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农 业 生 产 得 到 一 定 发 展
*&地 方 豪 强 势 力 逐 渐 强 大
+&精 耕 细 作 技 术 臻 于 成 熟
高 一 历 史 第# 页 共 $ 页 !"!#&##
$&战 国 时 期 有 位 思 想 家 主 张'节 用 %节 葬 (#认 为 从 天 子 %诸 侯 国 君 到 各 级 官 吏 #都 要 '选
措是
(&派 张 骞 出 使 西 域 开 通 丝 绸 之 路
)&颁 布 推 恩 令 以 削 弱 诸 侯 势 力
*&组 织 大 规 模 军 事 行 动 进 行 反 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 行 盐 铁 官 营 加 强 经 济 控 制
##&下 图 为 西 汉 时 期 中 央 太 学 博 士 弟 子 人 数 的 变 化 情 况 统 计 图 $ 据 此 可 知
洛阳市!"!#!"!!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 选 择 题两 部 分全 卷 共 $ 页共 #"" 分考 试 时 间 为 %" 分 钟
第卷选择题共$"分
注意事项 #&答 第 卷 前 考 生 务 必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考 号 填 写 在 答 题 卡 上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用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如 需 改 动 用 橡 皮 擦 干 净 后 再 选 涂 其 它 答 案 不 能 答 在 试 题 卷 上 '&考 试 结 束 后 将 答 题 卡 交 回
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8页,共l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
这表明商代A.贵族统治受到削弱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A.三公九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上述材料表明分封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4.《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
”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
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C.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D.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5.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
这一历史现象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6.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族 和 古 蜀 地 域 文 化 特 征 这 可 以 说 明
)'奴 隶 社 会 王 权 神 权 紧 密 结 合
*'中 华 文 明 具 有 延 续 性 和 继 承 性
+'跨 区 域 经 济 文 化 交 流 已 出 现
,'古 蜀 地 区 手 工 业 水 平 领 先 世 界
#'春秋时期楚国往往以蛮夷自居到了 战 国 时 期楚 国 人 也 祭 祀 华 夏 族 系 的 远 古 神
马 匹,匹
安西节度使
胡人
!("""
!4""
河西节度使
汉人
4#"""
%&(""
陇右节度使 -
胡人 -
4-""" -
%"$"" -
朔方节度使
汉人
$(4""
%(#""
河东节度使
胡人
--"""
%("""
范阳节度使
胡人
&%(""
$-""
剑南节度使
汉人
#"&""
!"""
)'少 数 民 族 掌 握 地 方 大 权
改革
)'维 护 了 国 家 的 长 治 久 安
*'提 高 了 国 家 的 财 政 收 入
+'分 化 事 权 皇 权 得 到 强 化
使 淮 南 王 舅 父 赵 兼 远 离 淮 南 而 就 国 周 阳 #继 而 又 使 齐 哀 王 舅 父 驷 均 和 齐 悼 惠 王 十
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实了炎帝对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2.《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注重A.遵循经济规律提高效益B.改进铁犁牛耕发展生产C.进行精耕细作提高地力D.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绩,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这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乡村生活富足安逸B.农户个体生产经营C.农村土地高度集中D地主庄园生产经营4.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简单再生产模式B,重农抑商政策的抑制C.传统科学技术忽视农业生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5.《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日土工、金工、石工、善工、草工、典制六材”它反映的手工业性质是A.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6.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热。
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冶铁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7.明末清初文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说:“吾邑(指上海县)地产木棉,行于新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种植之广,与粳稻等。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各组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A 酒精和水B 碘和四氯化碳C 水和四氯化碳D 汽油和植物油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A 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B 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C 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KNO3 和NaCl固体混合物D 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3.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 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B 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C 加热试管内物质时,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灯芯外焰接触D 向试管中加水时,胶头滴管紧贴试管内壁4.在0.5mol Na2SO4中含有Na+的数目约是()×1023×1023 C 0.5 D 15.瓦斯中甲烷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4时极易爆炸,此时甲烷与氧气的体积比为()A 1:4B 1:2C 1:1D 2:16.将30ml 0.5mol/L NaOH 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 ,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0.3 mol/LB 0.03 mol/LC 0.05 mol/LD 0.04 mol/L7.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 、MgCl2、AlCl33种溶液,当它们的体积比为3:2:1时,3种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 1:1:1B 1:2:3C 3:2:1D 3:4:38.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相同的是()A 10g H2和10g O2B N2(标准状况)和22g CO2C 9g H2O 和0.5mol Br2D 224mlH2 (标准状况)和0.1mol N29.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的是()A.22.4L O2×1023个氧分子80g NaOH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C.18g H2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D.在标准状况时,20mlNH3与60ml 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10.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A NaCl溶液B 75%酒精C 盐酸D 稀豆浆11.下面四幅图中,与胶体性质有关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全部1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A NaOHB H2SO4C 蔗糖D NaCl1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 Na2SO4 = 2Na+ + SO42B Ba(OH)2 =Ba2+ +OH2C Al2(SO4)3 =2Al3+ + 3SO42D Ca(NO3)2 =Ca2+ +2(NO3)214.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 K+、H+、SO42、OHB Na+、Ca2+、CO32、NO3C Na+、H+、Cl 、CO32D Na+、Cu2+、Cl 、SO421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 稀硫酸滴在铁片上:2Fe +6H+=2Fe3++3H2↑B 碳酸氢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HCO3-+H+=CO2↑+H2OC 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CuSO4+2OH-=SO42—+Cu(OH)2↓D 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混合:AgNO3+Cl—=AgCl↓+NO3-16.下列目的能达到的是( )A.将58.5 g NaCl溶于1 L水中可得1 mol/L的NaCl溶液B.将标准状况下22.4 L HCl溶于1 L水中可得1 mol/L盐酸C.将25.0 g胆矾溶于水后配成100 mL溶液所得溶液浓度为1 mol/LD.将62g Na2O溶于水,配成1 L溶液可得到浓度为1 mol/L溶液二、填空题(四个小题,每空2分,共52分)17.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H2O ②空气③Mg ④CaO ⑤H2SO4 ⑥Ca(OH)2 ⑦Cu SO4.5 H2O ⑧碘酒⑨C2H5OH ⑩NaHCO3其中:(1)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 (4)属于碱的是;(2)属于氧化物的是; (5)属于盐的是;(3)属于酸的是; (6)属于有机物的是。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关于吃,在西方,除法国外,没有多少地方能像我国这样予以足够的重视。
其实每个族群或每个人对食材的取舍,烹调的方式,以及饮食的习惯,与时代、地域和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属于文化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中,有条件的家庭是把烹饪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的。
所谓艺术,就存在审美的问题,每一位厨师在烹饪时,作为审美的主体都会根据客观条件的需要,在制作中融入自己的制作经验和喜好,对食材进行煎、焗、蒸、炒等处理。
烹饪的方式,用料的取舍,完全根据厨师的审美和经验而定。
因此,烹调的成果,实际上融合了厨师的个性,表现为不同的“味”,从而让食者亦即审美受体在味觉中获得美妙的享受。
华夏的祖先早就注重研究“味”的问题,人们不仅注意吃什么、怎样吃,而且研究怎样才能吃得好,亦即研究作为审美客体的食物作用于人的味觉、产生美感的问题。
我们知道味觉的产生,不同于视觉和听觉。
美食,需要有色、香、味的联合效果。
色和香,靠的是审美主体视觉和嗅觉的作用;至于味觉,则是作为审美客体的食物,进入审美主体的口腔,舌的不同部位获得的感知与食物中蛋白质结合,继而激发大脑中对“味”特别敏感的皮质细胞,而大脑皮质细胞传达相应信息后再与视觉、嗅觉的信息结合,从而让审美主体产生了美感。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答案

洛阳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16小题,共48分)1.《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多处如下记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传送文书)”“令赦(被赦免的有过犯罪记录)交毋从事官府”。
由此可知,秦朝A.创立了文书行政制度B.基层官吏素质较低下C.对吏的任用严格规范D.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2.亚里斯提德曾在马拉松战役中出任将军,后又担任执政官,由于对地米斯托克利海军计划的反对,亚里斯提德于公元前482年被放逐国外十年。
但在公元前481年希波战争形势严峻之际,他又被紧急召回雅典。
再次担任将军。
这反映出A.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滥用B.陶片放逐法失去监督作用C.战争摧毁了雅典民主机制D.城邦的民主制度存在缺陷3.清政府希望通过资政院“借舆论以巩固政府”。
然而,资政院在审查政府预算中,不仅揭露“政治腐败情形及财政危险情形”,还要求军机大臣接受质询,甚至敢于弹劾大臣,否定上谕。
这说明,资政院的成立A.加强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B.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C.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D.改变了近代中国财政体制4.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曾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为此,万历元年颁行了考成法,至万历九年,中央和地方共裁汰冗官1300多名。
这表明考成法的实施A.便利于内阁的大权独揽B.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C.加强了官员的监督管理D.杜绝了官场不正之风5.1790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时只有官员300多人,1900年增加至20.8万人,1930年达到58.5万人,至1970年,文职人员数量增至300万,联邦机构达2000多个。
这一现象A.源于政府职能不断扩大B.使文官放弃政治中立原则C.降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D.反映出文官改革的必要性6.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确定在各级政府开展机构改革,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原则,“因事设职、因职择人”。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专题专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专练——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7))下图为内蒙古日报记述的内蒙古自治区70年发展历程的宣传画。
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B.集中反映了各阶级的根本利益C.使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D.保证了内蒙古地区的长期稳定2.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7))《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下图所示自治区中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自治区是A.①B.②C.③D.④3.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7))清朝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述材料说明A.中国具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B.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具有传承性C.中国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D.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做主4.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6))下列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共同纲领》是最早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文件②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③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④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5.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6))下表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1945年,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改善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指“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我国的民族政策表述更全面、更准确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加以补充和修改.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重要内容.灵活适度的原则B.因时而变的特性.重视历史的传承D.民主范围的扩大6. (本题4.0分,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画家董希文在第三次深入藏区写生和创作后,于1963年创作了《千年土地翻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