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工艺研发与规模化栽培技术应用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杏鲍菇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杏鲍菇的种植量逐渐增加,成为了食用菌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为了提高杏鲍菇的产量和质量,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一、液体菌种生产技术1. 菌种筛选液体菌种生产的第一步是菌种筛选,通过培养基筛选出优良的菌株。
优良的菌株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抗病能力,能够保证后期的高产和品质。
2. 液体培养基配方液体培养基的配方直接影响着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在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中,通常选用高品质的蔗糖、酵母提取物、蛋白酶水解物等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科学配比和适当控制PH值和温度,制备出适合杏鲍菇生长繁殖的液体培养基。
3. 发酵槽和发酵条件通过发酵槽进行液体培养,同时需要控制好发酵条件,包括温度、通气量、搅拌速度等,以保证菌种高效、快速的生长和繁殖。
还需要控制好发酵时间,及时停止发酵以保证菌种的活力。
4. 菌种提取和保存在液体培养达到一定浓度后,需要进行菌种的提取和保存。
通常采用离心机或纤维滤布等方法进行提取,然后进行冻干或低温冷冻保存。
这样可以保证菌种的长期保存和再次利用。
二、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1. 培养基配方和基质配置培养基配方和基质配置直接关系到杏鲍菇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合理的配方和配置可以提供杏鲍菇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促进其生长和繁殖,达到高产的目的。
2. 控制温湿度杏鲍菇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一般在15-25摄氏度的温度和80%-90%的相对湿度下,杏鲍菇可以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
3. 合理的通风和氧气供应通风和氧气供应是杏鲍菇生长的关键。
合理的通风可以保持基质的适宜湿度和供氧量,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杏鲍菇生长。
4. 病虫害的防治杏鲍菇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危害,如炭疽病、褐腐病、虫害等。
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合理的施肥、喷洒生物农药、定期清洁等,以保证杏鲍菇的健康生长。
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与应用技术要点

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与应用技术要点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年第05期1食用菌产业发展演变食用菌栽培起始于800多年前浙江省庆元县“剁花法”原生态栽培,当时菌种靠食用菌成熟后的孢子随空气流动进行传播,其“林-菇共育系统”2022年11月4日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名录。
到后来发展到“段木栽培”、“代料栽培”,就开始应用培养基培养固体菌种接种到段木上或栽培料上进行栽培,进一步提升了食用菌栽培效益和效率。
随着食用菌需求量的增加,食用菌栽培从小规模种植发展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食用菌菌种也随之从最早的孢子自然传播方式上升到固体菌种接种,进而发展到工厂化液体菌种生产,节省了菌种培养时间和空间,提高了食用菌栽培效率和效益。
本文主要介绍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与应用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2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的对比优势液体菌种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利用生物发酵培育出来的食用菌菌种。
与固体菌种相比,液体菌种具有三大优势:2.1液体菌种培养原材料成本低2.1.1原材料成本低液体菌种培养基主要原料为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相对固体菌种原料,价格较低且容易采购,如玉米淀粉,生产范围广,随处都可以就地取材,不单价格廉价而且质量稳定,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提高培养基营养质量,培养优质菌种,降低接种时菌种的营养风险。
2.1.2贮藏空间小以杏鲍菇为例,液体菌种一般0.1 L就可以接种1个菌包,菌种贮存用空间较小,与固体菌种相比,可以节省菌种贮存空间,降低生产成本。
2.1.3生长快、培养时间短液体菌种从试管种(母种)到栽培种的培养时间一般只需要7~10 d,既缩短了菌种的培养时间,为食用菌栽培生产留足更多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菌种培养人工成本。
2.2液体菌种培养期间生长快液体菌种从试管种取出到三角瓶中培养最多只需要7 h就可以转入发酵罐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在发酵罐中正常情况一般只需要8~9 d,最多10 d就完全可以接入栽培料;与固体菌种相比,可以节省20 d左右的培养时间[1]。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工艺研发与规模化栽培技术应用

项目中期检查报告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工艺研发与规模化栽培技术应用 2016江苏省苏北科技专项(BN2016057 )一、项目进展与成效。
1、项目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1.1项目合同任务及考核指标时间考核指标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引进扩繁新品种2-3个,安装调试液体菌种制备系统,设计开展新品种和新配方筛选试验研究,筛选出高效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1个。
2017年1月至2017 年6月优化液体菌种生产工艺,集成关键栽培技术,开展食用菌规模化关键工序技术优化试验研究,缩短制种周期20天以上;产鲜菇3500吨,销售收入2000万元。
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整理分析试验数据,发表论文1篇,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关键技术。
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产鲜菇3500段,收入2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个,撰写项目工作总结与技术总结,准备项目验收材料。
为了更好的实施本项目,本项目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组织形式:本项目的实施将组建专项工作组作为本项目的管理决策机构。
由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统筹协调管理项目建设,直接负责项目的总体建设进度安排和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沟通及对外合作。
研究经费采用专款专用,财务独立核算,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技术支持:技术支持单位按合同要求开展本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实施地点和相关事宜,落实技术服务单位按合同要求在承担单位开展技术示范,并指导承担单位的技术熟化与推广工作。
承担单位通过筹建相关的合作社,根据生产需求,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从事生产,回收产品统一销售。
技术服务单位定期组织专家赴项目地进行技术支撑;协助开展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和农户。
对照项目合同,本年度工作主要围绕引进扩繁新品种,安装调试液体菌种制备系统,设计开展新品种和新配方筛选试验研究等内容,目前已经完成了基地建设。
同时完成了10个菌株的引进和筛选,获得了主推品种1个,其生物学效率相对其他品种提高5.8%.完成了液体菌种的培养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出菇培养基的研究。
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制与工厂化栽培应用

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制与工厂化栽培应用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先进的菇房设施和设备。
人为控制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环境条件,采用工业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组织食用菌生产的过程。
杏鲍菇液体菌种在工厂化栽培中的应用是菌种液体深层发酵技术与工厂化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更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现代化的工厂化生产。
笔者于2010年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参加了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发工作,并将液体菌种成功应用在工厂化栽培中。
实现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技术要点如下。
1 主要生产设备液体培养基配制设备,包括电子称、量杯、不锈钢锅、塑料桶、电磁炉、计算机控制灭菌器及小型增压泵(输送培养基到培养罐内)等。
摇瓶菌种振荡培养设备,包括大摇瓶、小摇瓶(三角烧瓶)及摇床等。
液体菌种培养设备,包括发酵罐、空气过滤器、电控设备等。
空气净化设备。
包括空气除尘器、空气压缩机、输送管道、冷却器等。
接种培养设备,包括接种针、接种枪及接种箱、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等。
2 液体培养基配方配方一:玉米粉2%,豆粕1%,麦麸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蛋白胨0.1%,红糖0.6%,葡萄糖0.5%,CMC-Na(纤维素酶诱导剂)0.02%,水适量。
配方二:马铃薯8%,麦麸2%,红糖0.6%,葡萄糖0.5%,蛋白胨0.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维生素B10.05%,水适量。
3 生产工艺流程斜面试管菌种扩繁→小摇瓶菌种接种培养→大摇瓶菌种接种培养→培养罐菌种(液体菌种)接种培养→液体菌种接栽培袋。
3.1 摇瓶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培养基配制→培养基分装→灭菌冷却→小摇瓶接种→小摇瓶震荡培养→小摇瓶菌种接人大摇瓶→大摇瓶振荡培养。
3.2 培养罐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培养罐清洗和检查→煮罐消毒→液体培养基配制→培养基装罐→培养基灭菌冷却→摇瓶菌种接人培养罐→液体菌种培养→栽培袋接种。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杏鲍菇是一种优质食用菇,其菇体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硫化葱蒜味道,深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绿色食品的追求,杏鲍菇的种植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液体菌种技术是一种高效、方便、重复性好且能够促进放大培养的菌株生长速度的技术。
本文旨在介绍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一、液体菌种生产技术1、原料准备:在无菌条件下,将适量的玉米粉(或米粉、面粉)加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后,加入0.3%的琼脂。
煮沸使琼脂充分溶解,然后加入适量的蔗糖和牛肉膏粉,再次充分搅拌均匀。
2、液体培养基接种:将培养菌株在无菌条件下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中,转移到恒温摇床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一般为5-7天。
3、菌体分离:使用高速离心将菌体和培养基分离,用0.45 μm的滤膜过滤,获得纯化后的液体菌种。
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1、基质选择:在基质上进行栽培是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的一个重要步骤。
杏鲍菇最适合生长的基质包括秸秆、木屑、锯末、玉米芯等,也可以使用优质蘑菇渣、菜籽饼等废弃物质或菌袋底废料作为基质。
2、驯化和预处理:在进行杏鲍菇栽培前,需要对基质进行驯化和预处理。
驯化是通过加热、蒸汽灭菌等方式消毒基质,预处理则是在驯化基质的基础上对基质进行水分调节、调整基质pH值等操作。
3、接种:在基质中均匀撒上杏鲍菇液体菌种,然后进行松压、覆盖保湿等操作,使其能够迅速生长。
4、环境控制:在杏鲍菇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以提高其生长速度和产量。
一般来说,最适合杏鲍菇生长的环境温度在20-25°C之间,湿度控制在80-90%之间,光照不宜过强。
5、收获和加工:杏鲍菇一般生长周期在20-30天左右,当杏鲍菇黑色孢子盖完全展开时,即可进行收获。
杏鲍菇采摘后应及时清理残留的残渣和污垢,最好在当天进行加工和包装,以保证杏鲍菇的品质和口感。
总之,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是一种高效、科学化的种植模式,其关键技术包括液体菌种生产、驯化与预处理、基质选择和环境控制等。
菌种繁育—液体菌种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课件)

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优势:
5. 发菌速度
液体菌种接种后栽培袋的发菌速度明显快于固体菌种,而且生长整齐。产量上和固体菌种没有明显区别,甚至优 于固体菌种。
7. 风险分析
液体菌种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染菌的发酵罐接入到栽培袋中,损失巨大, 特别是现在国内开始大量使用700升的发酵罐,一次可接24吨干料制作的菌 袋。
空气压缩 → 过滤 ↓
配料 → 装罐 → 灭菌 → 冷却 → 接种 → 培养 → 液体种 ↑
试管斜面种 → 三角瓶颗粒种
(二)接种
灭菌结束后用冷水冷却至培养温度,在 无菌条件下接种,每瓶接入1.5-2cm2的 斜面菌种一块,让其悬浮于液体培养基 表面且使菌丝朝上,在适温下静置48小 时,待菌丝长至液体培养基中时,置摇 床上进行振荡培养。
采用液体菌种,栽培袋养菌时间仅为15天左右。 采用液体菌种,菌龄短,出菇整齐,比采用固体菌种的上市早。
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目录
一、液体菌种设备原理 二、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优势:
1. 生产成本
固体菌种生产成本高于液体菌种。
2. 生产时间
液体菌种生长时间比固体菌种快。
3. 设备要求
液体菌种对硬件设备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投资。
4. 技术要求
液体菌种需要一定的食用菌以及微生物专业知识,固体菌种技术要求较低, 一般菇农都易掌握。
液体菌种生产的关键技术:
① 空气过滤
④ 培养液
② 接种
⑤ 环境
③
溶氧量
二、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液体菌种工艺流程:
空气压缩 → 过滤 ↓
配料 → 装罐 → 灭菌 → 冷却 → 接种 → 培养 → 液体种 ↑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杏鲍菇是一种美味可口且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而液体菌种生产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升,对于杏鲍菇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为相关从业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技术1、选择合适的菌株:杏鲍菇的菌种是液体菌种生产的关键。
在选择菌株时,应该注重其菌丝生长速度、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
常用的菌种有E、G两种,其中G菌株生长速度较快,产量也较高。
2、培养基的配方:杏鲍菇菌种的培养基应当具有营养丰富、适宜的pH值和水活性。
优质的碳源和氮源是培养基的关键。
通常的培养基配方包括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玉米浆等物质。
3、发酵条件的控制:在液体培养过程中,温度、pH值、通气量和搅拌速度等条件的控制对于菌种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根据不同菌株的特点灵活调整发酵条件,以提高菌种的生产效率。
4、提取和保存菌种:液体菌种生产完毕后,需要进行菌种的提取和保存。
典型的提取方式包括真空浓缩、贴壁滤除等方法。
而保存方面,通常采用低温冷冻或冻干保存的方法。
二、杏鲍菇绿色高产栽培技术1、菌种接种和保存:在杏鲍菇的大棚栽培中,菌种接种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第一步。
常用的接种方式包括菌丝扩展、菌丝孢子接种等方法。
在接种完毕后,要注意对菌种进行良好保存以备后续的使用。
2、培养基的配比:培养基的配比对杏鲍菇的生长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培养基的配比要侧重于提供充足的碳源和氮源,保持合适的水分和通气条件。
3、环境条件的控制:在杏鲍菇的大棚栽培过程中,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条件的控制至关重要。
通常来说,杏鲍菇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0%-90%。
4、病虫害的防治:杏鲍菇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一般可以采取合理的轮作栽培、清洁培养基和使用生物农药等方式来保护杏鲍菇的生长。
食用菌液体发酵菌种的生产和应用

食用菌液体发酵菌种的生产和应用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最直接的应用就是生产食用菌的液体菌种。
1.食用菌液体菌种的优缺点;(1)优点:1)生产周期短:可以从下面对比中进行比较。
斜面菌种(1支)↓↙↘母种(30支) 液体菌种(2公斤)↓6~7天↓6~10天原种(80瓶) 种子罐种子(60公斤)↓40~60天↓6~7天栽培种(3 000瓶) 发酵罐液体菌种(300公斤)↓45~60天↓3~4天挖瓶压块上床拌料压块上床27.8米2 17.8米2(91~112天) (15~2l天)如果再增加一个5吨发酵罐,时间再延长3~4天,则产量又可增加10倍。
即使按上边流程算也可知在同样时间内,同样从1支菌种出发液体种的压块面积是固体法的3.8倍。
2)菌种成本低:1吨罐发酵生产的液体菌种,用于拌料生产香菇,可制菌砖28米2左右,相当于3000瓶固体栽培种制成的菌砖。
采用液体菌种,制作约0.1米的香菇菌砖,其菌种成本约0.46元;而采用固体菌种,其菌种成本为1.04元。
3)节省劳力、电耗:由于生产周期短,不使用菌种瓶,既可省去装瓶、挑弃污染瓶和接种、摇瓶等繁杂工艺,又可节省劳力、电耗和接种空间。
制作蘑菇固体种l万瓶,若改用液体菌种,可省工80多个,省电费300多元。
4)出菇齐、便于管理:用液体种拌料栽培食用菌,其菌丝生长速度较一致,出蕾及出菇时间都较一致,便于管理、采取及加工。
5)便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用特制的接种枪来接种,工效高,污染率低,可连续化操作,便于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6)可代替固体原种:在瓶装的固体料中接人少许液体菌种,即成了固体栽培种。
实践证明,用此法生产的固体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快,各瓶菌丝生长速度均匀,死菌率少,用此菌种进行袋栽、床栽等人工栽培,其菇产量和质量均不低于固体原种接种的固体栽培种。
(2)缺点:1)不便贮藏:液体种一旦发酵好,应尽快使用,否则菌种将迅速老化,失去活力。
一般常温下(20℃)液体种可保藏2~3天,0~5℃的冰箱仅放9~17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中期检查报告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工艺研发与规模化栽培技术应用 2016江苏省苏北科技专项(BN2016057 )一、项目进展与成效。
1、项目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1.1项目合同任务及考核指标时间考核指标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引进扩繁新品种2-3个,安装调试液体菌种制备系统,设计开展新品种和新配方筛选试验研究,筛选出高效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1个。
2017年1月至2017 年6月优化液体菌种生产工艺,集成关键栽培技术,开展食用菌规模化关键工序技术优化试验研究,缩短制种周期20天以上;产鲜菇3500吨,销售收入2000万元。
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整理分析试验数据,发表论文1篇,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关键技术。
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产鲜菇3500段,收入2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个,撰写项目工作总结与技术总结,准备项目验收材料。
为了更好的实施本项目,本项目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组织形式:本项目的实施将组建专项工作组作为本项目的管理决策机构。
由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统筹协调管理项目建设,直接负责项目的总体建设进度安排和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沟通及对外合作。
研究经费采用专款专用,财务独立核算,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技术支持:技术支持单位按合同要求开展本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实施地点和相关事宜,落实技术服务单位按合同要求在承担单位开展技术示范,并指导承担单位的技术熟化与推广工作。
承担单位通过筹建相关的合作社,根据生产需求,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从事生产,回收产品统一销售。
技术服务单位定期组织专家赴项目地进行技术支撑;协助开展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和农户。
对照项目合同,本年度工作主要围绕引进扩繁新品种,安装调试液体菌种制备系统,设计开展新品种和新配方筛选试验研究等内容,目前已经完成了基地建设。
同时完成了10个菌株的引进和筛选,获得了主推品种1个,其生物学效率相对其他品种提高5.8%.完成了液体菌种的培养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出菇培养基的研究。
获得了高产培养基配方各一个,菌丝满袋时间液体菌种节省约22d 时间。
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2.1菌种的引进从江苏农科院引进①科杏3号,②自用菌株③Ple0025、④Ple0026、⑤Ple0028、⑥Pie0029、⑦Ple0032、⑧Pie0038、⑨Ple0040、⑩Ple0045共10试验品种1.2.2 菌种的筛选项目组对10菌株进行筛选,进行了如下试验:(1)菌丝活力实验:将10个供试菌株分别接入PDA斜面培养基,置于25℃恒温箱内培养。
定时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并测算菌丝日均生长速度。
结论:菌丝萌发时间最快的为菌株①②⑤⑦⑨⑩只需1d,菌株③菌丝萌发最慢需2 d;菌株①菌丝日均走速最快,菌株④走速最慢;菌丝走满斜面均在7~10 d之间;菌株①②⑤⑧⑩的菌丝长势粗壮、浓密、洁白。
菌丝活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菌丝萌发与走菌速度的快慢以及菌丝生长势情况,综上分析,菌株①②⑤⑧⑩可做为筛选出的具有菌丝活力强的菌株。
(2)菌株抗杂能力本研究分别在PDA培养基中先后接入杏鲍菇菌株和杂菌(木霉、红色链孢霉、青霉),在培养过程中观察杏鲍菇菌丝和杂菌菌丝生长情况,判断不同杏鲍菇菌株抗杂能力,结论如下:红色链孢霉都能压过菌丝继续生长,说明10个杏鲍菇菌株对红色链孢霉均没有抗杂能力;菌株①②⑧对木霉、青霉均有较强的抗杂能力,菌株③⑦⑨对木霉、青霉的抗杂能力弱,菌株④对三种霉菌均没有抗杂能力。
菌株⑥仅对青霉有较弱的抗杂能力,对其它两种霉菌均没有抗杂能力,菌株⑤⑩对木霉的抗杂能力弱,但对青霉具有较强的抗杂能力。
经分析,菌株①②⑤⑧⑩为选出的具有较强的抗杂能力的杏鲍菇菌株。
1.2.3 出菇试验对上述菌株按常规培养方法进行出菇实验,考察其生物学转化率,结论如下:杏鲍菇菌株①的生物学效率最高,平均为86.2%,其次为杏鲍菇菌株②平均为81.4%,杏鲍菇菌株⑧最低,平均为54.8%。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本项目选育出科杏3号作为主推品种。
其生物学效率相对其他品种提高5.8%.1.2.4新品种和新配方筛选试验研究(1)液体培养基的优化①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制备以选育出科杏3号作研究对象,从活化的PDA 培养菌种上取3 块0.5 cm2 的菌块, 接入250 mL三角瓶,28 ℃、180 rpm 培养5 d , 制得液体一级种子。
然后按10 %接种量将一级种子接入液体菌种培养基中, 合适条件下培养, 制得杏鲍菇液体菌种。
②以科杏3号菌丝生物量为考察对象,恒重法测量获得。
③研究实验条件选择碳源的选择选取葡萄糖2 %、蔗糖2 %、玉米粉4%、土豆20%、麸皮10 %分别作为碳源, 另外加入硫酸镁0 .3 %、磷酸二氢钾0.15 %、蛋白胨0 .05 %、琼脂0.1 %。
在250 mL 三角瓶中装入100 mL 培养基, 灭菌后接入10 mL 一级种子,28 ℃下180 rpm 振荡培养5 d ,测量生物量。
每个处理重复3 次。
氮源的选择选取蛋白胨0 .6 %、硫酸铵0.6 %、牛肉膏0 .6%、酵母汁0.3 %、麦麸皮10%作为氮源, 另外加入硫酸镁0 .3%、磷酸二氢钾0.15%、琼脂0 .1 %、蔗糖0.5 %、玉米粉4 %。
操作同上。
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确定采用250 mL 三角瓶振荡培养, 设置不同的装液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 测量其生物量。
每个处理重复3 次。
④结果与分析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当以麦麸皮作为碳源时菌丝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4 组。
同时, 观察发现当麦麸皮做为碳源时, 液体培养基中菌丝球整齐均一, 而其它组则出现菌丝球大小不一的现象。
由此确定麦麸皮为5 种待选碳源中的最优碳源。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科杏3号菌株对氮源的利用能力依次为麦麸皮、蛋白胨、酵母汁、牛肉膏、硫酸铵。
以麦麸皮、蛋白胨、酵母汁为氮源时菌丝球整齐均一。
利用硫酸铵作氮源时, 菌丝球长势最差, 大小不一。
综合原料来源、成本、菌丝生物量, 选取麦麸皮同时作为杏鲍菇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
同时, 为了使菌种能迅速生长, 添加了0 .4 %的葡萄糖作速效碳源。
由此,科杏3号液体菌种培养基为麦麸皮10%、葡萄糖0 .4 %、硫酸镁0 .3 %、磷酸二氢钾0 .15%、琼脂0 .1%, pH 自然。
(2)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以上述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科杏3号菌株为考察菌株。
设置不同的装液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 以科杏3号菌丝体生物量为考察指标。
确定其液体菌种培养条件,其研究方案及结果如下:①不同装液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设置不同装液量水平分别从40、60、80、100、120、140、160ml/瓶, 接种量10 %, 28℃, 180 rpm培养5 d ,测量菌丝生物量。
结果表明当装液量在80~100 mL 时, 菌丝生物量较大。
考虑到生产时需要使用大量的液体菌种, 因此选用装液量为100 mL/瓶。
②不同培养时间对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装液量100 mL ,接种量10 %,28 ℃下180 rpm 培养不同天数分别为2、3、4、5、6、7、8d, 测量菌丝生物量。
结果表明, 杏鲍菇培养至第6d时菌丝生物量达最大值。
因此确定科杏3号菌株液体培养时间为6d。
④不同培养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装液量100 mL , 接种量10 %, 不同温度180 rpm 培养5 d,温度分别设置为20、24、28、32、36 。
测量菌丝生物量。
结果当培养温度为24℃时, 菌丝生物量最高, 在36℃时菌种死亡。
因此确认科杏3号菌株液体培养温度为24℃。
⑤不同摇床转速对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装液量100 mL , 接种量10%, 25℃下用不同转速分别为80、120、160、180、200、240转/分钟培养6 d , 测量生物量。
结果发现菌丝生物量先随转速的提高而上升, 至180 rpm 时生物量最高, 然后下降。
而当转速超过180 rpm 时菌丝生物量下降。
因此确认科杏3号菌株液体培养摇床转速为180转/分钟。
综上研究表明科杏3号菌株液体菌种液体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如下:科杏3号液体菌种培养基为麦麸皮10%、葡萄糖0 .4 %、硫酸镁0 .3 %、磷酸二氢钾0 .15%、琼脂0 .1%, pH 自然。
以100/250mL 装液量,10%接种量, 25 ℃下180 rpm 转速培养6 d, 菌丝生物量最大。
分别采用制备的液体菌种和传统的固体菌种2 种方式生产。
菌丝满袋时间液体菌种能节省约22d 时间。
(3)科杏3号菌株出菇培养基的筛选培养基配比的核心问题在于其碳氮比是否适合菌丝的生长,本项目培养材料选用棉籽壳、木屑、麸皮等。
根据培养料不同的含碳、氮量。
按不同的碳、氮比例设4个培养料配方:①棉籽壳56%,木屑22%,麸皮20%,石膏1%,糖1%(此配方C/N=30:1);②棉籽壳35%,木屑43%,麸皮20%,石膏l%,糖1%(此配方C/N=40:1);③棉籽壳14%,木屑64%,麸皮20%,石膏l%,糖l%(此配方C/N=60:1);④木屑75%,麸皮23%,石膏l%,糖1%(此配方C /N=80:1)。
以上各配方料水比为l:1.5。
研究发现杏鲍菇菌丝体在4种不同碳氮比方的培养基中,配方③培养基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粗壮、浓密,培养基的碳氮比最适宜杏鲍菇菌丝的生长,是较好的碳氮比培养料配方。
2、成果示范推广应用中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本项目研发的优质菌株生物学效率相对其他品种提高5.8%.研究开发的液体菌种生产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后菌丝满袋时间液体菌种节省约22d ,相对为生产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达10%以上。
本项目目前已经根据引进和选育的优质品种科杏3号开展了中试,目前已经在企业完成2万袋的生产规模,收获杏鲍菇鲜菇5.16吨,按市场平均价格10元/公斤。
产值5.16万元。
二、项目经费到位与使用情况。
包括省拨经费、主管部门配套经费、自筹经费等经费的到位以及按预算使用情况。
目前,项目财政经费已经到位,自筹经费已经到位。
但尚未开展财政经费的报帐使用。
三、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项目实施的经费下拨较晚,对项目开展实施有一定的影响。
菌种引进过程中,部分菌种的商品性状比较接近,可能为同一品种不同的名称,影响了菌种选育的代表性,如有经费支持,可开展分子生物学鉴定,确保菌种的差异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严格按照项目合同规定要求按计划及进度完成项目合同内容。
2、继续开展2次以上的技术培训,推广新品种、新生产技术,并扩大生产规模。
3、邀请省、市、县相关管理部门领导赴基地视察调研。
加强媒体宣传和报道4、针对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将联合技术研究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