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论书札记
启功论书札记

启功论书札记引言启功,字仲文,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人物。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启功论书》为主题,探讨启功对书法的见解和贡献。
启功论书的背景启功的生平启功于1920年生于中国山东省,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自幼酷爱书法,师从名师学习,并在后来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启功论书》的出版《启功论书》是启功的代表作之一,于1980年首次出版。
这本书总结了启功多年来对书法的研究心得,对于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
启功论书的内容对书法的定义启功在《启功论书》中对书法进行了全面的定义。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笔墨纸砚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
书法不仅要求字形的美观,更要求能够表达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书法的内涵启功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书法的练习,可以培养人的耐心、毅力和专注力,提高人的情商和修养。
书法的技法启功在《启功论书》中详细介绍了书法的技法。
他强调了笔画的用笔要领、结构的布局和章法的运用。
他认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法,才能够写出优美的字体。
书法的审美价值启功对书法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书法的美不仅仅在于字形的优美,更在于字体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应该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启功在《启功论书》中提出了书法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传统书法的研究和继承,并提倡将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启功论书的影响启功的《启功论书》对于中国书法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对书法爱好者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后来的书法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启功的书法风格和理论思想也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结论《启功论书》是启功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对于书法的定义、内涵、技法、审美价值以及传承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启功通过这本书向人们展示了他对书法的独特见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启功论书随笔五则

启功论书随笔五则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正> 在书法方面的交流活动中,有青少年提出的询问,有中年朋友提出的商榷,有老年前辈发出的指教,常遇几项问题:综合起来,计:(一)学习书法的年龄问题;(二)工具和用法的问题;(三)临学和流派的问题;(四)改进和提高的问题;(五)关于"书法理论"的问题。
这里把走过弯路以后的一些粗浅意见,曾向不同年龄的同志们探讨后的初步理解,在这里分别谈谈:
【总页数】3页(P177-1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启功先生《论书绝句》对我书法创作的启示 [J], 王栋
2.启功《论书绝句》论《瘗鹤铭》——为纪念启功先生逝世周年而作 [J], 李星
3.启功《论书绝句》中的碑帖观 [J], 沅子闳
4.启功《论书绝句》选注 [J], 于铁江
5.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的学术贡献 [J], 邓宝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字美学研究计划必读书目之一

有志参加汉字美学研究计划的童鞋:
下面指定学习科目及参考书:(第一阶段)
1.古文字学、文字学: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台湾版),商务印书馆2013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高明编著《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
2.甲骨学、金石学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
孟世凯《甲骨学小辞典》
《甲骨文字诂林》
王辉《商周金文》
《殷周金文集成》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
3.语言学及音韵学
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
4.书法美学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见《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启功《论书札记》《启功论书札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5.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11
部分书目版权信息由百合提供,特此致谢。
大师----启功的一生

大师----启功的一生人物简介启功(1912年——2005年),满族,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国学大师、鉴定家、诗人。
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辍学后,发愤自学。
稍长,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姜福修古典文学。
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
人物生平1933年经傅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垣,涉足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后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其主要著作《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
《启功全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生前非常崇拜明末清初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破山禅师。
启功家谱雍正帝胤禛——五子和亲王弘昼——一子永璧——二子绵循——三子奕亨——五子载崇——二子溥良——长子毓隆——独长子恒同——独长子启功启功出生于书香世家,启功之祖父毓隆(1872年-1923年)幼承家学,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恩科二甲109名进士,散馆授编修。
启功之曾祖父溥良(1854年-1922年)年轻时,请求革去封号、俸禄,参加科举,并考中光绪六年(1880年)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启功之远祖和亲王弘昼(1712年-1765年)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雍正三子)和弘历(雍正四子乾隆皇帝)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
原中书协主席启功先生《论书法札记》23篇完整版,独特见解

原中书协主席启功先生《论书法札记》23篇完整版,独特见解
写在开头:书法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文化素养,提笔即可学书法,带着家人一起学书法,特别是小孩,形成家庭学习传统书法的氛围,营造书香门第之家。
启功的书法堪称当代一绝,书画艺术都是很不错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启功先生《论书法札记》一共23篇有释文,容易理解,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理论知识,学习书法的朋友值得一读。
对于中书协原主席启功先生,值得我们尊敬,对传承书法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每每读之受益匪浅。
对于为书法做出贡献的,我们应该给予褒奖高度赞扬,对于中书协的一些蛀虫我们一定要鞭挞和批判!启功先生也是我最尊敬的中书协主席,其他货色拉倒吧。
启功先生的书法和理论著作,我都已经分享了很多,可以看我以往的文章吧,多看看这些著作有利于自己书法审美的提升和视野的开阔,从老一辈先贤的书论中可以汲取更多的营养,以免闭门造成无法进取。
书法是一个高雅的艺术,也不是雕虫小技,他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以及塑造良好的品行。
无奈当代很大一部分人不思进取,沽名钓誉兴风作浪,歪曲了书法传承美学,反而以丑为美,书法审丑大行其道。
对于学习书法的小朋友来说,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书法审美观。
敲黑板:本人持续分享古今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以及书法教材类,方便书友临摹学习,更多资源看我以往发布的文章和视频。
学习书法可以参考《宗少林钢笔书法教学》视频课程以及宗少林编著的《美工钢笔书法教程—行书黄金法则55讲》一书,以专业的视角,系统的讲解演示。
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赞赏,是我持续分享的动力。
启功手书《论书绝句100首》,太精彩了!

绝代天姿学力深,吴兴字欲拟精金。
纤毫渗漏无容觅,但觉微馀爱好心。
七五
细楷清妍弱自持,五言绝调晚唐诗。
平生每踏燕郊路,最忆金台迺易之。
七六
有元一世论书派,妍媸莫出吴兴外。
要知豪杰不因人,尚有倪吴真草在。
七七
唐摹陆拓各酸咸,识小生涯在笔尖。
只有牛皮看透处,贼毫一折万华严。
七八
丛帖三希字万行,继之一石独凋伤。
六五
矜持有态苦难舒,颜告题名逐字摹。
可笑东坡饶事故,也随座主誉君谟。
六六
梦泽云边放钓舟,坡仙墨妙世无俦。
天花坠处何人会,但见春风绕树头。
六七
字中有笔意堪传,夜雨鸣廊到晓悬。
要识涪翁无秘密,舞筵长袖柳公权。
六八
从来翰墨号如林,几见临池手应心。
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六九
薛米相齐比弟兄,薛殊寂寞米孤行。
小卷藤家临乐毅,两行题尾属太平。
五二
羲献深醇旭素狂,流传遗法入扶桑。
不徒古墨珍三笔,小野藤原并擅场。
五三
笋茗俱佳可径来,明珠十四迈琼瑰。
精纯虽胜牛腰卷,终惜裁缣吝袜材。
五四
劲媚虚从笔正论,更将心正哄愚人。
书碑试问心何在,谀阉谀僧颂禁军。
五五
诗思低回根肺腑,墨痕狼籍化飞腾。
满襟泪溅黄麻纸,薄幸谐谈未可听。
恰如急景潇湘馆,赢得诗人吊古忙。
七九
昔我全疑帖与碑,怪他毫刃总参差。
但从灯帐观遗影,黑虎牵来大可骑。
八十
七姬志里血模糊,片石应充抵雀珠。
孤本流传馀罪证,徒留遗恨仲温书。
八一
黄庭画赞惟糟粕,面目全非点画讹。
希哲雅宜归匍匐,宛然七子学饶歌。
八二
《启功论书法》原图以及详解

《启功论书法》原图以及详解这套《启功论书法》是启功老先生的书法杰作。
网上有流传的清晰版本,但却大都因为仅有书写图,欠缺诗的解释和一些书法背景的解析,因此布丁下决心,打算将启功老先生这一百首诗的内容,人文历史背景等资料作一下解释和标注,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学书人,但本人的学识毕竟非常有限,每日的时间和精力也受局限,所以,只能一篇一篇地来,学者达人,一方面理解和原谅我的学识浅陋,一方面原谅我的懒惰。
并且,有更好的见解也欢迎补到评论里来,以有助于更多的书法爱好者。
特别需要注明的是,文中所引的有关图片资料,涉及版权的,版权归原出版者或所有者。
书的封面图:启功老先生自己题写的书名,老先生非常谦虚,在书名的下面写了“启功求教”四个小字,令后来书者汗颜啊。
这个就不解释了。
据启老先生说,这诗一共100首,其中前20首是20多岁的时候写的,后面的80首则是50岁以后陆续写出来的,可能有重复,有矛盾,也有调侃与幽默之类的,重复是为了反复叮咛,显得这件事重要;矛盾的地方,则是为了避免片面性,显得更加周全。
调侃是为了不那么死气沉沉,增添趣味性。
启功老先生说这是他自己的强辞夺理,我觉得说得太有道理了。
如果我们都有这种踏实的求学态度,字一定一天比一天写得好。
第一首诗:诗的原文是:西京隶势自堂堂,点画纷披态万方。
何必残砖搜五凤,漆书天汉接元康。
西京,自然是指的现在的西安,因为西汉时期,国都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之所以是西汉,是与后来建都洛阳的东汉一西一东,地理位置上有差别。
隶势,则是指的隶的体势,就是我们在看现在隶书的形体和姿态。
整句的意思是,西汉时期的隶书的形体和姿态大气堂堂。
书写的时候,第二个堂字,用了两个点替代,这在书法创作中遇到,可经常这样处理,但要注意的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两个字如果一样,则尽可能两个字都写出来,避免断句上的误解。
第二句易解,点画姿态千姿百态,仪态万方,就是形容西汉隶书的审美姿态,非常好看。
第三句则需要交待一下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那个时候,汉居延简已经于1930年于内蒙古额济河流域的汉代遗址中被发现,上面记载了西汉末东汉初张掖地区等地的屯戍文书,但一般人肯定是看不到的,因为太珍贵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不管是哪个政府,这样珍贵的材料,一般人都不得见。
高清大图!《论书札记》1992年启功。笔记有字幕

高清大图!《论书札记》1992年启功。
笔记有字幕或问学书宜读古人何种论书著作,答以有钱可买帖,有暇可看帖,有纸笔可临帖。
欲撰文时,再看论书著作,文稿中始不忧贫乏耳。
人以佳纸嘱余书,无一惬意者。
有所珍惜,且有心求好耳。
拙笔如斯,想高手或不例外。
眼前无精粗纸,手下无乖合字,胸中无得失念,难矣哉。
仆于法书,临习赏玩,尤好墨迹。
或问其放,应之曰:君不见青蛙乎?人捉蚊虻置其前,不顾也。
飞者掠过,一吸而入口。
此无他,以其活耳又有人任笔为书,自谓不求形似,此无异瘦乙冒称肥甲。
人识其诈,则曰不在形似,你但认我为甲可也。
见者如仍不认,则曰你不懂。
千翻百刻之《黄庭经》。
最开诈人之路主锋长,副毫匀。
管要轻,不在纹。
所谓长锋,非指毫身。
金杖系井绳,难用徒吓人。
笔箴一首赠笔工友人。
锋发墨,不伤笔。
箧中砚,此第一。
得宝年,六十七。
一片石,几两屐。
粗砚贫交,艰难所共。
当欲黑时识其用。
砚铭二首旧作也。
笔不论钢与毛,腕不论低与高。
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
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
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
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
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
一九八六年夏日,心肺胆血,一一有病。
闭户待之,居然无恙。
中夜失眠,随笔拈此。
检其略整齐者,集为小册。
留示同病,以代医方。
坚净翁启功时年周七十四岁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把我自己深有体悟的放到了最前几条】
或问学书宜学何体,对以有法而无体。
所谓无体,非谓不存在某家风格,乃谓无某体之严格界限也。
以颜书论,多宝不同麻丵姑,颜庙不同郭庙,至于争座祭侄,行书草稿,又与碑版有别。
然则颜体竟何在乎?欲宗颜体,又以何为准乎?颜体如斯,他家同例也。
【这段激赞!!!书法的世界里只有书法家、书者,没有字体!!!】
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
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自勉。
谨记。
】
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
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
此义可通书法。
又有人任笔为书,自谓不求形似,此无异瘦乙冒称肥甲。
人识其诈,则曰不在形似,你但认我为甲可也。
见者如仍不认,则曰你不懂。
千翻百刻之黄庭经,最开诈人之路。
写字不同于练杂技,并非非有幼工不可者,甚且相反。
幼年于字且不多识,何论解其笔趣乎?幼年又非不须习字,习字可助识字,手眼熟则记忆真也。
凡人作书时,胸中各有其欲学之古帖,亦有其自己欲成之风格。
所书既毕,自观每恨不足。
即偶有惬意处,亦仅是在此数幅之间,或一幅之内,略成体段者耳。
距其初衷,固不能达三四焉。
他人学之,籍使是其惬心处,亦每是其三四之三四。
况误得其七六处耶。
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
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名家之拾遗者。
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也。
或问时人之时,以何为断。
答曰:生存人耳。
其人既存,乃易见其书写也。
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
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
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
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
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
古代之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
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
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风气囿人,不易转也。
一乡一地一时一代,其书格必有等同处。
故古人笔迹,为唐为宋为明为清,入目可辨,性分互别,亦不可强也。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故献不同羲,辙不同轼,而又不能绝异也。
以此。
或问临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无人能似也。
既有似者,亦只为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似。
苟临之即得真似,则法律必不以签押为依据矣。
古人席地而坐,左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与腕俱无着处。
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
后左右,以及提按也。
逮宋时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说。
肘腕平悬,则肩臂俱僵矣。
如知此理,纵自贴案,而指腕不死,亦足得佳书。
赵松雪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窃谓其不然。
试从法帖中剪某字,如八字、人字、二字、三字等,复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观之宁复成字?又取薄纸覆于帖上,以铅笔划出某字中心一线,仍能不失字势,其理讵不昭昭然哉?
轨道准确,行笔时理直气壮,观者常觉其有力,此非真用臂力也。
执笔运笔,全部过程中,有一着力用力处,即有一僵死处。
此仆自家之体验也。
每有相难者,敬以对曰:拳技之功,有软硬之别,何可强求一律?余之不能用力,以体弱多病耳。
难者大悦。
碑版法帖,俱出刊刻。
即使绝精之刻技,碑如温泉铭,帖如大观帖,几如白粉写黑纸,殆无余憾矣。
而笔之干湿浓淡,仍不可见,学书如不知刀毫之别,夜半深池,其途可念也。
仆于法书,临习赏玩,尤好墨迹。
或问其故,应之曰:君不见青蛙乎?刃捉蚊虫置其前,不顾也,飞去掠过,一吸而入口。
此无他,以其活耳。
人以佳纸嘱余书,无一惬意者。
有所珍惜,且有心求好耳。
拙笔如斯,想高手或不例外。
眼前无精粗纸,手下无乖合字,胸中无得失念,难矣哉。
或问学书宜读古人何种论书著作,答以有钱可买贴,有暇可看帖,有纸笔可临帖。
欲撰文时,再看论书著作,文稿中始不忧贫乏耳。
笔不论钢与毛,腕不论低与高。
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
主锋长,副毫匀,管要轻,不在纹,所谓长锋,非指毫身。
金杖系井绳,难用徒吓人。
锋发墨,不伤笔。
箧中砚,此第一。
得宝年,六十七。
一片石,几两屐。
粗砚贫交,艰难所共。
当欲黑时识其用。
砚铭二首旧作也。
一九八六年夏日,心肺胆血,一一有病。
闭户待之,居然愈恙。
中夜失眠,随笔拈此。
捡其略整齐者,集为小册。
留示同病,以代医方。
坚净翁启功时年周七十四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