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_吴彤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_吴彤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_吴彤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

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吴 彤

(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 100084)

摘 要:本文考察了非线性混沌的各类描述定义,研究了混沌的细致分类,讨论和研究了混沌特性以及判别混沌、寻找混沌征兆的方法,区别了混沌与噪声;对混沌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进行了四方面的研究:混沌研究对复杂性研究的非线性方法论的意义,混沌和决定论与可预测性的关系,混沌边缘研究意义,建设和避免混沌的关系。

关键词:非线性;混沌;方法;可预测性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0)03—0072-08

如果仔细考察人类在自己的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关注,似乎有两个问题最重要,第一,如何预测未

来,第二,是否能够预测未来,因果关系等问题均在此列。第一个问题是实用性的,而第二个问题则是理论性的,它关系到一种原则和生活的意义。20世纪中叶以后,当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时,人们了解到,就是完全确定性的动力学方程,也仍然会出现随机性演化。那么,如何预测未来呢?预测还可能吗?人们现在更害怕混沌理论打破他们对未来可预测性的幻想。但是这种幻想实在是一种幻象。其实,从休谟起,科学哲学对归纳问题本质的揭示已经对单一的决定论因果观念给出了不可能的回答。有哪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和生命之途将如何走向呢?哪一个生命的道路不是在生命演化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呢?其实,宿命论与线性决定论的联系比与随机论的联系更强。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相反的误读和误解。人们以为,混沌理论如果正确,那么世界将完全不可预测。似乎混沌理论助长了悲观主义。其实,混沌理论的出现,一方面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客观存在混

沌,谁都无法避免;另一方面,混沌理论对混沌动力学系统的研究,恰恰帮助人们了解混沌现象,对“混沌”不混沌,才能处事(处世)不惊、不乱。混沌理论在一定意上更支持了决定论,因为它把原来属于随机性的、偶然性的领域,也纳入到决定论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混沌理论是预测混沌的,是认识和控制混沌的工具和方法。而且后面我们将看到,混沌强弱不同时,系统演化行为的预测完全是不同的。

一、关于非线性动力学

混沌的各种定义

普通意义上,混沌只是意味着混乱、无秩序,而在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混沌一词则有更精细的十分不同的意义。为了区别,把前一种混沌称为线性平衡态热力学混沌,后一种混沌称为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关于混沌在古代、经典科学的不同含义,以往许多文献讨论的比较充分,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只研究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的定义、方法和意义。

收稿日期:2000-02-23

作者简介:吴 彤(1954- ),男,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硕士.

 

2000年第3期第15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 L O F T SING HUA UN IV ERSIT 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 o .3 2000Vol .15

DOI :10.13613/j .cn ki .qh dz .000757

1.国外关于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的定义

最早创立混沌理论的著名气象学家洛伦兹说:“我用混沌这个术语来泛指这样的过程———它们看起来是随机发生的而实际上其行为却由精确的法则决定”。[1]在另外的地方,他称更准确的被重新定义的混沌系统是指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的内在变化的系统。对于外来变化的敏感性本身并不意味着混沌。[2]

另一个在圣费研究所工作过对元胞自动机的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的混沌理论创始人诺曼·帕卡德在接受采访时对混沌现象的描述是,这种现象有三个名称:蝴蝶效应、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和信息增殖。他指出,在决定论中也会存在随机行为,这就是混沌的一种特定属性。初始状态失之毫厘,最终状态就会谬以千里。初始状态微小的差别随系统的演化越变越大。[3]混沌是这样一个例子:它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方程式很简单,但却是不可推导的。……按以前的观点,我们会认为是可解的,可预测的,但事实上混沌却表现出一种随机的、不可预测的运动方式。[4]

2.国内对混沌的定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教授对混沌的定义与国外学者类似。他说:某些完全确定论的系统,不加任何随机因素就可能出现与布朗运动不能区分的行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对初值细微变化的敏感依赖性,使得确定论系统的长时间行为必须借助概率论方法描述,这就是混沌。[5]

程极泰给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定义为:(1)混沌是一种确定性现象;(2)混沌是一种强非线性动态;(3)混沌是相对于一些“不动点”、“周期点”的特定形式的一种未定形的交融于特定形式间的无序状态。[6]

陈宁等人认为,如果一个系统:(1)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2)是拓扑传递的;(3)在出现混沌的区域内有稠密周期点,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混沌。[7]

综上所述,建基于混沌理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很清晰:(1)混沌是貌似随机性的非周期行为,它可以由确定性产生;(2)非线性问题将被视为非线性问题而不是作为简单线性问题加以处理。[8]这几个重要思想给我们关于混沌理论的认识论方法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非线性动力学混沌

的细致分类

现在不仅可以对平衡态热力学混沌(无序)与非线性动力学混沌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能够对非平衡态的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再做更细致的区分。

1.时间混沌和空间混沌

A.A.Tsonis对混沌的时间和空间行为做了划分,它把混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细致划分为两种依赖性———时间和空间条件的依赖性,并且在研究上给出了低维动力系统的时间混沌和空间混沌的定义:时间混沌即系统状态具有初始条件敏感性;空间混沌即系统状态具有边界条件敏感性。[9]

2.完全混沌和有限混沌

E.N.洛伦兹把混沌分成了完全混沌和有限混沌两种。认为混沌是表征一个动力系统的特性,如果在该系统中大多数轨道显示敏感依赖性,即所谓完全混沌;如果在该系统中只有某些轨道是非周期的,但大多数轨道是周期的或冷周期的,即有限混沌。[10]

3.强(或完全)混沌和弱混沌

程极泰把混沌称为强非线性混沌,实际上是指洛伦兹意义的完全混沌。而所谓强混沌和弱混沌是按照有无一个时间尺度从而是否可以对系统的演化行为做出预测来划分的。Per Bak等人认为强混沌即存在一个时间尺度,一旦超越这个尺度,系统演化就不可预测;而弱混沌则不存在这样一个尺度,它可以进行长期预报。[11]这样一个区分就使得我们在本文开始时关于未来预测的话题变得稍稍轻松些了。因为像湍流都不是强混沌,而科学家已经发现,目前所找到的自组织的临界现象都是弱混沌的,所以看来起来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弱混沌现象。而弱混沌是可以长期预测的。上面的区分,严格地说,是指在混沌区内,强混沌区域不可预测,而弱混沌区的大部分可以预测。

三、混沌所具有的特性

及判别混沌的方法

混沌有哪些特性,如何根据混沌的特性寻找和判别混沌呢?

有的学者认为,混沌所必须具备的两个主要特征

73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是:(1)对于某些参量值,在几乎所有的初始条件下,都将产生非周期动力学过程;(2)随着时间的推移,任意靠近的各个初始条件将表现出各自独立的时间演化,即存在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12]这两个特性可能是非线性混沌最具特点的性质。

对这两个特性的描述或判别证据,有的学者给出描述混沌的4个基本判断尺度:

1.混沌(在存在数学方程可数学分析的情况下)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正李亚普诺夫特征指数(Liapunov characteristic exponents,用来刻画运动轨迹收敛或发散的速率)。以洛伦兹吸引子为例,它的三维相空间的吸引子的李亚普诺夫特征指数谱为(

2.16;0.00;-32.4),在信息论意义上,它意味着如果一个初始条件在每个坐标方向用16位来描述,那么每秒2.16位这个正的李亚普诺夫特征指数指,系统状态的所有信息大约在8秒(即大约16个平均轨迹周期)以后将全部丢失,除非该轨迹仍然留在吸引子内部。如果在临近于信息完全丢失时出现某一扰动,那么每秒-32.4位的负的李亚普诺夫特征指数意味着轨迹大约在1/16秒(即轨迹平均周期的1/8)以内返回吸引子(对16位的分辩率而言)。[13]

2.刻画系统在相空间中运动或结构复杂性的维数一般为分数维,表明混沌存在分形结构。分形存在意味着混沌内部存在自相似的结构,这同时表明,混沌内部具有精细的周期结构。关于此点具有方法的可操作性。不管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个混沌系统或混沌运动的维数刻画,在直观上,分形与整形是可以区分而且容易区分的。

3.用来反映动力学系统非线性状况、复杂性程度和运动不稳定性的拓扑熵(topological entro-py)非负。

4.混沌运动的功率谱连续,类似白噪声。

于是在判定力学模型、物理过程等具体系统是否存在混沌性态时,人们往往根据以上判据采取以下方法研究混沌。[14]

(1)通过数值计算,观察系统的相图结构;

(2)计算李亚普诺夫指数,若存在正的李亚普诺夫指数,则认为系统是混沌的;

(3)计算拓扑熵或测度熵,若拓扑熵或测度熵大于零,则认为系统是混沌的;

(4)计算容量维或豪斯道夫维数,若维数为分数,则认为系统是混沌的;

(5)分析功率谱,若功率谱是连续的,则认为系统是混沌的。

以上在系统可以描述或表达为一个(或一组)微分方程时,是极其有效的方法。但是系统不能用微分方程表达时,如何判断系统有混沌运动或系统就是某种混沌系统呢?

郝柏林先生提出在尚未找到混沌的统一而严格的定义的情况下,可以从如下情况对混沌系统进行判别。[15]

一个确定性系统在没有外部随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出现下列现象:

(1)系统的运动状态无规律而复杂,看上去与随机运动类似;

(2)系统的输出单个地看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

(3)系统的某些整体特征(如,正的李亚普诺夫指数,或正的[拓扑]熵),或分数维的吸引子,等)与初始条件的选择关系不大,则称此系统是混沌的。

以上三条中,可以概括为(1)貌似随机性或非周期性;(2)单轨敏感依赖性;(3)整体不敏感性。可以成为判断混沌征兆的“现象学”方法。

另外,在对混沌无法以定量方式进行研究时,也可以通过区别随机噪声和确定混沌,研究混沌所具有的一般特性来判断系统是否是混沌的。

确定性混沌的一般特性有以下4点:[16]

1.确定性。产生非线性混沌的系统是确定性系统,如果可用方程描述,那么动力学方程是确定性方程。

吕埃尔认为,混沌也可以称为确定性的噪声,即其非规则振荡运动被观察显现出嘈杂的噪声行为,而产生它们的是确定性的机制。[17]

2.非线性。有非线性不一定产生混沌,但是没有非线性则根本不可能产生混沌。因此我们才把混沌称为非线性混沌。

3.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混沌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动力学特性对初始条件有敏感依赖性。这意味着虽然理论上应当有可能预测作为时间函数的动力学特性,可实际上却做不到,因为给定初始条件时出现的任何偏差(不管多小),都会产生在将来某个时刻错误的预测。[18]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不是处处时时成立的,但是,对初始条件不敏感,就不是在混沌所发

74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生的奇怪吸引子区域内了。所以,以对初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表达混沌,是非常确切的,这个特性是混沌最特殊的最突出的特性。以下我们还可以从此点来区分混沌和噪声。

4.非周期性。混沌运动一定是非周期性的,但是全体混沌运动组成的混沌系统却存在稠密的周期轨道。

这四条中只有第三条可以称为产生混沌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另外三条却不是充分条件。即有这样的条件,有可能产生混沌运动或混沌系统,但是却不能完全判别系统就是混沌。但是仅仅有第三条是否就必然是混沌呢?原则上或理论上,如果能够用一组确定性非线性微分方程表达系统,并且可以解方程,方程的演化具有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那么只要有第三条就可以判断系统运动的混沌性。但是在实际系统演化中,无法做到处处以微分方程表达系统,那么单凭敏感性就无法判断系统是否混沌了,原因是,第一,对敏感性测量的敏感本身会有测量误差;第二,实验研究测量实际系统敏感性常常不可重复,特别是非自然科学领域。由于以上原因,其他条件也是需要的,可以进行综合判断。

四、非线性动力学混沌与线性热力学

平衡态噪声(混沌)的区别

我们知道区分非线性混沌和平衡态噪声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本质上它们是根本不同的东西,一个意味着进化,一个则是退化的产物;一个只是表面上无序,而内部存在结构,另一个则是根本上无序。而且区分混沌与噪声本身也是混沌学理论或寻找混沌的重要方法。

似乎从理论上可以容易地区分非线性动力学混沌与噪声(无序,或线性混沌),但这本身也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因为非线性动力学混沌所具有的特征,噪声也同样具有不少。例如,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系统的运动状态无规律而复杂,看上去与随机运动类似,即混沌具有貌似随机性,而噪声则是随机运动,噪声运动同样也是非周期运动。那么如何区分非线性混沌和噪声呢?

1.噪声(noise)指的是偶然的涨落。它可以通过随机过程的数学加以描述。

噪声可能是由随机涨落或别种环境作用所致。与噪声形成对照的是混沌,它产生于确定性系

统。[19]

但是,如果不能对描述现象建立非线性方程如何知道体系是确定性系统呢?这里有两个行动性的实践办法。首先,隔离外界对系统的随机性影响。

隔离后的系统如果还产生混沌的无序的随机性运动,那么系统就是混沌。第二,由于混沌是确定性系统的行为,因此恰恰应该在环境噪声完全不存在的情况下观察到混沌。在真实的系统和环境条件下,虽然不能安全排除噪声,但是如果对系统演化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随机性力,那么系统就是混沌。

2.混沌的具有内部结构的特性也区别于噪声,

因为噪声是没有内部精细结构的。这一条也成为可以操作的区分噪声与混沌的条件或方法,但是如何知道混沌的内部结构?噪声没有内部结构,它的演化是各个局部越来越均匀化,而混沌的演化分岔则是差别越来越大。混沌前后没有两个相同状态或运动轨迹,可能是区分混沌与噪声的实际方法。

3.混沌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而噪声

对初始条件没有特别依赖性。这是区分混沌与噪声的一个极好的判别方法,因为可以检验系统对两个不同的初始条件是否具有敏感依赖性。

五、出现混沌的征兆———寻找

混沌和预测混沌的方法

存在多种混沌先兆(即通向混沌的道路),吕埃尔和塔肯斯给出了第一个定性的描述性答案,他们假设:在系统中,只要从稳定状态产生三次分叉,就会出现混沌。其中,第一次分叉使得系统从稳定状态转变为周期性状态;第二次分叉使得周期性状态转变为近似周期状态;第三次分叉使得近似周期状态向具有三种频率的近似周期状态转化。这第三种状态,鉴于其不稳定性,将很快让位于混沌运动状态。[20]

另外还有周期倍化、间歇阵发和环面分岔,以及同宿和异宿分岔等混沌先兆。

1.周期倍化:即外部控制参数变化时,发生

周期的成倍分岔。这表明,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参数产生混沌,或控制混沌大小,或减低混沌程度。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混沌振动发生前的参数分岔点可表示为:[21]

 λm=λ∞-cδ-m (m≥1)

75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其中c为常数。δ为费根鲍姆常数(4.6692…)。

λ∞是发生混沌时的参数,通过下式可以估算发生混沌的λ∞

λ∞=λ0+λ1-λ0

1-δ-1

该式非常实用,我们可以发现,运用该式只要知道第一次分岔点的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混沌发生的近似参数λ∞。

2.阵发混沌的道路:阵发混沌是出现混沌的另一类先兆。阵发混沌是指系统从有序向非线性混沌转化时,在非平衡非线性条件下,某些系统参数的变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系统将时而有序,时而混沌,在两者之间振荡。有关参数如果继续变化,整个系统就会从阵发混沌变化成为混沌。那么,阵发性实际上就成为判断混沌出现的一个具有直观意义的征兆。当然,这里也存在虚假的瞬时阵发混沌现象,即这种混沌仅仅是昙花一现,而非真正的混沌先兆。所以,要判定是否阵发是真正出现混沌的先兆,必须要使得系统振荡一段时间,这时可以通过观察了解系统是否真正进入混沌。

3.拟周期或环面分岔:二次霍普夫分岔出现两个极限环,或三次霍普夫分岔,出现三个极限环,也可能是一种混沌先兆。由于它的两个频率或三个频率不可通约,因此产生拟周期运动。由于其轨道永不相交,因而其轨迹布满整个环面,从而导致失稳进入混沌。

应该注意到,混沌出现的先兆,无论哪个道路,都离不开分岔。通向混沌之路(而洛伦兹更倾向从混沌出发之路),其过程都是分岔。

有多种途径产生分岔。例如,可以使得系统参数增大,使得小扰动放大,或系统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都有可能产生分岔。某行为突然消失而不是不稳定的分岔(叫鞍点-结点分岔,又称为切分岔)。还有倍周期分岔,以及环面分岔,等等。使定态和环的个数和或稳定性在某处发生变化的任一参量值叫做分岔点(bifurcaton point),并且说该系统经历了分岔。因此,出现分岔或有分岔点或分岔口,我们就应该格外注意,混沌可能出现。

混沌出现的先兆还有一个,是混沌理论研究中被当作背景而都没有特别提及的,那就是不稳定性。不稳定性是一切新形式出现的契机与前提。对方程组给一任意小扰动,若主要的定性特性保持不变(即系统的拓扑结构不变),则该系统称做结构稳定的(structurally stable)。因为实际上的系统有多个变量,因此在分岔点附近参量的小变化会产生不同定性性质的动力学特性,所以系统在分岔点处不是结构稳定的。[22]

六、研究混沌的三类方法

或技术路线

在自然科学方面,研究混沌有三类方法或三条技术路线:

第一,曼德布罗特和费根鲍姆为首的物理几何方法。他们借用物理直觉和物理学中量纲概念转化获得与分形分维有关的长度、面积、体积等一系列新测度,通过物理实险和倍分叉计算寻找通向混沌临界状态的规律(即费根鲍姆常数和李亚普诺夫判据)。目前混沌被人理解最好的地方就是这个方面的研究所致。

第二,计算机数值图形方法。德国派特根等通过计算机把混沌分形转化为可视化的影像,这种方法把复杂的极其抽象的混沌分形现像,通过计算机新算法构图,直观而生动地显现了千变万化的复杂混沌分形状态,便于人们发现混沌新现像和新规律。这种方法从审美的角度把分形和混沌的图像展现给公众,使得公众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英国法尔科内等的分形几何的形式逻辑学派。他们借用豪斯道夫测度概念定义的分维数,建立一系列分形的数学概念,通过拓扑研究混沌和分形。这类研究比较专门,它是为混沌研究奠定数学基础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七、混沌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1.混沌理论对研究复杂性的非线性方法论的贡献

在传统上或日常意义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总认为,简单系统行为一定简单,复杂行为一定意味着复杂原因;此外,人们也常常认为,随机性的混乱行为只能出现于具有大量的或无限的自由度的体系中。整个传统的经典科学的观念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双重“公理”系统基础上的,只不过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而已。人们通常也认为事物的运动状态的复杂性是外界加在事物上的,而不是系统

76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固有的;另外,越复杂的事物或运动越随机。混沌理论的出现,完全破除了上述迷信。

首先,混沌不仅可以出现在简单系统中,而且常常通过简单的规则就能够产生混沌。对简单系统的复杂性的揭示,打碎了简单性的线性基础。简单系统能够产生出复杂行为,复杂系统也能够产生简单行为。分层、分叉和分支,锁定,然后放大,非线性的发展或演化过程就是这样神奇而不可预测。揭示简单系统可以产生复杂性的方法论意义,还在于人们不能在面对简单系统时放心的认为这样的系统不会产生复杂行为了,把复杂事物当作复杂事物对待已经是一次了不起的思想转变了,如今我们还要作好思想准备,准备把简单事物当作复杂事物处理。这个根本的改变之基础就是Tsonis“把非线性当作非线性对待和处理”的思想。

其次,非线性动力学混沌是系统内在的,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外生的。通过非线性微分方程或拓扑理论的研究,我们知道混沌的内生性源于它的非线性,其实这可能还不够。混沌除了源于非线性这个最本质的原因外,可能还源于拓扑模式,即源于特定的非线性结构,或体系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模式中,而不是产生于隐蔽的随机性力量。郝柏林先生也隐约谈到这一思想。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方法上通过确定性寻找混沌,而不是通过外在力量寻找混沌。换句话说,凡是在有外在力量起主导作用的地方也就排除了存在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的可能。而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通过非线性的模式和结构寻找混沌,而不是通过一个微观点或轨迹寻找混沌。

第三,传统上,人们在认识论上常常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即常常承认有一个确定性定律所支配的世界,而它没有给新奇性留有位置;又常常承认另一个则是由掷骰子的上帝所支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荒诞的、非因果的、无法理喻的。[23]这里两个世界是分裂的。由于混沌是决定性的确定论的,因此混沌与随机运动不同。混沌是一种貌似随机的状态,说它貌似随机,即指它的产生不是随机性(stochastic)所为,而是确定性体系所为。因此,混沌理论仍然在确定论或决定论的框架内。说混沌理论破除了决定论是一种误读,混沌理论对预测的可能性做了不同以往的解释,实际上扩展了决定论的范围(但是决定论形式和内容都应该修改)。强混沌或完全混沌预测不可能,而弱混沌

预测是可能的。

另外,我们是不是把预测建立在一种线性方法论的基础上了,因此才觉得混沌理论对预测的冲击与认识论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关?关于决定论和预测性的问题我们放在下个问题集中讨论。

2.混沌理论与决定论和可预测性问题

预测一定是在一个起点上可以预知未来多少年吗?这句话的意思是,预测有一个时间尺度,有一个预测起点,这两个东西都是固定的吗?显然不是,但是我们在下意识中常常把它固定化了。混沌的不可预测性来自它的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在演化上与外界随机力带来的敏感性不一样,前者只在长期演化中发生作用,而不改变初始条件或仅仅与原来初始条件差之毫厘,后者则明显改变初始条件本身。因此,我们的生命处在一个过程中,自然界和社会也处在一个演化过程中,长期的不可预测,是指从事物矛盾运动的起点到其终结时不可预测,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演化中的不断预测和不断地修正预测。

考察一个个体,我们的生命一开始就确定论地决定了它的全部历程和最终结构以及结果了吗?显然没有。一个小孩对他(她)的未来最可以幻想,他(她)发展的可能性空间非常之大:当他(她)进入一个好家庭或差家庭;进入一个幼儿园或没有进入幼儿园;进入一个好小学或一个差小学,或干脆没有进入小学;进入一个好中学或一个差中学,或干脆没有读中学;一个好大学或一个差大学,甚至没有能够读大学;遇到一个好教师或一个差教师;找到一个好工作或差工作,结识一些好朋友或差朋友,他(她)的的生活道路可能就开始了依次分岔。而每一次分岔都是不可逆过程,他(她)发展的空间一点点被确定下来。预测也随之清晰起来。这种自组织的方法论是我们不知不觉中遵循并沿之演化而来的,换句话说,这种方法论都是过程中形成的,更不要说被测量的客体了。

国外学者也有将决定论划为四个层次。[24]

(1)可微动力学;

(2)唯一演化;

(3)值的确定性;

(4)完全可预测性。

据此把决定论细致划分为:[25]

L1.变形的因果决定论(相信世界有规律,任何事件发生有原因);

77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L2.演化方程的解存在且唯一(不蕴涵轨道是实际可计算的);

L3.值的确定性(局部可计算、可预测);

L4.完全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可能仅仅破除了L4这种操作性极强的严格决定论,而且把决定论的范围扩大到了可以与概率接壤的领域。例如,一个混沌的奇怪吸引子区域就是确定的。混沌理论对决定论的这种扩大,并不伴随着可预见性的扩大。混沌理论方法把决定论与可预测性区分开来,也是混沌理论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混沌的微观态具有“随机性”(random),局域内没有两个相同的状态,这种混沌与平衡态的无序完全不同。此时,体系内部的微观态个数随演化时间长度增加而增加,区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混沌的程度也随演化时间增加,这样对混沌的全部微观态描述就是不可能的了。

无序和混沌还有一个差别,那就是,产生无序的办法是随机性(stochastic)的,因此对其产生过程我们是无法描述的;但是对结果或体系最终结果或体系整个状态我们能够用简单方法(统计方法)加以描述(如热力学平衡态的气体)。而产生混沌的方法是确定性的,是有其简单性(动力学迭代)方法的,对其产生过程或演化过程的一部分(在有限时间内)可以描述,但是对结果或体系最终结果或体系整个状态无法加以描述。换句话说,无法描述无序的产生过程,但是能够确定性描述它的结果;能够产生混沌,但是无法描述它的结果。

研究一个问题,一般先要界定清楚问题和环境。如果不能清楚地界定问题,你能拿它怎么办呢?然而,许多复杂性问题都是其内容尚未界定清楚的问题,其环境因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适应性作用只是对外界对它的回报做出反应,而用不着考虑清楚行动的意义和对行动背后的理解。

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正在于此。作用者面对的是界定不清的问题、界定不清的环境和完全不知走向的变化,事实上人们经常在含糊不清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甚至自己对此都不明白。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拷贝别人的经验,尝试以往成功的经验。

以气象学为例。天气从来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从不会有一模一样的天气。我们对一周以上的气候基本上是无法事先预测的,有时1~2天的预报都会产生错误。但我们却能够了解和解释各种天气现象,能够辨认出像锋面、气流、高压圈等重要的气象特征。一句话,尽管我们无法对气象做出完全的预测,但气象学却仍不失为真正的科学。

3.混沌理论所揭示的混沌边缘:边缘研究的方法意义

关于混沌的边缘,是美国圣费研究所最关注的问题,他们认为可能进化的演化复杂性均来自这个边缘。一个传记浪漫地记载和揭示了圣费研究所关于混沌边缘的观点[26]。

混沌的边缘,是一个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从无真正静止在某一个状态中,但也没有动荡至解体的那个地方。混沌的边缘就是生命有足够的稳定性来支撑自己的存在,又有足够的创造性使自己名副其实为生命的那个地方;混沌的边缘是新思想和发明性遗传基因始终一点一点地吞食着现状的边缘的地方。……是进化过程中万古不变的稳定性突然被整个物种的演变所取代的时刻。混沌的边缘是一个经常变换在停滞和无政府两种状态之间的战区,这便是复杂系统能够自发地调整和存活的地带。

混沌边缘是一个具有不稳定性,也具有非稳定性的地方,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孕育新奇性的创造。新奇性起源于被现代动力系统理论确认的不稳定性之中。如果世界由稳定动力学系统组成,它就会与我们所观察到的周围世界迥然不同。它将是一个静态的、可以预言的世界,但我们不能在此作出预言。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在所有层次上都发现了涨落、分岔和不稳定性。导致确定性的稳定系统仅仅与理想、与近似性相对应[27]。所以研究混沌的重要方法是要研究混沌的边缘。

混沌的边缘作用就是在小说里都有反映,如钱钟书的《围城》所说,围城里的想冲出去,围城外的想冲进来。这种现象是不是混沌边缘所产生的奇怪吸引子的行为呢?是混沌的边缘的动态稳定性,这即是极限环行为。

混沌边缘作用给我们关于边缘研究的启示是,通过交叉和两个学科之边缘研究,可能新奇和创造会最为丰富。边缘研究涉及两个以上学科的交叉,当然容易产生创新。这是维纳早就说过的,混沌边缘的新奇性产生表明无论在本体论层次,还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人与自然界和社会同样遵循这样的创造原则。

4.避免混沌还是建设混沌

78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混沌学研究的是无序中的有序,许多现象即使遵循严格的确定性规律,因为存在混沌,所以大体上也是无法预测的,比如大气中的湍流、人的心脏跳动等等,工程中也存在混沌振动等情况。因此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应该避免混沌还是要建设混沌?

先看几个例子。

生理学新近工作表明,呈现周期性动力学特性的生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某些参量范围内,有时也会表现出不规则的混沌动力学特性。如心脏,但是心脏的混沌是弱混沌;如思考中和睡眠中的大脑,脑电波也有一定的混沌。强规则和强混沌对健康可能都是不利的。这表明我们既要避免混沌,又要建设混沌。

脑科学研究心智的本质:我们头颅中几十亿个稠密而相互关联的神经细胞是如何产生感情、思想、目的和意识的?在创造性思维的大海中,各种思想和概念荡漾漂游于其中,自我组合,相互传递。其中有混沌的作用吗?混沌的非线性作用在思维中属于何类思维方法呢?

物理学:混沌中,无数碎片形成的复杂美感、以及固体和液体内部的怪诞运动里蕴涵了一个深奥的谜:为什么受简单规律支配的简单粒子有时会产生令人震惊的、完全无法预测的行为?为什么简单的粒子会自动将自己组成像星球、银河、雪片、飓风这样的复杂结构———好像在服从一种对组织和秩序的隐匿的向往?

语言中的混沌学应用:自然语言的特点即它的多义性。保罗·利科尔说:字词的多义性要求,在确定某一特定信息中字词的当下意义时,要有语境的选择作用作为补充……,对语境的敏感性就成为多义性的必要补充和不可缺少的补充因素。[28]这具有混沌特征的情况是不是混沌呢?如果是,如何应用混沌理论进行语言研究和解释呢?

最近人们对地震和其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都运用混沌和分形理论进行了研究。力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这些不同领域的不同情况说明,对待具体混沌应该具体分析。有些情况下应该避免混沌,有些情况应该控制混沌,有些情况可能要建设混沌。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研究混沌,并通过混沌研究,掌握判断混沌的方法,研究混沌性质

的方法。

参考文献:

[1][2][10](美)E.N.洛伦兹.刘式达等译.混沌的本

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3,20,199.

[3][4](美)托马斯·A·巴斯.李尧等译.再创未来———

世界杰出科学家访谈录[M].上海:三联书店,

1997.338,340-341.

[5]郝柏林.从抛物线谈起———混沌动力学引论[M].上

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ii.

[6]程极泰.混沌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1992.18.

[7]陈宁,朱伟勇.M-J混沌分形图谱[M].沈阳:东

北大学出版社,1998.16.

[8]Anastasios A.T sonis.Chaos:from T heo ry to Applica-

tions,Plenum Press,1992.vii.

[9]杨维明.时空混沌和耦合映象格子[M].上海:上海

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11.

[11]Per Bak.Chao T ang and K urt Wiesenfeld.Self-O rga-

nized Criticality.Physical Review A,1988.38(1).

364-374.

[12][18][19][22](加)利昂·格拉斯,迈克尔·C·麦基.

潘涛等译.从摆钟到混沌———生命的节律[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32,2-6,35,24-25.

[13]王东生,曹磊.混沌、分形及其应用[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86-87.

[14]傅新楚,周焕文,许凯华.分叉·混沌·符号动力学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01.

[15]Hao Bai-lin.Elementary Symbolic Dynamics and Chaos

in Dissipative Systems.Word Scientific,1989.

[16][24][25]刘华杰.混沌语义学与哲学[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21-124,205,204-207.

[17]David Ruelle.Chance and Chaos,P rinceton U niversity

Press,1991.67.

[20]A.布多.混沌哲学[J].哲学译丛.1992,(2):9-16,

60.

[21]龙运佳.混沌振动研究:方法与实践[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43.

[23]普里戈金,斯唐热.湛敏译.确定性的终结———时

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

出版社,1998.150.

[26][27](美)M.沃尔德罗普,陈玲译.复杂———诞生

于秩序和混沌边缘的科学[M].上海:三联书店,

1997.5,42-43.

[28]保罗·利科尔.陶远华等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43.

79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完整word版)混沌理论要点

混沌理论要点: 1. 非线性系统的非因果性 当原因与结果间的关系并不确定时,便产生非线性现象。比如说利率提高1%(原因),市场反应(结果)就是不确定的——结果取决于人群对该消息的解释。 再如美国家森林公园,每年都由雷电引起数百起火灾(起因相同),仿佛老天爷每年都要向大地投放火星大小相同的成百上千个未熄的烟头,于是几百次火灾被引发,并蔓延、终止,有时烧毁数亩、有时蔓延数百亩,有时……1988年那次,使黄石公园全部150万亩森林片草无存(该公园去年已被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剔除)。以致其它森林公园为防止枯草积得太厚,还不得不让消防人员,每年人为制造些火灾。 量子世界、人类历史、地震、天气运行……莫不如此。远至恐龙时代的大小生态灭绝事件,近至非典、上月的北美大停电、各国证券市场,每年无数个烟头被仍向场内,引发或大或小的震动,并蔓延、终止……但到底哪个烟头,才是那颗重要的烟头? 相同的初始力,令人瞠目的结果,是所有混沌系统的基本特征。大家都不难理解,曾救了萨达姆命的藏身之所,这次偏就成了送命之处,但很多人却很难理解同样一个历史点位,并不代表同样的未来。许多历史学家在逐次的趋势和循环中,搜寻说得过去的理由与解释,显然是用错了工具。这些传统观念产生于匀衡物理和天文学中,而合适的工具,却在非线性的非匀衡物理中。新物理学家们则开始用模拟游戏代替方程式,去发现事态运行的规律。 2.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 伦敦气象局计算机系统每日处理覆盖全欧洲的数千个气象站的上亿条数据,一次洛伦兹将5.06127输入为5.06,万分之一的省略,提供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天气预报。于是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从此,令人着迷、发人深省的“蝴蝶效应”,就以其大胆的想象力与迷人美学色彩,更加之深刻科学内涵与内在哲学魅力,倾倒了不断在复杂系统中苦苦求索的芸芸众生。“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认为,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微小。但混沌理论认为,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台球桌面:撞击母球不到1度的微小偏差,会使台面出现纵线与横折两种极端迥异的走势。一个储蓄组合的未来资产变化模拟图,也仅因规则改为不计零数,模型便立即报废。导致蝗灾的因素有不下两百种,漏算或误算其中2%,不久20%的因素都会相应改换,一切也就大相径庭。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更是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醉了一个农夫,丢了一颗铁钉;丢了一颗铁钉,少安一付马掌;少了一付马掌,跛了一匹战马;跛了一匹战马,摔坏一位将军;死了一个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系统对无数变化,何时极度敏感,何时能消化掉而不予理会,对此人类不是无能为力,而是丝毫都无能为力——地球上每天亿万只蝴蝶上下翻飞、百万只苍鹰鼓翼、千百只大鹏展翅……初始力或相同、或不同,初始因素本身虽不大,但经时间积累后的结果,已远非人们当初之想当然。 从前我们经常听到“明年将现暖冬”“下月平均气温将低于去年同期”等说法,但拥有超乎想像的完备数据的美国家气象局去年已宣布:“从此再不对超过10天的气象做任何预测。”这是人类科学认识的又一步飞跃。 3. 能量法则 完全不同于线性代数的产物——概率论。该法则是不同国度的学者们,耗时巨大的独立研究后,最终共同发现的一项新的重要自然法则,已被证实是一个适用于上千种的模板的、普遍

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

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 非线性动力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线性问题出现在许多学科之中,传统的线性化方法已不能满足解决非线性问题的要求,非线性动力学也就由此产生。 非线性动力学联系到许多学科,如力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等。非线性动力学的三个主要方面:分叉、混沌和孤立子。事实上,这不是三个孤立的方面。混沌是一种分叉过程,孤立子有时也可以和同宿轨或异宿轨相联系,同宿轨和异宿轨是分叉研究中的两种主要对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非线性动力学已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如分叉、混沌、孤立子和符号动力学等。然而,不同的分支之间又不是完全孤立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解析解是很难求出的。因此,直接分析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解的行为(尤其是长时期行为)成为研究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一种必然手段。 混沌理论是谁提出的? 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美国数学家约克与他的研究生李天岩在1975年的论文“周期3则乱七八糟(Chaos)”中首先引入了“混沌”这个名称。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在2O世纪 6O年代初研究天气预报中大气流动问题时,揭示出混沌现象具有不可预言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这两个基本特点,同时他还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混沌,仍然有某种条理性。 1971年法国科学家罗尔和托根斯从数学观点提出纳维-斯托克司方程出现湍流解的机制,揭示了准周期进入湍流的道路,首次揭示了相空间中存在奇异吸引子,这是现代科学最有力的发现之一。 1976年美国生物学家梅在对季节性繁殖的昆虫的年虫口的模拟研究中首次揭示了通过倍周期分岔达到混沌这一途径。 1978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根鲍姆重新对梅的虫口模型进行计算机数值实验时,发现了称之为费根鲍姆常数的两个常数。这就引起了数学物理界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曼德尔布罗特用分形几何来描述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使奇异吸引子具有分数维,推进了混沌理论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在许多确定性系统中发现混沌现象。作为一门学科的混沌学目前正处在研讨之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理论。混沌的理论 要弄明白不可预言性如何可以与确定论相调和,可以来看看一个比整个宇宙次要得多的系统——水龙头滴下的水滴。这是一个确定性系统,原则上流入水龙头中的水的流量是平稳、均匀的,水流出时发生的情况完全由流体运动定律规定。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实验证明,这一显然确定性的系统可以产生不可预言的行为。这使我们产生某种数学的“横向思维”,它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此种怪事是可能的。 假如你很小心地打开水龙头,等上几秒钟,待流速稳定下来,通常会产生一系列规则的水滴,这些水滴以规则的节律、相同的时间间隔落下。很难找到比这更可预言的东西了。但假如你缓缓打开水龙头,使水流量增大,并调节水龙头,使一连串水滴以很不规则的方式滴落,这种滴落方式似乎是随机的。只要做几次实验就会成功。实验时均匀地转动水龙头,别把龙头开大到让水成了不间断的水流,你需要的是中速滴流。如果你调节得合适,就可以在好多分钟内听不出任何明显的模式出现。 197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一群年青的研究生组成了一个研究动力学系统的小组。他们开始考虑水滴系统的时候,就认识到它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毫无规则。他们用话筒记录水滴的声音,分析每一滴水与下一滴水之间的间隔序列。他们所发现的是短期的可预言性。要是我告诉你3个相继水滴的滴落时刻,你会预言下一滴水何时落下。例如,假如水滴之间最近3个间隔是0.63秒、1.17秒和0.44秒,则你可以肯定下一滴水将在0.82秒后落下这些数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事实上,如果你精确地知道头3滴水的滴落时刻,你就可以预言系统的全部未来。 那么,拉普拉斯为什么错了? 问题在于,我们永远不能精确地测量系统的初始状态。我们在任何物理系统中所作出的最精确的测量,对大约10位或12位小数来说是正确的。 但拉普拉斯的陈述只有在我们使测量达到无限精度即无限多位小数,当然那是办不到的时才正确。 在拉普拉斯时代,人们就已知道这一测量误差问题,但一般认为,只要作出初始测量,比如小数点后10位,所有相继的预言也将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误差既不消失,也不放大。 不幸的是,误差确实放大,这使我们不能把一系列短期预言串在一起,得到一个长期有效的预言。例如,假设我知道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的头3滴水的滴落时刻,那么我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9位预言下一滴的滴落时刻,再下一滴精确到8位,以此类推。 误差在每一步将近放大10倍,于是我对进一步的小数位丧失信心。所以,向未来走10步,我对下一滴水的滴落时刻就一无所知

分岔与混沌理论与应用作业

分岔与混沌理论与应用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我对混沌理论的认识 1、混沌理论概述 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混沌现象起因于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段的运动状态,而产生无法预测的随机效果。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现象的最佳批注。具体而言,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简单,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来。混沌现象虽然最先用于解释自然界,但是在人文及社会领域中因为事物之间相互牵引,混沌现象尤为多见。 混沌理论,是近三十年才兴起的科学革命,它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同被列为二十世纪的最伟大发现和科学传世之作。混沌的发现揭示了我们对规律与由此产生的行为之间--即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性的错误认识。我们过去认为,确定性的原因必定产生规则的结果,但它们可以产生易被误解为随机性的极不规则的结果。我们过去认为,简单的原因必定产生简单的结果(这意昧着复杂的结果必然有复杂的原因),但简单的原因可以产生复杂的结果。我们认识到,知道这些规律不等于能够预言未来的行为。这一思想已被一群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其中包括威廉·迪托(William Ditto)、艾伦·加芬科(Alan Garfinkel)和吉姆·约克(Jim Yorke),变成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实用技术,他们称之为混沌控制。实质上,这一思想就是蝴蝶效应。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产生随后行为的大变化,这可以是一个优点;你必须做的一切,是确保得到你想要的大变化。对混沌动力学如何运作的认识,使我们有可能设计出能完全实现这一要求的控制方案。这个方法已取得若干成功。 2、分叉的概述 分叉理论研究动力系统由于参数的改变而引起解的拓扑结构和稳定性变化的过程。在科学技术领域中,许多系统往往都含有一个或多个参数。当参数连续改变时,系统解的拓扑结构或定性性质在参数取某值时发生突然变化,这时即产

图灵不稳定性及斑图形成

Turing 不稳定性及斑图形成 摘要:在这篇文中,我们借助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数学模型来研究Turing 不稳定是如何产生的.首先介绍了Turing 不稳定产生的内在机理,给出了详细的过程,并且最终得出了产生Turing 不稳定的参数空间.然后在结合含有扩散项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捕食模型来研究该模型是否能够产生Turing 不稳定现象. 关键词:Turing 不稳定,捕食模型 1.Turing 不稳定性 1952年Turing 在文中《The chemical basis of morphogenesis 》一文中提出:如果参加相互反应的化学物质自身不存在扩散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反应后,它们会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即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将会变得均匀. 但如果这些化学物质具有扩散作用的话,那么在某种条件下,这种均匀的平衡态将会被打破,变成不均匀的平衡态,这边是Turing 不稳定现象. 换句话说在同一个正常数平衡解处的常微风模型是稳定的,但对于加入扩散作用的偏微分方程模型却是不稳定的. 本文借助于数学模型来说明发生Turing 不稳定性的条件. 海洋中存在着多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的关系非常的复杂,这里我们仅分别考虑一种浮游植物、一种浮游动物,并且这种浮游动物主要以这种浮游植物为食. 浮游植物会产生毒素,可以杀死一定量的浮游动物,进而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并且还考虑两种浮游生物在二维平面上的空间分布,从而引入其含有Laplacian 算子的扩散项。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toxic-phytoplankton-zooplankton model : 1P P aPZ rP t K P m Z bPZ cPZ dZ t P m P m ???=-- ??+???=--?++(1) 这里的参数均为正常数,其中()()=,,,,P P x y t Q x y t =,分别是能够产生毒素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在t 时刻(),x y 处的密度,并且浮游植物产生的毒素可以杀死浮游动物且满足第二类功能性反应函数. 浮游植物服从Logistic 的增长方式,r

混沌理论及其应用

混沌理论及其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混沌理论越来越被人们看作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给出了混沌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论述了混沌应用的巨大潜力,并指明混沌在电力系统中的可能应用方向。对前人将其运用到电力系统方面所得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混沌理论;混沌应用;电力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know the depth, chaos theory is increasingly being seen a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complex systems, it also gradually by people of all ages i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chaos and its related concepts, discusses the enormous application potential chaos, and chaos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the power system. Predecessors applying it to respect the results of power system studies summarized. Keywords:Chaos theory;Application of ChaosElectric ;power systems

科学杂志文章-图灵斑图动力学(欧阳颀)

科学杂志文章! 图灵斑图动力学 张春霞 欧阳颀 斑图(pattern)是在空间或时间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非均匀宏观结构。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斑图结构,构成了多姿多彩、千媚百态的世界。因而了解斑图形成的原因及机制,对于揭开自然界形成之谜具有重大意义。 从热力学角度观察,自然界的斑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在于热力学平衡态条件下的斑图,如无机化学中的晶体结构、有机聚合物中自组织形成的斑图;另一类是在离开热力学平衡态条件下产生的斑图,如天上的条状云、水面上的波浪、动物体表面的花纹等。对于前一类斑图,对它们的形成机理人们已经有了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即用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原理来解释。而对于后一类斑图,由于其形成总是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情况下发生的,热力学原理不再适用,人们需要从动力学角度对这类斑图的形成原因及规律进行探讨。 最近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斑图动力学,就是以这类斑图的形成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一大类——图灵斑图的有关情况。 图 灵 斑 图 1952年,被后人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的著名英国数学家图灵(A. M.Turing)把他的目光转向生物学领域。他在著名论文“形态形成的化学基础”中[1],用一个反应扩散模型成功地说明了某些生物体表面所显示的图纹(如斑马身上的斑图)是怎样产生的。 可以设想,在生物胚胎发育的某个阶段,生物体内某些被称为“形态子”的生物大分子与其他反应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在体内随机扩散。图灵的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原来浓度分布均匀的“形态子”会在空间自发地组织成一些周期性的结构,也就是说,“形态子”在空间分布变得不均匀。而正是这种“形态子”分布的不均匀性引起了生物体表面不同花纹的形成。 在图灵提出的反应扩散体系中,由体系内在的反应扩散特性所引起的空间均匀态失稳导致了对称性破缺(空间平移对称破缺),从而使体系自组织出一些空间定态图纹。这个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图纹分别被后人称为图灵失稳(图灵分岔)和图灵斑图。图灵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斑图动力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特征,即由于体系内部决定的、自发的对称性破缺引起体系本身重新自组织,形成比以前对称性弱的空间斑图。 熟悉近代物理理论的人知道,对称性原则是构造宇宙的最根本要素,对称性破缺过程是宇宙之所以演化到现在所观察到的形式的根本原因。那么,在生物体系中对称性破缺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它仍是我们了解一个受精卵细胞如何发育成一个生命有机体的关键。这种观点并不与现代分子遗传学相矛盾。如果估算一下一个受精卵正常发育为一个生命体所需要的信息量,我们会发现这个数字远大于受精卵中DNA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因此这就需要基因之间、由基因规定的蛋白质之间,及基因与蛋白质之间存在一些非线性耦合。而图灵分岔正是由反应扩散的一种特殊耦合所引发的。 图灵关于图灵分岔及图灵斑图的文章,在很长一个时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生物学界没有发现称之为“形态子”的这种物质(人们迄今还没有找到“形态子”存在的直接证据);第二,在图灵提出的反应扩散模型中,图灵斑图的解出现负值,而这种负浓度是化学家绝对不能接受的。 图灵斑图动力学模型 从1960年代末起,以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I. Prigogine)为首的比利时布鲁塞尔热力学小组,从热力学角度向图灵斑图问题接近[2]。他们证明,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条件下,体系的自组织行为是可能的。这种自组织形成的斑图在后来被称为“耗散结构”。普里戈金的理论揭示了自然界不同系统中斑图形成的共性。从此,图灵分岔及图灵斑图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普里戈金等还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不违反任何化学反应动力学常识的反应模型——布鲁塞尔子,以表明图灵斑图的确有可能存在。 从对布鲁塞尔子产生图灵斑图过程的分析中,人们总结出体系发生自组织过程的几个必要条件。第一,体系必须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系统中,体系总是自发地向热力学平衡态移动,而该系统的热力学平衡态一定是均匀态。因此,能够支持图灵斑图存在的反应扩散系统一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必须与外界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第二,反应体系中必须存在一个自催化过程,即有自催化机制。换句话说,反应体系中需要存在着一种称之为“活化子”的反应物,它的存在加速其本身的反应。第三,反应体系中必须存在一种禁阻机制,它的作用与自催化机制相反。具有禁阻效应的反应物叫“禁阻子”。第四,体系必须存在扩散过程。这最后一个条件看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从日常生活经验来看,扩散过程会抹去一切浓度上的空间不均匀性,但它的确是图灵斑图产生所必需的条件,甚至可以说图灵失稳是扩散引起的失稳。 图灵斑图产生的“秘密”在于,一个非线性反应动力学过程(如自催化、自禁阻过程)与一种特殊的扩散过程的耦合。这个特殊的扩散过程,要求系统中活化子的扩散速度远小于禁阻子的扩散速度,也就是说活化子的扩散系数远小于禁阻子的扩散系数。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一维体系中图灵斑图形成的过程。但在二维体系中情况马上会变得复杂起来。由于体系本身具有空间旋转不变性,当图灵失稳时体系可能有无穷多个绝对值相同而方向不同的波矢。从表面上看,处理此类问题不会有太大希望,只能预料到二维体系的图灵斑图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只有斑图波矢的绝对值可以被确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是当图灵斑图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体系内不同波矢所代表的斑图之间的非线性耦合变得重要起来。非线性耦合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体系的斑图动力学行为开始由斑图选择机制所决定。 斑图选择理论的精髓是空间共振原则,推导此原则需要用到一些非线性理论知识[3]。这里不介绍空间共振原则的推导过程,而只给出它的结论,即在高维空间(二维、三维)中,体系只选择那些不重叠而又可以完全覆盖整个平面(或空间)的斑图。对于一个二维系统,体系

第一章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第一章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力系统、相空间、稳定性的概念; 2、掌握线性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3、掌握奇点的分类及判别条件; 4、理解结构稳定性及分支现象; 5、能分析简单动力系统的奇点类型及分支现象。 二、教学重点 1、线性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2、奇点的判别。 三、教学难点 线性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并适当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要复习常微分方程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

本章只介绍一些非常初步的动力学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应用上是十分有效的。 1.1相空间和稳定性 一、动力系统 在物理学中,首先根据我们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划定系统,即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再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按一定原则从众多的要素中选出最本质要素作为状态变量。然后再根据一些原理或定律建立控制这些状态变量的微分方程,这些微分方程构成的方程组通常称为动力系统。研究这些微分方程的解及其稳定性以及其他性质的学问称为动力学。 假定一个系统由n 个状态变量1x ,2x ,…n x 来描述。有时,每个状态变量不但是时间t 的函数而且也是空间位置r 的函数。如果状态变量与时空变量都有关,那么控制它们变化的方程组称为偏微分方程组。这里假定状态变量只与时间t 有关,即X i =X i (t),则控制它们的方程组为常微分方程组。 ),,,(2111 n X X X f dt dX ???=λ ),,,(2122 n X X X f dt dX ???=λ (1.1.1) … ),,,(21n n n X X X f dt dX ???=λ 其中λ代表某一控制参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来说,i f (i =l ,2,…n)一般是{}i X 的非线性函数,这时方程(1.1.1)就称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由于{}i f 不明显地依赖时间t ,故称方程组(1.1.1)为自治动力系统。若{}i f 明显地依赖时间t ,则称方程组(1.1.1)为非自治动力系统。非自治动力系统可化为自治动力系统。 对于非自治动力系统,总可以化成自治动力系统。 例如:)cos(t A x x ω=+

混沌理论概述

第一章混沌理论概述 引言 混沌是指确定动力系统长期行为的初始状态,或系统参数异常敏感, 却又不发散, 而且无法精确重复的现象, 它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动力学行为。混沌变量看似杂乱的变化过程, 其实却含有内在的规律性。利用混沌变量的随机性、遍历性和规律性可以进行优化搜索, 其基本思想是把混沌变量线性映射到优化变量的取值区间, 然后利用混沌变量进行搜索。但是, 该算法在大空间、多变量的优化搜索上, 却存在着计算时间长、不能搜索到最优解的问题。因此, 可利用一类在有限区域内折叠次数无限的混沌自映射来产生混沌变量,并选取优化变量的搜索空间, 不断提高搜索精度等方法来解决此类难题。混沌是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一种奇异稳态演化行为, 它表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现象的本质特征。因此, 混沌科学倡导者Shlesinger和著名物理学家Ford 等一大批混沌学者认为混沌是20 世纪物理学第三次最大的革命, 前两次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混沌优化是混沌学科面对工程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的应用特点在于利用混沌运动的特性, 克服传统优化方法的缺陷, 从而使优化结果达到更优。 1.混沌的特征从现象上看,混沌运动貌似随机过程,而实际上混沌运动与随机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混沌运动是由确定性的物理规律这个内在特性引起的,是源于内在特性的外在表现,因此又称确定性混沌,而随机过程则是由外部特性的噪声引起的。混沌有着如下的特性: (1)内在随机性 混沌的定常状态不是通常概念下确定运动的三种状态:静止、周期运动和准周期运动,而是一种始终局限于有限区域且轨道永不重复的,形势复杂的运动。第一,混沌是固有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是系统自身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并不是在外界干扰下产生的,是系统的内在随机性的表现。第二,混沌的随机性是具有确定性的。混沌的确定性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混沌系统是确定的系统;其次,混沌的表现是貌似随机,而并不是真正的随机,系统的每一时刻状态都受到前一状态的影响是确定出现的,而不是像随机系统那样随意出现,混沌系统的 状态是可以完全重现的,这和随机系统不同。第三,混沌系统的表现具有复杂性。混沌系统的表现是貌似随机的,它不是周期运动,也不是准周期运动,而是具有良好的自相关性和低频宽带的特点。 (2)长期不可预测性 由于初始条件仅限于某个有限精度,而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对以后的时间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不可长期预测将来某一时刻之外的动力学特性。即混沌系统的长期演化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在此以经典的logistic映射为例: x(n+1)=μx(n)(1-x(n)) n=0,1,2,3… 0<x0<1 0<μ≤4 (1-1)

非平衡非线性化学动力学 侯中怀

第12章非平衡非线性化学动力学 侯中怀 hzhlj@https://www.360docs.net/doc/6a15782499.html,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合肥 230026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化学体系在远离平衡条件下,由体系中非线性过程的作用,自发形成的宏观尺度上的各种复杂的时空有序结构,包括多重定态,化学振荡,图灵斑图,化学波和化学混沌等[1-3]。这些现象都是非平衡条件下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因此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属于物理化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的交叉领域。 随着20世纪50年代BZ化学反应体系中各类非线性化学现象的实验发现,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研究便成为物理化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20世纪70年代,以普里高津(Prigogine)为首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提出了著名的“耗散结构”理论[4,5],奠定了非线性化学现象的热力学基础。过去20年,计算机技术和非线性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从理论上再现实验上观测到的各种非线性现象,以深入了解非线性化学现象的动力学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非线性化学动力学在实际体系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化学研究的对象向生命和纳米等复杂体系的深入,非平衡、非线性和复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是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在生命和表面催化等体系中,实验上已发现大量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如细胞体系内的钙振荡及钙波[6],生理时钟振荡[7],单晶表面催化过程中的化学振荡、螺旋波、化学混沌等[8,9]。研究表明,这些非线性化学动力学行为,对生命体系的功能和催化过程的活性与选择性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深入理解这些作用的机制,必须考虑到实际体系中的各种复杂性因素,包括噪声和无序等随机因素,环境和体系以及体系内部的复杂相互作用等。 本章中,我们将对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进展作一简单概述。为使内容具有相对完整性,第一节主要介绍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节和第三节,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复杂体系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一些研究结果,主要包括环境噪声、空间和拓扑无序、介观反应体系内涨落对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调控作用等。最后,我们进行简单地总结和展望。 §1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简介 本节中,我们将对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进行简单概括。首先结合表面催化和生命体系的实例,描述几种典型的非线性化学现象,增加感性认识。在后3小节中,将对非线性化学现象的热力学基础、确定性动力学方法和随机动力学方法进行简介。 §1.1 非线性化学现象 1.化学振荡 化学振荡是最典型的非线性化学动力学行为,它指的是化学反应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呈周期变化的现象。虽然早在1828年人们就报道了电化学体系中的振荡现象,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一致认为化学振荡现象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那时人们的普遍观点是化学反应体系不可能自发形成有序结构。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化学振荡的自发形成是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随着20世纪50年代Belousov- Zhabotinsky (BZ)振荡反应体系的发现[10,11],化学振荡现象逐步受到了化学和生物学科工作者的重视。 生命及表面催化体系体系中,有丰富的化学振荡行为。在生命体系中,化学振荡作为信号传递的基本形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钙离子振荡信号既调节着细胞内的生命过程,同时又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以控制细胞整体的行为[6];生理时钟振荡的分子机制,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浓度的振荡[7];神经网络中信号的传递也是以振荡的形式进行[12]。在非均相表面催化体系中,反应速率及产物浓度常常表现出振荡,这种振荡与催化活性及选择性都密切相关。例如,图(1.1a)显示了合成基因振荡网络体系中,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浓度(用荧光强度来表征)随时间的振荡现象[13];图(1.1b)中给出了10纳米的Pd 金属粒子表面,CO催化氧化产物CO2的浓度随时间的振荡现象[14]。

第一章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第一章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力系统、相空间、稳定性得概念; 2、掌握线性稳定性得分析方法; ?3、掌握奇点得分类及判别条件; ?4、理解结构稳定性及分支现象; 5、能分析简单动力系统得奇点类型及分支现象. 二、教学重点 1、线性稳定性得分析方法; ?2、奇点得判别。 三、教学难点 ?线性稳定性得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并适当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要复习常微分方程得内容。 六、教学过程 本章只介绍一些非常初步得动力学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应用上就是十分有效得。 1、1相空间与稳定性 ?一、动力系统 在物理学中,首先根据我们面对要解决得问题划定系统,即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再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得,按一定原则从众多得要素中选出最本质要素作为状态变量。然后再根据一些原理或定律建立控制这些状态变量得微分方程,这些微分方程构成得方程组通常称为动力系统。研究这些微分方程得解及其稳定性以及其她性质得学问称为动力学. 假定一个系统由n个状态变量,,…来描述。有时,每个状态变量不但就是时间t得函数而且也就是空间位置得函数。如果状态变量与时空变量都有关,那么控制它们变化得方

程组称为偏微分方程组.这里假定状态变量只与时间t有关,即X =X i(t),则控制它们 i 得方程组为常微分方程组。 ?????(1。1.1) … 其中代表某一控制参数.对于较复杂得问题来说,(i=l,2,…n)一般就是得非线性函数,这时方程(1.1.1)就称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由于不明显地依赖时间t,故称方程组(1。1.1)为自治动力系统。若明显地依赖时间t,则称方程组(1、1、1)为非自治动力系统.非自治动力系统可化为自治动力系统. 对于非自治动力系统,总可以化成自治动力系统。 例如: 令,,上式化为 上式则就是一个三维自治动力系统。 又如: 令,则化为 它就就是三微自治动力系统、 对于常微分方程来说,只要给定初始条件方程就能求解。对于偏微分方程,不但要给定初始条件而且还要给定边界条件方程才能求解。 能严格求出解析解得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就是极少得,大多数只能求数值解或近似解析解。 二、相空间 ,X2,…Xn)描述得系统,可以用这n个状态变量为坐标轴支由n个状态变量=(X 1 起一个n维空间,这个n维空间就称为系统得相空间。在t时刻,每个状态变量都有一个确定得值,这些值决定了相空间得一个点,这个点称为系统状态得代表点(相点),即它代表了系统t时刻得状态。随着时间得流逝,代表点在相空间划出一条曲线,这样曲线称为相轨道或轨线.它代表了系统状态得演化过程。 三、稳定性 把方程组(1。1.1)简写如下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肌肉注射)、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浅谈混沌理论的意义

浅谈混沌理论的哲学意义 姓名:文小刀

浅谈混沌理论的哲学意义 文小刀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混沌理论的内含和产生,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它对自然科学和哲学思维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混沌理论的几种应用,以期探寻混沌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字:混沌理论影响应用哲学意义 混沌理论被认为是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齐名的震惊世界的第三大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混沌理论这个迷人的“奇异吸引子”,吸引着人们去探索混沌奥秘的科学前沿,而且像极具生命力的种子,撒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沃土。它将简单与复杂、有序与无序、确定与随机、必然与偶然的矛盾统一在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之中,推动了人类自然观与科学观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崭新的范畴、语言和思维方式,充实了科学方法内容并促进了方法论的进步,对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混沌理论的含义及其产生 混沌学是当代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一样,混沌理论的出现对现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混沌运动的本质特征是系统长期行为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所谓混沌的内在随机性就是系统行为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我们可把混沌理解为:在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随着非线性的增强,系统所出现的不规则的有序现象。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奇异吸引子、费根鲍姆常数、分数维、遍历性等来表征。 混沌有如下的本质特征: 1.混沌产生于非线性系统的时间演化,作为系统基础的动力学是决定论的,无须引进任何外加噪声。因而混沌是非线性确定系统的内禀行为。 2.混沌行为对初始条件极具敏感,导致长期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也即我们所说的确定系统产生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这一特征不同于概率论中的随机过程,随机过程中的随机性是指演化的下一次结果无法准确预知,短期内无法预测,但长期演化的总体行为却呈确定的统计规律,混沌行为刚好相反,短期行为可确知,长期行为不确定。

单摆非线性动力学

单摆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亚兵 (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730070) 摘要:研究单摆的运动,从是否有无阻尼和驱动力方面来分析它们对单摆运动的影响。对于小角度单摆的运动,从单摆的动力学方程入手,借助雅普诺夫一次近似理论,推导出单摆的运动稳定性情况。再借助绘图工具matlab,对小角度和大角度单摆的运动进行仿真,通过改变参数,如阻尼大小、驱动力大小等绘出单摆运动的不同相图,对相图进行分析比较,从验证单摆运动的稳定性情况。关键词:单摆;振动;阻尼;驱动力 Abstract:The vibration of simple pendulum is studied by analyzing whether or not damp and drive force its influence of the simple pendulum. For small angle pendulum motion, pendulum dynamic equation from the start, with an approximate Lyapunov theory of stability of motion is derived pendulum situation. Drawing tools with help from matlab, small angle and wide-angle pendulum motion simulation, by changing the parameters, such as damping size, drive size draw simple pendulum of different phase diagram,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phase diagram, from the verification the stability of the situation pendulum movement. Key words: simple pendulum; vibration; damp; drive force 1 引言 单摆是一种理想的物理模型[1],单摆作简谐振动(摆角小于5°)时其运动微分方程为线性方程,可以求出其解析解,而当单摆做大幅度摆角运动时,其运动微分方程为非线性方程,我们很难用解析的方法讨论其运动,这个时候可以用MATLAB软件对单摆的运动进行数值求解,并可以模拟不同情况下单摆的运动。 θ=时, 随着摆角的减小,摆球的运动速率将越来越大,而加速度将单调下降,至0 加速度取极小值。本文从动力学的角度详细考察了这一过程中摆球的非线性运,得出了在运动过程中.,t θθθ --的关系。

混沌原理与应用

课程论文课程系统科学概论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二O一五年月日

混沌理论与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混沌理论的产生与背景。接着由混沌理论的产生引出了理解混沌系统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概念,并就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然后本文对混沌系统的几个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而且详细解释了每个具体特征含义。在结尾部分本文简要叙述了混沌理论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混沌理论;混沌系统;基本特征;应用 1混沌理论的产生与背景 混沌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在世界的几个较为发达的古代文明中基本上都用自己的方式对混沌进行过描述,混沌基本就等同于未知。同时这些文明有一个对混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宇宙起源于混沌[1],这种观点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的理论不谋而合。虽然古人的这些观点大部分是基于自己的想象而且其含义也局限于哲学方面,但是可以说这是人类早期对混沌状态的一种探索。 在此后的上千年中,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们探索了无数未知的领域。以至于在混沌理论之前,没有人怀疑过精确预测的能力是可以实现的,一般认为只要收集够足够的信息就可以实现。十八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甚至宣称,如果已知宇宙中每一个粒子的位置与速度,他就能预测宇宙在整个未来的状态。然而混沌现象的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假设。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使得系统在其运动轨迹上几乎处处不稳定,初始条件的极小误差都会随着系统的演化而呈现指数形式的增长,迅速达到系统所在空间的大小,使得预测能力完全消失[2]。例如,著名的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3],可以说对天气的精准预测一直是人类未曾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科学家们又用到了混沌这个词,看似又回到了起点,实际上今天的混沌理论与过去的说法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1903年,美国数学家J.H.Poincare在《科学与方法》一书中提到Poincare猜想,他把动力系统和拓扑学两大领域结合起来指出了混沌存在的可能性[4]。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提出混沌理论(Chaos),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论解释了决定系统可能产生随机结果[5]。混沌也被认为是继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后,20世纪物理学界第三次重大革命,混沌也一样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教规。从此,混沌系统理论开始飞速发展,气象学、生理学、经济学中都发现了一种关于混沌的有序性。混沌理论正式诞生。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