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的变量

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的变量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国际政治博弈也日趋激烈。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同步推进,引发了人们对民族国家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凸显了身份认同问题的重要性。
身份认同包括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族群认同、文化认同等多重维度,但是在所有的认同当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维度当数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中长期生活而形成的对该民族国家文化精神的肯定性体认,它集中体现为对该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是提升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应然矢量与诉求标尺。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发展与国家强大都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否则,民族国家将失去生存的土壤、精神的家园和前进的动力。
因而,文化认同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
它不只是对民族国家文化发展进程的抽象概括,更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传承与超越交相辉映的鲜活的历史生成过程。
它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眷恋和延续,而且包含着人们对现实的焦虑和抉择,更重要的是它还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
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认同是鲜活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丰富性、多样性、绵延性是其鲜明的特质。
以往,人们对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大多倾向于采取宏观的研究范式,即对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进程进行逻辑上的归纳总结和提炼概括,从而得出一个普遍的、抽象的、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并以此构筑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
这种研究范式有利有弊。
一方面,它有利于对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进程进行全景式的宏观考察,可以化繁为简、去粗取精,抽取提炼出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但另一方面,它在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过程中,容易割裂文化认同与文化传统之间的血脉联系,忽略文化认同本有的鲜活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使文化认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换言之,这种宏观研究范式往往是在理论上构筑一个虚幻的文化认同,而对于文化认同的现实生成却缺乏真正的建构力量。
保存集体记忆 促进身份认同 繁荣企业文化

保存集体记忆促进身份认同繁荣企业文化在一个组织或团队中,保存集体记忆、促进身份认同以及繁荣企业文化是极为重要的。
这些因素有助于加强团队内部协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保存集体记忆保存集体记忆是指将组织或团队的历史、经验和价值观传承下来,让每个成员都能够了解和认同团队的发展历程和价值理念,形成共同的认知基础。
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和重要决策,可以让后来加入团队的新成员更好地了解团队的发展轨迹和背景。
这样,新成员可以更快地适应团队的文化氛围,融入到团队中,提高其归属感。
保存集体记忆还可以避免重复犯错。
每次面临新的问题或挑战时,可以参考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从而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保存集体记忆还有助于巩固团队的经验智慧,提高团队的效率和执行力。
保存集体记忆还可以强化团队的认同感。
每个成员都能够看到自己是团队发展的一部分,为团队的成功和成就感到骄傲。
这种认同感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二、促进身份认同促进身份认同是指建立起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使每个成员都能够把自己的利益与团队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为团队的目标和使命贡献力量。
建立起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可以帮助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成员们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团队的文化是什么,并能够主动地去践行和传承这种文化。
这样,团队的发展和成长就能够借助每个成员的努力和付出。
促进身份认同还可以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信任。
当每个人都认同团队的目标和意愿时,就能够更好地合作,互相支持和信任。
这样,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促进身份认同还可以加强团队的竞争力。
当每个成员都能够充分认同团队的文化和价值观时,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团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将使团队具有更高的竞争力,更加有信心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三、繁荣企业文化繁荣企业文化是指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使企业文化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进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的形成

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的形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如同无形的纽带,将个体紧密相连,构建起共同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那么,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文化认同,简单来说,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它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语言、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
当我们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遵循相同的节日习俗,信奉共同的宗教信仰,秉持相似的价值观念时,我们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所属文化群体的认同。
以语言为例,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当我们说着家乡的方言,讲述着流传已久的故事和传说,那种独特的音韵和表达方式,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自己与这片土地、这个文化群体的紧密联系。
同样,节日习俗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春节时的团圆饭、贴春联,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心中共同的文化符号,让我们在特定的时刻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归属感。
而集体记忆,则是一个群体对于过去共同经历和历史事件的记忆。
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也可以是一个社区的发展历程,或者一个家族的传承故事。
这些集体记忆通过口口相传、文献记载、艺术作品等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
集体记忆的形成往往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例如,抗日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无数先烈为了保卫祖国、抗击外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段历史通过书籍、影视作品、纪念活动等方式被不断讲述和铭记,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激发着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文化传承和教育也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通过教授历史、文化等课程,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记住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和文化传统。
家庭中的长辈也会向晚辈讲述家族的故事和历史,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精神。
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相互交融和互补是怎样的?

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相互交融和互补是怎样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个体记忆”,“集体记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等相关概念。
这些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相互交融和互补。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一、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个体记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所学习的知识以及所感受到的情感等个人经历的回忆。
而集体记忆则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对某些事件、人物、文化背景等的共同记忆和认知。
例如,对于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国家,它的人民可能都会有大量的关于这个国家的共同记忆,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
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个体记忆是构成集体记忆的基础,而集体记忆又会深刻地影响个体记忆的形成。
例如,一个人的先辈经历的历史事件,就是这个人个体记忆的一部分。
而这些历史事件也是一整个国家的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是相互重叠、相互作用的。
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文化传承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手段,使某种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下去。
即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某种文化也能够保持其历史传承的特点。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音乐、农耕文化等都是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
文化创造则是指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思想、观念等,创造出新的文化现象。
例如,在当代中国,崭新的市井文化、电脑文化、网络文化、不断涌现的新艺术形式等都属于文化创造的范畴。
三、交融和互补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互补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交融,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发掘个人的历史根源,建立起对自己所在文化传统的认知和感知。
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互补,则可以使得文化传统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创造性元素和思想观念,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使得人们有更丰富的文化选择,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集体记忆是什么?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集体记忆是什么?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记忆也在不断地转变。
但是,人们一直在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记忆传承下去,这就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形式。
那么,集体记忆究竟是什么?它对社会和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本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一一为你解析。
1. 集体记忆是什么?集体记忆是指在某个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多个人共同拥有的记忆内容。
这些记忆内容一般来自于共同的经历、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等方面。
例如,一个国家的国庆节,一个家族的祖传故事,都属于集体记忆的一种体现。
2. 集体记忆对社会的影响集体记忆可以为社会提供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让社会更加稳定。
当人们共同拥有相同的记忆,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使社会更加有力量。
例如,在纪念一战胜利100周年的时候,全国上下举行了多个庆祝活动,人们一起追忆那段历史,感受那场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胜利。
这种共同的记忆能够让人们更加团结一致。
3. 集体记忆对文化的影响集体记忆同样对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文化的传承,人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感受到文化的品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文化的传承也会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努力保护和传承,使之不断地发扬光大。
4. 集体记忆对传统的影响集体记忆对传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集体记忆,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使之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的发展。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红楼梦》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通过集体记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发扬其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
5. 集体记忆对未来的影响集体记忆也对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所拥有的记忆也在不断地变化。
但是,通过集体记忆,人们可以更好地保留那些名副其实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下去。
这能够为未来的社会提供更加稳定和有力的文化支持,实现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起来,集体记忆是指在某个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多个人共同拥有的记忆内容。
论我国国定节假日对社会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影响

的文化 财产 、 文化 象征及文化标 志 。 从联 合 国教科文 组织 《 保 影响 。
护非物 质文化遗 产公约》明确 把 “ 节 日庆典 ”纳入 到保护范 围 我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 , 一直在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 不断 地
来 看 ,节 日也应属于 “ 非物 质文化遗产 ” 。传统节 日不仅仅是 调 整国定 节假 日的政策 , 而人们也在不断地适应新 的国定节 假 反映 了物质和社会 层面的发展 , 更重要的是体 现了精神生活和 日 。 文 化层面 的进步 。节 日的形成 需要 历史文化 的长期沉 淀和 积 累, 在此过程 中 , 节 日承 载的 内容是相 当丰富和 多样化 的 , 包 ( 一 )2 0 世纪 8 0年代 ,单位 “ 各 自为政” 2 0 世纪 8 0 年代 的中国,“ 国定节假 日”只有春节 、国庆节 、
并进行调 整 ,在这一阶段 ,人对于节 日的补充和完善是为 了更
( 二 )2 0 世纪 9 0 年代 ,节假 日 “ 双轨制”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袭来 ,1 9 9 5 年, 我 国终于 确定了酝酿
好 地传承和延续 自身的文化 ,通过节 日增加社会和 自我认 同。
双休 日” , 这样一来 , 原先 的每 周公休 日一下子翻 了一 节 日是由人所创造的 , 并服务于人 的时 间表达 。 从节 日的演变 已久的 “ 来看 ,节 日是 由集体仪式转变 为社会文化 的时间表达 。中国作 倍 ,并且 国家以法律 的形式对 其进行了明确规定 ,确保 了 “ 双
为世界文 明古 国之一 , 历史悠久 ,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 节 休 日”的正 常实施。可 以说 ,那时的人们也期待着 ,在不久的
传统与创新 —— 5 5
将来能够 有机会真正去 实现 享受节假 日的乐趣 。这时候 的国定
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认同功能

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认同功能作者:刘然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05期【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谱系中,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体现,反映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在文化认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革命文化刻写了一个既有时间线又有整体性的集体记忆图景。
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源泉,文化认同是集体记忆的结果和升华。
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具有相同主体、共同经历、共有精神家园、共同目标。
据此,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隐忧,我们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其文化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包含身份确认、内容建构、现实实践、精神系统、形式载体、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革命文化;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作者】刘然,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3)05-0142-0008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1]新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民族团结。
实现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根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2]。
“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支撑力量,其中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内在机理,文化认同是最为深沉的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他们共同的生存背景。
其中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再塑文化自信的反映,是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深刻地塑造了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灵魂,在文化认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口燕海鸣我们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些事情拼命想记住,却总是将它遗忘;而另一些事情我们拼命想要将其忘却,却总在某些时刻出现在回忆中。
看来,记忆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那么记忆因何而生、又因何而灭呢?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记忆与忘却。
集体记忆所探求的,正是这种种回忆背后的“缘”与“故”。
涂尔干(EmileDurkheim)的学生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ehs)被公认为是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研究的鼻祖,他将记忆这个概念首次赋予了社会学的内涵,强调记忆的社会性。
在哈氏看来,记忆产生于集体,即只有参与到具体的社会互动与交往中,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回忆。
“3涂尔干一生都在探讨道德与规范在社会整合中的积极作用,到了学生哈布瓦赫这里,这种道德的力量被具体化到了记忆。
哈布瓦赫虽然将集体记忆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人记忆中剥离出来,但是剥离得并不够彻底。
他的理论偏重解读个体的记忆如何在集体互动中塑造。
这种通过集体互动而形成的记忆,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记忆。
而哈氏理论中的“集体记忆”,指的其实是许多个体记忆的总和。
集体在此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个体集合。
真正使集体成为记忆的主体的,是哈布瓦赫以后的学者。
康纳顿(PaulConnerton)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指出一个群体通过各种仪式塑造的共同记忆,并不仅是每一个群体成员的私人记忆相加的产物,更是属于这个群体自身的。
[2’在康纳顿那里,集体记忆从“集合起来的记忆”变成了“集体的记[1)Holbwachs。
naurik,CollectiveMemory.Newyork;HarperandRow,1980.(Z]Connerton。
Paul。
HowSocietiesRemember,Cambridge:CambridgeUniuersityPress,19891。
I中国图书评论a妇勘嚏R嘲_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