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前段时间,根据老师的推荐,我借阅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
刚开始只是翻看了一下序言,就觉得这是一本必读的好书了。
由于个人平时知识储备确实有限,且不爱思考,再加之这本书的语法逻辑与现代有些相异,因此我只是粗略的通读了一遍,略懂了本书的内容与主旨,下面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一.内容浅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当时的中国正是被西方人用火炮利器轰开大门的时期,无论从器物、制度、还是文化,西方文化都潮涌般的侵蚀着人们的心理,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东方文化步步后退,到了是否要存在的必要的地步了。
面对这种形势,梁先生写了这本书,对东西文化的内涵和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从这本书的框架看,其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是东方化和西方化;其二,世界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在第一个问题中谈及西方化时,梁先生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给出了对于文化的看法: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样法,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也就是说“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之样法。
”意欲不同,生活的样法不同,文化也就不同,而所有人类的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
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路向,梁先生把世界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它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
遇到问题都是对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二是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是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他并不想奋斗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
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的意欲调和罢了”。
这种精神态度的典范,在梁先生看来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三是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著作,读完之后,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在书中,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差异以及未来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强调征服自然、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则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而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追求精神的解脱和超越。
这种对文化精神的分析,让我对不同文化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以前,我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和形式上,比如西方的科技发达、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等。
但通过梁漱溟先生的阐述,我明白了这些表面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精神。
这使我在看待不同文化时,不再仅仅是欣赏其外在的表现,而是能够去思考和体会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梁漱溟先生还指出,西方文化在近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精神空虚等。
而中国文化虽然在近代遭遇了困境,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过于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模式,而忽视了自身文化的宝藏。
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内心的安宁。
书中关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演变的。
梁漱溟先生认为,未来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对东西方文化优点的融合和创新。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守着传统文化不放,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梁漱溟先生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思考和质疑。
比如,他对于文化精神的划分是否过于绝对和简单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否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这种质疑并没有削弱这本书的价值,反而促使我更加深入地去思考文化的问题。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_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线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_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线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篇一今日阅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著作中的很多部分都对我有所触动,引我思索。
思索数日,觉得最为受益的便是:生命之感。
生命之感,在贾老师讲解中国哲学,讲解梁漱溟先生的哲学过程中,有过多次的介绍。
同时,生命之感在我个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也有过体验。
生命之感是由生命个体体验到的,如果进行概括定义,唯恐就会转变本意。
但为明确生命之感,我将自己认为的生命之感描述一下。
生命之感,主体自然是人。
感,感受,真情实感。
感的对象既可以是本体,也可以是源于本体的万物。
故生命之感即人对万物及本体的真情实感。
但是这里的真情实感必需加以界定说明。
生命之感并非单纯的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情变化。
感,必需与生命联系起来,生命之感应是人对万物的最真实流畅的回应。
假如肯定要对这种回应有个概括,牵强称之为生命直觉的情感(此处直觉非生物学之直觉),也可以说是儒家讲的"性'。
生命之感是人所固有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尊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尊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
'孟子所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尊敬之心,是非之心,皆是生命之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说明这一点。
但生命之感并非本能。
生命之感表现在人对所感对象的态度或方法上。
人对所感对象的态度方法有两种:一为直觉感应,一为理智认知。
真正的生命之感是同所感对象的共鸣,既是对所感对象的生命直觉之感,也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开显。
这并无主客之分。
但是一旦带着认知的态度或者功利的思想,那就不再是流畅真实的生命之感,而是死板的主客二分的物我关系。
孔子因宰我认为服丧期间食稻衣锦可心安,而叹"宰我不仁'。
"不仁'即为无生命之感,这全因宰我"情感薄直觉弱',不能通达一体性。
读《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读《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悠悠千载,天地中开。
东西文明,此起彼伏。
古人厚古薄今,难免抱残守缺;西洋物尽天择,未免急功近利。
殊不知经济为国力之本,国力孱弱不免受制于人。
文化为民族之魂,文化荒疏则必然仁义充塞。
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经济之变迁,数十年足矣。
而文化之复兴则未尝不以百年为计。
尤至今日,我中华国力日益强盛。
但东西文化之根脉,西学东渐之精髓则依旧乱花迷眼,莫衷一是。
回首百年,清末民初。
一班博古通今之大儒,未尝不以顿悟中华千年之大变局为己任。
今人因种种变故,古风日行渐远,西学仅堪其用,反难望其项背。
其中梁漱溟先生便是民国时期新儒学之一方源头活水。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梁漱溟老爷子一上来就给咱抛出个大问题:东西文化到底是咋回事儿呢?这就像是把我拉到一个大舞台前,舞台上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这几个大主角,我就好奇地等着看它们怎么表演。
先说这西方文化,老爷子把它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西方文化就像是一个精力超级充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一门心思地向前冲,讲究征服自然。
你看人家西方,科技发展得贼快,工业革命之后,那火车、轮船啥的都造出来了,感觉整个世界都被他们搅得热热闹闹的。
他们的文化里充满了对自我的肯定,个人主义盛行,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这就好比一群探险家,在未知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到处插旗帜,说“这块地儿我发现的,归我啦”。
我当时就想,这西方文化可真够猛的。
再看东方文化,特别是咱们中国文化,那就像是一位温润的长者。
咱们讲究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
不像西方那么“躁”,咱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中国人在家庭里讲究孝道,尊敬长辈,在社会上讲究礼义廉耻,大家互相包容、互相体谅。
我们对待自然不是去征服,而是去顺应,像古人说的“天人合一”。
我就感觉,这东方文化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大河,虽然没有西方文化那种波涛汹涌的冲劲,但有着自己的深沉和韵味。
老爷子也指出了咱们东方文化在现代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点太保守了,在科技发展上慢了半拍,就像一个稳重过头的人,有时候错失了一些新机会。
还有印度文化,这可就更玄乎了。
印度文化像是一个苦行僧,一门心思地追求解脱,对世间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
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要想办法从这苦难中解脱出来。
这在我看来就有点像那种修仙的感觉,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梁漱溟老爷子的这种比较可太有意思了。
他让我明白了文化这东西不是孤立存在的,每种文化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成长背景一样。
而且,他也不是单纯地说哪个文化好,哪个文化坏,而是让我们看到每种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它的意义。
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成书于1922年,一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于原材料、市场、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另一方面,辛亥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国内矛盾日益激烈,百姓生活颠沛动荡,民族面临危亡。
许多有志之士为国家谋命运,民族谋未来奔走。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主要研究人生和社会问题,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
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围绕 1.什么是文化,以及中国、西洋、印度文化的来龙去脉 2.中国哲学、西洋哲学、印度哲学3.作者对于世界文化的推测以及自己所持态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只有知道文化是什么,文化才能自信自强。
作者认为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具体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方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者以面对人生问题时的三种人生路向对应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三种文化样态,西方文化是具有科学精神的、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翅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而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意欲指西方文化特有的科学与德谟科拉西精神。
在这里,我认为这与中庸思想不谋而合,中庸思想的要义在于“中”,从个人层面来说,为人处世不可激进,极端,保守,从国家层面来说,儒家追求和谐,整体和谐是中庸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庸思想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
和谐并不是完全相同、整齐划一,而是和而不同。
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国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做到共生共长、相辅相成。
我们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最后一章提到对世界未来文化的推测,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他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推测未来文化,他指出了近世西洋人出现的很多问题:“西洋人近世理智的活动太盛太强……人对人也是划界限而持算账的态度,成了机械的关系。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导读:读书笔记《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在二十九岁时所著述的一本东西方文化比较著作,也是他部分的演讲集。
我最初看这本书是源于我系邓俊辉老师在“人文清华”里推荐书目里提到这本书,遂借来拜读。
身处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迷茫。
列强凌辱的时代所去不远,老祖宗几千年的国粹和文化,也越来越被恨铁不成钢的知识分子所诟病和摒弃。
胡适、林语堂为代表的一群西方文化的拥护者,批孔反儒,主张从语言、文字到风俗思想全盘的西方化。
年轻的梁漱溟,以研究佛学出身,对待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说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我们先说这个问题是个很紧迫的问题,并非是个很远的问题,可以俟诸将来解决的……于是大家都传染了一个意思,觉得东西文化一定会要调和的,而所期望的未来文化就是东西文化调和的产物。
【《东》P11-P13】也就是说,梁漱溟并不觉得西方化完全的好于东方化,甚至怀疑东西调和的可能。
在他的观点下,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两者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后再探讨西方化的可能和利弊。
首先声明的是,这本书的后面若干部分是梁先生讨论西方化和东方化的可能,这一部分据梁老自己描述都是“晚年看来颇多幼稚,不忍卒读”,而我也没有细读只是略看,所以读书笔记的重点放在前面梁漱溟对于中国、西方、印度三方文化和哲学的分析和比较上,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和要义。
梁先生首先提出了几个其他的同时代对于东西文化的见解,仅仅是只言片语,已然打开了思路,例如前三四年只看见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做了一篇《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面,大要以为东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于静,西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动。
初次读到便觉得惊艳,后面的解释里提到大抵意思是:西方总认为这一切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而印度文化哲学则几乎彻底在俗世失去念想,认为生活即是受苦,大乘佛教里的苦行、禁欲、转世,都是推崇来生的那片极乐净土,而在实际生活里完全一任向后而回避需求。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读后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就像闯进了一个文化大杂烩的厨房,各种概念、思想在锅里炖着,有点迷糊。
但是慢慢读下去,还真咂摸出点味道来。
梁先生把西方、中国和印度文化放在一起比较,这就像是一场文化界的“三国杀”。
西方文化呢,就像是个精力充沛、勇往直前的战士。
他们讲究科学,啥事儿都要研究个明白,就像战士要把敌人的底细摸透一样。
他们发展工业,到处开疆拓土,这种向外探索、征服自然的劲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西方在世界舞台上特别耀眼。
就好比战士在战场上大杀四方,赢得了很多地盘和荣耀。
咱中国文化就不一样了,像个温和的智者。
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特别强。
梁先生说这是一种向内求和的文化。
我们不太想征服外面的世界,而是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小圈子经营得和和美美。
就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着家常,享受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我们讲道德、讲礼仪,这些东西就像是家庭里的家规,让大家都能和睦相处。
再说说印度文化,那可就像个神秘的修行者了。
印度文化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达到了一种极致。
他们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要通过冥想、修行来摆脱尘世的烦恼,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这就好比修行者住在深山老林里,一心只想着怎么和自己的灵魂对话,怎么跳出轮回的苦海。
梁先生在书里还提到了文化的发展走向。
他说西方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就像战士打了太多仗,累了,也受伤了。
这时候就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发现只知道往外冲也不行,还得关注关注内心世界。
而中国文化呢,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在近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也有点懵,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这就好比智者原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得挺自在,突然来了个外来者,还带着不一样的规则,有点不知所措。
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啊,这文化的事儿还真复杂又有趣。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每个文化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
而且这些文化还在不断地交流、碰撞、融合。
现在的世界,西方文化里的一些东西,像科学技术,已经在全球普及了;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谐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印度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智慧也在吸引着不少人去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读书笔记10工程管理2班吴嘉昊 10010821书中令人难忘的部分:“人类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注意到精神和意识的差别。
精神是很有力量的,而意识是没有力量的。
物质决定意识是对的,但物质决定不了精神。
所以,我觉得:不如说是欧洲人的精神上的特质,使他们产生了民主之道,而间接地使经济现象变迁,科学发展,产生出其制度,这样更有力。
”之所以这段话让我难忘是因为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意识与精神区分开。
高中上政治课,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老师总会跟我们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而我却私下里很喜欢唯心主义学说,总觉得那很有感觉。
比如直到现在都记得的那个小故事:“有俩和尚山门闲聊,忽见河中一船飘过。
二人对船的动力问题产生了兴趣,继而热烈地讨论。
一曰:风动。
一曰:帆动。
莫是一衷。
这时一老和尚给他们做了总结发言:不是风动,亦非帆动。
乃仁者心动。
”还比如:“闭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
”虽然明知这是不科学的,可对它总有一种莫名的喜欢,总觉得那更贴近内心的感受。
后来才渐渐明白,这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非常强大的缘故。
平时过多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这半句,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
而梁漱溟先生把这二者区分开来,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无非也是想要强调意识所具有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罢了,并没有与马克思主义冲突乃至谬误的部分。
本人最喜爱的部分:“是,事实上偏偏发生了中西文化的遭遇。
因此,早熟的中国文化在新生的西方文化面前,就像一个白胡子老先生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遇上了,小伙子当仁不让的说:我们比拳击,看谁厉害!于是乎,小伙子三下五除二,毫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老先生打倒在地。
小伙子洋洋得意、盛气凌人,老先生颜面扫地,痛定思痛以为换上小伙子一样的衣服和鞋子就能制服他,不然!以为跟小伙子一样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伙食和训练方法也能够赶得上小伙子的步伐,亦不然!最终,老先生无可奈何,相形见绌,自愧不如,捶胸顿足。
”让我最喜爱的部分是书中形象生动的比喻,本以为这种大师级人物写的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没想到竟也可以如此贴切和便于理解。
看来是以前对大师存在偏见了,大师不应该是写一些晦涩的文字,让一般人看得不知所云的人,真正的大师语言必定精炼而明晰。
水平的高低不应体现于文字,而应寓于思想。
阳春白雪诚然曲高和寡,然而纯粹为了附庸风雅而把下里巴人伪装起来,显示出一副曲高和寡的样子,未免不是另一种沽名钓誉。
曲高和寡本是一种无奈,下里巴人未尝不值得欣赏与玩味。
本书传递的思想:一、西方文明强在哪里?此次中西文明遭遇之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理解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是一个不断试错和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和过程。
蓝眼睛、高鼻子的黄毛鬼子不就是凭借着坚船利炮和洋枪打败了我泱泱天朝上国嘛,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也发明和生产和他们那样的战舰和枪支,我们仍然可以制服他们。
魏源的“师夷长计以制夷”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之后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在这个层面发力,模仿和学习西方的“长计”。
第二个认识阶段从器物过渡到制度发生在中日黄海海战前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办报纸、开学堂、设学会等活动和之后的“百日维新”运动。
当然,此前的众多儒士如龚自珍、冯桂芬、王韬、郭嵩涛等人亦早已看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制度上的差异,而此种差异远甚于器物上的差异。
“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
”“我中国人民为四大洲最,乃独斯藐于强邻悍敌,则由上下之交不通,君民之分不亲。
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也。
”但是,他们的言论大都流于文字纸张上,不曾像维新派那般奔走呼告,亲历亲为,深入群众,因此真正使广大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从器物过渡到制度,笔者认为其功非康梁维新派莫属。
然而清廷积重难返,维新变革亦是遭到保守派的极力阻挠最终无情扼杀,士大夫和清末明初的知识分子在制度层面的反思和行动仍在继续,然而更进一步——整个中西文化上——的反思成为此后的主题,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岂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概有三股主要力量: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新儒家,前两者是纯粹的舶来品,“救亡图存”的时代紧迫感和西方社会的既有优越性使得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时的情境下极具话语主导性。
西方成为中国迈进的目标,而文化守成主义者大致包括新儒家则被视为逆历史潮流而动,是落后、顽固的代表。
然而,随着“救亡”的紧迫感慢慢退却、西方文明不断显示出它自身的毛病和顽疾,文化守成主义者及新儒家们关于中西文明的分析和阐述却逐渐显现出它的客观、冷静和中肯的价值。
在此以梁漱溟先生的中西文化观为例做简要的分析。
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绪论开篇就先给“文化”一个判断:“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但在如此宏大的话题下,梁漱溟先生认为社会人生才是文化的关键,也是本书中西文化比较的重心和侧重。
梁漱溟先生如此这般理解中西文化,才不至于像其他人因器物上的技不如人或者经济政治上的不同而失去自信,滑入卑微的低地。
梁认为中国文化具有极强度的个性,包括独自创发、延绵不断、极强的同化能力和影响能力等等,但其最重要的个性却是“文化早熟”,这也正是秦汉之后两千余年不复有改变与进步的原因。
文化早熟意味着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高度的妥当性和调和性,这在中西文化不曾遭遇之前毫无问题,中西文明各美其美,无论历史再走过几百年、几千年,在中国亦不会产生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和法治。
但是,事实上偏偏发生了中西文化的遭遇。
因此,早熟的中国文化在新生的西方文化面前,就像一个白胡子老先生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遇上了,小伙子当仁不让的说:我们比拳击,看谁厉害!于是乎,小伙子三下五除二,毫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老先生打倒在地。
小伙子洋洋得意、盛气凌人,老先生颜面扫地,痛定思痛以为换上小伙子一样的衣服和鞋子就能制服他,不然!以为跟小伙子一样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伙食和训练方法也能够赶得上小伙子的步伐,亦不然!最终,老先生无可奈何,相形见绌,自愧不如,捶胸顿足。
其实老先生和壮小伙的比较并非只能是“拳击”,以拳击赛场上的胜负判定先生和小伙之间孰优孰劣只能反映出军事层面的好坏,当然在以拳击判定一切的标准和游戏规则上,拳打不过别人,那就说明其他的你也比不过别人了!这是一种强加于中华民族的游戏规则和中国文化的评判标准。
要是我们能够跳出这种游戏规则,好好的打量一下老先生和小伙子,看看他们各自身上都有些什么宝贝,或许就能够得到一个客观、冷静和中肯的评价。
梁漱溟先生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较为中肯的评判。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生有三个问题,对应于此三个问题的分别有三种人生态度和生活路向。
第一个问题是人对物的问题;第一态度即向外用力的态度,即从身体出发,这是西方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路向。
第二个问题是人对人的问题;第二态度即转而向内用力的态度,即从心(理性)出发,这是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路向。
第三个问题是对自我的问题;第三态度即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印度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路向。
梁漱溟先生关于中西印三大文化的把握是极为深刻和高明的。
对于人的“意欲”的不同解决方法决定了中西印三大文化的不同走向,也开出了不同的花果。
西方文化是一种向外发力的文化,对于意欲的解决也是向外和向前要求,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自己的满足。
而印度文化(佛教)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这是一种禁欲的态度。
同时,梁漱溟先生提出了文化的“三期发展说”,即第一期为西方文化,第二期为中国文化,第三期为印度文化。
此种论述当然跟梁漱溟先生是一个中国人密不可分,“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是其一生思考和探求的两大问题,然而更多的是在剖析中西印文化后得出的判断和预言。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面对这个自然世界和生活世界,也就是梁漱溟先生说的人对物的第一个问题和人对人的第二个问题,至于第三个问题:自我,这是一个很麻烦的概念。
“自我”概念在许多哲学家眼中是不存在的,没有自我,有的仅是身体或者欲望。
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按赵汀洋的讲法“共在存在论”来看,他者是我存在的本体论条件,自我必须要放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才能都成立。
因此,纯粹地谈论自我是不成立的,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梁漱溟先生的第三个问题应该是一个伪问题,完全可以放在第二个问题中来解决,两者的区别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不是本质上的不同。
三、从“事”与“物”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事物”是一个能够很好的分析和比较中西文化之间差异的名词,也就是梁漱溟先生的前两个问题:身体问题和心的问题。
前面讲到人面对着两个世界,即自然世界和生活世界,人如何面对和看待天、地等自然世界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后一个问题:关于生活世界的问题或者心的问题(事的问题),其重要性远远超过第一个问题,即自然世界的问题(物的问题)。
因为这个自然世界(物)是什么样子的?这是追问关于对象的知识,这是知识论或者认识论问题,而且物以其自然方式存在着(to be as it is),并不能给人以意义或者价值,只有当物进入事之后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事的问题重于物的问题,在梁漱溟先生那里也有很好的阐述。
他认为从一个人的个体生命来看,身心的发育成长是新随身来,身先而心后的;社会生命的发育生长亦是如此。
“文化之发生以至开展,则最先是环绕着生存问题(第一问题)这一中心。
所以社会之发育成长,此时实寄于那些从身体出发的活动上。
”但与此同时,社会发育成长还有另外一面:心的问题(事的问题)。
人绝对不可能以孤立的单个人生存,必定要“群”而存之,此时即有人与人之间的第二个问题:心的问题。
文化必定包括这两个方面,并由于这两个方面之逐渐开展,社会才得以发育成长。
“通常应该是这两面彼此辗转增上,循环推进的。
其间盖必有一种最适当之配称关系,凡不相称者,必出毛病。
”最后,梁漱溟说到:第一期文化即身的文化不过是给人打下生活基础,第二期文化才是人的生活。
“西方人主理智而短理性,中国人主理性而短理智”,理智对应的是身(物)的问题,而理性对应着心(事)的问题。
西方人从身体出发向外发力,对于意欲也是通过向外求来满足,其表现即“人的觉醒、解放”和人的主体性原则的确立,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人为自然立法”,把自然作为一个绝对的客体加以对待,盲目的开发利用和迫害自然正是在这种理性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也正是西方现代化的动力和代价。
而中国文化则不同,中国文化偏重于事的问题,他人之心的问题显然重过我与身外之物的问题。
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都是如何对待和处理我与他人关系的伦理问题,我与“自然”的问题绝不会像近代西方那样成为一种主客观的关系,这种高明体现在“天人合一”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