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青霉菌的识别与防治

合集下载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与生防技术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与生防技术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与生防技术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特殊农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

然而,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困扰,带来产量下降和质量降低的问题。

因此,病虫害防治与生防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以食用菌的病虫害为例,介绍一些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与生防技术。

一、病虫害防治技术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包括菌核病、青霉病、褐斑病等,常规的病害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品种选择、良好的环境管理和科学的药剂使用等。

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的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生特点选择相应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良好的环境管理:保持种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及时清除病死菌体和其他有害杂物,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害的滋生和传播。

3.科学的药剂使用: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或浸泡处理。

应注意合理控制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次数,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二、生防技术为了避免使用农药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生防技术成为一种新的病虫害防治方式。

生防技术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产物来防治病害或杀灭病原菌的一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无污染等优点。

常见的生防技术包括:1.利用拮抗微生物: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来防治病害,比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黄单孢菌等来控制菌核病等病害。

这些微生物能够产生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抑制物质,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利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控制病害的一类农药,广泛用于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中。

比如利用苜蓿秧田霉和炭疽盘菌提取物制成的农药可以有效防治青霉病。

3.利用植物提取物:一些植物具有抗菌、杀虫的作用,可以作为生防剂使用。

比如利用洋葱、生姜等植物提取物制备的溶液可以有效控制食用菌的褐斑病等病害。

需要注意的是,生防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合理技术操作和正确使用方法,以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不对食用菌的生长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青霉菌的症状与防治

青霉菌的症状与防治

青霉菌的症状与防治青霉菌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常见病菌。

一、症状识别。

培养料面发生青霉时,初期菌丝呈白色,菌落近圆形至不定形,外观略呈粉末状。

随着孢子的大量产生,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

生长期菌落边缘常有1-2毫米呈白色,扩展较慢。

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培养料面上,分泌毒素致食用菌菌丝体坏死。

制种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可致局部料面不出菇。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

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菌。

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

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

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

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浸染。

高温利于发病,28℃-30℃条件下最易发生,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

多数青霉菌喜酸性环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

食用菌生长衰弱利于发病,凡幼菇生长瘦弱或菇床上残留菇根没及时清除均有利于病菌浸染。

三、防治方法。

①认真做好接种室、培养室及生产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病害蔓延。

②调节培养料适当的酸碱度。

栽培蘑菇、平菇和香菇的培养料可选用1%-2%的石灰水调节至微碱性。

采菇后喷洒石灰水,刺激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青霉菌发生。

③菌袋局部发病可注射15%甲醛溶液,段木发生青霉菌时可用石灰水洗刷,菇床上发病可用1%克霉灵、0.5%多丰农、0.1%施保功和0.1%扑海因溶液喷洒防治。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食用菌是一类受欢迎且富含营养的食材,但在菇农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病害问题。

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这些病害,对于保证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和品质至关重要。

因此,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病害诊断技术1. 观察病害症状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及时观察病菌感染的症状是进行病害诊断的第一步。

常见的病害症状包括叶片变黄、菌丝腐烂、子实体变形等。

通过对症状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种类。

2. 病菌的鉴定通过病菌的鉴定,可以进一步确认病害的种类。

这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一般采用显微镜观察病菌的形态特征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进行鉴定。

病菌的鉴定结果可以作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的依据。

3. 环境监测食用菌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关,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

包括测定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参数,并与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关性,并调整环境条件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病害防治技术1. 清洁消毒食用菌栽培环境的清洁消毒对于防治病害至关重要。

定期对种植设备、媒介质等进行清洗和消毒,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浓度和方法进行使用。

2. 均衡施肥适量施肥是保证食用菌生长健康的关键。

不同阶段的食用菌对养分需求不同,合理调节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保持养分的平衡,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 毒素防治一些病菌分泌的毒素是引起病害的根本原因。

通过阻断病菌的代谢过程,可以有效抑制毒素的产生。

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对病害进行防治。

4. 人工虫害控制除了病菌引起的病害,食用菌的栽培还常常受到一些虫害的侵袭。

使用无毒的人工虫害控制方法,如雌雄异体引种、化学调控等手段,有效抑制害虫的增殖。

5. 培育抗病品种培育抗病菌株是预防食用菌病害的长远之计。

通过选择和交配具有抗病性的菌株,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新品种,提高食用菌的整体抗病能力。

结语: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食用菌青霉菌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

食用菌青霉菌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害防治中的防治案例
总结词
青霉菌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是一种常见 的病原菌。
VS
详细描述
青霉菌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是一种常见的 病原菌,它可以通过伤口、昆虫等途径侵 入植物体内,导致植物发病。为了防治青 霉菌,可以采取农业措施如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等,同时也可以使用抗 菌药剂等进行化学防治。
食用菌青霉菌的发生症状及 防治措施
2023-11-08
目录
• 青霉菌的发生及症状 • 青霉菌的防治措施 • 青霉菌的防治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青霉菌的发生及症状
感染部位及症状
感染部位
青霉菌可感染食用菌的子实体(蘑菇、香菇等)和其培养基(如麦粒、木屑等 )。
症状表现
感染初期,子实体表面会出现浅蓝色或深蓝色的斑点或斑块,随着感染的加重 ,斑点或斑块逐渐扩大,颜色变深,最终导致整个子实体的腐烂变质。培养基 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颜色从白色变为灰色或黑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有更 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用于青 霉菌的检测和识别,提高防治 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增强食用菌抵抗力
在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一些营养物质 和生长调节剂来增强其对青霉菌的抵抗力。同时,适当的 光照和通风也有助于提高食用菌的抗病性。
化学防治
定期喷洒杀菌剂
在菇房内定期喷洒一些杀菌剂, 可以有效预防青霉菌的感染。但 是要注意选择对食用菌无害的杀
菌剂,避免对菌体造成伤害。
使用熏蒸剂
感染源及传播途径
感染源
青霉菌的感染源主要是其他感染了青霉菌的食用菌子实体或培养基,以及带有青 霉菌的分生孢子。
传播途径
青霉菌的分生孢子可以在空气中飘浮,通过空气流通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 ,如工作人员的手部接触感染。

食用菌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食用菌的病害主要分为竞争性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主要危害最多的是竞争性杂菌。

生产中应遵循以农业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

一、竞争性杂菌及防治竞争性杂菌有细菌、酵母菌、霉菌等9种杂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霉菌。

霉菌主要分为绿霉、青霉、毛霉等。

霉菌主要防治措施:1.搞好制种和栽培场所的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

2.掌握好空气湿度和温度。

3.培养料发酵彻底,搞好培养料的消毒,生产过程中采用无菌操作。

二、几种主要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1.干泡病做好菇房消毒;培养料和覆土材料应灭菌处理;及时防治虫害和螨害;一旦发病喷施500倍的多菌灵或500倍的甲基托布津。

2.白腐病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消毒是控制白腐病的关键,最好以60-70℃蒸汽消毒覆土30分钟。

覆土后和出菇前菌床可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疣孢净5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3.软腐病主要危害金针菇、平菇等。

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消毒;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土表和空气湿度;发病后喷施500倍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锌液。

4.猝倒病主要危害双孢菇、平菇等。

选择干燥、无霉变料,减少病菌来源;覆土蒸汽消毒;培养料要高温发酵和进行后发酵;平菇应低温发菌和采用发酵料。

三、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1.细菌性斑点病可侵染双孢菇、金针菇、平菇等。

空气湿度宜控制在85%-90%,每次喷水后窑通风1小时,防止菇盖表面积水潮湿;发病后及时清除,喷施100-200国际单位的链霉素或0.1%克霉灵。

2.黄色单孢杆菌病主要危害双孢菇。

防治中主要搞好培养料二次发酵和消毒;发病后喷施四环素、青霉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尽量减少温差和防止低温,以免菇面凝结水滴。

四、生理性病害食用菌生理性病害是一种非病原性病害,主要是由于对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CO2浓度),操作方法以及化学因子(如农药化肥、pH值)的不适宜引起的。

一旦条件改善,便可恢复正常生长。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措施(一)青霉病青霉病也叫蓝绿霉。

是食用菌制种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杂菌,主要危害各种食用菌的菌丝体.林下栽培时,一定条件下,除危害平姑子实体外,还危害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菇、木耳等。

1、症状与危害青霉常污染菌种和菌袋.侵染幼菇发病一般顶部呈黄褐色枯萎,生长停止,表面很快长出绿色粉状霉层,其邻近的正常生长的健菇可被传染。

菌柄基部呈黄褐色腐烂,很快长了绿色粉状霉层。

金针菇基腐病,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菌柄基部变黑褐色至黑色腐烂,基部腐烂后子实体倒伏.幼菇丛发病虽不倒伏,但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发育。

严重发生时,针状的幼菇成丛变黑腐烂。

2、病原青霉(Penicillium spp.)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青霉属.常见的危害种有黄青霉、圆弧青霉等。

不同种的菌落呈现不同颜色,有绿色、黄绿色、淡灰黄色、灰绿色、蓝绿色、紫红色等。

营养体菌丝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分生孢子梗有横隔,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瓶状小梗,形如扫帚。

3. 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青霉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

以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土壤、肥料、植物残体传播。

平菇一般不易受青霉菌侵染,但当培养料寂PH值小于4时或含水量不足、培养料碳水化合物过多、幼菇生长瘦弱的条件下,易受青霉菌感染。

4。

病害控制①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间落叶、食用菌及菌棒残体,带出林外深埋;发现病菇及瘦弱菇及时清除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②选用新鲜、干净并经暴晒的培养料。

③袋料劳动教养品种,收第一潮菇后及时清理菌棒料面,剔除菇根和弱菇,然后喷洒10%石灰水1次,降低培养料酸度。

覆土栽培品种在发生青霉的地方,及早挖除病菌并撒施石灰粉或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止霉菌蔓延.④菇床发生青霉菌后,可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二)绿霉病绿霉又名木霉。

食用菌木霉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食用菌木霉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食用菌木霉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木霉俗称绿霉。

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

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对各种食用菌的致病力强,不仅危害菌丝体生长阶段,也危害食用菌子实体,它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杂菌之一,不论制种还是栽培,也不论生料、熟料、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阶段也有发生,个别品种如草菇的菌种在完成发菌后亦可发生该种杂菌,并且发生的温度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少地区的银耳、香菇,近年的平菇、鸡腿菇等生产中曾发生毁灭性的污染,木霉就是主要杂菌之一。

危害症状木霉的主要生物特征为其菌丝成熟期很短,往往在一周内即可达到生理成熟,然后即生出绿色霉层,即其孢子层。

当基料被侵染后,菌丝阶段不易察觉,直到出现霉层时才能引起注意;起初只是点状或斑块状,当条件合适或食用菌菌丝不很健壮时,很快发展为片状,直至污染整个菌袋或料床,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菇棚内短时间即可成一片绿色,其孢子飞扬,周边棚墙上也将附着大量木霉孢子,给以后的生产留下严重隐患。

发生规律木霉主要生存在朽木、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肥、植物残体上和空气中。

许多栽培的老菇房,带菌的菇具和场所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已发病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多次重复侵染更为频繁。

木霉发病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较大,木霉孢子在15-30`C下萌发率较高,菌丝体在4-42`C的温度下均能生长,在25-30`C生长最快。

孢子在空气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萌发最快,相对湿度低于85%较难萌发。

因此,在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和培养料呈偏酸性时,很容易滋生木霉。

木霉侵染寄主后,与寄主争夺养分和空间,同时还分泌毒素杀伤、杀死寄主,把寄主的菌丝缠绕、切断。

防治措施(1)制种或熟料栽培拌料时按比例加入1:1000倍疣霉净,并严格灭菌,以彻底杀死其孢子。

(2)科学调配基料组分,使营养全面、均衡,以保证食用菌菌丝的健康和抗性,可对霉菌形成拮抗或抑制。

实践证明,生产中按比例加入天天菇耳壮即可。

(3)发酵栽培时,加入疣霉净后,基料仍要发酵均匀,尽可能多的杀死或抑制其孢子。

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苏北地区种植食用菌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病害危害,影响了生产效益。

因此,做好食用菌病害的防治是保障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苏北地区常见的食用菌病害及防治措施,以便广大种植户及防疫工作者加强防治工作。

一、蘑菇青霉病青霉病是蘑菇产业中一种常见病害,其病原菌为青霉菌。

青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季节交替和气温变化。

防治措施:1、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菌房通风和适宜温度;2、对菌体进行消毒处理;3、保持菌床表面干燥,及时清除被感染的菌体;4、选用抗青霉菌品种。

二、平菇红菌病平菇红菌病是由红菌造成的病害,能够导致菌丝体发生变性、死亡,最终导致整体枯死。

三、金针菇炭疽病金针菇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多见于春季和秋季,病原菌会感染金针菇的叶片和菌柄,导致枯死。

1、用抗菌剂进行预防;2、增加菌房通风;3、对菌床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四、牛肝菌褐斑病牛肝菌褐斑病是牛肝菌来菌产业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由基菌引起的。

褐色条斑出现在果盖上,最终导致果实腐烂。

1、经常进行消毒处理;2、对菌床表面进行清理;3、对受到感染的果体及时运送和处理;4、用药防治。

五、松茸脱皮病松茸脱皮病是由霉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松茸表面脱皮,影响商品价值。

1、做好菌床消毒;2、菌房保持通风透气;3、控制湿度,减少菌床表面积水时间;4、拍打菌盆,促进氧气供应,加快菇体生长。

综上所述,苏北地区种植食用菌病害虽然繁多,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对食用菌的危害,缩小生产损失。

建议种植户和管理者要定期开展防疫工作,做好菌床消毒、菌体监测和应急处置等措施,提高食用菌质量,保障食用菌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青霉菌的识别与防治
青霉菌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常见病菌。

症状识别培养料面发生青霉时,初期菌丝呈白色,菌落近圆形至不定形,外观略呈粉末状。

随着孢子的大量产生,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

生长期菌落边缘常有1-2毫米呈白色,扩展较慢。

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培养料面上,分泌毒素致食用菌菌丝体坏死。

制种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可致局部料面不出菇。

病原及发病规律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菌。

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

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

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

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浸染。

高温利于发病,28℃-30℃条件下最易发生,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

多数青霉菌喜酸性环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

食用菌生长衰弱利于发病,凡幼菇生长瘦弱或菇床上残留菇根没及时清除均有利于病菌浸染。

防治方法①认真做好接种室、培养室及生产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病害蔓延。

②调节培养料适当的酸碱度。

栽培蘑菇、平菇和香菇的培养料可选用1%-2%的石灰水调节至微碱性。

采菇后喷洒石灰水,刺激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青霉菌发生。

③菌袋局部发病可注射15%甲醛溶液,段木发生青霉菌时可用石灰水洗刷,菇床上发病可用1%克霉灵、0.5%多丰农、0.1%施保功和0.1%扑海因溶液喷洒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