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的五大教训

合集下载

从铁矿石谈判的教训看中国经济战略

从铁矿石谈判的教训看中国经济战略

从铁矿石谈判的教训看中国经济战略2009-09-30 12:12:28 来源:环球财经杂志戴旭中国经济需要“遵义会议”——从铁矿石谈判的教训看中国经济战略我们四万亿投资的宣示,气壮山河地要为拉动世界经济做贡献,让力拓看到敲诈的战略良机。

你举国都在大兴土木,对钢铁的需求是显然的,这是典型的战略泄密空军上校■戴旭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连续六次遭遇价格敲诈之后,第七场谈判又已经陷入巨大被动。

日本、欧洲相继与力拓达成降价33%的协议,只有中国还在口头上坚守40%的降价条件,并以提供60亿美元的融资,换取一个小公司FMG同意降价35%。

但真正的对手力拓立即表示,不会按照这个谈判结果同中国签约。

在完全失去战略主动权的情况下,这种战术只有“面子”意义。

中国铁矿石谈判战略已入“死地”。

如果这是战争,等于已全军覆灭。

如果不改变思路,明后年的结果都是可以预计的。

在世界金融危机,各国对铁矿石需求大幅下降的时候,供应商尚且态度强硬。

作为最大的铁矿石需求者,中国真的就这样任人宰割吗?笔者认为,应该召开经济界的“遵义会议”,对现行铁矿石谈判战略进行彻底反思。

财富大三角与中国两大出路西方有一句名言:顾客是上帝。

为什么到了中国这里,顾客成了被敲诈勒索的受害者?要搞清“中国顾客”与世界铁矿石供应者的关系,必须对当今世界经济有个基本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看做一个大市场,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财富三角循环:生产低技术产品的国家,在发达国家赚取微薄的利润;然后又要购买后者的高技术产品——也是暴利产品,把一部分利润返还,其他的几乎全部地用于购买资源性产品,以实现生产的持续。

资源性国家实际上是坐地当“地主”,不劳而获大笔财富,得到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利润;而西方国家凭借高技术产品、军火等暴利物质,通过政治、金融等各种手段又从资源性国家那里赚取暴利,以购买发展中国家的低价格产品,供自己消费。

看看中东国家和澳大利亚大肆购买美国的军火,就知道了。

全球化正越来越显露出“全球资本主义化”的最后真面目。

集体议价程序与铁矿石价格谈判失利

集体议价程序与铁矿石价格谈判失利

集体议价程序与铁矿石价格谈判失利一、集体议价程序与铁矿石价格谈判失利的原因分析二、政府角色的影响因素三、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四、市场机制的影响五、集体议价程序的改革建议一、集体议价程序与铁矿石价格谈判失利的原因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强,企业集体议价已逐渐成为工会、政府和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集体议价方式也成为主要讨论的话题。

但是,这种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导致谈判失利。

首先,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

企业的利益是赚取最大利润,而劳动者希望得到最佳福利和待遇,这就形成了矛盾的利益诉求。

集体议价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要协调并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往往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妥协和让步。

其次,集体议价程序所需信息相对较多。

企业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来决定价格的制定,例如铁矿石价格趋势、市场环境变化和政策变动等等。

这就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信息能力,而劳动者则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信息,而只能通过工会代表来达成协议。

第三,市场化程度的不足也是导致集体议价程序失利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行业和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在价格制定上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这就会使得企业在集体议价中不愿意做出让步,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第四,政府的政策和角色也会影响集体议价程序和铁矿石价格谈判的结果。

政府可能会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以影响企业和工会的协商,或者介入到行业里面来调节合理的价格。

最后,企业自身因素也会影响铁矿石价格谈判的结果。

例如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和市场情况,以及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因素,会影响企业的议价策略和效果。

二、政府角色的影响因素政府在集体议价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政府的政策和角色对于铁矿石价格谈判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角色的过度介入或不足介入都会对谈判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过度介入会使企业和工会的议价难以进行,进一步影响谈判的进程。

而政府不足介入则会使企业和工会在议价策略上出现偏差,也导致谈判失败。

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博弈分析

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博弈分析

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博弈分析近年来,全球铁矿石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铁矿石价格谈判成为矿业公司和钢铁企业之间的重要议题。

在这场博弈中,双方通过策略性的谈判和讨价还价,力求在价格上获得最大利益。

本文将对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博弈分析进行探讨。

首先,铁矿石价格谈判是一个典型的合作与竞争的博弈过程。

矿业公司作为铁矿石供应方,希望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产品,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而钢铁企业作为需求方,则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购买铁矿石,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这种竞争中,双方需要进行合作,寻求双赢的价格。

其次,铁矿石价格谈判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博弈。

除了矿业公司和钢铁企业之间的博弈外,还有政府、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政府可能会通过政策和监管手段来影响谈判结果,金融机构则可能提供融资等支持。

这些因素都使得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博弈更加复杂。

第三,信息不对称是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重要问题。

矿业公司和钢铁企业通常拥有不同的信息,比如矿石储量、市场需求等。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一方在谈判中获得更多的议价权。

因此,双方在谈判中需要通过信息共享和透明度提高,以达到更公平的结果。

最后,谈判策略是决定谈判结果的关键因素。

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双方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如硬谈判、软谈判、联合谈判等。

矿业公司可能通过限制供应来提高议价权,而钢铁企业可能通过多方面的议价策略来降低价格。

双方还可以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制定合理的合同条款等方式来增加谈判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铁矿石价格谈判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博弈过程。

双方需要在合作与竞争中寻求平衡,通过信息共享和谈判策略的选择来达成最终的协议。

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参与也对谈判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在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铁矿石价格谈判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中国高铁谈判和铁矿石谈判所引发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铁谈判和铁矿石谈判所引发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铁谈判和铁矿石谈判所引发的思考一个社会的文明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叠加吗,我想是可以的。

早在30多年前,有一位智者就对中国的社会建设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所谓的两手就是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这样看来,只要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行简单的叠加那就等于了社会文明。

多数人看了中国高铁技术引进的成功的谈判就觉得那是个让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当看到关于铁矿石进口定价方式的谈判以失败告终时又义愤填膺,有的甚至破口大骂。

然而,在下都不以为然,没有为那所谓的成功感到自豪,更没有对铁矿石谈判的失败感到恼怒。

我想,除了这些本能的反映,我们是否还应该做些其他的思考呢?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生产力得到了不断的解放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人们的购买力大大的增强。

然而,人民是富起来了,可是你只要上大街上随便一走,基本上80%以上的人都在充满抱怨的生活着,流言蜚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不在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取而代之的是与别人稍有不合就拳脚相向,指桑骂槐。

金钱至上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所谓的名利地位面前,道德的力量显得永远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生活在这样一个精神缺失,道德沦丧的社会里,我们又能期望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有着多大的成功呢?对于高铁技术引进的谈判,那本来就是一个买家对四个卖家的角逐,说的简单点就是买方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谈判而取得应有的成功又有什么值得高呼的呢?又凭什么让我们为之自豪呢?在铁矿石价格定价方式的谈判中我方以失败告终,你能说是谈判者的无能吗?当一个谈判者实际是作为一个集团意愿的执行者去谈判的时候,你觉得他能发生什么更大的作用呢?他又能改变什么能,作为局外人我们又凭什么去指责,去说三道四呢?世界上就没有一个愿意打败仗的将军,但要想打胜仗,那又且能是仅仅因为将军本人的能力而决定的呢?当单尚华用惆怅的背影离开中国钢协秘书长的职位的时候,他留下的是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华民族的遗憾,他又何尝不想把谈判的工作做好,何尝不想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证明自己的能力呢?然后,就算他不卸任,前面的路依然是失败泥潭,没有人会走得出。

中信澳洲铁矿教训分析

中信澳洲铁矿教训分析

2013年12月2日,澳大利亚普雷斯顿海角港。

随着中国中信集团董事长和澳大利亚西澳州长科林·巴奈特按响手中的红色汽笛,一艘巨型驳船仰天长鸣,满载着黑色的精矿粉缓缓离港。

蓝天,碧水,白云悠悠。

人们的心情却不平静。

中信集团旗下中信泰富投资的中澳铁矿七年磨一剑,终于生产出首批精矿粉运往中国。

中澳铁矿,这个中国企业在海外矿业领域最大的投资项目,其昨天的苦涩、今天的欣喜、明天的期待,在千千万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具有典型的样本意义。

昨天投资从30多亿飙升到80多亿美元,工期屡屡延误2006年3月,位于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中澳铁矿拉开了建设大幕。

让中信泰富头疼的是,项目开工后屡屡发生成本超支和工期延误,投资不得不从最初的30多亿美元飙升到最后的80多亿美元。

问题主要出在中国承包企业在报价上估计不足。

2007年8月,由中国企业负责承包建设主工艺流程和公共辅助设施,报价17.5亿美元;到2010年4月,说钱不够,报价增至33亿美元;到2011年底,又说钱不够,报价43亿美元,并只负责建设主工艺流程中的两条生产线及部分公辅设施。

“坦率地说,报价‘节节高’,有持续升值等客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因素:不了解在澳大利亚开发大型矿山的实际情况,想当然地套用、照搬国内经验,严重低估了施工难度,这才走了弯路。

”常振明说。

——不熟悉当地的劳工政策。

中国承包企业原以为能调中国工人过去施工,没想到澳大利亚规定,赴澳工人必须通过英语雅思6级,电工、焊工等专业人员必须通过澳方考试,最“要命”的是,澳方要求中国工人必须与当地工人同工同酬。

“澳大利亚工资很高,这里的卡车司机年收入可达15万澳元(约合近100万元)。

”常振明说。

这样一来,调中国工人的“计划”落空了,事实上,中澳铁矿施工高峰时用了4000多名工人,其中中国工人还不到200人,由此带来的是超乎想象的高昂人工成本。

走进中澳铁矿伊纳沐那营地,只见一排排银白色的工房整齐划一。

如何破除铁矿石采购谈判“怪圈”

如何破除铁矿石采购谈判“怪圈”

如何破除铁矿石采购谈判“怪圈”曾被媒体炒得火爆的中国钢企采购铁矿石案仍没有淡出读者的视野。

业内人士心里十分清楚,虽然与Fortescue Metals(以下简称FM)达成铁矿石供应合约,但对将来形成“中国价格”的影响有限,与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三巨头的后续谈判仍然艰巨、复杂。

在有识之士来看,2009年铁矿石采购案的意义已不在于当年铁矿石采购首发价、长协价格、现货价格的高低,已成为中国钢企为自己发展与供应商的生存之战,总目标是产生“中国价格”的定价规则。

业内决策者的目光不应仅限于关注一城一地的得失,应当深刻反思中国钢企发展战略的时候了,否则将走到更加困难的境地。

此案还在继续进行之中,但已给我们很多重要启示。

启示一:市场调节机制不是万能的,政府“出手时就出手”近年来,两拓与淡水河谷三巨头用不正当手段哄抬价格,中国钢企强烈要求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时,却有人反对,主张政府不要干预,依靠市场机制自我调节。

他们把市场机制看成是万能的,完全脱离实际情况。

商人是逐利的,企业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在缺乏法规监管和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利用其占有的各种资源控制市场,形成垄断以实现本企业的不正当得利。

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华尔街银行家们的投机行为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铁矿石采购案又是其中一例而已。

乌克兰、俄罗斯在全球铁矿石资源量居一、二位,其主要供应欧洲并受本国政策的影响出口有限。

中国拥有全球14%的铁矿石资源,位居全球第三,但品位低(平均品位仅为25%左右),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而排位在后的澳大利亚和巴西,却成为中国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

供应商在全球铁矿石版图中的地位,首先是由品位决定的。

因此控制高品位(平均品位在40%以上)铁矿石的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垄断地位。

总体来看,巴西淡水河谷的铁矿石品位最高,但对中国市场而言澳矿有明显的海运优势。

铁矿石资源谈判的挑战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铁矿石资源谈判的挑战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铁矿石资源谈判的挑战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引言铁矿石是钢铁工业最为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钢铁产业而言,确保稳定的铁矿石资源供应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供应情况的变化,铁矿石资源谈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铁矿石资源谈判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这些挑战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铁矿石资源谈判的挑战1. 价格波动铁矿石市场价格的波动是铁矿石资源谈判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全球铁矿石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供求关系、经济周期、国际政治局势等。

价格的波动经常导致谈判过程中双方的利益差异,同时也给我国钢铁工业带来了不确定性。

过高的铁矿石价格可能使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而过低的价格则可能导致国内铁矿石企业利润减少,影响其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2. 供应安全铁矿石的供应安全是铁矿石谈判中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全球铁矿石资源分布不均,富集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巴西等。

这样的供应格局使得我国的钢铁工业高度依赖进口铁矿石,从而面临着供应风险。

一旦主要供应国发生政治、经济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将直接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发展。

3. 谈判力不足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谈判力存在不足的问题。

全球铁矿石市场一直以来都是由少数几家大型矿山公司垄断,谈判中的议价权主要掌握在供应方手中。

相比之下,我国的钢铁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议价权。

这使得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难以获得理想的资源价格和供应条件。

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的影响铁矿石资源谈判所面临的挑战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价格波动可能使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影响其盈利能力。

高成本的铁矿石进口将直接导致我国钢铁制品价格上涨,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供应安全问题可能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旦全球主要供应国出现问题,我国的铁矿石供应将受到影响,钢铁工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铁矿石谈判的历程

中国铁矿石谈判的历程

中国铁矿⽯谈判的历程数⼗年来,每到年底,世界三⼤铁矿⽯供应商澳⼤利亚⼒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河⾕便与⽇本新⽇铁、德国安赛洛和韩国浦项制铁等主要钢铁企业展开谈判,对下⼀年铁矿⽯价格做出决定。

对于中国钢铁企业来说,铁矿⽯谈判就是别⼈制定规则的游戏,上千家中国钢铁企业只能被动接受这些国外钢铁企业和铁矿⽯巨头谈定的价格。

1996年中国钢产量超过⼀亿吨,变成界第⼀产钢⼤国,以后⼀直稳坐世界产钢国的“第⼀把交椅”。

进⼊新世纪,中国钢铁⼯业增长更加迅速,2000年钢产量达到1.27亿吨,⽐1990年将近翻了⼀番;2003年钢产量达到2.22亿吨,成为世界上钢年产量第⼀个超2亿吨的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铁矿⽯进⼝量也逐年增加, 2002年突破1亿吨,2003年达到1.4818亿吨,⾸次超过⽇本,成为世界第⼀铁矿⽯进⼝国。

世界铁矿⽯谈判没有中国的参与显然是不⾏的。

新世纪前后,国际铁矿⽯供应形势也发⽣了极⼤的变化。

2000年初,巴西淡⽔河⾕(CVRD)收购了SOCOIMEX公司和萨⽶特⾥矿业的全部股份,成为铁矿⽯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保有铁矿储量超过40亿吨、主要矿产可维持开采400年的世界第⼀⼤铁矿⽯⽣产和出⼝商。

⼒拓矿业公司在兼并了数家全球有影响⼒的矿业公司后,⼜于2000年成功收购了澳⼤利亚北⽅矿业公司,成为在勘探、开采和加⼯矿产资源⽅⾯的全球佼佼者。

2001年,澳⼤利亚两家巨型矿业公司BHP和⽐利登合并组必和必拓矿业集团,成为全球最⼤的采矿业公司。

国际铁矿业通过⼤规模兼并和收购,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寡头垄断成必和必拓矿业集团,格局,三⼤铁矿⽯供应商掌控了世界铁矿⽯70%以上的产量。

2004年,在中国钢铁业协会的组织下,14家国内钢铁企业推举宝钢为代表参加全球铁矿⽯谈判。

初次上场的宝钢,在这次谈判中并没有发挥实质性影响。

⾃感缺少国际经验的宝钢选择了“跟随”策略,即与⽇本钢铁企业⼀起组成“亚太军团”,共同与矿业⼤亨谈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矿石谈判的五大教训
●产业集中度低无序竞争严重
●谈判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欠缺
●在大宗商品市场没有定价权
●进口渠道过窄导致受制于人
●需要重视保护商业信息安全
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自参加铁矿石谈判以来,中国铁矿企业一再声称要“在今年的谈判中扳回话语权”。

然而,几乎每一次谈判,中国钢铁企业一直节节败退。

2005年至2008年这4年的铁矿石价格分别上涨71%、19%、9.5%、96%,涨得让中国大大小小的钢企刺痛。

有专家指出,2003年至2008年间,进口铁矿石涨价高达4.6倍,中国钢企仅因价格上涨就多支出7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钢铁企业利润总和的2倍多。

那么,中国钢企铁矿石谈判有哪些教训值得总结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产业集中度低,无序竞争严重。

虽然我国目前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买主,但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大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很低,远不及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这几个钢铁大国的产业集中度CR3在50%至90%之间,中国钢企的产业集中度CR3不到(包括宝钢、鞍钢和武钢)20%。

中小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产能继续扩张,对铁矿石需求“高烧”难退。

国际矿业巨头不用费力就能把握住中国钢铁业的“软肋”。

甚至就在中钢协或宝钢代表中国进行谈判时,一些小钢铁企业、进口贸易企业仍私下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暗送秋波”。

第二,中国钢铁企业参与此类谈判经验不足,且不知随机应变。

日本等国家的钢铁企业能够接受涨价,主要是其中一些大企业拥有铁矿石股权,以及其产品附加值价较高、涨价对他们影响相对不大。

而中国钢铁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涨价对中国钢铁企业影响较大。

此外,中国钢铁企业谈判人员事先划定
条条,当情况发生变化之后,不能随机应变。

看来应该让他们去进修博弈论课程,使其懂得谈判的时间和信息的重要性。

第三,一直没有取得定价权。

多次铁矿石谈判的失败,折射出我国这个原材料需求大国在定价话语权上的尴尬。

作为世界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我国这个大买家却对这些事关国家安全的原材料的定价缺少发言权,被迫“高买低卖”,成为全球贸易中最大的被动买单者。

我国成为全球的加工、生产中心,主导了生产,但主导不了原燃材料的价格。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必须根本改变。

因此,除了国内应该“抱团应战”一致对外,还应该主动联合日本、韩国等钢铁大国,形成内外合力。

第四,铁矿石进口渠道过窄,受制于人。

目前,中国的主要铁矿石进口国是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尤其是澳大利亚、巴西两国的三大铁矿石寡头。

虽然现在铁矿石供过于求,但是我国还是要接受其屈辱价格。

因此,我国应该到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发铁矿资源,多途径拓宽铁矿石进口渠道,降低对三大铁矿石寡头的依赖度。

这样逐步可以摆脱被动局面。

第五,我国铁矿石谈判一直有经济间谍潜伏卧底。

最近,力拓潜伏在中国的经济间谍被揭露,充分说明经济博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力拓潜伏在中国的经济间谍胡某很清楚要在谈判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为了能够了解到比谈判对手“中钢协”更多的市场信息,此人和其所带领的力拓中国区销售团队,深入到三四线城市的小钢厂,去深度挖掘各种“机密信息”,包括:原料库存的周转天数、进口矿的平均成本、吨钢单位毛利、生铁的单位消耗等财务数据。

他们不仅对谈判桌上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家底也十分熟悉,难怪谈判中方总是吃大亏。

以上五点,是钢企铁矿石谈判的重大教训,必须高度重视,并且要早采取措施,否则我们可能会一直陷于被动,给国家、企业和民众带来严重损失。

中国铁矿石谈判基本结束宝钢总结谈判经验教训宝钢总结性分析与巴西淡水河谷断绝长期协议的可行性
今天,无论对中国钢企,还是巴西淡水河谷而言,都是一个难熬的日子。

据巴西淡水河谷之前向我国钢企发出的铁矿石涨价19%的确认函:我国钢企要在5月31日前确认此价格,并按照此价格付款,否则将把原定给我国的铁矿石转销其他国家,而外电昨天也传出中方已经接受铁矿石涨价19%。

宝钢口风大有变化
“中国钢企已经接受铁矿石涨价19%”,昨天,这一爆炸性消息迅速在业界传播。

不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办公室主任王岩却不愿意向记者透露更多消息,王岩表示:“5月29日,协会的确召集16家钢厂开会,大家对本年度铁矿石谈判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目前还不能透露意见的具体内容。

”之所以不能透露信息,王岩表示,是协会领导要求暂时不将决议公开。

中钢协其他人士也只是告诉记者,本年度铁矿石谈判的结果马上就要出来了。

随后,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当天的会议上,参与全球铁矿石谈判的中国钢企代表宝钢总结了谈判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分析了当前与巴西淡水河谷断绝长期协议,发展现货市场的可行性。

值得玩味的是,昨天宝钢方面口风也大有变化,从之前的“谈判尚在继续”变为“谈判没有全部结束”。

宝钢董秘室人士也表示,董秘陈樱整天均在开会,中国钢企是否接受涨价19%无法透露。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会长邹健表示,中国已做好谈崩的准备。

据悉,目前,中国进口的铁矿石40%来自澳大利亚,来自巴西的占20%,而且目前巴西铁矿石的期货价格已高于现货价。

尽管完全抛弃长期合同不可行(中国需要2亿多吨的巨大进口量),但如果有选择地部分放弃,也未尝不可。

谈判时机策略都有欠缺
虽然很可能只有接受涨价19%的结局与最初“坚持降价”的初衷相差甚远,但业界专家纷纷评论,中国钢企第一次参与全球大宗商品定价谈判为第二次、第三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

“此次铁矿石谈判,最关键的遗憾是中国错过了最好的谈判时机,”昨天,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徐向春表示,春节前是中国最有利时机。

据悉,2005年底,我国钢价进入2005年4月下跌以来的最低谷,且中国大多数钢企亏损。

但中国钢企此时要求铁矿石降价的声音并不明显和坚决。

机会稍纵即逝,2006年一开始,国内钢价步步高升,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94.18回升到103.45。

随后,中国企业参与谈判的灵活性不够的软肋也开始凸现。

春节后,中国钢企仍坚持不降价不谈判的策略。

事实上,国际铁矿石企业一度曾传出涨价10%,如果中国钢企能在当时签约,那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另一方面,巴西淡水河谷也采取了不规矩的策略。

昨天,中钢协副秘书长戚向东再次谴责巴西淡水河谷违反谈判规则,一是淡水河谷在谈判过程中,单方面透露谈判底价(要求涨价24%);二是淡水河谷将铁矿石供矿合约和供煤合约相联系,采用违背谈判规则的办法,多次向中国施压。

出路在于自寻矿山
本年度的铁矿石谈判缺口是从欧洲撕开的。

巴西淡水河谷最先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达成涨价19%的协议,从而奠定本年度价格标尺,随后迅速突破欧洲、亚洲的小钢厂,对中国钢企形成包围之势。

然而,欧洲钢企只占国际铁矿石市场需求的10%,中国钢企进口铁矿石则占据了几乎所有世界铁矿石市场的增量,更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43%左右;此外,截至3月,国际市场钢价稳步回升到高点,其中最高点就在欧洲,最低点却在中国。

对此,钢铁专家马忠普表示,中国要突破铁矿石价格,根本在于寻找自己的矿山。

据悉,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

在铁矿石的其他主要产地巴西、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日本企业同样直接或间接拥有大量当地铁矿石企业的权益。

所以,日本、欧洲等钢企几乎不受铁矿石涨价的影响,甚至成为铁矿石涨价的受益者。

涨价影响尚可承受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作为基础价格之一,钢材价格的上涨必将带动家电、汽车、房产等各个终端产品价格的调整。

“19%远超过我们之前的预测,”昨天,多个钢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原本预测涨价5%-10%左右。


“一季度,我国钢企86户企业中有25户亏损,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5户,”昨天,记者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获悉,尽管从2006年初开始,国内钢价逐步回升,但中国钢厂还没有缓过劲来,亏损面在继续扩大。

国信证券郑东分析师表示,之前,钢材价格受铁矿石涨价预期影响,已上调了价格。

铁矿石涨价增加的成本已被消化了。

未来宝钢可能每股成本会上涨1-2分钱,但对那些库存储备低的钢厂影响不小。

随着钢材的涨价,下游产品已开始涨价,最明显的莫过于空调。

美的、海尔、格力已经上调价格,昨天,记者采访格力北京负责人张波获悉,其空调价格已经上调5%-15%,而且不排除随后继续涨价的可能。

不过,北京证券分析师徐杰表示,铁矿石涨价对下游企业的不利影响不应该特别明显,矿石只是钢铁价格的一个因素,对国民经济会有一定影响,但还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记者张艳实习生王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