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公开课《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细胞呼吸的教学课题:细胞呼吸年级:高中生物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2.掌握细胞呼吸的方程式及关键词汇;3.理解细胞呼吸与其他生物过程的关联;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知识储备:熟悉细胞呼吸的原理和过程;2.教学材料:课件、视频、实验器材等;3.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4.学生素材:教材、笔记、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引入1.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呼吸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细胞呼吸的兴趣,并与他们讨论与其相关的问题。
知识讲解2.讲解:利用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细胞呼吸的定义、原理和主要过程。
强调细胞呼吸方程式及关键词汇,比如葡萄糖、ATP、线粒体等。
实验演示3.实验演示:在实验室中进行一个简单的呼吸实验,如酵母发酵和呼吸管实验。
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并解释实验结果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学生探究4.学生探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提出关于细胞呼吸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的实验数据和材料,加深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展示总结5.展示总结: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实验数据、结论和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对比,总结细胞呼吸的重要概念和关键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课堂巩固6.课堂巩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题目,如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细胞呼吸对生物的意义等,以检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深入理解。
反思:1.教学设计方面,通过引入图片和实验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2.在课堂探究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调查和探索细胞呼吸,从实验数据和材料中搜集信息,加深了对细胞呼吸的理解;4.在评估中,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和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理解程度。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和过程,掌握细胞呼吸的方程式和关键词汇,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包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个知识点,每种呼吸过程包含着各自不同的阶段。
4.下达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材料
布置任务
请同学们首先用5分钟阅读课本P72-74,阅读完毕后小组讨论以下下问题:(这些问题我会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上)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别分成几个阶段进行?
2.每个阶段进行的场所是哪里?
7.知识巩固与迁移
与学生一起解决课本上“资料分析”的两个问题:
1.分析资料所列举发的实例中对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尝试列举课本提到以外的事例说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8.归纳总结
总结:以学生的板书,让学生自己总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 Nhomakorabea的各个阶段。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有氧呼吸的概念
2.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3.解释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比较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意图
0'00"
3'00"
5'00"
30'00"
40'00"
45'00"
1.吸引学生注意,引出学习课题
通过呼吸动作引入呼吸作用
同学们,观察老师现在再做什么(呼吸的动作)
提问:1.呼吸过程中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主要是什么?
2.吸收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才完成呼吸的呢?
2.告知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今天我们来学习细胞呼吸的内容,在实验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呢?
《细胞呼吸教案》

《细胞呼吸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和产物。
3. 让学生了解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意义2. 细胞呼吸的类型a. 有氧呼吸b. 无氧呼吸3. 细胞呼吸的过程a. 有氧呼吸的过程b. 无氧呼吸的过程4. 细胞呼吸的产物a. 有氧呼吸的产物b. 无氧呼吸的产物5. 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过程和产物,以及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呼吸的意义和作用。
2. 利用图解和动画演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呼吸的现象。
4. 组织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图解和动画资源。
2. 实验材料和设备:如酵母菌、葡萄糖、试管、澄清石灰水等。
3. 教学卡片或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过程和产物,结合图解和动画进行演示。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细胞呼吸的现象,如酵母菌发酵实验。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作物种植、发酵食品制作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细胞呼吸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呼吸与其他生物代谢过程的关系。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和了解细胞呼吸在生产中的应用,如发酵面包、酿酒等。
细胞呼吸 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细胞呼吸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细胞呼吸的过程,理解细胞呼吸与能量释放之间的关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老师准备好两个气球,将一个气球填满空气,另一个气球只填一半空气。
然后请两个同学分别将两个气球放在自己的嘴里,同时用力吹气,观察两个气球的反应,并请他们表达感受。
通过这个实验,引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呼吸?”2. 感性认知(10分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细胞呼吸的过程。
使用多媒体展示细胞呼吸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细胞呼吸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呼吸与能量释放的关系。
3. 理性认知(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细胞呼吸的实验,并观察测量结果。
每个小组分别准备一个玻璃瓶和一支蜡烛,将蜡烛点燃并放入瓶中,然后用瓶塞密封好,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熄灭的原因。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组织细胞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4. 深化理解(20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化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如“细胞为什么需要呼吸?”“细胞呼吸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细胞呼吸会怎么样?”等等,让学生分组或整体进行讨论和解答,从而巩固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拓展应用细胞呼吸的知识。
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选择一个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实际例子,例如:长时间进行激烈运动后,人会感到疲劳是为什么?或者使用胎动带来说孕妇也可以做一个扩展探讨。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调查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分享。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重要性进行简洁清晰的概括。
老师梳理学生的观点和思路,总结细胞呼吸的定义和作用,提醒学生需要反复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节 细胞呼吸》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1】

第三节《细胞呼吸》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细胞呼吸的模式图或概念图等,阐明细胞呼吸过程中贯穿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发生的条件和场所;在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异同点的基础上,从进化和适应的角度比较两者的进化地位。
2.基于实验证据,归纳概括出细胞呼吸的概念,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根据科学史的系列实验构建细胞呼吸过程的模式图。
3.设计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方案,做出假设并进行结果预期;分析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得出正确结果和结论。
4.运用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并创造性地提出社会生产或生活实践中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农业生产和健康生活提出可行性措施或合理建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把葡萄酿成美酒的过程中,要归功于酵母菌。
在利用酵母菌生产葡萄酒时,需要密封发酵。
但是在培养酵母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要给培养基通气。
都是培养酵母菌,为什么有的需要通气,有的却需要密封呢?二、讲授新课(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因此也叫细胞呼吸。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细胞呼吸是否都需要氧?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是否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呢?我们一起设计实验来探究吧。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课前准备】(1)材料:酵母菌细胞(2)探究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推知结论背景资料:酵母菌:单细胞真菌,真核生物,有细胞壁和液泡。
营养条件好时可进行出芽生殖(无性生殖);营养条件不好时可通过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故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酵母菌电镜照片酵母菌结构模式图NaOH溶液能够吸收CO2。
葡萄糖能够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教案: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细胞呼吸学段:高中授课地点:生物情景教室授课教师:韩宏杰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科学课程的生物课程,无疑在达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积极实践,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的生物课堂。
(二)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自己的理解。
2.“概念教学”的理论律,最终上升至生物学的重要观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主要是要解释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是如何实现能量的供应与利用,从而表现出生命现象的问题。
在之前本章第2节中,已经明确了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来源是ATP,而接下来本节内容主要是要解决“ATP中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
因此,本节内容可以说是本章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2.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背景: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知道葡萄糖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已经学习了ATP的相关内容,知道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葡萄糖中的能量不能直接为生命活动供能,而是要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在此基础上,学生必然会产生“葡萄糖中的能量到底是怎样转化为ATP中能量的?”这一疑问。
2)学生对生物课的认识:多数学生认为生物课的知识是死的知识,课堂上缺少积极的思考(可能一部分原因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不利有关),需要的时候死记硬背就可以了。
因此在面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需要学生自主解决的时候,学生往往表现为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细胞呼吸教案

细胞呼吸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呼吸的定义和作用;2. 理解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糖解、Krebs循环和电子传递链;3. 掌握细胞呼吸方程式的写法和反应条件;4. 掌握如何通过实验检测细胞呼吸。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机制;2. 掌握细胞呼吸方程式的写法;3. 通过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检测方法。
三、教学内容1. 细胞呼吸的定义和作用细胞呼吸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通过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能量。
细胞呼吸的作用是供给细胞所需的能量,支持细胞进行各种生物学活动。
2. 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1)糖解:在胞质中进行,将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并产生少量的ATP和NADH。
(2)Krebs循环:在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将丙酮酸氧化成二氧化碳,产生大量的ATP、NADH和FADH2。
(3)电子传递链: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氧气参与反应,将NADH和FADH2释放的氢原子转移到氧气上,生成水和大量的ATP。
3. 细胞呼吸方程式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ATP4. 细胞呼吸的实验检测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检测细胞呼吸:(1)测定氧气的消耗量:将呼吸物质加入适当的培养基中,利用氧电极或酚红指示剂法测定氧气的消耗量。
氧气消耗量越大,代表细胞呼吸活动越强烈。
(2)测定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将呼吸物质加入适当的培养基中,在静置条件下,利用酸碱指示剂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二氧化碳产生量越大,代表细胞呼吸活动越强烈。
(3)测定能量的释放量:通过测定按照细胞呼吸方程式所释放的ATP的能量量来评估细胞呼吸的强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来介绍细胞呼吸的定义、作用、三个阶段和方程式等相关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出细胞呼吸实验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细胞呼吸的实验检测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巧。
细胞呼吸优质课教案

细胞呼吸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及产物;(3)了解细胞呼吸的应用,如发酵、运动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2)利用模型或图解展示细胞呼吸的过程;(3)分析生活中的细胞呼吸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认识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3)提高环保意识,关注细胞呼吸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意义;(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及产物;(3)细胞呼吸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2)细胞呼吸的调控机制;(3)细胞呼吸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酵母菌、葡萄糖、试管、澄清石灰水、显微镜等;2. 模型或图解:细胞呼吸过程的图解或模型;3. 教学课件: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发酵、运动等,引发学生对细胞呼吸的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细胞呼吸的概念、意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及产物;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酵母菌发酵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4. 模型展示:利用模型或图解展示细胞呼吸的过程;5. 分析与应用:分析生活中的细胞呼吸现象,探讨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细胞呼吸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细胞呼吸的概念、意义、反应式及产物;2. 思考生活中的细胞呼吸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3. 搜集有关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细胞呼吸概念、反应式及产物等方面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酵母菌发酵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知识的复习、思考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南航附中张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本课内容包括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子概念,是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深化。
二、学情分析:
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具体过程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
但是,有关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较广,如酵母菌酿酒,苹果储存久了有酒香,剧烈运动会感到肌肉酸痛等。
因此,如果围绕这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辨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和过程。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五、教学策略和和方法:
1、策略: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
利用学生自行阅读进行初步了解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的场所、反应物、产物和能量,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进行深入的探究引导,让学生自行写出各个阶段的反应式,再思考把各个阶段分步反应合并成总反应式。
最后达到解答陆宇涛的烦恼的目的,使得学有所用。
2、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归纳分析法、比较法、讲授法
对于复杂的有氧呼吸过程采用多种方法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分析学习这个抽象过程,对于无氧呼吸采用讲授法,最后利用比较法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再拓展到生活实践中。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视频短片《陆宇涛的烦恼》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思考如何锻炼身体达到健身减肥的目的,和过为剧烈的运动后为什么肌肉会酸痛这两个核心“苦恼”。
要想帮助陆宇涛同学解决难题就需要全班同学学习细胞呼吸以后来想出解决方案。
比较燃烧和细胞呼吸的异同引入细胞呼吸的学习内容。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有氧呼吸
知识储备:有氧呼吸的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只要有氧呼吸过程研究透彻,无氧呼吸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预习内容主要是关于有氧呼吸的基础知识,起到熟悉知识的作用,并且在学案上明确要求:记准化合物名称,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
知识细化:依据动画细化有氧呼吸过程,明确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去向。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完成三个阶段的反应式,第一阶段由教师带领写出示范,第二三阶段由学生写出教师进行修正。
书面落实:依据三个阶段的反应式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三个阶段的比较表格,强化每个阶段物质和能量的记忆,学会用表格进行比较。
师生合作:从阶段反应式入手合并得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并且能通过阶段反应分析出各种原子的去处,在反应总式中标出去向箭头。
讨论与陈述: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释放2870KJ能量,其中储存于ATP中1161KJ,其余能量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化效率是多大?那么如何解决“烦恼一”,回归本课的宗旨。
阶段性小结:即总结出有氧呼吸概念又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小结并且完成阶段小练。
(2)无氧呼吸
由陆宇涛的“烦恼二”和植物的烂根现象导入无氧呼吸的过程,展示动画总结无氧呼吸过程,并简单描述。
分析两大类不同情况下的反应产物,书面落实写出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能量的产生为什么比有氧呼吸少?
3、概况提问,巩固提高
展示动态的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让同学尝试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完成表格,教师总结。
七、板书设计:
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有氧呼吸
C 6H 12O 6 2C 3H 4O 3(丙酮酸)+4[H ]+少量能量
2C 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 2+少量能量
24[H]+6O 2 1 12H 2O+大量能量
总反应式: C6H 12O6 +6H 2O +6O 2 12H 2O +6CO 2+少量能量
三、无氧呼吸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答疑、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典例分析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通过CA I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预测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通过所学解答学生困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
2、在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中教师要做好有效调控,及时铺设将知识拓展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并在全班学生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时候给与解疑点拨,所以教师的作用是贯穿始终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善于将知识问题化,锤炼课堂语言,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采用各种有效地教学设计,构建高效快乐课堂!
酶 酶 酶 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