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表达差异

合集下载

英汉语言差异概述

英汉语言差异概述

英汉语言差异概述
英汉语言差异概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系统: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使用字母来表示音节和单
词;而汉语则是一种表意文字,使用笔画或部首来表示意义。

2.语法结构:英语主要依赖于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而汉语
则更多地依赖于词序和虚词来表达。

3.词汇意义:英语单词通常具有明确的意义,而汉语中的词语往
往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理解其意义。

4.表达方式:英语表达方式倾向于直接明了,而汉语则更倾向于
使用委婉和隐晦的方式表达。

5.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导
致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语义理解上的不同。

这些差异使得英汉互译时需要考虑到语言的特性和表达习惯,以实现准确、流畅的翻译。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1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

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

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若干英语表达法举例

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若干英语表达法举例

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若干英语表达法举例英文和中文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这并不是说有谁的思维能力不如谁,而是说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更有效地进行对话十分重要。

下面就介绍一些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英语表达方式:第一、常用从主观到客观的说法英文习惯用被动语态表达事物,这是因为英文强调的是行为的影响,而不强调行为的实施者。

而中文强调的则是行为的具体实施者。

例如:中文:我把这个做完了英文:This has been done by me.中文:我觉得这是错的英文:This seems to be wrong.第二、形容词用法英文中形容词在句子中通常放在名词之前,这是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特性。

而中文则更加强调的是情感的表达。

例如:中文:他是个可爱的小男孩英文:He is a charming little boy.中文:那张画很美英文:That painting is beautifully done.第三、介词用法介词在中英文中的用法也很相似,但是在细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英文中,介词几乎在每个短语中都有作用,而在中文中则不一定。

例如:中文: 上面的书是谁的?英文:Whose book is on top?中文:我需要在学校里找一份工作英文:I need to find a job at school.以上是几个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英语表达方式。

这些差异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而是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特点所决定的。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外国人所表达的意思,也可以避免我们在表达时出现一些误解。

英汉表达差异及错例

英汉表达差异及错例
we crossed the Yang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
五、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 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 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 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释。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 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 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 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 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animal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 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 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 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英语作文范文-英语写作中英汉表达差异

英语作文范文-英语写作中英汉表达差异

英语作文范文英语写作中英汉表达差异英汉表达差异中国人与西方人看问题方法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确确在束缚着中国学生,成为他们英文写作中拦路虎,使他们不能畅所欲言,不能准确而简洁地表达思想。

因此,本文就大学英语写作中常出现问题谈谈英汉表达几种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一、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不同。

英美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原则。

请看短文: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上面这则短文中,主题句(main idea sentence)也就是文章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

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前因后果”,如果要表达相同意思,我们通常这样说: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肉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运动。

再比如写下面一则便条,因你母亲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汤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时黛来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语便条为:July 6,2002Dear Tom,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 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 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 I have asked Shi Dai to take my place. She is a better dancer, I think. My regrets.Joe从便条中可以看出,英语表达先“果”—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后“因”—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即所“先果后因”。

从英译汉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

从英译汉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

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做英译汉时如临⼤敌;因为它的难度⼤,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

⼀句话,英译汉是⼀种令⼈伤脑筋的题型。

但是,像英语学习本⾝⼀样,只要⽤⼼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

本⽂想从英汉两种语⾔在表达上的差异这⼀⾓度谈谈英译汉的技巧。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

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般⽐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的原因:⼀是考试要求句⼦要有⼀定的难度,不然⽆法检验考⽣的真实⽔平;⼆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个句⼦中表达出来。

下⾯我们先看⼀个例⼦: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

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的信息:⼀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

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这句话在英语⾥并不紊乱,因为句⼦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和主句连成⼀体。

如果把这个句⼦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达的意思完全⼀样,但是表达⽅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常重视句⼦结构,句⼦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语言表达方式与英汉思维是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

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 might be a liability(n.债务) to his friend.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

英汉口语表达的具体差异

英汉口语表达的具体差异

英汉口语表达的具体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各自文化截然不同。

而口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是最早被人类普遍应用的语言形式,口语形式灵活多变、使用自由,是语言的外在表现。

本文从英汉各自口语特征入手,分析了英汉口语在称呼、打招呼、称赞、告别等不同场景下的差异。

英汉口语表达差异一、英汉两种语言的口语表达特征英语直接,汉语委婉。

英语口语的特征为直截了当、简洁明了。

所谓直截了当,就是一句话中可能会说几件事,或有几个动作,他们可能互为条件关系,修饰关系,或者是从属关系等,用英语口语来表达的话,总是要先说最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先把结果说出来,然后再附加其它次要的东西。

例如:I can’t see anything with the door closed.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先说的是“什么也看不见”这个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才说“门关着”。

而在汉语口语中恰恰相反,我们会先说,“门关着”,这个条件,然后再说结果“我什么也看不见”。

英语口语的原则是“先说重要,后说次要”,而汉语口语则恰恰相反。

英语简洁,汉语繁琐。

简洁明了的意思就是,只表达重要的意思,没有多余的词汇。

很多汉语句子中的动词在口语中是用不上的,例如:他回来吃晚饭吗?在汉语中这里面有两个动词,“回来”和“吃”,如果按照这个思维方式来翻译成英语,往往会翻译成:Will he come back to have dinner?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则是:Is he coming to dinner?两相相较,后者更为简洁明了。

二、英汉两种语言口语差异的具体体现1.称呼中国人性格内敛,讲究辈分、长幼关系等,故而在称呼方面,等级、亲疏关系明显。

在汉语口语中,有叔叔、伯伯、姑父、姨夫等不同的称呼,用来称呼家庭中的男性成员,而在英语口语中,这些人都叫做uncle。

汉语口语中,只有比较熟悉、亲近的人才能直呼其名;而西方社会则较为开放,故在英语口语中,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对老师、长辈、上司都可以直呼其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表达差异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生做英译汉时如临大敌;因为它的难度大,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生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

一句话,英译汉是一种令人伤脑筋的题型。

但是,像英语学习本身一样,只要用心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

本文想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这一角度谈谈英译汉的技巧。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子氏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

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It applies to...historians,二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一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

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这句话在英语里并不紊乱,因为句子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面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立,又和主句连成一体。

如果把这个句子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Social sciencehistorians(or the latter)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表达方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非常重视句子结构,句子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句子一般不宜写得太长,修饰成分过多或过长会造成喧宾夺主、语义含混。

我们先看一看这句话的直译:它同样适用于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的传统历史学家,和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

这样的译文倒是很忠实,但在表达上却不像是中文,译者译的时候费劲,读者读的时候也费劲。

现在我们把译文调整一下: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或前者)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或后者)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

很显然,调整后的译文给人更清楚、更顺畅的感觉。

很巧的是,它与改写后的英语句子结构上更加接近,这说明汉语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结构提高表达水平,只要意思清楚、正确,表达方式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

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

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 the meaning,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

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

请看下面的例句:②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这句话长达31个单词。

从结构上讲,它是主句(they do not...)+并列谓语(and do not...)+宾语从句(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条件状语从句(had he...);从资义上讲,它有四层意思:不能…因此不能…会有多大的才干…如果…。

根据对这个句子的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把它切分成四个小段: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由于每一小段包含一个意群,切分后我们就可以试译成:例如,它们不能弥补巨大的社会不公,因此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会有多大才干,如果他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

这样的译文可以说已经很清楚,汉语也基本过得去,但仔细检查一下。

我们仍然发现汉语表达中还有英语的影子,那就是表示条件的“如果…”放在句子最后不大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一讲英语与汉语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3.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所谓前重心是先说结果后说细节。

后重心则是先说细节后说结果。

由于汉语多把重心放在后面,上述译文应该修改成:…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会有多大才干。

下面我们再看一例:③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l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分析,这个句子可分成五段:主句(There is no...)+从句(whether...)+后置定语(peculiar to...)+选择性并列从句(or...)+后置定语(appropriate to...)。

从语义上讲,主句讲的是结果,从句说的是细节。

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中文译文的表达顺序与原文正好相反: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各个具体领域适用的研究方法,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如果按英语的表达顺序来翻译,中文简直无法通顺。

由于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有的考生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只好歪曲“there is no agreement”的意思,一厢情愿地译为“没有人同意”。

“没有哪个赞成意见”等等,整个译文情屈聱牙,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可见不了解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4.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英语里面经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里却很少使用被动结构。

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然不能将每一个被动结构都机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

现在我们看下面的例子:④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这个句子有三个被动结构:...is imagined...,...be compared...,...be required...。

第一个被动结构的后面有动作的发出者,这种被动有时只要把动作发出者提到前面就可以变成主动: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many imagine that...因此译起来也比较容易:“许多人认为…”这属于被动改主动的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汉语不需做任何改动就能将被动译成主动,句中第二个被动结构就属于这种情况,be compared with可以直接译为“与…相比较”,因为“与…被比较”在汉语里显然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则需要对整个句子做很大的调整才能正确处理好:句中第三个被动结构后面虽然有介词by引导动作发出者,但简单地交换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显然行不通,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词的使用造成的,如代词they到底指什么?动词required在句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上的差异。

5.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除③之外,其余均有代词出现:①中有it,②中有they,④中则有it和they,这说明英语常使用代词。

汉语虽然也使用代词,但使用频率明显不如英语高。

翻译时为了弄清句子的确切含义,不知道代词的指代情况往往是不行的,因为不明白主语是什么时谓语动词的意思往往也无法确定,弄错了代词的所指更会使译文受到影响。

如①中的it指前文提到的fal1acy(谬误),②中的they指的是文中谈论的test(测试),④中的it是形式主语,they则指前面提到的“these processes”,而“these processes”确切他说是指上文所说的“the process of these men of science”(这些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由于这些代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译成汉语时往往必须还原为名词,这看起来是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实际上却是在考查你对句子的理解,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善于从文章中寻找线索,把句子的确切含义表达出来。

现在我们看例④的中文翻译: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相比较,他们并认为这些(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注意代词they译成了名词“…思维过程”;be required译成了“掌握”,不但被动没有了,而且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我们就自然会想到英汉表达的下一个区别。

6.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如require一词在英译汉句子中经常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