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治理解决的不仅是蓝藻问题

合集下载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由于长期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太湖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蓝藻水华、富营养化等。

为了保护太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太湖的生态环境。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第一,加强污水处理。

要加大对太湖流域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水直排对太湖的影响。

第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要加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第三,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要加强对太湖流域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四,加强生态修复。

要加大对太湖湿地和河道的生态修复力度,恢复湿地功能,改善水质。

第五,加强环境监测。

要加强对太湖水质、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掌握太湖环境变化情况,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加强宣传教育。

要加强对太湖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第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要完善太湖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第八,加强跨界合作。

太湖流域横跨江苏、浙江两省,需要加强跨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太湖。

第九,加强科技支撑。

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太湖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

第十,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体,要加强政府的环保管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解决太湖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护好太湖这一宝贵的水资源,让太湖重现蓝天碧水的美丽景象。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太湖的环境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让太湖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美丽家园。

太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最新

太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最新

太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最新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活动和工业化进程,太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水质污染、湖泛蓝藻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制定最新的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一、水质治理方案针对太湖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治理。

首先,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对违规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其次,大力推进工业和农业污染治理工作,推广节水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确保生活污水不再直排湖泊。

二、湖泛蓝藻治理方案湖泛蓝藻是太湖生态环境中的一大隐患,对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湖泛蓝藻问题,我们将采取多种手段。

首先,加强对湖泛蓝藻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湖泛蓝藻的生长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加大对湖泛蓝藻的治理力度,采用生物和化学方法进行蓝藻的清除,保障湖泛蓝藻的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三、生态修复方案为了恢复太湖的生态平衡,我们将实施生态修复方案。

首先,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为湖泊提供更多的自净能力。

其次,大力推进植被恢复工作,加强湖岸带和周边地区的植被恢复,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四、宣传教育方案为了增强社会公众对太湖生态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支持,我们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太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守护太湖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五、监督检查方案为了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性,我们将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对各项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太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太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的最新措施将从水质治理、湖泛蓝藻治理、生态修复、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全面展开,力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实现太湖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保护。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发展和保护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和不合理利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治理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化学污染: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大,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其中,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使得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另外,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物质等也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生物污染:过量的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内的蓝藻和水华暴发频繁,这种水华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华繁殖期间释放的有毒物质可能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此外,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和不合理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治理建议:一、加强水体监测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太湖流域水质变化,为治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加强与长江局的协调,对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违规排放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农田排水网络的优化调整,减少农业养分和农药物质的流失。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合理利用化肥,控制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工业企业环保治理:对截留能力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减少水环境污染。

四、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功能来净化太湖周边环境。

太湖蓝藻治理总结汇报

太湖蓝藻治理总结汇报

太湖蓝藻治理总结汇报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淡水资源。

然而,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太湖蓝藻繁殖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太湖蓝藻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对太湖蓝藻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汇报。

首先,在太湖蓝藻治理中,相关部门加强了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网站和监测设备,定期对太湖蓝藻的数量和分布进行监测和统计。

同时,建立了蓝藻预警系统,及时发布蓝藻预警信息,以便公众和相关部门做出应对措施。

这一系列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为蓝藻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

其次,太湖蓝藻治理重点加强了污染源治理。

针对太湖周边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相关部门加大了投入,改善和扩建了污水处理厂,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

同时,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相关部门推行了节水灌溉、粪污集中处理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蓝藻的养分来源。

通过对污染源的治理,太湖蓝藻问题得到初步的缓解。

此外,太湖蓝藻治理还强调了生态修复和保护。

相关部门对太湖湖区进行了生态修复,采取了湿地自然保护、湖泊生态红线等措施,恢复和保护了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加强水域巡查和保护,取缔了违法开挖太湖湖底沙的行为,维护了太湖的生态安全。

最后,太湖蓝藻治理工作还注重了宣传和教育。

相关部门开展了多项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太湖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组织环保宣讲、开展太湖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太湖蓝藻治理,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太湖蓝藻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太湖蓝藻治理仍然面临一些挑 challenges 高养分入湖、工业废水排放等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治理效果,一方面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发现蓝藻的扩散趋势;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农业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加强污染源治理,减少蓝藻的养分来源。

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共治氛围。

太湖蓝藻治理

太湖蓝藻治理

太湖蓝藻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

她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

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

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太湖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破环,尤其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明显,磷、氮营养过剩,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属严重超标,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标;近几十年来,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泛滥藻类一直困扰着诸多学者,至今仍未找到一套理想的治理方法。

治理藻类水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试验和实践经验证明了,仅靠单一方法,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标本兼治,来达到控藻和除藻的目的。

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 它比小型湖泊具有更大的生态容量, 因而在富营养化过程中表现了很强的生态缓冲特性。

这种生态缓冲一方面归因于湖泊内可降解营养物的分解转化如氮经过反硝化途径进入大气, 但对于象磷这样的矿质营养元素, 则主要通过沉积、生物同化等途径积累在底泥和生物体内, 形成了庞大的湖内营养库。

生态缓冲特性无疑对于延缓湖泊富营养化起了积极作用, 但在湖泊治理过程中, 由于积累在内营养库中的营养物质的持续释放, 将起到迟滞湖泊内部生态恢复进程的作用, 成为富营养化治理的一大障碍。

要尽快克服这一障碍, 在短期内实现太湖内部的生态恢复, 必须在湖内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

太湖集水域面积广阔, 地跨江浙两省, 外污染源的治理面广量大, 面源污染治理难度更大② , 要实现外污染源的全面控制需要较长的治理周期, 单靠外污染源控制要在短期内实现湖泊生态恢复、解决沿湖城市的水源污染问题尤其是蓝藻水华问题是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在湖内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性治理措施和水源区水质保护措施。

湖体的治理应与外污染源治理同步进行,有些能在短期内解决某些关键问题如水源污染问题、局部性蓝藻灾害问题等的湖内治理工程应优先实施。

如何提高水库供水环境安全问题的解析——以太湖水库蓝藻治理为例

如何提高水库供水环境安全问题的解析——以太湖水库蓝藻治理为例

水利水电2017年6期︱223︱如何提高水库供水环境安全问题的解析——以太湖水库蓝藻治理为例杨 鸽温岭市太湖水库管理处,浙江 台州 317500摘要:水库型水源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形式,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生产安全用水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强度也越来越大,导致了我国某些湖泊水库生态系统退化,水库富营化现像愈演愈烈,藻类旺发,大大地影响着水库供水的安全性。

本文结合浙江省温岭市太湖水库蓝藻治理为例,不仅分析了导致蓝藻旺发的主要原因,同时给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及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库供水;安全;太湖水库;蓝藻治理中图分类号:TV6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06-0223-02引言 太湖水库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西部,太湖溪下游,是温岭市的第二大中型水库,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232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769万立方米,水库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担负着19万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供水任务。

近年来,由于太湖流域的人口较为密集,土地资源少,人们大幅度的对水库流域进行了开发,从而污染了水体;再加上太湖流域常年的温度较高及雨水丰富等,加快了水库藻类的生长,导致蓝藻水华经常发生,特别是2014年8月至11月,水库的表层水华经常出现,作为大溪镇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1 导致蓝藻旺发的主要原因 太湖水库藻类旺发的重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但其根源是由于水质受到了污染。

据环境监测部门2003年以来的监测,太湖水库的水质一直处于Ⅲ类、Ⅳ类,主要污染指标一直是与富营养化密切关联的总氮、总磷,如2007年太湖水库的总磷达0.14mg/L,达到劣Ⅴ类水平。

2014年太湖水库发生较强蓝藻水华事件,为了做好安全供水工作,确保供水安全,相关人员对太湖水库的水进行了检测工作,经检测,水库水体的含氧量很高,ph 值也偏高,总磷、总氮超标1-3倍,特别是总氮超标特别严重,达到劣Ⅴ类。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

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

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

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

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

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

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

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

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

浅谈太湖水库蓝藻治理

浅谈太湖水库蓝藻治理

浅谈太湖水库蓝藻治理通过对温岭市太湖水库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生活污染排放、农业污染流失、水产养殖污染等影响水库水环境三大方面因素,得出蓝藻治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库区及集雨区范围内进行综合治理,通过营养方面控制,斩断蓝藻大面积爆发的能量来源,从而有效治理蓝藻。

标签:水库水环境;问题;控制与措施2014年8月至11月期间水库的表层出现大面积绿色漂浮物,特别是在大溪供水公司位于太湖水库的取水口附近处有腥味,部分区域有死鱼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对水库水质、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提出质疑,水环境综合治理被提上议程。

根据调查发现太湖水库表层大面积绿色漂浮物是水中蓝藻大面积爆发造成的,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观表征。

这次蓝藻水华会引起什么危害后果,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其他水生植物造成影响。

大面积高密度的浮游藻类会阻挡光线透射,底栖的水生植物因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减少了光合产物的产量,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

二是破坏水域生态景观。

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往往密集在水面形成一层薄皮或泡沫,水体颜色变绿,加之死亡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漂浮在其中,使水体变得色泽混杂,恶臭难闻。

三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浮游藻类释放的藻毒素和死亡的浮游生物会污染水源,导致水质下降,影响下游城乡居民生活用水质量,造成用水不便与困难。

长期饮用含有该毒素的水可引发肝癌,危害人体健康。

要治理蓝藻水华首先要分析了解蓝藻水华的产生原因,针对其相关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治理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枯藻。

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大约距今35一33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所有的蓝藻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没有细胞核,细胞中央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

其主要繁殖方式为营养繁殖,即细胞直接分裂(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

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85%)淡水产,少数海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治理解决的不仅是蓝藻问题
2007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按下快进键。

此后的12年,从水中到岸上,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渐渐让太湖恢复本来面目。

进入6月,细雨微蒙的江南初夏,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中,湖中一座不起眼的浮标下,一个智慧大脑网络正每隔几十分钟,将气象水文实时数据,回传到研究站的一楼大厅。

在空中,遥感卫星一天两次为太湖拍照,研究人员们当晚就能收到数据,给太湖“体检”。

哪里有蓝藻水华了,哪里可能会出现高风险区,他们可以提前预警。

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

江苏有8个水源地在太湖,年取水量占全省的22.2%,上海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饮用太湖水,浙江湖州也从太湖取水。

2007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按下快进键。

此后的12年,从水中到岸上,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渐渐让太湖恢复本来面目。

如今,太湖已经连续12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水质监控,预测预警安上智慧大脑
2020年的太湖安全度夏防控,比以往来得都早了些,目前预警期已从原来的4月1日提前至3月1日。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冬今春以来,太湖气象、水文条件非常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暴发,太湖地区平均气温分别为7.6℃和12.5℃,均达到了同期以来的最高值;另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夏太湖地区的气温也将比常年偏高约0—1℃。

太湖安全度夏面临着很大压力。

“最近蓝藻水华预警预测在高频运转,北面湖区的3个高频无线自动监测站,每10—30分钟就将监测的气象水文数据传回来,例如水温、蓝绿藻、pH值、叶绿素、溶解氧等数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套测试的指标体系,是在多年的探索中确认下来的,例如藻细
胞数反映藻类密度,溶解氧反映水质好坏,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低于2毫克/升,很多鱼便会死掉。

他们通过这些数据,及时为太湖做“体检”。

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测预警平台,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向相关部门报送《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测预警半周/周报》125期,成功预测了10余次微型湖泛事件。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程炜介绍,如今,江苏建有太湖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其中的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站网,包含115个水质自动站和21个浮标站,覆盖了太湖流域主要省市交界断面、国控断面、出入湖主要河流、饮用水源地等重要位置。

程炜说:“系统可以严密监控流域水质波动,实时捕获异常数据,并自动向监控人员发送预警短信。

经过核实确认为水质异常后,第一时间编制预警快报报送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区域生态环境局,便于组织开展现场污染排查和溯源分析。


控源截污,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太湖流域是江苏人口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产业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占全省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4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58%的经济总量和6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在太湖西山岛长大的秦伯强记得,童年记忆中的太湖,湖水澄澈,水草丰美,沿岸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亲近自然。

“冬天时,人们会挖出河泥,晾晒在岸边,等河泥板结后,给杨梅树、桃树施肥。


不过,当他于上世纪90年代来到太湖站工作时,却发现太湖有点脏了。

“湖水开始出现富营养化,越来越浑浊。

”秦伯强说。

由于太湖是大型浅水湖泊,风浪扰动比较频繁,水体透明度低,特别是北面的梅梁湾、湖心和西南部开敞区等藻型湖区,水体透明度更低。

“一盆泥塘水,一笔糊涂账”曾是困扰太湖生态的真实写照。

“太湖的治理走过一段弯路,认为只要种活了水草、恢复了水中的植被不就净化了水质吗?但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摸索,我们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控源截污—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的策略。

”秦伯强说。

近年来,太湖流域内的各市为太湖污染的源头防控不遗余力。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近年来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截
至2019年底,累计整治5.22万家企业。

其中,涉水企业占比为41%,腾出发展空间7.35万亩。

高标准压减整治化工企业,关停化工企业457家,化工企业入园率达65%。

实施污水处理厂和六大行业提标改造,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计和清洁化改造,倒逼企业切实履行治污主体责任。

在无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也取得成效。

无锡宜兴周铁镇中准村前年铺设了污水管道,生活污水统一接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

胡埭镇马鞍村蔡巷则利用“净化槽+生物滤床”技术,在村里建立了多个生活污水点源处理装置,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管网铺设难的问题。

2019年,太湖湖体总体水质处于Ⅳ类,15条主要入湖河流年平均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太湖流域124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7.5%,太湖4.5万亩和滆湖2.3万亩网围养殖实现清零。

绿色发展,综合治理正爬坡过坎
因范蠡而闻名的蠡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曾因围湖造田、围湖养鱼,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度是太湖水污染的重灾区,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

2002年,无锡市对蠡湖先后实施了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六大工程”。

“现在,蠡湖东北角40万平方米范围内,水草覆盖度在60%—7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张运林介绍,在蠡湖的外源污染控制住,营养盐降低到一定阈值后,依托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他们从2018年开始在蠡湖东北角的1.34平方公里水域实施蠡湖生态修复和良性生态系统重构。

“这块修复区域曾有很多杂食性鱼类,会大量牧食水草,同时搅动底泥,造成水体浑浊、透明度低、下层水体可利用光辐射不足,遏制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生长。

我们把杂食—底栖鱼类赶走的同时,又投放螺、蚌,让他们过滤湖里的悬浮颗粒物提高水体透明度,人工种植苦草、狐尾草等水生植物固定底泥。

”张运林说,此举可以有效恢复湖湾水生植被。

而蠡湖生态修复的经验,将为今后太湖的生态修复提供经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太湖治理已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太湖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目前的太湖沿岸还有不少“散乱污”企业;环
境基础设施还有欠账,污水直排、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还不够多。

4月13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对治理太湖工作作出批示,要以“减磷控氮”为重点、“两个确保”为底线,科学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积极探索生态清淤、聚泥成岛的创新举措。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江苏已确定了80条支浜整治任务,将新建城镇污水管网200公里,完成16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23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70家工业行业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深入开展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