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宋初的道统论研究——兼论宋初之尊孟

①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 245页。 ② [清] 赵翼撰、曹光甫校点:《陔余丛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 72页。 ③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 l页。
13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初的道统论研究
精,语焉而不详。”① 这列出了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 的道统谱系,而在 “韩 愈的 ‘道统’ 谱系上,真正居于中心位值的是孟子,其余的列祖列宗不过是配享从祀而已”②。宋初 的一些学者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谱系,虽略有差异,但核心观点大致相同。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儒家道统是一个主张推崇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它主张传承儒家先贤的文化传统,并以此为指导,更好地推进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进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家道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衍化,其中,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就是其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是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场争论源于北宋开宗立派的理学在传承儒家道统上的问题。
道统派主张依据“正统”的孔子教诲来传承儒家思想,例如正统派的代表人物颜师古就坚信要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而理学派则主张将儒家思想注重理性化的方面进一步发扬光大,例如,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颐认为,要将孔子的思想进行推广和深化。
在这场争论中,代表“正统”的颜、刘等人提出了“传统学”的观点,主张孔子、孟子的思想就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对其进行传承和弘扬。
而代表“理学”的程、朱等人则提出了“新学”的观点,认为要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以此来推动儒家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争论最终以理学被采用,颜师古、刘基等被奉为“正统派”的儒家思想不再流行。
尽管此次理学胜利,传统学的观点因为孔子、孟子的思想被承认而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经历了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之后,儒家道统的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儒家思想中的“道”的概念如“天道”、“道与德”,以及“仁爱”的重要性等方面,儒学的体系更加完备,也为今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看,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是儒家思想内部的一次重要的变革。
虽然理学派的观点胜出,但是儒家传统学派所主张的思想仍在继续发展和流传。
透过这次争论,我们可以看到,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传统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任务,而不同人的观点和推崇儒家思想的方式是多样的,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
同时也表明了,尊重传统,同时探寻理性的深入思考是儒家思想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北宋时期的儒、道学术会通论

哲 学 研 究 " ! !!!!!!!!!!!!!!!!!!!!!!!!!!!!!!!!
北宋时期,还有一些学者仍然维持道体、儒用 的会通框 架,但 往 往 对 老 子 道 家 有 体 无 用 提 出 批 评。王安石从道通有无、本末的角度,批评老子有 体无用、有本无末,他说:“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
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
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
# 六
无用,但这种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会通思路最终 年 第
也未能超越魏晋玄学中王弼主张的名教本于自然 十
的思路。
二
期
三、儒、道本体论的会通
!
北宋时期,一些学者不满足于以道家之学为 南
体、儒家之学为用的体用会通论,他们认识到儒家 京 社
之学也有其自身的本体论,因而,如何会通儒、道二 会
家的本体论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而就儒、道二家 科
# 六
他和王安石、苏轼等人以儒为本的会通儒、道思路
年 不同,他提出一个最高的道作为儒、道二教的共同 第 十 本原,他说:“ 庄周之书,载道之妙也。盖其言救性
二 命未散之初而所以觉天下之世俗也,岂非不本于道 期 ! 乎。夫道,海也;圣人,百川也。道,岁也;圣人,时
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 是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 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宋徽宗还 利用政权的力量,直接把道家、道教的经典列入学 校教学、科举考试内容之中,使之与儒学融为一体, 这种崇道、排佛、融儒的学术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北宋之后占据学术界主导地位的宋明新儒学在 学术倾向上与之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宋初的道统论研究———兼论宋初之尊孟

宋初的道统论研究———兼论宋初之尊孟赵瑞军【摘要】北宋是儒家道统论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
国内外关于北宋道统论的研究也有充份积淀。
但已往研究大多关注北宋中后期儒学勃兴阶段的道统论,对于北宋初年道统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因而,本文拟对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这一阶段的道统论,以及由其引发的尊孟情况,进行专门研究。
【关键词】宋初;道统论;孟子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6-0136-06作者简介:赵瑞军,山东海阳人,(济南250013)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博士后,潍坊学院讲师。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①宋代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及经学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宋代,作为唐宋尊孟思潮的重要内容、孟子升格运动的主线之一、并且是与唐宋古文运动密切关联的儒家道统论得以成立。
然而,宋初作为唐宋道统论发展演变的重要延承阶段,学界的关注却不够。
一是对宋初道统论的研究,只是在相关著作及期刊论文中涉及到,并没有深入、系统性的成果。
二是对宋初道统论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把文献资料较多的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对道统的论述列入考察范围,但是三先生等虽生于宋初,其学术成就主要产生于真宗与仁宗的北宋中前期,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宋初学者。
三是大多数学者仅关注宋代中后期孟子授号、封爵、升经等官方尊孟情况,对宋初由道统论而引发的官方尊孟情况,并没有充份关注。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拟对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这一阶段儒家道统论,及由其引发的官方尊孟情况,展开专门研究。
一、宋初学者对道统谱系之论述清代赵翼说:“宋人之尊孟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其说畅于(皮)日休也。
”②钱穆说:“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
”③中唐时期,韩愈为振兴儒学,排斥佛道,解决当时社会弊端,提出了道统论。
儒道之争400字作文

儒道之争400字作文
儒家与道家的辩论与抗争。
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学派论争。
由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不限于哲学,涉及政治、宗教等,因而儒道之争又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
在战国时期,与儒家相抗衡的主要是墨家,不是道家。
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春秋晚期人,曾担任周朝史官,学界多数人承认这位老子即现存《老子》一书的作者。
《老子》成书于公元前530~前497年之间,在陈国公子陈完奔齐之后,陈乞击败国、高氏之前,由陈氏家族传播到齐国,为陈氏篡齐并统治齐国的理论依据。
陈氏在依凭《老子》的同时,奉黄帝为祖先,遂有黄老之学,黄老学派即道家学派的早期形态。
早期道家为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中的首要学派。
这一学派“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论六家之要指》),富于宽容精神,能与儒家和谐相处。
孔子也曾持弟子礼向老子请教一些问题,可见孔老关系原是和谐的。
儒道之争自秦汉以后,贯穿于全部的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
宋代理学虽融合三家,但独立的儒、释、道仍存在着,儒道之争仍在延续。
中国传统的伦常礼法常由儒学支撑,中国历代的文学、艺术等等则多从道家得到营养。
现代思想史家或称赞儒学,或赞扬道家,或主张儒道互补。
不论持何种态度,都不能不承认儒道关系问题是我们在继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会遇到的首要问题。
中国文学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
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
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
"(《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
"(《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
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
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
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儒家将“学统”与“道统”两者彻底打通

儒家将“学统”与“道统”两者彻底打通《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咺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此明儒者为己之学,广学《六经》(现只遗《五经》),通达圣贤义理,明白心性之涵。
一切人文教化,一切人本思想,一切人生修养,一切生命觉醒,一切文明传承,皆自《中庸》所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来,此即“如切如磋”之义。
但这个学是道学——道统之学。
世间有政统、学统与道统三系。
1.政统政统为王道,以今语言之,即政治哲学和权力架构之学。
因政治公正与否、清明与否,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甚为重要,儒者理想是努力实现太平盛世、人间乐土,故于王道政统多有议论和评述。
但此王道政统,束于历史局限(王权政统始终为某一姓氏之大皇帝所严密掌控),儒者于此只发挥出部分正面推进之作用,并不能全尽儒者之价值和智慧。
2.儒家的学统历史地观之,儒家圣贤于中华民族不朽之贡献是在学统和道统两者。
儒家学统与别家又有不同,如西方文化是建立于感性与知性之上的文化,故其学统是纯经验知识和客观世界的学问,儒家学问与其有着本质之别。
儒家义理体系是源自于心性之发明与呈现,她的核心功能就是荡去经验世界对感官和知性的束缚,统摄感性与知性于心性之中,让天心与人心通而为一,让心性本有内涵化除和升华一切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隐曲和质碍于仁义道德之中,以此开出真正的人文世界和人本文化,彰显生命之光明(此光明非比喻用词,生命本身即无相之光明,物理世界的日月所出之有相光明只是此生命光明部分之具体化)以润泽一切,笼罩一切,化生一切,成就一切。
故正宗儒家心性之学(义理体系)代代传承所形成的学统,是道德之学统、人本之学统、生命之学统,实现人类终极关怀(解脱与圆满)之学统。
心性外显为学术,为学统;学术内化为德性人格与生命光明。
心性内涵诸属性即儒家外在学术体系之诸属性。
儒道之争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儒家与道家便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儒家主张“仁政”、“礼治”,强调道德教化;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
这两种思想体系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相互碰撞、交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儒道之争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个人感悟的角度,谈谈我对儒道之争的体会。
一、儒道之争的历史渊源儒道之争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百家争鸣。
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准则,倡导“仁政”和“礼治”。
道家创始人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这两种思想体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
二、儒道之争的核心观点1. 关于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道德教化,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道家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顺应自然,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和谐。
2. 关于政治儒家主张“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顺应自然,减少干预,让百姓自行发展。
3. 关于道德儒家强调道德规范,认为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道家则主张道德自然,认为道德并非人为制定,而是自然规律。
三、个人感悟1. 儒道之争并非对立,而是互补从历史角度看,儒道之争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互补。
儒家注重道德教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注重自然和谐,强调个人修养。
这两种思想体系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2. 儒道之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现代社会,儒道之争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道德建设。
其次,我们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儒家和道家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思想体系。
3. 儒道之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有道家的“和谐、自然、无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
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
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
"(《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
"(《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
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
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
千百年来,传承儒家
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
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
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
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首先说认同意识。
当一个儒者谈及道统之时,表明了儒者本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
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论语·子张》)这表明孔子以及整个孔门认同的是"文、武之道"。
孟子也有两句颇具代表性的话。
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孟子·梁惠王上》)"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己所认同的是圣人之道。
认同意识也即是鲜明的立场意识。
当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这表明韩愈认同的是儒者之道,他的学术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而不是佛老的立场上。
认同意识对于道统来说是最基本的,没有对于古圣先贤的思想认同,也就无从谈及道统。
儒者对于儒家道统的认同,往往是自觉与自愿的。
自觉是从理智上对于儒家学说以及价值理想的认同,自愿则是从情感上对于古圣先贤的尊敬与崇奉。
其次说正统意识。
正统意识的发生是由于儒家内部多个学派或学术分支并立的情况下,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往往把自己或自己一派视为儒家正统,而把儒学内部的异己、特别是学术观点与自己有较大分歧者视为异端或非正统。
如牟宗三先生说:"大体以《论》《孟》《中庸》《易传》为主者是宋明儒之大宗,而亦较合先秦儒家之本质。
伊川、朱子之以《大学》为主则是宋明儒之旁枝,对先秦儒家之本质言则为歧出。
"牟先生以宋明理学中程朱一派为旁枝,而以陆王一派为正统,当然也不免有以继正统而自居的意思。
正统意识也即是道统正统意识。
但儒家内部的正统之争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牟先生所说,宋明儒学"他们对于孔子生命智慧前后相呼应之传承有一确定之认识,并确定出传承之正宗,为定出儒家之本质。
"儒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儒学思想的生长点也不是单一来源,后世儒者的思想倾向与背景也不一,因而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儒者基于自己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在标榜自己为正统时,所捍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正统地位,而更为重要的是捍卫自己所理解的儒家的本质。
所以正统意识中还包含着强烈的卫道意识。
再次说弘道意识。
以继道统而自命的儒家学者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认为自己是道统的继承者,传续道统和弘扬道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学术使命。
如孔子言:"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孔子此处所说之文,朱子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
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
'兹',此也,孔子自谓。
"(《论语集注·子罕》)孔子以继文王之道而自命。
至孟子则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既然把自己视为道统的传承者和担当者,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将儒者之道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然后还要传接下去。
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去圣继绝学"。
道统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以上三者。
自孔孟始,儒家思想中便有了一些道统的因素。
关于后世儒家列为道统之传道谱系表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大都以崇敬和赞扬的语言提到。
可以说,道统因素在儒家思想中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
但为什么又以韩愈为道统说的正式提出者呢?我想主要是在于韩愈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传授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矣。
"(《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而这个具体的道统谱系把道统所包含的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和弘道意识也具体地表达出来。
认同意识、弘道意识自不必说,就正统意识而言,韩愈道统说中也有之。
韩愈说:"孔子之道,大而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正而皆得性之所尽。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益分"(《送王秀才序》,《韩昌黎全集》卷二十),孔氏之后,儒分为八,究竟哪一派得孔子正传呢?韩愈以为:"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
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同上)这表明了韩愈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即儒家创始人的思想当以孟子的发挥和解释为标准,"……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同上)。
另一方面,韩愈虽未明确把自己列入道统,但其谓圣人之道"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
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
"(《与孟尚书书》,《韩昌黎全集》卷十八)不仅有继任道统的意思,而且还有学为正宗的味道。
对于这
一点,韩愈的学生李翱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
戎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尝辨之,孔道益明。
"(《祭吏部韩侍郎文》,《李文公集》卷六)"兄"便是指韩愈而言。
李翱将韩愈与孟子并提,确认其归属孟子之学的正统在位。
再如唐末的皮日休评价韩愈说:"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
其言虽行,其道不胜。
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
"(《原化》,《皮子文薮》卷三)这也同样是承认韩愈的儒学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