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于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对基于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对基于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对基于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杨承印宁红民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校、课程和教学。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思想的贯彻与落实以及最终能否使教育对象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需要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进行转化。

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结果。这样长期的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内心体验的教学,使得一线的教育教学严重地异化,并由此引发了许多悲剧。正如洛克所说的“我们之所以对许多事情感到憎恶,别无其他原因,而仅仅在于那些事情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 在以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为特征和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这种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量和追求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教学,越发显得无奈。

一、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提出

我们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天赋、灵感抑或其他?我们都切身地感到过好奇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们对周围事物、现象等的迷惑不解而产生好奇,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产生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得到合理的解释答案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以及成就感等内心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学习轨道。再者,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解

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一般方法、思维过程应是学科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有人认为,作为一个问题必须包含四种成分: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1)对课堂教学情境中每一个学生来说,情境可能产生不同的问题,这源于他们的个体差异,一个学生所产生的问题相对另外一个学生可能就不是问题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2)如果一个学生改变了他的先前目标,那么他由先前目标所产生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3)只有当学生辨别出他的目标与他所处的情境的差异时,才真正形成问题;

(4)课堂教学必然有一定的计划性,因此需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技巧,组织学生形成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以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其次,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这就是说,它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进行一定组合,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意味着:(1)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指向性;

(2)问题解决是一系列操作;

(3)这种操作必须是认知操作,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

再次,“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是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问题解决者内部的心理特征,确定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的操作(或运算)步骤,在一定指导下完成步骤,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一整套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

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型(如图 1):

认识化学知识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流程(如图 2):

二、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平等、对话、交流的教学氛围

基于问题式教学如要行之有效地贯彻于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专制、独裁的角色为民主、开放的角色。实现师生人格尊严、学术交流上的平等,打破学生盲目崇拜教师的“从师”心理,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善于思考,共同构建教学共同体,教师只是其中一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

2、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和复杂化,这里的简单化和复杂化指的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限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处的水平,为防止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因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技巧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包含许多技巧的活动时需要得到支持,比如:分析为了理解所要陈述的问题和论点而设计情境;搜集信息;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产生评价方案的标准等等。”故不论问题由谁提出,对问题的广度、深度、难度,教师一定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控制问题使其保持“形散而神不散”:有“中心问题”和“子问题”,整个所有问题需要有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问题系统”;使问题的科学性、探究性、解决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的鼓励与期望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打破对学生的成见,视学生为主动、有思想的人。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可发展性,并适当地暗示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之情,不为他们的困惑所动怒,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能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2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教学

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 ,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和最终的整体教学效果。“具体看来,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大致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等四个基本环节。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最终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环状结构,从而不断地对学生造成影响。”

4、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开放性

只有从鲜活的生活实际中提取出来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引起共鸣。问题无处不在,变化无处不在,化学变化无处不在。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我们的问题设置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体现其开放性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5、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反馈性

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一般都要首先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方面因素,然后综合考虑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的合理设置———即课前问题的预设性。这当然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一些问题情境预设所必备的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因为学生的学习毕竟是一种间接经验的主观内化,他们学习的问题情境也毕竟是一种模拟的、预设的,经过比较、选择和优化的人工情境,这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失真性和不可预料的情形。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必然会引起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不同反应,而导致新的问题的生成,并且有可能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问题的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地形成反馈,以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

三、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肯定地讲,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一个充满疑问与悬念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每个学生为了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会引起思维的积极反应,我们常常会在传统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讲到某一个自认为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教师根据以往经验确认的),会停下来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猛然地从专心的听讲中进入思考中,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从心灵深处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使其主体性意识得到复苏和加强。“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答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2、有利于学生间讨论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可能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逻辑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会与周围的同学热烈地讨论交流,甚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也可作为讨论中的一员,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适时的诱导,使他们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内心体验。“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最后必定会形成共识,也会使他们树立起合作的意识。

3、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必将会引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思维就会逐渐地由初

期的“雾里看花”走向“朗朗乾坤”,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通过调节焦距来达到成像的最佳效果。当然,思维的心理形成过程远比“成像”复杂得多。

4、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过程中包含有诸多矛盾,但其中教与学是基本矛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学生在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综合素质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往往会由问题派生出问题,将问题细微化,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的意料,从而会使教师不断地反思,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展望

以上仅仅是理论层面的一些分析,学校在评定一个教师的工作时,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德、勤、能、绩四方面。但主要看教师的成绩———看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及格率、优生率、达线率等,在评模、晋级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面前,谁也不愿冒很大的风险去搞什么创新。即使是创新,也仅仅是怎样能提高学生分数的方法创新,谁都清楚这是违背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但似乎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于是多数教师也是处于一个矛盾的年代: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情境性和开放性与教学时空的高度计划性的矛盾;讨论结果的多元性与考试答案标准化之间的矛盾;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等。不管怎样,应试教育的坚冰已经打开,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新课程正在逐步展开。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必将会随着基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而有一个令人鼓舞的明天。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类型方法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 1 / 9

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 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 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 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俗话说: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 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 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的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的研究》课题申请书 一、基本情况 预期的主要成果: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以我校校本教研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研活动,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使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指导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二、课题论证 1.研究目标及意义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研究背景: 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沉闷的课堂凸显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但深入课堂,走入讲台上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准,其引领作用、促进作用发挥不好; 二是教师受教材的限制,教学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三是教法上只追求形式,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无实效性; 四是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教师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目标,只注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课堂中只注重学科内容的价值趋向,而忽略了学科特点的实际意义。 五是重视评价结果忽视评价过程。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形成策略指南,从而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参与课题的教师明确课改的方向,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培养研究型的教师。 研究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申报、研究,对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把握问题的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策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为我校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提供平台。 2.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新课程还处于实施阶段,应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求真务实的态度来研究、扶持它。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新课程发展的过程。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3、在课堂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这些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比较科学的综合评估。 2、研究问题的表现形式及问题的归因。 3、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教师自我角色定位。

浅谈“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新学期以来,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及适应新环境下的教育形势,我校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的进程。下面是我近一个月来对于初步感知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精心备课和教研”,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常言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想,教学也不例外。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决定”着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最近同行的几节示范课,我很有感触,如此高效精彩的课堂,都是“有备”而来的。课后谈起这些课,老师们都深有体会:课上精彩一刻钟,课下要几天功。老师在课前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一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进行什么样的情感教育,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选用哪些好的训练题目,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在课下有效地学习,用多长时间解决各个教学环节问题,以及整个教学流程细节的精彩设计,都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与研究。老师们事先把备课组集体研讨完成的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做到课堂前置,作业前移,回收批阅,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课堂上把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再次精选,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处理,形式多样地展示学习成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做得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课前,除了认真备好课,还可以互相听课观摩学习研究,参与教研或者翻阅资料获取教学秘籍。只要有提高教研水平这个意识和愿望,就一定有所收获。个人的精心教研和备课,再加上集体备课的智慧,高效课堂就有了保障。我们从这些高效精彩的课堂中得到一点启示:精心备课和教研,课堂才有高效精彩的可能。 二、课堂上师生、组内、组外生生沟通与合作,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课堂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沟通和合作。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这个教学过程是主客交互、建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一些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实施“导学-自学-互学”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目前的课堂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只顾“授人予鱼”而非“授人予渔”。 2、教学案的编写问题。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教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预测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表面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参与度不同,很

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组间安排有的没有做到同质。 6、反馈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激励问题。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导向、纠偏、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课堂教学的监控问题。没有对教师教学工作细节上的明确要求,对课堂管理还比较宏观,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备课组不能及时地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教师们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尝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观念要彻底转变。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进行革命,没有教师们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向“学生为本”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Will Network Classroom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an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 (given in Chinese) below: 重磅阅读 1)网络课堂教学的兴起,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3)你的看法,理由是……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提纲式文字命题。提纲第1点指出一种新兴事物,提纲第2点针对该事物提出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提纲第3点要求表明“我”的看法,由此可判断本文应为对比选择型作文。 根据所给提纲,本文应包含如下内容:描述网络课堂对传统课堂的挑战;提出关于网络课堂是否会取代传统课堂的两种不同观点并说明理由;表明“我”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Will Network Classrooms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network classrooms are gain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As a new teaching pattern, network classrooms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traditional classrooms. So some people propose one question:

教学模式的反思

教学模式探究的教学反思 (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新课改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转变动,教师要“透过形式”,不要为情景而设计情景,在支持学生探究方面,切忌照本宣科,不讲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取“问题情景——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一方面,设计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要顾及学生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更深入的探究和反思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掌握必要的数学基本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另一方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学生“似会非会”、“似懂非懂”、“欲答而不能”“欲罢而不忍”的问题,唤起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支持学生探究、反思、提高。 (二)努力营造构建互动课堂教学范围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

情,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情景的创设;学生已有知识情意系统的激活,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实践,创新等活动的尝试,以及学生的讨论对话及交流活动的组织等。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是多维的,教学必须互动的展开,提供契机,如互动境界的创设,互动过程的展示、互动结果的体验等,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 第四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新课程的实施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计算机(计算器)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有许多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无论是为指导学生的学还是顺利的教,都必须掌握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学会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首先,对教师和教学而言,新技术为教师接触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和影像)提供方便,是以前做不到的。如镭射光碟(CD-ROM),就几乎可以利用微机立时取得大量的信息,包括正文、资料数据、音乐、声音、画像。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这就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改变他在课堂上传统的角色和方法,适当的时候可以强调自己是学习的推动者而不是资料输送中心。教师可利

“6+1”课堂教学模式(1)

文山中学“6+1”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中学传统课堂的六个问题:①灌输方式,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学的昏昏欲睡。②被动学习,传统课堂的分水岭,学生缺乏主动。 ③缺失自信,在未来竞争社会中处于劣势。④丧失兴趣,课堂少有质疑、探索精神。⑤机械学习,仅仅学会了而达不到会学的目的。⑥泯灭个性,缺乏培养创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千人一面。学校为改变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决定全面推行“6+1”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它是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它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学会,学通,能用的优质、高效的学习模式。 一、关于“6+1”课堂教学模式 “6”是课堂教学六个环节,依次为“导(引导),思(自学),议(讨论),展(展示),评(点评),检(检测)”六个环节。“1”是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6+1”课堂教学模式环节解读 (新授课为例) 1.“导”就是老师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快速总结旧课,引入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指出重难点及考情预测。 2.“思”就是学生自主学习(11分钟), 同学们按导学提纲的指导,先泛学课本相关内容,然后独立思考

解答导学提纲中相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老师们将课本知识具体化、问题化、层次化,其中层次化的问题,是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师要静静观察学生的“思学”状态。 3.“议”就是小组起立讨论(8分钟)。 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集体讨论商议刚才学习思考的结果,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与小组成员学习程度的不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或复述正确答案,或更正错误结果,或补充没写完整的答案,或拓展相关的引申知识。学生讨论时要起立,头碰头,执笔记录,参与讨论。 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在商讨议论中相关帮助、共同提高。教师要各组巡查学生讨论的好坏或进度,从而看出学生的层次,还能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备决定展示哪道题,或重点讲评的题目。 4.“展”就是同学们的激情展示(8分钟)。 展示分为统一学习内容的对比展示,由小组代表主动激情表达,或老师随机指定的学生展示,或口头,或板演。展示的结果一定是小组同学们讨论的本小组最佳结果,还可质疑本小组成员共同的疑难问题。书面展示时要讲究字迹清晰、工整。主动要求展示时要使用规范用语——“我展示”“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等。 5.“评”就是老师或同学们的点评(10分钟)。 先由同学代表对同学们的展示结果点评,点评内容包括书写、思路、内容判定、分数。老师根据同学们展示的情况,或总结,或点评优缺点,或补充拓展延伸相关知识,或补充拓展延伸相关知识。教师讲评时做到:学生学会的不讲,小组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摘要: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展示交流、共同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策略,为当前深入实施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一种可借鉴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有效课堂;问题解决 如何使师生从繁重的“苦教”与“苦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以不消耗师生体能和时间为代价提升教学质量的良性教学循环轨道,使教师在快乐中教学,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笔者利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对构建有效物理课堂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疑问。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用下述的流程图来表示: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也可以来于生产、生活实践。教学设计时首先应掌握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尽可能创设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的问题情境。教学中可采用置悬设境、猜想设境、实验设境、类比设境、变异设境等情境创设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不只应注重一节课的开头,而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感觉到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 二、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找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验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探究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发挥潜力,指点学生去分析问题与已有信息间的联系,去搜集与问题可能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去选用所需要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 三、展示交流、共同揭示规律 这是引进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新知识体系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重要过程。教师不能将学生提出的许多见解简单地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应由学生代表,向大家交流小组或个人意见。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探索汇报交流,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与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还应启发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你是如何想到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交流时要有展示、有陈述、有汇报、有倾听、有辩论(甚至是争论)、有评价、有欣赏、鼓励等,尽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自地思考、分

反思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

反思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 发表时间:2015-02-05T09:39:09.03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姗姗[导读]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 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李姗姗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教学方式,更改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新课改推行的主体——教师,要想更有效地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节奏,就需要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场“革命式”的、“地毯式”的细致反思,并贯彻执行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那么,我们教师都需要反思些什么呢? 一、对原有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教师在上学阶段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在刚进入教师这项工作岗位时,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延续过往的学习经历和求学经验,这说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而新课改则强调学生的“学”是课堂上的主题曲,师生互动,以“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运用知识为教育目标。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拨引导思维受阻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 二、对原有教学过程的反思 每一节数学课都要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工具的变化,灵活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不再是由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教师退居幕后,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畅所欲言,探讨交流;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特权式人物,而是由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展示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最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总结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放“权”,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发现,去审视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的细节不完善的地方,并加以提示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路去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大脑中想到的问题引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完全暴露出来,再加以完善。 三、对学生原学习方法的反思 学生有会学习的,有不清楚如何有效学习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不会学习的学生由于开始学习没有摸到“门路”而成绩不理想,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优化学习方式,经过一番努力也会掌握学习知识的窍门。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的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学习不积极,不肯动脑;不会听课,机械模仿;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重基础知识,眼高受低;不重总结,不会复习等。因此教师需要多花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原理,一开始要逐步地建立学习讨论的氛围,不可一蹴而就,要对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对试卷讲评课的反思 传统的试卷讲评主要是以讲错题、难题为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讲解题过程为主,但面对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些原有的讲评上,肯定是已经跟不上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节奏。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有力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给予教师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试卷讲评课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以及解题方法最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试卷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解题能力的衔接,通过对整张试卷的评析,教师可以从一道道题,一个个知识点,一章章的概括总结,结合试题深入挖掘、归纳其中的知识、思想方法等,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的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对知识运用的把控能力。如果能将试卷的讲评交给部分学生去讲,去讨论,并且将讨论的过程书面记录下来,这样无疑更符合新课改教学模式的运行之道,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得到质的飞跃,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语言方式会更容易让其它同学接受并理解掌握。 五、对教学语言方面的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比较古板严肃,不适合现代信息化、直观化、娱乐化的学生,过去的学习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知识单向传递,而这种学习方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已经开始慢慢的被淘汰。随着时间的迁移,面对新的知识,过去的专家和普通人面对的新信息的落差越来越小,人和人之间在知识的拥有上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区别只在于,一本书摆在面前,谁愿意去读,谁不愿意去读罢了。所以要适应新课改的节奏步伐,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从互联网上汲取各类知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还有其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专注的新闻、台词、电影等等,从生活中发现与数学的关联,进而贴近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数学、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 总之,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传统课堂教学

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看法 所谓传统课堂教学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已经落后,成为当前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凭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容量的增大,知识的不断更新,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结果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的一般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教学模式探究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从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教学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

对直接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

对直接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 一、初步认识直接教学模式 首先,直接教学模式属于课程模式的一种。那么所谓的课程模式是什么呢?伊文思曾对此作过释义,他认为当某中理论,或几种理论综合成为一种指导思想。被作为制定某一具体教育计划或方案的基础,并被用于处理该计划或方案中各种成分间的关系便其成为一个协调总体而发挥整体教育功能时可看成为课程模式了。直接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进入小学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学业上的成就,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被列为美国“开端计划”曾经是直接教学课程模式的前身。直接教学模式包括了BE直接教学模式和DI直接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定义: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不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是由主体行为触发的。只要出现相应的条件,即强化物和行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相倚关系,那么,相应的行为就会出现。 (二)白鼠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著名的“斯金纳箱” (Skinner Box)作为研究动物操作行为的实验仪器。饥饿的老鼠被关在箱子里,可以自由探索。它在探索中或迟或早的偶然压到箱内的一根杠杆,从而牵动了食物库,一颗食物小丸落入箱壁下的小盘里,老鼠就得到了食物。由于这个压杠杆的行

为每次发生时,都立即跟随着一块食物的出现,因此,这一行为就得到了加强。这样,每次老鼠被放在箱子里时,就更可能去压下杠杆,相对于老鼠在箱中所展示出的其他行为,这个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行为强化的原理: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如对生存或安宁有好处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因此,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斯金纳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这里所谓的“强度增加”,是指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这个增强了操作行为的结果就称作强化刺激。强化刺激物可以是作为奖赏的任何东西,如食物、金钱、赞扬,甚至只是避免某种惩罚。 斯金纳根据实验中所得的观点,提出了一套行为矫正术(behavior modification ),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机构,特别是学校、精神病院、 弱智儿童教养所、工业管理等方面的心理矫治,卓有成效。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治疗和咨询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有目的奖赏那些需要保留、巩固的有益行为,忽视或惩罚那些需要弃除的不良行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三、直接教学模式的两种类型 BE直接教学模式是贝瑞特和恩格尔曼为帮助4—6岁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所设计的教育方案。而且他们为此学校教育机构编制了成套的阅读、拼写、语言和数学教材,为儿童设计的课以小步递进的方式加以组织和

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有待转变: 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有不同的理解,但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依赖于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积累、创新和利用。 可见知识经济更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由于其主导因素是知识,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已经直接表现为人才的 竞争,表现为人才之间创新精神的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 要基地之一,集教育、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于一身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去适应“知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

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仍然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 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 师这节课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 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显然,上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 识而不是以智能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 养为重点的,而是以牺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

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

“悦动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悦动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教学 “悦动课堂”有别于我们的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由老师的“一言堂”转变为现在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模式,这在教学方式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实际课堂中,我们要发动,发现,发展学生,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的学习。在”悦动课堂”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学生的声音,老师要智慧的闭上嘴,要耐心的等待学生的答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但在很多时候,我似乎还是不太适应,经常要忍不住就自己把答案说出来了。这样似乎违背了”悦动课堂”的初衷,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能“忍得住”。 二、作业批改 以往,我们老师对作业都是先批,然后再讲,遇到个别有难度的题目可能会面批。然而现在,我们是学生做好作业以后,AB生互批,然后再交由老师批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师的工作量,因为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在AB互批的时候已经能够得到改正了,而作为学生来说,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自己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班级管理 走进教室,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教室的座位由原来的“秧田式”变成了小组合作式,班级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小组完成的,组长是一个小组的家长,负责小组的各项工作,A1是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管理本组的工作,A3为收作业本的组长,B1为检查文明礼仪的组长,B2

为卫生组长,B3为负责其他组员课间的安全组长。这样一来,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是组长,把零碎的琐事都分配给学生,使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分工明确,就避免了工作的遗漏。

总的来说,”悦动课堂”灵活的教学方法,灵巧的课堂管理,灵敏的反应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和我们英语教学相结合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情景教学的发展,传统教学我们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放在一个情景中学习,而现在的悦动教学,去除了情景教学这一块,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语言环境受到了限制。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好好研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