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教育分析

美国电影教育分析
美国电影教育分析

美国电影教育分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既高度细分又高度综合的时代特征,电影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门类之一也是如此。一方面,影视行业需要越来越专业的创作人员;另一方面,电影、电视作为越来越受瞩目的学科,研究的深入、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都在加强。美国的学院电影教育即体现出这样两个趋势,培养专业电影制作人的学院逐步将专业细分,而综合大学里的电影院系很多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应该说,虽然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电影教育都很发达,但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电影教育专业院系的国家,还是电影工业最为发达的美国。

一、美国电影电视教育发展现状

美国电影教育的发达,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电影产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和电影教育近百年的积淀1929年,好莱坞早期著名演员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就创立了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制作专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三十余年来美国独立电影的繁荣,更多的电影节、基金会资金进入,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供了制作电影的可能性,拍摄技术和成本逐步降低也让人们通过电影表达成为可能。因为起步早、产业发达、教育总体实力强,美国的电影教育的持久蓬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据《综艺》杂志(Variety)统计,美国的电影学院、大学里的电影院系约有90所,公认出色的电影学院有25所。排名靠前的包括: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choolof Cinematic Arts),简称USC-SCA,一大批业内精英在此执教,著名的校友包括《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也曾长期在此执教)、《达芬奇密码》导演朗霍华德等;纽约大学帝许艺术学院 (NewYork University-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简称NYU-Tisch,著名教员包括斯派克李(SpikeLee),华人著名纪录片导演崔明慧 (ChristineChoy),电影研究专家罗伯特斯泰姆 (RobertStam)等,校友里则有马丁斯科塞斯、李安等大导演,将近半数奥斯卡奖最佳短片获得者也都出自这里;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简称AFI,这里以评选AFI影史最佳100部影片而出名,兼有研究院和教育机构双重使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School ofthe Arts),以传播和文化研究最先享誉美国,这所学院近年来的制作专业发

展非常快,已经成为美国顶尖影视制作培养机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和戏剧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Department of Theater and its Departmentof Film,Television and Digital Media),最著名的校友是教父系列的导演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 Coppola);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这所学院集中设置全配置的艺术学科,是美国一流的专门艺术学院。其中的电影电视学科划分极为细致,从导演、摄影等常规专业到特效、化妆等全部包括,旨在培养非常专业的制作人才。

除此之外,很多大学都开设电影专业并各有侧重,比如芝加哥大学(Chicago 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电影研究在全球范围都有很强影响力。

在影视教育的高端特点之外,美国的电影教育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化态势。从上述最高端的一批电影学院,到大学里一般性的影视学院,再到一些社区大学里的影视系,以及专门的培训学院,为各种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而且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很多电影院系和业界的非常紧密:一则表现为许多业界人士直接就被大学聘为教职人员;二是,大部分著名的电影院系都位于洛杉矶、纽约、旧金山-湾区、波士顿这些影视制片发达的地区,这也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行业成为可能。比如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从日常教学到毕业创作,校内学习和电影行业操作规范高度接轨。这座学院的艺术硕士的毕业作品里呈现出的:无论是制作流程,还是资金运作,与不远处好莱坞制片厂内的电影运作几乎是没有区别的。

二、美国电影教育的类型划分

美国的电影教育相关专业,大致可分成两类:专业学院和大学里的影视院系。所谓专业的电影学院或者艺术学院,是独立的、专门的艺术、电影电视教育学院,大体类似俄罗斯的莫斯科电影学院、法国Le Fmis电影学院或者中国的北京电影学院。这类中最著名的为美国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等,这类院校提供细分化的影视教育,比如导演、摄影、录音、灯光、特效、美工等,但这类学校一般不颁发学士学位,而是提供一种副学士学位(associate),大概可以翻译成专业或专科学位。因为这类学校偏重培养的是专门人才、非常实用性的行业人员,所以能进入这类学校里学习也是很多致力于此的学生梦寐以求的。比如位于好莱坞的美国电影学院(AFI)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但因为在里面授课的都是行业里的杰出人员,甚至包括马丁斯卡塞斯这样的大导演。所以能进入其中,获得一张文凭,是极为不容易的。20XX年,美国年轻导演达斯汀布朗(DustinScott Brown)从社区大学圣莫妮卡学院 (SantaMonica College)电影制作系毕业后,众筹资金、独立制片拍摄出了短片《团结》(Solidarity),入选了

法国戛纳电影节,并被票选为美国圣巴巴拉电影节观众最喜爱短片,凭借此片,他获得了进入AFI导演专业深造的机会。由此可见,能跻身其中进修的,都是获得不俗成绩者。

大学中的电影院系是依存于综合大学的影视院系,虽然不完全独立,但也有相当强的自主性。比如纽约大学的帝许艺术学院、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学院,这两所学院也被认为是分据美国东西海岸两所最强的电影学院。这类学校一方面重视学生制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也注重研究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能颁发学士、学位硕士/艺术硕士(MA/MFA)甚至博士学位,不过博士学位只在电影研究领域颁发。这类院系是美国电影教育的重镇,它们在大学的体系之内,在培养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提供更加综合的人文、艺术类课程,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是更加综合的课程体系,因而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而且,综合大学电影学院里面,本科教育是最为重要和完备的。比如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电影研究专业(Cinema Studies)所规定学生需要获得的128个学分里,40个学分来自电影制作课程,46个学分来自电影史和电影批评课程,其他的学分必须通过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获得,这就保证了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全才,而不仅仅是专业制作人员。

三、综合大学里影视学院的课程特点

综合性大学里的影视院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从遴选学生和基础课程设置都可以看出来。拿纽约大学帝许艺术学院举例,如果要申请进入其中学习,除了学校规定的成绩之外,还要提供很详细的专业素质考察材料,并需要面试。这些个人材料包括:

1.一页纸的简历,要包含从事类似创作的经历;

2.带领一个团队或与他人合作的经历简述;

3.讲一个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或者有趣的故事;

4.描述一件对自己产生影响的艺术作品;

5.视觉化故事讲述。可以是一部短片、一组照片、绘画作品或者写一个可以视觉化呈现的故事。

第五项是最为重要的,很多学生也在入学前为了准备第五项费尽心机。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戏剧学院的入学资格考察都和此类似。可以看出,这类院校看重的是学生讲述故事以及视觉化呈现一个故事的能力。随后,这些院系会对学生进行完备而严苛的基础教育。这里的专业划分并不特别详细,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导演、编剧、摄影、录音和制片的课程,以及相关的文学史、艺术史、社会学课程。在高年级才进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室项目,比如有志于摄影的学生进入摄影工作项目(workshop或studio),到了这个阶段,课程才会有详细划分,比如黑白摄影、彩色摄影、摄

影机械、胶片和数字、数字调色等。

尤其受到NYU-Tisch重视的,是创意和戏剧写作视觉传达和纪录片。首先,这个学院里不仅有专门的写作专业,而且每个学习制作的学生都要经历至少长达一年的写作课程训练,包括电视脚本、视觉故事写作、戏剧剧本、电影剧本等。此外,学生要学会用各种媒介讲述故事:图片、活动影像和广播。纪录片也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其中包括一般性的纪录片拍摄和录音,也有高级的纪录片制作工作坊,还有其他院校里不太常见的纪实广播写作和制作只能使用声音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重视纪录片制作的训练是美国很多影视院系共同的特点。在USC电影学院,纪录片制作分成三个等级。所有学生必须经历第一和第二等级,每个人拍摄一部纪录短片,如果想进入第三等级(Advance),则必须提交一个拍摄好的题材小样,受到教授肯定之后,提交者可以成为导演,没有被选上的则从事制片、摄影、录音和剪辑工作。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学生的纪录片制作要求是极为苛刻的,每个学生都要受到摄影、录音、导演和剪辑的训练,每个学期,学生要轮流制作一部自己的电影,也就是两学年才能完成纪录片专业的学习。最为不可思议的是,纪录片摄影要求使用的拍摄设备是摄影机和16mm胶片。按照系主任詹克洛维茨(Jan Krawitz)的说法我们按照老派的做法训练学生。

在大学之外的独立电影电视学院,本科或者副学士教育是重点。但在综合大学的影视院系,学生可以进入更高一步的学习阶段。大学里的电影教育实行制作和研究型教育分别对待的做法:制作教育偏向高级制作人才的培养,最高学位为艺术硕士(MFA);电影研究教育则更多和艺术、人文、社会学交叉,硕士为艺术学硕士(MA),最高为博士()。这种分别对待的作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和学术的精英化,MFA主要任务就是学好制作的本领,不必在理论研究上有很高的建树,毕业作品一般要求为30分钟以内的影片。影片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很多毕业作品直接就进入各电影节、进入院线发行,甚至获得奥斯卡短片奖。制作领域没有博士学位,所以没有我国存在的那种导演博士、摄影博士的现象。电影研究有些在专门的影视院系,有些分布在综合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等相关人文院系里,比如耶鲁大学东亚系、迈阿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这类学科要生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才能完成学业,而且越来越看重和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一般说来,美国的电影学博士能在5年以内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的,会被视为极出色的电影研究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师资的配备上,二者也体现了很大差别。MFA的教师大部分聘用业内杰出制作人才任教,教师本人的学历不是最严格的杠杆。比如在NYU-Tisch里面,任课的全职教授只有4人,而兼职、聘任教师则多达100多人,

连担任电影制作系主任、大名鼎鼎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都只是兼任教授。而电影研究领域的教授的资质审查就和其他学科相当,要求有博士学位,要求有质量过硬的专著和论文,比如NYU-Tisch的纪录片研究副教授乔纳森卡哈纳(Jon-athan Kahana),他的博士论文《情报作品:美国纪录片的政治学》(Intelligence Work:the Politics ofAmerican Documentary)在完成当年被评选为该年美国电影学最佳博士论文,把纪录片和政治学这一研究领域的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而有资格毕业后到纽约大学任教。

四、结语

美国的专业电影教学起步很早,虽然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被很多人认为不是一门学问,不应该在高等学府里存在的确,当爱德华穆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拍摄跑马画面当做科学实验的时候,当卢米埃尔兄弟在全球推广他们的摄影机扩大商业影响的时候,没有人想到电影这项奇技淫巧能够堂而皇之地走进大学讲坛,成为一门学问。但在美国,20年代时,电影制作的教学开始兴起;50、60年代,制作教学逐步规范;70年代,电影研究成为受到广泛承认的学问;80、90年代,纪录片、动画片和电视的研究也成为这一领域的显学。大学里的电影

教学顽强地走到今天并已经成为很受欢迎的一门专业。应该说,好莱坞的持续繁荣、纽约独立电影的兴盛和波士顿、旧金山湾区等新的电影发达地区的形成,都和电影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

我国的学府电影电视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前进,也有专门的学院和综合大学的影视系等相对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北京电影学院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的影响,最初的专业划分是各自独立的,但近年来也在专业内交叉很多。综合大学里的影视院系开创的速度很快,但影响力还有待加强,而且,一般呈现出的现状是理论研究远远强于实践,综合大学里的影视实践教育较少有能和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相较高下的。这就表现为,中国的影视教育一家独大(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水平曾在一些全球电影学院评选中位列前十之内),两三家跟随其后,而总体实力不够强、阶梯化也不够完善。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影视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很多学生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习,出国深造后能获得非常好的成绩①,也说明我国的影视教育机制是正确的。近年来,我国的电影院系也和美国乃至世界的多所学院有合作和交流,在这些交流中,发现和借鉴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电影创作和电影教育形成良性的循环才是最终的目标。

美国电影60-70年代赏析

美国电影60-70 年代赏析 一·前言: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十年的区分也不是说一定在十年内,关键是关联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是很难界定清楚的,只是大概。美国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电影史离现在不太近又不遥远,,所以对其作用与意义的认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然而也因为这个原因讨论它又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了解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电影的崛起也许能指出一条出路。个人认为,任何事物是有联系的。任何艺术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以文艺复兴为参考,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等角度试图了解这一时期的电影特色。之后笔者同时也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是处于一种承上启下或者说是一种近似于文艺复兴的前期的状态。很多电影人开始探索好莱坞辉煌以后的出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二·背景: 表现:笔者认为三十到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始终处于黄金时代,“美国电影中类型影片,在30 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 年代初期有声电影的出现,对白、歌曲和音乐的使用,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而四十到五十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下滑呈现颓势。“美国电影自40 年代末至50 年代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 年5 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 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 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 年前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 年起,“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1948 年,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好莱坞十人案,1951 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许多人被指控为共产党,800 余人被列入黑名单。这场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但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1954,H.比伯曼导演),至今仍受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发生在40 年代中期至50 年代初期的美国“黑色电影”,如B.怀尔德的《加倍赔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邮差总是按两次铃》(1946)和N.雷伊的《以夜维生》(1949),亦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50 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渐消逝。”而七十年代后的美国电影又开始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流派,包括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形式主义Formal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真实电影与后现代电影相继完善并日渐成熟。可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其重要意义。原因:历史方面:美国历史自1960 以后,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 经济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 则仍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 继续增加, 1970 年, 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 社会方面:1960 年初期, 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1960 年代中期, 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由于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集中, 60 年代后期, 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 70 年代初期, 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 是大恐慌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 文化方面:社会摇滚的盛行,嬉皮士的出现,美国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有更强烈的怀疑精神。所以那一时期的电影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三·六十年代电影概况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印年代中期开始解体或转产,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好莱坞之后”的年代里,一些经典题材和类型电影发生了变化。N,雷伊、V,米纳里和D,西尔克使美国情节电影前进了一步,出现了西尔克的《写在风中》(G.R. 希尔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与过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当推顾柯的《窈窕淑女》(1964)、R.怀斯的《西区故事》(1961)和《音乐之声》(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这一时期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宋占美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总第208期)No.4,2012Serial No.208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越显密切。为了普及和发展教育,各国均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策对教育实施计划、指导、协调与宏观调控。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奠基 阶段,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我国上亿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的普及与质量、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建设、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社会的安定与祥和。然而,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统计的数据,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9%,这意味着在我国1.3亿0—6岁儿童中,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仅一半,折射出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与投入的严重不足。事实上,即便是发达国家如 美国,也同样面临着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和满足所有0—6岁儿童接受免费学前教育的现状。 然而美国在政策层面做出了值得业界关注的努力,即通过一系列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政策,确保教育机会和教育起点公平,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几近普及。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虽然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战略部署与发展任务,但截至今日,国家尚无具体的可操作性政 策出台,我国学前教育依然面临着入园难、 入园贵、质量低的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经验。 一、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主线 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其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政策制订与实施,挖掘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投入学前教育领域,同时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处境不利儿童倾斜。处境不利儿童指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的儿童,主要包括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家庭、新移民家 庭、 单亲家庭、未婚母亲家庭的学前儿童,以及自身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的儿童,如身体残疾或有心理[摘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和演变的价值取向突显“排富扶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运用国家资源,为处境不利儿童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帮助其获得学前教育机会;推行标准化和绩效责任制,确保处境不利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补偿教育,力保所有儿童都能达到国家或州发展和学业标准。这使得其国家资金投入增加、受益儿童数量递增,学前教育质量提高。我国目前仍面临着入园难、普及率低、质量低的困境,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前教育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国应制定和实施“弱势补偿”方案,确保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实施准入和监控制度,确保学前教育质量;通过立法保障、增大资金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教育公平 收稿日期:2011-8-20;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1-12-31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青年课题“幼儿双语音乐教育整合课程研究”(编号:ELA1004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宋占美,E-mail :songzhanmei@https://www.360docs.net/doc/6f11995046.html,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宋占美**阮婷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25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摘要:本文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别,分析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简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美差距;原因 1中美基础教育的历史背景 1.1中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就是教诲培养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私学兴起之前,那时的教育由官府控制,在私学兴起之后,受教育的对象不止仅限于贵族阶级,扩大平民百姓,因为私学的产生,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地点教学,学生亦可以选择教师来学习,为当时的教育普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私学,不同派系不同主的私学出现了相互抗衡,相互补充的百家争鸣的盛况,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发展。经过了许多朝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加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儒学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以儒学为尊的思想影响着后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容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在宋代有“日考”,“月考”,“季考”等多种考试方法。受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童生学习的容也相对固定,固定的背诵考试相关的篇目,全然不顾理解与否,而考查方式也很简单,以考生能否背诵来判断是否学好,借以选拔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1.2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在之前17世纪初,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随之开始,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并信奉教育,所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的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支持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浪潮: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在其教育体制不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殖民性和色彩的情况下发起的,这次革命主要是对教育的容世俗化,初等教育的公立化和学校序列的体系化做出的改革,使得当时公立小学和中学普遍建立起来,初中高各级学校互相衔接的机制得以健全。第二次教育改革为了应对充满激烈竞争和公立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美国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全儿童”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第三次国防教育法改革和第四次“国家危险”改革促使美国教育的进步。 2中美基础教育理念 2.1中国基础教育侧重公平,统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教育发展状况不一,为了让全体国民都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水平都稳步提升。像法国,前联以及中国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这种教育的理念使政府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虽然教育的差距任

美国往事与教父之差异

美国往事与教父之差异 虽然美国往事与教父同为新主流电影的黑帮片,但导演描写人物、背景、感情的手法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刚看完这两部电影的人往往不会把它们归类到一起。如果将它们拿来评比的话,大家更是各执己见,没有退让的可能性。年轻人也许更喜欢像教父这样紧张、气势恢宏的大片,这是让观者摒气一下子看完的电影。而美国往事则更得阅历丰厚者的欣赏,那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越看就越能了解导演的用心良苦,体会到片中细腻、真实的情感。 我作为一个大学生,一开始自是很难感受到美国往事的丰富涵义。尤其同大家在课堂上一起观看的时候,那些血腥、暴利的场面,那些当时看来低俗的男女关系的描写常常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反感。另外,电影的转场镜头也是困惑我的地方之一,历史的穿插使得我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准,也不能清晰地明白地理解事件的始末。总之,诸多的因素让我不能了解这部电影,甚至看不懂这部电影。后来,因为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重新再看了一遍,同时阅读了大量的影评。现在,我可以说是了解到老师播放这部电影的意义了,就像老师的问题一般,电影开场持续的电话铃声,这些都不是虚设的。 接下来,我就来谈谈我看完美国往事和教父1之后的一些感想,谈谈这两部电影的差异。 1、一部趋于家族,一部趋于朋友和感情 教父描写的大部分是黑手党之间的竞争,中间的权钱交易,利益冲突。电影的主旋律阴沉紧张,伴随着影片故事的发展,家族矛盾愈演愈烈,主角性格在慢慢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一部家族的史诗。教父主要讲述的是家族之间的矛盾,因而影片气势足,气氛紧张。而美国往事则侧重描写的是一群小混混从小到大的情谊,以及他们的集团发展。他们几位各有各的性格特征,他们之间怀有深刻的友谊,他们有许多共同点,许多互相欣赏的地方,同时又存在着差异,这是影片发展的一个背后的导火索。孩童时,那美好的回忆深深地埋藏在他们各自的脑海中,他们自认为兄弟情坚不可摧,为了兄弟可以抛弃女人、可以牺牲自我。美国往事的主角为自己当年的做法懊悔不已,他无法从悲伤中缓过神,最后他也不愿相信朋友一直以来的背叛。影片以一个梦幻似的微笑结尾,我想也许他宁愿忘记有过背叛,他也许在回忆孩童时的天真纯洁的友谊,那段快乐的时光。 2、一部是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发展,一部是时间穿插,同时开头设悬念 教父这部电影的情节展开是随着时间往后的。家族之间的争斗持续进行着,时刻都存在着危机,所以电影从开始到结尾都给人以一种压迫感,紧张感。随着情节的开展,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着,主角在慢慢受到影响,最后的结局也许是出人意料的,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这部电影好像在诉说“环境造就人”,主角最终走上了父亲的老路,一场争夺战又拉开了帷幕。而美国往事这部电影采用片段穿插的形式,将以前种种和现在的情况联系在了一起。在起承转合之间,导演巧妙地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场所或片段作为穿插点,如老年面条通过小洞向外张望时,场景变换成他少年时,由此电影开始描写他们的童年时代。电影开头,面条打开箱子时发现里面塞满了报纸,在此导演向我们埋下了本片一个最大的悬念-----是谁拿走了一百万?带着这个疑问故事继续发展,中间许多场景都在向观众暗示着,但只有到了故事的最后所有的一切才都明朗。美国往事这部影片前后呼应的镜头很多,我们唯有看几遍才能了解其中的细节,知道其用意何在。 3、一部是整体感强,一部细节化多。 教父描写的是整个事态的变化,主要的事件,主要的场景,场面大而宏伟。它的对象是黑手党的头目,所以影片大气,符合黑帮上层人物的形象。本片结构严谨,步步惊心,一气呵成,整体感强。而美国往事更多注重细节的描写,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心理状态、情感状况。人物的命运及最后的结局都可以从影片的细节中找到线索。如儿时面条为小弟的死而杀了人,可见他的兄弟之情,这也成为羁绊他一生的劫。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篇一:赴美考察报告 赴美考察报告 王文郁 2011年1月31日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济宁学院附小王文郁 2011年初,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山东省齐鲁名师培训团”赴美考察。全团共25人,徐曙光同志任团长,王景华、吴建华同志任副团长,负责全团赴美考察工作。培训团全体成员在济南经过行前培训后,于1月5日赴美国开展了为期21天的考察工作,途径了纽约、华盛顿等地,在康州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重点考察培训。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后,于1月25日返回国内。 我参观考察的三所学校分别是eastlyme school、salem school、lyme school,并主要在salem school参观学习。这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乡镇小学。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只是我在这三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个教育现状,但从中可以感受美国教育的一面。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情况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 1、管理权利分散,不统一。地方、州政府、联邦政府三级机构各有权利范围。地方权利即学校董事会,是由地方热爱、关心教育的公民选出来的。学区总监选聘校长,校长选聘老师,所有聘任人员都由学校董事会通过。 2、管理权利集中在底层而非上层。教育经费来源地方和州政府。 3、每个孩子不管智商和体质有多大差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4、美国强调发展个性。(中国强调集体。) (二)、美国的教育方法 1、美国强调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 2、教师在教室里做哪些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作为校长评价老师看以下三点: ①教育指导是否有有效措施。 ②看老师怎样布置教室。是否能调动所有积极性促进学生。③老师如何设计课程。 美国对到毕业达到什么水平有规定,但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有的地方或老师自己设定课程。老师更多考虑: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已知什么?怎样把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知识联系起来。 美国老师侧重: 1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知识和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学生总结和记录。 3鼓励学生参和的兴趣。 4研究怎样给学生留作业,怎样训练学生。 5利用非文字的东西进行教学。 6鼓励学生小组学习,一起解题或完成某个项目。 7提供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情况给学生反馈,据学习目标,学生能较好考评自己。 8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证明假设。 9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给学生有效地引导。 (三)、美国学校特点 1、教室小班额,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有20人左右,一般是6—25不等。我所参观的学校,每班人数大约13——18人,实行个性化教育。 2、走班制。学校班级的组成,不像我们有固定的行政班,而是以学科为特点的教学班,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外语教室等。老师是定班制即一直在自己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是走班制即按课表走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3-5分钟实现换教室。学生很匆忙,学校里就是抓紧时间去学习,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在给你一些零用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7、旅游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 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 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的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 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10、自己做主 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 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到:“放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胡子,还是我们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美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美国往事剧情

影视剧创作《美国往事》 14110310 许叶平电影开始:1933年 开头先是出现一群杀手在到处寻找“noodles”。在他住处打死他女人,在友人“Fat Moe ”的餐馆杀手们里得知noodles在唐人街的皮影剧院。皮影剧院楼上是烟馆。抽大烟的noodles在新闻上看到他的三个同伙被打死。虚幻中他听到电话铃声,脑海里出现一个狂欢酒会。在酒会上他曾给警察局打过个电话,那个电话导致三人丧生。 从烟馆出来后他在街上看到三具尸首。从死者面部他可以清楚认出自己的同伴。Max 的脸被严重烧毁,难以辨认。他来到Fat Moe 的餐馆,放开反绑在地上的Fat Moe ,他打死留在那里的杀手,从立式大钟里拿走一把钥匙,说他现在有了花不完的钱。 noodles来到纽约中心火车站,打开一个小件寄存厨,从中取出一个重重的行李包。打开包,里面全是旧报纸,让他感到震惊。迷茫之下不知何去。他胡乱买了一张车票离开了纽约。 1968年 年迈的noodles再次出现在纽约中心火车站。租了一辆车来到一座犹太人墓地,那里施工人员正在搬移墓碑。noodles又来到友人Fat Moe 的餐馆。他告诉Fat Moe 他收到一封寄自犹太教堂的信,通知他教堂的坟场迁址,让他来处置亲友坟墓。但三个友人的坟墓在此之前都已经搬迁到一个很漂亮的新址。教堂说他收到的通知是八个月前发出的,而他上礼拜刚刚收到,说明寄信给他的不是教堂。他告诉Fat Moe 这说明有人找到了他的下落,邀请他回纽约另有目的,他有一种不祥预感。 在Fat Moe 的餐馆里noodles看到儿时一群朋友的照片,还有Fat Moe 妹妹Deborah 的照片。他走进熟悉的厕所,墙上的砖孔把他带回到遥远的过去。 1921年 在音乐声中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在厕所后面的杂屋里跳芭蕾。少年的noodles常在厕所里偷看Deborah跳舞。一次被她发现,把他奚落了一顿。女孩也喜欢他。但很不满他的肮脏和无聊。 那时的noodles是一个街混子。跟另外三个同伴掏醉汉腰包,并受雇于一个叫Bugsy 的混子,勒索商贩。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一个比他大一点的混子,名叫Max。他们几个从此一起靠偷抢挣钱。趁一个不光彩的机会制服了街上的巡警,在当地胡作非为。Max带他们在火车站藏了一个行李箱,大家同意每次作案收入的1/2存在箱内共用。因为不想听命于Bugsy,他们被Bugsy一帮人揍了一顿。因此noodles发誓要杀死Bugsy报仇。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电影鉴赏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有价值、更实用的英美文化和风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我们所说的电影文化不是指这一传播手段的使用模式或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由这一介质所承载传达的文化内容。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借助何种媒介,其核心都是意义的构成。传播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面,文化借助传播形成,同时又为传播提供意义框架:文化赋予事件、事务及人物以意义,是我们“适应环境、解读生活的主要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把电影看作文化意义建构的竞技场,将意义构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受众。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诸多电影分类当中我们选取了恐怖影片、社会伦理片和爱情片作为代表来浅析英美文化。 一、从恐怖电影中看人自身以及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对现代人来说,看恐怖电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恐怖影片并不那么肤浅特别是经典的恐怖影片,我们还能从它们那种特别的符码演绎中领悟到许多深层的文化。恐怖影片提供的其实是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理性反思。 如恐怖影片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感以及相互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在《惊声尖叫》中,一件件凶杀案不断发生,可是女主人公绝对没有想到原来变态的杀手竟是自己的男朋友。影片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现代人安全感的缺乏,对于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进行了审视。《第六感》不仅是一部悬念手法运用非常到位的心理惊悚片,而且整部片子也在探讨沟通的重要性。片中

美国学前教育的政策和经验

美国学前教育的政策和经验 在传统的观念中,幼儿园担当着保姆的角色,不过是带孩子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做做游戏,仅此而已。学前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地位和重要程度也远比不上小学教育。 但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负责实施小布什政府资金总额最大的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儿童掉队》的苏珊·纽曼,对学前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她在刚刚出版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美国的经验》一书中指出,学前教育不是保姆,而是消除儿童贫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国家长远的减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儿童时期的回报率最高,政府应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学前教育,而不是花在免费高中教育上。 传统意义上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该重新定位?政府应该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处境不利的儿童还是面向所有儿童?本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苏珊·纽曼,就上述问题展开了交流。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学前教育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尽管政府对公立学校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但无论学校能对学生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会被儿童贫困率过高这一残酷现实所消解。近30年来,排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上升了240%,但学生的成绩依然和以前基本持平。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学校教育,一些项目投入的总资金甚至达到70亿美元,但各种项目资金所得到的回报却大相径庭。 例如,与小学低年级高度专门化的阅读补救项目相比,“开端计划”主要是针对3-4岁贫困儿童的早期干预项目,每名儿童的平均花费约6666美元,而阅读补救项目中平均每名儿童花费为15000美元,每年的总体支出要比“开端计划”超出21亿美元。相比之下,“开端计划”不仅仅在经济上更高效,在促进贫困儿童未来的能力发展上也效果明显。 对此,苏珊明确表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政府决策者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在那些没有效率和高回报的项目上继续投入,而是将公共经费投入到更为迫切的学前教育领域。学前教育不是保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帮助儿童如何发展,尤其是儿童的脑发展方面,有非常充足的教育成分,能极大地帮助贫困儿童从根本上脱离贫困。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在苏珊看来,政府决策者并没有看到学前教育和消除贫困之间的关系。如果政府不能给贫困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就没有办法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没有办法帮助孩子真正走出贫困。 苏珊还以任职教育部部长助理期间的亲身经历为例加以说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助手排错了日程,把她送到了一所两年前曾参观过的学校。这所学校曾借助极其有效的阅读项目,成为帮助贫困儿童走出困境的典型代表。但后来,学校转而支持另外一个没有经过验证的教育项目,教育环境每况愈下,优秀教师开始成群结队地离开。 “优秀的学校能帮助贫困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并走得更远,但教育不公平深深根植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只靠学校无法根治整个问题。”苏珊认为,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儿童,需要政府认识到学前教

美国电影《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左右范文赏析

美国电影《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左右范文赏析 珍珠港是一部战争电影,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希望你会喜欢! 《珍珠港》观后感400字:伟大的开始 这部影片不仅仅体现了爱情的伟大,还体现了友谊的伟大。丹尼得知雷夫坠机消息时意志低沉,他回味与雷夫之间的感情时,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包含伤感,包含对雷夫无尽的思念;当他得知雷夫活着回来时,他又兴奋又不知所措的感情流露,体现了他一面是爱情一面是友谊的左右为难。而另一方面当雷夫知道丹尼抢走了自己最爱的人伊夫琳时他非常生气,然而当战争开始后他一如既往的鼓励他,支持他,指点他逃过敌机的围追;当油耗尽被迫降落,发现有日本军队,他大声的通知“丹尼不要降落有日本军队”他跟本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死却希望好友能够安全;甚至在丹尼的飞机坠落时,他不顾枪林弹雨,冲过去救他,却忘了周围的日本人,最终被包围,而精彩的还有后面,当他看见丹尼被捆,一心想着救他,用枪射死正在捆丹尼的人却忘了自己在敌人的枪口下,另一方面,丹尼看见雷夫即将被射死挺身挡了雷夫的身体而牺牲……如果这些都不能说明友谊的话,那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感情才算真正的友谊了。 《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延续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弟弟之间的兄弟之情令我们十分感动,从小到大,哥哥都在保护着弟弟,什么东西都让着弟弟,他们一起长大,又一起参军,一起上战场,为了世界的和平努力着。在弟弟的心

目中,哥哥永远都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的至亲,也是自己的依靠。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珍贵的情感。 影片中的爱情凄美感人,因为战争,相爱的人必须分开,男主人公和弟弟去了遥远的英国,女主人公独自留在了美国。然而最后回来的只有弟弟一个人,在悲痛欲绝中,弟弟的关怀感动了女主角,他们走在了一起。然而数月之后,大难不死的男主角又回来了,看到这种场面他无法接受,只好选择离开,再次踏上去战场的征程。兄弟再一次并肩作战,他们放下彼此的恩怨,抗击着,在紧要关头,弟弟为了保护哥哥,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并祝愿他和女主人公永远幸福,兄弟间恩恩怨怨瞬间化为乌有。最后,男女主人公走到了一起,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延续下去了。 《珍珠港》观后感400字:留下遗憾 昨晚再一次看了珍珠港,心里久久不能平复,总觉得想说点啥,《珍珠港》和《泰坦尼克号》一样,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地方,比如说雷夫和伊芙琳在船边月光下接吻的画面和丹尼带着伊芙琳在空中看日落的浪漫等等,都让我很感动…… 雷夫是个铁血真汉子,他有理想有抱负,他想在战场上展现他的才华,实现他的抱负,同时他的志愿参战还可以保护丹尼,所以丹尼不必上战场拼杀。但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牺牲了他和伊芙琳之间的感情,当伊芙琳决心将自己给予雷夫的时候,雷夫婉言谢绝了,他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回来,他不想给伊芙琳留下遗憾。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赴美培训考察的体会 (韩园林) 2006年3月3日 一流的校园环境 当一回演员 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当一回钳工 到州议会当一回议员 跟印地安人学钻木取火 2005年10月10日至12月30日,我作为深圳市教育系统赴美培训班第九期的48位成员之一,并作为班长带队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学习考察,收获颇丰.在培训考察中,我切身感受到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长处,特别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信,自主,个性,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归来,我就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作了思考. 一,美国教育现状:发达+创新 在美期间,我学习10周由艾登(Professor Adam Lee)教授执教的《西方教育模式》(Western Models of Instruction),由马丽老师执教的《班级管理》(Issur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areers 》(教育学),其中《教育》由协和大学派教师在深圳成教学院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教育史和西方教育哲学) 出席了8场专题讲座;参观了11所中小学,其中深入到8所学校听课并与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交流对话;特别有趣的是参加了教育资源之行,参观了10所博物馆或教育中心;参观了美国哈佛,斯坦福等9所全美著名大学;饶有兴趣地感悟了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后是美国东部考察之行.行程数万里,纵横东西,走近美国的现代教育和文化生活. 1,美国教育简况 (1),美国学校体制 A.没有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没有国家课程. B.联邦政府不办学校.

2015:再谈《美国往事》里的爱情

2015:再谈《美国往事》里的爱情 整整一学期没有动过笔,当然也没有在忙别的事,只是看了三百多部电影。我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到底有什么意义,只是突然有一天在写论文的时候发现,自己写出来的句子很符合英语语法,然后觉得有必要去反省一下。后来也成功地得出结论:除非抽出一段时间去撸传统文学,并且坚持不撸欧美电影,否则很难有什么改善。当然,我也很明白这是不可能的,根本做不到。 之前有过每两年写一篇《美国往事》影评的想法,并且也觉得这是一个检验自身想法变化的绝佳方式。这样的话,如果活得够久又能坚持下去,最后也可以倒腾出几十篇东西,到了我完全不举的年龄,也可聊以自慰。刚好两天前第一次看了戛纳加长版,对部分内容也有了新的体悟,所以即便句子满是语病或者别扭之极,也应在此刻完成这篇影评。否则,待到霍比特人归来,估计又会攒出一腔废话,要是到时候腹中的存储空间不足,那就不好了。 由于我余下的人生很可能还会比较长,所以这次打算依旧从两年前的冰山一角接着去刨,而不必去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谈论。而且,今天再去回看,两年前自己的想法终究是Na?ve,还有过于碎片化。所以这次打算将全篇分成四部分,以期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这当然不是最好的,但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最合适的。 一、一道排列组合题——关于爱情的公式 我曾经一直觉得艺术只是一种个人体悟,它只是个人阅历的本能体现,而无需用理论去构建其规律与规则。人类情感作为一种十分主观的存在,虽说很难被定为成艺术,但也差相仿佛。所以,我一直不愿意去阅读那种关于指导别人进行主观类活动的书籍,我的路应该由我自己去摸索,无需别人去告诉我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才觉得这种想法实在是过于狂妄和狭隘,世界上有七十亿芸芸众生,而在他们之前,还有难以数计的人曾经在这里活过。人类是不是宇宙中最智慧的生物,我想这绝对是一个可以存疑的问题;而人类是不是宇宙中最自大的生物,我想这很可能是一个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你可以一辈子去探索,理想、爱情、事业、生活,然后发现,你探索过的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有前人全部地经历过,没有一丝独特的剩余。所以这次,我想努力用理论去廓清《美国往事》里的爱情,这最终也许会被证明是失败的,但我觉得这绝对是有意义的(这句子果然他妈的像英语)。 也许两性关系中最基本的元素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爱”与“喜欢”:“爱”自然无须解释;“喜欢”在这里是被定义为对于对方性格及为人处世方式的态度,可以说含有比较多的欣赏之意,由此进一步发展,很可能衍生出好感,或者被对方(一部分人)认定为“可以做备胎的人”。那么两性关系就可以用四个词简单地予以概括:男对女爱与否、喜欢与否,女对男爱与否、喜欢与否。这一粗糙的理论当然也能够适用于同性恋人之间,但对于跨种族的,还是无法被包含。 由排列组合可知,两性关系在这一公式下最终会有16种类型(最佳形式为“爱、喜欢,爱、喜欢”,即男女双方相爱且相互喜欢)。也许会有争议,对于双方都不爱的4种类型(即“不爱、喜欢,不爱、喜欢”、“不爱、不喜欢,不爱、喜欢”、“不爱、喜欢,不爱,不喜欢”、“不爱、不喜欢,不爱、不喜欢”)是否属于此次讨论的范畴之内,但我觉得是肯定的,因为我在这里探讨的爱情是包括婚姻(长期同居)的,而且这也可以是恋人相处多年后的一种状态。值得说明的是,这一理论其实是有非常大的漏洞的,好多类型还能表示其他含义(比如“不爱、喜欢,不爱、喜欢”可以表示非常融洽的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就请自行忽略。 二、面条与黛博拉——完形填空 毫无疑问,面条是深爱着黛博拉的,但是关于黛博拉是否爱面条,则一直是有争议的(大多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

美国阅读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第93期 2010年04月 183-216頁 美國閱讀教育政策發展之探究 張佳琳* 摘要 閱讀能力是國民教育及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由於美國是個移民色彩濃厚的國家,學童閱讀能力一直呈現極大差距,故政府當局積極期望以國家施政提升閱讀教育成效。本文藉由政策及文獻分析,探討美國主要閱讀政策之內涵,並將其分為「倡導期」、「挑戰期」、「優先期」、「衝頂期」等四個階段,呈現其從倡導閱讀活動、推動美國閱讀挑戰、閱讀優先、衝頂計畫、到逐漸重視閱讀教學與評量之歷程,並分析相關政策對閱讀論戰、閱讀教學與評量之影響,探究其值得我國參採之借鑑。 關鍵詞:閱讀政策、閱讀教學與評量、美國閱讀挑戰、閱讀優先、衝頂計畫 *張佳琳,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電子郵件:a222209999@https://www.360docs.net/doc/6f11995046.html, 來稿日期:2010年1月20日;修訂日期:2010年2月6日;採用日期:2010年4月15 日

第 九十三期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a Lin Chang * Abstract Reading capacity is the key index of the success of civi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a land for immig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has encountered the problem of the unequal capacity of reading among students. Aware of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 of such fac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introduced various policies, hoping to give all students the same capacity of reading. After having studied the documents, analysed the policies of American reading challenges, reading first, race to the top etc., we divide them into 4 phases: reading promoting, reading challenging, reading first and reading to the top. Our work shows that these policies have well promoted reading. Keywords: r eading policy,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American reading challenges, reading first, race to the top * C hia Lin, Chang, Part-time 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aipei Education University E-mail: a222209999@https://www.360docs.net/doc/6f11995046.html, Manuscript received: January 20, 2010; Modi ?ed: February 6, 2010; Accepted: April 15, 2010 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