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绪论

第三节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语文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而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姑姑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他就无法再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其次,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来进行思维,而一个人的思维力又是其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再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第二章语文教育系统

第一节语文教育系统

在当代社会中,语文教育必须与大生产,大经济,大教育想适应。按照这种观点透视分析语文教育的性质,内容,过程,功能,目标,就是大语文教育观,即语文教育的系统观点。

语文教育系统观高度重视语文继续教育,认为它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延续,提高和完善,是语文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校语文教育结束之后,绝大多数人难以有系统接受语文教育的可能,学校语文教育只能交给受教育者基础语文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于是,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就显得很重要了。为人们更好的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融,实现智能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实现语文继续教育,在特定的意义上讲,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语文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三个子系统

一?家庭语文教育分别特点

1.继承性

家庭文化氛围对个体语文素质也要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气质,性情,性格的熏陶感染也会渗透在个体的语文素养之中。

2.基础性

3.家庭语文教育也为个体接受学校语文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奠定最初的基础。

二?社会语文教育

1.广泛性2?动态性

三?学校语文教育

1.规范性2?选择性3

第三节语文学科教育系统

4.语文学科教育的状态系统所谓状态,这里是指教育活动的态势,包括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如知识,

能力,思维品格,人格道德,学生的知识水平,生理,心理状态,求知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兴趣指向等。状态系统则是指以上诸多要素之间的契合,统一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投入。

第三章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与一般的教育目的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指人们的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能性。主要依据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生发展状况。

1?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的区别

“目的”和“目标”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国际教育界,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2?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涵义与特征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内涵决定了它包括了语文学科领域内的全部教育目标,即语文学科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他们可以分解为知识,能力,智力,人格因素等多方面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以及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题、课时等各单位时间内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第二节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

1.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等情感态度,韧性,耐力等意志特征,细心、工整等行为习惯,认

真、勤奋、虚心、一丝不苟等性格表现,以及语文学习的方法等,无不影响到人格的塑造和语文学习的成效。

2.以“三线合一”为基础,从语文和思维的密切关系入手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体序列。语文学科教

育目标序列的确释,理应建立在语文学科教育的逻辑主线、个人言语发展的历史主线高度统一的基础之上,形成三线合一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体序列。

第四节语文学科课程的发展趋势

1.语文课程与学科内容同构

2.语文课程与时代需求共振

3.语文课程与国际效率接轨

4.语文课程与未来发展想适应

第85页第六章语文教学过程和原则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它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诗句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第119页

第三节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语文教学原则一一教学原则是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而提出来的。没有这些原则,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127页

二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的4点

1.文道统一的原则

2?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

3.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想结合的原则正确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想结合的原则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符合科学规律。

第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要和语文训练密切结合,在语言训练中进行。第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要引导学生同时学好语文知识。

最后,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既要考虑智力因素,又要考虑非智力因素。

第136页第三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做到“精要、好懂、有用”,整体把握,“知行”结合,达到掌握规律,化知为能的目标。

第140页第八章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一节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阅读教学的地位

2.阅读教学的作用

(1)从阅读中吸取知识

(2)在阅读中掌握读书的方法

(3)在阅读中开发智力

(4) 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5) 产生审美教育的作用

第155页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评价鉴赏能力的培养一一评价作品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鉴赏则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上页是爱憎分明的。

第168页第二节各类课文的阅读教学

1.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并重一一教师既要注意感情的激发,又要注意客观地、理智地叙述讲解,使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其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有理性的认识。

2.要强调语言教育一一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挖掘其语言因素,注意语

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去品味、鉴赏、模仿乃至创造。

3.要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一一文学作品美的特征尤为明显,其中不乏心灵美,意境美,语言美

等因素。因此,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4.要重视朗诵训练一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深入了解作品的内蕴,欣赏作品的成就,学习作品

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趋向高雅脱俗。

5.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学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五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要求一一1991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能借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这是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的。阅读文言文时能从工具书中选择正确的义项理解文章中词语的含义,读懂文章中的字、词、句的基本意思,能将句段串起来,理解全篇的内容,体会出当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主旨,初步理解文章明显的写作特点,这样,可以说是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185页

第九章作文教学

第一节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3.从学生学习的难度看,尤有必要加强作文教学一一根据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学生

听、说能力的发展往往先于读写能力,因为早在他们入学之前,家庭和社会就已经为他们打下

了一定的基础,要厚实得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读写能力的形成比听说能力的形成更困难,

更复杂一些,更需要花费实际和精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作文和学习阅读的难

度。阅读时学习别人现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作文则相反,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

生活,当然难于前者。这样就要求我们把作文教学摆到重要地位上来。

第189页

第十二章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语文学习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接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智力以外的各种因素,它与智力因素一起发挥着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情感过程,包括情感强度,情感性质,理智感等成分。

2 ?意志过程,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3?个性意识倾向,主要指理想,动机,兴趣。

4?气质,主要包括了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与强度等等。

5?性格,主要指个性、态度、意志与理智特征等。

第260页第二节语文学科教育中智力开发的途径

一,开发观察力

1.确定观察目标

2.指导观察顺序

3.促使多种感官并用

4.把观察引向深入

二开发记忆力

1?调动记忆积极性

2加强朗读背诵

3?导以理解记忆

4?提供复习效力

5?指导记忆方法

三?开发思维力

鼓励求异创新一一求异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探求解决

问题新途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多端、变异、独创的是它的主要特征。

四,开发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事物新形象的能力。

第268页

第十四章语文学科美育

第二节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

《1》培养审美感和知能力

《2》培养审美想象力

《3》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4》培养美好的情操

《5》全面发展个性

第295页

第十六章语文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第一节语文教育方法概述

1.语文教育方法的一般概念一一语文教育方法是指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总

体教育目的和语文教育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使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切实掌握语文知识和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第318页第十七章语文教育媒体

第二节语文教育的传统媒体

板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清晰的条理性

《2》要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3》要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4》要板面优美,富有审美价值

第三节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媒体

1.语文教育现代化媒体的优越性及特点

首先,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全部在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直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像传统媒体那样,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去获取知识。

其次,它比传统的语文教育媒体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更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每个环节一一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效力。第四,可以扩大教育规模。

第343页

第十八章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四节语文考试评价及改革方向

信度一一信度是指试卷作为测量工具的可靠性程度。在测量是室内和阅卷评分过程保持可靠地前提下,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即反映了试卷的可靠性。所以,信度能反映考试稳定性、一致性的程度,是衡量考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375页

第二十章语文教育工作者

第一节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素养

《1》品德素养

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语文教育同行,如何对待自己

《2》如何对待语文教师的职业

语文教育工作者具有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具有经济手段、立法措施、行政规定所不能替代的高尚道德。同时也应看到,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也是发挥个人才能,参与社会文明进步、达到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形式。创造社会文明正是人类最崇高的道德准则。

《3》怎样对待学生

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各种关系中渗透着广泛地道德内容。热爱学生反映了师生关系最本质的必然联系和语文教育事业的需要,决定着语文教师的行为选择和趋向,是语文教师对待学生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以民主、尊重、合作与鼓励、肯定、赞赏的态度去关怀语文教育对象的成长,以对学生及人类未来的睿智预见和坚定信念,负责地乃至忘我地投入语文教育工作。“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等等,都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师对待学生的良好师德规范。

《4》如何对待同行

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屏弃文人相轻,猜疑嫉妒、业务封锁等不良习气,从尊重共同的道德准则出发,与同事相互团结,协作、支持、形成良好的工作集体。

第399页第二节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

科研工作

撰写论文

引导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意义等项内容,正文是充分反映研究成果的主体部分,结论为全篇论文的总观点,总见解,列出所引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为了反映科学依据、研究态度与尊重他人成果,也便于检索。

第409页

结合实际来洽谈未来的语文的特点

《1》开发的,所谓开放,空间开发,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2》全面发展

《3》重视自己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如何与现代相结合

《1》现代人的故事来理解文言文

《2》用现代人的意识来诠释文言文

《3》用现代人的实例来领悟文言文

语文教学的引论内容

《1》近年来,教改的重要课题

《2》现有的条件用少的实际经历,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课文的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要素

《1》精要,好懂、有用

《2》整体把握知行合一

《3》掌握规律,化知为能

语文的教育课程

《1》与传统课程教学相平行

《2》属于课堂教学之外,语文教学活动

《3》以活动的形式出现

语文教育工作者指

《1》从事各类各集,语文教学所有的文言,主要指中小学教师

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

《1》语文学科与课程内容的同构

《2》语文课程与时代需求的共抚

《3》课文课程与国际接轨

《4》课文课程与未来发展相适应

课文学美育有哪些

《1》创造美丽气氛《2》加强朗读《3》发现自我《4》强调直观效应,激发情感,

默读与朗读的不同

《1》朗读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默读随时随地可以进行

《2》朗读需事先准备,默读不需要,可以直接进入

对语文教育的方法、理解一一是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总体的教育目标,教师指

导学生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

力的途径

多角度利益一一指要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突破框架,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感受,从不同的侧面体会事物的规律。

整体感知对阅读的教学含义

《1》汉语史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语文倡导整体感知从汉语的特点出发,把握文章的整体部分与部分关系

《2》整体感受要从整体来把握文体内容、包括理清思维,理解文章关点和情感,研究表达的形式。

文学作品的要求《情感因素,要跟理性因素并重,又要注意客观理性的讲解,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社

会意义、教育意义有很理性认识》

分析与审题法指一一指在分析作文题时把握关键的意义和作用,还有关键词和其他的意义,从而抓住题意和写作中学要求。

语文素养符合性的概念,素是向来的意思

语文素养就是对语文学科长久地修养和长久地训练

人为教养的内涵?

答:正确科学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完美情趣、自学精神、社会行为、人际关系、各种心理品质、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教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

怎样处理语文教材的编辑关系

《1》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2》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3》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4》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5》听、说、读、写的关系

写作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利益能力?

《1》与作文的结合,思想境界认识事物的程度

《2》以小见大,通过导体平凡的事情,文米深刻不平凡的道理

《3》多角度利益、鼓励学生感受、注重个体独特的体验

文学、历史、哲学、是不分家的

新课标写作取向的知识

《1》淡化写作的功利性,从语言的角度表达

《2》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

《3》留心周围事物

《4》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怎样培养学的鉴赏能力

《1》提高评价自身的自赏能力

《2》把评价鉴赏能力培养起来

《3》在培养鉴赏冋时,注意学生的批判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法

《1》师生共冋明确单兀课时间目标及教学意义

《2》教学方法要多样性

《3》引发疑问、激发求知性。

《4》开阔学生视野

《5》练习和提冋要求深度难度

《6》教学语言要生动、鲜明、准确

语文课标当中关于语文素养的分析概括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语文,丰富语言的积导、培养语感。

语感对语言的本能反应

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能力,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全面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听、说、读、写是人的基本能力,是交际活动中不同的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培养全面的语言能力、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工具在各种场合都要用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功能和实用的范围越来越大

创设问题情景,包括哪几层意思?

《1》教师发现问题

《2》教师要研究提问的方法和艺术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

《1》向学生讲文章教学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以及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和生活源泉、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给他们理启迪。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写下好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

结合实际什么是语文教师

《1》知识广博《2》阅读面广《3》有一定文艺理论知识《4》历史知识的储备

对新课标写作取向的认识?

《1》写作的功利倾向《2》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3》留心周围事物,加强写作自信心《4》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

《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价值观

语文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

《1》社会导向《2》综合运用《3》人文发展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向学生讲明文章教学的地位任务以及重要意义,给学生理性的启迪。

作文批改的原则:多鼓励少批评注意评语情绪不好不要改作文。

中学语文的指导

《1》学习智趣的形成《2》学习方法的培养《3》自学方法的传授

影响一个人发展的成长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强调要使教学变成儿童的经验有关的理论是提出来的---杜威:

贯彻“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文道统一)的原则应该做到寓人教育于语文知识教育之中:

剧本教学尤其是对分析的高潮: 文体写作指导的训练程序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国际上通行的作文教学程序是: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教师在课堂之外从事其他教育活动室使用的口语体式就叫教育口语学习某一篇课文时手段和媒介问题策略的中心是学生

语文教学本质新探对语文教学的课程进行了猛烈性的批判一一李海林

教育既要遵守客观规定,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思想一一斯霞黔之驴一一王安石

爱弥尔---- 卢梭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于问一一陶行知

中国古代把乐学当成最高的境界一一孔子

善歌者使人继其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一学记心理是一门科学,教育学是一门技术一一詹姆斯教育的目

的就是一本书一一罗素

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

课堂教学部仅是知识传递,还存在着情感的交流,教案的编写应该在保障信息,科学化的前提下力求信息

的简约,在学生思路受阻,偏离正轨的提问教疏导性的提问

中国语文教育第4次变革时间是1978年,

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能力

按照社会方法发展趋势来形容社会的文盲,不会阅读的人、不会自觉的人、古代文化包括(称谓、纪年方

式、帝名、官名、科举名称礼仪习俗)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的(语文教育、文学教育)

一般作文教学的程序(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

语文教育是一门语文教育的专业课和交叉学科

语文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某一种语言(语言文学、文学是一种中华民族通用的汉语文化)美国的一个教育学家布姆斯把教育分成几大理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作文语文教育的承担者,教师必须做到四个素养(品质素养、品德素养、技能素养、体能素养)

课时计划、规划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步骤、课外作业、)中学教育应该树立要有科研意识,要把科研作为

要立志做教育的思想家语文的教育思想、目标、教育、方法是一定教育发展的创新

1?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体语文教育的核心,反馈机制在教育中的两种状态

《1》及时反馈《2》延时反馈

2.可变通的语文教学目标之前要考虑、学校、家庭、地域社区

3.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属于德育的目标

4.文言词、虚词、句式、翻译、属于古代汉语的知识教学内容

5.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分析、重积累

6.宏观语文教学的策略是、应用、开放、合作、问题的策略

7.作文教育中作文训练的构思起草

8.语文课教学技能特点(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9.教育中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技能、认知特征

10.要坚持基本原则、突出主体性、体现科学性、教育性

11.古文讲的作文教学三偷指、浅者偷其学、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12.导入环节的基本要素《1》符合学生特点《2》从学生实际出发

13.语文课学的三基是教材知识能力

14.杜威是美国进步和思想的代表人物

15.语文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主要包括《1》突出重点《2》突破难点《3》讲清要点

1?中学语文教学原则跟一般的关系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

2?所谓的认读能力指的是对文学符号的感知能力

3.专家的认为中学阶段最起码要了解3000――4000的文字,自然积累

4.领读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读的准确

5 ?研究语文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6.语文教学尤其注意朗读训练

7 ?座谈会不属于课外活动当中训练说话的方式

&古代对8―― 15岁的教育叫做蒙养教育

9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10?应用多媒体要注意三点(目的明确、多样化、依据实际)

11.家庭语文的教育采取的形式(讲述、伴读、娱乐、表演)

12?加涅的理论、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主要反应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13.南北时期周兴嗣编写了(千字文)

14.六艺是{书、数、礼、乐、射、御}

15.默读要求讲速度,抓重点,正确感知文字符号

16.语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语文教育

17.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

18.语文学科美育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美、评价美)

19.课程的实践特点着眼于思想情感的熏陶的人文学科的特色

20.语文科目必须便于操作,能构造成(可激励、可评估、可变通)的实施效果

21.布鲁姆关于语文层次主要有(具体的知识、处理事务的方法和知识、关于原理和概念知识)

22.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要抓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学作品)文言文

23.在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系统中,德育目标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

24.古代汉语知识教学的内容包括(常见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常用文言实词)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文的翻译

25.散文教学要根据不同风格把握不同线索包括(人物、事物、景物、感情线索)

26.作文批改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批评、禾U用批语和学生进行思想对交流)情绪不好时不要批改作文

27.三中心论,指(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学习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它具有(规范性、选择性)的结构特点

28.语文教育的子系统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9.语文教材的功能是(凭借、示范、教育、发展)

30.阅读能力的构成包括(认知、理解、评价功能)阅读技巧运用能力

1.语文教育学的社会价值是(教育导向、综合应用、人文发展)

2.语文素养指的是(语文长久地修养、语文长久地训练)

1.语文继续教育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延续、提高、完善)

2.社会语文教育具有(广泛性、动态性)的结构特点

3.语文是其他学科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基础)

4.语文学科教育系统中的系统是(要素、过程、状态系统)

1.语文教育是指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文教育

2.标志着语文,1903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是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4.文言文教学的借鉴指,学习古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技巧

5.语文教育是指导人们学习祖国语言的活动

6.语文的继续教育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创造力、获得有利条件

7.课外活动是课内语文教育的延伸

8.语文基础知识构成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9.培养阅读能力,即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10.教学要点教学步骤,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布置,实际分配等内容是(课时计划)的具体化

11.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智能素养

12.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自始至终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开展课堂教育活动

13.语文以双基训练为重点,分量难度适宜,作用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1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家)

15.在撰写研究论文中,首先要搜索材料,材料的来源(前人的文献和自身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16.语文学科,课程指的是(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度)

17.区别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原则(听、说、读、写)相互促进

18.所谓语感是指(对语言准确,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

19.诗歌最主要的因素是(情与韵)

20.小说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分析任务形象)

21.全民语文素质的提高语文教育的水平从某种意义来说(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

22.语文教育系统中主体是(学校语文教育)

23.在信息社会中,语文是(最基本的承裁体)

24.从个体发展的阶段来看(家庭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接受语文的起点

25.我国是一个多方言国家,因此(推广普通话)是社会语文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6.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有过4次比较重大的变化和改革

27.据记载,我国早在(清末维新运动)中就提出推广普通话的要求了

28.—趟成功的语文课一般都是引人入胜的(导入)发人深思,感人情怀的高潮和巩固落实本课目标。

29.教师的角色地位被动实施者

30.语文学科课程指的是(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31.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攻击性的人文性的统一)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1、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答:数学教育学虽是一门年轻学科,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数学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数学 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相关的理论。 1、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质量的数学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数学师资队伍,需要 数学教师专业化。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肩负数学教师培养的任务,数学教育学是其中一门非常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2、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发展。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通过学 习数学教育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自觉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3、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的有效 实施。通过数学教育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调和能力。 4、使学生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意义。 5、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理解学习数学教育学的意义。数学教育 学的结构及其相关学科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数学学习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虽然三论是互相关联的,研究其中的一论必然会影响另外两论。但是,这三论中,学习论是基础,它提供给课程论与教学论必要的心理学根据,教学论是学习论与课程论的直接体现者。 数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大致分为三部分: 1、基础部分其中包括哲学、数学、数学思想史、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数学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数学,除了包括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的旧三基外,还要包括拓扑学、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的新三基,除此之 外,还应有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几何基础、集合论以及一些传统的初等数学。 总之,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应该是广而博,并在一个分支上有较深入的了解。 数学思想史,着重研究一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分支如何由孕育、成熟到发展,如何由粗糙到精确,其间的思想是如何发展,从而对研究数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启示。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是 用高观点研究初等数学的一门课程。换句话说,是把初等数学置于现代的,统一的观点下来研究,从而对初等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数学方法论,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和讨论数学 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等。教育学,包括教育论与教学论部分,属于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这里指普通心理学,它主要研究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学,包括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两部分,并以形式逻辑为其重点。计算机科学,包括计算机原理,几种常用的程序语言以及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教学原则以及课件的编制等。以上是研究数学教育学的必要的基础,数学教育学主要是研究下面的核心部分。 2、核心部分其中包括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 3、拓广部分其中包括数学教育评价、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数学教育学。数 学教育评价,包括一般的评价概念、数学课程的评价、数学教学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评价,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通过评价选择适合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数学教育史,包括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 别是对一些代表人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从而对当今的数学教育有所启示,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它是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分析被教育者身心发展对教育条件的依存关系,探讨学生在教育条件下,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特点。比较数学 教育学,它是研究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数学教育;在研究其各自的经济、政 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点,发展规律以及其总的趋势,进行科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从学科范畴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与心理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性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 学习的结构和分类 结构:1引起注意和告知教学目标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3、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4、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5、引出学生的反映,提供反馈与纠正 6、提供技能应用的情绪,促进迁移 分类: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是的感知、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指运动、动作的技能和熟练学习 3、智能的学习:智能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以思维为主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 认知学派的学习观 苛勒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所谓格式塔是指任何一种吧情景看作被分离的整体 知觉:由感觉组成认知:由多个知觉组成意识:有多个意识流组成 顿悟: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顿悟学习的归因:格式塔的学习观(顿悟说)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强调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因此在布置实验情境时,强调整个问题情境能让动物直接感知到需要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假定脑本身有一种组织的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 学习动机的特点和作用以及能够给予学习的关系。 特点:活动性:可以促进机体进入活动状态 选择性:可以促进有机体选择性的指向某一目标 作用:1、激发行为2、行为定向3、维持行为 动机与学习的区别和作用 区别:动机是激发、定向和维持,它调节学习行为;而学习关系到信息和行为的获得与矫正作用: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较强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要通过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中介因素而实现。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强度愈低,效率就愈差。 各种记忆及规律 按其内容分类: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以信息寻出的时间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按几分之一秒计算,一般有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特点:形象性容量大保留时间短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依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记忆。特点: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 长时记忆:外界刺激作用与人的大脑后所形成的印象,记忆时限以提取时间为界限的记忆。特点: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0835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0835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软件工程 (英文)名称: Software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软件工程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明确了自身的学科问题,形成了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方法与技术体系,完善了软件工程教育体系,具备了学科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作为独立学科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与人才支撑。 1968年在德国举行的NATO软件工程会议上,为应对“软件危机”的挑战,“软件工程”术语被首次提出。在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软件工程定义是“为了经济地获得在真实机器上可靠工作的软件而制定和使用的合理工程原则和方法”。 1972年,IEEE学会计算机协会第一次出版了“软件工程学报”。此后,“软件工程”这个术语被广泛用于工业、政府和学术界,众多的出版物、团体和组织、专业会议在它们的名称中开始使用“软件工程”这个术语,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先后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基于瀑布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和结构式过程语言编程范型占主导地位,软件工程研究在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改进等多个子领域得到深化和扩展,形成了软件工程学科的雏形。 同期,软件工程教育得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

的培育和支持。该研究所调查软件工程教育的现状,出版软件工程推荐教程,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软件工程硕士教育计划,并组织和推动软件工程教育者研讨会。 1991年,ACM和IEEE-CS的计算学科教程CC1991专题组将“软件工程”列为计算学科的九个知识领域之一。1993年,IEEE-CS和ACM 为了将软件工程建设成为一个专业,建立了IEEE-CS/ACM联合指导委员会。随后,该指导委员会被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替代。SWECC 提出了“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本科软件工程教育计划评价标准”以及“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其中,SWEBOK全面描述了软件工程实践所需的知识,为开发本科软件工程教育计划打下了基础。 2004年8月,全世界500多位来自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专家、教授经过多年的努力,制定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标志着软件工程学科在世界范围正式确立,并在本科教育层次上迅速发展。随着计算领域的广泛拓展,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并列成为计算学科下的独立学科。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与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开放、动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灵活、可信、协同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服务资源等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无处不在的普适计算、主动可信的服务计算,均对软件工程提出了巨大挑战。围绕服务计算、云计算、社会计算、可信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新型计算和应用模式,展开应用导向的软件工程研究成为主流趋势。另一方面,软件工程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海量的软件及相关数据,

教育学-学科门类还是一级学科-

教育学:学科门类还是一级学科? 摘要:在我國学科目录当中,教育学既是学科门类,又是一级学科。这种制度安排导致教育学看起来很受重视(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实际上又非常不受重视(只有一个一级学科)。在人类的知识系统中,关于教育的知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无论知识的生产者还是知识本身彼此间都存在显著差异。针对我國高校教育类院系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应该借鉴经济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发展与建设的有益经验,争取在下一次学科目录调整时,撤销教育学一级学科,增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教育类一级学科。 关键词:学科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2-0005-05 学术分科是世界各國大学的通例,但将学科设置行政化则是我國的特色。在我國目录式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下,一级学科成为连接学科门类与二级学科(相当于专业)的重要环节。一级学科如何设置成为影响我國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当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分类或一定科学领域的相对划分的时候,其分类或划分不会影响学科的发展。但当学科成为制度的一部分,演变成学科制度,特别是当其沦为一种行政化产物的时候,便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國

现行的学术分科制度中,教育学既是一个学科门类,又是一个一级学科。这种尴尬的局面持续了几十年,无形之中严重影响了教育学科的发展。本文从我國学科目录的调整切入,就教育学门类下设置“教育学”一级学科是否合适以及撤销教育学一级学科后应设哪些教育类一级学科展开讨论。 一、我國学科目录中一级学科设置的变迁 学科目录是中國特色学科专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國政府部门先后出台过四份学科专业目录。第一份是1983年3月國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公布试行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第二份是1990年10月國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批准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第三份是1997年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國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第四份是2011年2月國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从表1可以看出,哲学、教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设置从1983年到2011年一直保持不变。管理学自1997年新增为门类并设5个一级学科后至今也保持不变。经济学一级学科在1997年被撤销,增设了2个一级学科,在新目录中保持不变。法学有小幅增加,增设了1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和文学在最新的目录中发生了较大变化。历史学一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绪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掌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它是一门要运用到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科。 2、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古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思想简介: 1、古代中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 2、古代西方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二)主要特点 二、独立和成熟阶段(近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近代西方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赫尔巴特、第斯多惠 2、近代中国 代表人物: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 (二)主要特点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现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现代西方 代表人物:杜威、布鲁纳、根·舍因

2、前苏联 代表人物: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 3、现代中国 代表人物:杨贤江、陶行知、黄炎培(二)主要特点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一)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三)有助于培养教育科研的兴趣与能力,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一)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 (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医学心理学 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0) 本方案适用于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一、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较高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学、研究、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律与政策、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或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研究方向 1.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 2.德育理论与实践 3.教育基本理论 4.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5.教育史 6.比较教育学 7.高等教育学 三、修业年限、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修业年限为3 年。 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公共课程8 学分;学科基础课程8 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选修课至少12 学分;专业英语课 1 学分;教学实践 2 学分。 完成规定的总学分、文献阅读、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并考核合格,准予毕业,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1.培养环节 (1) 文献阅读。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各方向硕士生都要研读本方向的经典文献,阅读和考核要求是通过通读,能够对教育学发展史、基本理论与理论脉络、学术流派及主要观点有基本了解,并就一些重要内容和学术观点有独立思考。经典文献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督促课外阅读。 (2) 学习与研究计划。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计划制定在入学后二个月内完成。 (3) 课程学习。该环节注重硕士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⑷论文工作。该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制订论文研究计划, 尽早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5)实践教育。该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和能力。采取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2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发挥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 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体现“尊重教育”理念,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由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组长。 对研究生的培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 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五、课程学习与考核 1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认识

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摘要: 高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普通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高等教育学必须承担起理论建设的任务, 成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高等教育学只有确立其基础理论学科地位, 才能提高自身的学科水平, 并对高等教育实践起有效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学科性质; 基础理论学科 学科性质是对学科本质属性及功能分类的界定, 它通过深刻影响学科的研究对象来决定学科体系的结构、层次和构建学科体系的方法。高等教育学在我国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 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界定, 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科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 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析和匡正。 迄今为止, 关于学科性质的讨论,主要基于学科的功能分类来展开。在自然科学领域, 人们根据学科的主要功能, 将学科划分为基础学科、技术学科与应用学科三大类。教育科学的功能分类, 以自然科学的功能分类为依据, 并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 一般划分为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基础理论学科是学科推进的“思想发动机”, 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描述、解释事物的现象和过程, 探索和揭示事物运动带本质性、普遍性的规律。它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应用学科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基础理论学科探明的理论原理, 解决具体领域或特殊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并形成有较强操作性的策略、建议、方案等,其重点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

性质的讨论, 正是在上述学科功能分类及内涵的基础上展开的。目前, 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应用学科说”。这种观点认为,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理由是普通教育学在客观上已经为高等教育学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 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若高等教育学也同普通教育学一样作为平行学科, 都以探讨基础理论为主旨,就难免出现重复。这一观点把高等教育学置于教育科学的整体学科结构中来认识, 从而得出了高等教育学是应用性学科的结论。的确, 在教育科学的学科结构中, 基础理论学科只能是普通教育学, 其他学科只能应用普通教育学的理论来解决本学科研究对象存在的各种问题, 包括高等教育学在内的其他教育学科自然就成了应用学科。这一认识从整个教育学科结构中不同学科的分工和功能来看是十分合理的, 但其缺陷是没有认识到普通教育学的学科现实。从教育科学学科结构整体来看, 普通教育学理应研究一切教育现象, 它是对一切教育现象内在规定性及其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总结, 它是关于教育的普遍规律的学问。但事实上, 普通教育学“关于教育的基本概念界定或基本原理诠释, 多半囿于基础教育的认识视野”, 其研究对象是中小学教育。如果拿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普通教育学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高等教育学的应用学科体系, 不仅是一种“画饼充饥”的自慰, 而且还会将高等教育实践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引入歧途。更何况目前的普通教育学因“迷惘”和“贫困”而处于遭人诟病之中。

0301法学一级学科简介

0301法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法学 (英文)名称: Science of Law 一、学科概况 法学是高等教育中最早的专业之一。世界上早期的大学,如博洛尼亚、巴黎、牛津、剑桥等,均有法学专业。随着法治理念的成熟和全球性推广,法学教育始终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中国的法学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私塾性质的法学教育,至汉唐时期已经相当发展。不过,正规的、职业化的法学教育则出现于清末民初。近代中国法学始于19世纪中叶,继受了诸多西方法律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学经历了引进初创(1949-1957)、遭受挫折(1958-1966)、恢复重建(1978-1991)、改革发展(1992—)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飞跃发展,形成了从大专、本科到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完整的法学教育体系,以及包括法学学士、法律硕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在内的多层次的高等法学教育学位制度体系;法学学科日臻完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法学法律人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法学研究繁荣发展,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学教学质量提高,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日益系统化,培养方法不断改进,不同层级、类型的法学学位定位逐渐清晰、衔接日益合理,法学教学活动与科研、司法考试、法律实践、职业发展等联系更为紧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诊所式教学和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方式得到逐步推广。

二、学科内涵 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1)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法。这里的“法”包括通常所说各种意义的法:从法的形式角度说,包括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从法的体系角度说,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等法律部门;从时间角度说,包括古代法、近代法、现代法和当代法;从空间角度说,包括本国法、外国法、本地法、外地法;从历史类型角度说,包括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从一般分类角度说,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从表现形态角度说,包括动态法和静态法、具体法和抽象法、纸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现实法(如实际生效的法)等等。(2)法学还要研究各种“法的现象”,即基于法产生的各种现象,如立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的起源、发展、移植、继承、现代化;法律秩序、利益、正义;法律观念、思想、制度、事实、规律等等。(3)法学还要研究“与法相关的问题”。法和法的现象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同其他事物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这些相关问题可以更好的研究法学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法学学科分为五个子项,分别是“理论法学”、“法律史学”、“部门法学”、“国际法学”以及不属于前述四类的统称为“法学其他学科”。理论法学的子学科包括:法理学、法哲学、比较法学、法社会学、立法学、法律逻辑学、法律教育学、法律心理学及理论法学其他学科等;法律史学的子学科包括: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制度史及法律史学其他学科等;部门法学的子学科包括:行政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3、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 基础学科 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 1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2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3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4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5 研究医患关系 ? 6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恩格尔(Engel EL) ?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7年《科学》发表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 疾病谱的改变 心理社会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

心身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 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所有疾病都具有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成分. 每个个体都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构成. 4、健康与疾病的理论新观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系统整体观 ②心身统一观 ③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 ④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神灵主义时期(10000BC-1100BC) 神灵主宰万物的一切 2、自然哲学时期(1100BC-1879AD) 心身统一治病先治人天人合一 3、科学心理学时期(1879AD之后) 1879年冯特(Wundt W)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作为标志 医学心理学的诞生 (1)1852年德国的洛采(Lotze BH)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著作 (2) 1896年冯特的学生魏特曼(Witmer L)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门诊 情绪与情感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的反映。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掌握)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 ①原始的与生理需要满足相联系 ②发展在先 ③短暂、冲动、不稳定 ④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 ①高级的心理活动、与社会和精神需要相联系 ②体验在后 ③稳定、深刻、持久 ④内在体验、含蓄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用的,不同文化民族的人们解释和定义表情是类似的. 4、情绪状态的分类(强度时间) ①心境:一种比较微弱、平静、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 ②激情:是一种迅速、时间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个体生活中受到意想

英语学科教育学九大理论

英语学科教育学九大理论(The nine theories of English subject educology) 1、Brunner ‘s 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Character: students interact with environment by exploring manipulating objects and wresting questions and controversies or performing experience. Advantages: 1. Encourage active engagement 2. Promote motivation 3. Promote autonomy responsibility independence 4. Promote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Disadvantages: waste a lot of time and do it uneasy, maybe the students learn knowledge not the teacher requirement 2、Chomsky’s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 an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 of proximal is distance between potential developmental level and actual developmental level of solving problems. Character: need help---independent solving 3、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Character: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process of habitat formation and set of habitat US---UR(unconditional stimulus--- unconditional response) CS---CR US+NS---UR (neutral) Chomsky against it because he think it is lack of evidence. Disadvantages: the theory overlook the speaker intern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target language and mother tongue Disadvantage:not all language errors can be predicated 4、Piaget’s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1.The Sensory-motor stage from ages 0-2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 2.The Preoperational stage from ages 2-7(understanding symbols) 3.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from 7-11 (mental tasks and language use) 4.The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from 11 onwards(dealing with abstractions) 5、Cogni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 view 1.Ausubel’ s 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Meaningful learning instead of rote learning, students must relate new knowledge(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to what they already know. 2.Cognitive theory Cognitive psychologists se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knowledge systems that can eventually the called automatically for speaking and understanding. 6、The discourse theory(result from language use)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cludes: 1.the knowledge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2.the knowledge of rules of speaking 3.the knowledge of how to use and respond to different types of speech acts and social conventions 4.the knowledge of how to us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7、The speech act theory Character: actions (say something is the way of doing something) Propositional meaning and Illocutionary meaning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学得学科性质

一、心理学 Psychology 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科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年),科学被解释为: 1.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极度依赖逻辑推理。 2.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 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 因此,我首先是认为心理学是科学,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客观规律,产生的关于这些客观规律的知识,而不应该是仅仅是某些思想。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开篇也是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等。狭义的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社会科学是一门近几十年才逐渐发展出来的学科,起源于193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其内容包含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刑罚学、政治学、犯罪学、哲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艺术、社会工作学及法律学等等与社会科学概论相关的一门学科。其中,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军事学等等学科是典型的狭义上的社会科学。而有些学科,如历史学,则是狭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交叉,但通常理解为人文学科。广义的“社会科学”则包含了人文学科,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两类研究所。 可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上的区别,而不是研究方法或研究思想的区别。 心理学,中国大陆将心理学列为自然科学,如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1956年以前,包括民国时期都设在理学院下;而香港跟随欧美地区把它归入社会科学。 个人观点,对于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认为,应该属于社会科学。因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某种研究方法,而使用到动物实验的时候,也是考虑到伦理道德的因素,而采取的替代性的研究,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揭示人的心理行为的客观规律。因此,应该属于社会科学。之所以国内在心理学的学科属性上存在长期的争议,原因在于国内有一种将社会科学等同于哲学的倾向,这就从性质上改变了社会科学的地位,甚至将科学纯粹的理解为狭义科学,即自然科学,将社会科学排除在科学门外,也就让研究这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产生了不确定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