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碰撞成矿论
中国大陆中生代成矿体系

4. 有较多的与地幔沟通的新、老通道。 5. 东部及青藏高原在中地壳 ( 20 km 左右) 普遍存在 Vp
低速层。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成矿具有四类成矿动力学机制:
1. 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俯冲及陆-陆碰撞成矿动力学机制; 2. 陆内古构造带重新活动和新构造活动成矿动力学机制; 3. 大陆岩石圈内地幔物质及热能上侵活动成矿动力学机
中新生代大陆内构造-成矿分为以下各类:
一. 东部大陆边缘受大洋板块俯冲而形成的构造成矿带有:
1.大陆边缘新生代弧-陆碰撞构造-成矿带 (台湾中央山脉、 海岸山脉成矿带);
2.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构造-成矿带 (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油、气、煤及海岸砂矿);
3.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Cu、Pb、Zn、Au、 Ag、U 和非金属矿)。
• 我国中新生代大陆基本地质环境是:
全球构造简图
(示中国东部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任纪舜等, 1990)
1. 有较大洋地区为厚的地壳和岩石圈:
大洋 地 壳 厚 度 (km) 10 岩石圈底界 (km) 60
东部 30-35
70
中部 40-55 200
青藏高原 68 150
2. 有复杂的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由多时代的地质体缝合、 拼接、碰撞、叠覆所构成,表现出多层结构。
N
Cu Au、Ag
Au 大理 Au
Sb
பைடு நூலகம்
Pb、Au 楚雄
临沧
Au 墨江
0 80 160 km 个旧
思茅
陆 内 变
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

・ 3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造 山带 内生金属矿床类型 、 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
朴 星 海
( 黑龙 江省矿业集 团有限责任公 司,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摘 要: 我 国是造 山带最为突 出的国家, 尤其是在 西部地 区, 这 类特征表现 的更为明显。从 最新造山带构造理论 出发 , 分析 了我国造 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 特点和成矿过程 , 并对这些 内容作 了探讨 , 旨在 为同行工作提供参 考。 关键词 : 造 山带 ; 内生金属矿 ; 矿床 ; 高原
从成矿动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 我 国大 陆新生代成矿 主要表现 当前 的研究工作 中 , 大 多数工作人 员对斑 岩 、 花 岗岩 的认识 还 但是在青藏 高原的斑岩和花 岗岩石 中 , 最大 在东部伸展和西部造 山地带 。最近几年时间里 , 我国多数 矿产 企业 局 限于钙碱 性岩石上 , 对大型 、 超大 型以及典 型的金属矿床做 了放射性测定 , 促 使 了我 国 的特点就是含矿斑岩产生 了富碱斑岩特性 ,这些斑岩有着体积小 、 各地大规模 成矿峰期的研究 ,并对相 应的伸展规律做 了初步 的了 数量多且联系紧密的特征 。 2 . 1 . 2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 解。 1 造 山带 矿 床 分 类 冈底斯 铜多金属 矿带可 以分 为南部斑岩铜 矿亚带 和北部 热液 在南亚带 已经发现南 木布达 、 冲江 、 厅宫 、 驱龙 、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 , 矿 床学 者在 矿床研究 中主要是 针对 脉型铜多金属亚带。 矿床本 身的构成 、 特点 以及周 围的岩 石层进 行分析的 , 是按照矿元 夏 马 日、 拉抗 俄 、 南 木等斑岩 铜矿床或矿 化点; 在北 亚带有那露 果 、 帮浦 、 洞 中松多等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化点 。 素构成与岩石层 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矿床种类 、 大小 和分布规律 的工 新嘎果 、 作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 , 有关工作人员越来越关注矿产组合 2 . 2松弛期成矿 区域 的特征 、 分布规律 以及构造演化关 系。 如: 在一些地槽开裂的部 在碰撞造山期 间, 挤压造 山与松弛或伸展交替 出现 。 在青藏高原 位, 经常会产生基性 、 超基性岩浆活动 , 这些 岩浆 活动 在不 断变化 的 隆升过程 中不仅 有 4 0~3 5 Ma 、 1 8—1 3 Ma 和3 . 4—1 . 7 M a三个重要的 而且 在这几个 阶段 之间还出现了地壳松弛或 岩石圈 同时会产 生铬铁矿 、 含黄铁矿 的矿床 ; 而在地槽 褶皱的部位则会 出 挤压 隆升 阶段, 现大量 的花岗岩 , 并且 随着花 岗岩 的出现 而产生稀有金属 、 钨锡矿 伸 展 。 2 . 3走 滑 拉 分 盆 地 成 矿 床。 近些年来 , 随 着 板 块 构 造 理 论 的 诞 生 和 应 用 的 日益 广 泛 , 对矿 走滑拉分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 三江地 E) x 走滑断裂系统 中一 种 床研究人员也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 , 在全球范 围内掀起 了组合矿床研 重要的构造样式 , 也称 为菱形裂 陷、 扭性地 堑 、 菱形地堑, 是 指在走滑 究高潮 。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 受到《 矿床与全球构造环 断裂 的某些拐折部分或雁行式走滑 断裂之 间相互错 叠地段, 由于走 境》 、 《 矿床与板块构造》 两本著作的影响 , 板块构造与矿床之 间关系 滑断裂的滑移 引起 的斜 向拉分作用 而产生 的构造 凹陷 。 的研究越来 越受 到业界人士的重视 , 成为研究工作焦 点。 同时 , 这两 在古近纪时,整个青藏地区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 大陆相互作用 本书 中详细总结 了不 同构造环境夏的造 山带矿物质分 布特征 , 并对 而继续进行 陆内会聚, 整体处于压缩构造背景 中, 而横 断山地 区则表 其产生规律做了详细的研究 。 尽 管在这两本书 中对于这种理念 只是 现为独特的大规模走滑 的构造环境。 在这一宽广的走滑转换应变场 做 了一个 初步的轮廓规定 , 但是发挥 出的作用 不容忽视 , 奠定 了现 中, 沿先存的怒江断裂带 出现洛隆 、 马利 、 八宿等走滑拉分盆地: 沿澜 代地球动力学的发展道路 。 沧江断裂带 与分 支帚状断裂之 间出现 吉曲 、 食 宿站 、 囊谦 等走滑拉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对于同生矿 床的研究得 到空前 的发展 , 分盆地; 沿字 嘎寺 一德钦 断裂带发育贡觉 、 莽错等拉分盆地 ; 沿甘孜 全球各 国相 关工作人员都对地质历史 和同生矿床 的产生 流程做 了 理塘断裂带 发育热鲁等拉分盆地。 在走滑拉分 盆地 中, 不仅有不 同 详细 的分析 , 并就现代 成矿和古代成矿 的类 同做了对 比, 比较准确 时代的沉积物发育, 而且往往在壳幔相互作用最 强烈的地段形成大 的得出 了矿床形成环境 。与此 同时 , 有关学者提 出了大陆板块碰撞 型 矿 集 区 。 期间 由于岩石 圈缩短 , 一般 会产生矿化作用 , 并有学者就这 一问题 3 后 碰 撞 造 山成 矿 作 用 做 了详细的著述 。根据分析得出 , 在造 山带 中一般有 比较多的 了矿 后碰撞造 山成矿是指造山作 用完成后,造 山带从挤压状态 向伸 床组合或 者矿床成矿系列 , 这些矿床成矿 系列受 到环境 、 地质条件 展开始转变 时期 出现 的成矿作用。 后造 山成矿是中国广泛 发育 的一 的影响而产生大量 的新矿床 , 这位研究人员工作带来 了新 的认识基 种造山带成矿作用, 几乎遍布各个古造 山带 。通 过对 中国主要造 山 带碰撞造山与成矿的研究, 总结提 出大规模成矿爆 发总与最晚一次 础。 2 同碰 撞 造 山 之 中产 生的 矿 物 质 的强烈碰撞 造山事件同步发生, 通过对 中国主要造 山带大规模成矿 在我国 , 有许多的造 山带 , 其中包含 了昆仑 山 、 秦岭 、 大别 山 、 天 的考察和研究, 其形成环境一般 为后碰撞伸展体制, 与岩浆活动 、 壳 山、 祁连 山和横断山脉等。但是 , 在这些造 山带 中 , 碰撞形成的矿床 幔相互作用 以及盆地流体汇聚和深部热流上涌有着密切关 系。 很少 出现 , 至少在 目前 发展 较少 , 而大规模 成矿作用 的出现主要发 结束语 生在板块后 期碰撞之 中。迄今为止 , 只有青藏高原南部 以及东部边 以青 藏高原为例,将同碰撞造 山过程成矿又分为碰撞造 山期成 缘地带出现了大量 的矿床和矿化物质 , 而且我们还可 以将这些物质 矿 、 松弛期f f 申 展) 成矿 、 走 滑拉 分盆地成矿和剪切带扩容成矿 。这 四 个 类型成矿作用形成 的矿床类 型有差别, 但它们 的共 同特点是成矿 作为成矿作用 的后续构成部分。 2 . 1碰 撞 造 山期 成 矿 作用与伸展 构造密切相关, 第一类碰撞造 山期成矿也并非 沿主造 山 经过大量 的实践总结和学者研究著作进行分析 , 我们可 以认为 构造成矿, 而是沿垂直主压应力的伸展构造成岩成矿 。 两期斑岩铜 矿成矿是最为 明显的造 山期产物 , 是 目前成矿研究工作 参考 文献 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 [ 1 】 毛景 文, F r a n c o P I R A J N O , 张作衡 , 柴凤梅, 杨建 民, 吴华, 陈世平, 程松 2 . 1 . 1清高高原东部斑岩铜矿带 林, 张长青. 天山一 阿 尔泰 东部地 区海西晚期后碰撞铜镍硫化 物矿床: 从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 我 国有关学者和专家就 已经在青藏高 主要特 点及 可能与地幔柱的关 系f J ] . 地质学报 , 2 0 0 6 ( 7 ) . 原东部边缘地带 发现了玉龙超大 型斑 岩铜 矿和其他一些大 型的斑 『 2 ] - -  ̄景 文, 张作衡, 余金 杰, 王 义天, 牛宝贵. 华北及邻 区中生代 大规模 岩铜矿带 ,随后 又有专家在其周围也发现 了带状 的斑岩铜矿带 , 这 成矿的地球动 力学—— 背景: a k 金属矿床年龄精 测得 到启示『 J 1 . 中国 些铜矿带相互之 间构成 了一条长达一千 多千米 的斑岩铜矿带 , 其成 科 学f D辑 : 地 球 科 学) , 2 0 0 3 f 4 1 . 矿时代非 常的紧凑 。 [ 3 ] - - L景文. 深部流体 成矿 系统【 J 1 . 岩石矿物 学杂志, 2 0 0 5 ( 3 ) .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带岩石圈的克拉通化

2 增生大陆岩石圈的克拉通化
图1 ( a ) 显生宙增生大陆大致位置示意图, 红色为显生宙增生大陆, 蓝色为中元古代 1 9~ 1 6G a 北半球增生大陆; ( b ) 北美洲大陆岩石年龄分带示意图, 表明北美大陆是由加拿大地盾向外逐渐增长的 F i g . 1( a )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 c o n t i n e n t a l a c c r e t i o nd u r i n gP h a n e r o z o i c( r e d )a n d1 9~ 1 6 G a( b l u e ) ( b )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 c o n t i n e n t a l r o c ka g e s i nN o r t hA m e r i c a n
内容提要:本篇讨论超级大陆汇聚后逐渐变为克拉通或扩大克拉通的作用过程, 即指经及大陆碰撞地体汇聚后 新形成的大陆块逐渐转变为刚性克拉通的作用过程。增生大陆岩石圈的克拉通化的作用后果, 包括大陆地壳密度 的增加, 岩石圈地幔的增厚和大地热流值的下降, 使大陆岩石圈逐渐刚性强化。大陆碰撞后形成的大陆块必须经过 克拉通化的过程, 才能逐渐成为刚性克拉通。作用过程主要包括: ① 上地壳沉积碎屑岩石结晶岩化和中地壳岩石角 闪岩化;② 下地壳岩石基性化; ③ 大陆碰撞带下凹莫霍面的磨平; ④ 岩石圈地幔底侵加厚形成陆根。从大陆碰撞 带转变为克拉通的过程也是岩石圈地幔不断增厚而地壳缓慢变硬变冷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以下作用: 区域变质 作用, 交代作用和岩石圈幔源岩浆的底侵。这个过程时间尺度比碰撞造山作用大一个级次。长期的底侵作用使地 壳岩石密度和强度不断加大, 改变岩层的矿物成分和局部结构。当大陆岩石圈克拉通化到一定程度之后, 由于下方 软流圈的热能供应逐渐减缓, 使岩石圈地温梯度缓慢下降, 最终结果会形成大陆根。由于显生宙大陆碰撞带岩石圈 强度弱, 大陆碰撞时更容易造成岩石圈变形, 因此大陆碰撞的板内效应主要发生在大陆内的显生宙碰撞带。显生宙 大陆碰撞带如果再次受到大陆碰撞板内效应的作用, 其克拉通化的过程必然会推迟。 关键词: 大陆板块;显生宙大陆碰撞带;克拉通化;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岩浆底侵作用;大陆根;板内效应
浅谈大陆动力学与成矿关系研究的若干发展趋势

密切结 合 ; 在成矿 时代上 , 成矿作用 与重大地质事件的 内在关联受到高度重视 ; 在成矿 区域上 , 除继续重视板块边缘
成 矿作 用 的研 究 外 , 陆 板 块 内 部 的 成矿 作 用成 了新 的研 究 热 点 。 大
关 键 词 : 陆 动 力 学 ;成 矿 作 用 ;大 陆 板块 内部 ;成矿 时代 ;壳 幔相 互 作 用 ;重 大 地 质 事 件 大 中 图分 类 号 : 5 1 6 P 4 ;P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3 9—12 (0 8 0 0 4 0 07 7 62 0 )4— 34— 9
HU Ru—h n ,MAO Jn — e B a — H ,P NG Ja — n ONG Xi—a iz o g ’ igw n, IXin W E int g,S a ey n,
ZHONG n Ho g ,TA0 n n E iq n 2 Ya a d XI Gu — i g
( .中国科 学院 地球 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 化学 国家重 点实验室 ,贵州 贵 阳 1
北京 10 3 ) 0 0 7
5 0 0 ;2 50 2 .中国地质科学 院 矿 产资源研究所 ,
摘
要 :传 统 的 板块 构 造 理 论 提 供 了解 释 大 陆 板 块 边 缘 成 矿 问 题 的 理 论 框 架 ,但 对解 释 板 块 碰 撞 后 大 陆 内部 演 化
维普资讯
第3 7卷 第 4期
20 0 8年 7月
戤 f
GEoCH耵 I CA
V o. 137, No 4, 3 . 44 ~35 2
J l ,2 0 uy 0 8
浅谈大 陆动 力学 与成矿关 系研 究的若干发展趋势
大地构造与成矿(陆陆碰撞带)资料

2021/2/11
29
Tectonic setting
残余盆地
association 黑色页岩
仰冲的蛇绿岩
genesis
生物化学-化学沉 积 海底喷气沉积
缝合带
仰冲的蛇绿岩
Magmatic
内陆边缘
变质的
区域变质作用,伟 晶岩或霓灰正长岩
变质岩浆 metasomatic
前陆冲断带
构造就位的大陆架 岩石
• 在陆 陆碰撞的最后阶段,两盘地块岩石组成接 近,强度相近,因而在平面上或剖面上发育共 轭剪切断裂,易形成对冲型逆掩断层系
• 不可能在每一个地段都表现为对冲,某些地段 以某一种倾向的逆掩断层为主的
• 与对冲型的逆掩断层系相伴随,层状地层就容 易构成扇状褶皱系。当然可以包括正的或倒的 扇状褶皱
2021/2/11
造山带金矿理论对全球造山带型金矿形
成分布时空规律的解释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 ca. 2.8–2.55 and 2.1– 1.8 Ga, 与新生大陆壳的形成时间相一致l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与显生宙造山带型 金矿的地质特点基本一致,有人提出是与安 第斯型俯冲作用有关.
• 但是, 650 Ma以前造山带型金矿的形成是幕 式的,说明总体构造环境在650 Ma 前后是不 同的.
2021/2/11
25
• 1)造山作用的主要动力是机械能,同时因碰撞摩 擦生热,使陆壳熔融产生“S”型花岗岩类并伴 有专属性的成矿作用,如某些含锡花岗岩。
• 2)在高加索造山带分布有钨-钼-钼-铜-钼-汞-锑 和火山-沉积锰矿床及古特提斯板块洋壳残余断 块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矿床
• 3)沿西藏的亚欧大陆与次大陆之间的缝合线, 有构造侵位的蛇绿岩套和铬铁矿、自然铜等矿 床。
陈衍景-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及应用-2010长春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yjchen@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gigyjchen@
汇报内容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创建碰撞成矿理论
• 验证碰撞成矿理论
• 找矿应用和评价
我国地质 纲要、需 要和特色
• • •
拥有全球最大的两条碰撞造山带 找矿勘查需要——碰撞成矿理论 碰撞成矿研究的世界最佳实验室
早阶段矿物遭受构造变形
中阶段硫化物沿剪切裂隙充填 晚阶段脉体梳状, 张性裂隙
玲 珑 金 矿 地 质
早阶段石英脉 被构造破碎 中阶段硫化物 充填裂隙或空 隙 晚阶段碳酸盐 脉具梳状构造 穿切早、中阶 段矿物组合 成矿发生在挤 压向伸展转变 期,造山型!
煌斑岩成矿后 侵入
4、排他性的同位素证据 铁炉坪银矿 蒿坪沟银矿 康山金银矿
1、矿田或地体尺度的CMF模式
新认识
• • • • • • • • 极性分带 3阶段特点 中阶段最强 挤压变伸展 物质侧向源 流体由深源 变为浅源 模式变异 1/5~25万
陈衍景,1990,1991,1996,1998;Chen YJ et al., 1992, 1998, 2000, 2004, 2005, 2007, 2008
矿石铅同位素显 示,成矿物质来 自熊耳地体以南 UC 的官道口群 --—排他性证据
207
官
道
口 群
15
17 206 204 Pb/ Pb
19
21et al. 2009 Chen YJ Ore Geology Review
天山 望峰-萨日达拉金矿带
流体D ~ 18O:变质雨水
Sample stage
16.0
Tieluping ores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Ⅰ.冈底斯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

( 如角闪榴辉岩 )早期卷入新生下地壳 的幔源物质及 硫化物 的重熔 为斑岩 岩浆提供 了部分金 属 c 、 u和 s 含 Mo , uA ; 岩浆来 自古老 的西 藏镁铁质 下地 壳( 如角闪岩 ) 的部分熔融 , 金属 Mo主要 来 自古老地壳物质的贡献。冈底斯含矿斑
岩均含有不 同成分 的微粒镁铁质包体 ( 伍 )并显示典 型 的长英 质与镁 铁质岩浆 混合 特征。 以 MME为 代表 的含 M , C 富 H 0幔源岩浆 , u 2 或底 侵于冈底 斯地壳底 部 , 为下 地壳熔 融提供 了热和 H 0, 2 或注入 长英质岩浆 房 , 为斑岩 系统 提供 了部分金 属 c u和 S 并提升 了岩浆 氧逸度 。冈底斯 斑岩岩浆 一 , 热液一 成矿系统受控于斑岩就位的地壳环境 。在斑
成明则式斑岩 Mo 矿和努 日式斑岩一 矽卡岩型 MoW—u矿床 , - C 在后碰撞期 (5 3Ma产 生驱龙式斑岩 C — 矿 床。 2 ~1 ) uMo 这些 矿床构成了 3条规模 不等的成矿带 , 分别发育在 冈底斯 的北带 ( 中拉萨地体 )南带 ( 当弧地体 ) 、 泽 和中带( 南拉萨
po ph r - o s s e s i b t r y y Cu M y t m n Ti e
HOU e g a HENG a Ch a Z n Qin ,Z Yu n u n ,YANG hMig n Z i n a d YANG h S n Z ue2
关键词
地质学 ; 斑岩矿 床 ; 围岩建造 ; 深部 过程 ; 成矿作用 ; 大陆碰撞造 山 ; 青藏高原
文 献标 志码 : A
中图 分 类 号 : 6 1 P 1
M ealg n s fc n i e t l ol in st n :P r 工.Ga g eeC n z i tl e ei o o t n a l so et g a t o s n c i i n d s e o oc
题目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和应用

题目: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和应用候选单位:1,北京大学;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候选人:陈衍景、陈斌、韩宝福、熊小林项目简介:项目属于矿产资源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基于成矿理论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评价是最佳找矿途径,科学而实用的成矿理论是找矿成败的关键,是矿床研究的核心。
我国大陆碰撞造山带丰富,找矿勘查需要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支撑。
然而,传统观点和多数学者认为碰撞不成矿,相关研究薄弱,长期缺乏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本项目瞄准学科空白和找矿需求,持续研究碰撞成矿30年,创新点及意义是:1、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
基于大量矿床解剖研究,根据碰撞造山带P-T-t 轨迹和构造几何学特点,分析A 型俯冲过程的物质迁移规律,建立了成矿省、矿田和矿床尺度的大陆碰撞成矿(CMF)模式,阐明了大陆碰撞体制的优势成矿类型,为碰撞造山带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套成矿模型和主攻目标。
2、碰撞造山带成矿规律揭示。
运用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研究中央、中亚等造山带成矿规律,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①发现矿床集中在主边界逆冲断裂与反向边界逆冲断裂之间,呈现极性分带规律;成矿高峰为挤压向伸展转变期。
②提出包裹体,识别了了甄别矿床类型的流体包裹体标识体系,发现了含多子晶富CO2多种金属造山型矿床的存在及勘查潜力。
③查明了强增生弱碰撞与弱增生强碰撞大陆造山带之成矿类型和岩浆岩特征的差异性,厘定古亚洲洋闭合于石炭纪末至三叠纪初。
④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证明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埃达克质岩浆起源深度大于50km。
3、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应用。
用于成矿预测,推动了矿床发现;国际矿床权威称为“陈氏CMF 模式”编入矿床教材,改变了国际矿床教材无中国人所建成矿模型的历史;作为科学依据,支撑了地质勘查和科技计划的制订。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填补了学科空白点,具原创性;产-学-研应用效果突出,具科学性和实用性;20篇论著被SCI他引2344次,平均117次/篇,8篇代表作被SCI 他引1343次,平均168次/篇,显示了学术价值和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4卷 第1期2010年1月 地 质 学 报 AC TA GEOLO GICA SIN ICA Vol.84 No.1J an . 2010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编号40730419)、杰出青年基金(编号4042501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6BAB01A08)、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818096)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9209212;改回日期:2009211217;责任编辑:郝梓国。
作者简介:侯增谦,男,1961年生。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大陆成矿作用研究。
Email :houzengqian @ 。
大陆碰撞成矿论侯增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内容提要:基于经典的板块构造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
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的详细研究,并与中国秦岭和其它碰撞造山带综合对比,本文系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简称“大陆碰撞成矿论”,初步阐明了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成矿动力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和形成机制。
该理论认为,伴随大陆三段式碰撞过程而发育的主碰撞陆陆汇聚环境、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和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是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要成矿构造背景。
对应于三段式碰撞而在深部出现的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过程,是导致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异常热能驱动力。
伴随三段式碰撞而分别出现的压2张交替或压扭/张扭转换的应力场演变,是驱动成矿系统形成发育的构造应力机制。
大陆碰撞产生的不同尺度的高热流、不同起源的富金属流体流、不同级次的走滑2剪切2拆离2推覆构造系统和张性裂隙系统,是形成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导因素。
成矿金属在碰撞形成的壳/幔混源高f O 2岩浆2热液系统、地壳深熔低f O 2岩浆2热液系统、剪切变质2富CO 2流体系统以及逆冲推覆构造驱动的区域卤水系统和浅位岩浆房诱发的对流循环流体系统中,伴随成矿金属的积聚与淀积是形成大型矿床的关键机制。
“大陆碰撞成矿论”还强调,完整的大陆碰撞过程可以引发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一系列标示性的大型矿床:在主碰撞陆陆汇聚成矿期,大陆碰撞引发地壳加厚与深熔,产生富W 2Sn 壳源花岗岩,形成花岗岩型Sn 2W 矿床;大陆俯冲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上涌,产生富金属的壳/幔混源花岗闪长岩,形成岩浆2热液型或叠合型Pb 2Zn 2Mo 2Fe 矿床;大陆碰撞从变质地体排挤出富CO 2流体,在剪切带形成造山型Au 矿,从造山带排泄出建造流体,在前陆盆地形成MV T 型Zn 2Pb 矿。
在晚碰撞构造转换成矿期,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诱发壳幔过渡带和富集地幔减压熔融,其岩浆在浅部地壳岩浆房出溶成矿流体,分别形成斑岩型Cu(2Mo 2Au )矿床和碳酸岩型REE 矿床;深切岩石圈的剪切作用与下地壳变质产生含Au 富CO 2流体,形成造山型Au 矿;逆冲推覆构造驱动地壳流体长距离迁移汇聚、走滑拉分导致流体大量排泄和充填,形成Pb 2Zn 2Cu 2Ag 矿。
在后碰撞地壳伸展成矿期,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富金属、富水、高f O 2埃达克质岩浆浅成侵位和流体出溶,产生斑岩型Cu 矿;中上地壳部分熔融层(岩浆房)驱动地热流体系统,在地热区发育热泉型Cs 2Au 矿,在构造拆离带形成热液脉型Pb 2Zn 2Sb 和Sb 2Au 矿。
关键词:后碰撞;构造拆离;软流圈上涌;三段式碰撞;大陆成矿理论 2005年,由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 )精心策划出版的经济地质(Economic Geology )百年纪念专刊(1905~2005),系统反映了当今国际矿床学界对全球主要矿床类型、成矿地质背景、关键成矿过程和区域成矿规律的最新认识和全面理解(Hedenquist et al.,2005)。
透过百年纪念专刊,纵观近30年来国际矿床学界的研究态势,呈现出3个明显的趋向和鲜明的特点:①建立于经典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成矿理论日臻成熟,完好地阐释了增生造山带及板块边缘的成矿系统和成矿机制,但在大陆成矿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重大难题和挑战,因此开始关注其它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成矿作用问题(Groves et al.,2007),从而更为系统地阐明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②鉴于经典板块构造及其成矿理论的局限性,矿床学家开始引入“超大陆旋回”概念研究区域成矿,研究超大陆旋回性地裂解(地幔柱或角动量引起)与聚合(增生或碰撞引起)过程中的成矿作用,从而更为科学地阐明大型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Kerrich et al.,2001,2005;Grove et al.,2005);③虽然绝大多数矿床形成、就位和保存第1期 侯增谦等:大陆碰撞成矿论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地质过程,人们更加关注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地质过程以及物质2能量交换与成矿物质聚散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揭示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发育机制。
总之,将成矿作用放在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框架之下,以成矿物质供给—传输—集聚过程为研究核心,从壳幔相互作用和物质2能量交换传递的新视角,揭示成矿作用与大陆裂解2聚合及其动力学过程的耦合关系和成因链接,深刻地理解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已成为当今国际成矿学研究的主流(Grove et al.,2005; Kerrich et al.,2001,2005;Leach et al.,2005)。
陆2陆碰撞,作为形成超大陆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机制(Y in et al.,2000),其形成的碰撞造山带常常绵延数千公里,成为地球表面最为雄伟壮观的地质构造单元。
然而,伴随着大陆碰撞而发生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一直没有引起国际社会足够重视。
在百年纪念专刊多达32篇学术论文中,对大陆碰撞成矿作用问题鲜有提及,系统完整的成矿理论体系更无从谈起。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大陆碰撞带的新生地壳规模有限,故成矿潜力有限(Kerrich et al.,2005;Groves et al.,2007);认为大陆碰撞和强烈挤压导致流体大规模外泄,不易发育大规模成矿的岩浆系统、岩浆2热液系统和热液系统(Guild,1972);认为大陆碰撞通常导致地体大规模隆升,故矿床保存潜力不大(Mitchell et al., 1981)。
二是研究上存在脱节,即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和成生联系没有得到很好地建立和论证(Selt mann et al.,1994)。
同时,由于研究对象多数为古老碰撞造山带,其构造变形强烈,成矿时代较老,矿床类型单一,总体规模不大,难以勾画出碰撞造山成矿系统的整体轮廓。
实际上,大陆碰撞造山带发育大量的大型2超大型金属矿床,青藏高原和秦岭造山带则是典型实例。
青藏高原造山带产出世界级规模的斑岩型铜矿带(芮宗瑶等,1984;唐仁鲤等,1995;侯增谦等,2004; Hou et al.,2003a,2005,2006,2009a;Qu et al., 2007,2009;Yang et al.,2009)、造山型金矿带(胡云中等,1995;Hou et al.,2007a;Sun et al., 2009)、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贱金属成矿带(侯增谦等,2008a;He et al.,2009)、碳酸岩2碱性杂岩型REE矿带(袁忠信等,1995;阳正熙等,2000;浦广平等,2001;Hou et al.,2009b)和大型拆离系控制的Sb2Au矿带(聂凤军等,2005;杨竹森等,2006;Yang et al.,2009)等。
秦岭大陆碰撞带则大量发育巨型斑岩Mo矿和造山型Au矿(盛中烈等,1980;黄典豪,1984;陈衍景等,1992;Li et al.,1998;张复新, 2001;李永峰等,2005)。
这些巨型成矿带及大型矿床的形成发育,已大致勾勒出大陆碰撞成矿作用的整体面貌,为建立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碰撞造山引起的地壳加厚以及岩石圈剪切和地幔减薄引起的高热流和热流体,可能是导致大陆碰撞带发生大规模成矿的主要根源。
Selt mann等(1994)通过对欧洲华力西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研究,识别出6种可能与碰撞有关的矿床类型。
基于秦岭碰撞造山带区域成矿作用研究,陈衍景等(1996,2001)创造性地建立了大陆碰撞体制下的流体成矿模式。
通过青藏高原碰撞过程与成矿系统研究,侯增谦等(2006a,b,c)初步提出了以主碰撞陆陆汇聚、晚碰撞构造转换、后碰撞地壳伸展等三大成矿作用为核心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Ho u et al., 2009c)。
然而,这些理论模式或概念框架,多是基于特定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研究,缺乏全球范围的系统对比;更多地反映了碰撞造山带的特定阶段或特定环境的成矿侧面,缺乏对不同类型碰撞造山带或造山过程中成矿作用的整体把握以及规律总结和理论提升。
本文以当今国际区域成矿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背景,立足青藏高原,综合对比秦岭和其它碰撞造山带,系统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论”,以期阐明不同碰撞过程诱发的区域成矿作用及其产生的主要成矿系统,揭示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形成机制。
1 经典板块构造成矿理论研究回顾20世纪60~70年代,立足板块构造理论,矿床学研究实现了一次重大理论飞跃。
近30年来,矿床学研究又取得了长足进展(Skinner,2005)。
人们认识到,成矿系统及其大型矿床的发育是不均匀的,但在时间和空间分布是有规律的(Barley et al., 1992)。
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归根结底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从太古宙地幔柱构造到显生宙板块构造)有关,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必然造就不同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类型。
国际成矿学界很早就识别出三大成矿系统,近年来又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离散边缘成矿系统:通常发育于超大陆裂解时期,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乃至大洋扩张环境,分别形成沉积岩容矿的同生2后生矿床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13地 质 学 报2010年图1 大陆克拉通内部和离散性边缘构造环境的主要矿床类型示意图(据Groves et al.,2007,略修改)Fig.1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wide range of deposit types formed in continental craton and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modified f rom Groves et al.,2007)物(VMS )矿床(图1)。
同生沉积矿床最具经济意义的首推B IF 和SED EX 型Pb 2Zn 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