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记忆角度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意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非连续性文本(一)(2017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
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
“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
(3分)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
(或:关注人群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
(至少说出两点,4分)示例:我认为有必要。
因为积累、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是(3分)A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2017厦门质检)对1950~2000年出生人群的抽样调查表明,当今,旅游已成为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图1图2材料三:中国民众出境游类型调查1.从材料一“中国民众出境游人数统计”的数据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①2014年至2016年三年来,中国民众出境游的人数逐年增长;②2014~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出境游人数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出境人数;③近三年来,中国农村居民出境游人数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出境游的增幅。
2024届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一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4届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一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下列楹联与名山,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面壁十年求道力,渡江一苇济时心。
②黄水昆仑泻浩荡,太华巨掌摩苍穹。
③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
④北望神州,擎天四岳皆吾友;南来胜景,播誉千秋是此山。
A.①嵩山②泰山③华山④衡山B.①嵩山②华山③泰山④衡山C.①衡山②华山③嵩山④泰山D.①衡山②嵩山③泰山④华山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俞敏洪因演讲中“钱可以折算成生命”这个观点被骂上了热搜。
实际上,俞敏洪的演讲全文大约有8000字,主题也并非宣传“金钱至上”,而是希望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奋斗观。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相关概念】“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是以间断性的内容信息符号组成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文本。
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数则相对独立的材料。
这些材料大多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中心话题。
各材料单独看是相对独立的,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合在一起又能完整地、全方位地表达意义。
各则材料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可以任意排序,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在表意上具有非连续性特征,在形式上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考情分析】自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开始,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之前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人物传记改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令人耳目一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试题命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 选材特点。
每个文本一般由3-4则相对独立的、非连续性材料组成,其中可能有一则材料为图表。
几则材料围绕同一主题,但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选材多是新闻文本节选,如调查报告、专题评论等,多取材于社会生活热点。
如2019年全国、、卷三套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分别涉及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桥梁建设、中国志愿服务等,都是社会发展中的新鲜事物,体现社会发展的变革方向,反映社会发展积极变化丰富多元的一面。
2. 文本特点。
(1)客观性。
文字和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多为新闻材料,各材料内容的呈现以客观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朴实,具有客观性。
(2)非连续性。
文本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结构跳跃性较大,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逻辑关联,只是在某一主题的统摄下,根据命题者意图组织在一起,具有典型的非连续性特点。
(3)简明性。
文本中有平实的文字叙述,有醒目的图表展示,便于考生快捷、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
材料避免长篇大论,没有复杂的段落结构。
(4)技术性。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对图表与文字之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进行科学解读,从阅读技术角度来说,要有较强的读图、读表能力以及合理归纳、准确概括的能力。
专题29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综合训练(四)-2023年小升初语文真题汇编(全国版)

专题29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综合训练(四)一、(2022·滦南县)阅读提供的材料后完成练习。
材料(一)2月4日,大年初四,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立春,也是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日子。
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令人震撼之美。
每一个节气除了标注对应英文,其中更有不少节气专业门配合了一句诗文来解读。
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白露,最终行至“立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随着时代发展,二十四节气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功用。
除了依旧结合农时,对农业活动有参考意义外,二十四节气已经被更密切、更广泛地融入了饮食、养生、医疗、特色旅游等领域,并具有更多文化内涵。
许多节气,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材料(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至今仍被人铭记。
2022年,北京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这次的主题口号又是如何诞生的?两者之间又存在何种关联?北京冬奥组委自2020年5月起启动了主题口号创作征集工作,通过定向委托创作的方式,面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征集主题口号创意。
经过多轮评审,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意见,并和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取得一致后,最终决定将“一起向未来”(英文为:“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作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
“向未来(for a Shared Future)”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一起向未来(Toether for Shared Future)”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
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2024届辽宁沈阳皇姑区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语文卷含解析

2024届辽宁沈阳皇姑区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语文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偶题朱熹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狡黠.(xié)脑髓.(suí)拈.轻怕重(niān)锋芒毕露.(lù)B.褶.皱(zhě)诡谲.(jué)拾.级而上(shè)白雪皑.皑(ǎi)C.豢.养(huàn)教诲.(huǐ)间.不容发(jiàn)强.词夺理(qiǎng)D.蓦.地(mò)炽.热(chì)大煞.风景(shā)抽丝剥.茧(bō)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爱莲说》和《陋室铭》分别是唐代的刘禹锡和北宋的周敦颐的作品,“说”和“铭”都是古代的文体。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他还著有小说《茶馆》、《骆驼祥子)等。
C.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两文题目中的最后一个字“书”,都指的是书信。
2024届辽宁省沈阳皇姑区六校联考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辽宁省沈阳皇姑区六校联考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类事件的处理方案有例可援....,无需重新审议或另寻其它解决方式。
B.樱花盛开时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一时间鼋头渚里熙来攘往....。
C.近日共享单车风靡锡城,出行时尚便捷,备受锡城人民青睐..。
D.在招商会上,我遇到多年未见的老友,两人面面相觑....,分外惊喜。
2.下面关于名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通过家常式的语言告诫儿子应该追求德艺双馨。
B.《红星照耀中国》的记者斯诺采访了毛泽东、周悤来等人物,真实记录了先辈流血牺牲、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历程。
C.《简爱》塑造了一个为了嫁入豪门、获得财富和地位而不断出走的女性形象。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把共产主义作为信仰并不懈追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骄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
B.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C.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
D.这部小说反映了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下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旷达胸襟。
B.“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装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揭示了王朝更替对百姓的影响。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2024学年云南省丘北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周练(语文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云南省丘北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周练(语文试题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拯救李娟视野右边的山谷口三三两两停着一大群马。
此时,马群已经越过沼泽,似乎准备离开,又像在等待什么。
卡西在前面突然停下来,居高临下看了一会儿,回头冲我大喊:“看,马掉进去了!”我低头冲山谷尽头一看,果然,隐约有一匹红马在那里的黑泥浆中激烈地挣扎,已经陷到了大腿处。
我连忙放下冰块,说:“下去看看吧!”但是卡西不让。
再这么耽搁下去,冰越化越快,多可惜!先背回家再说。
回到家,一个人也没有,妈妈和斯马胡力不知到哪里去了。
把冰块卸进敞口大锡锅里后,我立刻出门去看那匹马,卡西去山梁西边找阿依横别克。
他家是我们在吉尔阿特的唯一的邻居,这一大片牧场上只有阿依横别克和斯马胡力两个男人。
红马已经不能动弹了,浑身泥浆。
看我走近,本能地挣扎了一下。
我拾起石头丢过去,希望它受惊后能一个猛子蹦出来。
但是等我把这一带能搬动的石头全都丢完了也没什么进展。
四周那么地静,明净的天空中有一只鹤平稳缓慢地滑过。
一个人呆在这里,面对陷入绝境的生命,毕竟有些害怕,又过了一会儿我便离开了沼泽。
刚走到山谷口,迎面遇上了卡西,却只有她一个人,手里提着一大卷牛皮绳。
阿依横别克他们都不在家。
卡西在牛皮绳的一端打了绳圈,然后试着甩向沼泽中露出的马头,但她显然没有斯马胡力那样的技术。
甩套没有用,卡西决定亲自下去套。
她卷起裤脚,持着绳子踩进了黑色的沼泽泥浆。
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一直看到她稳稳当当走到马跟前,才松了口气。
原来沼泽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危险,表层的泥浆在春日的阳光下晒得已经很紧了,加之淤泥中又裹有团团的细草茎。
但因马蹄是尖的,身体又那么重,可能会容易陷下去。
2024年广西南宁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题(十)(含解析)

2024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十)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21分)小广参加“寻踪美丽广西,领略壮乡文化”征文活动,以下是部分征文,请你阅读后完成1~5题。
【家乡山水】广西的每一寸土地,青山绿水钟灵毓秀,不管春夏秋冬都一如既往绽放它独特的美。
在美丽的八桂壮乡,游览者能看到山水风情一幅幅画卷,令人心醉沉迷。
漓江蜿蜒曲折、明洁如镜,萦绕在青山峰林之间。
通灵大峡谷峡谷高深、溪流清澈,苍翠的植被和瀑布①(交相辉映、栩栩如生),德天瀑布②(气势磅礴、慷慨淋漓)、壮观非凡,可谓人间仙境。
大山朗润,静默守候,小河潺潺,穿城而出,山水掩映间,人们乐在其中。
【家乡民俗】广西的节日丰富多彩,节日习俗也各具特色,而且场面大,参加者众,民族风情浓厚。
特别是娱乐性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侗族的“花炮节”、苗族的“芦笙会”、京族的“哈节”……其中,“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对歌日,也是壮族祭拜祖先的重要节日。
三月之始,壮族青年欢聚一堂,山歌对唱此起彼.()伏;亲朋族人云集宗祠祭祀miǎn()怀,感恩先人祝祷祈福;人民敲起竹竿载歌载舞,出游踏青络绎不绝。
【家乡美食】“广西有味,百县千菜”,广西的美食包含了众多民族的特色菜式,口味多元,可谓让人垂涎欲滴。
如壮族五色糯米饭、瑶乡油茶、武鸣高峰柠檬鸭、柳州螺蛳粉、横县鱼生……种类之繁多、制作之复杂、品相之精美、味道之迥异,令人③(叹为观止、废寝忘食)。
广西美食真可谓“ A , B 。
”1.阅读“家乡民俗”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分)(1)miǎn 怀()(2)此起彼伏.()2.请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写在横线上。
(3分)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2分)(1)朗润:(2)络绎不绝: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分别填到A、B处,使征文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
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是被回忆的历史。
”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
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
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
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
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
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
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
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
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于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
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忧的“重复”。
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
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比如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
摔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人要“祭萨岁”。
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扮一新。
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
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民丰富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
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岁”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的来源,又是民族基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
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
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
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
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
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
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
(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也可以是神话传说。
B.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C.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
D.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
B.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
C.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的文化信仰。
D.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为重要对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A.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
B.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
C.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
D.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
4.请从文化记忆角度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意义。
(6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
参考答案:
1.C
2.B
3.C
4.皇姑节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
皇姑节蕴含着广南壮族求吉祈福的心理诉求。
(或承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佑的愿望)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民族、地域身份认同)。
5.示例一: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研究目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可靠性依据;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中仪式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三个特征。
示例二:首先,从文化记忆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其次,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再次,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物质性(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