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标准
卒中防治中心建设标准

卒中防治中心建设标准
卒中防治中心的建设标准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 基本要求:卒中防治中心应具备满足基本建设要求的场所,包括建筑面积、空气质量、安全设施等方面的要求。
2. 人员配置:卒中防治中心应配备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康复师等,以及科研人员和教育人员。
3. 医疗设备:卒中防治中心应配备先进、齐全的医疗设备,包括卒中筛查、诊断和治疗设备,如头颅影像设备、脑电图仪、心电图仪、生理监护仪等。
4. 诊疗流程:卒中防治中心应有详细的诊疗流程,包括患者的接诊和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等。
5. 质量控制:卒中防治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法,定期进行内部评估和外部审核。
6. 科研和教育:卒中防治中心应积极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7. 数据管理:卒中防治中心应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患者的信息采集和记录、病例数据库建设、数据分析和报告等。
以上是建设卒中防治中心的一般要求和标准,具体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医疗水平来确定。
县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方案设计

县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方案设计一、引言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质量,提早介入治疗,降低卒中的致残和死亡率,建设县医院卒中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设计了一份县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方案,旨在提供全面、高效的卒中救治服务。
二、建设目标1.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生存质量;2.减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3.提高医院在卒中救治领域的声誉;4.构建卒中救治的全程一体化服务体系。
三、建设内容1.设立卒中病房和专科门诊,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服务;2.建立卒中急救中心,迅速反应和识别卒中患者,进行紧急救治;3.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CT、MRI、血管造影机等,以确保及时、准确的诊断;4.开展卒中患者的多学科综合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个性化治疗;5.建立卒中数据库,收集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转归情况和治疗结果,为医院内外的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持;6.开展卒中专科医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四、建设流程1.编制详细的建设方案,并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资金;2.进行空间规划和装修设计,确保卒中病房和专科门诊的功能和环境;3.筹备设备采购,并与相关供应商协商合作;4.进行人员招聘和培训,确保医疗团队的专业能力;5.制定患者就诊流程和急救流程,确保卒中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6.建立卒中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7.定期组织会诊讨论,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五、预期效果1.提高卒中患者的就诊率和诊断率;2.减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3.提高医护人员在卒中救治方面的专业水平;4.增加医院在卒中救治领域的专业声誉;5.加强县内医院间卒中患者的转诊合作。
六、建设计划1.在一个月内完成建设方案的编制;2.在三个月内完成空间规划和装修设计;3.在六个月内完成设备采购和安装调试;4.在九个月内完成人员招聘和培训;5.在一年内正式开展卒中中心的运营。
七、建设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投入可以通过编制详细的预算表来评估和确定。
卒中防治中心建设标准

卒中防治中心建设标准卒中(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损害和生活质量下降。
为了提高卒中的防治水平,建设卒中防治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卒中防治中心建设标准,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卒中防治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卒中防治中心是指专门为卒中患者提供诊疗、康复、教育等服务的机构。
建设卒中防治中心有以下几点必要性:1. 提高卒中防治水平。
卒中防治中心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开展专业化、规范化的诊疗和康复工作,从而提高卒中防治水平。
2. 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卒中防治中心可以统筹规划医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从而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3. 提高患者就诊体验。
卒中防治中心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让患者在同一地点享受到全方位的诊疗和康复服务,从而提高患者就诊体验。
二、卒中防治中心建设标准1. 选址标准(1)交通便利。
卒中防治中心应选址在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完善的地区,方便患者前来就诊。
(2)环境优美。
卒中防治中心应选址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区,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3)配套设施完善。
卒中防治中心周边应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公园、商业街、超市等。
2. 建筑标准(1)建筑面积。
卒中防治中心建筑面积应不少于5000平方米。
(2)功能分区。
卒中防治中心应分为诊疗区、康复区、科研区、行政区和公共区等功能分区。
(3)环境要求。
卒中防治中心内部环境应保持清洁、整洁、舒适,符合医疗卫生要求。
3. 医疗设备标准(1)必备设备。
卒中防治中心必须配备CT、MRI、超声等常用医疗设备,并保证其正常运转。
(2)先进设备。
卒中防治中心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数字化脑血流动力学仪、数字化脑电图仪等。
4. 医疗人员标准(1)专业人员。
卒中防治中心必须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包括神经内科医生、康复医生、护士等。
(2)人员数量。
卒中防治中心的医疗人员数量应根据建筑面积和服务范围合理配置。
5. 康复设施标准(1)康复房间。
卒中防治中心评审标准2021

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提高卒中防治工作的质量,我国卫生部制定了卒中防治中心评审标准,对卒中防治中心的建设、管理和服务质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21年,卒中防治中心评审标准也做了一些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当前卒中防治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建设标准1.卒中防治中心要求拥有完备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包括CT、MRI等必备的检查设备,并具备卒中急救和抢救的能力。
2.卒中防治中心要求具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神经内科、重症医学、医学影像学、放射治疗等多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
3.卒中防治中心要求具备卒中规范化管理的能力,包括卒中病例的登记、报告和追踪,建立卒中患者的数据库和档案,并开展长期随访和康复服务。
二、管理标准1.卒中防治中心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医疗服务的程序和标准,对卒中急救、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监督。
2.卒中防治中心要求建立和完善卒中防治的宣教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卒中防治工作的开展和推广。
3.卒中防治中心要求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对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改进。
三、服务标准1.卒中防治中心要求提供全方位的卒中医疗服务,包括卒中急救、抢救、诊断、治疗、康复等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康复。
2.卒中防治中心要求建立健全的卒中康复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康复服务,包括身体功能、语言和认知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和指导。
3.卒中防治中心要求积极开展卒中防治的科研工作,参与和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以上就是卒中防治中心评审标准2021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希望全国各地的卒中防治中心能够严格按照评审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为提高卒中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卫生部门和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评审标准,加大对卒中防治中心的指导和管理,确保评审标准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头痛、脑卒中、创伤的三个中心建设标准

头痛、脑卒中、创伤的三个中心建设标准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建立头痛、脑卒中、创伤三个中心的标准和指导。
这些中心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优化他们的健康结果。
头痛中心建设标准1. 专家团队:建立拥有头痛专家的团队,包括神经学家、疼痛管理专家和其他相关专科医生。
2. 诊断和治疗设施: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用于头痛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3. 知识传播:开展头痛教育和培训计划,提高医务人员对头痛的认识和管理技能。
4. 护理支持:提供与头痛相关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头痛的影响。
脑卒中中心建设标准1. 综合治疗团队:建立多学科的脑卒中治疗团队,包括神经学家、神经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等。
2. 急诊救治能力:提供快速而有效的急诊脑卒中救治,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手术等。
3. 围手术期护理:为手术患者提供全程贴心的围手术期护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过程。
4. 家属教育和康复支持:向患者家属提供关于脑卒中的教育和康复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患者。
创伤中心建设标准1. 创伤救治团队:组建专业的创伤救治团队,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急诊医生等。
2. 救援设备和设施:提供最新的创伤救援设备和先进的手术设施,以确保对创伤患者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3. 多学科合作:建立与其他医疗专科的合作关系,包括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以实现创伤救治的综合化和个体化。
4. 创伤宣教项目:开展创伤宣教项目,提高公众对创伤预防和急救知识的认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根据不同中心的特点和目标,以上标准为建立高质量的头痛、脑卒中和创伤中心的基本要求。
通过满足这些标准,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卒中中心建设方案

卒中中心建设方案1. 引言卒中,即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急剧或迅速发生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为了更好地应对脑卒中的挑战,建设卒中中心成为了当今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卒中中心建设的方案,包括建设目标、重要组成部分和操作指南等,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2. 建设目标卒中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诊治水平,减少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
具体目标包括: - 提高卒中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率; - 提供全方位的卒中急救和治疗服务; -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提供综合性的卒中护理; - 加强卒中预防和宣教,提高公众的卒中意识。
3. 重要组成部分卒中中心的建设需要考虑以下重要组成部分:3.1 专业团队建立一个专业的卒中团队是卒中中心的核心。
卒中团队应包括:神经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神经影像学专家、护士、康复医师等。
在组建团队时,应着重考虑各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
3.2 诊断设备卒中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卒中中心应配备先进的诊断设备,包括:脑电图、脑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磁共振成像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有效地检测患者的脑血流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3.3 急救措施卒中是一种急性发病的疾病,及时的急救措施可以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后遗症。
卒中中心应制定详细的急救流程和操作指南,包括扩张性治疗、缩小性治疗、血管内溶栓等,并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演练。
3.4 康复护理卒中患者需要长期的康复护理,以恢复其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卒中中心应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护理服务,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职业康复等,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4. 操作指南为了更好地实施卒中中心的建设,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操作指南:4.1 市场调研在建设卒中中心之前,应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地卒中患者的情况和需求。
了解患者的年龄分布、发病原因、就医习惯等,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国家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草案

国家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草案
国家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草案是为了规范和统一我国卒中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高卒中防治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份建设标准草案。
该标准草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建设要求:明确卒中中心的建设目标、基本要求和建设指导原则,包括建设规模、专业人员配置、设施设备要求等。
2. 组织管理:明确卒中中心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和管理体制,包括中心主管部门、领导班子设置和工作职责等。
3. 人员培训:规定卒中中心人员的培训要求和培训计划,包括卒中专科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周期。
4. 诊断治疗:明确卒中中心的诊断治疗要求和技术标准,包括卒中的早期识别和评估、急诊转运、溶栓治疗等。
5. 护理服务:规定卒中中心的护理服务要求和护理规范,包括卒中患者的护理流程、护理记录和护理质量评估等。
6. 质量管理:明确卒中中心的质量管理要求和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卒中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质量评估标准。
7. 科研与教育:规定卒中中心的科研和教育要求,包括参与卒中研究项目和开展卒中学术交流等。
8. 安全管理:明确卒中中心的安全管理要求和措施,包括患者安全、医疗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措施。
该草案将经过专家评审和公众意见征求后最终确立,成为国家卒中中心建设的指导与依据,推动我国卒中防治水平的提高。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流程 标准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设备管理: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高设备使用 效率。同时,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加强质量管理
4、加强质量管理
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卒中中心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患者满意 度调查、医疗质量评估等。同时,应该定期对卒中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和审 核,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实施效果
三、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强化技术培训和加强质 量管理等措施的实施,卒中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卒中患者的诊断和治 疗水平得到了提高,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得 到了提高,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医院的医疗质量得到了提高, 增强了医院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 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流程 标准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加入卒中中心,提高专业技术团队的综合素质。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流程 标准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建设标准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流程标准化,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应患者体验,优化诊疗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 的医疗服务。
1、技术创新:卒中中心应积极 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医疗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中心建设标准1.1 功能 PSC提供[3]:①维持生命体征;②满足基本监护条件;③提供早期诊断检查;④有卒中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特别是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⑤实施一般的诊断和治疗预⑥规范的二级预防;⑦早期康复治疗。
1.2 中心配备1.2.1 基础设施必备设施:①急诊室(与院前急救系统紧密合作,按相应流程进行有效接诊、分诊和转诊);②可提供血常规、生化、凝血谱等常规检查的实验室(24 h/7 d);③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推荐≥64排)(24 h/7 d);④卒中单元;⑤卒中预防门诊。
可选设施:①神经重症监护室(neurologicalintensive care unit,NICU);②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设备;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 i gi t a 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④神经外科支持;⑤多学科间网络合作。
1.2.2 PSC成员必备人员:①中心主任;②急诊科医师;③24 h/7 d值班的卒中小组;④神经内科专科医师,需经过脑血管病诊疗技术专业化培训;⑤神经放射诊断医师;⑥放射科技师;⑦检验科医师;⑧经过卒中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⑨康复师(包括吞咽障碍管理师);⑩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医师;颈动脉超声医师;超声心动图医师。
可选人员:①有急性卒中救治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②内科医师;③医疗质量评价和改进专员;④社会志愿者。
1.2.3 诊断技术必备技术:①头颅CT平扫(24 h/7 d),拟静脉溶栓患者,能够在到院后25 min内开始检查;②卒中患者优先的CT扫描;③实验室检查(24 h/7 d,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谱),拟静脉溶栓患者,实验室检查能够在到院后45 mi n内显示结果;④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24 h/7 d);⑤经胸超声心动图;⑥颈动脉超声;⑦胸部X 线(24 h/7 d);⑧TCD。
可选技术:①经食管超声心动图;②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③头颅MRI扫描,包括T1、T2、弥散加权成像(d i ffusionwei ght e d imag i n g,DW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磁共振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ede c h o,G R E)T 2*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 l u i 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灌注加权成像( p e r f u s i o n w e i g h t e dimaging,PWI)、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resonance venography,MRV)及增强扫描。
1.2.4 治疗技术卒中急性期治疗:①rt-PA静脉溶栓:所有患者必须在急诊就诊时根据目前指南评估是否适合静脉溶栓治疗[4-6]。
对于适宜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就诊到开始给予药物溶栓的目标时间应当<60 min(其中到达急诊至开始CT检查的时间≤25 min)[7]。
②预防卒中并发症,包括跌倒风险评估、吸入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压疮、骨折、应激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等。
③能通过与CSC的合作网络使患者获得及时的血管内治疗(24 h/7 d)。
④能通过与CSC的合作网络使患者获得及时地去骨瓣减压术或血肿清除术(24 h/7 d)。
⑤能通过与CSC的合作网络使患者获得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治疗(24 h/7 d)。
护理技术:①根据指南正确安置和摆放患者体位,评估受压区域压疮风险和跌倒风险,用日程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监测神经功能,评价液体平衡,监测体温及评价吞咽困难;②让患者亲属以及照顾者参与培训和家庭护理,并提供有关卒中症状、检查和治疗、康复、卒中后服务等信息;③每周集中一次针对患者和(或)家属的卒中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健康教育。
二级预防:①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及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②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如未使用需在病历中记录原因及相应措施);③出院时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口服抗凝剂(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的治疗(如未使用需在病历中记录原因及相应措施);④住院时/出院时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的治疗措施。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内容需根据患者情况量身定制[8-10],标准如下:①在病情稳定和卒中严重程度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实现早期活动和康复治疗;②早期活动和运动治疗至少1次/天,如资源允许,可为2次/天;③至少每周一次多学科联合查房评估;④设立治疗目标;⑤日常活动评价;⑥吞咽功能障碍筛查和处理;⑦语言治疗;⑧神经心理学和认知评估;⑨出院时康复指导及计划;⑩对患者及其照顾者全程提供康复及预后的信息。
1.2.5 监测和随访技术①床旁24 h生命体征监测(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体温等监护);②神经功能评分,推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需要在入院、出院时完成评估;③依据国家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制订出院及随访计划。
1.2.6 教学科研①医院卒中诊疗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应每年参加与脑血管病相关的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②加入CSCU的数据库登记系统,并由PSC质量改进专员负责定期上传及核对数据的工作。
1.3 资质和质量管理指标 PSC资质认证需要独立的机构进行认证,不推荐自我认证,具体认证指标如下。
1.3.1 PSC医院资质医院经评审至少获得二级及以上医院等级资格,并在有效期内,设置神经内科专业组或科室5年以上,开设床位20张以上。
1.3.2 PSC人员资质(1)卒中中心主任:①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必须经综合卒中中心培训6个月以上,并完成血管神经病学培训或血管神经外科培训,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②必须每年参加一次全国性的脑血管病相关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不限定地点;③每年诊断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
(2)急诊医师:所有急诊医师必须至少接受过一次卒中中心的卒中急救培训,而且①每年应与院前急救系统人员至少会晤2次,评审急性卒中救治情况;②每年参加≥2次有关急诊医疗服务的继续教育。
(3)神经内科专科医师:①建议≥1名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为脑血管病专家;②建议≥3名为经过综合卒中中心培训并获得认证的医师。
(4)卒中小组成员资质:①由受过卒中专业培训的主治(或以上)医师组成;至少获得连续1年的卒中诊疗培训;②独立工作前,必须在中心内接受实践培训;③接到急诊电话后,15 min内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评估。
(5)神经放射诊断医师资质:①经过培训,能够进行急诊神经影像诊断;②能够在开始急诊头颅CT检查后20 min内出具影像初步报告。
(6)放射科技师资质:①至少配备1名以上经过培训且有上岗证的CT/MRI技师;②围检查期的死亡率<1%,严重并发症≤2%。
(7)护理资质:①卒中单元必须有专门针对卒中患者的特殊护理,卒中专科护士需要接受特定的正式卒中医学培训至少3个月;②卒中专科护士应接受PSC培训(卒中相关专题讲座)≥3次/年;③卒中专科护士应每年参加脑血管病相关的继续教育活动≥20学时。
(8)康复师资质:①经过理疗康复部门认证的医师或经过培训的其他医务人员(如富有卒中康复治疗经验的神经科医师);②持有政府颁发的上岗证,有≥1年的卒中患者治疗经验;③理疗用药、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必要时可在患者入院后72 h内完成。
(9)超声医师资质:具有超声科从业人员工作资质并能够熟练按照卒中患者病因筛查的需要完成相关颈部、颅内及心脏的超声检查。
1.3.3 PSC卒中管理质量证明需在认证前提供医疗书面记录(为申请资质前6个月),内容如下:①申请资质前6个月本中心内卒中患者诊疗的医疗服务质量数据库;②每周一次的多学科会议,讨论并书面记录每个卒中患者的具体情况;③为护士及非医疗员工提供卒中相关的课程培训的记录;④必须平均每年接收至少400例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 chemic at t ack,TIA)患者至急性卒中单元,且每年至少有20例患者在发病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⑤具有明确成文的急性卒中标准化救治流程、操作手册(针对性的紧急救治路径,包括稳定生命体征、首诊检查、用药)和静脉rt-PA溶栓方案(包含用rt-PA治疗急性卒中、预防和处理rt-PA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流程与措施,及对流程的续质量改进方案)等书面文件;⑥依据国家卒中急性期诊疗和二级预防指南,建立标准卒中管理的书面流程,包括院前处理、急诊管理、急性治疗、监测、早期神经康复、出院及随访计划。
1.3.4 PSC卒中诊疗的强制性质量指标(需强化、并定期质控)(1)急性期住院期间医疗服务质量指标①神经功能缺损NIHS S评分的比例。
②急诊就诊25 min内开始头颅CT检查及45 min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比例。
③静脉r t-PA药物溶栓:i.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rt-PA药物溶栓治疗的比例;ii.从急诊就诊到静脉给予溶栓药物的时间(door-to-needletime,DNT)<60 min的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所占比例;iii.出血转化类型和发生的例数,以及36 h内出现有临床症状的颅内出血的比例。
④入院48 h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占比例。
⑤入院48 h内不能行走的患者采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的比例。
⑥入院48 h内采取吞咽功能评价措施的比例。
⑦入院1周内接受血管评估的比例。
⑧对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比例。
⑨转运至CSC的卒中患者所占比例。
(2)出院时医疗服务指标①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比例;②合并心房颤动给予抗凝治疗的比例;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2.6 mmol/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比例;④合并高血压给予降压治疗的比例;⑤合并糖尿病给予降糖治疗的比例;⑥既往或目前吸烟患者给予戒烟宣教的比例;⑦平均住院日及住院病死率;⑧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药物费用;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控制,卒中发作症状,用药依从性,康复治疗等内容的健康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