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合集下载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的毒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中药,从而实现有效的治疗和保健。

首先,了解中药毒性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毒性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毒性表现多样,毒性强度不同,毒理机制复杂。

中药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因此,不同中药的毒性表现也不相同。

其次,不同人对中药毒性的反应也不同,同一药物对不同人的毒性强度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最后,中药毒性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直接毒性和间接毒性两种类型。

因此,识别中药毒性对于正确的中药使用非常重要。

其次,要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

中药中毒的原因非常多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量使用、不当搭配、药物污染、个体反应和药物缺陷。

误用或滥用中药是导致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例如,有些人认为中药“多多益善”,经常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不当搭配也是导致中药中毒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不同中药中所含的活性成分不同,不同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后,应重视中医师的指导。

中药使用应该基于中医师的专业指导。

中医师对中药毒性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为中药毒性不同,中医师在开具草药方后,还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反应,并进行及时验证,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有着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毒性的特点,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重视中医师的指导是降低中药毒性影响的关键。

要想取得理想的中医疗效果,正确的中药使用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

中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中药的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这种毒性可能包括对内脏器官的损害、致畸、致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多种多样,有些中药的毒性较低,可以安全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需要慎重使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的毒性特点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中药的毒性特点:1.毒性分布广泛:中药的毒性分布在不同的药材和药物中,有些中药的毒性非常低,如枸杞子、黄连等,可以放心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如半夏、干姜等,需要慎重使用。

2.毒性机制复杂:中药的毒性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有些中药的毒性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毒性表现多样:中药的毒性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表现不仅取决于药性的强弱,还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1.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在使用中药之前,首先要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包括其毒性程度、毒性表现形式、毒性机制等。

只有了解了中药的毒性特点,才能够正确使用中药,避免因误用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来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因过量用药而引起中毒反应。

3.慎重选用有毒中药:对于毒性较高的中药,如半夏、附子等,需要慎重选择,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不良后果。

在使用这些中药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4.了解过敏史:在使用中药之前,要了解自己的过敏史,避免因对某些中药过敏而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有过敏史,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中国民间传统药物的代表,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疗效。

但是,中药也有其毒性,如果不正确使用,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正确理解中药的毒性非常重要。

中药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在特定情况下的过敏反应。

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使用剂量的情况下,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毒性本身。

有些中药物质量较差或者种类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受到毒性攻击,导致中毒等不良反应。

比如猫檀、乌头等。

2. 对器官的损害。

中药在经过人体代谢作用之后,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肾等重要器官产生损害,特别是长期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

例如肝毒性药物-马钱子,龙胆泻肝丸等。

3. 其他的不良反应。

例如,腹泻、便秘、心悸、头晕等一系列与身体状况相关的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中药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一些人对部分成分或剂量无异常反映的药物,发生异常反应,如脱发、皮疹、过敏性休克等等。

中药过敏反应主要包括两种反应类型:1. 延迟类型反应。

该类型的反应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才能出现,而且也有时不一定能够准确定位出药物引致的原因。

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当归、红花等等。

2. 快速型过敏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往往发生在短短数分钟或几小时内,而且与人的个体差异特别大。

该类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有黄连、硫化物、五倍子、藤黄等等。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首先,需要了解中药的特性、功效和剂量。

根据不同的药物特性和功效,配合不同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来避免其不良反应带来的损害。

其次,购买中药最好选择正规渠道或者有正规批号的商品,以避免购买到不良品质的药物。

最后,中药的使用必须在受过相关医学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指导下进行,确保其安全有效。

总之,毒性是中药的重要性质之一。

了解中药的毒性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才能更好地使用中药,发挥中药的疗效,减少其毒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谈谈中药的“毒性”

谈谈中药的“毒性”

谈谈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问题,其实是个很大的话题。

以舞阳世家的学识修养,其实很难说清楚。

这里只大概谈谈,亲们耐心看看,多点了解就行了。

首先,中西医因为理论体系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对药物尤其中药的“毒性”认识是大相径庭的。

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中医对中药“毒性”认识,分广义、狭义。

狭义之毒,指药物本身确有毒性,吃了会中毒甚至死亡。

如砒霜以及某些丹药的原料、西医认识含有重金属成分的。

广义之毒则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偏性、补泻清润作用。

如黄连大寒、附子大热,这个大寒、大热就是药物的“毒性”。

《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应该就是这种认识。

老百姓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基本上也是从这个道理讲的。

舞阳世家的个人认识,如果按照中医理论运用中药,可能就不需要讨论“毒”的问题。

因为即便是狭义上的毒药,其实也能治病救人,上一篇说到的砒霜就是这样,全在需用不需用以及用量上的把握。

至于长期服用金丹而中毒送命,还是不需用而久服、不对证而盲目使用,固执的追求长生不老的问题。

思想以及方法错误,和药物没有多大关系。

辣椒虽无毒,上火须忌食至于从药物偏性而论,中医的毒性就更加不需用讨论。

《黄帝内经·素问》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这些都是中医运用中药祛病延年的大原则。

中医就是利用药物这些寒热、补泻偏性,来纠正疾病的偏性,从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如果没有这些偏性,其实就不是药而是饭了。

充养五脏精气可以,治病祛邪就力有不逮。

如黄连,让脾胃虚寒的人吃,雪上加霜肯定会难受拉肚子,但不能说那黄连的寒性就是纯粹的“毒性”。

即便如辣椒,如果上火以后咽干嗓子疼还继续大量吃,火上浇油所以火上房了,难受的生不如死了,但能说辣椒有毒吗?要怪卖辣椒的老太太没有立块牌子警示吃多了会上火中毒吗?还是那句话,中医无论治病养生,用药都要看对证不对证,要看需要不需要。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医疗事业改革不断推进,中药成为了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起初人民群众对于中药的认识只停留在病症治疗层面,并认为中药不会对人体带来损伤。

但是随着中医受众范围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中药负面新闻出现在人民群众视野中,这就使得群众对中药应用产生了戒备心,甚至部分群众认为长时间服用中药会导致毒素在体内留存。

为了消除群众的戒备心理,就需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那么本文就对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进行总结分析。

1药毒的含义与分级通过对本草著作的总结可以了解到,在不同时期中医对“毒”有着不同的解释,在中医文献中对“毒”的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首先就是“毒药”,在《周礼》中曾经提出“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其次就是“毒性”,这里所指的是能够对疾病进行特殊治疗的药物,但是在药物中含有少量“毒性”,以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

最后出现的“毒性”就是指能够对人体带来伤害的药物,在服用后会对人体带来影响,《诸病源候论》中就曾有这样的解释“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如今中医对“药毒”的解释相对局限,一般指的就是应用后会对人体带来损伤的药物,其影响相当于西药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

在中医研究中还对“药毒”进行了分级,分别是剧毒、大毒、有毒、小毒、微毒。

随着近几年中医逐步规范,就将分级定为大毒、有毒、小毒。

大毒表示的是少量应用后就会快速发作的毒为大毒,有毒则是应用量过大后出现毒副反应,但是发作较轻的称之为有毒,小毒则是大量应用且在体内积累较长时间后轻微发作的称为小毒。

2引发中药毒副反应的原因(1)炮制不规范因为中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毒素,但是这些毒素可以通过炮制的方式降低,进而激发出药物的病症治疗作用。

但是由于现在部分单位的中医管理制度不规范,这就导致在药物炮制过程中会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情况,由于炮制的作用无法充分展现出来,这就使得药物毒性无法消除,最终引发毒副反应。

中医如何认识中草药的毒性

中医如何认识中草药的毒性

中医如何认识中草药的毒性(一)、中医对中草药毒性的定义中医药学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中草药毒性泛指一切中草药的作用或中草药的偏性。

中医药学认为中药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凡是药物都是有毒的。

张景岳明确指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

所以祛人之邪气。

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

欲救其偏,则唯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是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狭义的毒性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即指服用后容易引起毒副反应的中草药。

隋代巢原方在《诸葛亮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中所言:“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我国历代本草及现行国家药典将部分药物标明“大毒”、“有毒”、“小毒”,而对一般药物不注明是否有毒,即是根据狭义的中草药毒性而限定的。

(二)、产生中草药毒性的原因虽然中草药因其毒副作用小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关中草药毒性的报道愈来愈多。

引起中草药毒性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

特别是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迎合许多慢性患者急于将慢性病治愈的心理,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

二、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剂量范围,剂量过大,超出人体的耐受极限,必然产生毒副反应。

如关木通的的常用量为3~9克,在目前国内报道因服用关木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8例患者(其中6例死亡)中,所服木通的用量分别为60~66克5例,120克1例,200克1例,25克连服10剂1例。

三、药物名称的混淆。

如木通有关木通(马兜铃科)及川木通(毛莨科)之分,具有肾毒性的是关木通,但一般药店对木通不加特殊说明。

又如汉防己(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防己的干燥根,无肾损害。

而广防己(木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含马兜铃酸成分,有可能造成肾间质损害。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是指其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产生原因多方面,包括中药自身的成分、制剂方式、用药的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使用条件等。

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中药自身成分就是造成其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药中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酚类、醛类、甾体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产生影响,且有些成分具有较大的毒性。

例如,雄黄、砒霜、蛇胆等即为有毒中药,其毒性表现在人体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各个方面,若用量不当,则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需要正确地使用中药、正确地识别中药药材和提取物的成分,严格控制它们的含量和比例,以减少中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其次,制剂方式也可能影响中药毒性。

应当注意到,中药的不同制剂方式对其毒性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将中药直接制成干燥粉末,具有较高毒性的成分可能难以被稀释和分离,这就会增加中药的毒性。

反之,如果将中药水泡或煮制成水提液,制成药片或者口服液,较高毒性的成分则被较好地稀释和分离,对人体的影响也可能相应降低。

此外,用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也是影响中药毒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中药用药需要注意剂量,特别是对于有毒中药,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药量,控制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

同时,给药途径也起到重要作用。

若中药被以皮内注射、静脉注射等非正规途径给予使用,则有可能引起较大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要在遵守中药临床使用操作规程的前提下,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使用条件也会影响中药的毒性。

因为许多中药的毒性具有季节性或者环境依赖性,如同一植物在不同季节采摘的药材毒性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在使用危险中药时,植物的采摘、加工、保管和配制过程都需要严格控制,充分保证其品质和纯度,同时在使用时要注意温度、时间和环境等因素,以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对中药的成分、制剂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使用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炮制加工制成的药物。

中药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和保健。

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正确使用或滥用中药,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和中毒。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由其中包含的有效成分决定的。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分为两类,即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

药效成分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关键成分,而毒性成分则是与中药潜在的毒性反应有关的成分。

某些中药含有驱虫成分,这些成分对寄生虫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对于正确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相关。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密切相关,正确使用剂量可以发挥中药的药效,而过量使用则可能导致中毒。

使用方法也影响中药的毒性。

举例来说,某些中药可以内服、外用或煎煮,而不同的用法会影响中药的毒性和吸收途径。

要正确使用中药,必须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并注意剂量和用法。

个体差异也影响中药的毒性反应。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代谢能力都不相同,因此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对中药的毒性反应有所不同。

有些人对某种中药可能会有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则可以耐受较高剂量的中药。

在使用中药之前应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

要正确使用中药并避免中药的毒性反应,必须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选择有资质的医生或中医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

2.根据剂量和用法正确使用中药,并遵循医师或中医师的指示。

3.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4.密切观察使用中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用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5.在使用新的中药前,最好先进行过敏试验或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正确使用剂量和用法、关注个体差异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药的毒性反应,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课程重点
课程主要内容总结:
【《中药学》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古代毒性的概念广义: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的过程。

更多点击视频课程学习!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课后思考题
一、古代毒性的概念有()、狭义之分?
广义。

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中: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
损害性。

三、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中: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物理。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的三级分类方法没有()?
中毒。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知识点梳理
一、古代毒性是指什么?
古代毒性的概念广义: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二、现代药物毒性指的是什么?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毒药:一般药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
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三、什么是剧毒药?
剧毒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一是指毒性对机体组
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四、中药毒性怎么分级的?
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中药毒性分级:伴随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对毒性研究的深入,中药毒性分级情况各不相同。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近代中药毒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分级尚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

目前,正从中药中毒后临床表现的不同程度;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的数据;有小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中毒剂量与中毒时间的不同及中药的产地、炮制不同进行中药毒性分级的全面探讨,深信会得到科学的结论来。

五、临床中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保证,这里包涵如何总体评估中药的毒性,如何正确看待文献记载及如何正确看待临床报告。

首先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许多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
剧毒药,由于现大多数中药品种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这也是当今提倡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中药受到世界青睐的主要原因。

其次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

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的过程。

相信文献,不能尽信文献,实事求是,才是科学态度。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自建国以来,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其中植物药九十多种,如关木通、苍耳子、苦楝根皮、昆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子、杏仁、桃仁、枇杷仁及蔓陀罗花、苗、莨菪等;动物药及矿物药各十多种,如斑蝥、蟾蜍、鱼胆、芫青、蜂蛹及砒霜、升药、胆矾、铅丹、密陀僧、皂矾、雄黄、降药等。

由此可见,文献中认为大毒、剧毒的固然有中毒致死的,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同样也有中毒病例发生,故临床应用有毒中草药固然要慎重,就是“无毒”的,也不可吊以轻心。

认真总结经验,既要遵重文献记载,更要注视临床经验,相互借鉴,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中药的毒性,对保证安全用药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此处所称
的有毒中药,系指列入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

即: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六、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剂量过大。

2.误服伪品。

3.炮制不当。

4.制剂服法不当。

5.配伍不当。

6.其他:药物贮存不当、品种不同、剂型不恰当、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

七、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

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严格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

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说服患者不可自行服药。

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毒中药,从不同的环节努力,确保用药安全,以避免中毒的发生。

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
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

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砒霜治疗白血病等等,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枪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