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VS晋商 中国商业文化两大流派
总结晋商与徽商的商业文化作文

总结晋商与徽商的商业文化作文今天咱们来唠唠晋商和徽商的商业文化,那可都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超酷的商业智慧呢!先说说晋商吧。
晋商那可是在历史的商业舞台上大放异彩。
他们大多来自山西那旮旯,你要是到山西去,还能感受到那浓厚的晋商气息。
晋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诚信。
这诚信啊,在他们那儿就像金子一样宝贵。
据说,晋商在做买卖的时候,那是一口唾沫一个钉。
哪怕是和陌生人做生意,只要谈好了条件,就绝不反悔。
就好比和远方的客商做茶叶生意,说好茶叶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就算后来茶叶价格涨了或者自己有损失,也绝不偷奸耍滑。
而且,晋商的票号那可是闻名全国。
什么是票号呢?就像现在的银行。
晋商靠着这个票号,让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起来。
他们在各地都有分号,一个地方的商人带着票号开的银票,可以在其他地方轻松兑换银子。
这可太方便了,也让晋商的生意越做越大。
晋商还有个特点就是团结。
他们在外地经商的时候,会建立自己的会馆。
这会馆就像一个大家庭,要是有哪个晋商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比如说被当地的恶霸欺负了,或者生意上资金周转不过来,其他晋商就会过来帮忙。
这种团结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晋商在商业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再来说说徽商。
徽商主要来自安徽那一片。
徽商呢,那也是相当厉害的角色。
徽商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他们很多人都很重视教育,就算是做生意的,也都读过不少书。
你看,这读书多了就有好处。
徽商在做生意的时候就特别讲究策略。
他们善于把握市场的变化。
就像做盐商的时候,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盐的供需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要是听到哪个地方要打仗了,他们就知道盐的需求会增加,因为盐在战争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物资。
于是就赶紧囤货,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卖出去,大赚一笔。
徽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贾而好儒。
啥叫贾而好儒呢?就是一边做生意,一边还推崇儒家的思想。
他们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融入到商业活动当中。
比如说,在对待顾客上,他们讲究仁爱,对待员工呢,也比较宽厚。
不像有些商人只想着压榨员工。
徽商商道及与晋商区别

徽商作为一支著名的商业劲旅,自明中叶至清中叶,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南洋东瀛,引领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保持了三四百年的鼎盛辉煌时期,几执商界牛耳。
总结、研究、领会并秉承徽商的成功经营大道,对现代商业经营会有所启迪。
商道一贾而好儒儒道经商.徽州素称“东南邹鲁”,是儒学风气较浓厚之地。
徽商受到较深的儒学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在经商活动中,善于运用心计,精于筹算,审时度势,决定取予,因而成为明清商界中的一支劲旅。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故能够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商道一贾而好儒儒道经商一、贾儒相济,运筹帷幄1.改变观念改变命运2.靠儒道称雄商界3.靠文化提升商业素养4.重视智力投资二、官贾儒三位一体1.以儒商风度交结达官显贵2.以儒商风范获得社会认同☐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群山环抱、山多地少、土地瘠薄的地方,竟然孕育出经商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广阔、商业资本雄厚,并称雄明清商界400年的地域性商帮,原因何在?☐客观上讲,徽州地区人多地少,种地无以生存,不得不“以贾代耕”。
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和生存条件劣势造就了他们只有华山一条道:经商。
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商帮徽商与晋商皆处贫困山区,必须另谋他路。
但徽商崛起和兴盛的主观因素则是与其所提倡的一系列新型商业价值观和商业经营观密切相连。
☐商贱、商轻的传统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从事商业经营被认为是市井小人之事,为人所不屑。
这种传统价值观念给徽州人从商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如徽商汪才生就告诫儿子要奋发业儒,“毋效贾竖子为也”。
在儿子面前自贬为“贾竖子”,可见其自卑感是何等的强烈。
但是,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徽州不能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晋商与徽商的异同比较

晋商、徽商与马格里布商人信用机制的比较异同与启示1.晋商的信用机制晋商活动范围广阔,影响深远,不仅风光与我国明清时代也为现代人称奇。
时至今日,诸多学者都已明确指出良好的信用是保证晋商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那么,是何种机制塑造并维持了晋商的诚信形象?晋商信用机制的核心在于内部建设和法律保护。
晋商以制度立信,有严格的近乎苛刻选人用人制度和系统的商帮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在晋商东家(出资人)从属下的掌柜(经营者)和伙计(职员)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良好的商人素质和诚信理念。
此外,晋商和官府有着密切的关系,用以寻求商业特权以及律法的保护。
在以自身信用建设为基础,辅以第三方法律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口碑。
2.徽商的信用机制微商的时代和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晋商比较接近,微商起源于唐末,兴盛于宋明以及清初,其信用机制多建立于第三方法律保护和良好的声誉形象之上。
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素有官商、儒商之称。
此外,微商市时常仗义疏财,帮助穷苦百姓,从不发灾难财,没有一个微商与灾荒年间恶意提升粮盐价格以赢取暴力。
从而建立良好的民间声誉。
从细节来看,并不是所有徽商在商场都很讲信用,但是所有的徽商在民众间的形象都很好。
于是,饱读诗书的徽商在其良好的民众形象和他们的特殊身份(官商)的保护下,建立起来优良的信用声誉。
3.马格里布商人的信用机制马格里布商人从事远距离贸易的特点是:依靠移民各地的马格里布商人作为贸易代理人,非马格里布商人几乎没有可能进入马格里布商圈,这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联盟”。
维系着马格里布商人交易合约执行。
马格里布商人挑选合作方及注重对方声誉,但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和外部环境原因,马格里布商人没有去寻求第三方的担保或法律保护,而是根据地缘、亲缘形成的“多边惩罚机制”,一旦有某个贸易代理商出现欺诈行为,整个马格里布商人联盟将对他做出集体性永久和彻底的惩罚。
这种独特的内部体制成为维护马格里布商人信用的重要“法律”武器。
中国古代三大商帮,晋商、淮商、潮商到底谁是第一大商?

中国古代三大商帮,晋商、淮商、潮商到底谁是第一大商?古代时候,有句话叫做“富可敌国”,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家族财富可以媲美整个国家,而之前有部“聚宝盆”的电影,讲述的就是明朝巨富沈万三富可敌国的事情,而在古代,富可敌国的商派莫过于最著名的三大商“晋商、徽商、潮商”,这三大商无论是从影响力、财富来看,都是中国古代直至现代,具有重大地位的三大商派;那么,这三大商派的起源和形成历史是怎样的呢?晋商起源: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创造了封建社会金融领域的神话;晋商的代表性家族就不得不说说乔家,创始人乔致庸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通过这十六字方针,奠定了晋商极其良好的信誉,尤其是在明朝时期,山西靠近边疆,当时明朝征服鼓励商人通过运粮前往边疆交换私盐,通过这一途径,山西晋商开始收获第一桶金,而到清朝以后,随着晋商与清政府较好的关系,晋商将自己的商业触角拓展到全国,甚至南洋、日本等国,此时的经商范围从早起的贩卖边疆私盐拓展到了绸布茶粮贸易等,这时期的晋商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商,还记得清朝晚期割地赔款之时,清政府慈禧太后还找晋商借钱赔款,从这也可看出晋商的财富之巨。
影响:晋商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其曾今积累的巨额财富,还有其儒家经商理念,尤其重视商业诚信,为后人经商树立了楷模,而且后期修建的祖宅乔家大院,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史的重大文物,“精打细算、一步一脚印、诚信不欺”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可以说晋商得以留存至今并屹立不倒,也与其祖传家训有关。
徽商起源: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地处安徽,山多地少的特征,让当地人只能外出经商,早起多经营山货和山地粮食,同晋商一样为儒商,即以儒家文化指导经商,由于明朝中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徽商也开始逐渐兴盛,以经营茶叶和淮盐发家,明朝海贸发达,而徽商独占千艘商船;影响:徽商同晋商非常相似,儒家文化指导经商,也同样以贩盐发家,成为近代以来的三大商之一,而徽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进取上进”的精神,也同样对后世影响巨大,只不过到了近代以后,徽商开始逐步没落。
关于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宗族制度、商人信仰与商帮治理:关于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一、引言明(1368~1644年)中叶以来,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观,从事长途贸易的地域商帮在中国商业发达地区陆续兴起。
所谓地域商帮,是指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纽带形成的松散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兴起的地域商帮之著名者有徽商、晋商、粤商等,他们在流通领域活跃了四百余年,对16世纪以后的近世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发端于北方的晋商和来自南方的徽商以资本雄厚、贸易全国最为著名,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①。
晋商和徽商相继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商贸影响方面旗鼓相当,不分伯仲,时人有“北晋南徽”之说。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其商帮治理结构,却可以发现许多重大差别。
徽商是以血缘和宗族关系为基础,强调在宗族子弟中选拔经理和伙计,依赖隐含契约、族规家法治理商帮内部的代理关系;晋商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整体上放弃了在宗族内部选拔经商人才,遵循避亲举乡原则选择同乡出任经理和伙计,利用正式的号规约束、用接近现代意义的奖金和股俸制度激励商帮成员。
中国文化历来是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什么兴起于大约同一时期、受同一国家文化影响的两个商帮却会选择同一文化中的不同要素,形成如此不同的治理模式?而且,不同的治理模式并没有影响两个商帮所取得的商业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同样有趣的是,徽商和晋商所处的地域文化、商人习俗也有显著差异。
比如徽商“儒风独茂”,却又有举族外迁、并在经商地修建宗族祠堂的习俗;而晋商推崇“学而优则商”,却又“安土重迁”,商人极少携家眷外出经商。
徽商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是朱熹,遍设全国的徽商会馆都修有专祀朱熹的文公祠,而晋商凡在异地经营者,一经发展便集资修建关庙,供奉关公。
这些地域文化和商人信仰的差异与徽州和山西两地商帮治理模式又有什么内在关联呢?本文试图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利用近来发展迅速的激励理论和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理论,整理和发展了一个对商帮治理进行比较研究的分析框架。
总结晋商与徽商的商业文化作文

总结晋商与徽商的商业文化作文咱今天就来唠唠晋商和徽商这两大商帮的商业文化,那可都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商业智慧精华。
先说说晋商吧。
晋商那可是闻名遐迩,他们大多来自山西那块儿。
晋商的商业文化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讲究“诚信”。
这可不是说着玩玩儿的,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就好比你去晋商开的店铺买东西,人家给你保证质量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晋商在做买卖的时候,对合作伙伴那也是非常诚信,哪怕自己吃点亏,也不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为啥呢?因为他们知道,在商业这条大道上,诚信就是通行证,要是没了诚信,就像车没了轮子,根本走不远。
而且晋商还特别团结。
他们走南闯北的时候,只要听到是老乡,是同行的晋商,那立马就亲近起来。
大家互相帮扶,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起想办法解决。
比如说有个晋商在外地资金周转不开了,只要找到当地的晋商会馆,那些老乡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凑钱的凑钱,出主意的出主意。
这种团结的力量可不得了,就像一根根小树枝拧成了一股大绳,任你再大的风浪也不容易被冲散。
再看看徽商。
徽商呢,主要来自安徽那片美丽的地方。
徽商的商业文化里,文化气息特别浓。
你想啊,安徽本来就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徽商也把这文化底蕴融入到了商业当中。
徽商很注重教育,他们觉得商人不能是没文化的土包子,得有知识、有见识。
很多徽商自己就是饱读诗书的人,在做生意的时候,也会用文化的方式来经营。
比如说他们的店铺名字起得那叫一个讲究,什么“瑞祥”“福源”之类的,听着就吉祥如意。
而且徽商在做生意的时候,还讲究“儒道经营”,把儒家的那些仁义道德和商业结合起来。
这就像给商业披上了一件文化的外衣,让它看起来更加高雅。
徽商还擅长利用宗族关系。
家族里有人在外面做生意做得好,就会带着家族里的其他人一起干。
整个宗族就像一个庞大的商业集团,大家分工明确,各尽其责。
比如说这个负责采购,那个负责销售,还有人专门负责管理账目。
这种宗族式的商业经营模式,在当时可是非常高效的。
晋商和徽商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商业文化特色,但他们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之比较——传统文化在商业运营中的作用

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之比较——传统文化在商业运营中的作用刘鹏生;刘建生;燕红忠【期刊名称】《沧桑》【年(卷),期】2003(000)001【摘要】晋商与徽商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两大地方商人群体。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向来山西、徽歙富人之商于淮者百数十户,蓄资以七八千万计”。
嘉靖年间,严嵩的儿子严世藩曾与所厚屈指天下富豪,将资产百万以上的列为第一等,全国共17家,其中山西3姓徽州2姓。
史称全国“典肆,江以南皆徽人,曰徽商。
江以北皆晋人,曰晋商”。
然而,目前学术界缺乏对明清各地域商帮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于经营管理方面的比较几近空白。
本文试图通过对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层面的简略比较,进而探讨地域文化在形成不同管理特色中的作用,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
【总页数】4页(P34-37)【作者】刘鹏生;刘建生;燕红忠【作者单位】山西省经贸厅贸研所;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书记副研究员;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52.9【相关文献】1.论传统文化在商业运营中的作用——以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比较为例 [J], 刘建生;燕红忠2.晋徽商经营管理中的非正式制度比较 [J], 林柏; 李钰珏; 成艳平3.论传统文化在商业运营中的作用——以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比较为例 [J], 刘建生;燕红忠4.传统文化与越商企业家精神特质——基于与晋商、徽商比较的视角 [J], 薛国琴5.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的同与不同 [J], 王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晋商、徽商、陕商(秦商),你可知道谁才是天下第一商帮?

晋商、徽商、陕商(秦商),你可知道谁才是天下第一商帮?
清朝,商帮在我国兴起,全国比较大的商帮有十个,而最著名的当属晋商、徽商、陕商(秦商),那么谁才是天下第一商帮呢?晋商,是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随着“乔家大院”、“走西口”等电视剧的热播,使晋商文化走入了广大百姓心中,名气也最大,很多人认为晋商就是天下第一商帮。
徽商是中国古代商界中的一支劲旅资本之巨,人数之众、活动之广、行业之多、能力之强,都是在商帮界十分著名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而“天下第一商帮”其实是陕商,陕商历史悠久,影响巨大,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
自秦至清的几千年里,陕商人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
小编有幸参加2009年在西安举办的首届“陕西陕帮与市场经济萌芽高峰理论研讨会”。
大家都知道成语“秦晋之好”,由它就可以看出,当时陕商(秦商)的实力和影响确实在晋商之上。
否则,当是晋秦之好了。
现在全国还有多处“山陕会馆”,可见,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陕商(秦商)的实力和影响逐渐减弱,晋商跃居之上,所以商人所建会馆的名字都成了山在前、陕在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商VS晋商中国商业文化两大流派作者:王涛来源:《中外管理》2019年第03期徽商与晋商、潮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大商帮”。
在中国漫长的商业历史上,三大商帮在群星璀璨的各路商帮中最为耀眼。
而其中,徽商与晋商之间,两相比较,则更能给人启示。
例如: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商”,徽商则完全相反,由于敬重儒学,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从政的较多;再例如:晋商多尊奉乡人关公,而在徽商眼中,理学大家朱熹更值得尊奉;此外,徽商通常是以家族为组织纽带,他们有一句话叫“用亲不用乡”,晋商则以地域关系为纽带,他们是“用乡不用亲”,等等。
那么,创造商业奇迹不相上下的两大商帮,但其大相庭径之处,到底能带给人什么思考呢?晋商、徽商的盐业兴衰大比拼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向《中外管理》介绍,徽商与晋商都是明清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商帮。
晋商先起,但它的衰落比徽商晚。
晋商的发迹,与明代的开中制度有关。
在明初,蒙元残余势力虽然已退往漠北,但仍对中原王朝形成巨大的威胁。
为了加强防范,明朝政府先后建立了九边,在北方边地驻兵屯垦。
当时,为了解决粮食补给问题,实施“开中法”,让商人输粮支边,作为回报,对商人授予盐引(食盐运销许可凭证)作为奖励,让他们前往淮、浙各地盐场支取引盐。
因此,有不少晋、陕商人因此而起家,晋商由此而兴。
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运司纳银制度确立,商人只需在扬州等地交纳银两,便可获得盐引。
在此背景下,北方边地屯垦受到剧烈冲击,与扬州等地更为近便的“徽州盐商”崭露头角。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推行纲盐制度,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此后,徽州盐商的实力开始逐渐超过了山西商人。
明末改变开中制,晋商则被迫退出盐业。
及至清代,扬州等地的盐商中,徽商占了绝对的优势。
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此时受到严重打击。
而到了清末,废除盐商垄断特权后,徽商在盐业的优势也土崩瓦解。
在鼎盛期的比较上,徽商虽然崛起较晚,但鼎盛期的出现却早于晋商,徽商在明朝中后期便步入鼎盛期,而且持续到清朝。
晋商起步于明初,但到了清朝中期开始繁盛,步人鼎盛时期。
从地域上看,在明代,晋商与徽商的活动范围都较大。
晋商重点经营的区域,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
不过在北方的北京、山东临清、河南开封等地,也聚集了大批徽商,这与其时的南北贸易格局密切相关。
当然,到了清代,除了北京仍有较多的徽州茶商之外,徽商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明代中叶以后,徽商对于各地城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谚,叫“无徽不成镇”。
根据胡适先生的解释,这句俗谚的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
徽州人进去了,就会开设店铺、发展商业,于是就将村落变成了市镇。
清代以后,“无徽不成镇”主要指的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特别是长三角。
晋商重义拜关公徽商敬儒拜朱熹晋商多尊奉乡人关公,可以说只要有晋商票号或者商铺的地方,都会有关公供台,关公是忠义的化身,也代表了晋商所秉持的为商理念,用“诚信仁义”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和经商活动。
而在徽州民间信仰中,关公虽然也有其一席之地,不过,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地位显然更为重要。
朱熹理学对徽州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两代,不少地方的徽州会馆也叫“紫阳书院”、“徽国文公祠”。
所谓紫阳,是朱熹的一个别号。
朱熹虽然生于闽北,但其祖籍却在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徽商在徽州会馆中祭祀的主神往往是‘徽国文从,,(亦即朱熹)。
之所以打出朱熹的旗号,显然是以此凸显“贾而好儒”的“儒商”特色。
此种“贾而好儒”的特色,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追求,对于徽商群体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贾”与“儒”密切结合,让徽商有了区别于其他商帮的独特气质。
从当时人的记录来看,一些商人“贾服儒行”,在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下,自觉地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商业行为。
明代中叶以后,徽商迅速发展为称雄商界的—支劲旅,与此—重要特色显然不无关系。
晋商“学而优则商”,徽商“学而优则仕”对待教育的态度让晋商和徽商走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商”。
家中子弟天资聪慧者不是去考取功名,而往往是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经商之道,他们把读书看做副业,甚至把走上考科举道路的人认作资质较差、不适合经商的子弟。
徽商则完全相反,在他们看来,经商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谋生手段,读书作官,“学而优则仕”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在路途中也是时时不忘读书。
由于崇文重教,经济上获得成功的徽商,以“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的识见和态度,“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
他们毫不吝惜地输金捐银,建书院、兴私塾、办义学,“振兴文教”。
徽商商户家中的子弟,自幼便进学堂学习四书五经,将科举考试作为头等大事。
王振忠教授对《中外管理》分析道:徽商“贾而好儒”、“虽为贾者,咸近士风”。
在徽州,很多人外出务工经商之前,在家乡都受过最基础的启蒙教育。
另外,明清时代徽州是个科举极盛的区域,不少人名落孙山,只能转而去经商。
在这种情况下,徽商群体中便出现了不少高素质的文人。
商帮的崛起,—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秩序”(士农工商)观。
不过,也应当看到,“以贾代耕”的徽商,他们大胆肯定商业行为的正当性,目的是为商人群体正名,以求改善自身的社会地位。
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懦为名高,贾为厚利”,徽商虽然重利,但亦重视“儒”名,故而服贾(经商)与业儒(以儒学为业)并行不悖,不少人更以“士商”自居。
也正因为如此,徽州既是全国著名的商贾之乡,又以文风兴旺、科甲蔚盛,而被世人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鱼”。
徽商非常重视子弟教育,在徽商家族中出过大批进士、状元。
据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统计,从1647年到1826年,徽州府产生了519名进士(包括在本地中式和寄籍他乡及第的),在全国科甲排行榜上名列前五六名。
在此180年间,江苏省产生了一甲进士94名其中有14名出自徽州府浙江一甲进士59名,有5名是徽州人。
个中的很多人,都是徽商子弟。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显然与徽商重视子弟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这—点与北方的晋商有着显著的不同。
文化上的先进决定了徽商在先决条件上的优势。
一方面爱读书促使徽州成为文风昌盛之地,另一方面又对商业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因为有文化,徽州商人自然在审时度势、运筹决算、进退取合乃至整个经营活动中胜人一筹。
徽州商人在业贾致富后,总是想方设法让子孙攻读诗书,成就儒业。
为此,他们踊跃捐资,在桑梓故里兴修官学、书院,广建义塾、文会,为乡里、宗族内的贫困子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
有的家族明确规定,对族中聪颖好学但却无力从师的子弟,必须给予资助。
对参加科举应试的学子,给予来往路费、笔札膏火、庆吊酬酢等方面的资助。
这些规定,被详细地列入族规家法,世代遵行。
因此,在明清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文风相当兴盛。
自明代中叶以来,大批徽州人外出务工经商,他们既将经商利润汇回本土,又带回了各种思想、观念与文化,这使得皖南一域,呈现出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同生共荣的奇特景观。
徽商不仅在商业史上曾有过如日中天般的辉煌,而且,他们在文化上的建树亦灿若繁星,这对于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至于晋商,虽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对儒学颇为重视,但‘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再次者谋人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这在当时,也成为朝野各界的共识。
正因为如此,晋商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要远逊于徽州商帮。
”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这样总结到。
封建社会,皇权高于一切,和官府关系的好坏至关重要。
徽商以“贾者力生,儒者力学”为基点,竭力发挥“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社会功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徽州人让子弟读书走科举之路固然有文化传统,但更现实的还是子弟当官后作为徽商的后盾。
因为徽商有文化,在与官府交往,同显贵应酬中,便能言语相通,应对自如。
歙县江姓乡绅江舂更领导两淮盐业近50年,自乾隆中叶后,两淮盐业几为徽商所垄断。
究其原因,山西商人不重视读书是一重要因素,由于晋商无人能在朝廷担任要职,自然无法“左右”朝廷政策。
在这—点上,徽商和晋商比起来就更多了一些官商色彩。
徽商“用亲不用乡”,晋商“用多不用亲”徽商极为重视教育的背后,有出于维系家族传承的需要。
对于徽商来说,从商可以有钱,但用钱买的官并没有地位,只有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而入仕,才有社会地位。
而且,只有靠文化才能维系家族传统的传承。
徽商通常是以家族为组织纽带,他们有一句话叫“用亲不用乡”,徽商选用人员大多来源于同族。
一方面注重考核个人的品质,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家族的利益。
徽商用亲是出于维系家族的需要。
晋商则以地域关系为纽带,他们是用乡不用亲。
晋商选人主要以同乡为主,不过条件通常很苛刻,在选拔人才方面显得更“纯粹”。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晋商非常重家乡,不论他们走多远,在哪里做生意,他们的家都安在山西,最后都要回到山西。
徽州受中原移民的影响,家乡观念相对淡薄,徽商把生意做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发芽,这也是徽商“用亲不用乡”的历史原因。
当然,晋商和徽商的文化上差别,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重点是摒弃其文化上的糟粕,学习其文化上的精华,比如:晋商和徽商都“重诚信、讲道义”,虽然成功之道很简单,而恰恰是因为这些朴素的经商之道,才成就了他们纵横华夏数百年的商业奇迹,这点对于那些想做“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尤其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