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河南中医外科模拟题2021年(27)_真题-无答案932

河南中医外科模拟题2021年(27)(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 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 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 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 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2. "非其时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
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
"语出A. 刘河间B. 王叔和C. 张仲景D. 吴又可3. 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A. 以发热为主症B. 都具有传染性C. 易化燥伤阴D. 热象偏重4. "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A. 吴又可B. 陆九芝C. 王孟英D. 雷少逸5. 风温、暑温、湿温的命名依据是A. 四时季节B. 临床特点C. 感受病邪性质D. 病程长短6. 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致病的特点A. 具有升散疏泄特性B. 先犯上焦肺卫C. 易耗血动血D. 易化燥伤阴7. 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A. 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B. 区别病变的浅深轻重C. 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D. 指示病机的传变趋向8. 先犯上焦肺卫,又易逆传心包的温邪是A. 风热病邪B. 暑热病邪C. 湿热病邪D. 燥热病邪9. 寒邪可以A. 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B. 易耗伤肝肾真阴C. 作为温病发生的主因D. 在病初即伤津气10. 温病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B. 寒热头痛,呕恶不食,舌红,脉浮数C. 发热而渴,不恶寒D.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11. 在中医学中最先论述营卫气血概念的书是A. 《伤寒杂病论》B. 《温疫论》C. 《温热论》D. 以上均不是12. "逆传心包"是指A. 由肺传入心包B. 由肺传入营分C. 由肺卫传入心包D. 由肺卫传入营分13. 温病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渴。
《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

《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概括了急性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四个不同阶段及其病理表现。
一般来说,病在卫分较轻较浅,由卫分到气分、营分,则病变逐渐深入而加重,至血分则最重。
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不同疾病会有所不同。
一般疾病是顺序传变的,但有些疾病只见卫分症状(如感冒);有的由卫分到气分就不再发展(如一般肺炎);亦有些疾病,多数要从卫分或气分发展到营血分(如乙型脑炎)。
一般疾病多从卫分开始发病,但亦有开始即见气分或营分证的。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两类证候并见。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证候作具体分析,既要分清四者的区别,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且应该结合辨病,预见其发展演变的趋向,从而采取主动而及时的治疗措施。
一、卫分证主要病证:发热,微恶风寒,汗少或无汗,头痛,肢酸或全身疼痛,口微渴,咽喉疼痛,鼻塞,咳嗽,苔薄白或薄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初期,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麻疹等。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举例: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药如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牛蒡子等,麻疹初期未透者配浮萍、蝉蜕、荆芥。
二、气分证(一)里热炽盛主要病证:发热甚,不恶寒,汗多热不解,口渴烦躁,呼吸快而粗,或有气喘咳嗽,小便黄赤而少,面红,苔黄,脉洪数。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发展阶段(以病在肺胃为主),如肺炎等。
治法:清气泄热。
方药举例:白虎汤加减。
药如石膏、知母、黄芩、栀子、芦根等。
(二)燥热内结主要病证:高热或午后热重,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泻稀水,肛门灼热,谵语,手足汗出,苔黄厚干燥,脉实有力。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发展过程(以病在胃肠为主),如伤寒病或外科急腹症如腹膜炎、胰腺炎、肠梗阻等。
治法:苦寒攻下。
方药举例:大承气汤加味。
药如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瓜蒌等。
(三)湿热郁蒸主要病证:发热稽留,汗出而热不退,午后热盛,身重肢倦,胸脘闷胀,恶心,腹胀,大便溏薄,身发白瘩,或见黄疸,口渴而饮水不多,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总论1。
(1)周代中医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如“食医"“疾医”“疡医”“兽医”(2)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晋末.《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撰(3)华佗乃中医外科学鼻祖,创立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4)最早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脏器疗法、葱管导尿)(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地方性疾病,甲状腺肿(6)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7)明清陈司成《黴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2。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三大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1)正宗派: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外科正宗》一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因此后人有“列证最详,论述最精"的评价特点:①重视整体观念②内外兼治,手术与药物相结合③丰富了消托补三大原则④重视调理脾胃⑤精于外科与手术(2)全生派:以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①以阴阳为辩证论治纲领;②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丹药及刀针;③主张以“阳和通凑、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如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3)心得派: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①用三焦辩证提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和规律,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A、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B、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C、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多发于中也;②将温病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3.疾病命名原则:(1)以部位命名:颈痈、背痈、腿痈、乳痈、子痈、对口疽;(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膻中疽;(3)脏腑:肠痈、肺痈、肝痈;(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水火烫伤;(5)症状:翻花疮、浸淫疮、脓疱疮;(6)形态:蛇头疔、岩、鼠乳、鹅掌风;(7)颜色:丹毒、白驳风、黧黑斑;(8)疾病特性:烂疔、流注、面游风、湿疮;(9)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10)传染性:疫疔、梅毒;(11)病程长短:千日疮、走马牙疳。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
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
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生甘草3g,水煎服。
表湿症见胸闷,渴不欲饮或口渴、头身重疼、苔白而腻、脉濡数。
方选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6g,白芷6g,大腹皮9g,茯苓9g,陈皮6g,半夏9g,制厚朴6g,苦桔梗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肺燥症见发热胸痛、口干而渴、唇咽干燥、干咳无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或弦涩。
方选桑杏汤:桑叶6g,杏仁6g,沙参9g,象贝6g,淡豆豉6g,栀子皮3g,梨皮3g,水煎服。
表里证期指病邪由表入里,但尚未完全到达气分,属半表半里,或由表入里过程,表邪未罢,既有表证,又见气分或营分里证,属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少津、脉弦数。
治宜和解表里,驱邪外出。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生姜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邪在少阳胆经夹痰湿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呕吐酸水,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或听觉不灵,苔厚腻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宜和解少阳,利湿化浊。
方选蒿芩清胆汤:青蒿12g(后下),黄芩9g,竹茹9g,法半夏6g,云苓12g,枳壳6g,陈皮3g,滑石18g,甘草9g,水煎服。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证见以恶寒口渴为主,咳逆气短、无汗或少汗、苔黄白相间、脉数。
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意义【优质推荐】

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意义【优质推荐】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
温热病是外感六淫,疫疠等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卫气营血辩证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代表着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
卫分证病在表,与肺卫有关,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主要表现,治以辛凉解表法。
气分证病在里,与胸膈、肺、胃、肠、脾、胆有关。
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而恶热,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以清热、泻下法。
营分证病位主要在心包与心,以发热夜甚,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要表现。
治以清营透热,开窍清心。
因抽搐常与神昏并见,故列入营分证内,治疗以凉肝熄风法。
血分证是温热病重阶段,与心肝肾有关。
以出血、耗阴精为主要病变特点。
常见为气血两燔、血分实热证及热伤阴虚证。
气血两燔为气分与血分热毒并炽,以壮热,烦躁,舌绛苔黄,发斑及吐血、衄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分实热证以营分证存在,尚有出血证、舌质绛为主要临床表现。
热伤阴虚者,以低热暮甚,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神疲欲寐,耳聋,舌光红绛,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气血两燔治以清气凉血;血热出血者治以凉血散血;阴虚者治以滋阴养血法。
《内经》中有关卫气营血的论述是指生理功能及其在人体中分布的浅深层次,张仲景《伤寒论》有营卫的病机与辩证理论。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内经》的基础上,并引伸仲景的表里辩证理论,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卫气营血辩证,它既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表示着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
因此卫气血营辩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辩别病变部位:卫分证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分证主里,病变部分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等;营分证是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多侵及心、肝、肾。
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分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此种情况称为顺传;如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直传心包或营血,称为逆传;若一发病就在气分、营分、血分,为伏邪内发;传变过程中,卫分之邪去罢,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为卫气同病或营卫同病,气分之邪未解,而在营分或血分之见证,则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
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
②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
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
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
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温病学说可以说是吴门医派的精髓中的精髓,正因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吴门医派一脉传承的灵与魂才得以完美统一。
温病学说明确提出温病不同于伤寒,从理论到治法上都拓出了一条新路,温病学说的创立是对中国医学发展的一项巨大贡献,是整个中国医学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继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又一大发展创新。
而今,运用温病学理论,雷允上药业的六神丸、香菊感冒颗粒等中成药,在对抗非典和预防禽流感等方面都起到独到疗效,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传统医学在明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温病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清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最耀眼的亮点。
可能正是因此,范行准说:“传染病在各历史时期,一向占重要地位,因它占各病中十之九……。
清代三百年来医家的聪明才智,几乎都尽于此。
所以清代医学上最重视传染病,也是中国医学历史上最突出的一个现象。
”而且,温病学是在江南或其周边区域发展起来,温病学的中心在江南。
温病学说作为吴门医派的精髓,是在吴地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医学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温病学派的诞生,促进了中国中医药史的巅峰。
自古以来,旱涝、风蝗、地震、海啸各种灾害往往都会增加疫病暴发或流行的机会,历史上继发于灾荒之后的疫病屡见不鲜,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据文献记载,汉唐以来,尤其是明清之际,苏州及邻近地区先后发生过数百次的疫病流行。
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有六十四次疫病流行,清代二百九十五年中大小疫病流行不下三百多次。
由于干旱、水涝、海啸等灾害摧毁了城镇村落,生活环境恶化,饮水被污染,淹溺、受伤、冻馁及病死的人畜众多,尸体浅埋处理或暴尸荒野道旁,形成污染源,造成了疫病流行的条件。
因此,对瘟病的关注和研究,向来是医家们关注的焦点。
相传先秦时的《黄帝内经》,曾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可见华夏先民们已注意到这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疫病。
东汉时河南张仲景亦曾痛感建安以来疫病的流行,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然而未满十年,却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的就有七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的辨证理论一直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广大临床医家以口耳相传的经验施治于外科疾病,经验性较强,认识疾病的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
温病学中使用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疾病的层次浅深认识有很强的争对性。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分为五个部分: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人体内的卫气营血均有脏腑所属,如:卫、气之所属在肺、在脾;营、血之所属在心、在肝等。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认为,人体感受温热之邪,首先伤及卫气营血,进而影响脏腑,使脏腑生理功能失常而呈现病理现象。
后期则伤阴耗血,衰减脏腑机能,而出现脏腑衰竭危证。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外科疾病初期,一般病情较轻,病位较浅,属表证,在卫分;疾病发展到中期或因于内伤所致,病多稽留于气分,呈现正邪相争之势;后期邪毒深入,陷于营血,出现正气虚弱之征,此时病位最深。
卫、气、营、血是反映病邪在表在里的四个浅深不同层次。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多从肺卫开始发病,依次传入气分,再逆传营分和深入血分。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也按照这个规律进行传变。
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入血,反映了邪毒的发展由表入里,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
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病邪入侵,由卫传气,入营入血,顺序传变,虽为病情逐步发展的象征,但只要认识了这个规律,治疗得法,就能制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
反之,病邪不经气分而直入营血,内陷心包,即使救治得法,其预后也多为不良。
外科疾病也是如此,按卫、气、营、血的顺序规律传变,易治,转归也好,称为"善"。
反之,不按其规律传变,就难以治疗,转归多为不良,称为"恶"。
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卫气营血理论将卫、气、营、血分作认识疾病的四个浅深层次,温热之邪在卫分的治疗原则是辛凉泄卫透汗,在气分的治疗原则是清理气分邪热,邪毒陷入血分的治疗原则是凉血兼散血热。
外科内治法就其治疗大法来讲,有消法、托法和补法三大治疗原则,但具体运用又确立了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湿、行气、和营、内托、补虚、养胃等十一个治疗法则。
这十一个治疗法则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所确立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