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诊断

合集下载

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

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

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核医学显像是一种核医学诊断手段,通过放射性核素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引入人体,以及各种放射性同位素的显像探测技术,来对机体的生理和生化活动进行定位、定量或半定量的显像,从而实现对相关疾病和病理生理过程的诊断。

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是对显像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估的结果汇报文件,它的规范化对于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的几个方面。

首先,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的格式应该是规范的。

报告的格式应包括标题、报告人、报告时间、患者基本信息、检查目的、检查方法、检查所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剂量、影像学表现、诊断意见等部分。

这些信息的规范使用可以使报告的内容易于阅读和理解。

其次,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应该包含必要的信息。

报告应该提供有关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病史等。

此外,报告还应明确检查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所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和剂量。

在影像学表现部分,报告应详细描述显像结果的特征,如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信息,并结合图像进行分析和解读。

最后,报告应给出针对所观察到的病变的诊断意见,包括明确的诊断结果和相应的临床意义。

此外,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应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

报告的内容应基于对影像学表现的客观分析和评价。

报告人应根据所观察到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给出准确的诊断意见。

在报告中应明确标注所述结果的可靠程度,如可疑、可能、高度怀疑等,并附上相应的解释和建议。

最后,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应具备完整性和一致性。

报告应全面、详尽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影像学表现,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报告中的各个部分应准确、一致地呈现相关信息,以确保诊断结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总之,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的规范化对于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规范、完整、准确、客观并一致的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不仅可以提供有效的诊断信息,还有助于指导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核医学的名词解释

核医学的名词解释

核医学的名词解释核医学是应用核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一门学科。

它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进入体内,通过检测和分析它们的放射性衰变过程,来获得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代谢情况等信息,从而达到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核医学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及其标记、医学影像学和生物学等方面内容。

在核医学诊断中,常见的影像学技术有放射性核素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这些技术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注射到患者体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来探测和分析患者的器官结构和功能状态。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核医学中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是通过摄取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来探测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比如,甲状腺扫描常用于评估甲状腺的功能和结构,心脏显像则可以用来观察心肌供血和心脏功能状况。

这些显像技术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在患者体内的分布来反映不同器官的代谢活性,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而SPECT和PET则在核医学诊断中扮演着更加精确和敏感的角色。

SPECT通过测量单光子的发射能量和位置,可以提供三维的断层影像,用于心脏、脑部等多个器官的检查,尤其是对于功能性异常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PET则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如葡萄糖等,以观察其在患者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PET可以非常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器官细胞的代谢活性,对于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核医学还在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是利用放射性药物直接或间接杀死和控制肿瘤细胞的方法。

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相比,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高、副作用少等优势。

比如,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骨转移的癌症患者,可以通过摄取放射性碘或其他放射性核素来破坏甲状腺或骨转移灶,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核医学领域,还有一些常用的术语和技术需要了解。

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学科。

它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及时、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核医学诊断1. 定位诊断核医学在定位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癌症诊断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注射进体内,被癌细胞摄取,形成像片,通过分析图像可以定位癌细胞位置。

此外,核医学还可以对其他病变如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进行定位诊断。

2. 功能诊断核医学可以通过提供器官或组织的功能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例如心脏病患者可以接受核医学心肌代谢显像检查来了解其心肌代谢情况,有助于确定病变程度和治疗方案。

其他类似的功能诊断还有肺部、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评估。

二、核医学治疗1.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是利用植入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患病部位的方法。

该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如利用注射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利用注射放射性药物治疗骨髓瘤等。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到达患病部位,避免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2. 核素内照射治疗核素内照射治疗是利用放射性药物从内部治疗肿瘤或其他病变。

通常通过口服或注射将放射性药物置入体内,其放射性在体内产生较小的照射剂量,对周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但足以杀死患病细胞。

核素内照射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癌、骨髓瘤等疾病的治疗中。

三、剂量学核医学的剂量学被广泛应用于放射线诊断和治疗的剂量测量。

剂量学可以衡量人体接受的放射线剂量,并在安全范围内确定最佳的剂量方案。

此外,剂量学还可以评估不同剂量对器官和组织的影响。

总之,核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在未来将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医学的定义

核医学的定义

核医学的定义核医学是一门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其他放射性物质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学科。

它结合了医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提供有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核医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心血管系统、肿瘤、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领域。

核医学的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核医学可以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提供有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核医学可以用于检测肿瘤、心脏病、骨骼疾病、肾脏疾病等多种疾病。

2. 治疗:核医学可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治疗多种疾病,例如癌症、甲状腺疾病等。

治疗方法包括内照射、外照射、放射性同位素注射等。

3. 研究:核医学可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例如,核医学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脑功能、心血管系统等。

核医学的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和标记:核医学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因此需要制备和标记放射性同位素。

制备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包括核反应和核转变等。

2. 放射性同位素的测量和分析:核医学需要测量和分析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分布、代谢等信息。

测量方法包括放射性计数、闪烁计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

3. 图像处理和分析:核医学使用图像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因此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

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诊断、三维重建、图像配准等。

核医学的应用和技术都是在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下进行的,因此对人体和环境的安全非常重要。

核医学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处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总之,核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其他放射性物质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为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思路。

核医学诊断的原理

核医学诊断的原理

核医学诊断的原理以核医学诊断的原理为标题,我们将探讨核医学诊断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技术特点。

一、核医学诊断的原理核医学诊断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的技术。

它通过体内注射或摄入放射性同位素,利用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过程来获取人体内部的功能和代谢信息。

核医学诊断主要依靠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γ光子进行检测。

核医学诊断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注射或摄入、显像仪的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要根据所要检测的器官或组织的特点来确定。

注射或摄入放射性同位素后,它们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体内的不同部位,其中有一部分会集中在特定的器官或组织中。

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显像仪对放射性同位素的γ光子进行探测。

显像仪会将γ光子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和处理后转化为图像。

最后,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获得有关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和代谢信息,从而进行诊断。

二、核医学诊断的应用领域核医学诊断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肿瘤学、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在肿瘤学中,核医学诊断可以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代谢活性以及转移情况,对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在心血管疾病中,核医学诊断可以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心功能以及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核医学诊断可以评估脑血流情况、脑代谢活性以及神经元功能,对于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在内分泌疾病中,核医学诊断可以评估甲状腺功能、肾上腺功能以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等,对于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医学诊断的技术特点核医学诊断具有以下几个技术特点:1. 非侵入性:核医学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患者只需要注射或摄入放射性同位素,无需接受任何切口或手术,对患者来说更为安全和舒适。

2. 敏感性高:核医学诊断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通过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显像和定量分析,可以发现病变的微小改变,使得医生可以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医院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

医院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

医院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一、引言核医学诊断技术是一种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来观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先进医疗手段。

对于医院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医院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进行详细分析。

二、核医学诊断的作用和意义核医学诊断技术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核医学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病例,核医学诊断尤为重要。

其次,通过核医学诊断,医生可以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诊断结果,避免了传统影像学无法发现的病灶,为患者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此外,核医学诊断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观察病情变化,并进行随访。

三、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为了保障核医学诊断的安全、准确和规范进行,医院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

首先,该制度可以明确各级医务人员在核医学诊断工作中的岗位职责和权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该制度可以规范核医学诊断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避免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此外,该制度还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防止诊疗错误和事故的发生。

四、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的内容1.设备和设施管理核医学诊断需要特定的设备和设施,因此,医院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需要包括设备和设施的选购、安装和维护等内容。

制度应规定设备的选择标准、验收标准和日常维护保养等要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2.人员管理人员是核医学诊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应包括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等内容。

制度应规定人员的岗位要求、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等,确保核医学诊断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质量。

3.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医院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应规范核医学诊断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患者的预约和登记、检查前准备、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和注射、影像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制度需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确保每个步骤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为了保证核医学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院核医学诊断管理制度应包括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的内容。

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和其他影像学相比,优势在哪里?

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和其他影像学相比,优势在哪里?

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和其他影像学相比,优势在哪里?核医学的成像取决于脏器或组织的血流、细胞功能、细胞数量、代谢活跃程度和排泄引流等因素,是一种功能代谢显像,引入的放射性示踪剂具有与人体内天然的新陈代谢物质相同的生理生化特征,借此可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生理生化、代谢与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变化。

而CT、MRI、B超等检查主要是通过显示脏器或组织的解剖形态学的变化,尽管分辨率很高,但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过程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些优势让核医学影像技术成为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诊断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1.什么是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引入体内,利用核医学仪器在体外对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γ射线进行采集和处理后获得图像。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病变,具有很强的特异性。

通常采用的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等。

这些技术可用于检测和评估许多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系统疾病等,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优化,使其更加安全、可靠、精确和高效。

1.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常用检查方法(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及SPEC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简称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computed tomography),它是γ相机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增加了断层显像的能力,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注入患者体内,然后γ探测器记录该同位素的放射性粒子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并转换为相应图像。

与传统的X线和CT等成像技术相比,SPECT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组织信息和生物代谢活动信息,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诊断许多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及PET/CTPE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是一种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

核医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展望

核医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展望

核医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展望一、简介核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科技,利用不同标记物来观察人体内器官或组织的生理和代谢情况,以及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核医学具有无创、准确、灵敏等优势,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之一。

本文将探讨核医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核医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 癌症诊断与治疗核医学在肿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放射性示踪剂可以追踪癌细胞的分布和转移情况,帮助临床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技术能够定位肿瘤细胞集聚区域,并提供关于肿瘤活动度及生长速度等信息,对癌症早期筛查和后续治疗过程监测起到重要作用。

2.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核医学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使得医生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 cardiopulmonary 功能,以及冠脉供血情况。

核素显像技术可以检测心肌梗死区域、心肌缺血程度和心肌灌注情况,对决策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方案有指导性意义。

3. 骨科疾病诊断核医学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折愈合情况、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等。

例如,单光子排列电脑断层成像(SPECT)技术能够显示出骨组织的生理代谢状态,辅助评估骨髓水肿和坏死区域,并简化对复杂骨折稳定性的评估。

4.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核医学在神经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技术通过检测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流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癫痫等。

三、核医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1. 新一代示踪剂的研发当前核医学中使用的示踪剂还有一定局限性,针对某些类型的肿瘤或器官组织,特异性不高。

因此,研制新一代具有更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示踪剂是当务之急。

随着科技进步,有望开发出更多能够精准标记靶向分子的示踪剂,并提高对小肿块和微小代谢异常区域的检测能力。

2. 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医学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根据这些规律来诊断疾病。
核医学诊断的特点
脏器正常组织及病变内放射性核素分布
的多少不仅与脏器局部的功能、血流有关
,还与细胞的功能、数量及代谢因素等有
关。因此核医学诊断是以显示脏器功能和
代谢为主的一种定量检查方法。
核医学诊断的原理
2.放射性核素现像:以放射性示踪原理为基
础,根据放射性现像剂在器官内外或病变
核医学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延庆教学医院 放射科
吴俊峰
69103020-2210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识 二 心肌灌注显像
三 骨显像
四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五 甲状腺显像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识 二 心肌灌注显像
三 骨显像
四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五 甲状腺显像
(一)什么是核医学?什么是核医学诊断?
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等
冷(凉)结节
结节摄取<周围正常 甲状腺
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囊性变、 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内出血或钙 化
一般认为单发冷结节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甲状腺“热结节”
甲状腺“温结节”
甲状腺“冷结节”
(4)寻找甲状腺癌的转移灶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局部显像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全身显像 示多发转移灶
2、用于功能测定的仪器:甲状腺功能仪、肾 图仪 3、将功能代谢信息与精确解剖定位信息整合 的仪器: SPECT/CT、 PET/CT、PET/MR
SPECT
γ 相 机
PET
核医学诊断常用放射性药物
诊断用放射性药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放射
性核素和非放射性的被标记化合物。最常 用的放射性核素是99mTc。
相关。
2. 方法
患者的准备:患者停用相关药物和含碘食 物(一般为2~6周),空腹口服Na131I 测量2、6、24 h或(2、 4、24 h) 标准源的制备 本底计数率 标准源计数率 甲状腺摄 甲状腺部位计数率-本底计数率 ×100% 131I率(%)= 标准源计数率-本底计数率 甲状腺部位计数率
疗效评估
心肌灌注显像+硝酸甘油介入法
介入前
介入后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识 二 心肌灌注显像
三 骨显像
四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五 甲状腺显像
骨骼系统
简介
显像剂进入机体后,沉积于骨组织中,
通过SPECT采集显像剂在体内的分布情
况,得到全身骨骼显影,即全身骨显像。
图像分析
1.
I. II.
于同一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2. 放射性核素:是指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 ,需通过放射性衰变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
核医学诊断的原理
1. 放射性示踪原理:是核医学诊断的基本原
理,即将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引入人体
内,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核衰变过程中
发射出的射线,可了解或显示被标记物在
受检者体内的分布、聚集量和动态变化规
女,49岁,乳腺癌 术后半年。骨扫描 L4可疑浓聚灶, SPECT/CT提示L4 双侧椎小关节增生 性病变。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转移性骨肿瘤 SPECT/CT 增加鉴别效能
女,51岁,宫颈癌术后 3月。骨扫描T11可疑浓 聚灶,SPECT/CT提示 T11肿瘤转移。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原发性骨肿瘤
男,14岁,左股骨下端骨肉瘤
临床应用
1. 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2. 功能性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定位诊断
3. 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判断及良、恶性鉴别 4. 甲状腺估重 5. 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判断及良、恶性 鉴别
类型 描述 常见疾病
热结节
结节摄取>周围正常
甲状腺组织
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
温结节
结节摄取≈周围正 常甲状腺组织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转移性骨肿瘤
肺癌多发骨转移
乳腺癌广泛骨转移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转移性骨肿瘤
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超 级骨显像”(“super scan”)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转移性骨肿瘤
前列腺癌多发骨转移治疗前
89Sr治疗两个疗程后复查,转移病灶改善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转移性骨肿瘤 SPECT/CT 增加鉴别效能
图像分析
1.短轴断层图像:上部为前壁,右侧为侧壁,左侧 为间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 2.水平长轴断层图像:上部为心尖,右侧为侧壁、 左侧为间壁。 3.垂直长轴断层图像:上部为前壁,右侧为心尖部 ,下部为下壁和后壁。
4.极坐标靶心图:上部为前壁,右侧为侧壁,左侧 为间壁,下部为下后壁
Tomography
冠造是判断冠脉狭窄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能替代心肌灌注显像吗?
狭窄区的心肌供血如何? 血管狭窄的病理生理意义如何? 狭窄区心肌是否存活? 是否需要进行冠脉再通治疗?
提供心肌的供血情况(无创伤) 提供血管狭窄的病理生理意义 提供心肌存活情况 指导冠脉再通治疗
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疗效
治疗前
治疗后
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比较
(二)核医学诊断的原理和特点。 (三)诊断用核医学仪器和放射性药物
(一)什么是核医学?什么是核医学诊断?
(二)核医学诊断的原理和特点。 (三)诊断用核医学仪器和放射性药物
核医学
是一门利用开发型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 物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学学科。按 应用范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 临床核医学又分为诊断和治疗两部分。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 3. 甲状腺炎的诊断 4. 甲状腺肿的诊断
5.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
甲状腺疾病 典型甲亢 甲减
摄碘131I表现 摄131I率增高,高峰前移 摄131I率降低,高峰延迟 饥饿”
地方性甲状腺肿 摄131I率增高,无高峰前移,“碘
正常和常见疾病的甲状腺摄131I率曲线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识 二 心肌灌注显像
心肌缺血与梗死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Stress Rest
心肌缺血 Ischemia
(可逆性缺血)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负荷 stress
静息 rest What is reversibility myocardial ischemia?
什 么 是 可 逆 性 心 肌 缺 血 ?
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临床应用
1. 早期诊断恶性转移性骨肿瘤及疗效监测
2. 诊断原发性骨肿瘤
3. 骨创伤的诊断 4. 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5. 移植骨术后的监测 6. 代谢性骨病的诊断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转移性骨肿瘤
男,鼻咽癌,右下肢疼痛一周。X片阴性, 骨扫描示右股骨上端 骨转移。
计算甲状腺摄131I率 绘制摄131I曲线
4. 结果判定
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摄131I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 渐升高,24 h达高峰。 一般摄131I率 2 h为10%~30%
4 h为15%~40%
24 h为25%~60%
各地区有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摄131I率较成人
高,年龄越小越明显。女性高于男性。
正常参考值
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摄131I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24
h达高峰。
一般摄131I率 2 h为10%~30% 4 h为15%~40% 24 h为25%~60% 各地区有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摄131I率较成人高, 年龄越小越明显。女性高于男性。
临床应用
1.
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时指导用药剂量
骨组织聚集显像剂的量与骨局部血流量
及代谢活性有关。
当局部血流增加,成骨细胞活跃和新骨形成
时,图像上呈局部放射性异常浓集影。
当骨组织血供减少,病变区呈溶骨性改变,
图像上呈局部放射性异常稀疏或缺损影。
图像分析
2. 全身骨骼显影清晰,左右对称,变平骨由 于代谢活跃、血供丰富较长管状骨显影清 晰,长管骨干骺端显影较骨干部清晰,发 育期儿童及青少年骨骺及干骺端浓集放射 性的程度高于成年人。 3. 显像剂经泌尿系统排泄,故双肾和膀胱显 影。
正常图像:儿童正常全身骨显像
4岁
9岁
14岁
正常图像:18F-NaF PET骨显像
异常表现: 放射性异常浓聚
异常表现:放射性缺损
前位
后位
多发性骨髓瘤骨显像病例
异常表现:放射性浓聚 + 缺损
“炸面圈”征(doughnut sign) 左:胸骨肿瘤 右:左股骨头坏死位
异常表现:超级骨显像(super scan)
心脏断层与其他器官断层的不同
短 轴
负荷 stress 静息 rest
垂 直 长 轴
99mTc-MIBI
水 平 长 轴
正常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Normal myocardial perfusion tomogram
临床应用
1. 心肌缺血的诊断及危险度分层,并准确评
价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2.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梗死范围、程度的 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价 3. 心肌存活性评估 4. 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思考题
核医学诊断与放射诊断有何不同?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原发性骨肿瘤
男,20岁,左胫骨上端骨软骨瘤。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关节疾病
女,63,类风湿性关节炎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识 二 心肌灌注显像
三 骨显像
四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五 甲状腺显像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Hale Waihona Puke 原理甲状腺具有选择性摄取和浓聚碘的功能。
其摄取碘的速度和数量与甲状腺功能状态
内外聚集量的差别,利用核医学显像仪器
在体表探测射线信号成像,来显像脏器或
病变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
(一)什么是核医学?什么是核医学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