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文档资料

2.2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文档资料
2.2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文档资料

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图L2-2-10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图L2-2-10

1.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赤道低气压带,其控制地区炎热干燥

B.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控制地区高温多雨

C.终年受③影响的大陆西岸温和湿润

D.受②和④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下列气候成因中,与③风带关系最密切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3.下列四幅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图L2-2-11

A.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图L2-2-12为某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此回答4~5题。

图L2-2-12

4.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5.N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读下表内容,完成6~8题。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地处山脉背风一侧

C.位于大陆东岸

D.受西风带影响

7.丙地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8.丁地气候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受西风影响

C.受信风影响D.风带季节移动

图L2-2-13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9~10题。

图L2-2-13

9.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10.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洋流D.人类活动

读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图L2-2-14),完成11~12题。

图L2-2-14

1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是()

A.①代表的是热带沙漠气候

B.②代表的是热带雨林气候

C.③代表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④代表的是热带草原气候

12.图中②代表的气候类型的最大的分布区在()

A.亚马孙平原地区B.撒哈拉沙漠地区

C.西西伯利亚地区D.西欧地区

13.读世界略图(图L2-2-15),回答有关问题。

图L2-2-15

(1)比较②④两地气候。

(2)

(3)②地常年盛行________风,该地的盛行风________(填字母)。A.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

B.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吹向副热带高气压带

C.由副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D.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下面两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2.若此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③气流是东北风 B.甲处是30°N,乙处是赤道 C.甲处是副热带高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 读下列四地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题。 3.四地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题。

4.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近地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该月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8.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北半球季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读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箭头为大气运动路线,完成下面两题。 9.下列说法与图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①是西南风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北风 D.②是冷性气流 10.在地球上,图示气压带、风带的数量共有()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题组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 A.1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B.7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 C.纬向分布的气压带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D.冬、夏季的高低气压中心很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课题】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解析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的分析掌握气候的五大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从而掌握对某一区域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进而能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分析典型的 气候,对比分析,简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读图分析季风,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图形分析 2.培养辨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中纬度处的 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2.季风对大陆东岸的影响 3.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读图法,绘图法,讨论法,共同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和学生回顾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方向受那几种力的影响和高空大气受两种力的影响下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新课讲授: 1、大气环流:由热力环流到风,然后引出大气环流。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和 意义。利用身边的生活情境形象解说大气环流的意义。例如:在夏天,屋内开着空调,当你打开门的时候,外面热的空气被风吹进屋内,这样你就会切肤的感觉到了屋内的温度就有了一定的变化。 2、绘图(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图) 提出第一个假设地球不自传,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地球的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子的环流形式? 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并且提问几个学生不同的思考结果。追问为什么这样想?提问:…… 学生回答…… 分析和评价…… 绘出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的热力环流的方向 3、过渡:生活如果像这样的单圈环流这样简单,我们的生活就过于乏味了,而 我们的自然环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探讨大气的到底有什么规律。 提出第二个假设:地球自传,地表均一,地球自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请同学回忆前面的知识,例如:空气流动的时候,因为地球自传,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提问…… 学生回答…… 分析…… 4、以北半球为例,和学生一起分析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过程:先讲低纬环流圈,然后讲高纬环流圈(这些都是热力动因,学生更能容易理解接受,再讲中纬环流圈。首先说这些环流圈的时候,由此先得出气压带,然后再由气压带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得出风带的形成。 在黑板板书画图逐步详细的分析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和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这些是难点,在分析之后再重点分析,借几何绘图帮助学生理解)。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 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回顾 师:给三分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板书及画图)请同学帮我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对图进行讲解)在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则左偏形成东南信风带。由副高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最终偏转成西风,称为盛行西风带。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向左为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东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左右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气流流向副高高空,向北的气流流向极地高空。 引入新课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大家还记得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是? 生:气温和降水 师:对,热量和水分是不是就对应着气温和降水啊,所以气压带和风带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 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那它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画图】一个地方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时候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汽就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就多雨;如果空气下沉,近地面会形成(高压),气温会?(越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 时。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 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 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 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 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的性质。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影响天气和气候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 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并不大) 3.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 4.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注意: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分布特点不同(在欧洲呈片状,北美呈狭长带状),原因都是由于地形的不同,北美大陆西岸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前进。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 ●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开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上升、下沉运动, 我们一起把上节课的内容再复习一下 ◇ 旧◇课◇复◇习 1、请用箭头标出下图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对比近地面两地的气压(P29,图) 2、画出北半球甲、乙两地的风向 【一、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板书】 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画课本) 包括: (一)三圈环流;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季风环流; (这节课主要讲前面两个) 【二、 三圈环流的形成】 【板书】 (一) 单圈环流 【板书】 制 假设1.地球不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2.地表性质均一;3.太阳直射赤道。 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同时,在方框中填出高低压 热 冷 · 甲 近地面 高空 · 乙 1010/hpa 1006 750/hpa 744

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是/否) 理由:因为实际上地球自转,会产生 ,使大气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在高空,风向和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和等压线成一夹角,此时,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PPT 演示),我们一起分析下 (二)三圈环流【板书】 假设:1、地表性质均一;2.太阳直射赤道 考虑:地球自转,即存在 在北半球低纬、中纬、高纬会形成三个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那南半球呢? 全球总共会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记忆方法:1、高低压带是怎么分布的?(相间分布)2、气压带名称怎么记忆呢?(以其所在地区命名,热带、副热带、副极地和极地;在热带地区的低气压带称为赤道低压带)3、风向,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4、三圈环流运动:低压—气流上升,高压—气流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记忆方法,完成比比谁最快的模块 试在右图填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并画出风向,用箭头标出三圈环流运动的方向 (提示:南北半球气压带对称分布;南半球地 转偏向力向左) 我们来分析一下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气压带的形成机制主要分为热力成因和动力成因,看括号内的提示,分析哪些气压带是属热力成因,哪些是动力成因?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修改后) 一、标准解读和教学内容分析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举例的形式分析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或者归纳规律为: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

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3)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和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问题导学”学案、多媒体实物投影 五、知识结构

2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李红梅]【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视频和文字材料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2.运用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大气环流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起着承接启后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理解能力要求强,但是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化为具体,因此在课堂中用视频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新课导入】: 【视频展示】播放“马纬度”形成的视频 设问:在30°N附近的海域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阅读活动】阅读课文33页第一自然段。完成课本33页活动题图 2.9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并说明理由。 【回归课文】学生活动完引导学生回归大气环流的概念。 【视频思考】阅读思考题后观看视频: 赤道附近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能直接到达北极地区吗?为什么? 30°N附近近地面为什么会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赤道和30°N之间的水平气流如何运动。 【绘图巩固】在学案“图1”中画出低纬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思考探究】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一样吗?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34-35页文字,尝试在学案图1中画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及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设问:判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属于哪一种成因? 【回归导入】:几百年前海上马匹贸易在大西洋30°N附近,常遇到无风、闷热天气,帆船只好等待顺风的到来,马匹因缺淡水、饲料大量病倒、死亡。因此,把这一地带称为“马的死亡线”,也称“马纬度” 思考:1、30°N附近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2、除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区域可能形成“无风带” 【学生活动】:在南半球相应的纬度位置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画出风向。 【规律探寻】:观察学案绘制完整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 【过渡回归】:除了这些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5页图2.11,观察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探究活动】观察动画演示思考:1、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什么而移动?如何移动的? 【实践练兵】1.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与D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该气压带是_____原因形成的。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编写人:王盘永 审核组长:郑海燕 审核主任:陈振强 温馨寄语: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使用说明】 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 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 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发言人准备发言。 4、学案在合作交流,纠错并标记(用不同颜色)后,上交检查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概念: 大气环流 成因: 意义: 假设条件: 形成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 ,再是 ,最后近地面形成了 压带和 个风带。 移动:随 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 移,冬季 移。 成因: 对气压带的影响 北半球气压中心 表现: 季风: 气压带和 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气 候 的 影 响 因 素: 、 、 、 、 等。 三、典题解析 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 5 )亚 洲东部 季 风环 流最 为 典型 的原 因 是 。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 气压带和风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学习目标: ?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 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 的性质。 ?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 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 影响天气和气候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 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及答案详解(完整资料).doc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气 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3题。 1.②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 下沉,热干 B. 上升,湿热 C. 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 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2.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宜宾昼短夜长 B. 亚欧大陆被亚洲高压控制 C.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 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 3.以下气压带中不是由于热力原因而形成的是( ) ①极地高气压带②副极地低气压带③副热带高气压带④赤道低气压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4-6题。 4.图示半球为()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东半球 D. 无法判断 5.图中⑦风带的风向为()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东南风 6.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 昼长上海小于广州 C. 太阳直射北半球 D. 华北平原炎热多雨 读近地面部分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7~8题。 7. 对图中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风带1为北半球的西风带 ②风带1为南半球的信风带 ③风带2为北半球的信风带 ④风带2为南半球的西风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8. 图中气压带代表()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热带高气压带 读图“某日全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9-12题。 9. A风带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10. 气压带①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 A. 高温多雨 B. 炎热干燥 C. 温和湿润 D. 温和干燥 11. 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2. 常年受气压带②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试讲者:满木兰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的学生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还有限,学习起来较困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的内容,但是遗忘的较多,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列分析法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借助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某些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探索地理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S.H.E的《热带雨林》,同时播放热带雨林的图片)同学们对这首歌都耳熟能详,这优美旋律叫做《热带雨林》,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世界气候类型,那么世界的多种气候类型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和气压带、风带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播放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和我们国家甚至是北半球的许多地方恰恰相反,这个地方是罗马,我们把这种气候叫做什么? 生:地中海式气候。 师:引导同学们看39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球的哪里? 生:地中海沿岸,北半球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师:没错。那么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呢?它受到什么气压带、风带的控制?动画演示六风七带的季节移动 问:我们知道六风七带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生:不是,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师:我们观察到,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的地中海的时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而冬季,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的时候,北纬30°到40°之间还是不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生:不是,受西风带的控制

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活动1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活动)P 36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生:不能。

高考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专题1

高考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专题1 2020.03 1,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2,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雨林气候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3,图表示某地气温(曲线所示)和降水(柱状所示),回答1~2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B.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2.气温曲线a部位气温最高的原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少雨 B.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C.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D.受高原地形影响 4,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A.向西北方向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D.向东南方向 5,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A.赤道低压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D.副极地低气压带 6,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7,青藏高原基本上不受冬季风的影响,而夏季风却可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这是因为 ( ) A.夏季风的势力强 B.冬季风的势力强 C.夏季风的厚度比冬季风大 D.夏季风影响各地的时间比冬季风长 8,七月份,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压带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D.极地高压带 9,关于上海和开普敦两城市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是()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③地转偏向力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影响它成因的是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答案:B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2~4题。 2.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空气堆积下沉 C.空气受热上升D.空气受冷下沉 3.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 4.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A.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B.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C.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 D.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解析:第2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堆积下沉形成的。第3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低气压带地区多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带地区多为晴朗的天气。第4题,气压带和风

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与其移动方向一致。 答案:2.B 3.C 4.C 读右图,椭圆表示地球上的气压带,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据此回 答5~6题。 5.b气压带的名称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6.当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时,a地所在风带及风向是() A.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B.低纬信风带东北风 C.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D.中纬西风带西北风 解析:第5题,由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可知,b应为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气压梯度力只指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由此可以确定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6题,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a应为低纬信风带,风向为东南风。 答案:5.B 6.A 下图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完成7~8题。 7.若上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且G地纬度较H 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G、H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G、H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8.若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正确的叙述为() A.G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G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H和风带②的成因相同 D.G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G地形成高压区,H地形成低压区,G地纬度较H地低,则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授课人:张文运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过程和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1课时:气压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过程】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读图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所形成的热力环流 (2)读图2,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下北半球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季节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①__________。它反映了大气运动②________的平均状态。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表面不同纬度间③______________分布不均。 2.意义:大气环流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④______________。 a.前提条件和形成原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__。 b.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共形成⑦____个气压带和⑧______个风带。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由于⑨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⑩____移,冬季?____移。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 C.地转偏向力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气流由于热力因素呈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 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 3.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知识点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4.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

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低 低 高 高 极地高压带 赤 道 低 压 单圈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