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油膜到底有多重要

合集下载

含油轴承的润滑原理和应用

含油轴承的润滑原理和应用

含油轴承的润滑原理和应用润滑原理含油轴承是一种常用的轴承类型,它通过在轴承内置润滑油来实现轴承的润滑。

润滑油在轴承工作过程中的流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减少轴承与摩擦面之间的接触,减少摩擦和磨损。

压力效应含油轴承的润滑原理基于压力效应。

当轴承开始转动时,由于轴承内润滑油的存在以及旋转的作用力,润滑油会形成一个润滑油膜,从而将轴承与摩擦面隔离开来。

润滑油膜形成润滑油膜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润滑油的供应、润滑油的压力传递以及润滑油的流动。

首先,润滑油会通过润滑系统供应到轴承内部。

然后,在轴承开始旋转时,润滑油在轴承内部受到压力传递,从而形成了润滑油膜。

最后,润滑油会在轴承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流动,从而保持润滑油膜的稳定性。

润滑效果含油轴承的润滑效果主要体现在降低摩擦、减少磨损和提高轴承寿命等方面。

由于润滑油膜的存在,轴承与摩擦面之间的直接接触被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

同时,润滑油的润滑作用还可以减少轴承的磨损,并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应用含油轴承的润滑原理和应用在各种机械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发动机:含油轴承广泛应用于发动机的曲轴箱、凸轮轴和连杆轴等部位,通过润滑油膜的形成,实现对发动机的润滑和降低摩擦。

•工业设备:含油轴承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设备中,例如风力发电机组、泵、压缩机等。

它们通过合理的润滑系统和含油轴承,实现设备的高效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汽车:含油轴承在汽车行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们被应用于汽车的各种部位,例如轮毂轴承、传动轴承和发动机轴承等。

通过润滑油膜的形成和运动轴承的合理设计,实现对汽车的高效运行和安全驾驶。

总结含油轴承的润滑原理和应用是现代机械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通过润滑油的作用,实现对轴承的润滑和降低摩擦,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和延长使用寿命。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含油轴承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发动机、工业设备和汽车等。

因此,深入了解含油轴承的润滑原理和应用对于改善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油膜厚度和粘度的关系

油膜厚度和粘度的关系

油膜厚度和粘度的关系引言:油膜厚度和粘度是润滑油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探讨油膜厚度和粘度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润滑油的选择和使用。

一、理论基础1. 油膜厚度:油膜厚度是指润滑油在机械设备表面形成的一层薄膜,用来减少摩擦和磨损。

油膜厚度的大小与润滑油的粘度密切相关。

2. 粘度:粘度是润滑油流动阻力的度量。

粘度越高,润滑油流动越困难,形成的油膜厚度也相应增加。

二、实验结果为了验证油膜厚度和粘度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不同粘度的润滑油,通过润滑试验机测量了油膜厚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润滑油粘度的增加,油膜厚度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是由于粘度较高的润滑油在表面形成的油膜更加厚实,可以更好地隔离金属表面,减少摩擦和磨损。

三、影响因素除了粘度,油膜厚度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载荷、速度和温度等。

1. 载荷:当载荷增加时,润滑油在金属表面的压力也会增加,从而使油膜厚度变薄。

2. 速度:速度越高,润滑油流动越快,形成的油膜厚度也会减小。

3.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润滑油的粘度,进而影响油膜厚度。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润滑油的粘度降低,油膜厚度也会减小。

四、应用建议根据油膜厚度和粘度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应用建议:1. 对于高速运转的机械设备,应选择粘度较高的润滑油,以确保形成足够厚实的油膜,减少摩擦和磨损。

2. 在高温环境下,应选择具有较低粘度的润滑油,以避免油膜厚度过大导致润滑不良。

3. 在不同工况下,要根据载荷和速度的变化调整润滑油的粘度,以维持适当的油膜厚度。

结论:油膜厚度和粘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润滑油的粘度决定了油膜的厚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条件选择合适的润滑油,以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延长。

参考文献:[1] 胡金梅. 液体流动与传热[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2] 张亚平. 液体力学与传热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3] 赵金晖, 陈磊. 润滑膜厚度与润滑油粘度的关系[J]. 润滑与密封,2018,43(6): 1-4.。

油膜润滑原理

油膜润滑原理

油膜润滑原理油膜润滑原理,是指在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中,通过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润滑油膜,以减小摩擦阻力,降低磨损和热量,从而达到减少能量损失和延长设备寿命的目的。

这一原理在各种机械设备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发动机、液压系统、轴承等。

油膜润滑原理的基本过程是润滑油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密封的油膜,使摩擦表面之间形成油膜间隙。

当两个表面相对运动时,润滑油膜能够承受摩擦力,并将其转化为液体的黏滞阻尼力。

这样,摩擦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摩擦阻力减小,从而减少磨损和能量损失。

在油膜润滑过程中,润滑油的选择至关重要。

润滑油需要具有一定的黏度和润滑性能,以确保形成稳定的油膜,并能够抵抗极端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破坏。

此外,润滑油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腐蚀性能,以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油膜润滑的原理是基于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当润滑油在摩擦表面形成油膜时,润滑油的黏滞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而形成了一个黏滞阻尼层。

这个黏滞阻尼层能够吸收和分散摩擦表面之间的能量,减少了摩擦的热量和磨损。

油膜润滑的原理还涉及到摩擦表面的形状和表面质量。

在摩擦表面粗糙的情况下,润滑油能够填充表面间隙,形成一个连续的油膜,从而减小了摩擦和磨损。

而在摩擦表面光滑的情况下,润滑油能够在摩擦过程中形成一个极薄的油膜,减小了表面的直接接触,进一步减小了摩擦阻力。

油膜润滑的原理还与润滑油的输送和循环有关。

润滑油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输送到摩擦表面,并保持一定的循环流动,以保持油膜的稳定性。

在发动机中,润滑油经过油泵的压力输送到润滑点,然后通过油道和油孔,形成一层连续的油膜。

在液压系统中,润滑油通过液压泵的压力输送到液压缸和液压阀等部件,形成油膜,减小了摩擦和磨损。

油膜润滑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润滑方式,通过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润滑油膜,减小了摩擦阻力和磨损,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各种机械设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油膜润滑的应用,它为机械设备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各种润滑状态的基本特征

各种润滑状态的基本特征

各种润滑状态的基本特征【摘要】润滑状态在机械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干摩擦状态是指在没有润滑油膜的情况下,摩擦产生的状态,表现为摩擦力大,易产生磨损。

润滑状态是指润滑油膜完全覆盖在摩擦表面,减少摩擦力和磨损。

边界润滑状态是指在摩擦接触表面上只有很薄的润滑膜,摩擦和磨损较大。

混合润滑状态是指在滑动摩擦过程中,润滑膜和摩擦表面均参与摩擦。

较大黏滞摩擦状态是指在高速、高温下,黏滞性润滑油的重要作用。

不同的润滑状态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了解并正确应用润滑状态对于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关键词】润滑状态、干摩擦、边界润滑、混合润滑、黏滞摩擦、重要性、基本特征、总结。

1. 引言1.1 润滑状态的重要性润滑状态在机械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润滑的基本作用是减少摩擦和磨损,从而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运行效率。

在机械运转的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会导致设备的部件温度升高,从而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

润滑状态的选择对于设备的寿命和性能至关重要。

干摩擦状态是指在没有任何润滑剂的条件下,摩擦表面直接接触导致的摩擦状态。

这种情况下,摩擦表面之间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容易导致磨损和热损失,从而降低设备的效率和寿命。

边界润滑状态是指在摩擦表面通过少量的润滑剂形成局部的润滑膜,减少摩擦和磨损。

这种状态下,摩擦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摩擦力和磨损也相应减小。

2. 正文2.1 干摩擦状态的基本特征干摩擦状态是指在两个表面直接接触时,没有润滑剂的情况下产生的摩擦状态。

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 高摩擦力:在干摩擦状态下,由于缺乏润滑剂的作用,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会显著增加。

这会导致摩擦表面的磨损加剧,增加动力学上的能量损耗。

2. 高温度:干摩擦状态下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摩擦表面的温度升高。

高温度会对材料的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加剧表面的磨损和疲劳。

3. 表面磨损:由于干摩擦状态下的摩擦力较大,表面会发生磨损,产生磨粒和磨损颗粒。

滚动轴承润滑剂的作用和性能

滚动轴承润滑剂的作用和性能

滚动轴承润滑剂的作用和性能1.轴承润滑剂的主要作用(1)减少相对运动金属表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在摩擦表面形成油膜,增大零件接触承载面积,减小接触应力,延长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2)润滑剂具有防锈、防腐蚀、防尘和密封性能;(3)油润滑具有散热作用,可带走轴承运转中产生的磨损颗粒或侵人的污染物;(4)具有一定的减振作用。

2.润滑油的性能质量指标(1)黏度润滑油的私度可以定性的定义为其内部层与层之间相互移动或流动的阻力,它是润滑油最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决定着轴承润滑油膜的承载能力。

(2)黏度指数黏度指数表示温度改变对润滑油黏度的影响程度。

油品的黏度指数越大,粘温特性越好,黏温特性是指a度随温度变化的性能,其值越大说明a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越小。

(3)水分水分是润滑油中水分的比例。

水分过多会使润滑油乳化变质,丧失润滑性能。

一般润滑油中水分应控制在3%以下。

除了黏度和黏度指数外,还有闪点与燃点、酸性、凝点和炭分等润滑性能质量指标。

3.润滑脂的性能质量指标(1)针入度润滑脂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稠度。

稠度采用针人度或锥人度来度量。

针入度越小说明润滑脂的稠度越大、脂的硬度越高、流动性越差。

(2)滴点润滑脂按规定的加热条件加热,其在滴点计的脂杯中滴落下第一滴油时的温度。

润滑脂的滴点确定了脂的工作温度(或耐热性),一般润滑脂的工作温度应低于滴点20℃以上。

(3)极压性能极压性能是润滑脂承受重载荷作用时在金属表面上维持完整油膜的能力。

(4)机械稳定性润滑脂在承受机械作用时抵抗稠度改变的能力称为机械稳定性。

润滑脂在机械力长期作用下,稠度将会下降,严重时会变成液体而丧失润滑脂特有的性能。

(5)氧化安定性润滑脂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抵抗氧化的能力称为氧化安定性。

润滑脂氧化后将使基础油的黏度变大、稠度变小、滴点下降.而丧失润滑作用。

轴承工作温度升高会加快润滑脂的氧化。

4.添加剂一般基础油很难满足摩擦副润滑的综合性能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油品的使用性能,必须在基础油中加人一定量对润滑剂性能改善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即添加剂,以适应各种特殊工作条件的需要。

油膜压力分布

油膜压力分布

油膜压力分布
油膜压力分布是指润滑油在机械设备的表面形成的一层薄膜,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分布情况。

它在机械设备的润滑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油膜压力分布对于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

它能够减少机械设备在运转时的摩擦和磨损,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同时,油膜压力分布还能够降低机械设备的噪音和振动,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和掌握油膜压力分布的规律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至关重要。

油膜压力分布的形成是由润滑油的黏性和机械设备的运动速度共同决定的。

一般来说,当机械设备的运动速度较低时,润滑油的黏性较大,油膜压力分布较均匀。

而当机械设备的运动速度较高时,润滑油的黏性较小,油膜压力分布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

在机械设备的润滑工作中,我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优化油膜压力分布。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润滑油,根据机械设备的运行要求和工作环境的特点,选择具有适当黏度的润滑油,以确保油膜的良好形成。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机械设备的运动速度和润滑油的供给量,来改变油膜的压力分布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机械设备的表面形状和加工工艺,来优化油膜压力分布。

油膜压力分布在机械设备的润滑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
和掌握油膜压力分布的规律,对于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选择润滑油、调整运动速度和加工工艺等措施,我们能够优化油膜压力分布,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润滑油膜的流动和现象分析

润滑油膜的流动和现象分析

润滑油膜的流动和现象分析润滑油膜是在机械运动表面上形成的一层润滑膜,能够减少摩擦、磨损和热量的产生。

它是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之一。

在润滑油膜的流动和现象分析中,我们可以探讨润滑膜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的润滑油现象。

一、润滑膜的形成过程润滑膜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启动阶段、稳定阶段和失效阶段。

在启动阶段,机械设备刚开始运转,润滑膜尚未形成。

此时,由于表面粗糙度和接触面积不均匀,接触处会出现微小的挤压和摩擦,使得摩擦表面出现微小的磨损。

随着运转时间的增加,润滑膜开始形成。

稳定阶段是润滑膜形成的关键阶段,润滑膜的厚度逐渐增加,同时摩擦减小。

此时,摩擦表面之间只有极小的直接接触,主要通过润滑油膜进行摩擦。

润滑膜的形成可以减少机械设备的磨损和摩擦热量的产生。

然而,长时间的运转和高温会导致润滑膜逐渐失效。

此时,润滑膜的厚度减小,机械设备表面出现新的摩擦接触,磨损和热量的产生增加,机械部件可能会损坏。

二、润滑膜的影响因素润滑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润滑油的性质、机械设备的运行条件以及表面粗糙度等。

首先,润滑油的性质对润滑膜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润滑油具有不同的黏度和温度特性,黏度越大的润滑油在形成润滑膜时更容易沉积在表面,形成更坚固的润滑膜。

其次,机械设备的运行条件也会影响润滑膜的形成。

比如,高速运转的机械设备需要更厚的润滑膜来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热量。

此外,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也会导致润滑膜的形成和变化。

最后,表面粗糙度是影响润滑膜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面粗糙度越大,在启动阶段,润滑膜形成的速度越慢,润滑膜的厚度越小。

因此,制造过程中要对机械零件进行表面精加工,以便形成更稳定的润滑膜。

三、润滑油的现象分析在润滑膜的流动和现象分析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常见的润滑油现象。

首先是摩擦和磨损现象。

润滑油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机械设备表面的直接接触,防止摩擦和磨损。

然而,在长时间的运转和高温下,润滑膜可能会失效,导致机械设备表面的新接触和磨损。

轴瓦油膜形成的原理

轴瓦油膜形成的原理

轴瓦油膜形成的原理轴瓦油膜形成是润滑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它能够减少机械零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从而延长机械设备的寿命。

轴瓦油膜形成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压力、黏度、摩擦、热和流动等多个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轴瓦油膜形成的原理。

轴瓦油膜形成的前提是在润滑油的作用下,油膜厚度足以支撑瓦与轴之间的载荷,因此需要确定润滑油的黏度和油膜厚度是否足够。

在润滑油中,黏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它决定了瓦与轴之间的润滑膜厚度大小。

当润滑油的黏度较大时,油膜就会比较厚,但是它也会降低润滑油的流动性。

在选择润滑油时,需要权衡黏度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轴瓦油膜形成的原理还涉及到油膜的压力分布。

当润滑油在轴瓦之间形成一个油膜时,油膜的压力分布是不均匀的。

在轴瓦中心位置,油膜压力相对较高,而在两端位置,油膜压力相对较低。

由于磨损和摩擦的存在,瓦与轴之间存在一定的接触面积,这时,由于润滑油的作用,磨损和摩擦会形成一定的热量。

这些热量会使润滑油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油膜厚度和压力分布。

为了保证轴瓦油膜的良好形成,需要控制油温的升高,通常采用冷却系统来降低润滑油的温度。

轴瓦油膜形成的原理还涉及到摩擦和磨损的影响。

在轴瓦运动过程中,由于磨损和摩擦作用,会有些微小的凸缘和凹坑出现在瓦和轴的表面上。

这些凸缘和凹坑会在实际运动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瓦与轴之间的润滑油膜。

当润滑油的黏度过高或润滑油的流量不足时,会导致瓦和轴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加剧摩擦和磨损,促使轴瓦失效。

润滑油的流动也是轴瓦油膜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润滑油在轴瓦之间形成油膜时,它的流动对于油膜的良好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润滑油的流动不够稳定或不足以支撑瓦与轴之间的载荷,就会影响轴瓦油膜的形成,引起瓦和轴之间的接触和摩擦,从而对瓦和轴的寿命产生不良影响。

轴瓦油膜的形成是润滑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在轴瓦油膜形成的过程中,润滑油的黏度、压力分布、摩擦、磨损、热和流动等多个因素都对油膜的良好形成和瓦与轴的寿命产生着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滑油油膜的作用
润滑油油膜是保护记起内部组件减少磨损的重要性能之一,而油膜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润滑油使用的基础油和添加剂,今天恒运君带你一起来看看润滑剂油膜强度的重要性及影响油膜效果的主要因素。

1、油膜的厚度
说到润滑,你会想到什么?它应该是先产生一层有厚度的膜,从而去分离两个金属表面的基础油,因为润滑油的作用就是为了避免金属间的表面接触。

所以在这种需求下,油品就必须能提供摩擦表面分离的能力,这就需要三个支撑因素——相对速度、基础油粘度和负荷量。

这三个因素也会受到温度、污染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当油膜厚度平衡了这些因素,即借助于相对速度产生粘性流体膜将两摩擦表面完全隔开,由流体膜产生的压力来平衡外载荷,就称为流体动力润滑。

在具有滚动接触(可忽略的相对滑动运动)的应用中,即使具有较大的局部压力点,也可能会影响金属表面间的油膜厚度。

其实这些压力点也起着重要作用。

基础油的压力和粘度关系允许油品粘度因较高的压力而暂时性增加,这称为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尽管油膜会很薄,但依然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油膜分离。

在实践当中,机器表面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实现完全分离,薄膜厚度就是为减少摩擦和磨损提供最好的保护。

但是如果不具有满足这些油膜厚度的条件,例如当相对流速不足、粘度不足或负载过大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其实大多数机器的设计和操作参数都允许速度不足的情况存在,比如在启动、停止或方向运动变化时。

当温度过高也会导致粘度降低,过度污染同样会使得油膜间隙中的磨粒接触。

当流体动力学或弹性流体动力学润滑的先决条件未满足时,基础油将要在所谓的边界接触条件下寻求支撑,这种支撑因素就需要寻找具有摩擦磨损控制性能的添加剂。

因此,基础油和添加剂就被调和在一起生产出符合特定需求的润滑油脂产品,从而减轻预期会产生的边界润滑,该润滑剂就具有油膜强度和边界润滑性能。

2.说说油膜的作用
油膜的强度是除了油膜厚度以外,用以减轻摩擦和控制磨损的重要因素。

如上所述,在流体动力学和弹性流体动力润滑中,粘度是影响油膜厚度的关键。

当基础油粘度不足以克服金属间表面摩擦时,就需要基础油和添加剂产生化学协同效应,形成表面保护机理。

在这些边界条件下,边界润滑也会受到机械表面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其它任何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在负载较重、温度较高或相对表面速度较低时,油膜强度也会有所提高。

3.无润滑的表面相互作用
如果你在显微镜状态下的分子水平观察机械接触表面,你将发现即使它们被加工得非常光滑,但实际依然是相对粗糙的。

这就如同宇航员从遥远的空间角度看,地球是一个完美光滑的球体,而站在地球表面的人则看到地球是充满了高高低低的山脉和山谷一样。

这是因为,当两个金属表面接触时,实际接触面积将显著低于表观接触面积。

从显微镜下的“微观山”看,这些接触表面都是凹凸的最高点,低的粗糙面接触率较低。

这些粗糙表面会因金属的相应剪切强度而出现弹性变形。

因此初始接触点首先产生弹性变形,之后更多的接触点将连接起来,实际接触面积会随着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4.磨损是怎样产生的
在金属表面润滑膜厚度不足的情况下,粗糙接触点可能会导致冷焊,这是胶着磨损的先决因素。

这些粗糙点上的粘附经历了加固硬化过程,因此,剪切点一般发生在金属未被强化的粗糙接触点以下层面。

作为金属剪切,粗糙的尖端要么被转移到另一个表面,要么被分解成一个磨粒。

粘附通常被认为是机械磨损的初始形式。

由于除了磨粒本身的磨损外还存在外部来源的磨损,导致磨粒磨损变得更具破坏性,这种形式的磨损称为三体磨损。

而两体磨损则是由于切割或刨削产生锋利的表面接触点而引起。

5.如何控制摩擦磨损
摩擦磨损控制添加剂在基础油中加入少量调配,具有促进金属表面吸附的极性。

由于相互作用的条件,这些吸附力与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与产生足够的油膜厚度条件成反比:较高的压力和较高的温度。

当机器表面与较高的压力和温度相互作用时,添加剂则通过在机器表面产生更具延展性的初始分子层来减轻金属对金属接触(磨损)的影响,这些摩擦控制层直接降低接触过程中的剪切强度,成为“牺牲品”。

初始层可以通过使润滑剂的较弱分子键与金属和金属间粗糙边界条件作用产生强键的力释放,从而减轻摩擦。

低剪切强度薄膜的形成也受基本原料的类型和机械表面冶金的影响。

温馨提示:
当润滑不良或润滑不良的机器表面滑动接触时,实际接触压力点上的物理分子相互作用是需要注意的。

在机器表面的这种分子作用下,边界条件会受到许多物理和化学原理的约束。

当添加剂化合物被选择用于油膜强度保护时,必须注意机器表面氧化、腐蚀、化学吸收和其它化学反应作用的平衡。

金属表面上的这些摩擦和磨损控制添加剂膜降低了接触点处的剪切强度。

低剪切强度膜在物理相互作用中被“牺牲”,用以保护表面不受粘着、磨粒和疲劳磨损的影响。

这些亚微米薄膜随着它们更接近金属表面而具有从液体到固体的特性。

虽然基础油是流体动力学和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用来保护机器表面的首选材料,但边界条件依然存在。

因此,为了不受边界条件的限制,应使用合适的并具有摩擦和磨损控制性能的添加剂配方来调和润滑剂,才能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保证与机械相互作用成比例的油膜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