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合集下载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在网络上,信息瞬间传播,其中就包括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或词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或词语在一定时间内风靡网络,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都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源于生活,即网络上的流行语有时是别处已经存在的口头语,社群中的成员传递、使用并发展其具体含义,丰富其语言体系,并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二是来源于网络文化元素,即网络语言本身的特点,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常常来源于网络署名、表情符号、谐音反转等多种文化元素;三是源于娱乐性,即大量的综艺、短视频、网络神乎其神的动态图以及音乐等可以通过创意翻译、二次剪辑形成一些趣味横生的短语或口号,从而成为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通常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一是语言的新鲜与独特性,即网络流行语需要具有新鲜感和独特性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持久的表达需求,因此网络流行语通常会脱离传统语言规范,打破传统的语法、修辞和词汇选择定式;二是适应社交网络的特性,即网络流行语通常需要符合社交网络的短小精干、简洁明了、易于表达和记忆的特点,具有容易传播、传递和产生共鸣的优势;三是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和价值素养,即流行语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与某些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时事政治背景、诙谐幽默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不仅能够产生表情意义上的共鸣,还可以刺激社交网络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有生命力消退的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通常与其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因此,一种流行语出现和消失的原因既可以是时代的变化、文化的转变、流行文化的替代,也可以是某些社交网络行为的厌倦、过度使用引起的审美疲劳等因素所致。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并且网络语言也日益流行。

汉语方言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汉语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

在网络传播中,汉语方言的特点和魅力往往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从而广泛传播着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四川话中的“脑子进水”、“脑洞大开”等方言词汇在网络上被频繁使用,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为网络语言增添了新的色彩,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语方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汇的传播上,还体现在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特点在网络上也得以传播和发展。

粤语中的“唔系呢个意思”,湖南话中的“嗯哼”,都成为了网络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这些方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通过网络的传播,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应用,从而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汉语方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为网络语言增添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使网络语言更加多元化和生动化。

汉语方言还通过网络传播对标准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地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

汉语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逐渐渗透到标准汉语中,使标准汉语更加接近于方言地区的语言表达。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受到了方言的影响。

汉语方言通过网络传播对标准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变得越来越普遍。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流行的、短暂的、易传播的、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新词、新语、新词义,其生命周期很短,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社会语言学角度可以从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变异和传播、语用理论、语境因素等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首先,从社会语言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是反映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的。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视觉或听觉刺激所引发的语言表达形式。

语言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网络流行语,可见,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文化因素紧密相关,这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生命力。

比如,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中,“沙发”就是一个具有强烈地域性和国籍色彩的网络流行语,而在其他国家可能不会产生类似的现象。

其次,从语言变异和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与其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密切相关。

因其传播速度快,形式新颖,语言使用者年龄跨度广、传播渠道多元化,这些特点也使得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非常快。

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和各种社交媒体已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渠道,而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快手也在推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流行语往往变得陈旧、缺乏新鲜感,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前沿性和时代感也是网络流行语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再次,从语用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与其使用场景和语用功能有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场景下使用的,如聊天、社群、游戏等等。

这些使用场景赋予了网络流行语不同的社会功能,如表达情感、表达群体认同、社交调侃、表达社会现象、娱乐等等。

准确把握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景和语用功能,适时提供满足语言需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为语言使用者服务。

最后,从语境因素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生命力也与其语言形式、语言结构有关。

2017年度社会流行语研究

2017年度社会流行语研究

2017年度社会流行语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各种新兴流行语、短语、
字眼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情况,以及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使用流行语、短语、字眼的目的和目的。

研究工作既集中在长期的基础研究上,也分析了流行
语在社交媒体上的持续发展情况。

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使用流行语、短语和字眼的目的主要是
为了表达情感、发送信息、凸显自己的个性和情绪,以及表达对自己或他
人的赞赏。

人们也使用流行语、短语和字眼来达到更有影响力的效果,以
及让自己更容易被记住。

另外,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上使用流行语、短语和字眼的人群有所变化,不再是仅限于年轻人,而是向着更具多样性、广泛性发展。

广义上来讲,2017年度社会流行语研究还观察了流行语、短语和字眼在不同地域
以及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例如新闻媒体、广告、营销等。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传播和变化。

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汉语方言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语音方面,汉语方言的不同发音习惯会对网络流行语的发音造成影响。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饱含气息的发音风格,使得一些网络流行语如“呵呵”、“哈哈”等表达更为夸张和逗趣。

而以上海话为代表的江南方言中,柔和舒缓的发音风格,使得一些网络流行语如“嘿嘿”、“喂喂”等更富有亲和力和幽默感。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发音习惯产生了直接影响,也为不同地区的用户提供了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词汇方面,汉语方言的差异也对网络流行语的词汇选择和创新产生了影响。

不同方言区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意义。

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运用方言词汇,借助地方特色来创造新的网络流行语。

“撩”一词在北京话中是指调情的意思,在网络上衍生出“撩妹”一词,代表调戏女生。

而在广东话中,“蠢萌”代表傻气可爱,在网络流行语中也被广泛使用。

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既满足了人们对语言创新的需求,也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在语法方面,汉语方言的语法习惯对网络流行语的句式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不同方言区域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句式的倒装、动宾谓语结构等。

这些语法特点在网络流行语中得到了充分利用,成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我就是饿了”这个句式在广东话中非常常见,“我就是抖腿”也是这个句式的衍生形式,这种倒装句式的运用给人一种直接、干净的表达感受,成为一种经典句式,被广泛使用。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汉语方言的多样性为网络流行语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也为不同地区的用户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它以其短小精悍的表达形式和极高的流行速度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交属性。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动,因为人们常常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或转发有趣、有亲和力的语言,以此来增强社交关系。

“你好骚啊”这个流行语源自于某个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不断被模仿、转发和改编。

这种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既是网络用户对于原始语言的重新演绎,又是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人们对于流行语的接受和转变速度也非常快。

一句流行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但也会很快被新的流行语取代。

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使其具有短暂的生命周期,而这也与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666”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的含义是表示对某件事的肯定或赞扬。

在流行语的世界里,它可能被新的表达方式取代,因此它的生命力是有限的。

网络流行语具有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源于用户的创造性改编,常常通过修改、嵌入和组合原始语言中的词汇、词组和句子来产生新的含义。

这种创新性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表达力和幽默感,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开放性和创造力。

“doge”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源自于一张网络迷因图片,图片中一只狗的表情非常奇特,被诠释为一种搞怪和调侃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具有文化属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紧密地与特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于当下社会、娱乐、时事等各个方面的理解和回应。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文化现象的态度和观点,也可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文化共识。

“996”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源自于中国工作文化中长时间加班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对于工作时间过长的不满和诉求。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大猪蹄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大猪蹄子”

278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大猪蹄子”啊如那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大猪蹄子”的来源、语言变体、盛行的原因等三个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流行语;“大猪蹄子”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语言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复杂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及盛行都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互联网的普及又给那些新兴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网络流行语“大猪蹄子”的来源2017年8月,由于一组“男人都是大猪蹄子”表情包,“大猪蹄子”一词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并在2018年8月,随着古装宫廷剧《延禧攻略》的热播,短时间内爆红于网络。

换言之,“大猪蹄子”一词的爆红与《延禧攻略》热播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电视剧《延禧攻略》一系列关于“大猪蹄子”的弹幕,如“大猪蹄子,本宫还没醒呢”、“皇上把皇后都忘了,这个大猪蹄子”、“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等才使得网友开始高度关注“大猪蹄子”并广泛运用于日常聊天之中。

二、网络流行语“大猪蹄子”的语言变体语言变体一直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特定时期受到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结构心理变化影响的语言变体。

R.A.赫德森(Richard Hudson)把语言变体定语为“社会分布相似的一套语项”。

意指由于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而产生的说话者语言表达系统的语言形式变化。

“大猪蹄子”的本义是专指猪脚,但是在2018年8月以来成为了女性在网络和生活这些特定语境中进行交流的一种常用词语。

换言之,“大猪蹄子”这个词产生了语言变异,而这个变异现象主要是通过旧词赋新意的方式实现的。

因此,“大猪蹄子”一词刚开始爆红于网络的时候,很多人对其也是一知半解。

如在《延禧攻略》中饰演乾隆皇帝的演员聂远发微博问为什么叫他“大猪蹄子”时,有的说“大猪蹄子是用来夸人的,形容一个男人像猪蹄一样充满胶原蛋白,很有营养”,有的说“喜欢你才这么叫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2017年汉语流行语,将能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汉语流行语的表面意义和内涵,扩大人们的用语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发展。

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全面研究了汉语流行语的实际产生源头,为充分有效的提升语言应用效果,强化总体的用语规范,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标签:社会语言学分析2017汉语流行语
引言
“freestyle”“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皮皮虾,我们走”这些语句曾一度流行于网络交际中,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是2017年的汉语流行语的重要代表。

流行语是特殊性的语言现象,现阶段很多社会语言学家都充分关注到了流行语现象。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将能更好的认识到汉语流行语的实际内涵,便于社会公众更为充分的了解汉语特征和文化表达。

一、社会语言学及流行语的研究意义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是针对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网络技术的持续更新和进步,网络社会中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日益发展,社会公众所采用的网络流行语也将会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全面分析2017年网络流行语,将能够为充分有效开展语言分析工作,将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

二、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1.时代和社会发展是流行语产生的源头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更加便捷,自然对于语言的创新使用也增加了一定的几率。

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人们表达自我的愿望也逐渐增强,当前社会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交流环境。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良好的新颖性,通常会创新一些网络用语,自行的编写一些较为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流传范围更广[1]。

“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这句流行词,主要用来表达说话者想死的心情,其在当前人们交流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应的也延伸出了较多形式的表情包。

2.网络空间是汉语流行语传播的巨大推力
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多种社交软件的良好推广,当前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网
络交流手段不断增多,微博、微信等多个方面都能够良好满足人们的用语需求。

当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较少,但是在网络上的交流和沟通逐渐增多,人们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虚拟性,将会更为自由的表达自身的内心想法,在用语方面也较为随意。

网络交流活动的增多,给汉语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奠定了重要的前提环境。

人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受到地域、语言习惯、方言表达形式以及语法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可能会采用一些比较有趣味性语言形式表达更多交流过程中的内容。

当人们发现这种语言形式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时候,将会容易在后续的交流过程中,自觉主动的采用一些较为存在偏差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吸引到更多人的注意,形成一定的网络用语流行趋势[2]。

这种语言流行趋势给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们了解到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后就可以进行相关信息的转载和分享,在持续的语言交流和沟通之中,人们在应用网络流行语方面的程度较高[3]。

3.使用者追求新奇和从众是传播扩散的心理因素
年轻群体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会容易出现一定的从众心理,从而影响到自身的用语规范情况。

从众心理的表现是一种模仿他人顺应社会发展的状态,年轻群体在日常的交流活动中,当明确一些网络用语的特定内涵,将会容易更多的采用这些用语。

当群聊过程中,学生们采用这些特定流行语之后,比如说“皮皮虾,我们走”这句话,能用于多种聊天对话情境之中,其他的学生将会感受到这些流行语的趣味性,从而积极主动的采用这些流行语,使得这些流行语迅速的得到了使用和传播[4]。

4.汉语流行语自身的特征适应当代传播的发展趋势
汉语流行语的简洁实用趣味性特点促进了汉语流行语使用和傳播
流行语具有显著的简洁实用和趣味性,这也是符合当前人们的实际用语需求。

现阶段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人们更加注重高效便捷实用,充分采用一些带有明显趣味性的汉语词语,推进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流行语的结构组成以及意思表达都符合人们的使用心理,人们的使用得到了快速的传播[5]。

以2017年汉语流行语“扎心了!老铁”为例,“扎心了!老铁”是一句网络流行语,“老铁”是东北的方言,意思是好朋友,而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可能为某件事情很让你触动,引起了你比较感动或者是悲伤的情感因素的变化,被称之为“扎心了”。

这句话走红之后,在人们的交流之间迅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当人们在具体聊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较为伤心、感动或者被说中了心理所想内容之后,将会更为积极主动的采用这样的词语进行交流,不仅达到了准确表达出了自身想法,同时能够更好的营造出较为娱乐的气氛,并且能够有效缓解一些较为尴尬的境地[6]。

三、结语
全面分析2017年汉语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原因,能够发现其主要是社会环境是汉语流行语产生的基础,而网络交流推动了汉语流行语的产生,网络社区以及媒体、人们的追捧跟风心理、汉语流行语的简洁实用趣味性特点,良好推进了
汉语流行语的发展。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2017年汉语流行语,将能够总结当年的语言流行趋势,更好的规范语言,充分提升语言的总体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旺儒.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1-43.
[2]侯芳,肖婕.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流行语“XX控”[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10-111.
[3]王银泉,张丽冰. 基于两个版本对比分析的汉语流行语英译策略探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1):37-43.
[4]鲁诗语. 基于社会语言学视点的日汉语被动构式对比研究以“非宾格假设”为中心[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8):9-12.
[5]陈柳倩.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发展现状及其影响——以2004年、2008年、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4):49-51.
[6]张明丽,宋翊宁,王丽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析流行语[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13(3):11-13.从文献上看,这些都不是权威性的文献,说服力不强。

要注意引用专业性权威杂志上的观点,如《语言文字应用》《当代修辞学》等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