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心理问题

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心理问题

少儿绘画活动中的心理问题前言绘画是深受孩子喜爱的活动,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过绘画活动,能够开发少儿的心智。

在少儿的绘画作品中,能够显现出少儿的察看力、想象力和创建力,反应了他们对四周生活的感觉。

佛洛伊德精神学派的理论认为:孩子心里无心识的东西是从绘画反应出来的。

只需仔细察看少儿的绘画作品,便能够剖析出他们的心理状况、情绪颠簸,甚至潜伏的一些不健康心理。

教师在评论少儿作品时,一方面要从小孩的情味、画面能否丰富,能否表现孩子的创建能力下手,另一方面,还要透过画面进行剖析,以充足认识画面所投射孩子如何的心理,只需发现异样的,有害的心理就要加以重视,并实时调整教育策略,使每一个少儿都能健康健壮成长一、少儿绘画作品与少儿心理的关系少儿都有绘画兴趣,有的更是情有独衷。

在绘画过程中,少儿往常都很投入,因此少儿绘画作品也是少儿心态的真切反应。

在少儿的绘画作品中,用色习惯和构图特色,常常能够映照出少儿的心态特色。

比如:有的少儿喜爱用冷色彩,黑色、灰色充满整个画面;有的少儿用色很单调,不会换色;这些用色特色往常反应出少儿的情绪感情颠簸较大或比较喜爱缄默、独处。

还有的少儿把人画得很小放在一个角落,有的小班小朋友涂色竟然能一点都不涂到线外,这种画面常常表现出少儿的胆怯、拘束与不自信;有的少儿的画面上画着一张张笑容,太阳、花、草、云都在笑,很可能这样的少儿认为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皮亚杰”的泛灵论的见解,整个世界充满阳光;还有的少儿在画面上画了很多东西,看起来丰富多彩,但他却不可以完整叙述出来;而有的少儿画面上没有什么东西却能讲得井井有条。

这些状况都说明,少儿所接触的环境,所具备的生活经验,所拥有的绘画经验是不尽同样的,个别存在心理问题,不敢说或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少儿也大有人在。

二、少儿的不健康心理及其成因与他人接触和交流,是培育少儿健康性格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影响少儿与他人交往的原由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有惧怕感,缺乏自信心;二是有攻击性行为;三是有吮手指、撩衣服等神经性习惯;三是语言发展迟缓、口齿不清;四是性格古怪、不肯与人交往。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儿童绘画心理是指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通过观察和了解儿童绘画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和解决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

以下是对儿童绘画心理的浅谈。

绘画对儿童来说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儿童通过绘画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体验。

他们可能会在画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对于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儿童来说,绘画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绘画对儿童的情绪调节和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绘画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画作中,通过绘画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儿童感到伤心或愤怒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用深色调或激烈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当他们感到快乐或安静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用明亮的颜色和柔和的笔触来表达。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逐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支持系统。

儿童的绘画作品也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儿童的绘画作品通常具有一种天真、直观和独特的风格,这些特点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他们可能会用简单的图形、鲜明的颜色和夸张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通过观察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环境、人物和事物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

儿童绘画心理也与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息息相关。

绘画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感知和运动发展。

绘画可以提高儿童的细致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绘画也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对他们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48〉和哈莫 〈Hammer,1967,1969〉介紹他們的學說-- 「房子-樹-人」〈House-Tree-Person〉。 繪畫中有關個體發展和投射作用的理念,最近 三十年,哈莫將「房子-樹-人」〈H-T-P〉 的理念應用在診斷個體繪畫的投射作用,他的 方式是要小孩畫出一個房子、樹、人等圖形。 在巴氏的理念中,藉著人物的呈現,可以探討 其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同儕感以及其態度, 房子則象徵著其個人生活環境的感受,樹關係 著個體自我成長的意義。因此H-T-P〈房子 -樹-人〉的模式是首先以人物畫為心理學的 投射測驗工具之一。
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是必要的引導技巧: 1.形式〈style〉--─內容是不是區劃式 〈分離式〉?畫在紙邊嗎?加重的塗 畫人物嗎? 2.象徵符號〈symbols〉─是否與佛洛依 德學派〈Freudian〉的象徵主義有關 係嗎? 3.活動或動作〈action〉─個體家中的 成員在做什麼?其他人之間的動作可 確認嗎?
藝術之繪畫治療有兩種不同的取向:
〈一〉以心理分析為主的藝術治療模式,即 是藝術作品的呈現視為非語言溝通的媒介, 且藉以給於聯想和說其當事者的的情緒和 感受。 〈二〉以藝術本質論為主的模式,即是個體 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了身心暖和 的空間,減低了情緒上或是情感上的衝突 與困擾,而使個體協調以達到淨化情緒與 提昇覺知力的效果。
曼陀蘿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倫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運用畫來評估智力」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他的方式是請小孩子畫出一個 人物畫〈D-A-P, Drawing a Person〉,而 依據其所畫出『像人』的人物畫之結構部分, 如頭、手、身體、腳、手指等來計算分數, 已評估其智力。如畫頭部或畫好像似頭部就 給一分,有畫腳或是畫兩條擬似腳的則給一 分,被認為是畫了手胳子、衣服上的鈕扣、 鞋子等而逐次累積分數以評分。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情感、展示创造力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儿童绘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状态。

以下是对儿童绘画心理分析的一些常见主题和解释。

1.色彩运用:颜色在儿童绘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亮的颜色通常与愉快、积极的情绪相关,而暗淡的颜色则可能与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有关。

儿童可能通过颜色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状态。

2.符号和图像:儿童在绘画中可能使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或图像,这些符号和图像可能代表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经历。

例如,太阳可能代表快乐和温暖,雨可能代表伤心或孤独等。

通过了解儿童对这些符号和图像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3.主题选择:儿童在绘画中经常选择一些特定的主题,如家庭、朋友、动物等。

这些主题可能反映了他们关注和重视的事物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研究儿童选择的主题,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4.人物形象:在儿童绘画中,人物形象经常出现,并且可能反映儿童对自己、家人和其他人的认知和感受。

人物形象的特征、表情和姿势都可以提供关于儿童情感状态和人际关系的线索。

5.绘画风格:每个儿童的绘画风格都独特,它可能反映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一些儿童可能更加细致和准确,而另一些可能更加抽象和自由。

通过研究儿童的绘画风格,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6.图案和纹理:儿童绘画中的图案和纹理也可以提供有关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的线索。

一些儿童可能更喜欢绘制对称的图案,而另一些可能更喜欢随意的纹理。

这些选择可能与他们内心世界中的秩序和混乱有关。

总的来说,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解释儿童绘画作品来理解他们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方法。

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家长、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

儿童绘画心理的五大表现

儿童绘画心理的五大表现

儿童绘画心理的五大表现:儿童绘画心理的五大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的儿童,其绘画的线条通常清晰、力度适中。

而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的表现。

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的线条,则反映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可能发泄愤怒。

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的线条,可能表示儿童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

2.色彩偏好:偏爱暖色的儿童,通常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偏爱冷色的儿童,则更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

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可能是易怒型,缺乏耐心。

喜欢阴郁的颜色,暗示儿童含蓄、焦虑、多愁善感。

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则可能表示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可能浮躁。

只喜欢一两种颜色,则可能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

3.人物描绘:孩子经常画的人物通常在孩子心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代表孩子对其表达深沉的爱意和依恋。

如果孩子能描绘出更多细节,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这意味着对人物的关注程度更高,感情也更加强烈。

4.手臂和手的画法:孩子在三到四岁之前通常不画手。

之后随着成长,孩子开始画手。

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和得意,对自己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手臂部分画得比较大,可能代表这个孩子有强烈的占有欲。

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力,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

若手臂部分画的比较大,属于占有欲强的孩子;把手放下贴近身体是比较温顺的孩子;还有一种可能是受欺负、胆小害怕的孩子,他们经常感到挫折,需要更多关注。

5.布局:居中表示自我意识比较强;偏左表示留恋过去;偏右表示憧憬未来;偏上表示喜欢幻想;偏下表示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画在角落可能意味着有心理压抑。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绘画可以帮助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察和记录周围的事物,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儿童也能够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儿童绘画心理。

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儿童通过绘画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和观点。

他们可以用颜色、线条、形状等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一个孩子感到开心时,他可能会用明亮的颜色和愉快的形状描绘出他的快乐心情;当一个孩子感到悲伤时,他可能会用暗淡的颜色和扭曲的线条来表达他的忧伤情绪。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想法展现出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儿童绘画是观察和记录的方式。

儿童天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这些事物,探索世界的奥秘。

绘画是儿童观察和记录的方式之一。

儿童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现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理解。

一个孩子可能会画一只鸟,描述了它的颜色、形状和特点;又或者一个孩子可能会画一幅城市景观,展现出他对城市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将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儿童绘画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过程。

儿童天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绘画可以帮助他们将想象力变成可见的形式。

儿童可以通过绘画来创造自己的世界,设计独特的角色和场景,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个孩子可能会画一幅奇幻的梦境,创造出他心中的童话世界;又或者一个孩子可能会画一幅科幻场景,展现出他对未来的想象。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

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

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一、绘画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促进1.1 绘画对幼儿感知能力的培养在绘画过程中,幼儿需要通过观察、感知和表达来完成作品。

这一过程需要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感官进行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感知能力的培养。

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事物进行绘画,幼儿能够加深对事物特征和关系的理解,促进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展。

1.2 绘画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锻炼绘画是一种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通过绘画作品,幼儿可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种锻炼有助于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3 绘画对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提升绘画需要幼儿通过手部动作来完成,同时还需要通过眼睛观察和判断。

这种手眼协调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肌肉协调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对幼儿的运动发展和视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绘画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促进2.1 绘画对幼儿情感表达的作用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需求,通过绘画作品展现出喜怒哀乐等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有助于幼儿情感的释放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幼儿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

2.2 绘画对幼儿情感调节的作用绘画可以成为一种情感调节的工具,当幼儿处于负面情绪状态时,可以通过绘画来进行情感宣泄,从而达到情感调节的目的。

通过绘画作品的观察和分享,还能够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对幼儿情感调节具有积极的影响。

3.2 绘画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绘画可以成为幼儿进行合作游戏和团体活动的媒介,通过共同完成绘画作品,幼儿能够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绘画心理个案分析-精选作文

小学生绘画心理个案分析-精选作文

小学生绘画心理个案分析一、绘画心理分析的原理及意义绘画心理分析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缓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学生在绘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断,并把这些情绪、感受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在图画中,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分析师可以通过儿童画解读其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其的“症结”,从而找出矫治的方法对症下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从学生的绘画中反应出的心理问题从本学期开始,我尝试根据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论和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房、数、人”绘画测验的提示,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做了一次绘画测验及调查。

通过测验,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

但学生绘画作品中反应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

如,有些学生画的树冠呈椭圆形或颤抖形,表明学生内心压力巨大,有严重的不安全感;有些学生画的人没有耳朵、鼻子或者没有五官,表明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不善于倾听、且缺乏主见,等等。

三、个案分析下面我以一名学生的“房、树、人”绘画测试为例,做简单的点评和分析。

1. 学生自述:(1)作画次序:先画树,接着画城堡、人、亭子、太阳、小鸟、飞机、云;(2)故事情节:周末,妈妈带孩子到城堡一样的公园去玩,城堡有很多门,里面可以坐飞机游览,玩累了可以在大树下的亭子里休息。

2. 绘画心理分析:(1)在学生画的“房、树、人”的图中,他先画大树,而且树干粗壮高大,树冠硕大,呈圆弧形,线条直线曲线分明,连贯性强,说明他感觉自我的能量很足,水平很高,而且是向上的方向,说明他智力发育良好,愿意为别人分忧。

树上没有果实,说明他做事目标性较模糊,有待培养。

(2)城堡是整个画面最显眼的部分,占据了一半空间,而且特别高。

城门虽然多却矮小,而且都是关闭着的,体现出他的安全感不足,不愿主动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的空间秩序。
用图式来表现对象,此图式会重复出现 图式会因特别的经验而改变 发现人与环境的明确概念 使用几何线条来表现形象
人物 有明确的人物概念及表现,重复出现人物形象。 会以省略或夸张改变符号,来表现某种经验。 无一定比例,视情绪而定。 空间 会用基地线表现空间。 画面形象无重叠关系,但有明确的空间次序。 主观经验表现:展开式、平面与垂直混合表现、X光
人物 开始时会画头足形人 逐渐增加人体其他部分及细部,表现方式经常改变 空间 形象散乱 没有空间次序,无空间关系 会转动画面绘画
色彩 与实物固有色无关,凭感情用色 设计 无装饰意图
图式阶段(7~9岁)
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 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变,画面有
身心能获得释放。葛拉玛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辅 助的工具,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个体发泄其潜意识的 问题,消除其队环境防卫性,个体在安全的环境气 氛下,其行为将会有所改变。
Naumburg持不同的论点,Naumburg主张:艺术的形 式可以作为个体在被观察中对情境的相关事件产生 知觉重组的历程,也是个体对整个情境中的关系一 种的领悟基础。
荣格认为曼陀罗是成形,变形,永恒心灵的永 恒创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中心点, 通向自体完整化的道路。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伦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运用绘画评估智力》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最高阶段。
加德纳通过分析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将儿童绘画发展 作如下几个阶段的划分:
涂鸦阶段(0~4岁) 此时期的儿童运用肢体动作进行绘画,稍大一点能识
别出非视觉符号相对应的色彩或线条。

图式阶段(4~8岁) 到了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精通自己文化的象征符号,
联系社会文化,脱离自我为中心,开始趋向写实的 表现,但会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目标而产生压力。这 个时段是发展的重要关键期。如果给与适当指导, 就能更前进一步。反之则会因为压力而放弃。 (3)写实阶段(9岁以后) 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坚持下去的人技巧更加 熟练,从而达到另一个艺术顶峰。
拟写实阶段(11~13岁) 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艺术活动过渡到理性活动,
注意比例、明暗、透视等,试图精确地表现事物, 自我批评能力增强。
儿童的绘画的发展状况,反映智慧成长、感情成长、 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 性成长,这七个方面评量儿童绘画发展的特征。
他的这一阶段的划分具有划时代的影响,通过建立 完整的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系统,帮助教育者重新 认识儿童绘画与其心智发展的紧密联系。
其三,绘画评价标准一直拘泥于写实主义。在目前 层出不穷的绘画表现手段上,写实主义显然无法成 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艺术治疗的理念近代有相当的影响力。 1930年代,诺伯格。玛格丽特〈Magaret Naumburg〉
强调分析〈analysis〉和动力〈dynamic〉的心理分析 傾向,以鼓励通过自发性的绘画加以自由联想并进行 解析,借艺术的型式来进行心理分析阐释。
50年代葛拉玛‧依蒂丝〈Edith Kramer〉的理念: 艺术创作活动过程本身即具有治疗的效用,个体的
其代表人物为:安娜·金德勒(Anna·M·Kindler)&本 纳德·达拉斯(Bernard·Darras),威尔森( B·Wilson & M·Wilson )及菲尔德曼( Feldman )。
“多轴媒体表现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多元路径” 学说
儿童绘画发展已经不再是直线型或是U线型轨迹, 而且这种发展也不是脱离周围环境的自我发展, 恰恰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随着影像及多媒 体的日趋普及化,儿童绘画的特征呈现多元化, 不再朝以往所认为的写实方向发展,表现形式既 可能是写实的也可能是抽象的 。
曼陀罗(mandala),梵文单词,指神奇圆圈,是一 种富有象征性的圆与方的形式。
在希腊神話与印度瑜伽中,圆圈图形是用来静思打 坐的工具。
在荣格的无意识原型理论中,这个圆圈象征着心理 整体的自性,是一种朝着创生新性格而发展的过程。
曼陀罗是许多文化共通的象征,在圆形当中带 有一个四方的结构。
心理学的理论背景——瑞士皮亚杰的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以儿童的思考与精神的构造为前提,提出了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将0~7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 (2~7岁);

具体运思期(7~11);

形式运思期(11~15)。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罗恩费尔德等
绘画本身并没有吸引皮亚杰,皮亚杰也没有把视觉艺术 作为成人艺术成就的一个领域来看待。
凯伦·玛考文(Karen Machover)对心理动机学有着深刻 的洞察,她把儿童画作为一种“身体形象”或者“内部 自我”的投射测验来分析。在他们的研究中,绘画仅仅 是支持他们提出的儿童心智理论的一个佐证而已。
佛氏的学生荣格(Carl Jung)使用曼陀罗〈Mandala〉 在心理治疗活动,鼓励用绘画的过程来将其內心的情緒、 感受表达出來。
曼陀罗〈Mandala〉是象征着一种秩序、个体的宇宙和 一种自我內在的秩序,整個过程凭借绘画者所使用的颜 色来进行分析评估。
佛洛伊德和荣格两者特別强调潜意识(unconsciousnes) 和象征化作用〈symbolization〉的理念。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加快,不少学者注意到成长中 的儿童及青少年也深受图像中夹杂着社会的巨大影 响,因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来力图证明儿童的绘 画发展不仅是个体自我的内在发展的表现,同时也 受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各种影响。
他们将注意力关注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无疑使儿童 绘画表现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深入。
◦ 准备阶段(0~2岁) 美术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和儿童对这些感
觉经验做出的反应。触摸、感受、看、听、嗅是 美术活动的基本背景。 ◦ 涂鸦阶段(2~4岁) 此时期的涂鸦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未分化涂 鸦、经线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
未分化涂鸦:无控制的涂抹,满足动觉经验 经线涂鸦 :重复性运动的控制,手眼的协调性增强 圆形涂鸦 :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 ,协
加德纳的“U线型”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 家。作为一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将儿童的绘 画发展用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了整个系统介 绍,通过结合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从符号系统、 知觉、感受等多项艺术能力的发展角度去揭示一 般发展阶段的某些重要特征。
加德纳认为,儿童绘画发展顺序是不变的,干涉会加 速或减缓发展的过程,并认为文化会以不同的方式影 响不同年纪的儿童的绘画表现。根据其研究显示,年 幼儿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五岁以后文化对其绘 画的影响渐为明显,七到十二岁之间是受文化影响的
他的方式是让孩子画出一个人物画〈D-A-P, Drawing a Person〉,依据其所画出“人”的结构 部分,如头、手、身体、脚、手指等来计算分数, 评估其智力。
如画出头部或画好似头部就給一分,有画脚或是画 两条似脚的给一分,被认为是画了胳膊、衣服上的 钮扣、鞋子等而逐次累积分数以评分。
巴克〈Buck,R. C.,1948〉和哈莫〈Hammer,1967,1969〉 的学说-「房子-树-人」〈House-Tree-Person〉。 绘画中有关个体发展和投射作用的理念,最近三十年,哈 莫將「房子-树-人」〈H-T-P〉的理念应用在诊断个 体绘画的投射作用,他的方式是要小孩画出一个房子、树、 人等图形。
从动作到表征:早期图画形式的起源
动作运动以及涂鸦图形的精神化最终会使可辨图形 出现;
在涂鸦行为向产生有意义图形的象征性行为转化的 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特定的过渡阶段。
让儿童透过他的所有感官去发掘生活的素质,经由 触觉、视觉和听觉现象的直接体验,儿童的想象力 知觉能力便得以发展。
过分放任儿童的自由创造,排斥技能的学习,容易 使儿童获得绘画愉悦的同时,却无法更深入进行美 术学习,并掌握应有的美术技能。
学者的绘画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罗恩菲尔德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是进步美术教育运动 的核心和领导人。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美术是儿童心智成长的 一种反映,当他们的智力、认知有所改变时,儿 童美术随之改变。因此,他将儿童的美术创造与 智力和为一体做观察研究,总结了一套相当系统 的描述儿童各个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
调性增强 命名涂鸦 :认识到绘画形象与外界之间存在的关系,
受画面象征符号启发而命名,现实初步的手脑眼的 整体协调
◦ 前图式阶段(4~7岁) 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画面形象呈几何形
组合,透明或X光画表现所知的存在,为表示自己 的 形象均呈几何形,当部分脱离整体时,即无法辨认。 发现绘画、思想和实际间的关系。 图画成为儿童沟通的工具。 因为不断追求新观念而时常改变绘画的形体。 会画方形、然后会画三角形 。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教师或家长不应当压抑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尤其不 应该允许儿童临摹或使用着色画本。
加德纳的观点则相反,他提出如果儿童能在早期就 具备准确的再现能力,那么这是十分可贵的现象。 这其实是儿童在其绘画发展过程中很普遍的一个阶 段。但是,为了最终能画出更独特更富有表现力的 绘画,还需要依赖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长时间的临 摹其他人的作品,要学会超越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