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的语用学分析_回避和告知原则_宫旭

合集下载

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分析新闻访谈中的回避现象

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分析新闻访谈中的回避现象

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分析新闻访谈中的回避现象【摘要】新闻访谈是一种常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访谈都能够成功的获得采访者期望的信息。

访谈中,当采访者的一些问题太敏感、尖锐的时候,受访者就会回避问题。

本文旨在用从会话分析的方法分析回避现象,通过对真实汉语访谈语料的搜集、转写和分析来寻找回避现象在序列结构上的规律。

【关键词】新闻访谈回避会话分析序列结构【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52-02一、会话分析会话是人类最普及的交流方式,也是人们最原始的交流方式之一。

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为实现不同的目的而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谈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很大一部分空间和时间。

(于国栋,2008)而由于种种原因,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总是集中于书面语言,对日常会话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

这种新方法吸收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后发展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日常会话中的口头语言,强调真实客观。

通过自己的转写系统把日常口语中的细节转写成书面语言。

会话分析主要研究范畴和序列结构。

会话分析中的序列结构可以分为优先结构和非优先结构。

会话分析中的优先结构,Heritage(1984:267)认为:把那些被简单地、不被拖延地执行的行为定义为优先结构,而那些被修饰、被解释、被拖延执行的行为定义为非优先结构。

“优先”与交际者的个人愿望、心理倾向等无关。

(于国栋,2008)二、新闻访谈及访谈过程中的回避新闻采访者总是想尽可能多的挖掘信息;但是作为受访者会采取一些策略来应对一些涉及到个人隐私或因为其它一些原因而不方便正面回答的问题。

回避是受访者最常用的策略之一。

作为一种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技巧,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显性回避和隐性回避。

显性回避就是受访者直接拒绝回答问题,但是显性回避却不利于维持良好的交际关系。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新闻学: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研究一、选题缘由与意义政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代表,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语言功力是新闻发言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是一门综合学问,不仅包含着基本的语言技巧,更包含着丰富的内语言策略运用。

发言人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情感气质构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从国内看,对新闻发言人语言功力的研究,是当前国家党务公开、政治民族化的主要需要;从国外看,提高新闻发言人的语言技巧和策略,是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捍卫着国家的尊严的主要手段。

所以无论是从国内政治还是从国际战略上来看,研究提高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正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展开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归纳总结出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特点,并且找到提高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的具体办法。

二、研究现状综述三﹑参考文献[1]李薇薇.论新闻发言人的语言功力[j].语言研究,XX(4)[2]李敏,何建舒.新闻发言人公关语言策略及艺术[j].现代传播,XX(6)[3]张涛甫.新闻发言人技巧决定成败[j].决策,XX(4)[4]宫旭.新闻发言人语言分析——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为例[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XX[5]王笑艳.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回顾与展望[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X(06)[6]刘斌.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分析[d].外交学院硕士论文,XX[7]冀敏.外交部发言人话语的语言逻辑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XX[8]任栋.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角色互动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XX[9]wilson,j.politically speaking: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language[m].oxford:blackwell,1990(7)四、研究内容与方法五、提纲。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作者:高攀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24期摘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和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研究选取4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澳洲记者和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为语料,运用话语分析和视觉语法,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问答互动的详细过程。

研究发现,话语分析理论和视觉语法适用于外交部例行記者会语料,逻辑拆解重组有助于理清双方观点,而语速、停顿、重音和节奏则会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度。

此外,从视觉角度而言,近景镜头的运用、侧面平行的取景视角、问答双方不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间的安排,则体现出“客观”与“平等”的立场。

关键词: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话语分析视觉语法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外交部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工作的平台,同时,它也承担着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

然而,它作为特殊的会话语料,也引起了学术界人士的关注:刘瑞文(2016)选取多篇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语料,探究其语类结构潜势;周霞、王慧芳(2016)运用明示-推理交际理论剖析政治话语,认为外交话语多运用多级二步推理模式,多级角色听者普遍存在。

上述研究多聚焦于外交辞令、语义、口译教学等层面,鲜少有研究从话语分析视角切入,探讨问答互动过程。

本文以4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为语料,选取澳洲记者和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过程进行研究,运用话语分析和视觉语法理论,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问答互动的详细过程,为外交问答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问答互动的话语分析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作为特定的会话场合,其问与答遵循一定的秩序,话轮转换方式相对固定,话轮分配大致均等。

按照惯例,记者负责提问,外交部发言人负责回答。

因本片段是由后期剪辑而成,集中呈现了澳洲记者与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下面将按照议题的顺序开展探讨。

每一轮问答都有其整体结构组织,包括开端-提出问题-处理-结尾这四个阶段。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新闻发言人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言语行为对于影响公众的观点和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新闻发言人的特殊身份和责任,他们在言辞表达时需注意遵守一定的语用规则和策略,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本文将探讨新闻发言人在言语行为中可采取的语用规避策略,以提高其言辞表达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一、慎用情感色彩强烈的词语新闻发言人在言辞表达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情感色彩强烈的词语,特别是负面的词汇。

因为这些词语往往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安情绪,甚至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社会情绪和事件。

新闻发言人在表达时可以选择中性的词语和措辞,以减少可能引发的争议和误解。

二、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在言辞表达中,修饰语的使用对于句子的语义和语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闻发言人在表达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绝对化和绝对化的修饰语,因为这样容易使言辞显得过于偏激和情绪化,从而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争议。

相反,适当的修饰语使用可以使言辞显得温和和客观,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三、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新闻发言人在言辞表达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模棱两可和不清晰的表述,以免给公众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和误解。

清晰明了的表述可以帮助公众准确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和立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猜测和揣测。

在言辞表达时,新闻发言人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四、尊重事实和数据新闻发言人在言辞表达时,应尊重事实和数据,避免随意武断和臆测。

因为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新闻发言人的言辞表达往往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以他们的言辞表达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之上。

只有以事实和数据为准绳,新闻发言人的言辞表达才能更加准确和可信,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相信。

五、善用修辞手法在言辞表达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言辞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和共同关注。

新闻发言人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提高言辞表达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研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研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策略,语用模糊经常在日常会话中被人们采用,特别是在新闻发布会这一特殊的语境下,但是前人对其的研究还处于对事实现象的经验总结层面,没有上升到语言学的理论高度。

因此,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层面对语用模糊进行深入探讨。

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和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包括第3章、第 4章、第 5章。

第3章首先从词语层面对语用模糊进行探讨,发现范围模糊词语和程度模糊词语等均是官方新闻发布模糊回避的构成手段,且出现较为频繁;接着从模糊陈述句和模糊疑问句两种句类层面来探讨语用模糊。

把模糊陈述句主要归纳为:语气缓和型模糊、转移问题焦点型模糊、推至第三方型模糊和逻辑型模糊四类。

第 4章对语用模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发现话题、外交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 5章是结束语部分。

第三部分由注释和参考文献组成。

关键词:语用模糊;词语;句子;话题;合作原则;礼貌原则;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 As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language use, pragmatic vagueness always is used in dailyconvers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news release conference. However, the previousresearches about it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the experience summary about the factual aspects,notreach the theory of a high degree of Linguistics .Therefore, this paper try to give a deepresearch on pragmatic vagueness from the linguistic level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and related literaturereview. The second part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article, including chapter 3, chapter 4, chapter 5Chapter 3 firstly gives an analysis from the point of words. It shows that the scope vaguenesswords and the extent vagueness words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official news releaseSecondly we give a research about pragmatic vagueness from two types of sentences:vagueness declarative sentence and vagueness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d the vaguenessdeclarative sentence is summarized as: vagueness of easing tone sentence, vagueness oftopic-shifting sentence, vagueness of shifting to the third part sentence, vagueness of logicsentence. Chapter 4 gives an analysis about the reason of pragmatic vagueness: topic,diplomatic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Chapter 5 isthe Concluding part. The third part is composed by the note and the referenceKeywords: pragmatic vagueness; word; sentence; topic; cooperation principle; politenessprinciplI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目录………………………………………………………………………Ⅲ第一章引言.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11.3 研究范围21.4 语料和数据来源 21.5 研究方法2第二章相关文献的回顾 32.1 语用策略的相关研究32.2 模糊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42.3 答问语用模糊的相关研究62.4 外交辞令的相关研究. 82.5 本章小结9第三章外交部发言人语用策略中的模糊语言表现形式. 11 3.1 词语层面的模糊语用113.2 句子层面的模糊语用19I I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 本章小结 29第四章外交部发言人语用策略中的模糊言语根源分析. 31 4.1 话题314.2 合作原则与外交模糊言语 354.3 礼貌原则与外交模糊言语 384.4 外交辞令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414.5 本章小结 43第五章模糊言语在外交辞令中的作用445.1 积极作用. 445.2 消极作用. 48第六章结束语. 506.1 全文主要内容及观点总结. 506.2 本研究的局限及不足 50注释:. 51参考文献:. 52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55后记. 56I V-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引言1.1 选题依据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首先发布新闻,然后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是一个国家、政府或组织的代表,他们的言语行为通常会受到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面对公众或媒体提出的问题时,新闻发言人需要使用一些语用规避
策略,以避免引起公众的不满或误解。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新闻发言人使用的语用规避
策略。

一、回避语
新闻发言人在回答一些敏感问题时,会采用回避语的方式来回避问题。

比如,当被问
及某位政治家是否被调查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回答:“我不能对政治家的个人问题作出
评论。

”此时,新闻发言人回避了具体的问题,但也暗示了政治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二、替换语
三、限制语
新闻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使用限制语的方式来限制回答的内容。

比如,当被
问及某个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回答:“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具
体实施方式会在未来公布。

”此时,新闻发言人使用了限制语“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来避
免直接回答具体实施方式。

四、避免回答
五、模棱两可语
总之,新闻发言人在使用语用规避策略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避免引起不
必要的误解、争议或风险。

同时,也需要注意在表达中和谐、坦诚、以事论事,避免使用
过度含糊、替换等策略,导致失去公众的信任。

目的原则下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分析

目的原则下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分析

目的原则下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分析新闻发言人既要通过记者成功地传递出想要传播的信息,同时也要考虑国家利益,比如保护国家机密等,其语言使用极具策略性。

许多从语言学角度对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言人的答语,尤其是发言人回答记者问题时所采取的语用策略,但多以语用原则比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没能很好地解释目的冲突时新闻发言人对记者“敏感且尖锐”问题的回答策略,所以本文拟从目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层次分析。

本文采用目的原则及其分析框架对二零一四年全年的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语料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发言人与记者之间的目的互动类型进行分析,然后讨论了发言人处于与记者不同目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应答策略,着重研究当发言人与记者目的冲突时发言人所采取的应答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发言人与记者之间的目的互动类型有四种,即目的采纳,目的搁置,目的忽略,目的拒绝,分别占
72%,10%,14%,4%;当目的一致时发言人所采取的应答策略有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分别占41%和59%);当目的冲突时发言人所采取的应答策略有间接回避(86%)和直接回避(14%),其中间接回避策略有三种:转化焦点,含糊应答和“踢皮球”策略,分别占58%,37%和5%,本文主要对使用频率最高的“转化焦点”策略进行了解释。

本文通过运用目的原则来分析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拓展了目的原则的适用范围,为发言人答记者问策略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同时,其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提供参考,而且对各级政府部门发言人答记者问有所借鉴。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新闻发言人在进行言语行为时,会使用一系列的语用规避策略,这些策略通常是为了避免对方或公众的不适或不满,并且保持足够的程度的礼貌和形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用规避策略:1.委婉语委婉语是通过采用温和、谨慎的措辞来达到“缓和矛盾、减轻压力”的效果。

例如,当新闻记者提出敏感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委婉语,如:“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我们需要更加周全地考虑"。

2.模糊语模糊语是通过使用抽象、模糊的措辞来解除言语表达中的紧张与矛盾。

例如,当新闻记者问及敏感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模糊语,如:“情况还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正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3.避讳语4.延迟语5.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是通过不涉及任何涉及人员名字的措辞来避免任何不适或不宜言辞。

例如,当新闻记者问及某一敏感事件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对事不对人的策略,如:“事件发生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处理,以保持公众的安全和稳定"、"我们已经启动相关部门来处理这个问题"。

6.对等互惠对等互惠是通过给对方留出一定程度的面子来保持和谐与尊重。

例如,当新闻记者提出批评性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对等互惠的策略,如:“我们已经听取公众的声音,并会尽所能解决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与公众一起寻求解决之道"。

总之,语用规避策略是新闻发言人在言语行为中为了避免任何不适或不宜言辞而采用的一系列策略。

这些策略,无论是上述的委婉语、模糊语、避讳语、延迟语、对事不对人、还是对等互惠,都是为了保持公共形象,维护人际关系和谐,及确保其官方的形象和权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都无法抑制爱情带给他的快乐。

风格化的运动不仅仅存在于歌舞片中,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当马小军看到米兰扭捏着肥臀远去的背影的时候,其实观众是和马小军一起看到的了六、七十年代女性的美。

《卧虎藏龙》中的动作更是同时具备了武术、舞蹈的风格,这种风格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功夫的魅力。

二、摄像机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通常包括推、拉、摇、移、跟、转、虚、甩、晃以及各种综合运动镜头。

摄像机的运动在为影视作品带来视觉上的震撼的同时更可以为影视作品带来节奏、带来情绪,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节奏体验和情绪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像在电影《荣誉》中的那个感人至深的推镜头:远景中一个舞蹈系的女孩独自一人坐在灯光下,女孩忧忧地诉说着:“从小我就喜欢芭蕾,大人们都说,我会成为未来的芭蕾舞明星……将来我要去纽约的大都会,我要跳《天鹅湖》《胡桃夹子》……”随着女孩的诉说,镜头缓缓推进,景别由远景到全景,到近景,最后推到特写。

女孩说:“可是,我不能跳芭蕾了,我怀孕了。

”女孩的眼泪流下。

面对这样的镜头观众不但会看到女孩的忧伤,更能感受到女孩的忧伤,正是这个推镜头把女孩的忧伤缓缓地推进我们的心里。

相对单一运动镜头,综合运动镜头可以产生更为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在一个镜头中形成多景别、多角度的转换,甚至可以形成长镜头和段落镜头,像以运动镜头著称的《大象》以及全片由一个镜头构成的电影《俄罗斯方舟》,都是综合运动镜头的杰作。

三、影视作品中运动元素的处理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应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形成具体人物运动方案和摄像机的运动方案。

在处理被摄对象的运动时应该做到利用动作刻画人物的个性,为此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就要形成人物的具体运动方案。

如利用什么样的运动去表现人物的年龄特点,利用什么样的运动表现人物的职业特点。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观众会对片中的美军翻译留下深刻印象,原因就在于导演斯皮尔伯格对翻译的性格刻画非常成功,观众可以通过具体的动作看到他起初参与救援行动的惊慌失措,他在行动进行中的害怕以致高度恐惧,以及最后他拿起武器战斗。

在处理摄像机的运动时同样也应该做到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辅助表现人物的个性,为此也要形成摄像机的具体运动方案,如利用什么样的摄像机运动突显人物奔跑的速度、利用什么样的摄像机运动突显人物焦灼的心境。

在《罗拉快跑》中,长焦横移跟拍可以让观众看到罗拉奔跑的速度有多么的快,这速度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她为爱情的不顾一切。

而在《毕业生》中,接近片尾的段落中当男主人公向着镜头跑来,长焦镜头的选择让他看上去似乎在原地不动,这画面让观众也情不自禁为他着急,快点!再快点!因为他心爱的女友就要和别人举行婚礼了。

总而言之不论是被摄对象的运动还是摄像机的运动,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应该始终牢记运动是人物思想和情感的外化。

【参考文献】[1]苏牧.荣誉[M].人民文学出版社.[2]刘坚.电视节目编导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路易斯.詹内蒂.认识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内蒙古通辽电视台内蒙古028000)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的语用学分析———回避和告知原则文/宫旭【摘要】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往往会用非常巧妙的语言来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他们的语言丰富有趣,我在研究他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语用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语言使用特点。

【关键词】回避告知原则避闪策略焦点转移外交部每周都会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又叫做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了解舆情,使政府的工作更加的公开、透明。

在这其中首先要遵守的是合作原则,也就是说要用适当的方式向中外记者提供符合要求的相关信息。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国家机密或者政策性问题的时候,有许多问题是不方便回答的,而作为政治家的“新闻发言人”当面对不可不答的情观察思考85--况时,往往会隐喻性的、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

恰当的运用模糊外交语言不仅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还无损于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因此外交场合的模糊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够让新闻发布会顺利而圆满的完成,而且能够体现出发言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在新闻发布会中,总有一些记者会问到敏感话题或者是新闻发言人不方便回答的问题,,有时记者的问题会很刁钻,有时记者还会在问题中设置圈套,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他们设置好的陷阱当中。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设法采用回避的方法。

有些人认为现在的政务公开、透明,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发言人也没有必要采用什么回避的政策,说实话就行。

其实不然,政务公开并不意味着国家没有秘密可言,政务透明并不代表事事都能清晰明了的公布。

发言人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有问必答,知无不言。

但有时候还是需要“避而不答”或以其他方式给予一定的回避还是非常必要的。

唐家璇对于此问题曾经指出:“记者问这个问题很刁钻,没有办法回答。

你不一定就事论事。

可以顾左右而言他。

要打一点太极拳。

对方有备而来,给你设下陷阱,有时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或激将或慢磨,就希望你爆出几句话来,正好入套。

”沈国放对于此问题也是高度的重视,当他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也是十分的警惕。

无论记者的问题有多么刁钻,变化多端,如何拐弯抹角的提出,他都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对待,以免上当,影响国家的形象。

因此,回避和告知在新闻发布会中是相当重要的,也有着很多的策略和方式,下面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如何利用。

一、语用避闪策略的利用“新闻记者以提问著称,而政治家则以避闪回答这些问题而著称”。

在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言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意图,故意提供“虚”信息。

这个“虚”信息是指针对于某个特殊的问题,发言人所给出的毫无信息量或者是没有什么明确目的的回答。

在新闻发言人语言应用质量准则中,要求新闻发言人要说真实的话语,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能提供自知是虚假的或者是缺乏证据的言辞,这种避闪策略就是通过违反质量准则,巧妙地运用会话的含义,传递出发言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二、语用回避策略的利用在新闻发布会中,尤其是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需要代表本国就重大的问题做出反应,发表看法、见解,表明态度、观点。

在很多的情况下不能非常直白的一问一答,有时就需要绕道而行,声东击西、出其不意。

这时发言人就要注意字里行间的表意,或是留意其弦外之音。

在面对特定的情境和特殊的使命的时候要巧妙地运用会话含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回避策略。

它与避闪策略不同的是,回避策略是避而不答,用共同的话题谈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它也显示了模糊语言的特有性质,用一种模糊的方式,回避记者的直接问题,而将其他有关的信息点加以合理的利用,使之刚柔并进的回答敏感问题。

三、转移焦点策略的利用在新闻发布会中,记者和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原则下,有很多的准则规定了问答双方说话要切题,不能说与主题无关的话。

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有时候一方面会提出让对方难以作答的问题,或者不好直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解决的,这时往往就需要“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解答。

当问答双方不能从同一出发点、同一立场、同一感兴趣的领域出发时,就会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类的言语行为。

这时就要运用转移焦点的策略有效地控制双方的分歧和矛盾,“转移焦点”就是将有分歧的话题转移到一个共同的焦点上来,使之成为共同的兴趣点和沟通点。

以上我们能看出,在回避告知中一方面要求遵循模糊语言的合作原则,另一方面,在新闻发布会这种特殊的场合中,发言人与记者双方这对矛盾体为了各自的利益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用避闪、回避、转移等方式在合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实际上,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如何在“布满地雷的战区”中,使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出代表国家和政府的观点是尤为重要的,要在这其中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更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善于用语言的技巧和策略去表达合理的目的。

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合作的话语,在实际效果上并不一定表现出合作的效果;有的时候看似不合作,避而不谈的问题,恰恰能表达出“会话含义”。

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也能够发现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使用的模糊语言的策略能更好的、更合理的丰富和使用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1]WilsonJ.PoliticallySpeaking:ThePragmaticAnalysisofPoliticalLanguage[M].Oxford:Blackwell,1990.[2]李希光.新闻发言人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3]邹建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揭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4]丁海宴-.新闻发言人与媒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省150080)【观察思考】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