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克〈Buck,R. C.,1948〉和哈莫〈Hammer,1967,1969〉 的学说-「房子-树-人」〈House-Tree-Person〉。 绘画中有关个体发展和投射作用的理念,最近三十年,哈 莫將「房子-树-人」〈H-T-P〉的理念应用在诊断个 体绘画的投射作用,他的方式是要小孩画出一个房子、树、 人等图形。
调性增强 命名涂鸦 :认识到绘画形象与外界之间存在的关系,
受画面象征符号启发而命名,现实初步的手脑眼的 整体协调
◦ 前图式阶段(4~7岁) 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画面形象呈几何形
组合,透明或X光画表现所知的存在,为表示自己 的感觉,常夸张重要,忽略次要。
这时期的绘画特点列表如下: 形象均呈几何形,当部分脱离整体时,即无法辨认。 发现绘画、思想和实际间的关系。 图画成为儿童沟通的工具。 因为不断追求新观念而时常改变绘画的形体。 会画方形、然后会画三角形 。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教师或家长不应当压抑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尤其不 应该允许儿童临摹或使用着色画本。
加德纳的观点则相反,他提出如果儿童能在早期就 具备准确的再现能力,那么这是十分可贵的现象。 这其实是儿童在其绘画发展过程中很普遍的一个阶 段。但是,为了最终能画出更独特更富有表现力的 绘画,还需要依赖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长时间的临 摹其他人的作品,要学会超越范例。
明确的空间秩序。
用图式来表现对象,此图式会重复出现 图式会因特别的经验而改变 发现人与环境的明确概念 使用几何线条来表现形象
人物 有明确的人物概念及表现,重复出现人物形象。 会以省略或夸张改变符号,来表现某种经验。 无一定比例,视情绪而定。 空间 会用基地线表现空间。 画面形象无重叠关系,但有明确的空间次序。 主观经验表现:展开式、平面与垂直混合表现、X光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加快,不少学者注意到成长中 的儿童及青少年也深受图像中夹杂着社会的巨大影 响,因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来力图证明儿童的绘 画发展不仅是个体自我的内在发展的表现,同时也 受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各种影响。
他们将注意力关注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无疑使儿童 绘画表现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深入。
佛氏的学生荣格(Carl Jung)使用曼陀罗〈Mandala〉 在心理治疗活动,鼓励用绘画的过程来将其內心的情緒、 感受表达出來。
曼陀罗〈Mandala〉是象征着一种秩序、个体的宇宙和 一种自我內在的秩序,整個过程凭借绘画者所使用的颜 色来进行分析评估。
佛洛伊德和荣格两者特別强调潜意识(unconsciousnes) 和象征化作用〈symbolization〉的理念。
学者的绘画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罗恩菲尔德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是进步美术教育运动 的核心和领导人。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美术是儿童心智成长的 一种反映,当他们的智力、认知有所改变时,儿 童美术随之改变。因此,他将儿童的美术创造与 智力和为一体做观察研究,总结了一套相当系统 的描述儿童各个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
艺术治疗的理念近代有相当的影响力。 1930年代,诺伯格。玛格丽特〈Magaret Naumburg〉
强调分析〈analysis〉和动力〈dynamic〉的心理分析 傾向,以鼓励通过自发性的绘画加以自由联想并进行 解析,借艺术的型式来进行心理分析阐释。
50年代葛拉玛‧依蒂丝〈Edith Kramer〉的理念: 艺术创作活动过程本身即具有治疗的效用,个体的
首先,当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图像能够被真实的 虚拟,艺术不再局限于写实的路线,媒介的多样性 尤其是多媒体的发达令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 此,艺术的概念被赋予了“开放式的结构(open texture)” 的特征。
其次,直线型阶段理论未能解释多样化儿童创造图 像时会不断变换各种绘画风格。这是基于大量分析 儿童绘画形式得出的结果。
人物 开始时会画头足形人 逐渐增加人体其他部分及细部,表现方式经常改变 空间 形象散乱 没有空间次序,无空间关系 会转动画面绘画
色彩 与实物固有色无关,凭感情用色 设计 无装饰意图
图式阶段(7~9岁)
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 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变,画面有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曼陀罗(mandala),梵文单词,指神奇圆圈,是一 种富有象征性的圆与方的形式。
在希腊神話与印度瑜伽中,圆圈图形是用来静思打 坐的工具。
在荣格的无意识原型理论中,这个圆圈象征着心理 整体的自性,是一种朝着创生新性格而发展的过程。
曼陀罗是许多文化共通的象征,在圆形当中带 有一个四方的结构。
透视画、不同时间事件同时表现 。
色彩 注意用色与实物的关系。 常对同一物体施同色。 会因情绪改变固定颜色。 设计 缺乏有意识的方式。
会因重复得到装饰效果 。
◦ 写实萌芽阶段(9~11岁) 此时期的绘画表现开始脱离了几何线条的程式化
图式,转向自然描绘,出现了透视,能表现重叠 形式。线条更具现实性。
从动作到表征:早期图画形式的起源
动作运动以及涂鸦图形的精神化最终会使可辨图形 出现;
在涂鸦行为向产生有意义图形的象征性行为转化的 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特定的过渡阶段。
让儿童透过他的所有感官去发掘生活的素质,经由 触觉、视觉和听觉现象的直接体验,儿童的想象力 知觉能力便得以发展。
过分放任儿童的自由创造,排斥技能的学习,容易 使儿童获得绘画愉悦的同时,却无法更深入进行美 术学习,并掌握应有的美术技能。
绘画本身并没有吸引皮亚杰,皮亚杰也没有把视觉艺术 作为成人艺术成就的一个领域来看待。
凯伦·玛考文(Karen Machover)对心理动机学有着深刻 的洞察,她把儿童画作为一种“身体形象”或者“内部 自我”的投射测验来分析。在他们的研究中,绘画仅仅 是支持他们提出的儿童心智理论的一个佐证而已。
最高阶段。
加德纳通过分析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将儿童绘画发展 作如下几个阶段的划分:
涂鸦阶段(0~4岁) 此时期的儿童运用肢体动作进行绘画,稍大一点能识
别出非视觉符号相对应的色彩或线条。

图式阶段(4~8岁) 到了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精通自己文化的象征符号,
联系社会文化,脱离自我为中心,开始趋向写实的 表现,但会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目标而产生压力。这 个时段是发展的重要关键期。如果给与适当指导, 就能更前进一步。反之则会因为压力而放弃。 (3)写实阶段(9岁以后) 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坚持下去的人技巧更加 熟练,从而达到另一个艺术顶峰。
他的方式是让孩子画出一个人物画〈D-A-P, Drawing a Person〉,依据其所画出“人”的结构 部分,如头、手、身体、脚、手指等来计算分数, 评估其智力。
如画出头部或画好似头部就給一分,有画脚或是画 两条似脚的给一分,被认为是画了胳膊、衣服上的 钮扣、鞋子等而逐次累积分数以评分。
其代表人物为:安娜·金德勒(Anna·M·Kindler)&本 纳德·达拉斯(Bernard·Darras),威尔森( B·Wilson & M·Wilson )及菲尔德曼( Feldman )。
“多轴媒体表现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多元路径” 学说
儿童绘画发展已经不再是直线型或是U线型轨迹, 而且这种发展也不是脱离周围环境的自我发展, 恰恰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随着影像及多媒 体的日趋普及化,儿童绘画的特征呈现多元化, 不再朝以往所认为的写实方向发展,表现形式既 可能是写实的也可能是抽象的 。
◦ 准备阶段(0~2岁) 美术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和儿童对这些感
觉经验做出的反应。触摸、感受、看、听、嗅是 美术活动的基本背景。 ◦ 涂鸦阶段(2~4岁) 此时期的涂鸦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未分化涂 鸦、经线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
未分化涂鸦:无控制的涂抹,满足动觉经验 经线涂鸦 :重复性运动的控制,手眼的协调性增强 圆形涂鸦 :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 ,协
其三,绘画评价标准一直拘泥于写实主义。在目前 层出不穷的绘画表现手段上,写实主义显然无法成 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加德纳的“U线型”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 家。作为一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将儿童的绘 画发展用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了整个系统介 绍,通过结合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从符号系统、 知觉、感受等多项艺术能力的发展角度去揭示一 般发展阶段的某些重要特征。
加德纳认为,儿童绘画发展顺序是不变的,干涉会加 速或减缓发展的过程,并认为文化会以不同的方式影 响不同年纪的儿童的绘画表现。根据其研究显示,年 幼儿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五岁以后文化对其绘 画的影响渐为明显,七到十二岁之间是受文化影响的
荣格认为曼陀罗是成形,变形,永恒心灵的永 恒创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中心点, 通向自体完整化的道路。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伦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运用绘画评估智力》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
拟写实阶段(11~13岁) 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艺术活动过渡到理性活动,
注意比例、明暗、透视等,试图精确地表现事物, 自我批评能力增强。
儿童的绘画的发展状况,反映智慧成长、感情成长、 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 性成长,这七个方面评量儿童绘画发展的特征。
他的这一阶段的划分具有划时代的影响,通过建立 完整的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系统,帮助教育者重新 认识儿童绘画与其心智发展的紧密联系。
巴氏理念中,绘画人物的呈现,可以探讨其人格特质、 人际关系以及其态度,房子则象征着其个人生活环境 的感受,树关系着个体自我成长的意义。
因此H-T-P〈房子-树-人〉的模式是首先以人物画 为心理学的投射测验工具之一。
一些学者研究儿童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验证已经建
构好了的观点。皮亚杰(Jean Piaget)是其中的一位 代表,他仅仅关注儿童画的某个方面,对结果的解 释也是为了支持自己提出的儿童智力和逻辑发展理 论。
宝贝计画培训之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一、儿童绘画心理分析小史
绘画描绘了属于孩子自己的感觉、想法和情绪。 大多数的孩子比较自然且自发地运用动作与非语言的
方式来表达自己,非常喜欢画人物,似乎在其图画中 蕴含着许多特殊或有意义的含意。
二十世纪初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伊德(Freud,S.1965)以 意象(image)和心像(mental image),来探讨潜意识 的问题和解析梦的寓意。
身心能获得释放。葛拉玛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辅 助的工具,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个体发泄其潜意识的 问题,消除其队环境防卫性,个体在安全的环境气 氛下,其行为将会有所改变。
Naumburg持不同的论点,Naumburg主张:艺术的形 式可以作为个体在被观察中对情境的相关事件产生 知觉重组的历程,也是个体对整个情境中的关系一 种的领悟基础。
心理学的理论背景——瑞士皮亚杰的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以儿童的思考与精神的构造为前提,提出了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将0~7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Biblioteka Baidu;

前运算思维阶段 (2~7岁);

具体运思期(7~11);

形式运思期(11~15)。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罗恩费尔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