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的成就,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3.结合港澳回归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2)全会决定停止使用“”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的战略决策。

(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2.加快拨乱反正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的步伐。

(2)“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国家还改正了错划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自主探究:历史学者们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答案:①思想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知识点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3)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建立起一批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4)2001年,中国加入,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

3.进一步深化改革

(1)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自主探究:改革开放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1)指出材料一中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省份:安徽、四川。问题:针对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共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

提示: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推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正确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知识点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②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形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

(2)“汪辜会谈”

①1993年,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②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往来日渐频繁,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3)《反分裂国家法》

①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②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自主探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根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由坚持军事对峙到主张和平统一。

(2)材料二中的“新办法”是什么?地位如何?

提示:新办法:“一国两制”。地位:“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自主检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

A.农村 B.沿海城市

C.城市 D.国营企业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故选A项。农村的改革是安徽等地在1979年率先发起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深入到城市,因此B、C、D三项错误。

答案:A

2.“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为了增强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从1982年到1990年我国出口的工业品比例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大,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且这是在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其他几个选项均不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项。答案:C

5.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标志是(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解析:结合所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能够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故C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都是区域性的合作组织或者合作形式,与题意“全面融入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

6.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解析: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D项错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1日,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7.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 )

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

C.两岸“三通”的扩大 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解析: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是“九二共识”的提出,成为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故A 项正确;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是“九二共识”提出的前提,故B项错误;两岸“三通”的扩大是在2008年,故C项错误;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

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数字澳门。

材料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3)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可以判断出变化。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在回答“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时,根据所学可以概括为:“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地区“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借鉴。第(3)问在谈认识时,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为:“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

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地区“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借鉴。

(3)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

富、发展、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