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问题

有关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问题

有关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4-07-01T16:19:24.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黄明智

[导读] 负责标本采集和运送的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知识,在运送工具的选择、标本保存的环境和温度等方面严格遵照有关规定。黄明智 (湖北省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432721)

【摘要】工作中在对血细胞分析差错结果分析过程当中发现不少是由于分析前产生的原因,所以做好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分析前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3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06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验设备不断更新。这不仅要求检验人员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同时也要求临床医生和护士了解检验技术的新发展,使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血常规检查的手工计数和分类也逐步被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化分析所取代。通过近一段时间的比对,对检验结果与病人临床症状不符的现象,在结果分析过程当

中发现不少是由于分析前产生的原因,所以做好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就工作中有关血细胞分析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做了一些总结,总结如下。

1. 患者的准备:某些生理因素,如吸烟、进食、运动和情绪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一天当中,血细胞数上午和下午都有一定的波动状况,造成结果的差异[1]。

2. 采血方法的选择:最常用的采血方法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表明,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

3. 采血部位选择:一般采取肘前静脉采血,肘静脉不明显时,可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幼儿可用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处应避免有皮肤红肿或溃疡现象。检测项目较多时应先检查血常规,防止血小板聚集。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抽血时避免产生气泡和凝块,患者剧烈运动后要休息15分钟后进行采血,不能于输液同侧臂采血。

4. 标本的抗凝: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EDTA盐(EDTA-Na2,EDTA-K2,EDTA-K3)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2]。除采血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数情况下,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EDTA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1.5mg/ml,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达到2.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这一点在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为重要。

静脉血和末梢血均可经抗凝剂抗凝成全血标本(标本中不含稀释液,或对标本造成的稀释的影响极小),显而易见,末梢血抗凝标本要达到合适的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在制备全血比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在制备全血标本时,应使用定量的含EDTA盐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

5.标本的保存:抗凝剂因时间和浓度的不同,会造成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5分钟内或30分钟后,8小时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则标本可以在2℃-8℃的条件下存入至24小时。所以常规血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在4~8℃冰箱冷藏不超过4小时,若保存不当,会影响结果,标本应由临床检验人员或医护人员采集。

6.标本的传送:负责标本采集和运送的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知识,在运送工具的选择、标本保存的环境和温度等方面严格遵照有关规定。采集标本后应尽快传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需要指出的是,要注意标本的隔离封装,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7.标本的接收:检验部门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查核对标本和检验申请单,为便于检验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单上应填写临床诊断,诊断不明者可注明重要阳性体征。每个标本容器上除粘贴有与申请单相符的特异识别号码外,还应注明患者姓名、病历号、标本采集时间,以便核对。对不合格的标本应退回并说明原因,所处理的过程应有所记录。

8.仪器校准和保养:要坚持进行仪器日常维护,确保检测仪器正常工作状态。所有检测应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人为误差。所有检测项目都要有室内质控记录,24小时运转的仪器应每8小时检测1次质控标本。实验室应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创立完整的工作记录表,记录仪器每天的工作状况及所有试剂情况,确保良好的质量。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数据,就要在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参考文献

[1] 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P37.

[2] 安艳、赵平.临床检验第2版P10

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

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山西焦化集团公司职工医院(041606)赵新莹 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前过程。此阶段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科人员素质水平及血细胞分析仪工作状态,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生理学因素影响,患者在采集样本前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和运送至检验科及在检验科内部的传递,检验师预处理等过程[1]。近几年来,临床实验室普遍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这些质量控制多注意到了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据统计,分析前误差约占46%~63%,因此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1检验科工作人员素质及仪器设备状态 检验科工作人员必须经过良好的技术培训,了解仪器工作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血细胞直方图的意义,异常警报的含义,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及仪器维护,注意患者生理或病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服用药物对结果的干扰作用,能随时监控仪器的工作情况。另外检验人员的医德素质和技能素质也很重要,必须要有高尚的医德、熟练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 血细胞分析仪是精密电子仪器,由于测量电压低,易受各种干扰,应该远离电磁源和热源,防潮,防止阳光直射,具有良好通风条件。工作环境清洁。室内温度要求在15~25℃,相对湿度要求<80%。另外还应该做好分析仪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血细胞分析仪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2]。 检验人员必须做好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并积极参与室间质量控制的活动,不断提高检验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分析前项目的正确选择 临床医师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是检验结果发挥临床价值的前提。医师必须对患者说明血细胞检验的目的、采血时间及注意事项,向患者讲清楚采血前服用的药物可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临床科室应与检验科进行信息交流,掌握每个检验项目的实验诊断原理和临床意义,了解诊断实验的敏感度、特异性,掌握如何将检测项目进行优化组合,使患者付出最低的费用,达到最佳的诊治目的。在临床医生还不善于应用这些项目前,检验人员应给予介绍、推荐及必要的提醒。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安全性;②有效性;③及时性;④经济性。 3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 工作人员应该作好患者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合作,注意患者的活动情况和精神状态、药物、年龄、性别、种族、标本采集时间及是否吸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原则上患者应在平静休息正坐位状态下采集标本。采血前,尽量使患者保持平静,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梯等剧烈运动,要求患者休息15min后进行采血。实验表明:立位时水和电解质从血管逸出,血液浓缩,钙、铁、激素血浆蛋白、酶类、血细胞压积、某些药物等浓度增加5%~8%。从立位到坐位,水的再平衡分布需要15min。从坐位到卧位,水和电解质回到血管,血液稀释,血液成分可降低10%~15%。冬季保持血液循环通畅。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采血,化学治疗患者要求在化学治疗前采集血标本,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在某一时间检查,这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病例非常重要。 4正确的标本采集 血液标本的正确采集是获得准确、可靠检验结果的关键,也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血液标本的检测[4]。标本采集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通常使用静脉采血法,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几乎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改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必要时也可从股静脉采血。 乙二胺四乙酸(EDTA)-K2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及血细胞体积测定,室温下6h,红细胞体积不改变。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1993年文件建议,血细胞计数用EDTA-K2作抗凝剂,用量为EDTA-K21.5~2.2mg/mL血液。 采血容器多采用真空采血系统,为含EDTA-K2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抗凝血2mL。这种封闭式采血减少了溶血现象,能有效保护血液的有形成分,保证待检样本原始性状的完整性,使检验结果更可靠,同时,能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和患者间交叉感染。 5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规范操作,减少误差;防止溶血、减少污染;在无静脉输液时进行静脉采血,确实不能停输时一定要注意远端原则,即在对侧手静脉采血,如两只手都在输液,可以采脚端。采血动作迅速,止血带压迫时间应该<1min,若止血带压迫时间>2min,血液淤滞,局部出现缺氧,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上升,可有血管血液与组织液交流,检查结果出现不应该有的增高或减低[5]。建议在针头穿刺进入血管后即可放松止血带。 选用正确的采血管,严格控制抗凝血量为2mL,以采血管的标记刻度为准。采血量不足,EDTA-K2浓度增高,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导致错误的检验结果。 采血完毕,立即将采血管轻轻来回颠倒6~8次进行初始混匀,目的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液凝固。将真空管上的数字标签撕下贴在检验申请单上,以核对患者标本。 6标本的正确处理 一般情况下,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尽快进行 万方数据

化学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管理

化学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管理 发表时间:2018-10-11T16:52:10.9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3期作者:金思娇[导读]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提高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金思娇 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0013 摘要: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提高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同时还提高了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此可见,做好化学分析的质量控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对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相关概述,分析了化学分析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化学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关键词:化学分析;检验质量;质量控制引言 化学分析是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良好的分析质量控制管理,对分析过程的安全性、分析结构的科学性、可靠性十分重要,必须积极加以把握。现实操作中,影响化学分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分析人员、分析技术、分析仪器、试剂材料管理、分析环境等分析有关的各项因素都会对分析效果造成影响,应加强相应管理。 一、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概述 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的数据一定要有代表性。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样本数据一定要是真实有效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检验的质量,进而提升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还可以起到优化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的效果,并可以避免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二、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数据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数据是否具有真实性是由检测人员进行判断的,同时,实验室中的某些检验仪器和检验设备也会影响整个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技术的可靠性,及其灵敏度。三、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数据的还要具有可行性。是指在整个检验的过程中,检验结果和过程都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检验规定和检验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化学分析检验的整体质量控制水平。 二、化学分析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水平有关,应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浓度水平的样品进行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检查,通过不同浓度样品的测试,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让数据更精准,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的体现。 2、精密度会因测定实验条件的改变而变动,最好将组成固定样品分为若干批分散在适当长的时期内进行分析,检查精密度。 3、要有足够的测定次数,足够的次数是对误操作或者特例性的一种排除,尽量消除因误操作或者试验中的特异性带来的误差,让试验结果更准确。 4、以分析标准溶液的办法了解方法精密度,与分析实际样品的精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5、准确度高的数据必须具有高的精密度,精密度高的数据不一定准确度高。用不同分析方法测定同一样品时,所得出结果的吻合程度。使用不同标准分析方法测定标准样品得出的数据应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分析结果应相互可比。要求每个实验室对同一样品的分析结果应达到相关项目之间的数据可比。相同项目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历年同期的数据也是可比的。在此基础上,还应通过标准物质的量值传递与溯源,以实现国际间、行业间的数据一致、可比,以及大的环境区域之间、不同时间之间分析数据的可比。 三、化学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1、加强分析仪器设备管理 化学仪器设备是化学分析的重要载体,对分析效率和分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化学分析应采用合格的仪器设备,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通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并对仪器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进行检验,采用匹配的分析仪器设备,坚决弃用过期的、质量有问题的、破损的仪器设备,化学分析之前一定要做好仪器设备的检验工作,保障分析过程的安全性。应加强化学分析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所有仪器的基本资料应登记在册、定时保养、维护、检修,并做好相关记录,及时更换和更新存在质量问题的、老旧的仪器设备,保障仪器设备的性能。应加强对仪器设备的检定、校验、调试等工作,并保障仪器保管的规范、合理,通风条件、温度、湿度、光源等各方面的细节设定要符合仪器保管的要求等。 2、对化学分析相关材料的控制 在化学分析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对化学分析工作所使用的相关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实际情况中,化学分析所需要的主要原料是试剂,而试剂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化学分析的质量与准确性,因此在化学分析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就需要重视起对化学试剂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化学分析材料的控制主要从以下角度出发。首先,需要在采购过程中要向具备标准要求的生产资质的厂家来进行采购工作,从源头上来把控试剂的质量,避免不合格材料的使用。其次,对于各项原材料需要进行严格的抽查检验,保证各个材料的质量能够符合化学分析的标准。最后,对于各项原材料要做好存放管理,保证存放环境通风干燥,避免材料出现受潮的情况。针对上述要求,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化学试剂的质量控制工作中要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对于化学试剂的相关使用标准要有十分明确清楚的认识,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保证化学分析的有序进行。 3、加强分析环境的管理 良好的分析环境对提高分析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分析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化学分析时,要保证分析实验室的卫生高度整洁、有序,相关防护措施已全部开启,室内的通风环境良好,不会造成有毒气体侵害分析人员的身体,或因明火的使用造成爆炸、自燃等危险性事件。实验室内应严格杀菌、防尘,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室内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实验室制服、手套、鞋套等,进行消毒杀菌,或穿戴无菌服,非实验室内部人员不允许进入,尤其是需要进行保密分析和研究的项目,这项更要严格注意。实验室内的所有物品应建立摆放和存储规格,什么区域摆放什么产品应标明或做好备注,不能一起摆放的、或者靠近摆放或相互影响的仪器、设备、试剂、材料等要分开摆放和存储等。 4、对化学分析技术的控制

室内质控小结分析.doc

?室内质控的每月分析小结 ? ?每一个质控项目都有分析小结,而不是总的一份分析小结?每一次分析小结都是质控工作质量的一次提高 ?有的放矢 ?回顾性的小结,承前启后 ?“本月质控良好”不是一个合适的分析评语,质控良好以什么为标准?有无失控 ? ?回顾一个月的质控情况,翻阅失控记录 ?观察: ?平均值与靶值的关系 ?当月计算SD与设定SD的关系 ?一个月质控曲线的形态与各质控点的分布情况 ?质控曲线的波动有无周期规律性 –应该是无明显周期规律性的图形 –出现某种周期规律性波动就应进一步分析,多数与试剂的质量有关 ?两个水平质控曲线间的情况 ?质控曲线某一段有不符合随机分布的质控点 –连续多点分布在靶值线的上方或下方 –连续多点朝一个方向(趋势性) 新批号质控品启用第一个月的分析小结 ?重点评价设定的靶值与SD是否合适,如不合适提出明确的修正值,并在下一个月开始新的设定值 ?小结中一定要明确表明是新批号质控品启用的第一个月

每月分析小结(发生过失控的) ?小结中首先要将失控的情况反映,根据失控记录的情况简明地回顾。 ?例如:“本月x日(或第x次)发生失控,估计可能的误差来源是…,采取措施后回复到在控状态” ?再分析质控曲线的情况 每月分析小结(没有发生失控的) 小结中可写“本月30次质控中未发生失控情况,系统状态稳定,没有明显误差。” 再分析质控曲线的情况 每月分析小结例子 ?质控曲线的波动有规律性 ?分析:本项目的质控曲线呈周期性的波动,经查,与试剂的更换有关,新试剂装载后,质控值升高(或降低),以后逐天下 降(升高),提示该试剂稳定性不良。以后要注意及时更换试 剂,或每天定标,或选用其他性质稳定的试剂。 每月分析小结例子 ?质控数据点的分布不符合随机原理 –连续多点分布在靶值线的上方或下方 –连续多点朝一个方向(趋势性) –分析:本月虽然无失控情况发生,但有连续多点分布在靶值线的上方或下方(或其他情况),估计可能有某种较 小的系统误差存在,(由于不符合多规则的失控规则,故

探讨血液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效果

探讨血液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效果 发表时间:2016-08-25T11:55:21.5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作者:高秋生 [导读] 在进行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因素会对最终的检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凤翔镇卫生院 1542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对最终血液细胞的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最终有效将临床血液细胞的检验质量进行提高。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5月~ 2014年5月血液细胞检验标本总计300份。将其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有关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标本的放置温度以及具体的采血部位来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最终检查结果存在的差异。结果:血液标本放置的时间过长,放置的温度没有达到要求以及具体的采血部位都会对最终的血液细胞检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比各个组别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因素会对最终的检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标本放置的温度、采血的部位以及标本的放置时间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linical medical examination,inspection and quality of the final blood cells impact,and ultimately will be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inspection quality of clinical blood cells. Methods:the study was selected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3,300 blood cell test specimen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placement time of blood samples,the placement temperature of the specimen and the specific blood sampling site,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nal results. Results:blood specimens were placed for too long a period of time,storage temperature did not reach and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blood collecting location will bring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final blood cell inspection work,compared to the various group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Conclusion:in clinical blood cell examination process,there are many factors will cause seriou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final inspection,parts of the specimens were placed in the temperature,blood and specimen storage time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results,so do every link control is crucial.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blood cell test;quality control 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所实施的血液细胞检验又被称为血常规检验,其主要包括人体血液中RBC(红细胞)、WBC(白细胞)、HGB(血红蛋白)与PLT(血小板)等一系列数据的检验。此项检验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协助治疗医师完成患者所患病情的诊断工作并对治疗后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估。但是为了能够有效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分析对结果会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选择2013年5月~ 2014年5月血液细胞检验标本总计300份进行具体的研究,研究确保检验质量的有关方法,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主要选择2013年5月~ 2014年5月血液细胞检验标本总计300份(300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150例,女150例;患者年龄为15~70岁,平均年龄为39±4.3岁。 1.2方法 1.2.1抗凝剂的有效使用。针对所有患者首先实施静脉采血的方法,最终有效获得实验的血液样本。针对所有患者的血液样本,确定比例对其进行稀释,分别按照l:10000以及1:5000两种比例进行稀释。之后将选择同一稀释比倒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平均分成300份,完成检测。 1.2.2有效对血液进行储存。针对所有患者起初进行静脉采血,最终有效取得实验的血液样本。完成混合后平均分成600份,将300份血液样本放在室温下,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检测,具体为在30分钟完成100份的检测,在3小时内完成100份的检测,在6小时内完成100份的检测。之后将另外300份血液样本放在温度为22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同样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测,具体为在30分钟内完成150份的检测,在3小时内完成150份的检测。 1.3统计学方法。在进行本次实验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相关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并统计,利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在进行率比较的过程中利用卡方检验,α=0. 05。以P>O. 05为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凝剂的比例对最终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在进行具体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完全按照规定的比例对实验的样本有效稀释,如若不然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对比采用比例有所不同抗凝剂的患者最终的检验结果发现,在患者体内的血液样本中,RBC、WBC、HGB以及PLT等相关指标的含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 2.2放置时间以及放置温度对最终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对比放置时间有所不同的血液样本,完成检验后最终的检验结果有所不同,放置样本的时间越长,最终获得检验结果具有的准确性越低.特别是对RDW的检验结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分析造成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应该与血液细胞自身的形态出现了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在此次的研究过程中,样本放置的时间不同.最终获得的检验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而对于样本放置的温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4摄氏度~8摄氏度对检验的参数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同室温在18摄氏度与25摄氏度进行比较,仍然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得出样本放置的温度不同,最终获得的检验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3.1准备进行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在准备对血液样本进行准确测定之前,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有效将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②对检验报告单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管理。③对血液采集质量进行有效控制;④对血液分析设备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3.2实施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在对血液样本进行具体测定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①观察准备使用的试剂与使用的设备是否相配套。②观察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无出现异常。③观察在进行具体检测的过程中,设定的温度是否满足要求。 3.3完成检验后质量控制的方法:在完成血液细胞检验后,要求工作人员不能够只通过最终得出相关指标的数值就对患者临床所患疾病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目标 使血常规检验的受到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 2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方面。 2.1血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1检验单的申请:检验申请单中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如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床号、疾病的诊断,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血常规检验有关的既往史等患者信息,以便检验人员查对。申请的检验项目应准确无误,如需特殊检验应注明。 2.1.2患者的准备:许多生理因素可引起血细胞数的改变,如剧烈运动、饱餐、饥饿、紧张等,常使白细胞数增加,所以在采血前应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的影响。在采血前患者应把自己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告知医生,以便确定最佳的采血时间。 2.1.3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 2.1.4标本的采集 2.1.4.1详见《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 2.1.4.2抗凝剂:血常规标本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 2.143标本采集后,立即将抗凝标本轻轻180度混匀8-10次。最后再次核对 病人姓名和号码。 2.1.5标本的运输和储存:采血完成后应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因为标本储存过程中,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如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在4-8 C 低温保存,但不要超过4小时。 3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3.1测定时间对标本的影响 3.1.1标本取好后,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

岩石矿物分析化验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张柳琼

岩石矿物分析化验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张柳琼 摘要:岩石矿物的分析操作时,必须结合相关的理论,制定具体的测定分析的 方案,这样才能够对矿物岩石的分析判断出岩石矿物质的各项经济价值指标,并 实现对综合回收矿物工作的指导。岩石矿物分析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影 响着实验室出具数据的科学、真实、公正、准确。 关键词:岩石矿物;分析化验;质量;控制 1 岩石矿物的不同种类特征分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岩矿多有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其中含有氧矿物、 碳酸盐类矿物、硅酸盐类矿物以及硫化矿物等。在我国岩矿测试技术不断发展成 熟后,对于岩矿的分析和测试也有了新的改进和提高,其中对岩矿化学成分、构 成结构以及矿物内部结构的分析和测试也都有了先进的技术水平,在勘测设备以 及勘测技术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够准确的勘测对岩矿的物理特征以及化学特 征等,这样对于我国岩矿勘测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对岩石矿物样品的加工流程以及定位分析 由于岩石矿物的成分及其复杂,这就决定了岩石矿物分析化验工作的重要性。岩石矿物分析主要由获取加工试样、进行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明确测定方法、制 定测定方案、审查分析结果五部分组成。 2.1获取加工试样 获取加工试样是分析化验工作的基础。加工试样的方法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因为试样的采取对今后矿藏勘探起着指导性作用。试样采取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如何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或干扰,需要岩石矿物分析人员采取科学合理的 方法。 2.2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岩石矿物中包含哪些元素,及其该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所占的 含量和比重,需要化验人员对岩石矿物进行定性与半定量分析。分析方法主要有 两种:一是化学多因素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对光谱分析结果中体现的样品元素 含量实施定量分析,这种方法能够得到成分的准确含量,体现了其精确性;其次 是发射光谱分析法,该方法是根据强度以及元素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得出岩 石矿物的元素种类和成分含量的基本范围。岩石矿物的成分极其复杂,所以岩石 中的化学元素都有与之对应的测定方法,这需要根据岩石矿物元素进行具体分析。 2.3明确测定方法 在岩石矿物分析化验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物,采取的测定方法也是不 尽相同,对测定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能够使分析化验工作的结果具有参考 性和可靠性。所以,化验人员需要根据岩石矿物的具体类型,选择科学合理的测 定方法,以此来使分析化验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确定测定方案 制定测定方案是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着最终结果的精 确度。在制定测定方案时,要全方面考虑岩石矿物的全部元素特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制定多种测定方案,综合考虑后,择优选取。 2.5审查分析结果 岩石矿物分析化验的目的体现在其分析结果上,因此,审查分析结果极其重要,在对分析结果进行审查的时候,必须要尽可能减少误差,对于已经得到的结 果要进行反复检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分析前、中、后的质量保证

第一节分析前的质量的保证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包括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病人准备、标本采集及标本运送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目前检验项目繁多,每一种试验都有其不同的临床意义,因此根据病有情需要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是保证质量的第一步。要根据发病的时间和检验项目的敏感度、特异性来选择有关项目。除闰理原因以外,每种检验项目还受到生理因素以及该试验方法学的影响。因此要求临床医师对待遴选试验应有充分的了角,才能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先择必须要的检验项目,使病人付出最低的费用,甩获得的每个结果都能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以挥作用。 (二)病人准备 为了使检验结果有将近地用于临床,医务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了解在标本收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性因素。例如是否需要空腹采集标本,标本采集时间以及病人用药对检验结果有无影响等,提出要求病人予以配合和服从的内容,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采集的标本符合疾病的实际情况。 1.饮食对标本采集的影响:多数试验尤其血液化学测定,采血前应禁食12小时,因脂肪食物被吸收后可能形成脂血而造成光学干扰;同时食物成分也可改变血液成分,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例如高脂饮食后甘油三脂比空腹结果约高数倍。高糖馀食后血糖会升高,3小时后才能回复到病人原来空腹血糖水平。有报告对同一群体给标准餐,餐前餐后进行比较,观察到餐后血中葡萄糖、钙、磷、胆红素、尿酸和白蛋白含量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也有增加。饮酒可使乳酸及尿酸升高。血脂检查、粪便隐血检查还需要患者素食三天后才采取标本。有些检测项目如全血细胞检查等不需要空腹采集标本。另外如让患者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小时,也全使血清白蛋白、补体C3、转铁蛋白、葡萄糖含量下降,而血清胆红素因清除率减少而升高。 2.标本采集时间的影响血中不少物质有每日、每月的周期变化、因此应该知道标本采集时间。才能对每次结果进行比较,最好在同一时间采集标本,以减少由于不同时间采集标本所造成结果的波动。现已知有些检验结果出现昼夜周期性变化,如白细胞计数早晨较低而下午较高;ACTH胶皮质醇的分泌高峰在早晨,以后逐渐下降;入睡后生长激素短时间内达到高峰而此时皮质醇浓度最低;血清铁和胆红素在清晨最高;血钙中午最低,月周期变化以性激素最为明显。其它还有血胆固醇在经前最高,排卵期最低;血液纤维蛋白原经前升高;血清蛋白在排卵期降低。采集血标本做细菌培养时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等。 3.体力活动对结果影响运动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轻度活动可引起民血糖升高,继之皮质醇及胰岛素上升,与肌肉有并的酶台CK、LD、AST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CK最为明显。激烈运动或长时间持续运动后可使血中白细胞、尿素、肌酐及乳酯增高,碳酸氯根减少。因此必须嘱咐患者在安静状态或正常活动下收集标本。 4.药物的影响:药物对血、尿等成分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些药物可使体内某物质发生变化,例如ACTH、胆盐、氯丙嗪可使胆固醇浓度升高;肝素及甲状腺素使血中胆

浅谈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浅谈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09-08-03T11:13:05.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9期供稿作者:陈敏 (黑龙江省萝北县人民医院黑龙江萝北15420 [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仪器应用于临床,血细胞分析仪由于检测方便、快捷、客观、重复性好等优点而在各医院普及,不仅提高了自动化、标准化的程度,更是大大提高了细胞分类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质量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仪器应用于临床,血细胞分析仪由于检测方便、快捷、客观、重复性好等优点而在各医院普及,不仅提高了自动化、标准化的程度,更是大大提高了细胞分类的准确性。由于血细胞分析仪使用情况的不同,各血细胞分析仪对同一病人的血液标本测试结果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在此就实验室所做的血细胞分析仪校准及比对试验方法,探讨室内血细胞分析仪之间的质量控制。 1 血液标本的采取和储存 标本采集是分析前阶段最关键的一步。标本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正确可靠,它反应患者当前的病情,需要医师、护士、患者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采集标本的质量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血液标本最好在晨起空腹采集,采血前应使患者减少运动以保持平静。选用正确的采血部位,严禁输液部位或输液侧采血,以防止血液稀释液;采血者应熟练操作,尽量缩短采血时间;止血带的使用也会改变静脉压,引起检测指标改变,尽量避开皮肤损害部位处采血。采血时,不要挤压皮肤,要让血液自然流出。避免压迫时间过长,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缺氧引起血液成分变化而影响检验结果。采血量应准确,血液量过多引起血液不能充分抗凝,过少不利异常结果的复查;采血量过多过少都对血细胞分析参数有影响;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否则易引起血液的凝固。血细胞分析仪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血细胞分析的全面质量控制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采血容器应采用真空采血系统,既可使血液分析达到自动化又可进行质量控制和保证操作者安全,减少交叉污染,同时防止血小板粘附和积聚。粒细胞形态在2h后即有变化,故需作镜检分类者,应及早推制血片。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血红蛋白可稳定数日,虽然4℃条件可延长血液储存期,但血小板不宜在低温下储存,否则会影响PLT和MPV值,不能及时检验时,血液应在室温保存。 2 仪器的校准 仪器的校正是必不可少的,新仪器安装或每次维修后都应进行仪器的校正。血细胞分析仪不是直接测定的装置,而是一个比较器,它需要仔细的校准及定期的质控。故在校准血液分析仪时,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用仪器生产厂家推荐使用的配套校准物或取新鲜血直接用参考方法校准血红蛋白和比积参数。对于使用无配套校准物仪器的实验室可取新鲜血用经配套校准物校准后的仪器(最好是使用配套试剂,正确开展室内质控的仪器)定值后,将定值的新鲜血作为校准物进行仪器校准。为了测定它要和另外的系统及方法进行比较,也就是需要用准确的校准物校正仪器,校准后需要用已定值或未定值的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以保证仪器的完满操作。 3 配套设施 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仪器所需的配套设施是很重要的。如采血和贮血的专用器具及其他消耗品须合乎要求,稳定的电压、合乎要求的温湿度条件,用于仪器日常维护的试剂及配件等也是很重要的。目前有些实验室购进的仪器档次很高,由于忽略了前述的一些问题导致仪器故障发生率较高或分析前误差增大的情形。 4 血细胞分析仪的室内质控 室内质控的目的是保证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只有在测定结果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校准仪器才是有意义的,故开展室内质控是进行仪器校准和参加室间质评的前提。血细胞分析仪是精密测量仪器,对周围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温度、相对湿度、周围电磁场及室内空气中尘埃,都会干扰仪器进行血细胞计数时的电脉冲分析,特别是对血小板计数的干扰更为突出,是导致PLT、MPV偏差较大的原因之一。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使用配套的质控物,对于使用无配套质控物仪器的实验室可选择与仪器原理相匹配的质控物自行定值后开展室内质控。 5 分析中的质控 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很先进的仪器,但是它依然是一种过筛的仪器。在使用血液分析仪时,有必要正确理解正常参考值的概念。正常参考值是随着仪器、试剂、年龄、性别以及环境等因素而变化的,实验室人员应掌握确定正常参考值的方法,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在实验室的参考值。经血涂片镜检后,大部分是把变异的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误认为单核细胞或嗜碱细胞。因此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只能提供正常血液标本(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数均正常)中各种白细胞数目的大致分布情况,或为常规工作进一步镜检提供筛选的信息,而决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下进行的白细胞分类检查。很多病理因素可以影响血液分析的准确性。 6 讨论 血细胞分析仪由于计数结果准确,精密度高,操作简便、快速,因而发展迅速,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法,并成为临床实验室的主要检测手段。血细胞分析仪在实验室已普及,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仪器的质量控制做得很好,只是血细胞分析仪全面质量控制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保证每一份标本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要克服以往只注重分析中质量控制倾向,充分认识到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除了靠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外,护理人员对标本收集和转运是分析前控制。所在在工作中应重视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和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以质量保证措施。积极地听取各方面反馈信息,不断地分析和总结经验。认真总结室间质控的反馈信息,查找与其他医院实验室的差距,不断地提高实验室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 冯仁丰.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 李影林,主编.中华医学检验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摘要】血液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和基础。患者、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尤应注重采血前患者的生活起居、生物学变异、饮食状况、 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标本留取时间、标本的采集操作、标本预处理、标本的运送与保存等环节。 【关键词】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055-02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国内外医学实验室管理的热点,是我国质量管理最薄弱的 环节,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据国外文献报道,在可分析出原因的不准确 的检验报告中,有60-70%来源于分析前。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有70% ~80%的临 床反馈的不满意检测结果,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因此,血液分析前质 量控制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就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浅谈如下,与同道们共 同探讨。 一.患者准备 血液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活起居、生物学变异、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 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对标本的质量至关重要,常导致分析结果与被测物真实浓度 不符。 1.饮食:多数试验要求在采血前禁食,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一般生化项目采血前,要求提前三天吃素食,一周不饮酒。对于血糖、血脂 和血流变等项目,病人须空腹12h,特别是测定血脂在抽血前24h就应禁食高脂 肪食物。饮食导致血钾、钠、钙、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异常。脂浊干扰吸光度,可使部分指标相差10倍以上。高蛋白饮食会使氨、尿酸 和尿素值升高较多。标本留取前,护士和医生对患者抽血前交待要清楚,指导患 者饮食。 2.年龄与性别:人在出生后、青春期和老年等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些检验项 目有不同的正常参考范围。如新生儿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胆红素含量比成 人高很多。青春期碱性磷酸酶含量高,提示成骨细胞活跃等。性别的差异除了性 别特异激素外,多种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也有差异。 3.运动及精神因素:人体剧烈运动及神经紧张会引起血液某些成分含量的改变。采血前应处于平静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情绪过分紧张。住院患者可在起床 前抽血,门诊患者一般是从家中赶来,路途急走或上下楼梯剧烈运动,标本采集 人员应嘱其安静休息30 min后采血。 4.药物 药物影响有药理学干扰和化学干扰。药物本身作用或者代谢产物引起被检物 的活性和浓度改变,如维生素c引起肌酐、尿酸、ALT和葡萄糖等改变;抗结核 药会导致肝脏功能损伤;胰岛素会降低血糖。了解了患者正在服用哪些药物后, 方能做出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药物包括: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激素、抗癫痫药、降压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及某些中药等。许多药物 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当然,疾病条件许可时,应提早几天停药,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的影响。 二. 标本的采集

8检验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及流程

检验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及流程 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该阶段是从体检科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科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1准确打印检验申请单:各科工作人员要根据受检者所选择的检验项目,打印检验条形码,字迹要清晰可读,内容包括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所检项目、条形码号及条形码。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受检者信息,以至于不能对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 1.2受检者准备: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当受检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受检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性和可靠性。所以当采集受检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1.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对受检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

②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③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采血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④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 ⑤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该阶段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2.1维护仪器: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所以,必须加强仪器的维护。检验仪器维护要按规定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以及季保养,使仪器终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 2.2准备试剂:检测项目的试剂一定要按流程操作,要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暂时不用的试剂必须迅速放回冰,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2.3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 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

BC-5390 CRP血液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

BC-5390 CRP血液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 1 仪器设备检验项目 适用于血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压积等检验。 适用于血液C-反应蛋白的检测。 2仪器设备试剂 BC-5390 CRP血液细胞分析仪专用试剂:M-53D稀释液;M-5LEO(I) 溶血剂;M-5LEO(II) 溶血剂;M-53LH 溶血剂; M-53P 探头清洁液;LC 溶血剂;C-反应蛋白(CRP)测定试剂盒(乳胶免疫比浊法)。所有试剂应参照试剂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存。变质、超过效期的所有试剂不能使用。 3 仪器设备环境要求,使用安全措施 3.1 仪器设备环境要求 3.1.1 空间安装要求 仪器应安装在稳固工作台上。在仪器两侧各保留至少1米的空间,以方便维护和保养。后部至少要有0.50米的空间,以防止阻碍热气的排放并保证主机后的液路管道不受挤压。将BC-5390 CRP血液细胞分析仪安放在通风良好、灰尘少的地方。避免在过热或过冷以及日光直射的环境中使用BC-5390 CRP血液细胞分析仪。保证操作台面以及主机下方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稀释液、废液桶。 3.1.2 运行条件 环境温度要求:-10℃~40℃。 环境相对湿度要求:10%~90%。 电源电压要求:100~240VAC,50/60Hz。 仪器设备周围应尽可能无尘、无机械振动、无污染、无大噪音源和电源干扰;仪器附近无强电磁干扰源以及电刷型电机、闪烁荧光灯和经常开关的电接触性设备;不应放在通风条件差、阳光直射的环境中,或热源及风源前。 3.2 仪器安全 在仪器设备上面和周围不要使用可燃性危险品,避免引起火灾和爆炸。 在电源打开状态下,禁止打开仪器前上面、侧面及背面面板,以免损害线路板;禁止触摸BC-5390 CRP血液细胞分析仪外壳里面的电子元件,尤其避免湿手触摸,以免造成电击。 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设备之间连接及外接线(件)是否正确、正常,电源插头是否正确插接,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实验过程中如遇水、电故障或中断,应立即关闭影响仪器设备安全的有关开关,并实施安全保护措施。 仪器设备的运输必须按BC-5390 CRP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搬运,禁止鲁莽装卸,应避免倾斜,振动和碰撞。 如果标本、试剂溢出在分析仪上,立即擦掉并依照科室相关规范处理。

月生化免疫组室内质控小结

2017年2月生化免疫组室内质控小结本月我室对部分项目的操作人员进行了优化组合,并对相应人员进行了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培训,对在整个流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进行了强调。所以本月质控结果出现的失控现象较少,但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传染病项目。该系列项目本月只出现一次失控结果,该结果是由于操作人员在 进行仪器保养时,没有仔细擦拭采样机构和清洗机构的每一根针,没有及时发现并清理其上附着的纤维蛋白,致使质控结果出现异常。 2、甲功肿瘤项目。甲功系列项目本月质控较好,无失控记录,精密度较好,整体 结果较理想。肿瘤及内分泌激素类本月较上月有所好转,也无失控记录,但结果波动较大,精密度较差,仪器性能不是很稳定,需要常常联系工程师对仪器进行维护及保养,并且对项目进行标定的次数较频繁。 3、心肌及贫血项目类。本月我室着重对该组的人员进行了优化,并对操作流程进 行了规范化培训,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集中处理。本月是启用的新批号质控品,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质控品说明书的要求来进行操作,所以本月的所有质控结果都在质控范围内,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较理想,没有出现失控的现象。 4、生化项目。干化学项目,本月我们吸取了上月的经验教训,着重观注仪器本身 性能及周围环境条件,对试剂干片及需复溶的质控品和定标品都按要求恢复室温后再进行处理,及时纠正对仪器检测有影响的不利因素,本月的质控结果较上月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只出现一次失控记录。湿生化项目。项目数量较多,质控品也有好几种,既有复合的,也有单个项目的。本月操作人员在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所以失控的情况较少,但是还是有出现双试剂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