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半车麦秸教学总结

合集下载

《差半车麦秸》教案

《差半车麦秸》教案

《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词语“差半车麦秸”的含义。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解读。

3.掌握文本中一些重要的名词、短语和句子,并加以运用。

二、教学内容1.词语“差半车麦秸” 及其含义。

2.文本《差半车麦秸》分析。

3.归纳出文本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句子。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师朗读文本并解读生词。

2.分组阅读法:将班级分为小组,让小组内互相阅读,并合作完成文本问题。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引入《差半车麦秸》这个词语和故事背景。

2.让学生听听著名的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步骤二:理解新词1.向学生介绍词语“差半车麦秸”的含义。

2.分析“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意义。

步骤三:阅读文本1.教师阅读文章。

2.在阅读的同时,给学生时间自主阅读。

3.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步骤四: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关于这篇文本的问题,例如文本的主旨、人物形象等等。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文本中的细节,探究文本的意义。

步骤五:归纳总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文本中重要的名词、短语和句子。

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归纳总结文本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句子并加以运用。

五、教学成果1.理解文本中词语“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探究文本含义。

2.能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子,并进行合理运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语言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1.此文本是经篇文学作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告诉学生正确的的阅读方法:先快速浏览全文,再仔细阅读。

这样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在读完文章后,需要思考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深刻理解文本。

《差半车麦秸》教案范文

《差半车麦秸》教案范文

《差半车麦秸》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差半车麦秸》,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勤劳智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差半车麦秸》主要讲述了农村妇女二婶在麦收季节,为了给丈夫治病,勤劳不息、艰苦奋斗,终于凑够了医药费的故事。

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展现了我国农民的质朴品质和顽强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二婶的艰辛付出和对家庭的无私奉献,以及农村生活的现实写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效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村麦收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4.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故事情节,阐述作者的创作意图。

4.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深入理解二婶的形象特点。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农村,了解农村生活,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教学评估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6.2 反馈调整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延伸与拓展7.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从二婶的形象拓展到其他农村妇女的形象,分析她们的共同特点和区别。

7.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加深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理解。

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知识目标:明白得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进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过程目标:把握小讲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讲的差不多要素和表现手法。

明白得情感目标:〝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教学方法:阅读、探讨、分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另有作品长篇小讲«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

2、写作背景——«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

小讲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参加游击队前,他忠厚,纯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明白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锤炼,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二、检查预习:1.字音字形——喷嚏〔tì〕擤〔xǐng〕麦秸〔jié〕歼〔jiān〕灭绰〔chuò〕号拭〔shì〕分泌〔mì〕颤〔chàn〕抖毡〔zhān〕帽枪毙〔bì〕瘫痪〔tān hu àn〕冷峻〔jùn〕掘〔jué〕发瘪〔biě〕凹〔āo〕碍〔ài〕事倒霉〔méi〕舐〔shì〕饱嗝〔gé〕噙〔qín〕瞟〔piǎo〕谩〔màn〕骂忌讳〔huì〕规矩〔ju〕患〔huàn〕难羞涩〔xiūsè〕窘〔jiǒng〕诌媚〔chǎn mèi〕可怕〔qiè〕茶盅〔zhōng〕感叹〔kǎi〕享〔xiǎng〕福掠〔lüè〕过弧〔hú〕线呜咽〔gěng yè〕霹雳〔pīlì〕2、词语注释枯燥——单调,没有味味。

《差半车麦秸》教案

《差半车麦秸》教案

《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层含义。

(3)通过分析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提高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及其深层含义。

(2)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把握。

(2)作者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3)学生对课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3. 合作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揭示其深层含义。

(2)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5. 写作技巧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结合课文,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写作技巧,进行练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差半车麦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素养的提升。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2)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差半车麦秸”的作文。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差半车麦秸”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文评价: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对课文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一些复杂句式的理解。

3. 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问答法:用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讨论法:用于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

4.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查找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了解课文的背景。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情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以及如何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

3. 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差半车麦秸》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作者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思考。

5.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课后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朗读、回答问题和写作,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7 差半车麦秸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 7 差半车麦秸课文分析

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小说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小说开头“每次我看见他的小烟袋,就不由得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

这部分在人物正式出场前,先写游记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队友们非常喜爱这个憨厚、质朴、善良,又有点落后但不断成才的农民战士。

课文在此向读者初步描画了这个人物的轮廓,但又不展开,重点写了别人对他的感受,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点着灯我睡不习惯。

呵,你抽烟吧”。

这部分写“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的情景。

这部分交待了“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

他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家境贫寒,他痛恨日本鬼子,也痛恨汉奸,但他又愚昧落后、懵懂无知,管鬼子叫“北军”,管队长叫“老爷”,不理解抵抗侵略斗争的意义,但他从朴素的意识出发,认为游击队员们是好人,毅然留在了队伍中。

他萌生了反抗意识,但他不习惯新环境,宿营时熄掉了屋子里的灯,闹出笑话。

这也写出了农民节俭的本性。

第三部分,从“可是他对于集团生活渐渐习惯了”到“不幸刚认会了三十个字,他就受了沉重的枪伤了”。

这部分写“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

本部分开头,写“差半车麦秸”经常说土匪的黑话,而且有迷信思想,不愿意称别人“同志”,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称别人“同志”了。

后半部分,写在一次行动中,“差半车麦秸”主动要求进村执行侦察任务,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但是在执行任务中,他竟然拿了老乡的一根牛绳,这暴露出他思想上的落后意识,后来在“我”的开导下,终于明白:干革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是为了大众的幸福。

他接受了革命理念,变得活泼开朗了,而且开始识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半车麦秸教学总结《差半车麦秸教学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了一下发到这里[]。

《差半车麦秸》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的主题。

2、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品味课文的细节描写对塑造的作用。

3、体会不同的描写方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欣赏作者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

4、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差半车麦秸”,多么滑稽的一个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的短篇小说,去感受一位朴朴实实的农民是如何成长为一位抗日英雄的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差半车麦秸”是小说主人公王哑巴的绰号,是他没有参加革命前吹糖人王二麻子给他起的外号,表示不够数,也就是不够聪明的意思。

以“差半车麦秸”为题,既反映了主人公参加革命前落后的思想性格,又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

2、姚雪垠(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

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M 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车巢轩》等,并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侦皇帝传》等学术论著。

他的小说多写农民在战乱中的变化和反抗斗争,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塑造了一批具有强悍豪爽性格的人物形象。

作品朴素自然,语言生动,采用北方农村口语,为实践文艺大众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代表作为5卷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1982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3、《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

王哑巴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中国儿女”身上的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的潜力,说明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同祖国一起 ___告别昨天,走向新生。

作者思想敏锐,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成功地塑造了王哑巴这个形象,这在新文学创作上是个可贵的开拓和贡献。

4、学习生字:嚏(tì) 擤(xǐnɡ) 瘪(biě) 舐(shì) 嗝(ɡ?) 瞟(piǎo)谩(màn) .......谄(chǎn)媚(mai) 茶(chá)盅(zhōnɡ) 霹(pī)雳(lì) 慌窘(jiǒng).......5、教师范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

第四部分(从“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

四、教师小结:小说通过写“差半车麦秸”由一位落伍农民成长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的经过,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一代农民身上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潜力,预示着 ___已经觉醒,将甩掉压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 ___告别昨天,走向新生。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

2、姚雪垠的代表作《李自成》共五卷,第一、二、三卷已出版,第二卷出版后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三百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由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

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祯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祯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的。

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细节描写:(1)、“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他大大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再把下边的话和着烟雾吐出来,“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会长这么深的草!”——通过主人公“差半车麦秸”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质朴、本分的庄稼人,以及他对土地的热爱。

(2)、“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不时向灯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不安起来。

最后他偷偷站起来向灯光走去,但只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了屋子,在院里撒了一泡尿,故意咳了一声,又回到我的身边。

”——过主人公“差半车麦秸”的动作,表明他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害怕浪费、心疼灯油,想吹熄灯火却又不敢。

(3)、“队长保存着他的那支小烟袋,像保存着爱人的情书似的,珍惜得不肯让别人拿去。

”——这一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队长对主人公“差半车麦秸”的小烟袋的珍爱,对主人公“差半车麦秸”的思念和喜爱。

(4)、“他拭去了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从“捻、看、闻、品”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对土地的眷念,也表达了他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

(5)、“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他吃的又快又多??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这两段读起来是有点令人恶心,但又非常的真实,表现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举止粗俗,不讲卫生。

正是这样的农民在革命队伍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了出色的革命战士。

(6)、“在我的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这个细节把”差半车麦秸”的质朴,憨厚的特征表现的很充分,表明了他慢慢的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的叫一叫“同志”。

2、“差半车麦秸”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差半车麦秸”这一形象塑造了当时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一代 ___身上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潜力。

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逐渐觉醒,甩掉压在 ___头上几千年的精神枷锁, ___告别昨天,走向新生。

三、合作探究:1、“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的,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是一个憨厚、质朴、善良的农民,但他愚昧落后,懵懂无知,身上有很多陋习,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

他不理解反抗侵略斗争的意义,缺少反抗意识。

参加游击队后,集体斗争生活教育和锻炼了他,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2、“差半车麦秸”正式出场之前,课文先写了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

阅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在人物正式出场前,先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队友们非常喜爱这个憨厚、质朴、善良,又有点落后但不断成长的农民战士。

四、教师小结:“差半车麦秸”的身上虽有着浓厚的小农意识和许多陋习,但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却能够为了和平、安定的生活,挺身而出反抗侵略,一样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国家的骄傲!这种精神和勇气,也必定为我们上下一心,建设和谐、美好的新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7、差半车麦秸用绰号打趣——印象深刻而美好;初到部队时——愚昧落后恨___;集体生活时——明确目的始识字;激烈战斗中——英勇战斗身负伤。

————落后农民成长为革命战士。

篇二: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教学教案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52—69页。

《差半车麦秸》是现代小说家姚雪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能够正确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3.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小说,了解其“以小见大”的特色。

4.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1.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本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3.结合本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4.分析本篇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

2.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应深深感受到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学会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意义。

3.体会细节描写的运用及其效果。

◆难点1.了解和把握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重要特色。

2.学习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突破1.结合流传甚广的抗战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前教师让学生阅读本文,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并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小故事,加强学生对抗战时期历史环境的认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本文,找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找出一两处自己喜欢的细节描写;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搜集抗战时期的小故事。

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检查学生掌握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的情况,结合抗战的历史,导入新课。

2.介绍和本文的主要内容,让学 2.默读本文;找出本小说的三要素。

生默读本文。

3.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本文人物形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