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人教版

高二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人教版
高二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人教版

《苏武传》教学设计

设计者:李维彩

一、内容及其解析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

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

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2.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3.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4.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⑧武复穷厄(è)

⑨何以汝为(wé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

..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

..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

..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③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

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1 )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 )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讨论明确:

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

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大骂卫律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

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

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心甘情愿

李陵走后,在没有人来劝降过,这一过又是近九年。

小结:“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四、板书设计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卫律:威逼—不动利诱—不应

两次劝降

李陵: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撒

十九年(须发近白)

五、作业

1.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翻译7、8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处理相关习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要回顾文章思路,卫律和李陵的两次劝降。

二、整体把握

1.一起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谈谈对苏武的认识。

讨论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王对臣下的刻薄寡恩。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

2.说到“忠义”,我们还会想起谁?

(同学们讨论并发言,要求用心组织语言,精炼流畅,注重口语的表达)

引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总结一下苏武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

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请代表发言。

(1)朱邦月:一根拐杖撑起的家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2)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3)沈浩:践行信念好村官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4)翟墨: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范例:

例一:呼呼的北风,诉说着他的忠贞;漫天的雪花,显示了他的坚韧。他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年,旄节脱落,心如磐石。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面对匈奴的劝降、禁闭、流放,他威武不屈;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能淫”;面对山珍海味,重权在握的引诱,他掘鼠食草,可谓“贫贱不能移”。他用自己的忠贞回答了

是么是心存汉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他的心,与日月争辉。他的精神,与天地共存。

例二: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例三:十九年的忠心等待,十九年的海枯石烂。苏武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他历经渴饮雪,饥吞毡的重重磨难,但他的一颗忠贞之心却坚如磐石,始终不从动摇过!他的民族气节终教匈奴心惊胆颤,共服汉德威!中华五千年历史因他的忠贞而更精彩。

例四:婀娜秀丽的乌拉尔山,留下了牧羊人憔悴的身影,碧波荡漾的贝加尔湖,倒映了守节人坚定的信念。十九年的艰辛,十九年的守望,十九年的漫长岁月动摇不了他炙热的爱国之心。他留胡节不辱,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万分。

四、作业

1.再读《苏武传》,品味平凡人的不凡人生。

2.翻译课文第9、10段。

高中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四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 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 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 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 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 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 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 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 教案

《滕王阁序(并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言、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体会和感悟课文的情思和哲理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掌握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大量的典故的作用,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师: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明确: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师: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参考)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插入藤王阁视频) 二、学习《藤王阁诗》 三、学习《藤王阁序》 1、教师范读全文,并做诵读指导 师:听完全文,给我们第一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相似,大家说是哪一篇? 明确:《阿房宫赋》 师:说得好,因为《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都属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其主要特点是:特点:1. 讲求对仗,2. 平仄相对,3. 多用典故,4讲究藻饰。5.多用四六,6音律和谐。其句子多为: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五种形式。 四字句读法(一种)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四种)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练习:5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巩固提升案(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这个属于青春的日子里,很高兴来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条战线的优秀青年代表一起交流,聆听大家抒发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青春感受。刚才,很多青年优秀代表,虽然来自不同领域,但都做了很好的发言。在你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________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也充分体现了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近代以来,我国青年________地追求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在芦山抗震救灾中,大批青年________、顽强拼搏,广大青年心系灾区、无私奉献,为抗震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________的强大力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代表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都做了很好的发言。 B.不同领域的青年优秀代表都做了很好的发言。 C.代表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都做了很好的发言。 D.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都做了很好的发言。 解析:选D。此题为语病分析题。画线句子较短,结构也较简单,主要考查语言的逻辑结构。根据选项的提示,是将三个分句合并成一个句子,此时需要注意语序和歧义。首先,是“优秀青年代表”而非“青年优秀代表”;其次是“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而非“代表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因此,本题应该选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生机勃勃坚持不懈临危不惧络绎不绝 B.朝气蓬勃矢志不渝视死如归源源不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有关生字词的注音及含义; 2、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3、掌握小说人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4、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即烘托人物形象或氛围、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 其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其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下面横线上。例如:酒馔(zhuàn,酒食)。 赍发(ji,一声,资助)恶(wu,四声,触怒)了高太尉恁地(nen,四声,那么,这么)不省得(xing,三声,不明白)仓廒(ao,二声,仓库)沽酒(gu,一声,买酒)庇佑(bi,四声,保护)央浼(mei,三声,恳求,托请)肐察(ge,一声,拟声词)掇开(duo,一声,拿,搬)搠倒(shuo,四声,刺,扎) 二、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提示:故事梗概应该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节主要叙述了林冲因为触怒了高俅而被刺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高俅派陆虞侯和福安串通了差拨防火烧掉了草料场来谋害林冲,不料被在山神庙中避雪的林冲撞破,大怒之下的林冲杀了三人,雪夜离开了沧州。 三、试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分值设定:10分。已经有固定格式,请记住这些固定的用语,以便使答案更规范。) 1.从语言描写看,①当店小二让林冲住在店里时林冲说:“我是罪囚, 恐怕玷辱了你夫妻两个。”这表现了他懦弱、忍气吞声、同时而又善良、仁慈的性格特征;(1分) ②当林冲听店小二说陆虞侯、福安来沧州时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 叫他骨肉为泥!”这表现了他嫉恶如仇、大义炳然的性格特征;(1分) ③当林冲听说自己被派去照看草料场时林冲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 差使,正不知何意?”这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 ④当看到草料场的茅草屋摇摇欲坠时林冲说:“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 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特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14.孔孟两章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实词 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夫夫颛臾(那) 夫如是(发语词) 相则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相夫子(辅佐,动词) 而危而不持(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又,表并列)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作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古:就,充任;列,职位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过,名词动词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生,死,名词动词,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树,名词动词栽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动词重视 衣帛食肉衣,名词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动词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罪,名词动词,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虚词 而而青于蓝(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就,于是)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1

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高中语文必修四 雷雨 教案(1)

雷雨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四背诵篇目(粤教版)讲解

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一)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5离骚(节选) 屈原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7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表达交流 1.《访谈》教案教学设计

《访谈》教案教学设计 访谈 【访谈指津】 访谈者要事先与被访谈者商定时间和地点,而且尽可能以被访谈者的方便为宜。每次访谈尽量不要超时两个小时,否则会使对方感到疲劳和厌倦,影响访谈质量,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半个小时不到就结束。如果被访谈者表示出仍有兴趣,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访谈地点的选择要考虑到被访谈者的感受和心情。被访谈者多愿意在单独场合、僻静环境下接受访谈。 访谈提纲应是一个粗线条的,只列出问题要点和内容范围的提示性材料,在操作中可以灵活修改和调整。一般来讲,拟定初步的访谈问题时要考虑下面四个方面的情况:(1)这个问题有必要问吗?答案将会如何分析和使用?(2)这个问题是否涵盖了主题?其他附带的问题有无必要?(3)这个问题将如何诠释?在获得有意义的回答之前,访谈者是否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事情?访谈者是否要从问题中获得对方在态度、喜好、价值、信念等方面的信息?(4)对方是否有回答问题的信息储备?是否允许信息出现偏差? 在访谈中,要以诚恳的态度、轻松的话题为开场白,先介绍自己的背景与兴趣,减少对方对自己的陌生感与不安全感,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然后要说明访谈目的,强调一下访谈的重要意义,并保证对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保密。 访谈者要注意礼貌,遵循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和地方化的原则进行。访谈中要尽量用被访谈者熟悉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发问,做到问题清楚明了,通俗易懂,用对方的语言表述来讨论问题。访谈结束后,访谈者要对被访谈者表示谢意。【访谈实例】 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袁隆平访谈录 记者:最近从电视上看到您做的一个公益广告,我想问从理论上计算水稻最高的产量有多少? 袁隆平: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理论,太阳晒到地球上的能量,有百分之五能够转化成有机物,这么一计算,我们根据长沙的气象记录来算。长沙早稻的产量理论上可以达到2000公斤,晚稻2300公斤,中稻可以达到3000公斤,潜力相当大。一般理论值是达不到的,我们打个对折,早稻可以搞到1000公斤,晚稻可以搞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内素材整理】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内素材整理】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内素材整理 清远博爱学校高风云 成由勤俭败由奢——《时评两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这篇时评从2003年发表至今也已近十年,可是我们改变这种奢侈消费 的现状是否改变了呢?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没有!我们现在已超过 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欧洲奢侈品消费国。因此,今天 我们学习《月饼消费要讲文明》这篇文章,除非引发我们的许多思考,并身体力行地厉行节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应用角度】“勤俭节约、节约是一种美德、消费观”等。 【精彩运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缓和,有些人把勤俭 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 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 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便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就连那 的中秋月饼在包装上都“变异”了。面对如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再来 重温祖宗遗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爱好高雅,其实就是一种修炼——《论“雅而不高”》 一个人立身于世,难以免除世俗化的污染。怎么办?爱好高雅, 其实就是一种修炼。比如琴棋书画,皆可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特雷梅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高 谈阔论时,知识可作装潢。”他还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

慧,演算使人思维周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 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专业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专业知识 当我们用知识将自己武装起来而后,“雅”便会凸显在举止言谈当中。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理,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 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交往本意。 【应用角度】“雅与俗”“追求高雅”“高雅与修养”等。 【精彩运用】其实,雅俗之别只是学识、修养不同所表现的陶冶 气质有所不同而已。但好事者总是以自认为的雅和俗,对我辈凡夫俗 子划圈子、分层次,说高深、道荣辱,搞得我辈缺乏定力、心浮气躁者,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搞出好多笑话,还要转过身去甜甜地说声“谢谢”。人只要活得真实,就无所谓雅或俗;只要有不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就能活出真性情,活出生的乐趣,死的坦然。 善待一切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呼唤生命教育》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又是短暂的。生命的存在,又是实现我们一 切人生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我们要善待生命。我们不仅要对自 己的生命负责,还要学会善待其他的一切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 侵犯和危害他人的生命和违反健康的权利。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 一棵柔嫩的小草,我们都应该以珍爱之心去对待,去呵护。这样,我 们的一生将会是美丽和充实的一生。 【应用角度】“善待生命”“生命的价值”“尊重一切生命”等 【精彩运用】尊重和善待一切生命,会让我们自觉地为完善自我 和急遽服务其他生命而不断努力。而正是在坚持着这一努力中心线的 同时,我们会制做一个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人,会做一个正确认识 困难、坚强无畏的人,会做一个面对诱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人......一个人的存在,如果让自己和他人感受到了幸福,那么,他的一生也就无所心痛与一生牵挂,价值从而实现了他人生的大 半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一、第二单元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的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1.介绍作者和作品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预习提示介绍了有关情节的梗概,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3.分析林冲的性格 教师:关于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课文的“预习提示”概括为“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下面,我们按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作具体分析。 (1)提问: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2)提问: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必修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 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最高成就。《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导读:本文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早在1800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 1、“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

粤教版(广东)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

必修四教案全集 1、时评两篇?车队与红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 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烙lào印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 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一视同仁(同一看待)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回答:本课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练习一) ——“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三)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练习一。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句。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 摆出新现象: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③归纳中心句) 第二部分: 逐层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的正确性。(②分层归纳法) 1、“两会”车队以前一路绿灯,让市民生活受到干扰,是搞特殊化。(④缩句法) 2、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①摘录归纳法) 3、让“两会”车队一路绿灯的惯例,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④缩句法) 4、在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必须遵守。(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中心论点,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③归纳中心句)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逐层论证它的正确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结论?)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指出它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重大意义。 (五)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 1、来源广泛,4个论据来自古今中外,支撑论点更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