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毒素的提取

合集下载

生物毒素的检测与鉴定

生物毒素的检测与鉴定

生物毒素的检测与鉴定生物毒素是指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生物合成的能够引起中毒或损伤人体细胞的化合物。

经常接触或食用生物毒素的人,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及早发现和鉴定生物毒素对于保障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生物毒素的检测和鉴定技术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主要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技术,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各种类型的生物毒素。

此外,对于某些毒素,如藻毒素等,还需要对食品、水源等进行采样和处理,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就从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的常用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常用的检测和鉴定方法1. 免疫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是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专门的抗体分子与目标毒素结合,从而进行检测和鉴定。

免疫学检测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检测时间短、成本低,对于一些特定的生物毒素,如肉毒、百日咳和梭菌毒素等,免疫学检测法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2. PCR 检测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 DNA 引物将目标序列扩增,并利用电泳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

PCR 检测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各种类型的生物毒素,如水生环境中的藻毒素、肠道细菌的毒素等。

3. 质谱检测法质谱检测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质谱仪对样品分子进行高精度的分析。

质谱检测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和识别分子结构,对于那些无法用传统技术检测的生物毒素,如病毒和寄生虫等,质谱检测法具有极高的检测准确性。

二、应用领域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水、环境、医疗、生物工程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介绍。

1. 食品安全检测食品中的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大,因此,食品安全检测一直是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的重点领域。

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食物中的各类毒素,为食品加工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

7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7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一)海洋生物毒素 1、毒素种类
河豚毒素(TTX) 存在于河豚科鱼类的卵巢和肝脏中。 河豚毒素(TTX):存在于河豚科鱼类的卵巢和肝脏中。
其他动物中也可分离到。64年确定结构,72年人工合成。 其他动物中也可分离到。64年确定结构,72年人工合成。发 年确定结构 年人工合成 酵工程生产TTX TTX。 酵工程生产TTX。 产生菌:单细胞海洋细菌产生, 假单胞菌、 产生菌:单细胞海洋细菌产生,如假单胞菌、弧菌和别单胞 这可能是与在海洋环境中发生质粒转移。 菌,这可能是与在海洋环境中发生质粒转移。 毒理;阻断神经细胞膜的钠通道。 毒理;阻断神经细胞膜的钠通道。 应用:治疗气喘病、神经紊乱、可放松肌肉, 应用:治疗气喘病、神经紊乱、可放松肌肉,缓或减轻各种 疼痛。 疼痛。
(二)抗肿瘤活性物质
50年代初,Bergmann等人从海绵中分离到抗癌先导化合 50年代初,Bergmann等人从海绵中分离到抗癌先导化合 年代初 ——尿嘧啶阿拉伯糖苷 其人工合成类似物——胞嘧 尿嘧啶阿拉伯糖苷, 物——尿嘧啶阿拉伯糖苷,其人工合成类似物——胞嘧 啶阿拉伯糖苷成功被运用到抗白血病等肿瘤药物。 啶阿拉伯糖苷成功被运用到抗白血病等肿瘤药物。 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NCI)报告,海洋动物提取物中, 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NCI)报告,海洋动物提取物中, 10%有抗 338淋巴细胞 白血病或KB细胞的活性, 有抗P 淋巴细胞, KB细胞的活性 有10%有抗P-338淋巴细胞,白血病或KB细胞的活性, 3.5%的海洋植物提取物中有抗肿瘤或细胞毒性 的海洋植物提取物中有抗肿瘤或细胞毒性。 3.5%的海洋植物提取物中有抗肿瘤或细胞毒性。有活性 且毒性不大,临床应用是少数。不仅要直接提取药物, 且毒性不大,临床应用是少数。不仅要直接提取药物, 而且要利用其先导化合物,以便人工合成新的抗肿瘤药 而且要利用其先导化合物, 物。

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和分离

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和分离
T ers l h we a p i l o dto o r a igt ec l wal o la yul a o i a 0 o p we o 5m iue t h e ut s o dt t tma n i n f rbe kn h el l fag eb t s n cw s4 0W f o rfr1 n tsa s h o c i s r
洋卡盾藻藻细胞的超声波破碎最适条件为功率 4 0W,4C 0 "下处理 1 i; 5mn通过显微镜观察,证实提取的毒素对血红细胞 膜具破坏作用; 海洋卡盾藻合成的溶血毒素至少含有 4种组分,其中 1 种可能为为脂类 ,3种为糖脂类。该研究成果有助
于我 国今 后进 一 步开 展鱼 毒性赤 潮生 物毒 素 的研 究。 关键 词:海 洋卡 盾藻 :溶 血毒 素 ;毒 素提 取物 中图分 类号 :04 . 6 99 0 2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10 —832 0 ) -5 — 088 7(0 80 4 70 6 6
t is rdcdb m r ahs ensget e e jr ast e at s o e be e s isT e xr t no o n oue yC.ai a e gs dt b o uav c r frh sr dfhkl. h t c o f x p n b u e o t ma c h i f o t o v i l e ai hm l it isr C at eam r a o g ogsa (MH w s vsgt brt i n i n. e am l i e o c o n o ht nl ai n n ri C K) a et a d l o o ac d i sT e oy c t y x f m o l nH K t n n i i e i a a r lo t n o h h t

热带生物资源中毒素提取

热带生物资源中毒素提取

热带生物资源中毒素提取的研究进展摘要:生物毒素是一类具有重要的生物源化学物质,具有广泛的民用价值和军事意义。

因为热带的特殊气候特征,热带地区的生物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其中生物毒素资源也很丰富。

本文简要综述了各类生物毒素的结构性质以及提取、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字:热带生物,毒素,提取技术1.引言生物毒素(biological toxins)是生物机体分泌代谢或半生物合成产生的、不可自复制的有毒化学物质,包括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等产生的对其它生物物种有毒害作用的各种化学物质。

生物毒素的研究具有广泛的民用价值和军事意义。

由于生物毒素毒性较高,可发展成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武器,对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作为治疗药物、抗癌导向药物和预防疫苗,生物毒素及其作用机理、效力等的研究尚在积极的探索之中[1]。

生物毒素以其毒性强,结构新颖,药理作用特殊,易合成等特点成为药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有力工具和新药开发的新来源。

目前,生物毒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药物的热点,但国际上开展生物技术研究的历史并不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不断增加以及陆生资源的日益匮乏等原因,各国都将目光投向了尚远未获得有效开发的热带生物资源。

我国在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起步虽较晚,但相对来说,差距并不很大。

因此,应当抓住当前大好的发展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我国的热带生物资源,以使我国在热带生物高技术领域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多数热带生物毒素均有较强的神经毒性,且可作用于各种离子通道,对神经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可成为药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和新药开发的新来源。

同时,由于人类的很多神经性疾病均与离子通道有关,因此生物毒素还将有可能广泛适用于镇痛、抗癫痫及其他神经性疾病的治疗,因而它有望成为新型的药物。

本文简单介绍几种热带生物毒素的结构性质以及提取方法。

2. 热带生物毒素的提取方法2.1蓖麻毒素的提取蓖麻毒素(Ricin)系指蓖麻毒蛋白、蓖麻碱、蓖麻变应原和血球凝集素四种毒性物质,其中蓖麻毒蛋白的毒性最大。

海洋生物毒素分类

海洋生物毒素分类

海洋生物毒素分类
海洋生物毒素可以根据其来源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1. 动物毒素:
- 鱼毒素:例如鲀毒素、鲨鱼毒素等,引起中毒的主要来源
是食用了受污染的鱼类。

- 蠕虫毒素:例如海蛇毒素、某些蠕虫体内的毒素等。

2. 植物毒素:
- 海藻毒素:例如红潮毒素、致命贝毒素等,主要来源于海
洋中的有毒藻类。

- 海绵毒素:例如海绵体内的毒素,主要存在于某些海绵物
种中。

3. 微生物毒素:
- 红潮毒素:一类由赤潮藻类(如赤潮藻、蓝藻等)产生的
毒素。

- 螺旋体毒素:由螺旋体细菌产生的毒素,例如螺旋体中毒素、螺旋体硫代甘氨酸等。

- 其他微生物毒素:例如某些海细菌产生的毒素。

4. 其他类型:
- 海洋毒液:例如海蛇的毒液、海蓝蝌蚪的毒液等。

这些毒
液通常是由具有毒腺的海洋动物分泌出来的,用于防御和捕食。

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及其毒理学研究

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及其毒理学研究

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及其毒理学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不断升高,引起了广泛关注。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微囊藻生产的神经毒素,可以对水生生物、家畜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对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研究和控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

一、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纯化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目前,常用的微囊藻毒素分离和纯化方法包括柱层析、浓缩、高效液相色谱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微囊藻毒素种类和含量。

柱层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可根据某些特定的化学性质对微囊藻毒素进行分离。

例如,正相柱层析适用于小分子微囊藻毒素的分离,而反相柱层析适用于大分子微囊藻毒素的分离。

浓缩法是将微囊藻毒素浓缩到高浓度,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或其他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分离方法,常用于对微囊藻毒素进行分离和纯化。

二、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主要包括毒性和对生物学影响两个方面。

毒性研究是评估微囊藻毒素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

微囊藻毒素可通过三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口服、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入。

口服是重要的途径,因为水生生物和家畜通常通过口服摄入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方面。

长期暴露于微囊藻毒素环境中的人类和动物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中毒、癌症等疾病。

对生物学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微囊藻毒素对人类、水生生物和家畜等的影响。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和家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方面。

例如,微囊藻毒素可导致水生生物的阳病毒、GPA、贝类毒素等问题。

而对于人类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肝脏和肠胃方面。

三、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控制为了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海洋产藻微囊藻毒素的污染。

目前,主要控制措施包括早期发现和预警、水质治理、养殖管理以及饮用水和食品的安全控制等。

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百科名片海洋生物毒素的化学结构类型十分特殊,且各类毒素的化学结构差异极大,其中河豚毒素是近年来研究进展中最突出一种海洋毒素。

它是一种化学结构独特、毒性强烈并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一种天然毒素。

河豚毒素是一种能麻痹神经的剧毒,通常只需氰化钾五百分之一就可置人于死地的剧毒,中毒的人会因神经麻痹而窒息而死,其中,毒素直接进入血液中毒死亡速度最快。

目录编辑本段河豚的种类很多。

体长的河豚毒性相对高些,其组织器官的毒性强弱也有差异。

河豚毒素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顺序为:卵巢、肝脏、脾脏、血筋、鳃、皮、精巢。

冬春季节是河豚的产卵季节。

此时,河豚的河豚肉味最鲜美,但是毒素也最高。

随着科学的进步,令人恐惧的河豚毒素已步入了药学殿堂,并且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河豚毒素在医疗上可以用于治疗癌症。

河豚可以用于镇痛。

对癌症疼痛、外科手术后的疼痛、内科胃溃疡引起的疼痛,河豚毒素制剂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使用河豚素的好处是用量极少(只需3微克),止痛时间长,又没有成瘾性。

特别是穴位注射,作用快、效果明显,可以作为成瘾性镇痛药吗啡和杜冷丁的良好替代品。

河豚毒素还可以止喘、镇痉、止痒。

河豚毒素可以治疗哮喘、百日咳。

对治疗胃肠道痉挛和破伤风痉挛有特效。

河豚毒素对细菌有强烈杀伤作用。

从河豚精巢提取的毒素,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可以防治流感。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河豚毒素结晶每克已经高达17万美元。

现在,河豚毒素已经可以人工合成了。

最近,加拿大科学家却利用河豚毒素研制出一种能止痛的新型药物。

这种新型特效止痛药能够有效地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

目前这个课题已经做完一期和二期的临床实验。

在临床实验中医生每天给病人注射两次这种药剂,一次几微克,连续注射4天。

当用药进入第3天后,患者的疼痛开始减轻。

结果,有将近70%的病人的病痛得到缓解。

研究人员还发现,最后一次注射停止后,止痛效果仍可延续。

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

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

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贝类毒素是一种常见的海洋毒素,源自海洋中的藻类和珊瑚虫等生物体,常常会对人类和动物体系造成危害。

因此,对于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应用研究,不仅在生态环境、海洋食品安全以及养殖业方面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还在生物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是海洋毒素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此类毒素目前已发现的种类和杂质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难以采用一般的化学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为了得到高纯度和高活性的毒素样品,需要采用多种结构与物性不同的方法,如超滤、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凝胶渗透、高效液相色谱以及等电聚焦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最常用的分离提取方法,其优点是可分离并快速确定一些低浓度的毒素成分。

二、贝类毒素的应用研究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不仅在海洋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养殖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在生物医学和科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1. 生态环境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估和管理。

通过对自然海水中的毒素含量进行监测,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缓或避免毒素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2. 食品安全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贝类致命中毒症的研究和控制。

通过对贝类中毒素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和安全指标的制定,减少贝类毒素对海产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提高海产品的安全性。

3. 养殖业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养殖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贝类毒素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对贝类毒素污染程度进行监测和预警,预测产生毒素的状况,减少毒素污染对养殖业的影响和损失,保障贝类养殖业的安全和发展。

4. 生物医学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其对神经、肝脏、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影响机制和治疗。

通过对毒素的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治疗工具,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用机理
•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是一类阻 断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的 海洋生物毒素。该毒素对人体毒性极强,且无特效解救药 物,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我国近海多种可食用贝类中均 含有麻痹性贝毒,福建省东山县广东省大亚湾及台湾省近 年都发生因食用染毒贝类而引起多人中毒死亡事件!
c、细胞毒性检测法
根据离子通道类毒素可以专一性地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 道的特点建立起来的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敏感的检 测毒素。它是利用毒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来检测毒素存在与 否以及毒性大小的一种技术,可以直接体现所测样品的毒性 状况。 麻痹性贝毒(PSP)可以作用于Na+通道的1位点,阻断 Na+内流,当在培养的细胞中加入Na+通道活化剂,细胞会由 于Na+内流过多而造成肿胀,甚至死亡,但如果同时加入具 Na+通道阻断作用的毒素PSP, Na+内流会因拮抗作用而受到 限制,使得细胞成活,由此可以确定毒素的存在,并根据细 胞的成活率对毒素进行定量分析。
讨论
上述提取的1,2,3,4号提取液经薄层层析后在层析板上均 可见四个黄褐色斑点,这与文献报道的河豚鱼体内含有河豚 毒素、河豚酸、卵巢毒素和肝脏毒素相吻合,且各自的Rf值 相近,其中一个斑点特别明显,推测可能为河豚毒素。从扫 描结果分析对比平行斑点的直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号提取 展开的四个斑点直径均比2,3,4号的斑点直径大,尤其是河豚 毒素的斑点直径更为明显。也就是说,1号乙酸提取的河豚 毒素含量高于其他三种,这与小白鼠中毒实验得出的结论一 致。
瑞士卡玛TLC scamner-3 全自动薄层层析仪
薄层层析结果与讨论
• 结果: • 肉眼观察1,2,3,4号提取液经薄层层析后在层析板上分别呈 现四个黄褐色斑点,这些斑点直径不等,但展距(Rr值)相 近,差别可能是溶剂的极性不同引起的。经复日成像系统 扫描后这四个斑点清晰可见:1号所得的主斑点的直径相对 较大。
讨论
• 本实验中采用的两组小鼠实验因为注射的样品量不同,直 接导致了小鼠的不同行为症状,注射0.8 ml样品液的小鼠 大量出汗、打颤、但没有死亡,2天后恢复正常。通过对 注射lmL样品液的小白鼠中毒实验死亡症状的观察,验证 了甲醇、乙醇、乙酸、水这四种溶剂均能提取出河豚毒素, 但死亡时间不一致可证明其提取的毒量的差异,因均取材 于同一河豚鱼故可抵消毒素的不同和毒力强弱这些因素带 来的影响,所以小白鼠从注射到死亡的时间越长,说明其 含毒量越低。即2,3,4号的含毒量较1号乙酸提取的河豚毒 素含量低。从此实验可初步得出河豚毒素经乙酸提取的效 果要好于甲醇、乙醇、水三种溶剂。
b、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 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等。高效液 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 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 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 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 析。
④TTX的鉴定与检测
• a、小白鼠生物检测法 • 选择体重为25士2g左右的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腹 腔注射0.8 m1,1.0 ml上述提取液,观察小鼠症状。
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结果与讨论
• 结果 • 小白鼠经腹腔注射四种溶剂提取的河豚内脏提取液后,均 呈现中毒症状,观察症状如下:注射0.8 ml样品液的小鼠最 初表现平静,过30 min左右开始浑身打颤,最后身体上的 毛都湿了。但经过5-6 h后,又恢复平静。随着时间的延 长,小鼠也恢复正常,大约一天的时间,小鼠完全恢复正 常。而注射1 ml样品液的小鼠最初也是表现为平静,继而 出现不安,突然旋转,大呼吸,最后突然跳起,翻身,四 肢痉挛,腹部朝上死亡。该死亡症状与文献报道的河豚毒 素中毒死亡症状一致。小白鼠的死亡时间却不一致,2,3,4 号提取液致死时间几乎相同,且时间较长为6-8 h,而1号 提取液对小白鼠的致死时间相对较短为4一5 h。
3、提取、分离和检测技术
• ①材料:棕斑腹刺豚。 • ② TTX的提取 • 取河豚鱼的内脏捣碎后,分为四份,分别加入5倍量的甲 醇、乙醇、乙酸、水,然后将装有四种不同溶剂的提取瓶 置于60℃恒温水浴锅中8h,使TTX充分溶解于溶剂中。
③分离
• 取出三角瓶,3500 rpm离心10min,分别收集上清液和固 体物,将固体物再重复以上步骤2次,合并上清液。若脂 肪过多可用乙醚进行脱脂处理。将上述粗提液减压蒸馏。 得到的少量液体按照溶剂的不同编号为1号(乙酸提取),2号 (甲醇提取),3号(乙醇提取),4号(水提取)处于冰箱中备用。
• 参考文献:
杨春,苏秀榕,李太武等.低毒河豚鱼毒素的提取和检测[J].天然产物研究与 开发 ,2003-10-30 岳亚军; 张律; 游杰等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 肉和肝脏中河鲀毒素[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03-30 扇贝中麻痹性毒素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林华娟“,秦小明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J],海洋 环境科学,2016-04-20 江涛,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技术研究[J],暨南大 学,2006-05-01 姚建华,贝类毒素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J], 上海海 洋大学,2010-06-06 刘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多种贝类毒素研究[J],辽宁大 学,2013-05-01
③分离
•将混合物移至量筒中并稀释至200mL。将混合物倒回烧杯, 搅拌至均质状,使其沉降至上清液呈半透明状。利用超速离 心机,将混合物或上清液以3 000r/min离心5min。或者用滤 纸过滤。
④鉴定方法
a、小白鼠生物检测法 PSP的小鼠生物法检测程序已由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 (AOAC)标准化(AOAC,1990),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 虽然小鼠生物法操作简单、能反应样品总的毒性,但也有很 多不足的地方,如只能检测毒性大小,而无法确定毒素的种 类和含量;小鼠的不同品系、批次、大小对毒素的测定的灵敏 度有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可重复性、可比性差。
海洋生物毒素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以麻痹性贝毒、河豚毒素为例
一、麻痹性贝毒
1、来源 有害赤潮特别是有毒赤潮对人类生命健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 威胁日益严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毒赤潮藻类可产 生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可通过食物链在贝类或鱼类等生物体 内累积放大,当人们误食这些染毒的海产品时,就会发生中 毒死亡,因此,这些毒素又常被称为贝毒素或鱼毒素。
4、提取、分离和检测技术
①样品采集
扇贝采集,样品采集后现场用水冲净外壳,并用不锈钢刀打 开,将贝肉、性腺和消化腺分离,用纱布吸除多余水分,然 后冰块保存运至实验室,- 20 度贮存。
②提取
• 贝类PSP的提取方法主要采用AOAC法,该方法简单描述 为: • a、在称重的烧杯中称取100g均质的样品,加0. lmol/L HCl 溶液100mL充分搅拌,检查pH (pH应为2. 0-4. 0,以3最佳)。 需要时,可逐滴加入5mol/L HCl溶液或0. lmol/L NaOH溶液 调整pH,加碱时速度要慢,同时需不断搅拌,防止局部碱 化破坏毒素。 • b、将混合物加热,并徐徐煮沸5min,冷却至室温,调节 pH至 2. 0-4. 0(勿>4. 5)。
3、物理化学性质
a、通常情况下,PSP毒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在碱性水 溶液中容易发生分解; b、在强酸性水溶液中,部分毒素容易发生转化,例如N一 磺酞氨甲酞基类毒素在加热、强酸性条件下会脱掉磺酞基, 生成相应的胺基甲酸醋类毒素。 c、在pH为2-4,尤其pH=3时毒素最为稳定,在一18℃以下 能够较长时间保存; d、麻痹性贝毒本身紫外吸收很弱,且不能产生荧光,但其 在碱性条件下氧化再酸化能生成荧光物质,这种性质成为 PSP荧光检测的主要依据。
b、薄层层析法
• 硅胶板的制作:称取硅胶H 50g于研钵中,加入25 ml 0.5%的CMC,在研钵中研磨混匀至糊状无颗粒将其倒在 层析板上,平铺均匀,(这样可铺三块长17 cm、宽12 cm 的层析板)于110℃活化半小时后取出备用。 • 点样:20川样品液点于活化好的硅胶板上,点样点距离板 底1.5 cm,点样斑点直径控制在2~左右,样品间距约1.5 cmo • 展层:首先将展开剂置于层析缸中5 min预平衡,再将点好 样的层析板放人层析缸中室温展开(展开剂为正丁醇:醋酸: 水=2:1:1),待展开剂前沿走至距板顶1. 0 cm时取出,自 然晾干。 • 显色:用喉头喷雾器将3 mol /1 KOH溶液均匀喷至层析板 上,吹风机吹干,于160℃下烘15一20min,取出10 min 后立即扫描。
感谢您的聆听!!!
2、河豚毒素简介
• 70年代成功的从河豚鱼体内有毒部位(卵巢、精巢、肝脏、 脾、胃、肠等)分离提纯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 TTX是一种结构为笼形原酸脂类的非蛋白神经毒素,其分 子式为C11H17O8N3,分子量为319。 • 河豚毒素呈白色结晶状,无臭,易潮解,在镇痛、降压、 抗心率失常、局麻、戒毒、抑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医疗作用,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医疗价值。由于河 豚毒素能特异性阻断钠离子通道,在生理研究上,已成为 机制研究的工具药,为神经细胞膜研究必不可少的标准药 物.
针对PSP的仪器检测方法还有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毛细 管电泳法,流动注射法等,但都因灵敏度低或毒素组分分离 度差等原因而未能得到广泛使用。
二、河豚毒素
1、河豚简介 河豚鱼(Balloonfish ),属硬骨鱼纲、鱿形目。世界上有200 多种,可引起中毒的有9种。河豚主要分布在渤海、东海、 黄海及江河下游,为近海与河川底层肉食性海产有毒鱼类。 河豚鱼肉质细嫩、鲜美,曾有“拼死吃河豚”之说,吃河豚 中毒死亡者,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就是食用河豚经验比较丰 富的日本人,据说每年中毒死亡者也有几百人之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