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之哲学共16页文档
上善若水 PPT课件

5
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先先说水是 “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爱最受 尊崇的美好的品格示范,倡导人们效 仿呢
6
解读
居善地:放低身段,自居备下,保持谦 和的心态
心善渊:本质清明宁静 与善仁:富有仁爱之心,不厚此薄彼,
不趋炎附势,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不虚张
---老子
教育学第六组成员:
杨文静、郭倩、李洁
项蒙蒙、赵晓源、张梦娟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 作者简介 ➢ 出处 ➢ 重点字词 ➢ 启迪 ➢ 温馨提示
2
作者简介:
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
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
)
姓:李 ;名:耳;字:聃; 楚国苦县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28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8
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叫“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之争!”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道家思想中的水哲学

道家思想中的水哲学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
怎么样善法呢?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却身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其品格实在与“道”差不多了。
在道家学说里,水至善至柔。
水性绵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
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
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道又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无法讲出来的,但却可以观察、体会。
道存乎于天地万物之中,为天地万物之最终根据。
其中,尤其通过水得到最集中、最典型的呈现。
水的品格就是道的品格。
其一,道体广大,深广无边,无所不包,一同于水。
大道如水,泛滥周遍,无所不在。
老子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百川归海,天下归道。
其二,大道无形,充盈于天地之间。
抚之无坚,揽之不盈,恍兮忽兮,若有似无。
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凝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
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
水以不变呈万态,大道似水。
但至柔实为至刚,无所不胜。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柔弱与生相关联,坚强与死相关联。
生为真正的强,死为真正的弱。
由水而得柔,由柔而得生,老庄的哲学根本说来,是一种“崇生保生”的生存哲学。
于是由此更进一步,一系列的哲学信条以此为出发,被开发出来。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由天道的本性,推而及于人道。
人道由个人的处世信念,归结入于天下的治理。
以柔为刚,以退为进,以下为上,无为而无不为。
一句话,道法自然。
水无固形,随物赋形,不固执,不上扬,不恶争,任何屈曲不舒之域,它都可以善为存身,渗透之,充满之,无孔不入,而无声无臭。
上善若水中的水与道(2024年)

上善若水中的水与道一、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说它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2、老子把有道之人比作水,称之上善若水。
大道无形,具体表现为德,具备怎样的德行才是有道的表现?虽然道无法让人看见,但是不妨多看看水,水具有八种特性,对应了有道之士的八种品德,让老子极为赞赏。
具有这八种水德的人是极致的完美,“上善若水”。
二、水的特性与有道之人1、谦卑、深邃、仁爱、诚信、清静安定、无所不能、择时而动、与人无争,水的这八种美德,老子非常崇尚,认为这些德行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人相争,完全符合了道的精神。
第一居善地,安居卑下之位,古人有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第二心善渊,思想深邃难识。
第三与善仁,交往仁慈友爱。
第四言善信,言语真实无欺。
第五正善治,为政清净安定。
第六事善能,做事无所不能。
第七动善时,行为择时而动。
第八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
三、道与水1、因为水的本性,只要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闭塞不流动,也就不会纯清,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
“心如止水”,指的是人平静面对一切的一种心态,可以形容我们心灵处于某种宁静、清晰的状态,也可以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
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道家强调保持一种“安然”、“泰定”的态度,不被世俗扰乱了内心。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止水”可以让人们作为镜鉴,在其中照看,照自己,照天地,照众生。
2、养神要保持清静。
内心能够一直保持安静纯一,毫无杂念,意念淡泊,了无牵挂,就会身心舒适愉快,就能有效地保养自己。
养神要顺应自然,适当运动,人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就能获得良好的养神效果,逆天而行,人的身体功能就会发生紊乱,顺应自然需要运动,如果不运动,如同一潭死水,也会活力不足,健康欠缺。
3、该如何定位道与水的关系呢?《淮南子》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道既看不见、听不见也抓不住,光看得见但是抓不住,水看得见、摸得着但是毁不掉。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
他的理念“上善若水”被无数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广泛引用,亦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本文将从老子的人生哲学出发,对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上善若水,顾名思义,最善良的品性就像水一样。
在老子看来,水具有柔和、包容、滋养万物等特性,这些特性恰恰符合道的本质。
因此,他提出人们应该效仿水,摒弃矫揉造作,追求自然、纯洁的道德品质。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道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而非人为干预。
在这个角度下,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显而易见。
水顺应自然,流向低处,寓意着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水包容一切,无论干净或脏污,都能予以接纳,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和接纳多元的价值观。
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上善若水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例子。
以孔子为例,他主张“仁爱”,强调关爱他人,这也是上善若水的一种体现。
孔子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仁政,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拥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关爱他人,这种思想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一位典型人物是墨子,他提倡“兼爱”,主张普遍的互利之爱,这也是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价值观之一。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追求普遍的互利共赢。
这种思想在墨家学派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得到宁静与解脱。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思想应运而生。
他通过赞美水的品质,倡导人们学习水的柔顺、包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所描绘的人生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困境和纷扰,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上善若水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
它赞美水的优秀品质,倡导人们学习并实践谦逊、低调、包容、无私奉献等美德。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无数文人雅士引为座右铭,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上善若水课件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 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 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及天。”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
四、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 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 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 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 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 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 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 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 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 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人生智慧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 决不淹没你的优点; 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 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 决不撇下你的孤单; 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 决不打扰你的安宁;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 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 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 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名言
上善若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长地久。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演示文稿上善若水课件

2 道是“始”,是万事万物本源;是自然、自在的存在,是那种无法描述
,却可推动世界万物运转的混沌力量。
道是“常”,是万物变化多端背后的“不变”。是规律,是所有的存
3在都必须依从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五页,共26页。
四、价值影响
❖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
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 、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 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 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 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 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第二十六页,共26页。
第二十三页,共26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 示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 第六,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
❖ 第七,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第十五页,共26页。
❖ 苏辙的解说很有趣,从七个角度说明水的七 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用水来对照 人生很贴切,学会这七种善,就是天下第一 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居善地,心善 渊」,一步一步来;「与善仁,言善信,正 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任何一动、一静、 一言、一谈,都合乎平常的生活道理,这是 老子高明的地方。
上善若水——水之美与人的道德精神的内在映照[修改版]
![上善若水——水之美与人的道德精神的内在映照[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94920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5.png)
第一篇:上善若水——水之美与人的道德精神的内在映照上善若水——水之美与人的道德精神的内在映照《荀子·宥坐》,里面有段孔子论水的小故事。
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望着泗水河,陷入沉思。
孔子的学生子贡见状,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回答子贡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
孔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回,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孔子还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具有动人的自然之趣,自然之美,让人流连忘返,赏心悦目。
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