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摘要】目的评价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学分3型:①外周神经肿瘤13例;②交感神经及神经节肿瘤5例;③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2例。根据病灶强化特征分为5型:①环形强化型;②均匀强化型;③不均匀强化型;④无强化型;⑤分隔样强化型。结论熟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好发生于后纵隔[1]。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6年3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肿瘤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68岁,中位年龄45岁。 采用Siemens Somatom HQ2、GE Lightspeed 16螺旋CT扫描仪以及GE Signa 1.0T超导型磁共振机,CT扫描条件为120~150 KV,180 mA,层厚5 mm,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隔角,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由肘部静脉注入碘海醇300 mg/ml,80~100 ml,速度2.5 ml/s。 MRI采用TOSO线圈,所有病例均分别进行自旋回波横轴位和冠状位T1WI 扫描及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描。T1WI:TR/TE 300~500/8~10 ms,T2WI:TR/TE 3500~4000/96 ms。矩阵256×256,层厚5 mm,间隔2 mm。所有病例除平扫外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扫描结果由2位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CT、MRI表现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15例,中纵隔5例,直径<5.0 cm 11例,>5.0 cm 9例。肿块有包膜,大多数形态呈圆形,脊柱旁肿块沿长轴生长,不跨越中线,6例见肿块沿椎间孔入椎管,压迫脊髓,椎间孔扩大骨质受压破坏。肿瘤对邻近脏器、血管以推压为主。 20例中16例CT平扫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4例为低密度。20例MRI检查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14例作增强检查,11例有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边缘环状强化。所有肿块分实性、囊实性两大类,小的直径<3.0 cm 往往是实性,大的直径>5.0 cm中央区往往有坏死、囊变。 2.2 病理与CT、MRI对照本组中神经鞘瘤17例病理表现为圆形或结节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处,少数肿瘤可部分发生在椎间孔内,使肿瘤呈哑铃状生长。病理上良性占 多数,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恶性的有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性肉瘤)、节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较少见的有从副神经 节发生的良、恶性嗜铬细胞瘤,能分泌肾上腺素,临床上呈波动较大的高血压。肿瘤好发于青、中年,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的神 经纤维瘤,除纵隔外,可见于其他神经,同时伴有多发皮肤结节、紫斑及骨改变,称为神经纤维瘤病。 疾病描述 多为神经鞘膜瘤,起源于神经鞘膜上的雪旺细胞,常发生于颈部皮神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等处。肿瘤位于颈部外侧上段,胸锁乳突肌深处。随圆形或 圆形,表面光滑。生长缓慢,病变范围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 可突向咽部,使咽侧壁内移、饱满,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偶可恶变,表现为短 期内肿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经麻痹等征。 症状体征 肿瘤位于颈部外侧上段,胸锁乳突肌深处。随圆形或圆形,表面光滑。生 长缓慢,病变范围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突向咽部,使咽侧 壁内移、饱满,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偶可恶变,表现为短期内肿瘤迅速增大, 或伴迷走、舌下神经麻痹等征。 病理生理 不明。诊断检查(点击查看详细内容)为明确颈部肿块的原因及其性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症状轻重、治疗效果,以 及有无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或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2、临床检查首先注意观察两侧颈部是否对称,有无局部肿胀,瘘管形成 等现象。然后进行颈部扪诊。检查时受检者头略低,并倾向病侧,使颈部肌肉

眼眶炎性假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

眼眶炎性假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四川省攀枝花钢铁集团总医院(617023)万青松全清林 眼眶炎性假瘤为原发于眼眶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率居眶内病变的第3位,仅次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3例炎性假瘤的CT 和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02年5月至2009年4月诊治的23例资料完整的眼眶炎性假瘤病例,大部分经CT、MRI检查及类固醇治疗确诊,少部分经活检或手术证实,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5~70岁,平均40.3岁。患眼24只,其中右眼14只,左眼10只,1例为双眼患病。临床表现有眼球突出、眼周不适或疼痛、眼球转动受限、球结膜充血水肿、眼脸皮肤红肿、流泪、复视和视力下降等。 1.2检查方法:13例行CT常规横轴为扫描,采用西门子Somatom AR.C及Philips Brilliance6CT扫描仪,层厚2mm,无间隔扫描,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100mL,注射流率2.5~3.0mL/s。MRI共检查17例,采用Marconi公司Proview Outlook0.23T常导开放式磁共振机,头颅表面线圈。扫描参数SET1WI,TR380ms、TE18ms,层厚3.0mm,层间距3.5mm,FOV220mm×220mm,激励次数4;FSET2WI,TR4100ms、TE110ms,层厚3.0mm,层间距3.5 mm,FOV220mm×220mm,激励次数6;IRFSE,TR2000ms、TE18ms、TI90ms,层厚4.0mm,层间距5.0mm,FOV250 mm×250mm,激励次数4,采用横轴位、冠状位成像。17例均行MRI增强扫描,造影剂为Gd-DTPA,采用剂量为0.1 mmol/kg体质量,经肘静脉注射Gd-DTPA后,采用SET1WI 序列成像。 2结果 眼球突出20例,呈轻-中度突出。眼外肌增粗14例,9例为单条眼外肌受累,5例多条眼外肌受累,内直肌受累6例,外直肌受累4例,上直肌受累4例,下直肌受累1例,表现为眼肌增粗,肌腹和肌腱同时受累,边缘模糊。泪腺肿大4例,眼环增粗13例,视神经增粗2例,眶内脂肪受侵17例,其中9例有眶尖脂肪受侵,表现为脂肪被软组织影代替,CT呈团块状、条片状或弥漫性软组织样密度影,MRI表现为:等或稍长T1信号,等、稍短或稍长T2信号灶,CT及MRI增强扫描见病灶呈中等度-明显强化。有3例合并额窦、筛窦及上颌窦黏膜增厚,窦腔内见软组织影。 3讨论 3.1眼眶炎性假瘤病理及临床特点:眼眶炎性假瘤也称特发性眼眶炎症,无已知的眶内局部原因,也无任何明显的全身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炎性假瘤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2]。炎症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理:急性期主要为水肿和轻度炎性浸润,浸润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 为现实。 主动脉夹层发病原因复杂,主要与动脉内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损害或发育缺陷有关。主动脉夹层病例90%伴随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40岁以下的患者常伴随有囊性中膜坏死、马凡综合征等。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其他为外伤、心导管和心脏手术引起的医源性损伤。病理上表现为血流从内膜撕裂处进入病理性疏松的中膜,然后顺向将中膜撕裂,形成假腔血管,主动脉夹层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法和预后关系密切。常见的分型主要有:DeBaKey等根据主动脉内膜破裂位置和血肿范围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型,Ⅰ型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Ⅱ型仅累及升主动脉;Ⅲ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相当于动脉导管韧带附近。累计降主动脉,远侧延伸至腹主动脉、髂动脉分支[2]。Standford将主动脉夹层分为A,B型,A型相当于DeBaKeyⅠ+Ⅱ型,B型相当于DebaKerⅢ型,内膜肿块向近侧推进影响升主动脉也属A 型。这种分型方式在外科更长用,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本组33例患者按DeBaKer等分型,其中Ⅰ型2例占6%,Ⅱ型4例占12%,Ⅲ型27例占82%。 平扫可显示主动脉管径增宽,管壁内膜钙化以及移位,可见高密度双腔征象,若假腔内有血栓,其密度高于真腔,其他还可见主动脉外围渗漏,胸腔积液,心包纵隔积液。CTA检查时,横断面可显示内膜片呈弯曲线样负影以及真假腔。真腔在动脉早期先显影,也可表现为真假腔同时显影,大部分真腔较窄,假腔较大。真腔常被假腔压迫变形,变扁、变窄。 64排VCT因为扫描时间短,分辨率高,其CTA图像经MPR,MIP,SSD,VR处理,可以从冠状位、矢状位记任意解剖角度。多平面、多方位直观显示夹层全貌进而观察内膜斑,及其走行,夹层范围,真假腔,大部分病例可显示破裂口位置。64排VCT和MRI相比成像范围大,成像时间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操作复杂,有一定创伤,可导致破裂、出血等并发症。由于CT诸多优越性,已成为临床医生的首选检查方法[3]。 参考文献 1Meszaros I,Moroez J,Sxlavi J,et al.Epidemiology and clinico-pathology of aortic dissection.Chest,2000,117:1271-1278. 2孙立中.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及其应用.中华外科杂志,2005,1171-1176. 3李群,李爱银,林东升,等.多排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1):20.2. (收稿日期:2009-04-06)

常见的纵隔肿瘤及囊肿

(一)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为纵隔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外多组报告病例约占25~50%,常发生于肋间神经或脊神经根部。因此,绝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在组织学上,根据组织起源通常将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类:①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②起源于神经细胞的,如神经节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③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如副神经节细胞瘤。大多数神经鞘细胞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起源于高度分化成熟的雪旺(Schwann)氏细胞,通常为良性肿瘤。这些肿瘤呈园形,有完整包膜。术中所见肿瘤包膜均与周围组织器官外膜附着不牢。约有10%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往往延伸至椎间孔,以致有部分肿瘤生长在椎管内,这种所谓哑铃状肿瘤大约有2/3的病例起源于神经鞘。对有神经症状及椎孔扩大的病例术前应行脊髓造影。在典型的良性神经鞘瘤,手术切除多无困难,但哑铃状神经鞘瘤手术需胸外与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完成。在纵隔良性肿瘤中,约有30%最终发生恶性变。在恶性肿瘤中,主要为神经纤维肉瘤及神经母细胞瘤。凡有包膜之良性纵隔肿瘤,术中均能较彻底切除。一般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临床多无症状,只是在查体时偶然发现,少数病例自觉有胸痛、胸闷及气短,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二)皮样囊肿畸胎瘤皮样囊肿及畸胎类肿瘤,按国内外统计,在纵隔肿瘤中,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居第二位、皮样囊肿常以外胚层为主,囊内含有皮脂腺、毛发及胆固醇结晶,畸胎瘤则来自各胚层,除皮脂腺、毛发外,骨、软骨及牙齿,易由X线照片显出,常位于前下纵隔,主要症状为胸骨后闷胀、胸痛及气短。此类肿瘤一般均为良性,但有40%最后发生恶性变。实质性的畸胎瘤,常常是恶性的,呈园形或卵园形,此与轮廓光滑的皮样囊肿完全相反,个别畸胎瘤呈分叶状,阴影密度一般均匀,术前X 线检查有骨、牙齿于肿瘤之内,诊断即可明确。治疗主要是手术摘除。(三)胸内甲状腺及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有二:(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症状是:(1)气管受压症状,如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等,此种现象在患者于仰卧位时表现明显;(2)胸内闷胀感或胸背部疼痛;(3)少数病例显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诊断的主要根据是:①部分患者颈部曾有过肿块出现历史;②由于肿块存在,而致气管移位;③在透视下可见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据统计此类肿瘤有40%可变为恶性)。④应用放射性碘检查伴纵隔扫描有助于确定胸内甲状腺肿瘤的诊断。X线照片检查,可见上纵隔有园形或呈分叶状致密阴影,向胸内一侧或双侧突出。胸内甲状腺肿瘤的治疗:一般多采用手术摘除,如肿瘤位置靠上且肿块体积不大,行颈部切口摘除,如肿块下降进入胸腔,可行胸部前外侧切口摘除,如肿块较大且位置较深以后外侧切口进胸较好或行正中切口显露更佳。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喉返神经损伤,此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少数病例是位于后纵隔或胸内其它部位。其发生率在纵隔肿瘤中居第三位。按组织学结构,胸腺瘤可分为三种类型:(1)含淋巴细胞80%以上为淋巴细胞型胸腺瘤;(2)含梭形上皮细胞80%以上为上皮细胞型胸腺瘤;(3)混合型即为淋巴上皮型。胸腺瘤绝大多数为良性,常见于成年人,临床上常无症状,只是在常规胸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有时有胸闷、胸痛、咳嗽及气短。如系恶性则症状明显且生长较快,手术切除后常易复发。据文献报告,胸腺瘤可伴发免疫缺陷状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且与重症肌无力有一极不寻常的关系,在1939年Blalocle等首次报告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胸腺切除术后症状获得改善。后经许多学者研究,确定了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胸腺瘤病人重症肌无力发生率约为20%.而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只有15%有胸腺瘤。在胸腺瘤病人发生重症肌无力,其5年生存率下降,而重症肌无力伴有胸腺瘤患者,比没有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者缓解率低。X线检查:可见前上纵隔内块影,在斜位照片上显示更为清楚,分别为类园形块状影或舌形影。其特点是均有向上延伸之条索影伸向胸膜顶部,术中常证实与粘连牵拉有关。胸腺瘤的治疗与纵隔大多数肿瘤一样,首选的治疗手段是早期手术切除肿瘤,良性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 高岩 =关键词> 眼眶炎性假瘤,特发性 中图分类号:R77715R739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956(2009)05-0623-03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dio path i c obita l i nfl amm atory pseudotu m or,I OIP)是常见的眼眶疾病,为仅次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常见突眼病,男女患病率基本相等,好发于青壮年,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眼眶病112。本文就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复发情况作一综述。 1病因 关于I OIP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有两大学说,部分学者认为I O IP的本质为感染,为一种目前未知的病原菌引起的眼眶局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122,到目前为止仍未有报道关于I OIP患者系某一种病原菌感染的直接证据。Easton等大部分学者提出自身免疫机制12-42,I O IP患者存在全身免疫机制紊乱,如血沉升高,补体异常,抗核抗体滴度升高,一直以来均沿用的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放疗等治疗可改善病情,支持该病系免疫反应的结果。最近在I O IP病人的血液中检测到了抗自身眼外肌蛋白的抗体142,也支持自身免疫学说。 2病理 眼眶炎性假瘤的病理特点取决于眶内不同组织、部位和病变处于不同阶段。根据组织病理学分类为:淋巴细胞增生型(镜下见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见淋巴滤泡等结构)、纤维组织增生型(镜下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细胞成分很少)和混合型(介于两型之间)152。 3临床表现 I O IP发病率约占眼眶病的5%~716%,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常累及中年人,平均发病年龄是40~50岁,儿童病例约占6%~17%,文献报道最小的发病年龄为3个月162。发病一般无性别及种族差异,成人常为单侧发病,症状主要局限在眶部,儿童可双侧发病,并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呕吐和嗜睡等。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复发性4期。 急性炎性假瘤在几小时到几天内突然发病,眼周痛、眼球运动受限、眼球突出等症状。亚急性及慢性者临床症状不明显,诊断需结合辅助检查。根据CT显示受累部位不同分成5类。(1)肌炎型:CT典型特点为肌腹和肌腱包括前部止端均肿大,一般为单条眼外肌肥厚,也可见多条肌肉增粗;(2)泪腺炎型:CT显示睑部和眶部泪腺弥漫扁平或梭性肿大,无论病变的泪腺大小,其形状也应和正常泪腺相同,泪腺窝一般无破坏;(3)巩膜周围炎及视神经周围炎型:CT显示眼球后极部直至眶尖全程眶内段视神经不规则增粗,边界不清楚,视神经与眼球连接处增粗明显,眶尖较细,密度较高,眼球壁增厚,眶内脂肪有条索及点状阴影;(4)弥漫性眼眶炎症型:CT 显示球后弥漫性密度增高,眼外肌、视神经及球后低密度的脂肪等正常组织均被高密度影遮盖,部分病例累及双侧,合并鼻窦混浊;(5)炎性肿块型:CT显示眶内限局性密度较均匀,边界不清,有软组织块影,常包绕眼球或眼眶正常结构如眼外肌、视神经等。 4鉴别诊断 I OIP5种类型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1,5,72。 411肌炎型应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相鉴别临床最常见的眼外肌肿大的原因是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该病多为双侧受累,肿大的眼外肌边界清楚,以肌腹肿大为主,肌肉止点通常正常。本病由于炎症侵犯眼外肌及周围脂肪,使眼外肌的边界不清楚或不规则。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将两病相鉴别。 412泪腺炎型与泪腺上皮性肿瘤相鉴别泪腺上皮性肿瘤CT显示肿瘤呈膨胀性增长,常合并骨窝形成,恶性者可有骨破坏,有先向后生长的倾向,较晚才向前生长。在超声上泪腺上皮性肿瘤多为回声性占位病变。而炎性假瘤CT通常示向前发展倾向,即由眶部泪腺向前累及睑部泪腺,B超上回声较少。在老年人双侧泪腺肿大时应排除淋巴瘤。 413巩膜周围炎及视神经周围炎与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肿瘤鉴别视神经炎常累及视神经的一小段部分,尤其是管内段部分轻度增粗,增强轻度强化。视神经脑膜瘤CT示视神经呈管状增粗,眶尖部膨大,且激素治疗无效。 414弥漫性眼眶炎症与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鉴别恶性肿瘤边缘不规整,边界模糊,多有骨质破坏,并向周围组织侵犯和蔓延,伴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等,若仍不能鉴别应考虑激素治疗或通过病理检查。 415炎性肿块型与眶内良性肿瘤相鉴别炎性假瘤大多有疼痛、反复发作和激素治疗有效史;良性肿瘤如血管瘤强化明显,并有/快进慢出0的特点。炎性假瘤与部分良性肿瘤难于鉴别,必要时需活检证实诊断。 5治疗 511临床观察由于炎性假瘤有自限性,有自行消退的可能182,因此对于无明显症状的限局性的炎性假瘤可以暂时不予治疗,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有学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有些经活检证实为炎性假瘤的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但症状一直未有进展,有的甚至自发消退,故提出一旦经手术或活检证实为炎性假瘤后,若病情允许,不给予任何治疗,只进行临床观察是最好的治疗方法192。 512药物治疗急性期的炎性假瘤需皮质类固醇治疗,大多数文献目前推荐剂量为强的松60~100m g/d口服,对于糖皮质激素抵抗者皮质类固醇的剂量有的可应用到120m g/d以上1102,然后逐渐减量,持续数周至数月。地塞米松15m g每日静脉输入,持续1周,10mg再静脉滴注1周冲击治疗,后改成强的松口服维持3周112。若激素治疗有效,则几日内疼痛消失、水肿消退、眼突和视力迅速改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 作者单位:117000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眼科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 一、纵隔的解剖 (一) 部位: 胸部正中偏左侧 (二) 毗邻: 上经胸部上口与颈部器官相联续 下为隔肌, 并经隔的裂孔与腹腔相连 左右为纵隔胸膜、肺门 (三) 纵隔的分部: 以第四胸椎下缘与胸骨角的连线可将纵隔分为上纵隔、下纵隔 上纵隔---- 以气管划分为前上纵隔, 后上纵隔 下纵隔---- 以心色及大血管所占据的部位为中纵隔, 前纵隔, 后方为后纵隔(四) 内容: 心包、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胸导管、神经及淋巴结等。 前上纵隔---- 胸腺, 主动脉及其分支, 动脉韧带, 前纵隔淋巴结 后上纵隔---- 气管、胸导管、食管 前下纵隔---- 前纵隔淋巴结、胸廓内动脉分支, 胸腺的下端 中下纵隔---- 心包、心脏及大血管, 奇静脉未端、膈神经、淋巴结群 后下纵隔---- 气管、支气管、食管、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交感神经干、 后纵隔淋巴结群 二、纵隔肿瘤的分类 根据组织来源纵隔肿瘤可分为 (一) 神经源性肿瘤 来源: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节、脊髓神经 部位: 多沿脊椎旁沟分布, 位于后纵隔, 多为单侧性 种类: 1. 神经鞘源性 性质包膜 神经鞘膜瘤良性完整 神经纤维瘤良性不完整 神经纤维肉瘤恶性无色膜 2. 交感神经性肿瘤 性质发病包膜交感神经节细胞瘤良性青少年多见完整 神经节母细胞瘤良恶性之间年幼患者多见不完整 神经母细胞瘤恶性婴幼儿多见无 3. 副神经节瘤: 位于纵隔中少见 (二) 胚细胞瘤( 畸胎类肿瘤) 来源: 胚胎期腮裂的部份组织, 随着膈肌下降而带入纵隔, 日后增殖发展成肿瘤。 部位: 前纵隔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 种类: 1. 皮样囊种; 仅含外胚层组织 2. 畸胎瘤; 含有外胚层, 中胚层 3. 恶性畸胎瘤; 由未分化成熟组织构成的畸胎瘤, 呈浸润性生长, 边界不清。 (三) 胸内异位组织肿瘤 1. 胸腺瘤: 前上纵隔最多见的肿瘤 组织学上分类: 皮质型、髓质型、混合型。 (过去分类: 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梭形细胞型)

纵隔肿瘤诊治指南

纵隔肿瘤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包括胸腺瘤(thymoma)、胸内甲状腺肿(Intrathoracic goiter)、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Bronchial cyst)、畸胎瘤(teratoma)、淋巴肉瘤(Lymphatic sarcoma)、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心包囊肿(Pericardial cyst)、脂肪瘤(lipoma)、神经原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s)、食管囊肿(Esophageal cyst)等,以良性者居多。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余均多发生在40岁以上。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多数预后良好。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如下: (1)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剧烈。咳嗽常为气管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咯血较少见。 (2)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神经产生各种症状: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引起呃逆及膈肌运动麻痹;如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如交感神经受累,可产生霍纳氏综合症;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如压迫脊神经引起肢体瘫痪。 (3)感染症状:如囊肿破溃或肿瘤感染影响到支气管或肺组织时,则出现一系列感染症状。 (4)压迫症状:上腔静脉受压,常见于上纵隔肿瘤,多见于恶性胸腺瘤及淋巴性恶性肿瘤。食管,气管受压,可出现气急或下咽梗阻等症状。 (5)特殊症状:畸胎瘤破入支气管,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发。支气管囊肿破裂与支气管相通,表现有支气管胸膜瘘症状。极少数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病人,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胸腺瘤的病人,有时伴有重症肌无力症状。 诊断 1、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是最常见的症状。 2、体检可有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局限姓哮鸣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