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毒性中药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的毒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中药,从而实现有效的治疗和保健。
首先,了解中药毒性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毒性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毒性表现多样,毒性强度不同,毒理机制复杂。
中药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因此,不同中药的毒性表现也不相同。
其次,不同人对中药毒性的反应也不同,同一药物对不同人的毒性强度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最后,中药毒性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直接毒性和间接毒性两种类型。
因此,识别中药毒性对于正确的中药使用非常重要。
其次,要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
中药中毒的原因非常多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量使用、不当搭配、药物污染、个体反应和药物缺陷。
误用或滥用中药是导致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例如,有些人认为中药“多多益善”,经常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不当搭配也是导致中药中毒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不同中药中所含的活性成分不同,不同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后,应重视中医师的指导。
中药使用应该基于中医师的专业指导。
中医师对中药毒性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为中药毒性不同,中医师在开具草药方后,还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反应,并进行及时验证,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有着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毒性的特点,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重视中医师的指导是降低中药毒性影响的关键。
要想取得理想的中医疗效果,正确的中药使用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浅析中药毒性及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

·方药纵横·浅析中药毒性及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姬春好,张小峰,闫继红(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毒性是中药的基本特性。
毒性中药虽然有毒,只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以证立法,以法设方,以方遣药,考虑到证型、配伍、剂量、剂型、煎煮、炮制、体质等因素,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毒性事件发生。
关键词:中药毒性;毒性中药;净制法;制炭法;沙烫法;煨制法;煮制法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08)01-0069-02 毒性是中药的基本特性,某药有毒性并不意味着该药一定是毒药。
只有正确认识理解中药毒性的内涵,才能合理使用,达到安全有效。
“良医用药虽峻猛亦可活人,庸医用药虽温补亦可杀人。
”这是历代医家口耳相传的古训,而且医史典籍中也不乏范例。
本文通过对中药毒性的分析,旨在规范、合理使用毒性中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 中药毒性的内涵中药毒性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毒性泛指药物的偏性,即凡是药物均有毒,药物的毒性具有普遍性,药物所以治疗疾病是因为具有这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性。
明代张景岳:“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金元时期张子和《儒门事亲》中云:“凡药有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性”。
无疑这是前人对中药广义毒性的认识。
狭义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性质,副作用是指临床治疗不需要的药理作用,由于副作用常与治疗作用相左,故通常将毒性和副作用合称为毒副作用[1]。
2 对中药毒性认识的误区中药通过炮制、配伍、煎煮使中药毒性降低,大大减少了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致于人们产生“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误解。
商家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打着“药食同源,来自天然,来自绿色”的旗号,大肆开发了各种保健食品,在说明书中鼓吹天然中药无毒,殊不知药食同源,但未必同性,中药中的生物碱、苷、甙、酯、酮、重金属等,服用后造成的危害不得而知。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
中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中药的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这种毒性可能包括对内脏器官的损害、致畸、致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多种多样,有些中药的毒性较低,可以安全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需要慎重使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的毒性特点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中药的毒性特点:1.毒性分布广泛:中药的毒性分布在不同的药材和药物中,有些中药的毒性非常低,如枸杞子、黄连等,可以放心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如半夏、干姜等,需要慎重使用。
2.毒性机制复杂:中药的毒性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有些中药的毒性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毒性表现多样:中药的毒性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表现不仅取决于药性的强弱,还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1.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在使用中药之前,首先要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包括其毒性程度、毒性表现形式、毒性机制等。
只有了解了中药的毒性特点,才能够正确使用中药,避免因误用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来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因过量用药而引起中毒反应。
3.慎重选用有毒中药:对于毒性较高的中药,如半夏、附子等,需要慎重选择,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不良后果。
在使用这些中药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4.了解过敏史:在使用中药之前,要了解自己的过敏史,避免因对某些中药过敏而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有过敏史,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是指其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产生原因多方面,包括中药自身的成分、制剂方式、用药的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使用条件等。
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中药自身成分就是造成其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药中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酚类、醛类、甾体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产生影响,且有些成分具有较大的毒性。
例如,雄黄、砒霜、蛇胆等即为有毒中药,其毒性表现在人体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各个方面,若用量不当,则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需要正确地使用中药、正确地识别中药药材和提取物的成分,严格控制它们的含量和比例,以减少中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其次,制剂方式也可能影响中药毒性。
应当注意到,中药的不同制剂方式对其毒性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将中药直接制成干燥粉末,具有较高毒性的成分可能难以被稀释和分离,这就会增加中药的毒性。
反之,如果将中药水泡或煮制成水提液,制成药片或者口服液,较高毒性的成分则被较好地稀释和分离,对人体的影响也可能相应降低。
此外,用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也是影响中药毒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中药用药需要注意剂量,特别是对于有毒中药,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药量,控制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
同时,给药途径也起到重要作用。
若中药被以皮内注射、静脉注射等非正规途径给予使用,则有可能引起较大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要在遵守中药临床使用操作规程的前提下,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使用条件也会影响中药的毒性。
因为许多中药的毒性具有季节性或者环境依赖性,如同一植物在不同季节采摘的药材毒性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在使用危险中药时,植物的采摘、加工、保管和配制过程都需要严格控制,充分保证其品质和纯度,同时在使用时要注意温度、时间和环境等因素,以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对中药的成分、制剂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使用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炮制加工制成的药物。
中药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和保健。
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正确使用或滥用中药,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和中毒。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由其中包含的有效成分决定的。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分为两类,即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
药效成分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关键成分,而毒性成分则是与中药潜在的毒性反应有关的成分。
某些中药含有驱虫成分,这些成分对寄生虫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对于正确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相关。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密切相关,正确使用剂量可以发挥中药的药效,而过量使用则可能导致中毒。
使用方法也影响中药的毒性。
举例来说,某些中药可以内服、外用或煎煮,而不同的用法会影响中药的毒性和吸收途径。
要正确使用中药,必须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并注意剂量和用法。
个体差异也影响中药的毒性反应。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代谢能力都不相同,因此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对中药的毒性反应有所不同。
有些人对某种中药可能会有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则可以耐受较高剂量的中药。
在使用中药之前应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
要正确使用中药并避免中药的毒性反应,必须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选择有资质的医生或中医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
2.根据剂量和用法正确使用中药,并遵循医师或中医师的指示。
3.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4.密切观察使用中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用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5.在使用新的中药前,最好先进行过敏试验或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正确使用剂量和用法、关注个体差异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药的毒性反应,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正确认识和使用有毒中药

中病即止
3.必须合理配伍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通过恰当的配 伍来减轻或消除,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 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
畏
杀
4.辨证应用毒药 临床用药时,首先在于辨证是否准确, 用药是否对症,而不完全在于药物是否有 毒。 辨病、辨证、辨人、辨地域、辨时间 5.选择合适剂型 由于中药毒性成分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在 不同的剂型中显示的毒性大小亦有不同。
四、有毒中药安全使用对策
1.采取正确的煎服方法
采取正确的煎服法是保证有毒中药用药 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合理久煎
服用方法
2.严格限制用药剂量 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 不慎即可导致中毒,因而对其剂量要严格 控制。
限制每次用药的剂量
不可超 把握用药的总剂量 量使用
限制用药的时间
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
2.炮制方法不当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烈性或副作用, 确保用药安全。中药在进 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严格、规 范的炮制,炮制方法的不同可致质量相差 悬殊,、水质、 煎法、火候、时间、药物的先、后入等因 素有关,不同的药物煎煮要求不同。
6.药不对证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 倘若临床使用不当,违反辨证施治的原则, 不但影响疗效,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7.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
中药的毒性有无还与药物用量及用药时 间有关。药物都有二重性,使用恰当,剂量 准确,起治疗作用;反之,则损害机体。
8.患者个体差异
每个人体质强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 程度也不一样,中药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 类型的不良反应,与体质因素有着密切的 联系。 9.药物的滥用、误用 一些患者过分迷信偏方、秘方,人云亦 云,人用亦用;或听信游医药贩,随便滥用中 药,而发生不良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得到广泛应用。
但中药的毒性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此,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如果使用不当、剂量过大或者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引起不良反应和毒害作用。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药物毒性明显,有些则隐蔽性大,以致很难被察觉。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中药的使用非常重要。
首先,正确使用中药。
正确使用中药,就是要根据病症选择对症治疗的中药,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用量。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剂量进行使用,并严格遵守制定的禁忌症。
不要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用药时间,更不能自行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其次,加强监测和评估。
在中药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定期的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反应和毒害作用,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其中,包括对药品的属性和剂量的选择,以及病人承受力的评估等。
第三,加强中药教育和培训。
加强中药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毒性的认知,以及对病人中药治疗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增强医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可以提醒患者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最后,加强科研工作。
加强中药科研工作,以更加深入的研究中药毒性机制,做到针对性的研究,从根本上降低中药毒性的危害。
此外,还可以借此研究截获中药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以便尽早地发现和解决中药的毒性问题。
总之,关注中药的毒性问题是必要的,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增强应对中药毒性的能力,提高前期预防和后期监测的水平,同时加强科研工作,积极寻找减少中药毒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第五章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毒性中药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某些中药与化学药物的配伍禁忌
6.剂型改变或给药途径不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不 断创新,中药片剂、口服液、免煎剂、注 射剂等新剂型的不断涌现,给药途径也有 改变或创新,但是制剂纯度问题,有效成 分改变与否,以及机体利用问题等,可能 会与原制剂有所不同, 而目前对某些中药 成份的药理、毒理缺乏科学认识,以及对 中成药制剂内在质量特别是注射剂难以科 学控制,导致某些用药不良反应的出现。
有必要对中药毒性进行更加规范化研究
4.加强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工作
中医药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 有毒中药也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临床疗效, 因此对其开展广泛、深入的安全性研究 对趋利避害地精准使用这类中药具有重 要意义。
建立规范的、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总之, 既不能盲目乐观忽视中药的毒副 作用, 也不能盲目悲观怀疑中药的疗效。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 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保健及防 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制品。
事实上,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发现的 频率正日渐增高,中药的毒性反应也成为 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 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壁垒。
目前,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有两个误区: 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否认,不 敢使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 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效下降。另一种 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
3.煎煮不当
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与器具、水质、 煎法、火候、时间、药物的先、后入等因 素有关,不同的药物煎煮要求不同。
4.制剂工艺不合理、质量特标殊准药不材完善 合理的工艺、完善的特质殊量煎标法准对保证
产品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药物配伍不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有毒中药安全使用对策
(一)使用方面
(二)研制方面
(一)使用方面
1.采取正确的煎服方法
采取正确的煎服法是保证有毒中药用药 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合理久煎
服用方法
2.严格限制用药剂量 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 不慎即可导致中毒,因而对其剂量要严格 控制。
限制每次用药的剂量
不可超 把握用药的总剂量 量使用
某些中药与化学药物的配伍禁忌
6.剂型改变或给药途径不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不 断创新,中药片剂、口服液、免煎剂、注 射剂等新剂型的不断涌现,给药途径也有 改变或创新,但是制剂纯度问题,有效成 分改变与否,以及机体利用问题等,可能 会与原制剂有所不同, 而目前对某些中药 成份的药理、毒理缺乏科学认识,以及对 中成药制剂内在质量特别是注射剂难以科 学控制,导致某些用药不良反应的出现。
2.“毒”指药物的偏性
药物之所以能够祛邪疗疾,是因为具 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
张景岳云:“药以治病, 《神农本草经》记载: 因毒为能,所谓毒药,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 及有毒、无毒。” 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攻邪也。”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
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保健及防
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制品。
事实上,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发现的 频率正日渐增高,中药的毒性反应也成为 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 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壁垒。
目前,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有两个误区: 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否认,不 敢使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 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效下降。另一种 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 因此,为避免和减少中药毒性反应的 发生,合理应用有毒中药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物质可 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份为非有效成 份,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 疗作用的有毒成份,把他们去掉可以防止 中毒;二是有毒成份便是有效成分,即以 其毒性来治疗疾病,如川乌、雪上一支蒿 等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的番木鳖 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份,也 是有效成份。
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
含乌头碱类的中药
含莨菪碱类中药:
含番木鳖碱类中药
含秋水仙碱类中药
2.含氰苷类中药
3.含强心苷类中药:
4.含马兜铃酸类中药:
5.毒性成分为毒蛋白的中药
• 6.含重金属类药:
四、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品种混用 一些中药的基源品种往往有数种之多, 其基源品种不同所含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和毒性也有所差异;同时中药还存在地区 性的用药习惯不同,同名异物,同物异名 等问题,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
建立规范的、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总之, 既不能盲目乐观忽视中药的毒副 作用, 也不能盲目悲观怀疑中药的疗效。 必须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正 确把握和认识中药的毒性,只有熟悉中药的 毒性,辨证用药,严谨配伍,规范炮制,掌 握用药剂量,合理煎药,明确服法,才能做 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有毒中药独特的临床疗效。
3. “毒”指毒副作用
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 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 致人死亡者。 《诸病源候论》曰: “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 皆能变乱,于人为害, 亦能杀人。”
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 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 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毒性 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 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7.药不对证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 倘若临床使用不当,违反辨证施治的原则, 不但影响疗效,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8.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
中药的毒性有无还与药物用量及用药时 间有关。药物都有二重性,使用恰当,剂量 准确,起治疗作用;反之,则损害机体。
9.患者个体差异
每个人体质强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 程度也不一样,中药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 类型的不良反应,与体质因素有着密切的 联系。 10.药物的滥用、误用 一些患者过分迷信偏方、秘方,人云亦 云,人用亦用;或听信游医药贩,随便滥用中 药,而发生不良反应。
3.加强中药毒性规范化研究 对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 理、药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 中药毒副反应的研究如药物有效剂量、毒性 剂量、毒副反应作用靶点、毒性产生机理及 预防急救手段等方面研究尚很局限。
有必要对中药毒性进行更加规范化研究
4.加强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工作 中医药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 有毒中药也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临床疗效, 因此对其开展广泛、深入的安全性研究 对趋利避害地精准使用这类中药具有重 要意义。
4.制剂工艺不合理、质量标准不完善 特殊药材 特殊煎法 合理的工艺、完善的质量标准对保证 产品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药物配伍不当 中药大多数为配伍用药,其制剂亦大 庆大霉素 部分由多种中药材配方制成,中药合理配 阿米卡星 磺胺类药物 伍直接影响到疗效与安全性。诺氟沙星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卡那霉素 链霉素
限制用药的时间
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
中病即止
3.必须合理配伍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通过恰当的配 伍来减轻或消除,提倡“若有毒宜制”, 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来制其毒性。
畏
杀
4.辨证应用毒药 临床用药时,首先在于辨证是否准确, 用药是否对症,而不完全在于药物是否有 毒。 辨病、辨证、辨人、辨地域、辨时间 5.选择合适剂型 由于中药毒性成分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在 不同的剂型中显示的毒性大小亦有不同。
2.炮制方法不当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烈性或副作用, 确保用药安全。中药在进 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严格、规 范的炮制,炮制方法的不同可致质量相差 悬殊,毒性相差也大。
3.煎煮不当
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与器具、水质、 煎法、火候、时间、药物的先、后入等因 素有关,不同的药物煎煮要求不同。
2005版《中国药典》 收载毒性中药72个, 其中大毒品种10个, 有毒品种37个,小毒 品种25个。 经统计,目前已 有国家标准含大毒药 材中成药约为413个品 种。
三、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主要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大多含有一定的有毒化学成份。 了解这些有毒化学成分是正确认识和使用 有毒中药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目 的地采取必要方法减轻和消除其毒性。其 有毒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强心苷、氢 氰酸、皂苷、马兜铃酸、毒蛋白类及神经 毒、含砷和汞重金属等。
主要内容
• 中药“毒”的内涵
• 有毒中药及其分类
• 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主要临床表现
• 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 有毒中药安全使用对策
一、中药“毒”的内涵
1. “毒”即谓药 古代,“毒”与“药”不分,认为凡治 病之药皆为毒药。 《淮南子· 修务训》云: 《黄帝内经》: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当今之世, 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必齐毒药攻其中……”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二、有毒中药及其分类
大毒:凡使用小剂量即可发生毒副反应且症状发生 快而重,能引起主要脏器的严重损害症状较重,甚者导致脏器损害,如 用量过大时造成死亡。 小毒:使用大剂量或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毒副反 应,且症状较轻,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易造 成死亡。 无毒:一般不发生毒副反应,用超大剂量或蓄积到 相当程度才出现毒副反应。
(二)研制方面
1.加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完善毒性中药 的质量标准 我们必须从中草药的源头抓起, 严格 执行GAP,尽快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范 化的中药材质量控制体系,确立中药材的 安全监测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安 全生产,做到药材质量标准化。
2.加强加工炮制方法研究 加强有毒中药炮制方法的研究,采用 新技术、新设备用于中药炮制, 制订科 学的、规范化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保证 中药炮制的稳定性、客观性、合理性和科 学性,达到炮制解毒、减毒、制毒和增效 的目的,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