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的修改

合集下载

汉语禁忌语词的类聚所指与构词特征

汉语禁忌语词的类聚所指与构词特征

从字源上看,<说文>:“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 。禁”从“示”,许慎认为。示”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示”字 是两、三块竖石上横一石块这种崇拜活动的象形,。示”字上 边的一点或一短横代表祭物,因此“示”具有超个人与自然的 色彩,。禁”也就变成了一种与神事相关的现象,“禁”的作用 力来自外在客观的社会的。。忌”强调的是人的主体的、内在 的、情感的方面。这往往就成为人们“禁忌”的依据。语言禁 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其构成是社会力 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得深层心理机制制约的。下 面仅从汉民族文化心理出发,分析由避讳心理构成的汉语禁 忌语词。 一、汉语禁忌语词的类聚所指 汉语禁忌语词指含有交际礼貌、避俗求雅及避免提到某 些不愉快的现实的特殊功能的文化词语,汉语禁忌语词具有 较明确的类聚所指,这是由各民族对语言禁忌的共性和汉民 族文化心理的所决定的,具体分析,汉语禁忌语词主要指称 以下几方面: (一)疾病、死亡 中国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心理。因此,人们 在言谈中非常忌讳凶祸一类的字眼,如“凶、哀、天、亡、病、 伤、祸、死”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死”这个字的避讳。 “死亡”这个词人们讳莫如深。由此就产生了有关死亡、疾病 及其他灾祸的禁忌语词。。言生不言死”、“好死不如赖活 着”就是这种文化的反映。 汉语里有许多用来代替“死”的词语,不同的社会阶层、 宗教对死亡有不同的指称。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 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 逝”等(<礼记・曲礼>:“天子死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日卒,
语文学刊
2009年第11期
汉语禁忌语词的类聚所指与构词特征
O赵明 。赵明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

基于民族文化的中文禁忌语研究

基于民族文化的中文禁忌语研究

基于民族文化的中文禁忌语研究中文禁忌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汉语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

中文禁忌语是指在语言交际中由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而应注意避免使用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文化规范的表现,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

一、中文禁忌语的概念和特征中文禁忌语是指在汉语言中由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而应注意避免使用的语言形式。

它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哲学、宗教等都与中文禁忌语的形成、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2、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中文禁忌语对社会群体的生活、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表现。

3、具有语言形式上的限制。

中文禁忌语通常是汉语言中某些特定语言形式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不可使用,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及语法特征。

二、中文禁忌语的分类中文禁忌语可以根据其文化内涵和实际运用的情况进行分类。

1、生命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人的生命安全相关,往往具有比较严重的禁忌色彩,如“死”、“瘟疫”、“尸体”等。

2、人身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人的身体及其器官相关,包括“头”、“脚”、“血”、“眼睛”等。

3、谈判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商业谈判、政治谈判等相关,包括“价钱”、“抄袭”、“闲话”等。

4、情感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人的情感世界相关,包括“鬼”的相关说法以及“孤独”、“死亡”等。

5、音韵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词语中的音韵有关,如“四”、“八”、“千”、“万”等。

三、中文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和对社会的影响中文禁忌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哲学、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文禁忌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象征意义强烈,它们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等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人性、生命、天地宇宙的古老认识和复杂思考。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摘要: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

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为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

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文化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

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

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很多,或从其词汇表现方面或从其心理机制方面进行介绍,但大多比较零散和单一,因此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一、产生和发展情况(一)产生“禁忌”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语,英语音译为taboo或tabu,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

后被人类学所采用,成为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并成为禁忌的同义词。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佛罗伊德在他的专著《图腾与禁忌》中说:“禁忌这个词的内涵包括了神圣的、超乎寻常的、不洁的和怪诞的等意义。

”正由于禁忌语有以上的特征,才需要有一种语言能弥补其不足,用来替代这些被禁忌的词语,于是委婉语就在解决这一交际困难的过程中产生了。

可以说禁忌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

禁忌语和委婉语大部分产生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社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当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无法抗拒各种天灾人祸又无法解释其成因时,只能从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出发,认为这些现象都是“超人”的力量的结果,于是在人们精神世界出现了神与鬼,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使得某些令人特别畏惧或喜爱的事物、现象与它们的名称之间建立起一种神秘的联系。

人们还认为,神奇的语言既可以造福又可以降祸,说出其名称就可能带来相应的灾祸或者吓跑了自己想要的幸福,这便是禁忌语和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祈福或者是表示对所敬畏事物的崇拜。

汉语口语中避讳词的使用研究

汉语口语中避讳词的使用研究

汉语口语中避讳词的使用研究汉语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语言,但在日常口语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避忌词,这些避忌词是人们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历史事件等方面所积累的风俗禁忌,也反映了人们对一些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本文将探讨汉语口语中的避讳词的使用,以及这些词汇在社会发展中的演变。

一、什么是避讳词避讳词,是指因为民间文化的、历史的、文学的、道德的或宗教的原因,而不愿在口头或文字中直接称呼某些东西或人物,通常会使用所谓的“代用词”或“替代词”。

比如,人们不大容易在口头直接说出死亡、鬼怪、疾病等词语,而是喜欢用“过世”、“不幸逝世”等委婉的说法来表达。

避讳词的使用不仅局限于语言上,还包括行为、书法、绘画、建筑、服饰等方面。

不同民族、国家、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人们,关注和遵守避讳词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二、汉语口语中的常见避讳词1、鬼神在中国,鬼神一直是人们忌讳的对象。

在汉语口语中,人们通常会用“阴间”、“鬼门关”等词语来代替鬼神。

比如,“万圣节”在中国就被翻译为“鬼节”。

“不吉利”、“不祥”等用语也是为了避免鬼神的忌讳。

2、生命与死亡在汉语中,“死亡”通常被称作“去世”、“逝世”等词语。

这种文化习惯也可以从古代诗词中看到,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疾病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会用“病逝”、“病故”、“不幸离世”等词语来代替直接说出疾病。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疾病的避忌。

4、名字在中国,人们一直将名字看得非常重要,所以在一些场合也会用到避讳词。

比如,人们在称呼“嫂子”或“叔叔”时,虽然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但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会使用“嫂子”或“叔叔”等词语代替。

5、数字在汉语中,数字也有着文化和历史的避讳。

比如,“四”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的发音与“死”字相似,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用“三加一”来代替“四”。

三、避讳词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避讳词已经慢慢与时俱进,出现了新的替代词。

汉语禁忌语

汉语禁忌语

1.称谓禁忌称谓禁忌亦即名讳方面的避忌。

讳始于周,《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孔颖达)〔疏〕:"自殷以往,未有讳法。

讳始于周。

"《礼记·檀弓》云:"死谥,周道也。

"(孔颖达)〔疏〕:"以殷尚质,不讳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

尧、舜、禹、汤之例是也。

周则死后别立谥,故总云周道也。

"可见,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

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

《礼记·檀弓》云:"卒哭而讳。

"如必称死者的名字时,应称其讳,即其神名。

这种人死后称其讳,而不称其原名的习俗,是要将一个人的阳世与阴世区别开来,使得鬼神不能知晓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与其原名有着许多联系的阳世间的所有事物。

周朝讳事初兴,并不完善。

到了秦汉时代,避讳缺席渐臻完备。

《史记·秦始皇纪》中已有"秦俗多忌讳之禁"的记载。

且,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

这可能与当时用名字实施巫术的风习兴盛有关。

俗以为默念仇人的名字,或是书写某人的姓名就可实施黑巫术,将其人致于死地。

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惯习。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

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

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

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

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称,改一个说法。

否则,就要折寿早夭。

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

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作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汉语言中禁忌语问题及语用艺术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汉语言中禁忌语问题及语用艺术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蕴涵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交际主体的心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促使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委婉语的产生主要是心理作用,一般学者都认为委婉语的产生与语言禁忌有关,礼貌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重要的心理基础,只是学者们的表述不太一致。贾萍、张素敏在《不同心理基础委婉语的运用》文中是分成四种来表述的:1.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恐惧的委婉语,2.心理基础为尊重的委婉语,3.心理基础是为了粉饰和掩盖真相的委婉语,4.心理基础是为了减少负面影响的委婉语。李建功在《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心理探析》文中也介绍了四种:①、忌讳心理②、礼貌心理③、权势心理④、自我保护心理。韩银燕、刘蕾在《从心理因素看委婉语的社会交际功能》中认为禁忌和礼貌是主要的心理基础,但是没有仔细分析。我也认为委婉语的产生主要的心理是“禁忌”和“礼貌”,本章从这两个方面对汉语委婉语作一探讨。
语言禁忌委婉语礼貌原则语用ii31委婉语的定义32汉语委婉语内容上的禁忌性321对崇高神圣事物的禁忌322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323对人体器官及生理现象的禁忌33表达上的礼貌原则331自谦委婉语332尊称委婉语41禁用亵渎性词语42禁用辱骂性词语43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交际中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汉语委婉语是在顾及中华民族的心理,避免某些禁忌内容和在遵循礼貌原则的基础上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社会文明进步以及言语交际的需要,新的汉语委婉语会大量涌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其重要的交际作用。
语用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受各种社会制约行为,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从而建立语用规则。并且语用主要是遵循言语行为理论规则:如称呼就要遵守各种语言特有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在汉语中,人们相见时一般用姓名称呼对方;问候语就要遵守相互性的原则。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原则,甲向乙问候,乙也必须向甲问候,这主要是从语用的礼貌性来阐述的。

语文课有必要教一些禁忌语知识

语文课有必要教一些禁忌语知识
� � � � � � A 教学 研 究
语文课有必要教一些禁忌语知识
禁忌语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是指由于某种原因, 不愿或不许使用某些词语而用别的词语去代替�
�宋

生 语言禁忌在 语音或词义 等方面有 某种 关 联而形成的 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 表现 为 说话时用替 代形式,最 常见的是 同义 词 语, 反 义词语替代 , 其 次是模糊说 法� 同义词 ,反义 词替代是 指用同 义词 语 ,反义词语来 代替要避 讳的词语 的方 法, 如 �史 记� 中, 汉高祖名邦, "邦" 用 "国" 替 代, 汉 石经 残碑 所刻 �论语� 中的 "邦君为 两君之好 " " 何必去父母 之邦" , , "邦 " 均改作 " 国" �用 "端 " 代替 "正" 或 "政" , 均 为同义词 语替代� 再如广 州是近 代 对外开放最 早的城市之 一,那里 的生 意 人最忌与经 商不利的词 语: 忌 "蚀 " (即 亏本 ) , "干" (即精 光 ) , 甚至 猪肝, 鸡肝要 说成 " 猪 润" , "鸡 润 " ; 忌 "血 " (见 血 了 , 即 赔血 本 ) , 因此 猪血 要称 为 "猪 红" ; 忌 "散" , 因 "散 " 有散 伙之意, 因此伞 要改称 为 "遮 " ; 忌 "凶 " , 广 州话 的 "空" 与 "凶" 同 音, 大 凡有空屋出 租者, 都要在广 告上 写 成"吉屋出租 " � 这里的"润 " " 红" , , "遮" "吉" , 都是用 反义词来 避讳, 有趋吉 避 凶的意思� 韭菜改成快 菜, 韭音 " 久" , 久 与快意义相 反� 模糊说 法是把 原来具体 明确然 而涉 及 禁忌的词语 换为模糊, 含混 , 意义 宽泛 的 说法, 以求避讳� 如客家话不 说 " 死" , 而说 "老 了, 归 家, 转背, 老矣, 过身, 老了 人, 归西 , 走了 , 丢 了" ; 不说 "生病 " , 而说 "晤乖, 唔爽快 " ; 不说 "斧头 , 柴刀 " , 而说 "直 铁, 横铁 " ; 不说 "藤 条" , 而说 " 软子 " 等� �水浒传� 中把 老虎叫做 "大虫 " , 是因 为 当 时 住在 深 山 里 的 人 家 ,最 忌 讳 说 "虎" , 因为 " 虎" 是 凶物, 谁要是说 出 " 虎" 字 就可 能引 虎入 室, 于是 "大 虫" 的 说法 一 度也就传开 了, 有 的地方叫 山猫子� 二,结 合历史 背景介绍 忌名型 禁忌 语 忌 名型 禁 忌语 忌讳 某 些有 威望 , 有 权 势之人的名 字, 这 不单是指 人伦关系 ,

语言禁忌——精选推荐

语言禁忌——精选推荐

语⾔禁忌语⾔禁忌分析语⾔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的。

塔布是波利尼西亚宗教观念之⼀,原指被认为具有曼纳(指⼀种⾮⼈格的超⾃然的神秘⼒量或作⽤)⽽不可接触的⼈或事物。

后泛指为禁令或禁忌塔布是因⼈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然现象和⾃然⼒的本质⽽产⽣的。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 发现那⾥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 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物(神、僧侣、国王、酋长)使⽤,⽽不允许⼀般⼈使⽤; 或只许作特定的⽤途, ⽽不准⽤于⼀般⽬的的;或不许某⼀社会集团或某些⼈(如妇⼥)使⽤等等。

那⾥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了⼈类学、⼈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名词⽽被⼴泛使⽤。

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另⼀⽅⾯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语⾔塔布, 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是语⾔的灵物崇拜(语⾔拜物教) ,⼆是语⾔的禁⽤或代⽤。

⼀、什么是语⾔禁忌在交际中⼈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或某种场合下使⽤,这⼀现象被称作语⾔禁忌。

⼆、语⾔禁忌的特征和功能(⼀)语⾔禁忌的特征其⼀,语⾔禁忌具有民族性。

这是由于各民族的⽂化模式、风俗习惯、经济⽣活、社会结构、民族信仰、民族⼼理不同所造成的。

⽐如回族语⾔中只⽤“壮”表⽰带脂肪的⽜⽺⾁及⼀切可⾷动物的⾁,⽽忌⽤“肥”表⽰这个概念。

从宗教伦理上看,回族禁⾷猪⾁,肥会让⼈联想到猪⾁,给⼈以某种不适的感受,所以,为了从⼼理上严格区别⽜⽺⾁与猪⾁的界限,就忌⽤“肥”字。

回族语⾔中禁忌“杀⽜”、“杀鸡”、“杀⽺”,⽽代之以“宰⽜”、“宰鸡”、“宰⽺”。

在我国以游牧为主的青藏⾼原⼀些地区,⼈们忌讳说熊、狼、雪豹等动物,⽽代之以“创上者”、“拴嘴”、“长尾巴”等。

⽽汉⼈就没有这些禁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陈波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摘要:禁忌语是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对于禁忌语的分类,这些学科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

我们将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实施禁忌语的主体和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来分类。

禁忌语虽然是被禁忌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符号不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出现。

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禁忌语的各种替代形式。

关键词:禁忌语所指分类替代形式一、引言禁忌语的研究由于分属于多个学科的范畴,民俗学把民间禁忌作为一种风俗进行研究;民族学把禁忌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特质进行剖析;社会语言学则从社会与语言进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科对禁忌语的研究各有所取。

从我们收集到的禁忌语材料中,还没有一个学科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将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在第二小节中对禁忌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所指与能指的任意结合。

汉族人民把对禁忌对象的恐惧与崇拜转达到表达这种现象的语言上,从而对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产生恐惧与崇拜,以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等于所指(而不是任意结合),所以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就不直接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间接出现。

我们将在第三小节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禁忌语的替代形式进行分析。

之所以把汉语禁忌语的分类与替代形式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在各个学科中都只是零星的提及,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

我们是想通过本文,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禁忌语的分类虽然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都研究禁忌语,但都还没有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

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禁忌语进行分类。

1.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全国性禁忌语。

全国性禁忌语是指禁忌语的范围分布于全国汉族人群中,产生的原因是全国汉族人的共同心理所决定。

这一类的禁忌语在全国汉族人群中有高度的认同感,以下的禁忌语就是全国性禁忌语的代表。

对于“死”的恐惧是全国汉族人民所共有的心理,所以在运用“死”这词时,都禁止直接说出,在各地有不同的替换形式。

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对“死”也是高度禁忌,比如英美等国家。

在谈及与性或性器官有关的词时,全国的汉族人民也是禁忌的,因为直接说出来会很尴尬,被认为是没有修养的人。

1.2、地域性禁忌语。

由于汉族各地的方言与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各地相应地有本地的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是各地汉族人民的共同心理所决定的。

比如在广州市,可以看到很多“吉屋出租”的红纸条贴在店铺的门上。

“吉屋”实际上是没有人住的房子,即空屋。

但由于“空”与“凶”谐音都读为[hoŋ],是不吉利的表现,所以改成“吉屋出租”。

这是由于方言所造成的禁忌语,只在说粤语的地域所禁忌。

在湖南临湘一带早上有忌说“龙”的习俗,由于“龙”与“笼”同音,所以“灯笼”要说“亮壳里”。

在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

2.从实施禁忌的主体来分类,可以分成以下几类:2.1、官方禁忌语。

这一类禁忌语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现在很难见到。

官方禁忌语是指实行禁忌的主体是政府,具有强制性。

如皇帝名字的避讳是政府通过政令施行的,如果违反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失去生命。

汉人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比如: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

“政”字就被政府明令禁止运用,改用别的字替代,“正月”在秦始皇以前是叫“政月”,在秦始皇后改为“正月”并一直沿用到今。

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对于“死”的用法,封建王朝也做了规定,如:皇帝死了用“崩”或“裂”,一般人不能用“崩”或“裂”,那样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诸侯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卒”。

2.2、民间禁忌语。

这一类禁忌语不管在汉族的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

原始社会存在禁忌语是因为当时的汉人不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禁忌语,我们用马林洛夫斯基的功能论来理解的话,那是对心理需要的满足,因为现代社会对自然现象及自然力的作用有一定合理的解释。

民间禁忌语是相对于官方禁忌语而划分的,官方禁忌语有强制性,那么民间禁忌语就具有自发性,自觉性。

换言之,民间禁忌语不是某个人规定的,而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比如“四”这个数字与“死”谐音,所以在选车牌号、手机号与电话号码时都不愿意接受“四”这个数字,特别是“四”在尾数的时候。

“七”这个数字因为与汉族人特殊的文化有关,认为“七”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主要在于“七”与人的劫难相连,在《西游记》中有“七七四十九难”,在民间死了人有“头七”、“二七”、“三七”至直“七七”的说法。

“四”、“七”这两数字与欧洲人对“十三”这个数字一样,是在民间自发、自觉遵守着的禁忌。

民间禁忌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可以在个人或不同行业的群体中有着同样的约束力,由此可以分为个人禁忌语与行业禁忌语两小类。

2.2.1、个人禁忌语。

个人禁忌语是由汉族人向来有尊敬祖先和尊重长辈的传统造成的,对于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是不能够直说的,是被禁忌的,所以这类禁忌语只对个人或家族内的人有效(皇帝的名字除外),只是个人或家族内的人自发与自觉的遵守,一般称为“家讳”。

如著名的个人禁忌语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

在六朝时,有人也是为了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为白铁树。

还有一个因家讳闹出笑话的是南宋钱良臣的儿子读经书,见到“良臣”二字,都委婉地改读为“爹爹”。

有一天读《孟子》,把“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也如法炮制,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2.2.2、行业禁忌语。

行业禁忌语是指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禁忌通行的语言,不从事这类相关行业的人就不用遵守禁忌,但从事这行业的人必须自觉地遵守,不然就是犯了禁忌。

比如以渔业为生的渔民,对于“翻”字的禁忌很严,因为经常在海上打鱼,最忌讳的就是翻船,所以与“翻”字谐音的字也被列在禁忌的范围。

渔民们把“幡布”称为“抹布”;吃鱼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是称为“滑过来”、“顺过来”。

过去戏班子里也有行业禁忌语,戏班子的成员是不能直接说“老鼠、刺猬、蛇、黄鼠狼、狐狸”五种动物名字,而是用“灰八爷、白五爷、柳七爷、黄大爷、大仙爷”分别代替。

3.从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3.1、关于神称谓的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神的称谓。

在旧石器的中晚期,图腾崇拜经过图腾亲属观念、图腾祖先观念最后到图腾神观念。

(何星亮,2008)原始人对图腾神的崇拜致使信奉这个图腾的氏族或部落的成员不能直接呼叫图腾的名字。

图腾的名字就是被禁忌的对象,而要用相关的事物替代。

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记载了有关易洛魁部落关于图腾神的禁忌语。

比如以“虎”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对于“虎”字是避讳的,不能直接用“虎”字,而是用别的称呼替代。

在汉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广东北部的一些汉人,人们崇拜“狗”图腾,把“狗”改称为“瓠”。

现代社会中,对于神的崇拜同样存在。

在笔者的家乡,有几处关帝庙。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信与不信关公神,都不能直呼关公的大名关云长或关羽,而要说成关老爷、关帝(虽然关云长是人,但是在这已经当作神看待)等。

3.2、关于人的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人或人身体的某个部位。

上面已经说了司马迁对他父亲名字的避违以及皇帝名字的避讳。

这是关于人的禁忌语。

对于人的性器官的描述,也是被禁止的,如果在交际中说出来会被视为无知的人。

这是关于人身体的禁忌语。

3.3、关于物的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是某类事物或动物。

比如汉族人对“梨”的禁忌就存在结婚的时候。

在结婚时梨这水果是不出现的,因为“梨”与“离”谐音,被视为不祥之物。

三、禁忌语的替代形式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符号,虽然它的原形不能出现在交际中,但不意味着这一类的语言符号不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替代形式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

比如有:1、音同或音近词替代。

同音或音近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音或音近词替代。

在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为了避其名字赢政的“政”字,用音近的“正”字替代。

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光义的“义”字,把江苏的“义兴”改成“宜兴”,因为“义”与“宜”音相近,并且“宜兴”一直沿用至今。

2、反义词替代。

反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反义词或其谐音的反义词替代。

用反义词替代的有:在广州一带,忌说“死”字,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把“气死我”说成“气生我”。

用词的谐音反义替代的有:对于做生意的屠夫来说,“猪舌”是个不吉利的词,原因在于“舌”与“蚀本”的“蚀”谐音,各地的屠夫在交际过程中用不同的反义词来替代,如广州用“猪脷(利)”、在江西用“猪赚头”等。

类似的还有广东的“丝瓜”叫做“胜瓜”,因为“丝”与“输”谐音,就用“输”的反义“胜”来替代。

3、同义词替代。

同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义词替代。

在音韵学上有一种注音的方法叫做反切,一开始并不叫反切,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

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唐朝的统治者害怕老百姓造反,忌讳“反”字,因而将“反”改为“切”。

“反”和“切”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

所以“切”替代“反”就是用同义替代的方式。

类似的还有刘邦的“邦”字,因为避“邦”字,就用同义的“国”字替代;为了避李世民的“民”字,曾有用同义的“人”字替代;“世”字曾用“代”替代,因为“世”与“代”是同义词。

4、比喻替代。

比喻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打比方,即用要表达的事物做本体,用比喻的喻体替代要表达的事物。

云游客的《江湖丛谈》一书记载的北方江湖的八大快为:“梦、桥、塔、牙、龙、蛇、虎、兔”。

分别称梦为黄梁子、桥为悬梁子、牙为柴、龙为海条子、蛇为土条子、塔为土堆子、虎为海嘴子、兔为月宫嘴子。

在禁忌语“八大快”中就部分采用了比喻的方式替代:把桥比喻成悬梁子、把塔比喻成土堆子、把牙比喻成柴、把龙比喻成海条子、把蛇比喻成土条子、把虎比喻成海嘴子。

类似的比喻替代还有:把皇帝的死比喻成山崩,所以皇帝的死叫做“崩”。

5、比拟替代。

比拟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把要表达的的事物当作人或物来写,即用比拟的方式来替代原来的事物。

在北方有蒸馒头的习俗,如果馒头蒸裂了不能说裂了,因为“裂了”有“四分五裂、不团结”的意思,而要说成馒头笑了。

在这里就用了比拟的修辞,把馒头当作人来说,因为只有人才会笑。

所以把“馒头蒸裂了”说成“馒头蒸笑了”。

类似的比拟替代方式在渔民的生活中也存在:每一次回航时把桅放倒,不能叫做“倒桅”,因为“倒”是个不吉利的词,是禁止说出的,而用“眠桅”,这里也是用了比拟的修辞,因为只有动物才会睡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