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作者:刘玉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

摘要:中国古代画家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它的美学意义在于:抓住最深刻本质的东西,以简练的笔法,并通过这种有限的外在绘画语言,表现出某种无限的、极其生动的内在神韵和诗意。

关键词:气韵绘画元素传神意境鲜明浓郁

[中图分类号]:J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32-01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它的“传神”与“意境”,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不难想象,在绘画作品的画面上,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绘画元素及形象,没有感情的力量和气韵生动的形象特征,那必然会使画面显得单薄而平庸,从而令观众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更不用说得到审美享受了。这样的结果,只能使画面的容量降到最低点。中国古代画家们是深知这一美学原理的,他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这种审美主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画面之表现效果的组合关系,常常使画面产生一定的容量。所以,中国画家在作画时,总是先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静默观察、深入理解、蓄积情感,一旦抓住物象最能入画的瞬间即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因此画出的物象也神气活现,气韵生动,富于生命的意味。所以,中国画家们为了追求物象的神似,往往对物象采取大胆取舍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删去一切多余之笔,

仅以洗练、简洁、有力的笔触和构图,直抒人的情感,得其微而遗其巨,从而更集中地表现物象的性格特征。中国画的这种“传神”的艺术手法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情节、形状、姿态的铺张描述上多用笔墨。它的美学意义在于:抓住最深刻本质的东西,以简练的笔法,并通过这种有限的外在绘画语言,表现出某种无限的、极其生动的内在神韵和诗意,这不仅沟通了审美上有限的具象与无限的意向之间的关系,而且使人们对艺术的着眼点从客观的对象转移到主观的关系上,从有限的具体物象转移到他与无限的意向的联系中,作品和观众的感受、情绪、想象、意愿以及认识等主观成分。“传神”的艺术手法扩大了画面容量,使画面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这是中国古代画家们所刻意追求的艺术境界。

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只是用寥寥数笔,就在粗犷而有变化的笔势、浓淡干湿的墨色中,把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爽、洒脱和傲岸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跃然于纸上。这幅画的美学特色,就是让人感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情调,而形成这样统一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用笔。画家的这幅画完全是一挥而就“写”出来的,写的是那样的洒脱痛快、淋漓尽致,它完全是画家的性情和气质的流露和倾泻,体现出画家捕捉形象的高度娴熟能力。人物后面没有背景,给人的感觉好似李白侧对高山大川,侧对惊涛骇浪,“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个虚的空白可以靠观者的意向加以扩展,并趋向相对的无限之中,这是肉眼所不能及的。

注重传神的、情景交融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必然导致中国艺术美的最高范畴---意境。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是中国独有的,它的基本点是情与景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简单地二者相加,而是互相转化、升华,是有机的结合、融合。境是客观现象的集中反映,意是画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意境是这两方面的统一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本质,其艺术魅力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所给人的感受、启迪,而能让人体验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品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画艺术境界正是将“诗”与“山水”、“情”与“景”高度统一起来,从而使中国的这一传统绘画艺术美焕发出璀璨无比的光辉。中国画的意境隐藏着中国美学的一切奥秘,成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精髓、灵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泊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画面上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是空白。这是画家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和诗意的追求,才这样大胆地对客观景物进行剪裁,选择最能表现画家的思想情感和诗意的极其有限的一个局部与几个细节,但却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缥缈、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的神气。画面上的景物虽然很少,却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充溢诗意的意境。画面上出现的大片空白表面上看是空白,是“虚”的,而实际上却并非空白,而是“虚”中有“实”。这个“实”就是使冬天的江面显得更加寂寥空旷,更充满了寒气,而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渔翁还能那样专心致志地垂钓,岂不是使“寒江独钓”这个主题表达得更充分,更富有诗意了吗?同时,这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特点,也使得画面的诗意与意境更加鲜明、浓郁,达到了“状难言之景列于眼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的美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