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论文(DOC)
生物无机化学论文-血液的颜色

血液的颜色中文摘要摘要:世界是斑斓多彩的。
有七色的彩虹,绚丽的烟花,五颜六色的花卉。
如果问你血液是什么颜色?大部分人也许会脱口而出:红色。
不错,日常中的哺乳动物和我们人类的血液都是鲜红的。
但是科学家会告诉你:血液是多彩的。
那么血液都有什么颜色?它们是什么生物?血液颜色的多样化是为什么?本文将会逐一从生物学、化学层面为你解答以上问题。
关键词:血液颜色化学结构生物英文摘要Abstract:The world is colorful.There are seven colors of the rainbow, colorful fireworks, colorful flowers.If you ask what color your blood? Most people may blurt out: red.Yes, the blood of mammals and humans are bright red in our daily life.But scientists will tell you: blood is colorful.So what's the color of blood?What are they biological? Why is the diversity of the color of blood?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answered one by one from a biological, chemical levels for you.Keywords: blood color chemical structure biological目录1.引言 (3)2.自然界中的多彩血液 (3)3.决定血液颜色的因素 (3)4.常见的金属蛋白分析 (4)4.1 血红蛋白 (4)4.2 血蓝蛋白 (5)4.3 血绿蛋白 (7)4.4 蚯蚓血红蛋白 (7)4.5 血钒蛋白 (8)4.6 血锰蛋白 (8)一、引言血液是人和动物体内不和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机化学专业论文)均苯三甲酸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1、国外多孔配位聚合物部分研究工作的介绍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化合物是美国密歇根大学Yaghi教授课题组在∞年发表的一个锌的对苯二甲酸盐ZmO(BDC)3-(DMF)8(CBHsCI)[25l。
其骨架Zn40(BDC)3是由四聚的锌簇zn4(o)(C02)6与去质子的对苯二甲酸(BDc)连接而成。
每个四锌簇在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与六个BDC连接,而每个BDC连接二个锌四簇。
这样的连接方式形成了一个简单立方拓朴的三维中空骨架,见Rg.1。
每个分子式对应着八个DMF及一Fig.1OneofthecavitiesintheZ嘣o)(BDC)3,MOF-5.framework.个氯仿分子作为客体填充在孔道中。
这些客体占据的体积是化合物总体积的,即孔积率约弱%。
热重和X射线粉末衍射研究证明化合物在加热过程中客体分子可以除去并在300度内其骨架仍然保持完好。
氮气吸附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在除去客体后表现出很大的比表面积。
如果把气体吸附看成是单层的覆盖,其Langmuir表面积为2900nfg-1。
这个数值比报道过的沸石类多孔材料大了许多。
他们后来把这个化合物称为MOF-5。
随后在眩年,该课题组报道了一系列MOF-5的衍生物闭。
这些衍生物都是通过改变配体的长度或官能团得到的。
其中一个衍生身MOF-6被证实Langmuir比表面积高达2630nfg-1,而有趣的却是它对甲烷有着很强的吸附能力。
常温下0到42个大气压内的吸附实验表明它对甲烷的最大吸附量是240crn3/g。
这个数量超过沸石的吸附量以及一些其它的配合物。
如果在同样的体积下,36个大气压MOF-6所装的甲烷量是205个大气压下钢瓶所装的甲烷量的70‰除了对甲烷存储的研究,该课题组也进行了这类化合物对氢气存储的研究,其结果于03年发表IzT]。
实验结果证明MOF-5在78K下可以吸附4.5%质量分数的氢。
而MOF-8在室温10巴(1巴等于0.∞7个大气压)下可吸附2%质量分数的氢。
无机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生物无机化学一、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保已经成为人们日渐关心的话题,人们从过去那种破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盲目发展经济的高热中清醒过来,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们周围的环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们人类又如何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广义的环境指人体以外的各种因素。
可以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环境;另一方面,当环境作用于人类,服务于人类时,又直接或间接地受人类的活动的影响。
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违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恶化。
因此,人类要保护自己,就必须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
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引起的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就称为环境问题。
这不包括诸如地震等自然灾害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而主要是指由于不恰当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水土流失、森林消失、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也称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而这种影响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潜在的,但却是严重的。
潜在影响方式的典型事例很多。
例如我国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洪灾;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以及“赤潮”现象等,都直接或间接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
正是由于种种残酷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
环境保护也就相应地分成自然资源保护和防止环境污染两大.二、化学性危害与人体健康重金属、有害化合物和酸雨对生物的危害属于化学性危害。
在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中化学性危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表列出了几种重金属、有害化合物以及酸雨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
在致癌的环境因素中,有些是引起肿瘤的致癌物,如引起肝血管肉瘤的氯乙烯,引起白血病(血癌)的放射性物质,引起肝癌的黄曲霉毒素等;还有一些是致癌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以及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无机化学论文

无机化学论文摘要通过学习由海盐制试剂级氯化钠及其纯度的检验方法,加深对反应操作的认识以及理解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和气体的发生和净化等基本操作。
实验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如:目视比色法等。
实验的精制过程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剂。
关键字:氯化钠、目视比色法、调味剂。
1【正文】一、实验目的:1、学习由海盐制试剂级NaCl及其纯度检验的方法。
2、学习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和气体的发生和净化等基本操作。
3、了解用目视比色和比浊进行限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粗食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
不溶性杂质可通过过滤法除去,可溶性杂质可采用化学法除去。
产生的沉淀用过滤的方法除去,过量的NaOH和NaCO 溶液可用盐酸中和除去。
氯化钠(NaCl)3试剂由粗食盐提纯而得.一般食盐中含有泥沙等SO42-,Ca2+,Mg2+和K+等可溶性杂质.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方法纯化,而需用化学法处理,使可溶性杂质都转化成难溶物,过滤除去.此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稍过量的氯化钡与氯化钠中的SO42-反应转化为难溶的硫酸钡;再加碳酸钠与Ca2+, Mg2+及没有转变为硫酸钡的Ba2+,生成碳酸盐沉淀,过量的碳酸钠会使产品呈碱性,将沉淀过滤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CO32-,有关化学反应式如下: 在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BaCl 溶液;则 22+2- Ba+SO=BaSO? 442+ 2- Ca+ CO= CaCO? 332+ - Mg+ 2OH= Mg(OH)? ,2+ 2 ,Mg+,CO+ HO = Mg(OH)3 Mg CO?+ CO? 32,?323+ 2 2 Fe+ 3CO+ 3HO = 2 Fe (OH)?+ 3CO? 323223+-Fe+ 3OH = Fe (OH)?32+2- Ba+ CO=Ba CO? 33Ba2++SO42-==BaSO4?Ca2++CO32-==CaCO3?2Mg2++2OH-+CO32-==Mg2(OH)2CO3?CO32-+2H+==CO2?+H2O至于用沉淀剂不能除去的其它可溶性杂质,如K+,在最后的浓缩结晶过程中,绝大部分仍留在母液内,而与氯化钠晶体分开,少量多余的盐酸,在干燥氯化钠时,以氯化氢形式逸出.三、实验试剂:盐酸(2.0mol/L),氢氧化钠(2.0mol/L),碳酸钠(1.0mol/L),(NH4)2C2O4(0.50mol/L),氯化钡(1.0mol/L),粗食盐,镁试剂, PH试纸,滤纸四、实验仪器:烧杯(100ml)、量筒(100ml)、吸滤瓶、布氏漏斗、三角架、石棉网、台秤、分析天平、表面皿、水泵、滴液漏斗、蒸馏烧瓶、广口瓶、比色管、离心试管3五、实验步骤:一、氯化钠的精制1、在台称上称取10g粗食盐,放入100ml 小烧杯,加入50ml蒸馏水,加热并搅动,促其溶解。
(无机化学专业论文)纳米材料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对应构建方法及其物性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纳米材料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对应构建方法及其物性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无机化学指导教师:***20100420摘要本论文旨在探索利用晶体结构来控制性的构建一些具有特殊尺寸、特殊形貌和图案的高度规则的无机多级微纳结构材料,结合“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通过反应物和目标产物的结构分析来设计性的可控合成特定纳米材料的特定形貌,这种路线不仅对我们了解纳米材料合成提供了另外一个途径,同时也给理论分析纳米材料的形成本质原因提供了可能的理想指导。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作者通过利用了晶体结构的自范性和刻蚀机理结合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来构建分级制结构的PbSe纳米晶体。
该PbSe 分级制结构形成是碱性诱导下的刻蚀与刚性分子1,10-phen吸附保护竞争的结果。
通过大量的实验优化了反应的动力学因素,使得该结构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较高的产率和可操控性,为以后的性质研究提供了保证。
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来构建分级制结构的方法,也为其他材料分级制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思路。
2. 作者首次采用维生素C热解的方法来构筑肾结石成份之一的四方相的水合草酸钙,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利用机添加剂来调节晶体的生长,该微晶具有规则的四方棱柱形貌,且结晶性好。
并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固相制备方法来获得相应四方棱柱状的多孔碳酸钙,并研究了多孔碳酸钙对无机水合盐类相变材料的限域效应。
合成的多孔碳酸钙是无毒且环境友好的,将其应用到无机盐相变领域能够成功地解决无机水合盐相变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难题,如相分离和过冷现象.这也表明多孔碳酸钙有可能应用于未来的“智能屋”中。
3. 作者利用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在外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通过“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实现了一维纳米结构在三维空间的自组装,实现了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和Ostwald熟化机理的完美结合。
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论文

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摘要:介绍了绿色化学的内涵,阐明了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在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绿色化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33-02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
人们认识到光靠治理污染已经无法从根本上保护环境,要保护环境就必须从源头消除污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形成了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和使用,但它不是一般的控制污染,而是从根本上消灭污染,它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是一门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化学[1]。
此后,人们赋予这一新事物不同的取名: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等。
一、绿色化学的内涵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分布、存在形式、迁移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科学。
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原子经济性”,即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因而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
绿色化学的特点是:(一)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二)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催化剂、溶剂)下进行;(三)减量、循环、重复使用;(四)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甚至实现零排放;(五)产品应是对环境友好的;(六)满足价廉物美的传统标准[2]。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一)无机化学理论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在进行理论课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更新以及思维的拓展。
例如在介绍h2o2的制备时,目前的方法是乙基蒽醌法[3]。
无机化学应用及探讨论文(共2篇)

无机化学应用及探讨论文(共2篇)第1篇:多媒体技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无机化学应用作为重要的高等化学基础课程,良好的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得益于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当前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技术已经在众多高校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其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与动画的能力,不仅能让较为抽象的无机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与学习,同时能够在节约知识板书时间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内容。
如此一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不但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无机化学教学效率,同时在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虽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旦教师应用不当将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如何正确地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提高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多媒体课件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件的制作质量,因而笔者认为提高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是广大教师首要任务。
受单张课件篇幅所限,机械地堆砌各种信息到课件中不但会致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乏味,同时更会造成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因学生找不准重点而降低。
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必须找准无机化学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将抽象难懂的重点内容形象化、图示化,如此一来将会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分子轨道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利用PowerPoint、ChemOffice、ChemWin等软件,并辅以Flash软件将双原子分子轨道的形成过程以及各分子轨道能级的高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随后在教学中进行播放;再比如晶体场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晶体的四面体和八面体场中能级分裂利用上述软件制作成课件,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使得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晶体场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并非简单的将课文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如何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展示出来,实现人机对话,以帮助学生记忆与掌握教学内容才是多媒体教学的重点。
无机化学与药学专业的实践论文(共2篇)

无机化学与药学专业的实践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药学专业中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体会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重要的化学骨干课程。
作为一门先导课程,打好牢固的基础,掌握完整且有针对性的知识体系,对于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以及药物化学等专业课学习至关重要。
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高效率的学习,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施教学生学习背景充分的了解有助于老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校药学专业通常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均来自于全国不同省份,中学时的化学背景并不相同。
每年都有这两类学生:①参加过化学竞赛,无机化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化学结构部分内容都学过。
大学的无机化学知识对他们来讲很容易,常规教学常常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②化学基础差,中学对化学的要求很低。
虽然我校的招生分数很高,但是这类学生高考时并不考化学,大学无机化学和他们中学所学知识跨度很大,他们对大学课程常常消化不了。
针对前一类学生,由于其已掌握所要求的大部分化学基本知识点,对他们着重于学习能力和其他素养培养。
如无机化学的很多原理公式的应用都是有条件的,请他们思考“为什么”及“在其他条件下公式怎么用”,学会把抽获各有千秋。
2注重课程过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分为好几个模块,针对不同的讲授内容,进行不同的课程设计。
如,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时,穿插人类对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探索的过程和科学家们的科研经历,适当适量进行化学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探究化学问题,用发展而非静态的观点全面理解与掌握化学理工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大气环境污染前言大气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危机之一,它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如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以及至今我们最熟悉又正在经历的雾霾现象等等。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两方面: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
所谓自然过程是指火山运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大气圈中空气运动等。
所谓人类活动不仅包括生产活动,也包括生活活动,如做饭,取暖,交通等。
其中,以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
为了弄清大气污染源的由来,大气污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理以及应对大气污染的措施,特撰写本文。
关键词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雾霾天气,大气污染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理,大气污染的危害,应对大气污染的措施。
正文一大气污染源1 天然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天然源主要有: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森林植物释放、海浪飞沫等来源,这些污染源都会想大气中排放大量的SO2、H2S、CO2、CO、CO、CO2、SO2、NO2、HF、火山灰等颗粒物、风砂、土壤尘、稀类碳氢化合物、硫酸盐与亚硫酸盐等对大气质量有严重影响的物质。
自然界中某些自然现象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是大气污染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2 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主要有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农业活动排放等几大类。
首先燃料的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
煤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有害物质。
其次是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是城市或工业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
例如石油化工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气体对大气的臭氧层有严重的影响。
其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氯化氢、和各种酸性气体等会造成酸雨等现象。
第三是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污染。
主要是汽车、飞机、轮船等使用汽油、柴油等化石染料后的排放尾气造成大气的污染。
在这些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涵养有机化合物和含铅的化合物等很多种有害物质。
又因为近年来世界的交通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庞大,使用建平率也越来越频繁,因此造成了排放污染物的量也逐年增加。
最后是农业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农业中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为了提高农业产量的作用。
但是其中使用的过程中也对环境带来了污染,也成为了大气的重要污染源。
二大气污染的表现形式,形成原理及危害㈠温室效应1.概述: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2.原理: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则是长波辐射。
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力较强,对短波辐射的吸收力较弱。
白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部分被反射回宇宙,大约47%的能量被地球表面吸收。
夜晚:晚上地球表面以红外线的方式向宇宙散发白天吸收的热量,其中也有部分被大气吸收。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下面详细介绍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特性:表一: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特性3. 危害:⑴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土地沙漠化,缺氧。
⑵对经济的影响:农业减产;破坏海洋生态,贝壳类数量减少,淡水鱼的品种数目减少;农地积水疟疾肆虐;亚马逊雨林逐渐消失;新的冰川期来临;温室气体排放达临界值.(二)酸雨1.概述:一般地将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原理: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十分复杂的过程。
形成酸雨的物质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气溶胶等。
这些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的聚积,就使降水酸化。
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 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
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1) SO2 + H2O = H2SO3 (2) 2H2SO3 + O2 = 2H2SO4 (3) 2NO + O2 = 2NO2 (4)2NO2 + H2O =HNO3 + HNO2 (5)2HNO2 + O2 = 2HNO3。
3. 危害: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三)光化学烟雾⒈概述: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
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污染物,也有气溶胶)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⒉原理: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烈的阳光照射,这样在大气中就会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生成出一些二次污染物,如O3、醛、PAN、H2O2等。
光化学烟雾是一个链式反应,其中关键性的反应可以简单地分成3组:①NO2的光解导致O3的生成:链引发反应主要是NO2的光解,反应如下:NO2 +hv→NO +O O +O2 +M→O3 +M NO +O3→ NO2 +O2.②(HC)氧化生成了具有活性的自由基,如HO、HO2、RO2等。
在光化学反应中,自由基反应占很重要的地位,自由基的引发反应主要是由NO2和醛光解引起的:NO2 +hv→NO +O RCHO +hv→RCO +H 碳氢化合物的存在是自由基转化和增殖的根本原因RH +O →R +HO RH + HO →R +H2O H+ O2 →HO2 R + O2→RO2 RCO+ O2→[RC(O)O2] 其中:R—烷基;RO2—过氧烷基;RCO—酰基;[RC(O)O2]—过氧酰基。
③通过以上途径生成的HO2、RO2、[RC(O)O2]均可将NO氧化成NO2。
NO +HO2 →NO2 +HO NO +RO2→NO2 +RO RO +O2 →HO2 +RCHO NO +RC(O)O2→NO2 + RC(O)O RC(O)O→R +CO2 其中:RO—烷氧基;RCHO—醛。
⒊危害:⑴损害任何动物的健康,人和动物受到主要伤害是眼睛和粘膜受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⑵影响植物生长,臭氧影响植物细胞的渗透性,可导致高产作物的高产性能消失,甚至使植物丧失遗传能力;⑶对建筑材料的破坏,因平流层臭氧损耗导致阳光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加速建筑、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所用材料,尤其是聚合物材料的降解和老化变质;⑷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视程缩短。
⑸光化学烟雾还会加速橡胶制品的老化和龟裂,腐蚀建筑物和衣物,缩短其使用寿命等。
(四)臭氧层空洞⒈概述: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
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⒉原理: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大量氟利昂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
氟利昂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系统、发泡剂、洗净剂、杀虫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等。
氟利昂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不溶于水。
但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I原子,CI原子则可引发破坏O3循环的反应: CI+O3→CIO+O2 CIO+O→CIO2 由第一个反应消耗掉的CI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O3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I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O3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的总反应是:O3+O→2O2 反应的最后结果是将O3转变为O2,而CI原子本身只作为催化剂,反复起分解O3的作用。
O3就被来自氟利昂分子释放出的CI原子引发的反应而破坏。
另外,大型喷气机的尾气和核爆炸烟尘的释放高度均能达到平流层,其中含有各种可与O3作用的污染物,如NO和某些自由基等。
人口的增长和氮肥的大量生产等也可以危害到臭氧层。
在氮肥的生产中去向大气释放出各种氮的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有害的氧化亚氮(N2O),它会引发下列反应: N2O+O→N2+O2 N2+O2→2NO NO +O3→NO2+O2 NO2+O→NO+O2 O3+O→2O2 NO按后两个反应式循环反应,使O3分解。
3.危害:(1)对生态的影响:Ⅰ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Ⅱ减少渔业产量。
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
Ⅲ破坏森林。
(2)对人类的影响:Ⅰ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和被高能量的紫外线辐照关系非常密切。
Ⅱ恶性黑色素瘤。
Ⅲ白内障—实验研究证明紫外线和白内障的发病率有关。
Ⅳ对流层臭氧增加—臭氧由于其强氧化性,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紫外线作用到汽车尾气也会产生臭氧。
(五)雾霾天气⒈概述:所谓灰霾天气,就是指由于空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总量过大,导致空气能见度偏低,大气中出现浑浊。
霾的本质则是“细粒子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造成二次污染,散播到大气中的尘埃、硫酸颗粒、硝酸颗粒、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悬浮在空中,从而使大气变得混浊,造成人们视野模糊,能见度偏差,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m时,将这种粒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称为霾或灰霾。
⒉原理: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1)在水平方向现象增多。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
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j静风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3)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实际上,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更多的隐患!3.危害: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癌;结膜炎;小儿佝偻病;雾霾致癌;影响生殖或致胎儿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