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天人关系本然实然与应然论
天人关系

同时,在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上,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历史形成的差异不是短期能够统一的,所以,建立一种超越种族和宗教的生态文化系统,统一地球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真正摆脱狭隘的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未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共同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孔子维护“天”的至上尊严,主张以“天意”建立人间尊卑秩序,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天人思想,他首先论证了天赋道德论,进而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命题,这种“天”与人性、内心的统一,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求接近人与天的和谐。汉代董仲舒进一步肯定了“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事与自然规律有类别同形和序列的同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灾异谴告”学说,这一系统化了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社会人事,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完全淹没在天道王权的体系之中。宋明理学继承了秦汉以来由董仲舒系统化了的“天人合一”论,程朱、陆王从唯心主义出发,主张“天理”与“心性”相结合,人性成为联结天和人的纽带,从而把“天人合一”改造为心性之学。
关键词: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哲学家把天理解为自然,于是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唐代的刘禹锡等,肯定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显示出开发自然的进去精神。中国古代哲学家讨论天人关系,目的在于寻求人生目标。当代某些学者从战略上研究社会发展机器与环境关系,也利用类似的方法论原则。如强调按照环境的约束条件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目标来规划社会发展,确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等。这种方法原则是环境条件乃至生态规律对社会和人生目的制约作用的反映。如果由于知道思想不同,或对天人关系的实际状况的判断不一致,采用上述方法论原则并不一定导致相同的结论。
浅析“天人合一”的三个层面及其悖论

2022第01期·总第579期“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被看作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内容极其庞杂,自古及今社会各界学者对之有着不同的认知。
一般认为,“天人合一”是谈人和自然的统一问题,也有人认为是言自然理性和道德理性、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统一的问题。
但无论怎样理解,首先它们的结论是建立在承认“天人合一”合理合法性基础上的。
不过,“天”究竟指何种意义上的天,“人”是何种意义上的人,这是对“天人合一”进行分析甄别的前提,因为作为“天人合一”的关键,古代的“天”“人”都有着非常特殊的概念,它们各自有多重内涵。
例如“天”有自然的天、意志的天、物质世界的天(自然界)等,由此又衍生天道、天理、天命、天心等相对应的观念。
而“人”也有自然的人、精神世界的人等区别。
这样不同意义上的“天”“人”组合是不是“合一”?如何“合一”?它们“合一”的理论根据何如?“天”“人”关系在古人看来是不是都是“合一”?或者说,“合一”的内涵究竟有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在什么意义上的“合一”?有没有相反的观点?“天人合一”就其理论的实质而言,不过是对“天”“人”关系问题的一种解释或认知。
“天”“人”之间关系究竟如何,这需要我们用史实与逻辑推理做进一步讨论。
一、自然哲学的“天人合一”及其悖论较早从自然角度论述天人关系的是老子,《老子·二十五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从此处可以看出,在宇宙中“天”“人”与“道”“地”之间单从存在的角度[作者简介]丁虎,中共贵阳市委党校马列部副教授,哲学博士。
摘要: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可以分三个层面来理解:自然哲学的“合一”以“气”为本,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是物质的统一体;道德哲学的“合一”以人之心性为基础,“天人合一”是人格魅力和审美的最高境界;而政治哲学的“合一”主要以儒家的“仁道”原则为依据,目的是为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提供理论支撑。
论儒家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论儒家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周文彰郭蓉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思想。
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思想,既需立足传统、匡清要义,又需直面现实、予以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改变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国家这三大关系的认知,规范人们在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中的行为等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9)01-0001-07传统文化是存在于过去的文化,但是它并不是与现在无关的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超脱自身的传统文化,都必然把传统文化作为它自身发展的文化资源。
儒家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资汲取的重要文化资源。
它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和“家国一体”思想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国家这三方面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为我们的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提供伦理规范和价值向导。
一、“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天人合一”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
我们可以从本然、应然和实然三个层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
[1]其中,“天人之际,合而為一”(《春秋凡露·深察名号》)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天人二分”是“天人合一”的实然状态;“民胞物与”(《西铭》)是“天人合一”的应然状态。
“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它有助于我们理性地分析当今生态危机之实然现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然关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方向。
(一)“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表明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种统一整体性是人与自然之间是其所是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本然、实然、应然: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

本然、实然、应然: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作者:姚丽亚杨晓东甄国红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6期摘要新闻传播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天然地具有思政价值。
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育人目标的同一性和实现方式的同一性。
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主要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亦不相同;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应实现价值目标对知识目标的引领和统一,思政素材与专业内容的渗透整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使用体验式教学法。
关键词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内容;方法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6-0054-05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作为培养媒体人才的知识载体,一方面有着专业课程的知识属性,另一方面则具有思政教育的政治属性,与我国正广泛开展的专业课程思政“知识引领”“价值传授”的双重目标[1]内在契合。
本文在阐明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价值实存状态(本然)、不同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价值类型特点(实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应然路径,希望能为推进新闻传播类专业或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些许思路。
一、本然: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价值的实存状态本然,是指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中天然地蕴含着思想政治育人成分,与专业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育人目标和实现方式上具有同一性。
它是从本体论角度,回答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何以具有思政价值。
(一)国家认同:育人目标的同一性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政治属性,来自于新闻媒体的政治属性,体现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
媒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常识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
”[2]从过程机制看,新闻传播的实质,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对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传输过程,其目的是将传播者的思想观念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判断的认知元素,进而实现对受众的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塑造。
道家天人关系本然、实然与应然论

人置于尖锐 的对立 之 中, 强烈 反对 各种形 式的人 为努 力 , 认
为人 的一 切作 为 , 都是对 “自然 ” 这一 完美状态 的破坏 , 声 并 称这必将受到 “ 天道 ” —— 自然规律的惩罚。
窍 , 日而混沌死” 《 七 。( 庄子 ・ 应帝 王》 混沌长 了一个 没有 ) 眼耳鼻 口的光脑袋 , 但这正是他 的本初 。僚与忽 因为 经常在
பைடு நூலகம்
天法道 , 法 自然 。 ( 老子》 十五章) 道 ”《 二 即认 为 自然而然 、 本 初天性是最高的准则 , 地万物 包括人 在 内, 天 都必 须效 法这
一
准则。具体说来 , 间的统 治者应 该看 到 : 我无 为 , 民 人 “ 而
一
德, 人民才能恢 复孝 慈 ; 有 杜绝 了伶俐 机 巧 , 贼才 能 消 只 盗
除。
到 了庄 子那 里 , 述 基本 观 点 更趋 极 端。庄 子借 一 个 上
“ 得道之人” 宣称 : 物( “ 包括人在 内) 之不胜 天久矣。 ( 庄子 ”《
・
大宗 师》 他 为 了说明 这一 点 , ) 曾讲 了一 个动 人 的寓 言故
下 多忌讳 , 民弥贫 ; 而 民多利器 ; 国家滋 昏; 人多伎巧 , 奇物滋 起; 法令滋漳 , 盗贼 多有 。 ( 老子 》 五十七 章 ) 是说 , ”《 第 就 天
下的禁令越多 , 民便越是陷入贫 困; 间的精巧器物越 多 , 人 人 国家便越 是混乱 ; 人们的技术越巧 , 邪恶 的事 情便连连发生 ;
而法令越是精细 分明 , 盗贼 反而更 多。一句话 , 人们 越是 绞 尽脑汁 , 越是事与 愿违 。为 此 , 老子提 出 : 人法 地 , “ 地法 天 ,
《中庸》之“诚”思想含义与其现实关照

《中庸》之“诚”思想含义与其现实关照作者:陶然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朱子认为四书是儒学的精华,他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为《中庸》学开了新的方向,即《中庸》诠释中的心性之学和以"道心惟微"为核心的道统论。
本文内容以朱熹对于儒家经典《中庸》思想进行的诠释为主体,探析《中庸》一书“诚”的思想含义与其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庸》理论框架诚天人合一一.引言《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论人性修养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原是《小戴礼记》的一篇儒学论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朱熹又从《礼记》书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注解,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封建正统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明晰“诚”的含义,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诚”尤为重要。
而这一过程将提高个人修养,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成。
二.浅析《中庸》“诚”思想含义《中庸》一书的内在脉络体系,以其独有的特点呈现在大众视野面前。
法国学者于连曾提出:“《中庸》用很少的篇幅就让读者进入中国思想的核心。
因为这篇古代的短论被当作文人传统的基础经典。
同时,《中庸》让我们达到一种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随着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吸收,显示为能够成为最普遍的、最易于赞同的:因为《中庸》并不思考一个特殊的对象,而是思想的“中”,即通过世界和我们自己的不断适应得到的平衡,即“调节”。
以南宋大儒朱熹之说为:“(此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
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
历选前圣之书,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
”全书仅数千言,以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孔子对中庸的解读,二是子思对于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发展,其重点就是“诚”论。
《中庸》一书包含着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天人之道、诚论、君子论。
道家自然主义文论观-最新年精选文档

道家自然主义文论观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是道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自然是一种观念和态度,也即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状态,而非当今所说的大自然、自然社会。
道家认为,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存在。
一、作为本体论的自然观“自然”是道家首创的独特概念,最先出现在《老子》,后使用渐多。
自然的最初意义并非是大自然、自然社会。
自指自己、事物本身,然是这样、如此,自然的本意即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的原始意义就是自然而然,它不受外力的影响而保持的固有状态、天性,其强调事物运动变化也毫无原因可言,亦不受外力的干预,而是内在的根据。
“自然”是道的最高属性。
《老子》第51章中说:“道之尊,得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所说的“常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客观存在,而是道,道就是自然、本然,道是老庄哲学中最高和最根本的概念。
道是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
道在老子那里首先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自然状态,万事万物皆由道而产生。
“自然”亦是万物的最佳存在状态。
《老子》第25章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就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取法于自然。
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也是最佳最合理的状态。
在没有人为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但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有所不同,他们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从来不把自然当作人类控制和索取的对象,而是把人当作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道与人的和谐相处。
道家也主张尊重自然,反对以人为中心,在道家看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判断、观察和思考问题而后做出行动。
《庄子》中记载:“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这种以自己的养鸟的方法来养鸟,而不是以自然的方法来养鸟,并不适合养鸟,他是以自己的标准来养鸟,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做法构成了对物的危害。
道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

道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
道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对立、冲突。
具体来说,道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相互联系。
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过度开发、破坏自然。
在道家看来,天代表自然,是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天地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天的运行规律是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天地,不要破坏自然的平衡。
地代表人类,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在天地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理解天地人的关系时,道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道家还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相通、相融合”的关系。
人类可以通过修行,掌握天地的规律,从而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与自然完全融合,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达到真正的和谐与统一。
因此,道家主张人类应该通过修行、内省、无为等方式,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总之,道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互依存,反对过度开发、破坏自
然的行为。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通过修行、内省等方式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4-20作者简介:高文金(1976-),男,辽宁朝阳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伦理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2年第3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32012(总81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81道家天人关系本然、实然与应然论高文金(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0)摘要:道家只承认天道的最高权威,主张人们应该杜绝人性、伦理的任何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天人合一,即道家宣扬人们必须放弃人为努力,而无条件地去“与天为一”。
道家的“天胜人”说———本然论;天命决定论———实然论;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天为一”———应然论。
关键词:道家;天人关系;本然;实然;应然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3—0003—02道家只承认天道的最高权威,主张人们应该杜绝人性、伦理的任何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天人合一,即道家宣扬人们必须放弃人为努力,而无条件地去“与天为一”。
道家的“天胜人”说———本然论;天命决定论———实然论;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天为一”———应然论。
一、道家的“天胜人”说———本然论道家是本初之天的坚决捍卫者,它崇尚自然状态,把天、人置于尖锐的对立之中,强烈反对各种形式的人为努力,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是对“自然”这一完美状态的破坏,并声称这必将受到“天道”———自然规律的惩罚。
上述基本立场在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就已全部形成。
老子详细描绘了人的作为努力带来的种种危害,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十二章)他认为缤纷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丰美的佳肴以及驰马打猎、稀有珍宝,这些世人刻意追求的东西,对人都有害。
老子还尖锐地指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漳,盗贼多有。
”(《老子》第五十七章)就是说,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便越是陷入贫困;人间的精巧器物越多,国家便越是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邪恶的事情便连连发生;而法令越是精细分明,盗贼反而更多。
一句话,人们越是绞尽脑汁,越是事与愿违。
为此,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即认为自然而然、本初天性是最高的准则,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必须效法这一准则。
具体说来,人间的统治者应该看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因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富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十九章)总之,只有统治者以及全社会抛弃了计谋、贪欲,人民才有百倍利益;只有抛弃了仁义道德,人民才能恢复孝慈;只有杜绝了伶俐机巧,盗贼才能消除。
到了庄子那里,上述基本观点更趋极端。
庄子借一个“得道之人”宣称:“物(包括人在内)之不胜天久矣。
”(《庄子·大宗师》)他为了说明这一点,曾讲了一个动人的寓言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儵与忽时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应帝王》)混沌长了一个没有眼耳鼻口的光脑袋,但这正是他的本初。
儵与忽因为经常在混沌家受到良好的款待,便商量一个报答的方案。
在混沌的光脑袋上挖凿出眼耳口鼻———但由于这样违背了自然天性,反而害死了混沌!这充分表明,人必须顺从天性,“天”是不可违背的。
为了论证上述观点,庄子首先详细揭露了各种人对本初天性的严重破坏及其所造成的危害,他经常运用他所擅长的比喻手法,说:“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齿乞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赐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庄子·马蹄》)在庄子看来,马的天性在于马蹄踏雪,皮毛御寒,吃草饮水,翘足跳跃。
即使有高台大殿,对马也毫无用处。
但到了伯乐(相传最了解马的人)手里,却用铁烧它,剪它的毛,削它的蹄,烙上印记,络头绊脚把它拴在一块,编入马槽,这样已使马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然后还要过度使用,使马饿着、渴着、驱驰、奔跑、修饰,前有口衔镳缨的痛苦,后面还有皮鞭的威胁,这样使马儿死了大半了!总的说来,在本初之天意义上,道家认为,人的自然天性·3·是最完善无缺,最珍贵美好的,而人的任何作为,包括人的聪明才智,技能机巧,乃至仁义道德、实践行动,统统是对完美天性的扰乱、损害,统统都应当反对和抛弃。
也就是说,天总是胜人的。
二、天命决定论———实然论最先从理论上系统论证命定论的,是道家学派。
道家在天命与人力问题上,同在天性人为关系问题上一样,主张“天”的无上权威,要求放弃人的一切努力。
老子就指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老子》七十三章)天的根本特性是:不必争斗就善于取胜;不必说话就善于回答;不用召唤就能随时到来,当真令人望尘莫及。
因此,天的安排决定、天命对于人力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七十三章)天命之网广大无边,即使网上的孔眼稀疏宽广,人们也无法逃脱它的覆盖!庄子在天命与人力关系上更是一个极端的“天胜人”论者。
他认为,万物和人都在一个被他称为“天均”的大转盘上飞速地旋转着,从生到死,从成到毁,循环不已。
人们在行动着、争吵着,似乎很有主见、很自由、很有能动性,但实际上全都是表现“天道”的小小工具,只是完全被动地受到天道的驱使。
《庄子·齐物论》对此有鲜明地表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持,而莫之能止,不亦悲呼?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一旦禀气生成形体,就凝固不变而坐等形体耗尽,和外物接触便相互摩擦,驰骋追逐其中,却不能自拔,这不是很可悲吗?且终身劳劳碌碌而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而不知道图的是什么,这不是很悲哀了吗?这样的人生,虽然不死,又有什么意思呢?何况人的形体逐渐枯竭衰老,而人的精神又困缚其中随之销毁,这不更加令人绝望吗?人受天命、天道的控制,处处受到世俗的纷扰劳累,时时面临死亡的威胁,毫无自身价值和意义,人们对此是完全无能力的,只能一味悲哀叹息。
在《大宗师》的末尾,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舆与子桑是好朋友,有一回淫雨霏霏,一连下了十几天,子舆知道贫病交加的子桑肯定被困在家中挨饿,就带了饭食去看望。
到了子桑的门前,忽然听到里面传来既像唱歌又像哭泣的声音只见子桑一边弹琴一边唱到:爹啊!娘啊!天啊!人啊!声音微弱而急促。
子舆进去问道:你唱歌怎么用这种语调?子桑回答说:我正想着使我落到如此困窘地步的原因,却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父母要我贫困吗?难道公正的天地单单要我一个人贫困吗?都不是,再细细想来,令我陷入这样绝境的,肯定是命了!这表明天命的威力是无比强大的,人力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
在《大宗师》里庄子还讲了个寓言说明这个观点,说有一个人害怕自己的财产被偷走,于是把财产都装进一个大船中,又把船藏进山谷中,再把山谷藏进一个大湖里———这不能不说是极为隐秘保险了,但是在半夜里有一位大力神把船和山一齐搬走了,这位大力神是谁呢?就是命运!人的努力,终究抗争不过阴阳、天命的。
对于这种不可逃避的天命,庄子主张“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也(即人的智慧无法弄清其原因和规律),故不足以滑(饶舌)和(心境的和谐),不可入于灵符(即心)”(《庄子·德充符》)即反正认识不清,把握不住,最好不去想它,也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或者“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德充符》)。
他提倡这样的态度:人们应该完全驯服地听从天命的安排,在生死存亡、得失厉害、富贵贫贱等一系列人生问题上,不作任何人为努力和斗争,因为人注定不可能胜天的。
三、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天为一”———应然论道家只承认天道的最高权威,主张人们应该杜绝人性、伦理的任何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天人合一,即道家宣扬人们必须放弃人为努力,而无条件地去“与天为一”。
老子为道家“与天为一”式的天人合一定下了基调。
那么怎么依循天道呢?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四十八章)从事人们通常的学习,会感到知识能力一天比一天更加丰富了;而顺从天道则与此相反,需要人们越来越减少、丢失自己的知识、欲望、情感和行动,一直到停止一切人为努力,而完全顺从天道;虽然人们自己无所作为,但因为这是顺从天道,却反而能够无所作为。
老子定下的自然无为、顺从天道的基调,在庄子那里形成回肠荡气的完整乐章,从而使道家“与天为一”的天人合一观大放异彩,令人刮目相看。
庄子首先发挥老子“无为”观点,要求人们弃人任天,他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
亦虚而已。
(《庄子·应帝王》)即“无为”就要像人的尸体那样,放弃计谋,放弃君主,达到彻底的无为无欲,进入一个无我的境界,这就是完全依循人的天性,没有任何人为因素掺杂其中。
庄子还总结出了一系列达到这种无我、任天境界的方法,如“心斋”、“坐忘”、“见独”等。
人们放弃自己的人为努力达到“无为”境界,就是“与天为一”了。
他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已。
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人们忘记、损失万物、天地、自我等等一切主观意识,就是与天为一体。
这时,人们会感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即跟整个天道比较起来,天下万物就象毫毛末端一般大小,巍峨的泰山微不足道,人人寿命跟死婴一样短暂,连活了几百年的彭祖也算夭折。
因为这时已经不存在大小、长短等等任何差别,人人都与天地同生共死,都与万物连成一体。
庄子还展开他那文学家特有的想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幅“与天为一”的诱人景象:“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与天为一”的人,可以驾驭云气,骑上日月,遨游于天涯海角(古人以为中国的周围被无边的大海环绕着),他们没有生死的变化,更没有丝毫利害的烦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