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教育分析

合集下载

美国的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美国的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美国的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媒介,能够传递信息、展现故事和触动人心。

在美国的电影业中,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这些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美国的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美丽心灵》是一部由派克斯顿.米尔导演的电影,该电影上映于2001年。

故事讲述了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在学业成功的背后却有着自闭症的困扰。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主角面对自闭症的挑战,以及他的父亲和老师对他的关爱和支持,向观众传递了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观念。

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都充满了温情和真实感,让观众对于不同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自由作家》是一部由杰森·雷特曼执导的电影,上映于2000年。

它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名年轻的黑人男性成功跨越贫穷和种族歧视,成为一位知名的作家和演说家的故事。

这部电影揭示了教育对于提供平等机会的重要性,通过主角克里斯的努力和毅力,向观众展现了教育的力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该电影所传达的信息都极具启发性和积极性,鼓励观众不论背景如何,都应该追求教育和自我发展。

《追随梦想》是一部由杰夫·尼科尔斯执导的电影,于2014年上映。

故事讲述了一位农场主的儿子艾尔金,不愿过上相同的生活,而是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

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主角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面临困难的坚持,向观众传递了追求梦想和追求个人独立的重要性。

它鼓励观众敢于追逐自己的热情,并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除了这些具体的电影之外,美国的电影产业也涵盖了许多其他主题,如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等。

例如,《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揭示了纳粹大屠杀期间一位德国实业家辛德勒为拯救犹太人命运所付出的努力,向观众展示了勇气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又如,《摔跤吧,爸爸》这部印度电影反映了性别歧视和女性教育问题,通过展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支持和信任,向观众传递了争取平等权利和尊重的信息。

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欧美

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欧美

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欧美电影是一种受欢迎的媒体形式,能够通过讲述故事或者展现真实的事件来传达信息和价值观。

在欧美地区,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它们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可以成为人们学习和思考的资源。

本文将介绍几部有教育意义的欧美电影,通过讲述它们的主题和内容,展示电影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1. 《自由作家》(Dead Poets Society)《自由作家》是一部198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彼得·威尔(Peter Weir)执导。

该电影以美国寄宿制学校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非传统教师约翰·基廷(John Keating)如何通过自由、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个性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在于呼唤学生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挑战传统和权威的观念。

约翰·基廷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人表达能力。

他通过引领学生们走出固定的教育模式,鼓励他们追寻内心的声音和信仰。

这部电影激励人们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倡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2.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是一部2001年上映的英美合拍电影,由朗·霍华德(Ron Howard)执导,改编自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的真实生活故事。

电影展现了纳什如何在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下,发现了重大数学理论,并最终战胜疾病的经历。

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在于强调个人的意志和勇气。

纳什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地寻找真理,并追求知识与智慧。

他的故事告诉人们,尽管面临困难,但只要坚持和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这部电影也探讨了心理健康问题,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引起观众对精神障碍的关注和思考。

3. 《寻找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寻找幸福》是一部2006年上映的美国传记剧情片,由加布里埃莱·穆奇诺(Gabriele Muccino)执导,改编自克里斯·加纳(Chris Gardner)的真实经历。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2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3 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4 译者的身份5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6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7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8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9 从奈达翻译理论初探英汉新闻导语翻译策略10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11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12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13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14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5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16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17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19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20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21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22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23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24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25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26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海明威式英雄特征——以《哈姆雷特》与《奥赛罗》为例27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28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29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30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31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32 Strategie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33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34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35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36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37 《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38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39 论翻译的艺术40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4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42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43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44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45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46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47 (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48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49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50 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51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52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5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54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55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56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57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58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59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60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61 从《寻找格林先生》看索尔•贝娄对生命意义的探寻62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63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64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65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66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67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68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69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70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71 中国的超前消费以及其对“八十后”的影响72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73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74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75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父子冲突76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77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78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79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以基本颜色词为例80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81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转向成熟的过程82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83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84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85 《彼得潘》中彼得潘形象分析86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87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88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89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9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91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92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s of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93 解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的反叛精神和懦弱性格94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95 Perseverance in Belief—On the Death of Martin Eden96 歧义的语用研究97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98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99 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100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101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102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103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104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105 从动物习语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6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107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108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109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110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11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12 论高中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113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14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115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116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117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8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119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20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121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22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123 Vague Language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plomatic Language124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125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之哥特风格126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127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体制化对个人的影响128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129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130 论中学英语学习策略131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132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33 《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灾难新闻之比——以系统功能语法为视角134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135 An Analysis of F. 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136 论《蝇王》中人性的泯灭和救赎的无力137138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139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140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141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142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143 中西方茶文化映衬的文化差异144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145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物性格146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47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48 《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149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150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151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152153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154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155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156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157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158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159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160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161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162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悲剧人生的分析163 如何培养初中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164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165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166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67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168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169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70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71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72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173 英雄精神的回归—浅析《雨王汉德森》的主题174 觉醒的女性意识:《嘉莉妹妹》中女性主义分析175 浅析肯德基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176 从对立到和谐—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177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78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179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180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181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182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183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184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185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186187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188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189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90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191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爱情观的不同192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193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19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195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196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97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198 口译中的简化与增补199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200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please”为例。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与可能。

影片中的教育场景和人物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能带来许多启示。

首先,影片中的学生背景复杂,多来自问题家庭或有着不良过往。

这些孩子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他们的自我认知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会让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他们不断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就可能真的放弃努力,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

然而,新学监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他没有被这些孩子的表面行为所迷惑,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马修明白,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不将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

马修采用了音乐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音乐具有舒缓情绪、促进情感表达和增强团队合作的作用。

通过组织合唱团,马修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宣泄途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的孩子,音乐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改变了对自己的认知。

在教育过程中,马修还充分运用了奖励机制。

他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改变。

这种正强化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积极行为,让他们更愿意去表现出良好的一面。

相比之下,之前的校长采取的惩罚手段,如关禁闭等,只能暂时压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内心。

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马修以平等、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是一位朋友和引路人。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尝试新事物。

在教育心理学中,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的基础。

另外,马修的教育方式也符合个体差异的原则。

教育意义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3篇范文

教育意义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3篇范文

教育意义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3篇范文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

”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

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

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

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

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

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

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

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

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

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2今晚观看电影《死亡诗社》,引发了许多我对于应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的思考。

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他们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来年青一代的未来,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4部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电影

4部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电影

4部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电影电影一: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部由彼得·威尔斯执导、罗宾·威廉斯主演的美国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位非传统教师在一所保守的寄宿学校里激发学生们对文学和生活的激情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深邃的教育思考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死亡诗社》以鼓励学生们追求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的主题为线索,向观众们传达了许多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这部电影展现了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它激励着观众们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

电影二: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当幸福来敲门》)《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由加布里埃莱·穆奇诺执导,威尔·史密斯主演。

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父亲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以及他如何克服逆境,并最终实现他的梦想。

故事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加纳(Chris Gardner)面临着贫困和困难的生活,但他从不停止努力,坚持追求幸福。

电影通过展示加纳所面对的艰难情境和他的决心,向观众们传达了重要的人生价值观,如奋斗、坚持和积极的心态。

电影三:Freedom Writers(《自由作家》)《自由作家》是由理查德·拉奇斯执导,希拉里·斯旺克主演的剧情片。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位教师如何通过鼓励学生写作和自我表达来改变他们的生活的故事。

电影中的主人公乌达·盖尔(Erin Gruwell)在一个贫困、种族关系紧张的学校里开始教书,她的学生身世各异,有着各种不良行为和前途堪忧。

然而,盖尔通过她的热情和耐心,慢慢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并激励他们通过写作找到自己的声音和价值。

《自由作家》展示了教育如何改变人生,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造力来打破先入为主的偏见。

电影四:Good Will Hunting(《心灵捕手》)《心灵捕手》是一部由格斯·范·桑特执导,马特·达蒙和罗宾·威廉斯主演的剧情片。

美国性启蒙教育电影

美国性启蒙教育电影

美国性启蒙教育电影
美国性启蒙教育电影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向观众传达
着性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作品,更是一种教育工具,通过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性问题和挑战,引导观众进行性教育和性健康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对美国性启蒙教育电影进行深入探讨,探寻其特点、影响和意义。

首先,美国性启蒙教育电影的特点是其直面性话题,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形象来呈现性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电影通常不回避青少年面临的性问题,如性启蒙、性取向、避孕和性疾病等,以及性暴力和性侵害等社会现实问题。

它们以真实的情节和场景,向观众展示性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美国性启蒙教育电影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些电影不仅仅在美国国内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这些电影,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性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性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更加理性地看待性问题。

最后,美国性启蒙教育电影的意义在于引导观众进行性教育和性健康方面的思考。

这些电影通过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性问题和挑战,向观众传达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性态度,帮助观众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性健康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侵害和性疾病的侵害。

综上所述,美国性启蒙教育电影以其独特的方式,向观众传达着性教育的重要性,直面性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深刻影响了观众的性观念和性健康意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优秀性启蒙教育电影问世,为青少年的性教育和性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影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1.个体差异: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学校的校长、音乐老师克莱门特、学生们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

校长以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希望通过惩罚来管理学校;克莱门特则以开放、自由的方式对待学生,鼓励他们发展个性。

这种个体差异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

2.动机与目标: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问题的学生,他们缺乏自信和动机。

克莱门特通过鼓励他们发挥个性、表现才能,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和增加动机。

通过音乐的学习与创作,他使学生们发现到自己的潜能,并且学会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3.自我概念与自我肯定:学生们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常常受到严格的批评,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否定的自我概念。

克莱门特通过接纳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逐渐让他们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音乐表演中找到自我的肯定。

4.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生们经历了从互不了解、互相排斥,到相互接纳和支持的过程。

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与共同的目标,建立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帮助彼此克服困难。

5.情绪与情感:学生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带给他们很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自卑等。

而克莱门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音乐来宣泄情感。

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学生们逐渐学会面对负面情绪,并找到一种有效的情绪释放方式。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运用,揭示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激发学生动机、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手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些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对于我们理解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开展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电影教育分析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既高度细分又高度综合的时代特征,电影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门类之一也是如此。

一方面,影视行业需要越来越专业的创作人员;另一方面,电影、电视作为越来越受瞩目的学科,研究的深入、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都在加强。

美国的学院电影教育即体现出这样两个趋势,培养专业电影制作人的学院逐步将专业细分,而综合大学里的电影院系很多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应该说,虽然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电影教育都很发达,但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电影教育专业院系的国家,还是电影工业最为发达的美国。

一、美国电影电视教育发展现状美国电影教育的发达,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电影产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和电影教育近百年的积淀1929年,好莱坞早期著名演员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就创立了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制作专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三十余年来美国独立电影的繁荣,更多的电影节、基金会资金进入,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供了制作电影的可能性,拍摄技术和成本逐步降低也让人们通过电影表达成为可能。

因为起步早、产业发达、教育总体实力强,美国的电影教育的持久蓬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据《综艺》杂志(Variety)统计,美国的电影学院、大学里的电影院系约有90所,公认出色的电影学院有25所。

排名靠前的包括: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choolof Cinematic Arts),简称USC-SCA,一大批业内精英在此执教,著名的校友包括《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也曾长期在此执教)、《达芬奇密码》导演朗霍华德等;纽约大学帝许艺术学院 (NewYork University-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简称NYU-Tisch,著名教员包括斯派克李(SpikeLee),华人著名纪录片导演崔明慧 (ChristineChoy),电影研究专家罗伯特斯泰姆 (RobertStam)等,校友里则有马丁斯科塞斯、李安等大导演,将近半数奥斯卡奖最佳短片获得者也都出自这里;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简称AFI,这里以评选AFI影史最佳100部影片而出名,兼有研究院和教育机构双重使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School ofthe Arts),以传播和文化研究最先享誉美国,这所学院近年来的制作专业发展非常快,已经成为美国顶尖影视制作培养机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和戏剧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Department of Theater and its Departmentof Film,Television and Digital Media),最著名的校友是教父系列的导演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 Coppola);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这所学院集中设置全配置的艺术学科,是美国一流的专门艺术学院。

其中的电影电视学科划分极为细致,从导演、摄影等常规专业到特效、化妆等全部包括,旨在培养非常专业的制作人才。

除此之外,很多大学都开设电影专业并各有侧重,比如芝加哥大学(Chicago 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电影研究在全球范围都有很强影响力。

在影视教育的高端特点之外,美国的电影教育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化态势。

从上述最高端的一批电影学院,到大学里一般性的影视学院,再到一些社区大学里的影视系,以及专门的培训学院,为各种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而且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很多电影院系和业界的非常紧密:一则表现为许多业界人士直接就被大学聘为教职人员;二是,大部分著名的电影院系都位于洛杉矶、纽约、旧金山-湾区、波士顿这些影视制片发达的地区,这也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行业成为可能。

比如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从日常教学到毕业创作,校内学习和电影行业操作规范高度接轨。

这座学院的艺术硕士的毕业作品里呈现出的:无论是制作流程,还是资金运作,与不远处好莱坞制片厂内的电影运作几乎是没有区别的。

二、美国电影教育的类型划分美国的电影教育相关专业,大致可分成两类:专业学院和大学里的影视院系。

所谓专业的电影学院或者艺术学院,是独立的、专门的艺术、电影电视教育学院,大体类似俄罗斯的莫斯科电影学院、法国Le Fmis电影学院或者中国的北京电影学院。

这类中最著名的为美国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等,这类院校提供细分化的影视教育,比如导演、摄影、录音、灯光、特效、美工等,但这类学校一般不颁发学士学位,而是提供一种副学士学位(associate),大概可以翻译成专业或专科学位。

因为这类学校偏重培养的是专门人才、非常实用性的行业人员,所以能进入这类学校里学习也是很多致力于此的学生梦寐以求的。

比如位于好莱坞的美国电影学院(AFI)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但因为在里面授课的都是行业里的杰出人员,甚至包括马丁斯卡塞斯这样的大导演。

所以能进入其中,获得一张文凭,是极为不容易的。

20XX年,美国年轻导演达斯汀布朗(DustinScott Brown)从社区大学圣莫妮卡学院 (SantaMonica College)电影制作系毕业后,众筹资金、独立制片拍摄出了短片《团结》(Solidarity),入选了法国戛纳电影节,并被票选为美国圣巴巴拉电影节观众最喜爱短片,凭借此片,他获得了进入AFI导演专业深造的机会。

由此可见,能跻身其中进修的,都是获得不俗成绩者。

大学中的电影院系是依存于综合大学的影视院系,虽然不完全独立,但也有相当强的自主性。

比如纽约大学的帝许艺术学院、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学院,这两所学院也被认为是分据美国东西海岸两所最强的电影学院。

这类学校一方面重视学生制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也注重研究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能颁发学士、学位硕士/艺术硕士(MA/MFA)甚至博士学位,不过博士学位只在电影研究领域颁发。

这类院系是美国电影教育的重镇,它们在大学的体系之内,在培养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提供更加综合的人文、艺术类课程,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是更加综合的课程体系,因而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

而且,综合大学电影学院里面,本科教育是最为重要和完备的。

比如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电影研究专业(Cinema Studies)所规定学生需要获得的128个学分里,40个学分来自电影制作课程,46个学分来自电影史和电影批评课程,其他的学分必须通过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获得,这就保证了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全才,而不仅仅是专业制作人员。

三、综合大学里影视学院的课程特点综合性大学里的影视院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从遴选学生和基础课程设置都可以看出来。

拿纽约大学帝许艺术学院举例,如果要申请进入其中学习,除了学校规定的成绩之外,还要提供很详细的专业素质考察材料,并需要面试。

这些个人材料包括:1.一页纸的简历,要包含从事类似创作的经历;2.带领一个团队或与他人合作的经历简述;3.讲一个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或者有趣的故事;4.描述一件对自己产生影响的艺术作品;5.视觉化故事讲述。

可以是一部短片、一组照片、绘画作品或者写一个可以视觉化呈现的故事。

第五项是最为重要的,很多学生也在入学前为了准备第五项费尽心机。

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戏剧学院的入学资格考察都和此类似。

可以看出,这类院校看重的是学生讲述故事以及视觉化呈现一个故事的能力。

随后,这些院系会对学生进行完备而严苛的基础教育。

这里的专业划分并不特别详细,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导演、编剧、摄影、录音和制片的课程,以及相关的文学史、艺术史、社会学课程。

在高年级才进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室项目,比如有志于摄影的学生进入摄影工作项目(workshop或studio),到了这个阶段,课程才会有详细划分,比如黑白摄影、彩色摄影、摄影机械、胶片和数字、数字调色等。

尤其受到NYU-Tisch重视的,是创意和戏剧写作视觉传达和纪录片。

首先,这个学院里不仅有专门的写作专业,而且每个学习制作的学生都要经历至少长达一年的写作课程训练,包括电视脚本、视觉故事写作、戏剧剧本、电影剧本等。

此外,学生要学会用各种媒介讲述故事:图片、活动影像和广播。

纪录片也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其中包括一般性的纪录片拍摄和录音,也有高级的纪录片制作工作坊,还有其他院校里不太常见的纪实广播写作和制作只能使用声音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其实,重视纪录片制作的训练是美国很多影视院系共同的特点。

在USC电影学院,纪录片制作分成三个等级。

所有学生必须经历第一和第二等级,每个人拍摄一部纪录短片,如果想进入第三等级(Advance),则必须提交一个拍摄好的题材小样,受到教授肯定之后,提交者可以成为导演,没有被选上的则从事制片、摄影、录音和剪辑工作。

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学生的纪录片制作要求是极为苛刻的,每个学生都要受到摄影、录音、导演和剪辑的训练,每个学期,学生要轮流制作一部自己的电影,也就是两学年才能完成纪录片专业的学习。

最为不可思议的是,纪录片摄影要求使用的拍摄设备是摄影机和16mm胶片。

按照系主任詹克洛维茨(Jan Krawitz)的说法我们按照老派的做法训练学生。

在大学之外的独立电影电视学院,本科或者副学士教育是重点。

但在综合大学的影视院系,学生可以进入更高一步的学习阶段。

大学里的电影教育实行制作和研究型教育分别对待的做法:制作教育偏向高级制作人才的培养,最高学位为艺术硕士(MFA);电影研究教育则更多和艺术、人文、社会学交叉,硕士为艺术学硕士(MA),最高为博士()。

这种分别对待的作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和学术的精英化,MFA主要任务就是学好制作的本领,不必在理论研究上有很高的建树,毕业作品一般要求为30分钟以内的影片。

影片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很多毕业作品直接就进入各电影节、进入院线发行,甚至获得奥斯卡短片奖。

制作领域没有博士学位,所以没有我国存在的那种导演博士、摄影博士的现象。

电影研究有些在专门的影视院系,有些分布在综合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等相关人文院系里,比如耶鲁大学东亚系、迈阿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

这类学科要生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才能完成学业,而且越来越看重和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

一般说来,美国的电影学博士能在5年以内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的,会被视为极出色的电影研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