塔莉亚阿克西妮亚的悲剧,同时又加深了葛利高里内心的痛苦和显示了他性格上的“摇摆不定”。
在革命立场中,他同样处于矛盾的焦点。
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叛匪,一直徘徊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
他虽然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但并未走向现实生活中已被布尔什维克所证实的真理,而是在反革命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十月革命前,他的亲身经历,以及同共产党员贾兰沙的交往,曾使他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反动性,激起他对统治阶级和旧军官们的强烈仇恨。
但他回到家乡以后,父亲及乡亲们因其获十字勋章而表现的谄媚、尊敬和欢乐,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里播下的真理的种子给毁灭掉,那种从娘胎里带来的、培养了一生的哥萨克气质,战胜了伟大的人类真理。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人物形象一、葛利高里的性格特征:葛利高里是出生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的哥萨克,他热爱劳动, 淳朴热情, 心地善良, 割草时误伤一只小野鸭,“心里发生了一种突然袭来的非常怜悯的感情”。
尽管生活的残酷一度让他迷惘, 与狼共舞, 但他并没有变成狼, 在人性泯灭的时代, 他人性依存,执着于真善美, 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二、葛利高里的形象典型:葛利高里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
他身上又带着哥萨克时代的种种偏见。
一方面, 可以看到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有同情心。
另一方面, 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 盲目崇拜军人荣誉, 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制权看得高于一切。
葛利高里堕入匪帮, 是历史悲剧在葛利高里身上的体现, 是国内战争中哥萨克悲剧性曲折道路的延伸和深化, 而这种历史悲剧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的。
三、葛利高里悲剧根源性:葛利高里的悲剧根源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及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
葛利高里在很大程度上想超越和反抗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贬低生命的意义,漠视生命的尊严。
他不停地追求,但他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否定之中。
他在颠沛流离中一直试图将自己融入到时代斗争、人民大众的洪流当中去,但他顽固的个性主义和怀疑一切的立场,使他最终未能实现与人民的结合。
在经历了人生各种苦难之后,葛利高里将原始的激情消磨殆尽,也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
他在个人生活中,格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
格利高里的悲剧,还在于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之心。
是的,曾经的他是一个十分冷淡,残酷无礼,冲动草率的哥萨克小伙子。
然而他对人民却又爱得那样的深沉,这份感情直接导致着他悲剧的发生。
四、葛利高里人性魅力”:通过人物的命运来体现人性的魅力,以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来折射本文的主题。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简答题 (25 分)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简答题(25 分)格里高利·麦列霍夫形象分析如下:格里高利·的鼻子下垂,眼睛略斜,有一对温暖的、略呈蓝色的扁桃体,高颧骨上有一层紧致的棕红色皮肤。
Geligaoli和他的父亲一样驼背,即使他们笑着,他们的表情也是一样的。
geligaoli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负面人物。
他只是凭自己的直觉和感情判断是非。
他是一个坦率、坦率、粗鲁和深情的哥萨克人。
他年轻的时候,村里有那么多女孩不找她们,但她们却以邻居的妻子阿克西妮娅为目标,她有个已婚女人,做了一些道德上不能容忍的事情。
他对阿克西妮娅的爱是如此感人、真诚、令人难忘、动人和富有同情心。
扩展资料:《静静的顿河》内容简介: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是一个自足和富裕的家庭。
一家之主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已残年晚景,他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彼得罗已经娶亲,媳妇叫妲丽亚。
小儿子格里高利长得像父亲,比哥哥高半个头,生着下垂的鹰鼻子和一双有些发蓝的扁桃形的热情的眼睛,高颧骨上有一层棕红色的皮肤,笑起来带有一种粗野的表情;爱女杜妮亚希珈是个大眼睛的姑娘。
展示了1912年至1922年俄罗斯社会的独特群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顿河地区哥萨克的苦难、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内战。
在登河河畔长大的英雄格雷戈里,在革命和反革命之间,他的妻子娜塔莉亚和他的情人Akexi动摇了。
他既是英雄也是受害者。
他具有哥萨克人所有的优点。
勇敢,正直,不怕强奸,同时,geligaoli对哥萨克有各种偏见和限制。
在历史迅速变化的时刻,他徘徊在生命的十字路口。
角色介绍:娜塔莉娅:在哥萨克大户珂尔叔诺夫家中长大的娜塔莉娅,自小受着哥萨克传统道德的教育,是一个善良质朴、恪守妇道的姑娘。
娜塔莉娅明明知道麦列霍夫家境不是太好,格里高利在村里的名声欠佳,可她对未来的新郎却一见钟情,非他不嫁。
娜塔莉娅的坚定,迫使她父亲让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一部划时代的巨作,是一部具有史诗气概的伟大悲剧。
其最强烈的审美震撼力,则来自于它深厚的悲剧蕴含。
悲剧性是作者构建作品的主要基石,这种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其人物的生活背景下展示的社会悲剧。
本文就从主人公的悲剧性这方面做一分析。
一、对主人公悲剧性格的剖析
首先,从主人公本身的性格特征与其家庭背景来看。
葛利高里的悲剧因素也是由于他的复杂的,变化的性格决定的。
葛利高里原本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哥萨克青年,从小热爱劳动,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尊敬父母、热爱乡土,当然也自幼受到哥萨克习俗与等级偏见的深刻影响,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残酷的国内战争,使得他那颗原本单纯善良的心变得不再单纯,当他亲眼看见交出了武器的波得捷尔珂夫、彭楚克和七十多名布尔什维克也被残酷地绞杀枪毙时,他的眼里再没有泪水,他的心已经被灌进了仇恨的黑水,正如书中所说,葛利高里的生活变得像野火烧过的草原一样黑了,已经不再战栗已经不再刺痛了,那种怜悯“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在残酷的对抗中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生命的冷淡和蔑视。
葛利高里的性格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葛
利高里的家庭与普通的哥萨克家庭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作品开卷一、二章就介绍了葛利高里一家的历史。
葛利高里的祖父普罗珂菲于1878年在沙皇与土耳其的一次战争中带回来一个土耳其女子娶为妻。
但哥萨克集团的排外性质使这个可怜的女人受到惊人的歧视,以致
后来被活活地打死.
而葛利高里的父亲潘苔莱是一位善于料理农事的能手,但他的保守性和自私性十分强烈,狭隘的哥萨克气质也表现得特别突出,这样,祖辈流传的种种偏见和强烈的“哥萨克荣誉感”,中世纪式的愚昧,野蛮和残忍的生活习惯在葛利高里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比如:后来对于建立顿河哥萨克独立政权的问题,他压根儿就是一头雾水:“我一点儿也不明白,我弄不清楚这个问题,我就像在草原的大风雪里迷了路”,这样就能体现这个民族在复杂混乱的政权交替年代中的盲目性,所以那种狭隘盲目的民族气质也在
他身上显现无疑。
总之他自己也曾经承认道“生活走错了路,或许这里也有我的错”。
其次,从主人公的爱情生活方面来看其性格。
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娜塔莉亚的爱情婚姻关系贯穿主人公的一生,哥萨克在对待妇女的态度上在很大程度上搅和着对妇女的占有。
而葛利高里对于阿克西妮亚,在其丈夫司契潘面前就有一个“好强心”问题。
甚至他用对待妇女的这种占有态度来比喻他们的战争“我们是为土地打仗,就像为一个姑娘打仗一样。
”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的关系一开始完全是一种戏谑、乱伦的关系,最后由于他与娜塔莉亚结婚后,婚后生活使他失望,他才意识到跟阿克西妮亚的旧情还没有断绝,还留着一点东西,就像心上留着一根刺”。
最后他由一开始的激情的占有而产生了爱情,终于使他与阿克西妮亚旧情复发,并双双逃出家园。
这样他就抛弃了自己做丈夫的责任,或者说也为今后结局种下了一粒苦果。
而娜塔莉亚第一次见到葛利高里时就爱上了他,嫁给葛利高里是她心甘情愿的,娜塔莉亚勤劳、善良、淳朴、贤惠,保持着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贞节忠守。
葛利高里对于娜塔莉亚开始时他总想保持丈夫的责任,当他发现自己与阿克西妮亚在心里还是藕断丝连时,对于来自阿克西妮亚“酸溜溜”的挑逗,他总是用含含糊糊的话应过去。
最后当阿克西妮亚背叛了葛利高里,葛利高里才又爱上娜塔莉亚。
可是葛利高里那种对感情的含糊与摇摆使他又与阿克西妮亚重归于好,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之间裹挟着戏谑、肉欲、乱伦、癫狂的爱情关系,既是作为一个哥萨克的创造力和自由精神以及声名观念的体现,又是导致娜塔莉亚身亡的原因。
它与现代战争交融在一起,共同酿成了葛利高里无可挽回的悲剧
命运。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二、对葛利高里悲剧命运背后社会根源的分析
从一方面来看,作品是一部以战争革命为题材的巨作1914—1917年,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失利,国内是沙皇的横征暴敛、无止境的战争动员(葛利高里就在此时应征入伍)。
1917年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二月革命”成立了临时政府年底,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红色政权,布尔什维克在农村的势力很小,对于广大远离城的农民来说,居于城市的布尔什维克是陌生的,为此我们深深地感到葛利高里要在这个硝烟弥漫、各种力量迅速消失变化的大混乱中看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并找到自己正确的道路该是多么艰难,根本无法阻止他悲剧命运的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布尔什维克对待中农态度的偏差。
其颁布的政策是:“贫农不收,中农酌情,富农多收”。
实际上却是中农和富农一视同仁不仅余粮,连口粮和种子粮也收。
中农受到了最大的伤害。
葛利高里是中农,他说:“1917年是这样分给土地吗?自由吗?平等吗?这个政权使哥萨克除了破产以外什么都得不到……”葛利高里这段令人反思的话,使我们不得不出了在战争中给人们带来的不幸的生活,苦难的命运,是在战争
的背后的沉痛的反思。
从另一方面看,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性,也是顿河哥萨克整个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悲剧的象征,是以葛利高里为代表的劳动哥萨克走向新生活的艰难曲折的历史道路和他们中许多人充满迷误和痛苦的悲剧命运。
葛利高里一生在红军与白军摇摆不定,也就隐含了革命没有使哥萨克人民认识到革命的真正意义,他们只是单纯地要保护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平静的生活,而选择走自己的生活道路,但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他们都在战争中表现出残忍的一面。
再比如,红军方面的一些过火政策和不人道行为,影响了哥萨克人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也就影响了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命运。
这都是他们没有真正地理解、信任哥萨克人民,导致哥萨克
的悲剧。
第三,葛利高里是十月革命前后和内战期间,一个动摇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的哥萨克中农的典型。
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内战争,因为残酷的战争.使他失去了曾经有归宿的家庭,使他失去了生活的激情,也失去了那一颗原本善良又充满爱心灵,失去的太多太多……在作品的叙事中融入了作者的抒情声音,如:对一个寡妇的悲痛与同情,对战后萧条景象的描写,最后转为作者沉重的语调:“从前先回来的哥萨克没想到,家门口等他们的是更大的苦难与艰难,超过他们战争中的经历。
”使我们不由得想到葛利高里回到家时只有他唯一的儿子在家门口等着他的荒凉景象,所有的这些都表现出了在战争中给人们带来的不幸的生活。
苦难的命运,是在战争的背后带给人们沉痛的反思。
那么主人公悲剧的一生
也就被烙上了深刻的社会烙印。
三、结语
作品在主人公投靠福明匪帮时,作者曾经这样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分裂:葛利高里欣赏盛开的郁金香,“花的折纹上挂着闪着霞彩的水珠,”后来他看到福明的马队经过时,又有这样的感触:“被马蹄踏坏的花瓣,四散飞舞,殷红的花朵,像硕大的血滴,葛利高里看到了这些飞溅的色花瓣,闭上了眼睛,不知为什么头晕,心脏又感到熟悉的剧痛。
”是啊,葛利高里一生的道路是一条充满收获、错误、损失的悲剧性道路。
所以我相信每一个人在看待葛利高里时,都会在沉闷的胸口中发一声无奈的叹息,但我相信更多是苦涩与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