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3)学会用地图和图表展示两极地区的相关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2)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学会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3)运用地图、照片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提高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3)增强学生对我国极地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3)学会用地图和图表展示两极地区的相关信息。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2)准备地图、照片等教学素材;(3)设计教学活动和提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讨论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 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在北极和南极地区的科研基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极地事业;(2)分析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

2、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2、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及环节:以极地科考为明线,以极地特殊气候为暗线,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应对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初步分析能力。

根据位置特征及相关资料,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探究一:1、两极地区的自然气候特征。

两地科考站图片对比,引出问题:为什么南极更冷(展示图文资料)教师释疑:南北两极科考站建立时间及原因阅读教材,学生齐答。

过度:极地科考的历史与我国极地科考的成就。

概括科考发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保护两极地区自然环境课堂总结课堂检测课后作业二、课标要求:1.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三、对课标的理解: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自然资源,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共编排了两个小标题,在“冰雪世界”中主要展开了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三方面问题,“极地科学考察”主要简介了中外两极探险和科考的概况。

其中“冰雪世界”是本节重点,也是理解其它知识的基础。

由于极地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导致气候寒冷,形成了大量北极浮冰和超厚南极冰盖,又由于环境恶劣,人迹罕至,使两极保存下最原始的自然环境,从而成为科学实验宝库。

本节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活动内容有一定深度,编写思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五、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储备了不少有关两极的知识。

(如:第二章:南北极点及相应纬度,南极洲的位置、轮廓、大小,北冰洋的位置、轮廓、大小;第三章:南北极人口密度小,因纽特人是黄种人;第四章:世界气温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南北两极降水少,南北寒带的范围与极昼极夜现象,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降低,陆地吸热散热比海洋快,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形成,冰原带、苔原带的分布及特征);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四个大洲和四个国家的区域地理,学生积累了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经验和方法。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极和南极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北极和南极的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极和南极。

2. 讲解北极和南极的位置:介绍北极和南极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理解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

3. 介绍气候特点:讲解北极和南极的气候特点,如极端寒冷、长期黑暗等。

4. 探讨自然资源:介绍北极和南极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5. 总结本节:强调北极和南极的特殊性,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教案章节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教学内容: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地貌类型、生物资源等。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北极地区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气候特点: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寒冷、干燥、季节性等。

3. 介绍地貌类型:讲解北极地区的地貌类型,如冰川、苔原、海洋等。

4. 探讨生物资源:介绍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如北极熊、海豹、鲸鱼等。

5. 总结本节:强调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教学内容:介绍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地貌类型、生物资源等。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南极地区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气候特点:介绍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极端寒冷、干燥、风大等。

3. 介绍地貌类型:讲解南极地区的地貌类型,如冰盖、山脉、海岸等。

4. 探讨生物资源:介绍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如企鹅、海豹、鲸鱼等。

5. 总结本节:强调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这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本,让学生了解到这两个地区的独特之处,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环境的独特性,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

2.难点:人类活动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通过地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区的重要性和现状。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使学生掌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2.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3.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4.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保护。

难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直观认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2. 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貌、气候等特征。

3. 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介绍北极熊、企鹅等典型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4. 分析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讲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

5. 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介绍国际条约和国家政策,讨论学生如何为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保护。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北极地区或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地区的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极地动物馆、观看极地纪录片等,加深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环境。

2. 使学生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

2. 难点:两极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两极地区的风貌。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具体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如北极熊保护、南极科研站建设等。

3. 准备小组讨论题目,如两极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特点、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

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的具体案例,如北极熊保护、南极科研站建设等。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两极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展开讨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作业中展现的知识掌握和思考深度。

七、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两极地区的纪录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安排学生参观地理展览或相关科普活动,拓宽视野。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谈判。

八、课程反思1. 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反馈如何。

2. 评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考虑改进措施。

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并分析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2)利用资料卡、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3)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1. 导入新课:(1)展示北极熊和企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2)提问:你们知道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浏览教材,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小组讨论: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如何开发利用?3. 课堂讲解:(1)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讲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讲解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4. 互动环节:(1)小组竞赛:让学生分组回答关于两极地区的问题,赢者奖励;(2)学生代表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两极地区的认识和看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及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精神。

四、作业布置1. 绘制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2. 编写一篇关于两极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文;3. 调查了解我国在两极地区的科研活动,分享给同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2. 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2.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图片。

2. 地图:世界地图、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图。

3. 教学视频:关于两极地区的纪录片或相关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两个被冰雪覆盖的大陆吗?它们分别位于地球的哪个部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分析两极地区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关于两极地区的纪录片或相关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强调保护两极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海口市第七中学黎春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创设北极风光一个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从而知道极地地区的考察和环保的重要性。

2.通过运用地图说出北极与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特点,根据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考察和环保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学习地理的价值。

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树立科学求实的精神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难点: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分析辨明两极点为中心地图上的方向,得出结论。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等。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学方法
此我也根据这一点,在教法上主要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法”把全班分成二大组,一组负责北极地区;另一组负责南极地区,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表格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且培养学的合作能力与读图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始终是起到引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及时针对学生的观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作好评价工作。

这种教学方法取得较高的效果,要以后的教学中应以加强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