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例分享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例分享

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 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一般采用 抗结核药物、抗炎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案。
治疗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评估,包括 脑脊液检查、神经功能评估等,以及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对未来工作的启示与展望
提高诊断准确率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未来需要进一步探 索和研究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对结核病患者进行早期诊 断和治疗,减少传染源的 扩散。
环境卫生改善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拥挤 和潮湿的环境,降低结核 菌的传播风险。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预防措施
免疫增强
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 入,增强小儿的免疫力。
接种疫苗
按照免疫程序接种卡介苗,提 高小儿对结核病的抵抗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小儿与结核病患者接 触,减少感染机会。
疗效评估
定期复查脑脊液、影像学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
随访观察
治疗结束后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患儿生长发育、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复发或后遗症。
健康宣教
对患儿家长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教,提高家庭防护意识,减少结 核病传播风险。
04
经验教训与讨论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01 02
定期体检
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做到早 发现、早治疗。
家庭与社会的角色与责任
家庭防护
家庭成员应了解结核病的基本知识,注意家庭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社会宣传
加强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 知度和防范意识。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完善结核病防治体 系,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和保障措施。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毛薇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这种非化脓性的炎症,它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

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结核的发病率它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在这之后就逐渐有一个缓慢的上升。

美国结核性脑膜炎在20世纪60年代后也是一个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1985年之后就开始有显着的上升。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了结核主要是由于HIV的流行。

结核病在HIV病人中很多发现首发的就是结核病,所以结核病常常是HIV感染的一些首发症状。

艾滋病的患者结核的发病一般是正常人的500倍,其他的一些易患因素,也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高危人群。

比如与结核病病人接触,有密切的接触的人容易患有结核病。

还有就是一般状况较差,慢性酒精中毒或营养不良的人,流浪者和老年人或长期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这样的人,还有患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病人。

结核的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过血循环播散,播散到脑膜、软脑膜下种植,种植之后就形成了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可以发生破溃,破溃后大量的结核就进入蛛网膜下腔,形成这样粟粒性的结核或者结核瘤病灶,最后导致结核性脑膜炎。

还有结核菌从颅骨或者是脊椎骨结核病灶,可以直接破入颅内或者椎管内,这样就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形成了结核病灶。

这是粟粒性肺结核病人的CT的表现,可以看到双肺有这个均匀的弥漫的这种小结节。

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特点,通常它是以渗出、变性、增殖这三种组织炎症反应同时存在。

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其中一种或两种病理变化就更突出。

比如说在急性期的病变就以炎性渗出最为明显,而且由于重力的关系大量的灰粉色的胶状粘稠的渗出物容易沉积在脑的底部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

纤维素和结核性肉芽肿组织增多,形成典型的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

结核性脑膜脑炎30例临床分析

结核性脑膜脑炎30例临床分析

结核性脑膜脑炎30例临床分析结核性脑膜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一个亚型。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我区经济较落后,特别是偏远农村计划免疫工作不完善,同时由于近几年结核杆菌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发病率增高,结核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结核性脑膜脑炎的发病率也相应呈增高趋势,其临床表现亦日趋不典型,因而造成临床诊治上的困难。

本文收集我院5年间30例结核性脑膜脑炎病例进行分析,以此总结经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为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结核感染患者,均符合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4~48岁,中位年龄26岁,其中18岁以下11例,18~30岁7例,30岁以上12例。

病程2个月以内者18例,3~6个月者12例。

就诊前6个月至1年有脑膜炎史者6例,就诊前2~5年有脑膜炎史者8例。

中枢神经系统外结核14例,其中单纯肺结核12例,肺、胸膜结核2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肿瘤各2例。

经正规抗结核治疗除1例病情恶化死亡,其余病例病情均稳定且好转。

1.2 临床表现高热伴头痛、恶心18例,盗汗、胸痛4例,颅内高压征17例,其中慢性颅内高压、脑积水7例,脑膜刺激征22例,神经系统局灶病征30例,其中大脑半球损害14例,表现为偏瘫及言语不清,小脑损害2例,桥脑损害2例,延脑损害1例,丘脑损害1例,单侧外展神经损害4例,单侧面神经损害5例,单侧视神经损害1例。

意识障碍2例,出现精神症状2例,合并癫痫发作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死亡1例。

1.3 脑脊液检查共检查30例,其中压力增高14例,压力超过300 mmH2O 者7例,蛋白超过1 g/L16例,糖低于2.5 mmol/L 15例,氯化物低于120 mmol/L 13例。

白细胞总数在100~500/L。

病例分析摘要2

病例分析摘要2

结核性脑膜炎、浸润性肺结核-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者,女,36岁。

因头痛、呕吐、发热急诊入院。

患者于20多天前因受冷感冒头疼,伴有寒战、高热(体温不详),以后头痛加重,呈刺跳痛,尤其前额部明显。

10天前开始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无血。

当地医院诊断为“流感”,予以相应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2天前自觉双下肢麻木,乏力,急诊入安。

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体温40℃,脉率110/min。

慢性病容,消瘦,嗜睡,神志恍惚,合作欠佳,双眼无水肿,瞳孔等大对称,对光反射存在。

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稍凹陷,全腹有压痛。

浅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浅感觉存在,膝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颈强直。

克氏征、布氏征阳性。

化验检查:WBC 9.2X109/L,N:0.5,L:0.14。

脑脊液压力高,细胞数高,查见抗酸杆菌。

X线检查:双肺上部各有一结节状阴影,边缘见模糊的云雾状阴影。

分析题:1、根据所学知识做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学知识解释相应症状、体征、化验结果。

参考答案:1、结核性脑膜炎、浸润性肺结核。

依据:头痛、呕吐、发热;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压力高、查见抗酸杆菌;X线所见。

2、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升→头痛、呕吐;结核累及脑膜→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浸润性肺结核→X线所见;感染、脑脊液中抗酸杆菌及中枢神经受损→发热。

小叶性肺炎--病例分析患儿,男,3岁。

因咳嗽、咳痰、气喘9天、加重3天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脉搏165次/min,呼吸30次/min。

患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周围青紫,神萎,鼻翼扇动。

两肺背侧下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65次/min,心音钝,心律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109/L,分类:嗜中性粒细胞0.83,淋巴细胞0.17。

X线胸片: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

临床诊断:小叶性肺炎、心力衰竭。

入院后曾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无效死亡。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脑脊液评分 外观清亮 •
细胞数:10-500/ul
淋巴细胞占优势(≥50%) 蛋白>1g/L 脑脊液葡萄糖/血浆葡萄糖<50%或脑脊液葡萄糖<2.2mmol/L
最大=4分
1
1
1 1 1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脑脊液评分(最大=4分)
•1. 多数脑脊液常规检查外观清亮,细胞数5-1000/μL,(50-450/μL), 淋巴细胞占优(>50%),蛋白升高(0.5-3g/L),糖下降(<2.2mmol/L 或低于血浆糖50%) •2. 相对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而言,下列证据更支持TBM • i 外观清亮 • ii 细胞数≤900-1000μL • iii 中性粒细胞少于30-75% • iv 蛋白浓度高于1g/L •3. 类似CSF改变同样鉴于隐球菌脑膜炎及HIV感染患者 •4. Meta分析表明CSF结核菌核酸检测敏感度约56%,特异性约98%, 推荐疑诊病例常规检测
•5. 联合脑膜强化、脑梗死以及脑积水3方面证据,其特异性仍可达 100%,3者中脑膜强化为最敏感证据。
•6. MRI较CT更为敏感,脑膜强化约82%,脑积水77% ,无症状性结 核瘤约有74%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其他部位结核证据 (最大分=4分)
2/4
胸部X片显示活动性肺结核:肺结核征(2分),粟粒性结

• •
• 临床依据:
• • 2.神经系统症状 (1)脑膜刺激征: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这是由于持续剧烈的脑膜炎症或颅内 高压刺激软脑膜神经末梢和三叉神经终末感受器;同时可伴恶心、呕吐。大多 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系 颈、腰、骶部脊神经根受累致颈肌、伸肌收缩诱发。 (2)颅内高压症状与体征:对于就诊时呈剧烈头痛和喷射状呕吐、视乳头水肿、 外展神经麻痹、意识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颅内高压。严重者可形成脑疝,表 现为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变化、血压升高或意识障碍等。 (3)脑实质损害症状:脑实质内结核灶形成或继发于脑血管病时,可引起脑组 织缺血、水肿、软化,甚至脑出血,从而出现单瘫、偏瘫、交叉瘫或类似肿 瘤的慢性瘫痪等症状,亦可出现部分性和全面性发作、手足徐动、震颤、舞 蹈样动作等。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也可以偏瘫或单瘫就诊,易误诊为脑出 血。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在神经内科疾病中,脑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然而,脑膜炎的诊断并非易事,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本文将结合四种典型脑膜炎病例,分析其鉴别诊断的关键点。

病例一: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12岁。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3天,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50mmH2O,白细胞计数5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进展速度;2.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3. 病原体检测。

分析:病毒性脑膜炎通常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较慢。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原体检测也是鉴别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手段。

最终诊断:病毒性脑膜炎。

病例二: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女性,25岁。

发热、头痛、盗汗、体重下降1个月,意识模糊3天。

查体:体温38.5℃,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00mmH2O,白细胞计数3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长短;2.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3.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缓慢。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高。

病毒性脑膜炎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低。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有助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

最终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病例三: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5岁。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300mmH2O,白细胞计数1000×106/L,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初步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2. 病原体检测;3. 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PPT资料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PPT资料

肝功能损害和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致关节痛是主 要不良反应。
乙胺丁醇(ETH,简称E)为抑菌药,血一脑屏障 通透性欠佳,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通透性有 所提高;
不良反应以视神经损害常见。
七年制结核
2024/2/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SM,简称S)、阿米 卡星(AMK,简称A)、卡那霉素(KM,简称K)]通 过阻止结核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具 有较强治疗作用;
灶或结核瘤破溃时,白细胞数可>1000×106;
分类:单核>多核,早期可多核>单核,以淋巴 细胞比例增高为主;
糖和氯化物:均降低,脑脊液葡萄糖,血糖比值 <0.50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蛋白:中度增高(1-2g/L);
七年制结核
2024/2/4
病原学检查
脑脊液细胞涂片和细菌培养发现结核感觉生长是诊 断金标准,但检出率极低。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文档ppt
概述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 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 症的发生率高 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七年制结核
2024/2/4
发病机制
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
通过血行播散,结核菌进入蛛网 膜下腔及脑脊液中所致。
偶见脊椎、中耳或乳突的结核灶 直接蔓延侵犯脑膜。
七年制结核
2024/2/4
警惕抗结核药物耐药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警惕耐药的可能; 培养可见结核杆菌生长且证实为耐药菌株者; 不规则治疗超过3个月或中途自行停药者; 规范化抗结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传染源是久治不愈的结核病或不规则治疗者; 复发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治疗中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者; 合并肺结核且痰培养证实为耐药菌株者。 耐药性结核性脑膜炎应及时更换抗结核药物。

结核性脑膜炎-病例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病例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病例讨论
病例特点
• 1、患者姓名:李名松,性别:男,年龄:60岁。 • 2、主诉:头痛伴发热2周 • 3、现病史: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少量咳痰,伴发头痛,双侧颞部显著,钝痛,
感乏力,午后低热、盗汗,食欲减退,自认为“感冒”,自服“感冒药”(具体药名、 剂量不详)治疗5天,咳嗽咳痰较前好转,头痛无明显缓解。随后到长农镇卫生院就 诊,予以输液治疗3天(具体治疗经过不详),头痛无明显改善。出院回家休息3天, 头痛仍缓解不明显,2天前到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以 奥司他韦、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症治疗,头痛未缓解 • 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饮食欠佳,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正常, 体力欠佳,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分类图
疑诊TBM
腰椎穿刺
确诊TBM
脑CT/MRI
很可能的TBM 诊断评分≥10/12
可能的TBM 诊断评分≥6-9/6-11
无TBM:其它替代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2009年诊断标准
与先前的诊断标准相比: 1. 沿用了结核性脑膜炎诊断分类的方法,分为确诊、 很可能、可能、无结核性脑膜炎4种诊断类别。 2. 引入了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3. 制定了疑诊TBM病例的诊断流程表。
临床上常用TBM诊断依据
影像学
◆ 无特征性,可为脑积水、脑梗死、脑膜增厚及脑结核 瘤等多种形式 ◆ 头CT早期主要为脑膜强化,后期主要为阻塞性脑积水 ◆ 头MRI,较CT敏感,尤其是波及脑膜或脑干时
临床上常用TBM诊断依据
病原学依据
◆ 分为直接病原学检查和间接病原学检查 ◆ 公认的确认结核杆菌的方法为:
临床上常用TBM诊断依据
1. 临床依据 2. 脑脊液依据 3. 脑影像学依据 4. 其他部位结核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毛薇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这种非化脓性的炎症,它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

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结核的发病率它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在这之后就逐渐有一个缓慢的上升。

美国结核性脑膜炎在20世纪60年代后也是一个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1985年之后就开始有显着的上升。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了结核主要是由于HIV的流行。

结核病在HIV病人中很多发现首发的就是结核病,所以结核病常常是HIV感染的一些首发症状。

艾滋病的患者结核的发病一般是正常人的500倍,其他的一些易患因素,也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高危人群。

比如与结核病病人接触,有密切的接触的人容易患有结核病。

还有就是一般状况较差,慢性酒精中毒或营养不良的人,流浪者和老年人或长期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这样的人,还有患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病人。

结核的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过血循环播散,播散到脑膜、软脑膜下种植,种植之后就形成了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可以发生破溃,破溃后大量的结核就进入蛛网膜下腔,形成这样粟粒性的结核或者结核瘤病灶,最后导致结核性脑膜炎。

还有结核菌从颅骨或者是脊椎骨结核病灶,可以直接破入颅内或者椎管内,这样就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形成了结核病灶。

这是粟粒性肺结核病人的CT的表现,可以看到双肺有这个均匀的弥漫的这种小结节。

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特点,通常它是以渗出、变性、增殖这三种组织炎症反应同时存在。

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其中一种或两种病理变化就更突出。

比如说在急性期的病变就以炎性渗出最为明显,而且由于重力的关系大量的灰粉色的胶状粘稠的渗出物容易沉积在脑的底部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

纤维素和结核性肉芽肿组织增多,形成典型的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

与化脓性脑膜炎不同的就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渗出、变性和增殖它不只局限在蛛网膜下腔,而是会沿着原脑膜扩散。

这样它就会侵入脑实质、视网膜、脊膜和脊髓。

这样就是实际上结核性脑膜炎病变实际上是脑膜脑炎和脊膜脊髓炎,就是说除了脑膜和脊膜受累以外,它更多的要累及脑实质或者是脊髓。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变主要一个是穿越蛛网膜下腔脑神经和脊神经被炎症浸润物或者炎症细胞侵袭,这样就可以引起结核性的这样的神经根炎,颅神经、脊神经都可以受累。

由于脑动脉也在蛛网膜下腔,它埋在蛛网膜下腔的炎性渗出物里,这样脑动脉或者动脉壁就受到炎症分泌物的侵袭,就可以发生动脉炎,导致脑梗死或者出血。

基底池和视网膜渗出粘连,池管孔和池间孔,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正中孔或侧孔狭窄闭塞就会导致脑底循环不畅,这样形成完全或者不完全的梗阻性的脑积水。

还有在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人经常可以发现同时患有脑外的其他部位的结核,比如说肺的结核或淋巴结的结核或心包结核病灶。

这个表就显示了129例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这个病理改变。

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实质、颅神经、脑膜都同时受累,而且他的结核性的血管炎也比较突出。

脑外的结核病变,就是100%的患者合并有脑外的结核病变,其中以肺最多见,其次是淋巴结和心包。

临床上这个结核性脑膜炎是可以分为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和血管炎型。

但实际上这几种表现形式都是同时存在的。

脑内的结核病变以脑膜炎性渗出、粟粒结节和干酪样坏死居多。

还可以有脑实质的水肿、脑积水以及血管内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它的一个起病的特点就是通常是呈亚急性或者慢性起病的这么一个过程,起病后常常伴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比如说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或者消瘦等等。

早期它的脑膜炎的表现主要是以发热、头疼、呕吐、脑膜刺激征为最主要的症状。

而且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绝大多数都会发生颅压高。

早期脑膜和食管膜的这种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的吸收减少,这样就形成交通性脑积水,导致颅压轻到中度增高。

到接近脑膜炎的晚期,那蛛网膜以及视网膜的粘连导致脑脊液循环不畅,这时候就形成完全或者不完全梗阻性脑积水,这时候颅压就会进一步增高。

然后出现头痛、呕吐、水肿等等这些典型高颅压的症状,可以证实颅压明显增高。

除此以外,可以造成脑实质的损害。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的话,通常在4到8周左右就会发生脑实质的损害症状。

精神症状比较多见,经常表现为患者的神经萎靡、淡漠,甚至有一些瞻望的情况。

可以有癫痫发作,癫痫发作主要是由于脑组织水肿,脑表面的结核病灶,结核性血管炎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或者是高热等等这些因素可以导致癫痫,严重的时候可以引起癫痫持续状态。

当全脑出现弥漫性损害,颅压增高比较明显和脑干脑结构受损的时候还可以导致意识障碍。

结核性的血管炎可以导致局部脑组织的缺血,可以出现类似脑梗塞的表现。

病人表现偏瘫、四肢瘫、截瘫等等。

这种情况常常由丘脑下部或者纹状体的血管发生结核性的炎症导致。

还有就是多颅神经的损害,结核性脑膜炎的渗出物多数在颅底积聚,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侵蚀、粘连和压迫通常造成多颅神经的损害。

常见的就是外展神经、面神经和视神经等等,这几个神经受影响的情况比较重。

辅助检查,首先的一个检查就是PPD试验,我们叫结核菌素试验。

由于亚临床的感染广泛存在,这个PPD试验目前诊断意义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儿童还是能够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的。

脑脊液的检查可以发现压力高,一般压力明显增高,达到400毫米水柱以上。

脑脊液的外观可以是微黄,呈毛玻璃样,通常是由于蛋白高引起的。

而且有一个特征性的改变,就是静止后可以出现纤维蛋白薄膜。

细胞数,白细胞一般是轻到中度的增高,通常几百个,淋巴为主,早期也可能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然到后期一般都是淋巴细胞占优势。

蛋白可以增高到1到2克每升,糖和氯化物都有明显的降低。

有可能在早期的病人糖和氯化物还保持一个正常的水平,而随着病情的进展,然后糖和氯化物才出现下降。

关于病原学的检查,这个比较简单的就是脑脊液细菌涂片,脑脊液标本的涂片抗菌染色可以发现结核菌,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可靠,但是敏感性比较差,结核菌的检出率不到20%,再有结核菌的细菌培养是诊断结核感染的金标准,但是阳性率比较低,而且细菌培养通常需要4到8周的时间。

耗时又这么长,阳性率又低,所以在临床应用起来就不够广泛。

还有一些免疫学的检查,比如用各种方法检测脑脊液中抗结核的抗体,也有一定的应用。

此外就是脑脊液分子生物学的检查,比如像核酸探针技术,然后核酸测序或者是核酸扩张杂交技术等等,这些检查方法阳性率比较高,特异性也比较高。

但是跟技术的限制,技术所限可能导致它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影像学的检查,这个X线片的检查就是诊断价值有限,有一些可以发现一些钙化灶,可以提示有结核的可能性,但是它的诊断价值通常比较差。

CT检查,结核性的纤维素的渗出粘连,形成和干酪样坏死可以使脑的基底完全闭塞,大脑和小脑表面会呈现一些线状的或者毛刺样,粟粒样的结核灶就可以表现为脑实质广泛散在的高密度的数量结节。

结核性血管炎还可以发现梗死灶。

核磁的检查主要是发现脑脊液炎性渗出,可以显示信号,大脑半球凸面脑膜有明显的增强。

基底池附近以及脑实质中心组织坏死也可以呈现这种异常信号。

鉴别诊断主要是以真菌性脑膜炎,也就是我们对常见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相鉴别,因为这两种脑膜炎它的临床表现是很相似的。

隐球菌性脑膜炎通常也是亚急性和慢性起病,它的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也是类似的。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时候,尤其不容易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

所以在病原的检查方面,如果发现结核菌或者隐球菌的证据,这对鉴定是有决定性的意义的。

还有就是化脓性的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一般都是急性和爆发性起病,它的脑脊液的细胞数是要明显的增高的,而且与中性粒细胞占绝对优势,这个跟结核性脑膜炎是有区别的。

病毒性脑膜炎通常它是一个比较轻的脑脊液的改变,细胞数侵入增高,蛋白侵入增高,糖和氯化物也是基本正常的,而且总体来说这个对脑膜炎有自限性,4周左右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和痊愈,但是结核性脑膜炎如果不进行抗痨治疗的话,病人的病情是会进行性的加重。

再有就是免疫系统的疾病,像结节病性的脑膜炎。

结节病是累及多脏器的一个慢性肉芽肿性的疾病,以肺和淋巴结受累多见,也可以累及脑膜和周围神经,临床上有64%的患者可能有脑膜受累的体征。

检查可以发现颅压正常或者增高,而且病人这个脑脊液的细胞数会增加,蛋白也可以高,糖也可以有明显的降低,所以它跟结核性脑膜炎是需要鉴别的。

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的治疗就是抗结核药物的治疗。

抗结核药物应用的原则是要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然后逐疗程的进行治疗。

常规要选用抗结核一线药物来迅速的杀灭结核菌,临床试验和研究认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和链霉素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最有效的用药选择。

但是由于考虑到这几个药各自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在选药的时候应该注意。

儿童因为不了解这个药物对视神经的毒性作用,所以一般不选用乙胺丁醇。

对于孕妇来说,由于考虑对胎儿神经的影响,所以一般不选用链霉素。

疗程一般都是18个月到24个月,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要全疗程的完成。

除了链霉素比较差以外,其他的这几种药物在脑脊液中都能达到比较高的浓度,是全效的杀菌剂。

关于这个抗结核药的毒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比如说异烟肼比较容易引起肝损害,周围性神经炎等等,所以用异烟肼的同时需要口服维生素B6。

但是维生素B6又可以与异烟肼竞争,具有竞争作用,对疗效产生影响,所以把用药时间要分开。

利福平它主要是在肝内代谢,所以当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的时候,可能会增加肝脏的损害的风险。

乙胺丁醇的毒副作用主要是视神经炎,所以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视力和颜色的辨别力,一旦发生视神经炎就需要停药,并且积极的给予维生素B6,烟酸类的血管扩张药物的治疗。

吡嗪酰胺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药疹、胃肠功能的紊乱、肝损害和高尿酸血症等等。

链霉素它的抗结核作用仅次于异烟肼和利福平,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时候,它又可以通过血脑屏障。

它的副作用主要是肾的损害和对听神经的影响。

根据WHO的建议,至少要选择3种药物联合治疗。

通常我们选用的是异烟肼和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轻度的病人要治疗3个月以后停用吡嗪酰胺,继续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7个月,如果是耐药菌株,就可以加第四种药,就是四联治疗。

如链霉素或乙胺丁醇等。

利福平不耐药的菌株,总疗程9个月。

如果为利福平耐药菌株就需要治疗18到24个月。

由于中国人是异烟肼快速型,所以也有人主张成年患者把加大到600到1200毫克每天,同时要注意保肝治疗,防止出现肝损害。

关于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在结核性脑膜炎中,对于病情严重,颅压增高明显,有潜在的风险,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加重,并且合并结核瘤的病人,可以用激素,但是一定要在充足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才能加用激素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