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2.4升华和凝华习题基础训练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2.4升华和凝华习题基础训练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2.4升华和凝华习题基础训练新版苏科版

2.4升华和凝华习题

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汽化

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凝华

2.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化和升华

3.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C.冬天玻璃上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

D.深秋草木上白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4. 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5.如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6.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由于樟脑片发生了( )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7.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晒小麦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霜”的形成

8.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

A.干冰熔化变为水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9.小丽是个喜欢制作小盆景的女孩.她将小树枝插入玻璃瓶中,再放一些樟脑丸的粉末,瓶口密封,然后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玻璃瓶,停止加热后,玻璃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固形成的 B.“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C.“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D-“雪景”形成过程只吸热,不放热

10. 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下列解释合理的为()

A、雪、雾是凝华形成,露、霜是液化而成

B、雪、霜是凝华而成,雾、露是液化而成

C、雾、露是凝华而成,雪、霜是液化而成

D、雪、霜是凝华而成,雾、露是升华而成

11.2018年1月3日亳州大地普降瑞雪,雪形成的物态变化是属于________,且是________(吸热/放热);大雪之后,环卫工人为了更快地使路面上坚硬的冰熔化,往冰面上撒“融雪盐”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其原因主要是冰与盐混合后,能降低冰的________,加快冰雪的________.

1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棒,发觉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纸,冰棒上就冒出“烟”,将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杯外壁会出“汗”.则“粉”是_______现象,“烟”是_______现象,“汗”是_______现象.

13.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此过程中要 (选填“吸”或“放”)热.

14. 为加强演出效果,舞台上常见有一团团的白雾产生,这是利用干冰 (固态二氧化碳)

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小冰晶或成小水

珠形成的.

15.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6.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甲同学直接把密封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乙同学将密封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根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800℃.

由上述信息判断,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沸水中加热的固态碘 ______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

(2)酒精灯加热的固态碘 ______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

(3)分析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法, ______ 更合理.

参考答案

11. 凝华放热熔点熔化

12. 凝华液化液化

13. 室内凝华放

14. 升华吸收凝华液化

15. 升华凝华熔化

16. (1)不可能;(2)可能;(3)乙.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

掌握升华和熔化、汽化之间的区别.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它和固态的碘先熔化成液态,再由液态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气态,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 (2)

液化汽化升华凝华 一、填空题 1、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____· 2、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__,使水温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__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 如何获得饮用水。如图,用一个大塑料袋套在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将袋口扎紧后,在下方开一个小孔,在小孔下方放上接水的容器,利用植物中水的不断___ __和___ __,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获取可饮用的水了。 4、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现象. 5、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6、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 明。 7、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晾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液体的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8、据传有一年夏天,洋人宴请林则徐,其中有一道甜点是冰淇淋,因其上“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故用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冷,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声色不动,过得几日,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厚油,无一丝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呲牙咧嘴,哈哈有声,不停乱弹,出尽洋相。试分析那冷冷的冰淇淋上方的“白气”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9、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而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______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0、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做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A.汽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11、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 1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B.冬天的早晨,霜打枝头 C. 春天,河里的冰雪消融 D. 夏天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13、春天到来,学校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流行病传染,对以下两种防护措施的物理解释正确的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2.4升华和凝华习题基础训练新版苏科版

2.4升华和凝华习题 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汽化 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凝华 2.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化和升华 3.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C.冬天玻璃上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 D.深秋草木上白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4. 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5.如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6.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由于樟脑片发生了( )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7.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晒小麦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霜”的形成 8.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 A.干冰熔化变为水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9.小丽是个喜欢制作小盆景的女孩.她将小树枝插入玻璃瓶中,再放一些樟脑丸的粉末,瓶口密封,然后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玻璃瓶,停止加热后,玻璃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固形成的 B.“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C.“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D-“雪景”形成过程只吸热,不放热 10. 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下列解释合理的为() A、雪、雾是凝华形成,露、霜是液化而成 B、雪、霜是凝华而成,雾、露是液化而成 C、雾、露是凝华而成,雪、霜是液化而成 D、雪、霜是凝华而成,雾、露是升华而成 11.2018年1月3日亳州大地普降瑞雪,雪形成的物态变化是属于________,且是________(吸热/放热);大雪之后,环卫工人为了更快地使路面上坚硬的冰熔化,往冰面上撒“融雪盐”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其原因主要是冰与盐混合后,能降低冰的________,加快冰雪的________. 1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棒,发觉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纸,冰棒上就冒出“烟”,将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杯外壁会出“汗”.则“粉”是_______现象,“烟”是_______现象,“汗”是_______现象. 13.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此过程中要 (选填“吸”或“放”)热. 14. 为加强演出效果,舞台上常见有一团团的白雾产生,这是利用干冰 (固态二氧化碳) 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小冰晶或成小水

苏科版八上《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

2.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教学课本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缓慢加热; 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2)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①:固态的樟脑丸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丸烝气; ②:气态的樟脑丸烝气要冷却后方可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丸粉。 布置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此时教师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2)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6、2-37实例。并在(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进行投影)。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其他同学进 行补充。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3 “生活、物理、 社会”,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师生共 冋分析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升华一-> 凝华一-熔化。 细的枯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 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 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 现象发生。 (2 )停止加热,使其冷去 卩。仔细观察锥形瓶内又有什 么现象发生。 学生甲:给固态樟脑丸粉 末加热时,瓶内有白色蒸气但 没有液态物质出现;学生乙: 停止加热冷却时,也没有出现 液态物质。在瓶的内壁及枯树 枝上出现类似“雪”状的白色 物质 5 5 5 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 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 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 程中的变化情况 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 举例:如: (1 )天气寒冷时,教室 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化; (2)霜的形成; (3 )放在衣橱中的卫 生球越来越小; 5 5 全班交流各组的解释和看 法(把答案写在纸上)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认真阅读并进行热烈的讨 论分析其中发生的主要的物态 变化 枝可以使实验 效果更显著 培养学生 的实验观察能 力 培养学生 的推断能力及 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学生 生活经验是否 丰富及对所学 的知识能否灵 活运用:把物理 知识同生活紧 密结合起来。 综合各种 不同答案由教 师归纳出一般 方法 培养学生 灵活运用物理 知识的能力 加深印

2018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同步测试题

2018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同步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2.2021年3月1日傍晚,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经过一天一夜坚守,抓住有利时机,分别在东海桃林镇、赣榆抗日山和灌云陡沟乡等地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关于人工增雨作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工增雨可以用抛射干冰的方法 B.人工增雨可以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高空 C.人工增雨中抛射干冰是利用干冰凝华放热 D.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 3.丹东万达广场开业期间在门口摆放了很多冰雕作品,在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也会减小,下列现象中,与冰雕作品减小原因相同的是() A.用久了的灯丝会变细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 D.铁块变成“铁水” 4.在实验室里,常用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 ) A.吸热来获得高温 B.放热来获得低温 C.吸热来获得低温 D.放热来获得高温 5.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变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的钨蒸气遇冷又发生了()A.蒸发B.凝华C.凝固D.液化 6.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加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二、填空题 7.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小华的妈妈用毛巾在外面檫,可怎么也檫不掉,小华告诉妈妈,这不是灰尘,而是里面的灯丝受热发生________现象,然后又在附近内壁上发生________的缘故. 8.在运送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________现象来获取低温,以防止食品变质。 9.冰山上的积雪有的__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人空中;有的________变成水,汇入江河.而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___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的.10.“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气温________而使空气中水蒸气发生凝华而形成的;雪后,由于雪熔化导致气温________,使人感到寒冷。(选填“升高”或“降低”) 11.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小水珠.12.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______;其中②、③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流程(苏科版初二上)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流程(苏科版初二上)一、新课引入 出示樟脑丸, 咨询:同学们,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答:樟脑丸。 咨询:它有什么作用? 答:放在衣柜里,防虫。 咨询:将樟脑丸放在衣柜里,过一段时刻后,它会发生如何样的变化? 答:变小,〔最后消逝〕,衣柜中充满樟脑的气味。 咨询:什么缘故樟脑丸会变小,什么缘故最终樟脑丸会消逝,它到哪里去了? 学生猜想:变成气体散发到空气里了。 咨询:我们明白固体熔化变成液体,液体汽化变成气体,那么固态的樟脑丸变成气态,是由固态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依旧由固态直截了当变成气态呢? 学生猜想。 二、新课教学 1、升华、凝华 教师:常温下,樟脑丸由固态变成气态经历的时刻较长,在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显现液态现象不容易观看,下面我们通过加热来加速这一过程,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实验现象。 咨询题:加热过程中你看到了烧瓶内有什么变化? 树枝上的白色的〝雪〞是由什么变来的? 整个过程中有没有液体显现? 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晃动烧瓶,让学生观看有无液态显现。 可看到白色气体上升〔固态变成气态〕 过一段时刻后,瓶壁逐步变成白色.〔气态变成固态〕 树枝上白的的雪由气态樟脑丸变来的。 教师:从实验能够看出,加热时,固态樟脑丸没有熔化,而直截了当变成气态。停止加热,气态樟脑丸没有液华,而直截了当变成固态的樟脑丸。 教师:物质从固态直截了当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截了当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咨询:发生物态变化时,物质要吸热或放热,熔化、汽化过程要吸热,凝固、液化过程要放热,那么升华或凝华过程是否要吸、放热?带着那个咨询题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实验。 碘锤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1、用酒精灯对碘锤下部加热,观看碘锤内发生的变化〔加热分钟〕 碘锤内整个空间显现 2、停止加热,并在碘锤上部滴入适量冷水后,观看碘锤内发生的变化。 碘锤内减少,而〔选填〝上部〞、〝下部〞或〝整个玻璃 壁〞〕显现大量碘粒 3、用手触摸碘锤上部的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2.4 升华和凝华 苏科版

铁佛中学活页教案 授课教师授课日期课型班级课题§2.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集体备课个人修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附:课前预习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学生答:固态、液态、气态)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学生答:物质从固态 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学生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 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学生答:物质从液态 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答:蒸发和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2.4 升华和凝华(有答案)

2.4 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放热 C.一瓶水被冰箱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是由于水蒸气液化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 2.下列现象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A.晶莹的露珠B.林立的冰川 C.变小的干冰D.洁白的雾凇 3.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A.冰化成水B.露的形成 C.雾的形成D.霜的形成 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5.对下列物理现象解释错误 ..的是() A.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是雪吸热升华 B.给高烧病人擦涂酒精来降温,是利用酒精蒸发吸热 C.严冬窗户外表面出现冰花,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 D.天冷时呼出的“白气”,是人呼出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 6.关于图中所示的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液化 B.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液态制冷剂流经冷冻室的管子时会放热 7.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2021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升华和凝华(2)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升华和凝华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实验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2 通过分析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科学道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认识升华、凝华现象。 (2)升华与凝华是物质的气态与固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宜采用实验探索、实例讨论的教学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酒精灯、升华、凝华现象演示仪,火柴,荼,枯枝,烧瓶,樟脑丸,用久了的灯泡。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几种物态变化?哪些要吸热,哪些要放热?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有直接变化吗? 利用荼粉、枯枝、酒精灯、烧瓶,演示“人造雪景”。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要放热。 2.教学互动 互动1 什么是升华?么是凝华? 明确通过观察“人造雪景”,归纳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互动2 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

明确实验时注意演示仪温度不能高于碘的熔点,引导学生观察碘在升华和凝华时没有液态碘出现,是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变化的。 互动3 你能列举一些升华、凝华的现象吗? 明确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升华、凝华的实例(例霜、冰花,…)并进行分析,老师仅作点评。 互动4 发生旱情时,可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为什么? 明确因为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人工降雨就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 3.达标反馈 (1)为了防止运输中的食物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来降温。 (2)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内(填“内”或“外”)侧常结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这个过程需要放(填“吸热”或“放热”)。 (3)下面几种物质是由于凝华而成的是(C) A.露 B.雾 C.霜 D.冰 (4)冬天,湿衣服结成冰后也可晾干,这种现象是(C)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