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案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发展趋势,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技巧。
1.2 课程目标(1)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基本方法。
(3)熟悉当前主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4)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安排2.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实验课,每次实验课2小时。
2.2 实验内容(1)第1-4次课: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第5-8次课:主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3)第9-12次课: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施。
(4)第13-16次课: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方法3.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能。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分享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4.1 实验教材《管理信息系统》,作者:王丽丽,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2 实验工具(1)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
(2)主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如ERP、CRM等)。
五、课程评价5.1 平时成绩学生平时实验课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将计入最终成绩。
5.2 期末考核课程结束后,将进行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金蝶K3 WISE V13.1基础CRM解决方案

多维度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哪个部门完成情况好? 哪些客户持续购买力强?
销售费与销售额增长情况?
客户满意度怎样?
K/3CRM提供多维度决策分析……
多维度决策分析
客户分析; 经营分析; 商机分析;
版权所有 ©1993-2011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④内部公开 请勿外传
P24
K/3CRM决策分析
客户360度全方位视图
客户360度全方位视图
客户属性
基础信息
身份信息 客户经理 客户兴趣 投资方式 接触时间 沟通方式 适用营销 适用产品 俱乐部
商机信息 客户关系
关系信息 联系人 影响人 推荐人 销售方法 影响力分析 关系地图 ……
销售合同 销售信息
负责人 线索 机会 报价 合同 项目 ……
客户服务 服务信息
客户分析
版权所有 ©1993-2011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④内部公开 请勿外传
P25
K/3CRM决策分析
经营分析
版权所有 ©1993-2011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④内部公开 请勿外传
P26
K/3CRM决策分析
商机分析
版权所有 ©1993-2011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④内部公开 请勿外传
版权所有 ©1993-2011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④内部公开 请勿外传
P1
说明:
本方案主要针对制造型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述 求制作的K/3 V13.1制造业CRM解决方案,方案内容 也是按业务需求逻辑设置。 方案每页下方都有备注,说明当页要表述的意思,请 在使用讲解方案前,仔细阅读备注。 注:方案不适合直接发给客户。
版权所有 ©1993-2011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④内部公开 请勿外传 P22
【课堂笔记】《发酵工程》

【课堂笔记】《发酵⼯程》《发酵⼯程笔记》笔者:赵可⽬录第⼀章绪论(p1) (1)1.1概念 (1)1.2发酵⼯程的研究内容 (1)1.3发酵过程的特点 (2)1.4发酵过程的问题 (2)1.5发酵⼯程的发展简史 (2)1.6发酵⼯程⼯程的任务 (2)1.7发展⽅向 (3)第⼆章⽣物发酵的基本过程(p36) (3)2.1发酵的基本过程 (3)2.2发酵过程的⼀般过程和操作⽅式 (3)2.3微⽣物的发酵类型 (4)2.3.1液体发酵 (4)2.3.2固体发酵 (4)2.3.3好氧发酵 (5)2.3.4厌氧发酵 (5)第三章种⼦扩⼤配培养(p44) (5)3.1概念 (5)3.2种⼦扩⼤培养⼯艺 (6)3.2.1制备流程 (6)3.2.2优良种⼦具备的条件 (6)3.2.3影响种⼦的质量因素 (6)3.2.4种⼦质量控制措施 (6)第四章发酵培养基(p48) (6)4.1⼀般特点 (6)4.2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与制备 (6)4.2.1发酵培养基的组成 (6)4.2.2发酵培养基的制备要点 (7)4.3发酵培养基的设计和优化 (8)4.3.1设计发酵培养基要考虑的因素: (8)4.3.2摇瓶实验: (8)4.3.3正交实验:多因素多⽔平 (8)第五章发酵过程产物分析(p53) (8)5.1分析项⽬按性质分可分三类: (8)5.2发酵终点的判断 (8)第六章发酵动⼒学(p59) (8)6.1发酵动⼒学概念 (8)6.2研究发酵动⼒学的⽬的 (9)6.3动⼒学 (9)6.3.1课程重点 (9)6.4⽣物反应类型 (9)6.5发酵的⽬的 (9)6.6发酵研究的关键问题 (9)6.7优化发酵过程达到⾼产⽬标的⽅法 (10)6.8发酵动⼒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10)6.9分批发酵动⼒学 (10)6.9.1菌龄 (10)6.9.2分类 (10)6.9.3细胞⽣长动⼒学 (10)6.9.4分批发酵基质消耗动⼒学 (11)6.9.5分批发酵产物形成动⼒学 (11)6.9.6分批发酵的优缺点 (12)6.9.7重要截图(来⾃中国MOOC余龙江教授) (12)6.10讨论与问题 (13)第七章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和⾼密度发酵(p81) (14)7.1分批发酵 (14)7.1.1分批发酵的操作⼯艺 (15)7.1.2菌体⽣长规律 (15)7.1.3代谢变化 (15)7.2补料分批发酵 (16)7.2.1适⽤范围: (16)7.2.2物料流加⽅式 (16)7.2.3补料分批动⼒学 (16)7.3⾼密度发酵 (16)7.3.1影响⾼密度发酵⽣产的因素 (16)7.3.2⾼密度发酵存在的问题 (17)7.4讨论与问题 (17)7.4.1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17)7.4.2分批发酵的流程 (17)7.4.3分批发酵包括哪些时期 (17)7.5课堂问题 (17)第⼋章连续发酵(p105) (19)8.1基本概念 (19)8.2连续发酵的优缺点 (19)8.3连续发酵的类型 (19)8.4连续发酵操作⽅式 (20)8.4.1开放式连续发酵 (20)8.4.2封闭式连续发酵 (20)8.5膜连续发酵 (21)8.6连续发酵的控制⽅式 (21)8.7连续发酵的实际应⽤ (22)8.7.1连续发酵 (22)8.7.2分批发酵 (22)8.7.3补料分批发酵 (22)8.7.4连续发酵在⼯业上的应⽤ (23)第九章微⽣物的现代固态发酵(p121) (23)9.1固态发酵 (23)9.1.1固态发酵的特点 (23)9.1.2固体培养的优点 (23)9.1.3固液发酵的⽐较 (23)9.1.4传统固态发酵与现代固态发酵 (24)9.1.5固态发酵分类 (25)9.1.6适合固态发酵的微⽣物 (25)9.1.7固态发酵的界⾯作⽤ (25)9.2固态发酵反应器 (25)9.2.1静态固态发酵反应器 (25)9.2.2动态固态发酵反应器 (26)9.2.3固态发酵反应器 (26)9.3固态发酵的应⽤ (26)第⼗章基因⼯程菌株发酵(p154) (27)10.1⼯业化⽣产的基因⼯程菌应具备的条件 (27)10.2基因⼯程菌的发酵 (27)10.2.1培养操作和发酵设备 (27)10.3讨论与问题 (27)10.3.1基因⼯程菌的不稳定性 (27)10.3.2改善措施: (27)10.3.3⽣产过程: (27)第⼗⼀章发酵过程中氧的溶解、传递、测定及其影响因素(p167) (28)第⼗⼆章发酵控制⼯程(p183) (28)12.1讨论与问题 (28)第⼗三章空⽓除菌(p250) (29)13.1⼏个基本概念 (29)13.2染菌的危害 (29)13.3树⽴⽆菌概念,强调⽆菌操作 (29)13.4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 (30)13.5发酵⼯程的灭菌⼯程(p228) (30)13.5.1化学物质灭菌 (30)13.5.2⼲热灭菌法 (30)13.5.3湿热灭菌法 (31)13.5.4射线灭菌 (31)13.5.5过滤介质除菌 (31)13.5.6静电除菌 (31)13.5.7臭氧灭菌 (31)13.6名词概念 (32)13.7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的灭菌 (32)13.7.1温度和时间对培养基的影响 (32)13.7.2影响培养基灭菌的其他因素 (33)13.7.3培养基分批灭菌 (33)13.7.4发酵设备的灭菌 (34)13.8空⽓除菌 (34)13.8.1发酵⽤⽆菌空⽓的概念和质量标准 (34)第⼗四章发酵⼯程设备(p265) (35)14.1通⽓发酵罐 (35)14.1.1机械搅拌通⽓发酵罐 (35)14.1.2⾃吸式发酵罐 (35)14.2嫌⽓发酵罐 (36)14.2.1基本要求 (36)《发酵⼯程》1-14章节笔记第⼀章绪论(p1)1.1概念发酵⼯程利⽤微⽣物或动植细胞的⽣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以及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化⼯程技术⽣产有⽤物质或直接应⽤于⼯业化⽣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修饰,和改造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现代发酵技术;它是渗透有⼯程学的微⽣物学和细胞⽣物学,是现代⽣物技术产业的基础与核⼼。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导论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证研究1.4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第二章: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2.1 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与衡量方法2.2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2.3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特征与演化2.4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第三章: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3.1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2 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区域布局特征3.3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3.4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4.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基本规律4.2 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4.3 城市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4.4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5.2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评价指标体系5.3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5.4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第六章: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6.1 农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6.2 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6.3 中国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的演变6.4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第七章: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7.1 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7.2 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与模式7.3 中国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的特点7.4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布局优化第八章: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8.1 服务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8.2 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8.3 中国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的特点8.4 服务业发展策略与布局规划第九章: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9.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9.2 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9.3 中国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的演变9.4 交通现代化与交通发展战略第十章:环境、资源与经济地理10.1 环境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2 资源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10.3 环境问题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4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的关系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地理1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11.3 全球经济地理的特征与变化11.4 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地理的战略选择第十二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12.1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2.2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与技术12.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12.4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1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13.2 经济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3 经济地理学在产业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4 经济地理学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14.1 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2 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14.3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案例分析14.4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前沿15.1 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5.2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前沿15.3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内前沿15.4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的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经济地理学进行展开,涵盖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实证研究与应用领域。
框架结构综述精品PPT课件

1/2 1/2
1/2
1/2
1/2
3. 将各杆端弯矩叠加并绘弯矩图 及不平衡力矩计算
不平衡力矩再次分配后: -4.430-1.149×0.668=-5.198
再作一次弯矩分配,但不再传递
不平衡力矩再次分配后: 5.579-1.149×0.332=5.198
对杆端而言,弯矩以顺时针为正,反之为负。
三、框架内力分析-水平荷载作用
M
A
1 12
ql
2
M
B
1 12
ql
2
反符号分配:
12.1880.3328.142
1/2
1/2
1/2
1/2
(1.1 28 4.8 07 6.1 79 2.5 9)306 .472
1/3
3.081
1/3
1/3
对结点而言,则以逆时针为正,反之为负。
1/3
底 层 计 算 过 程:
1/2 1/2
1/3
1/3
第 13 章 多层框架结构
主要内容:
结构组成和结构布置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及荷载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的近似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的近似计算
荷载效应组合和构件设计 框架结构的构造要求
重点:
结构组成和结构布置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及荷载 分层法、反弯点法,D值法
13.1 多层框架结构组成及布置
度之比无限大,各柱上下两端均不发生角位移,或转角近 似为0; (2)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认为除底层柱以外的其余各 层柱反弯点位于层高的中点; (3)不考虑梁的轴线变形,同一层各节点的水平位移相等。
当梁的线刚度比柱的线刚度大很多时(例如ib/ic>3), 梁柱节点的转角很小。否则,该方法误差较大。
项目后评价逻辑框架表

项目后评价逻辑框架表项目后评价参考指标集1投资环境1.1 宏观经济(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汇率、财政收入、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1.2 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同一行业内不同产品的结构)1.3 产业政策(配额、价格补贴、转移支付)1.4 产业技术进步(产品质量提高速度、技术进步周期、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研发周期)1.5 融资环境(资金市场、利率、信贷政策)1.6 项目产出市场环境(市场总容量、目标市场容量、竞争对手成本、产出价格、市场周期)1.7 项目投入市场环境(资源量、主要投入供给量、主要投入价格、市场周期)1.8 国际贸易(国际市场、产出与投入的进出口量、关税税率)1.9 运输条件(原料与产品运输方式、条件与运距)2工程技术2.1 产出规模(设计能力、实际产出能力)2.2 选址及总图(地质条件、地理条件、厂区布局)2.3 技术或工艺路线(合理性、可靠性、先进性、适应性、试车成功率)2.4 主要设备(标称性能指标、实际达到指标)2.5 基础(配套)设施(水、电、气、热、路、讯、网)2.6 施工(设计变更、进度、工程造价控制、施工记录)2.7 工程质量(监理报告、工程竣工验收、试运行报告、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2.8 产品质量(产品检验报告、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认证)2.9 污染排放(污染排放标准、污染实际排放量)2.10 节能(设计能耗指标、实际耗能指标)2.11 节水(设计用水标准、实际用水指标、水循还使用率、中水使用量)2.12 工期(开工日期、完工日期、计划工期、)3采购与支付3.1 采购(设计招标、咨询招标、施工招标、监理招标、采购合同)3.2 支付(合同执行验证、监理报告、支付记录)4财务与经济4.1 项目级指标4.1.1 财务指标投资费用(总投资、建设投资[土建与设备]、预备费、财务费用、资本金比例)融资(资金结构、借款利率、资金成本、外资借款融资费用、债务担保)资金使用(长期借款总额及分年用款计划、长期借款还款计划与实际还款额、短期借款)市场指标(产品市场价格、目标市场销量)运营期财务指标(单位产出成本与价格、年均收入、年均利润、年均税金、借款偿还期、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资产负债率)折现财务盈利指标(财务内部收益率、净现值、财务折现率)非折现财务盈利指标(投资回收期、总投资报酬率、权益资金净利润率)4.1.2 .经济指标经济费用与收益因素经济费用与效益量化与货币化经济盈利能力指标(内部收益率、经济折现率)4.2 企业级指标(资产结构、债务结构、企业竞争力、利润水平、资产增值、对外投资总额、对外投资结构、对外投资收益、企业银行信用等级)4.3 财政指标(流转税、所得税、物业税和资源税税率、财政对项目的补贴、项目国家资本金数量及占资本金总量的比例)4.4 目标群体财务指标(人均支出、收入、土地、房产、生产资料等)5费用效果5.1 单位效果(效能)的费用5.2 单位费用的效果(效能)6环境与生态6.1 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空气环境容量)6.2 环境控制指标及实际达标情况(空气质量标准、水质标准、噪声控制标准、振动控制标准、固体废弃物指标、辐射污染标准、光污染标准,项目实施过程中及项目完工后以上指标的实际值)6.3 生态指标(物种数量、水土保持、植被保护、土壤改良等指标项目前及项目后的实际值、)6.4 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6.5 环境影响货币化6.6 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7卫生与健康7.1 卫生指标(发病率、治愈率、传染病感染率、医疗废弃物处理、危险及有毒化学物标准)7.2 卫生环境指标的货币化7.3 健康指标(死亡率、平均寿命、增加的寿命年限、病残调整寿命年限、质量调整的寿命年限)7.4 卫生与健康投资8安全生产8.1 安全生产指标(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标准、易燃易爆物体存放标准、防尘标准、防噪标准、万吨产量死亡率)8.2 消防指标8.3 安全生产投资9社会环境9.1 利益相关群体(受益群体及数量、受损群体及数量、对项目有决定性影响的群体)9.2 社会性别与平等发展机会9.3 少数民族平等或优先发展机会9.4 移民和拆迁(移民人口数量、安置计划、安置率、生计水平、发展机会)9.5 项目区贫困人口数量9.6 最低生活保障线9.7 移民社区环境改变9.8 项目移民总投资、移民人均投资10假设与风险10.1 假设(因素识别、发生的概率、假设条件的下限)10.2 风险(因素识别、发生的概率、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可容忍风险因素的上限)11组织管理11.1 前期程序与手续(相关程序)11.2 招投标(设计、施工、监理)11.3 工程合同管理11.4 施工组织与管理11.5 采购(招标程序、招标公开度、公平性、合同签订与履行)11.6 支付(支付制度、支付计划、实际执行)11.7 机构(组织评价、机制评价、管理制度)11.8 项目管理程序11.9 主要领导人员素质及成就评11.10 领导集体能力评价12监督12.1 项目内部监督机构与机制12.2 项目外部监督机构与机制12.3 企业内部监督机构与机制12.4 企业外部监督机构与机制12.5 利益相关群体监督机制(目标群体)12.6 法律允许的其它监督(审计、稽查、听证)13项目周期管理信息系统13.1 工程技术信息13.2 经济信息13.3 环境生态信息13.4 社会发展信息13.5 风险信息13.6 管理信息13.7 监督信息以上所有信息的记录、保存、加工处理、检索、报告、网络传输能力14项目目标14.1 项目宏观目标14.2 项目具体目的项目后评价需要提供的资料目录一、项目前期文件项目建议书(或项目申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估报告,以及相关的批复文件。
produce练习题

Produce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类1.1 生产流程理解1. 请列举出生产Produce(农产品)的五个基本步骤。
2. 简述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的主要环节。
3. 描述农产品加工的基本流程。
1.2 农业技术掌握4. 请说明现代农业技术对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作用。
5. 列举三种常用的农产品种植技术。
6. 简述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二、市场分析类2.1 市场调研7. 请简述农产品市场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8. 列举三种农产品市场调研的方法。
9. 描述农产品市场调研的基本流程。
2.2 市场分析10. 请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11. 列举三种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因素。
12. 简述农产品市场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营销策略类3.1 产品定位13. 请简述农产品产品定位的重要性。
14. 列举三种农产品产品定位的方法。
15. 描述农产品产品定位的基本步骤。
3.2 营销策略16. 请列举五种农产品营销策略。
17. 分析农产品营销策略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18. 简述农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步骤。
四、物流管理类4.1 物流规划19. 请简述农产品物流规划的重要性。
20. 列举三种农产品物流规划的方法。
21. 描述农产品物流规划的基本流程。
4.2 物流成本控制22. 请分析农产品物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23. 列举三种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方法。
24. 简述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五、政策法规类5.1 政策法规理解25. 请简述我国农产品政策法规的基本内容。
26. 列举三种农产品政策法规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27. 描述农产品政策法规的实施过程。
5.2 政策法规应用28. 请分析农产品政策法规对农产品营销的促进作用。
29. 列举三种农产品政策法规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应用。
30. 简述农产品政策法规对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保障作用。
六、质量控制与安全类6.1 质量控制31. 请描述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和流程。
32. 列举三种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1.2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立者概述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学派1.3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列举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探讨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二、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2.1 社会结构的类型分析社会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探讨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因素2.2 社会组织的形式与功能介绍家庭、群体、阶级、国家等基本社会组织分析社会组织的形成、运作和作用2.3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解释社会网络的概念和类型探讨社会资本的形成、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三、第三章: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3.1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与过程解释个体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3.2 社会化的机制与途径介绍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化机制分析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3.3 个体社会化的困境与挑战探讨现代社会个体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四、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4.1 社会互动的概念与形式解释社会互动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互动的形式和类型4.2 社会关系的类型与特征介绍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劳动关系等社会关系分析社会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4.3 社会冲突与社会合作探讨社会冲突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分析社会合作的意义、机制和挑战五、第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5.1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解释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变迁的类型和动力5.2 社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分析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现代化与全球化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和问题分析全球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六、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6.1 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解释社会分层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马克思、韦伯等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理论6.2 社会分层的主要维度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层分析社会分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6.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探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分析社会正义的理念和实践七、第七章:文化与符号7.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解释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7.2 符号与象征介绍符号和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分析符号和象征在文化中的重要性7.3 文化变迁与全球化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和影响分析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和挑战八、第八章: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8.1 社会政策的概念与目标解释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标探讨社会政策的作用和重要性8.2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介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挑战8.3 社会政策与社会公平探讨社会政策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分析社会政策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九、第九章:家庭与性别9.1 家庭的社会功能与类型解释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类型探讨家庭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9.2 性别社会化与性别不平等分析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9.3 性别研究与性别平等介绍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性别平等的意义和挑战十、第十章:宗教与社会10.1 宗教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宗教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探讨宗教的类型和特点10.2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影响分析宗教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宗教与社会稳定、冲突的关系10.3 宗教变迁与世俗化分析宗教变迁的动力和影响探讨世俗化对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十一、第十一章:教育与社会11.1 教育的概念与功能解释教育的定义和功能探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1.2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分析教育在缩小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探讨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11.3 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介绍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十二、第十二章:科技与社会12.1 科技的概念与影响解释科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科技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2.2 科技与社会进步分析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探讨科技创新和社会适应的问题12.3 科技伦理与网络安全介绍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问题分析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十三、第十三章:环境与社会13.1 环境的概念与问题解释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类型探讨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和挑战13.2 环境与社会互动分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实践1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治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分析绿色治理的实践和挑战十四、第十四章:健康与社会14.1 健康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解释健康的定义和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健康对社会的重要性14.2 公共卫生与社会健康介绍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分析社会健康政策和服务体系14.3 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促进分析健康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探讨健康促进的策略和实践十五、第十五章:社会理论及其应用15.1 社会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解释社会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角15.2 经典社会理论家及其思想介绍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等经典社会理论家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15.3 社会理论在当代的应用探讨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分析社会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本教案全面覆盖了《社会学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文化与符号、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家庭与性别、宗教与社会、教育与社会、科技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健康与社会以及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 政策制定
企业: 经营决策
投资者: 投资决策
Ⅱ.供求分析为何能成为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
1.产品的需求与供给是产业形成的基本前提。
P
P
S
S
P0
D
O Q0
Q O
D Q
乡村休闲旅游
太空旅游
2.供给和需求的改变 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趋 势。
3.供求关系反映了产 业链中的投入与产出 关系。
价格波动 技术变迁 产量规模
Ⅲ.供求分析有怎样的层 政策制定
企业: 经营决策
投资者: 投资决策
Ⅲ.供求分析有怎样的层次结构?
产业供给
产业需求
第I层面:因素
技术、资源、组织结 构、国际供给、替代 产业、政策因素
收入状况、发展阶段、 人口结构、国际需求、 政策因素
第II层面:市场
供给
需求
第III层面:绩效
交易价格
交易数量
产品档次
第IV层面:决策
政府: 政策制定
企业: 经营决策
投资者: 投资决策
Ⅲ.供求分析有怎样的层次结构?
第III层面:绩效
交易价格
交易数量
产品档次
第IV层面:决策
政府: 政策制定
企业: 经营决策
投资者: 投资决策
Ⅲ.供求分析有怎样的层次结构?
第II层面:市场
供给
需求
第III层面:绩效
交易价格
交易数量
产品档次
第IV层面:决策
第十五章 产业分析方法与应用
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
浙江财经大学
主要内容:
Ⅰ.为什么产业分析需要基本框架? Ⅱ.供求分析为何能成为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 Ⅲ.供求分析有怎样的层次结构?
Ⅰ.为什么产业分析需要基本框架?
1.有利于提高产业分析的系统性。 2.有利于抓住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3.有利于梳理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有利于提高产业分析流程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